血清蛋白电泳PPT课件
合集下载
血清蛋白电泳典型图谱分析.pptx

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时,主要是α2 区的α2巨球蛋白增加,β1 区的ApoB增加所致。
遗传基因突变;或服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导致药物与 白蛋白结合。
低丙球蛋白血症
常见于先天性缺陷或继发性因素(如免疫抑制剂治疗)
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高免疫球蛋白(多克隆),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 感染等
M蛋白
γ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可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淋 巴瘤等疾病
β区M蛋白
因IgA位于β区后部或β和γ区之间,所以单克隆IgA 升高常出现这样图形,主要见于IgA型骨髓瘤 。
M蛋白
M蛋白
即单克隆蛋白monoclonal protein ,是浆细胞或B淋巴细胞 单克隆恶性增殖所产生的一种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其本 质是一种(无功能的)免疫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片段(重 链,轻链等)。
--毛细管电泳
血清电泳原理
➢ 蛋白质等电点
由于蛋白质含有羧基 “-COOH”和氨基 “-NH2”可 解离成带电荷基团,所以在溶液中有两性电离现象。
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该蛋白质极性基团解 离正负离子数相等,净电荷为0,此时该溶液的pH值就 是该蛋白质的等电点pI值。
每种蛋白质pI大小是特定的,只与该蛋白质结构有关。
➢ 从正极起依次为白蛋白、a1、a2、b( b1, b2)、g。 ➢ 区带经丽春红等染料染色后,由光密度扫描仪检测
并自动画出吸光度积分曲线。
血清蛋白电泳正常图谱
Albumin α1 α2 β
γ
正常血清蛋白电泳图谱
白蛋白
a1: a1酸性糖蛋白, a1抗胰蛋白酶,甲胎蛋白等 a2: 结合珠蛋白, a2 巨球蛋白, a脂蛋白, 铜蓝蛋白等 b : 转铁蛋白, b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补体,b2微球蛋白等 g : 免疫球蛋白
医学检验·检查项目:血清蛋白电泳(SPE)_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各论:血清蛋白电泳(SPE) >>>
简介:
7~9β7~1110~13γ9~1817~22白蛋白: 54%--65%;α1球蛋白:1.4%--3.3 %α2白蛋白:7.3%~12.0%β球蛋白: 8.2%~13.8%γ球蛋白:10.5%-23.5%。
医学检验·各论:血清蛋白电泳(SPE) >>>
医学检验·各论 血清蛋白电泳(SPE)
内容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各论:血清蛋白电泳(SPE) >>>
简介:
血清蛋白电泳即用电泳方法测定血清 中各类蛋白占总蛋白的百分比。对于肝、 肾疾病和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有意义。
血清含有各种蛋白质,其等电点均在 pH7.5以下,若置于pH8以上的缓冲液电泳 时均游离成负离子,再向正极移动。由于 其等电点,分子量和分子形状各不相同, 其电泳速度就不同。故
医学检验·各论:血清蛋白电泳(SPE) >>>
简介:
可将血清中蛋白质区分开来。分子量小, 带电荷多者,泳动速度最快。按其游动速 度顺序把血清蛋白粗略分为清蛋白,α1、 α2、β及γ球蛋白。正常值见表,临床 上血清白蛋白减少与γ球蛋白增高为肝病 患者血清蛋白电泳所共有的现象,其减少 与增加的程度和肝炎的损伤的范围相并行。 急性肝炎早期无变化,发病
正常值: 。
医学检验·各论:血清蛋白电泳(SPE) >>>
相关检查: 溶解酶、血小板凝集试验(PAgT)、尿微 量清蛋白(mA1B)、土拉伦斯杆菌凝集试 验。
医学检验·各论:血清蛋白电泳(SPE) >>>
相关症状: 膨胀性肝脏搏动、肝星状细胞增生、肝区 摩擦音、血清丙肝病毒RNA(HCV-RNA)阳性、 血吸虫导致的肝硬化、肝被膜血肿破裂。
血清蛋白电泳课件

➢ 电场强度的影响 ➢ 溶液的pH值 ➢ 溶液的离子强度 ➢ 电渗 ➢ 温度、分子大小、吸附作用等
PPT学习交流
9
电渗
液体对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由 缓冲液的水分子和支持介质的表面之间产 生的一种相关电荷所引起。如果电渗与电 泳方向相同,V变大;反之变小。
PPT学习交流
10
血清蛋白醋酸 纤维素薄膜电泳
❖按支持介质的不同:纸电泳、醋酸纤维薄膜 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 泳
❖按支持介质形状不同:薄层电泳、板电泳和 柱电泳
❖按用途不同:分析电泳、制备电泳、定量免 疫电泳和连续制备电泳。
PPT学习交流
8
影响电泳的因素
在电泳中,电场,带电粒子和促使带电粒子移 动的介质是产生电泳的三大要素.因而,影 响电泳的主要因素有:
5.9*10-5
α1-球蛋白 5.06
20万
5.1*10-5
α2-球蛋白 5.06
30万
4.1*10-5
β-球蛋白 5.12
9万~15万 2.8*10-5
γ-球蛋白 6.86~7.30 15.6万~30万 1.0*10-5
PPT学习交流
13
电泳结果示意图
γ
β α2 α1 清蛋白
PPT学习交流
14
染色时染料与蛋白质特异结合而不与醋纤膜结 合,染色深浅与蛋白质的量成正比
❖1959年,Raymond和Weintraub创建聚丙 烯酰胺凝胶电泳
PPT学习交流
4
电泳和电泳技术
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向 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
电泳技术指利用电泳现象对混合物进行 分离分析的技术。
PPT学习交流
5
应用
PPT学习交流
9
电渗
液体对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由 缓冲液的水分子和支持介质的表面之间产 生的一种相关电荷所引起。如果电渗与电 泳方向相同,V变大;反之变小。
PPT学习交流
10
血清蛋白醋酸 纤维素薄膜电泳
❖按支持介质的不同:纸电泳、醋酸纤维薄膜 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 泳
❖按支持介质形状不同:薄层电泳、板电泳和 柱电泳
❖按用途不同:分析电泳、制备电泳、定量免 疫电泳和连续制备电泳。
PPT学习交流
8
影响电泳的因素
在电泳中,电场,带电粒子和促使带电粒子移 动的介质是产生电泳的三大要素.因而,影 响电泳的主要因素有:
5.9*10-5
α1-球蛋白 5.06
20万
5.1*10-5
α2-球蛋白 5.06
30万
4.1*10-5
β-球蛋白 5.12
9万~15万 2.8*10-5
γ-球蛋白 6.86~7.30 15.6万~30万 1.0*10-5
PPT学习交流
13
电泳结果示意图
γ
β α2 α1 清蛋白
PPT学习交流
14
染色时染料与蛋白质特异结合而不与醋纤膜结 合,染色深浅与蛋白质的量成正比
❖1959年,Raymond和Weintraub创建聚丙 烯酰胺凝胶电泳
PPT学习交流
4
电泳和电泳技术
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向 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
电泳技术指利用电泳现象对混合物进行 分离分析的技术。
PPT学习交流
5
应用
蛋白质电泳分析PPT课件

蛋白质组学研究
蛋白质电泳分析在蛋白质组学研 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可用于分离 和鉴定蛋白质,揭示蛋白质的表
达模式和功能。
生物标志物发现
通过蛋白质电泳分析,可以发现 与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有助
于疾病的早期诊用于药物靶点 的筛选和验证,以及药物作用机
制的研究,有助于新药研发。
绝对定量
通过灰度扫描电泳图谱中蛋白质条带, 可以计算出各蛋白质条带的相对含量。
通过标准品或已知浓度的蛋白质样品, 可以建立标准曲线,从而对未知浓度 的蛋白质样品进行绝对定量分析。
相对定量
通过比较不同样品中蛋白质条带的灰 度值或亮度,可以计算出各蛋白质的 相对表达量。
04
蛋白质电泳分析的优缺点
优点
03
蛋白质电泳分析结果解读
电泳图谱的解读
01
02
03
蛋白质分子量标准
电泳图谱中通常会有一条 蛋白质分子量标准,用于 参考和标定蛋白质的分子 量。
蛋白质条带位置
通过观察电泳图谱中蛋白 质条带的位置,可以判断 蛋白质的迁移率和分子量 大小。
蛋白质表达量
通过比较不同样品中蛋白 质条带的亮度或密度,可 以判断蛋白质的表达量。
在食品安全和检测领域的应用前景
食品成分分析
蛋白质电泳分析可用于食品中蛋白质的鉴定和含 量测定,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
污染物检测
蛋白质电泳分析可以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和污 染物,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
转基因食品检测
通过蛋白质电泳分析,可以检测转基因食品中的 外源蛋白质,保障消费者权益。
THANKS
感谢观看
蛋白质电泳分析PPT 课件
目录
• 蛋白质电泳分析概述 • 蛋白质电泳分析实验操作 • 蛋白质电泳分析结果解读 • 蛋白质电泳分析的优缺点 • 蛋白质电泳分析展望
血清蛋白电泳

缓冲液液面要保证一定高度 标本:血清应新鲜,不得溶血 染料:对蛋白质的各组分亲和力相同,
水溶性好,稳定,吸光度敏感,形成的 染料蛋白质复合物稳定且易洗脱比色
.
注意事项
电泳后区带拖尾、各区带分开不明显原因: 点样过多 点样不均匀、不整齐 样品触及薄膜边缘;薄膜过湿,样品扩散; 薄膜未完全浸透或温度过高导致干燥或水分
.
临床意义
肝病型:
➢ Alb降低 ➢ β和γ-球蛋白增高 ➢ 出现β和γ难以分离,出现 “β-γ桥”,此
现象往往是由于IgA增高所致, IgA与肝 纤维化有关。见于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
临床意义
M蛋白血症型 ➢ Alb轻度降低 ➢ 单克隆γ球蛋白(M蛋白)增高 ➢ 在β与γ-球蛋白区或γ-球蛋白区出现一条致密
.
电泳结果示意图
γ
β α2 α1 清蛋白
.
染色时染料与蛋白质特异结合而不与醋纤膜结 合,染色深浅与蛋白质的量成正比
染色一段时间后脱色,将各蛋白区带剪下,经 脱色、比色即可计算出各蛋白质组分的相对百 分数。
如同时测定出总蛋白浓度,还可计算出各蛋白 组分的绝对浓度
.
正常血清电泳扫描图谱
.
试剂
用520nm比色,以空白管调零,读各管吸光度
.
计算
设各部吸光度分别为AA、Aa1、Aa2、 Aβ、Aγ。吸光度总和(AT)为:
AT= AA+Aa1+Aa2+Aβ+Aγ ❖ 白蛋白(%)=(AA *2 AT)*100% ❖ a1-球蛋白(%) = (Aa1 AT)*100% ❖ ……
.
注意事项
通电时,不得接触槽内缓冲液或CAM, 以防触电
占总蛋白的百分数(%) 57~68 1.0~5.7 4.9~11.2 7.0~13.0 9.8~18.2
水溶性好,稳定,吸光度敏感,形成的 染料蛋白质复合物稳定且易洗脱比色
.
注意事项
电泳后区带拖尾、各区带分开不明显原因: 点样过多 点样不均匀、不整齐 样品触及薄膜边缘;薄膜过湿,样品扩散; 薄膜未完全浸透或温度过高导致干燥或水分
.
临床意义
肝病型:
➢ Alb降低 ➢ β和γ-球蛋白增高 ➢ 出现β和γ难以分离,出现 “β-γ桥”,此
现象往往是由于IgA增高所致, IgA与肝 纤维化有关。见于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
临床意义
M蛋白血症型 ➢ Alb轻度降低 ➢ 单克隆γ球蛋白(M蛋白)增高 ➢ 在β与γ-球蛋白区或γ-球蛋白区出现一条致密
.
电泳结果示意图
γ
β α2 α1 清蛋白
.
染色时染料与蛋白质特异结合而不与醋纤膜结 合,染色深浅与蛋白质的量成正比
染色一段时间后脱色,将各蛋白区带剪下,经 脱色、比色即可计算出各蛋白质组分的相对百 分数。
如同时测定出总蛋白浓度,还可计算出各蛋白 组分的绝对浓度
.
正常血清电泳扫描图谱
.
试剂
用520nm比色,以空白管调零,读各管吸光度
.
计算
设各部吸光度分别为AA、Aa1、Aa2、 Aβ、Aγ。吸光度总和(AT)为:
AT= AA+Aa1+Aa2+Aβ+Aγ ❖ 白蛋白(%)=(AA *2 AT)*100% ❖ a1-球蛋白(%) = (Aa1 AT)*100% ❖ ……
.
注意事项
通电时,不得接触槽内缓冲液或CAM, 以防触电
占总蛋白的百分数(%) 57~68 1.0~5.7 4.9~11.2 7.0~13.0 9.8~18.2
电泳技术 ppt课件

1948年Wieland和Fischer重新发展了以滤纸作为支持 介质的电泳方法,对氨基酸的分离进行过研究。
2
PPT课件
50年代起,出现了利用各种固体物质(如各种滤 纸、醋酸纤维素薄膜、琼脂凝胶、淀粉凝胶等) 作为支持介质的区带电泳方法。
1959年Raymond和Weintraub利用人工合成的凝胶 作为支持介质,创建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CH2=CH—C
O
—CH2—CH—[CH2—CH]x—CH2—
C=O
CONH2
CH2 NH
C=O
CONH2
—CH2—CH—[CH2—CH]x—CH2—
19
PPT课件
2.3.2.2 聚合方式 化学聚合:制小孔胶。
4
PPT课件
溶液酸碱度影响蛋白质带电的性能。
5
PPT课件ຫໍສະໝຸດ 迁移率(mobility)的定义: 带电颗粒在单位电场强度下的泳动速度.
m
v
d t
dl
E V Vt
l
m:迁移率,cm2/V˙s ν:泳动速度,cm/s E:电场强度 ,V/cm d:泳动距离,cm t:电泳时间,s V:电压 常压(100—500v) l:支持场的长度 (有效长度)
以孔径大小不同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为支持物,采 用电泳基质的不连续体系(即凝胶层、缓冲液离子成 分、PH、电位梯度均不连续),使样品在不连续的两 层凝胶之间积聚浓缩成很窄的样品区带(厚度为0.1 毫米),然后再进行分离,从而提高了分辨率。
12
PPT课件
2.2.1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 三种物理效应
压:2-10V/cm 溶液性质:电极溶液和蛋白质样品溶液pH、离子强度、
实验血清蛋白电泳

实验三 血清蛋白电泳
电泳基本原理:
电泳: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向着与其电性 相反的电极移动。
电泳技术指利用电泳现象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分析 的技术。
蛋白质N端游离氨基,C端游离羧基以及侧链 上一些基团在一定pH条件带电荷, 因此可以 用电泳技术分离和鉴定。
COO╱ + H+ Pr ←————→ ╲ + OH-
电极缓冲液通常为pH8.3 Tris-甘氨酸缓冲液,样品及浓缩胶中为pH6.7 Tris-HCL缓冲液。 甘氨酸的电离小,有效迁移率小,称为慢离子。 浓缩胶中的氯离子完全电离,有效迁移率大,称为快离子。 蛋白质在浓缩胶中介于二者之间。电泳开始后,蛋白质被压缩。 1cm厚样品层可以压缩0.25μm的厚度。
注意: (1)加入胶时避免气泡; (2)注水时用滴管或移液器,尽量轻,避免胶表面发生震动与扩散; (3)长针头易堵塞,不要用于注水; (4)滤纸不能接触胶表面。
2. 上样和电泳: 将凝胶管插入电泳槽槽底橡胶塞孔中,加入电极缓冲液
与下电泳槽,随后放入凝胶管及上槽,除气泡, 加样品液 50μl至浓缩胶面。加电解液直至装满上电泳槽。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以聚丙烯酰胺作为 支持介质的一种电泳技术。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优点
聚丙烯酰胺是人工合成的凝胶。机械强度好、弹 性大、透明,化学稳定性高,分辨率高。仅需小 量样品即可进行。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类
按凝胶装置分为盘状电泳及板状电泳。
盘状电泳通常是不连续系统,利用缓冲液离子成分、 pH、凝胶孔径进行电泳,带电颗粒电泳时具有电荷 效应、分子筛效应、 浓缩效应。
电泳约1.5hr。 上层浓缩胶 电流1mA/管。 下层分离胶 电流5mA/管。 电泳直至溴酚蓝染料前沿下至凝胶末端处,即停止电泳。
电泳基本原理:
电泳: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向着与其电性 相反的电极移动。
电泳技术指利用电泳现象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分析 的技术。
蛋白质N端游离氨基,C端游离羧基以及侧链 上一些基团在一定pH条件带电荷, 因此可以 用电泳技术分离和鉴定。
COO╱ + H+ Pr ←————→ ╲ + OH-
电极缓冲液通常为pH8.3 Tris-甘氨酸缓冲液,样品及浓缩胶中为pH6.7 Tris-HCL缓冲液。 甘氨酸的电离小,有效迁移率小,称为慢离子。 浓缩胶中的氯离子完全电离,有效迁移率大,称为快离子。 蛋白质在浓缩胶中介于二者之间。电泳开始后,蛋白质被压缩。 1cm厚样品层可以压缩0.25μm的厚度。
注意: (1)加入胶时避免气泡; (2)注水时用滴管或移液器,尽量轻,避免胶表面发生震动与扩散; (3)长针头易堵塞,不要用于注水; (4)滤纸不能接触胶表面。
2. 上样和电泳: 将凝胶管插入电泳槽槽底橡胶塞孔中,加入电极缓冲液
与下电泳槽,随后放入凝胶管及上槽,除气泡, 加样品液 50μl至浓缩胶面。加电解液直至装满上电泳槽。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以聚丙烯酰胺作为 支持介质的一种电泳技术。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优点
聚丙烯酰胺是人工合成的凝胶。机械强度好、弹 性大、透明,化学稳定性高,分辨率高。仅需小 量样品即可进行。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类
按凝胶装置分为盘状电泳及板状电泳。
盘状电泳通常是不连续系统,利用缓冲液离子成分、 pH、凝胶孔径进行电泳,带电颗粒电泳时具有电荷 效应、分子筛效应、 浓缩效应。
电泳约1.5hr。 上层浓缩胶 电流1mA/管。 下层分离胶 电流5mA/管。 电泳直至溴酚蓝染料前沿下至凝胶末端处,即停止电泳。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课件

2. 点样:毛面向上,用点样器,在距膜一端约1.5 cm 处,点加3-5 μL待分离血清。注意取样适量、均匀; 血清线位置适当,粗细均匀,不能有明显扩散现象。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1.5cm
9
3. 搭桥:首先将双层纱布铺好,分别放置于电泳槽两端, 其下端要浸入缓冲液中。然后,将点好样的薄膜光面 向上平直地贴于电泳槽的支架上。注意桥的方向,点 样的一端位于负极,点样线不能搭在滤纸上。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3
影响带电粒子电泳速率的因素: 1. 带电量 F=qE 2. 分子量 3. 形状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4
2.电泳分离蛋白质的原理
蛋白质的两性解离:
pH小于pI
pI
+OH-
+H-
pH大于pI
+OH+H-
等电点 —— 即 pI ( isoelectric point)
当pH距离pI越远时,所带电量越多。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5
血清蛋白质的等电点为4.8~7.5,均低于8.6,因此 电泳时常采用pH8.6的缓冲液。此时,蛋白质解离带 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6
3.醋酸纤膜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支持物的一种电泳 技术。
1.定性观察:染色后的薄膜上可显现清楚的五条区带。
2.定量测定:光密度仪扫描法,洗脱比色法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12
六、临床意义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在临床上常用于分析 血、尿等样品中的蛋白质,供临床上诊断肝、肾等疾病 参考。
1.肝硬化时清蛋白明显降底,α2和β-球蛋白无显 著变化,而γ球蛋白可显著增加。正常生理情况,清蛋 白与球蛋白之比约为1.5~2.5∶1,而肝硬化时有可能出 现清∶球<1的情况,常称为清、球比例倒置,说明肝 功能严重受损。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1.5cm
9
3. 搭桥:首先将双层纱布铺好,分别放置于电泳槽两端, 其下端要浸入缓冲液中。然后,将点好样的薄膜光面 向上平直地贴于电泳槽的支架上。注意桥的方向,点 样的一端位于负极,点样线不能搭在滤纸上。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3
影响带电粒子电泳速率的因素: 1. 带电量 F=qE 2. 分子量 3. 形状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4
2.电泳分离蛋白质的原理
蛋白质的两性解离:
pH小于pI
pI
+OH-
+H-
pH大于pI
+OH+H-
等电点 —— 即 pI ( isoelectric point)
当pH距离pI越远时,所带电量越多。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5
血清蛋白质的等电点为4.8~7.5,均低于8.6,因此 电泳时常采用pH8.6的缓冲液。此时,蛋白质解离带 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6
3.醋酸纤膜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支持物的一种电泳 技术。
1.定性观察:染色后的薄膜上可显现清楚的五条区带。
2.定量测定:光密度仪扫描法,洗脱比色法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12
六、临床意义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在临床上常用于分析 血、尿等样品中的蛋白质,供临床上诊断肝、肾等疾病 参考。
1.肝硬化时清蛋白明显降底,α2和β-球蛋白无显 著变化,而γ球蛋白可显著增加。正常生理情况,清蛋 白与球蛋白之比约为1.5~2.5∶1,而肝硬化时有可能出 现清∶球<1的情况,常称为清、球比例倒置,说明肝 功能严重受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泳结果示意图
γ
β
α清2 蛋白
α1
染色时染料与蛋白质特异结合而不与醋纤膜结 合,染色深浅与蛋白质的量成正比
染色一段时间后脱色,将各蛋白区带剪下,经 脱色、比色即可计算出各蛋白质组分的相对百 分数。
如同时测定出总蛋白浓度,还可计算出各蛋白 组分的绝对浓度
正常血清电泳扫描图谱
试剂
缓冲液:巴比妥缓冲液(pH8.6 ) 染色液:丽春红S染色液 漂洗液:3%(V/V)醋酸溶液 洗脱液:0.1mol/LNaOH溶液
带电荷多、分子量小者,泳动较快;反之 则较慢
蛋白质的等电点、分子量及迁移率
蛋白质名称
白蛋白
等电点
4.84
相对分子量
6.9万
电泳迁移率
5.9*10-5
α 1-球蛋白 5.06
20万
5.1*10-5
α 2-球蛋白 5.06
30万
4.1*10-5
β -球蛋白 5.12
9万~15万 2.8*10-5
γ -球蛋白 6.86~7.30 15.6万~30万 1.0*10-5
操作
准备 电泳槽准备 CAM的准备 点样 吸3-5μl血清均匀点于CAM无光泽面 电泳 无光泽面朝下,点样侧置于负极端,通电 染色 将薄膜条浸入丽春红S染色液,染5-10min 漂洗
SUCCESS
THANK YOU
2019/7/30
醋纤膜规格及点样示意图
定量
取试管6支,在白蛋白管内加入0.1mol/L NaOH 液6ml,其余各管加入3ml,将各蛋白区带剪下 分别置于各试管中,另从空白背景剪一块平均 大小的膜条置于空白管中,37℃10-20min
电
渗
液体对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 由缓冲液的水分子和支持介质的表面之 间产生的一种相关电荷所引起。如果电 渗与电泳方向相同,V变大;反之变小。
血清蛋白醋酸 纤维素薄膜电泳
原
理
在 pH8.6碱性环境,血清蛋白均带负电荷, 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
各种蛋白质pI不同,带电荷量有差异
蛋白质的分子大小与分子形状不相同
57~68 1.0~5.7 4.9~11.2 7.0~13.0 9.8~18.2
各组分构成
Alb:白蛋白 α1:α1酸性糖蛋白;α1抗胰蛋白
酶;甲胎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α2:触珠蛋白;铜兰蛋白;α2巨球蛋 白;α脂蛋白
β:转铁蛋白;补体系统;β脂蛋白 γ:IgG;IgM;IgA;IgD;IgE; CRP
1959年,Raymond和Weintraub创建聚丙 烯酰胺凝胶电泳
电泳和电泳技术
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向 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
电泳技术指利用电泳现象对混合物进行 分离分析的技术。
应用
• 电泳技术除了用于小分子物质的分离分析 外,最主要用于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的 研究.由于电泳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具有 高分辨率及选择性特点,已成为医学检验中 常用的技术.
缺点:有轻微电渗现象,薄膜吸水性差,电阻
容易增大,当电流较大时,薄膜中水分极易蒸 发,造成蛋白范围
蛋白质组分
g/L
占总蛋白的百分数(%)
白蛋白 α1-球蛋白 α2-球蛋白 β-球蛋白 γ-球蛋白
35~52 1.0~4.0 4.0~8.0 5.0~10.0 6.0~13.0
血清蛋白电泳
(Serum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血清和血浆
• 血清:是指离体的血液经过自然凝固而析出 的液体部分. 血浆:是指离体并经过抗凝的血液经过离心 沉淀后的上清部分. 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
简介
人类血液中有125种以上蛋白质成分。 白蛋白、脂蛋白、抗体、补体、凝血酶原
按支持介质形状不同:薄层电泳、板电泳和 柱电泳
按用途不同:分析电泳、制备电泳、定量免 疫电泳和连续制备电泳。
影响电泳的因素
在电泳中,电场,带电粒子和促使带电粒子移 动的介质是产生电泳的三大要素.因而, 影响电泳的主要因素有:
电场强度的影响 溶液的pH值 溶液的离子强度 电渗 温度、分子大小、吸附作用等
电泳用于分离物质的原理
COO-
╱
+ H+
Pr ←————→
╲ + OH-
NH2
COO-
COOH
╱ + H+
╱
Pr ←————→ Pr
╲ + OH-
╲
NH3+
NH3+
PH>PI
PH=PI
PH<PI
电泳分类
按分离的原理不同:区带电泳、自由界面电 泳、等速电泳、等电聚焦电泳
按支持介质的不同:纸电泳、醋酸纤维薄膜 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 泳
a1-球蛋白(%) = (Aa1 AT)
*100%
……
注意事项
通电时,不得接触槽内缓冲液或CAM,以 防触电
缓冲液液面要保证一定高度 标本:血清应新鲜,不得溶血 染料:对蛋白质的各组分亲和力相同,
水溶性好,稳定,吸光度敏感,形成的 染料蛋白质复合物稳定且易洗脱比色
注意事项
电泳后区带拖尾、各区带分开不明显原因: 点样过多 点样不均匀、不整齐 样品触及薄膜边缘;薄膜过湿,样品扩散; 薄膜未完全浸透或温度过高导致干燥或水分
蒸发薄膜与滤纸桥接触不良 薄膜位置歪斜、弯曲,与电流方向不平行 缓冲液变质;样品不新鲜 CAM质量不高等 电渗现象
评价
优点:CAM电泳具有灵敏度高,标本用量少,分
辨率高,区带清晰,电泳时间短,操作简便快 捷;CAM对染料不吸附,蛋白区带均匀,背景清 晰,既易比色定量,又易透明后进行光密度扫 描。
和凝血因子、抗凝血因子、α1-抗胰蛋白、 α1-糖蛋白、α2-巨球蛋白、转铁蛋白和 其他微量蛋白等成分。
历史
1809年,Pehce(俄国物理学家)首先发现 电泳现象
1937年,Tiselius(瑞典)制成界面电泳 仪,应用于蛋白质研究
1948年,Wieland和Fischer建立了滤纸 电泳法,奠定了区带电泳技术的基础
向白蛋白管中加入40%醋酸0.6ml,其余各管加 0.3ml,以中和部分NaOH
用520nm比色,以空白管调零,读各管吸光度
计算
设各部吸光度分别为AA、Aa1、
Aa2、Aβ、Aγ。吸光度总和(AT)为:
AT= AA+Aa1+Aa2+Aβ+Aγ
白蛋白(%)=(AA *2 AT)*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