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

合集下载

初一历史教案(优秀8篇)

初一历史教案(优秀8篇)

初一历史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历史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禹传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我国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的时间、国家机构。

夏朝粮食等的生产。

夏桀的暴政。

商汤灭夏。

盘庚迁殷。

商朝统治区。

商朝的繁荣: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

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奢侈。

奴隶的悲惨生活:“人牲”和“人殉”。

通过的“商汤灭夏”的'讲解,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画,进行形象直观教学,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对夏朝奴隶制国家建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通过对商朝奴隶制文明的介绍,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性,同时,还认识到奴隶社会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经济繁荣,它比原始杜会前进了一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社会发展的观点。

通过“司母戊鼎”等手工业精品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国家文物观念的教育。

教学建议知识分析公元前207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阶级社会取代了奴隶社会。

夏朝出现了国家机构。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指导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才稳定下来。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得到了发展。

重点分析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第一个阶级社会。

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

因为商朝无论在农业,畜牧业还是在手工业方面都超过了前代,特别是商代的青铜器,从其铸造的精工、形状的繁多和花纹的精巧,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为全世界所有青铜器时代的文化所少见。

地位分析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他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开始了阶级社会。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讲解,是学生理解阶级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让学生能够把朝代的更迭放入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考虑。

(二编)七上研学案历史第5、6课

(二编)七上研学案历史第5、6课

初中历史名师研学案——七年级历史第5、6课(1课时)课题: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器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了解周王室衰微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识记诸侯争霸的人物,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春秋争霸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争霸战争所产生的历史影响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由《国家档案》栏目,介绍青铜器的小视频导入本课。

夏、商、西周被称为“青铜时代,是因为青铜器是商代文明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除此之外,这个时代还产生了我们迄今所知的最古老的成熟汉字,今天我们就走进甲骨文和青铜器,来了解它们。

(二) 自我研学感受新知一、青铜器1.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丰富,主要用于等方面,功能发展,成为身份地位权利的代表器物。

2.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是,是高超青铜制作工艺的代表。

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是。

3. 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

二、甲骨文记事1、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叫。

2、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体系较为。

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1、甲骨文使用、、、等多种造字方法。

2、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人类始祖
教学目标
- 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 知道人类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教学重点
- 掌握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了解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人类的起源
2. 人类的生活方式
3. 人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早期文化的特点
2. 考古发现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教师引入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通过图片和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历程。

3.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和任务,加深对人类起源和
发展的理解。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教师讲解早期文化的特点和考古发现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对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看法和体会。

拓展活动
1. 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人类起源和早期文化
的内容,向全班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2. 以小组形式制作展板,展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展示早
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重要性。

总结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了解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意义。

通过拓展活动和总结反思,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020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案设计-第3课 盛唐气象--含答案

2020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案设计-第3课 盛唐气象--含答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3课盛唐气象核心目标课标要求核心提要1.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2.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思维导学课堂突破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周边国家交流频繁,使唐朝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中西交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朝时期出现的新的生产工具和闻名世界的手工业品。

材料二图一《步辇图》图二唐朝戴帷帽女子(2)图一中的帝王在接见吐蕃使者后采取了什么举措?这一举措有何影响?唐朝在民族关系上实行什么政策?(3)图二中妇女的衣着告诉我们当时的社会风气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4)这首诗是谁写的?他被人们称为什么?举一位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

(5)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上述材料的主题。

即时训练1.唐代出现了筒车。

它是用竹木制成立轮,轮的四周斜装若干小筒。

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

这说明筒车是()A.农业耕作工具B.便捷的交通工具C.农业灌溉工具D.实用的生活用具2.唐朝的城市中既是当时各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会的是()A.洛阳B.长安C.扬州D.成都3.“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是唐朝《陇西行》的一句诗,它反映了当时的汉藏关系,对诗句的理解符合事实的是()A.金城公主嫁给松赞干布B.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C.藏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D.吐蕃归属唐朝管辖4.小明想写一篇以“唐朝的社会风气”为主题的小论文,他可以通过下列哪些词语查找资料()①昂扬进取,积极向上②风气开放,充满活力③兼容并包,尚武风气盛行④闭关保守,封闭落后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5.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诗风淳朴厚重,被称为“诗圣”的是()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王维课后作业基础过关1.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其探究图中工具最有可能出现的朝代为()曲辕犁示意图筒车模型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2.唐朝手工业发达,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

七年级上学期(人教部编版)历史学案: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无答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七年级上学期(人教部编版)历史学案: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无答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班级姓名小组第几号【学习目标】1、掌握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战国七雄等基础知识。

2、了解春秋争霸和平的进程,理解并探求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和平的起因及历史缘由。

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认识到分裂时期也孕育着一致的要素及改革是诸侯各国强大的根本缘由。

【重点难点】1、重点: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2、难点:春秋争霸和平和战国兼并和平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学情分析】经过理解消费力发展引发社会转型,认识消费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建立发展消费力的观念。

经过霸业兴替的研讨,认识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保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导学流程】自主学习内容一、回顾旧知1、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2、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二、基础知识感知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农业上,出现了________农具和________,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出现了________。

2.王室衰微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_______的形状,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

_______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权势大减,所能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________一带。

诸侯国不再遵从王命,各自为政。

天子乃至要依赖________的经济支持。

周王室地位_______,大的诸侯权势崛起。

3.诸侯争霸(1)缘由:由于政治、经济发展_______,各诸侯国为了本身的利益,彼此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_______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2) 争霸:一些强大的诸侯以“”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取霸主的地位。

、晋文公、、秦穆公等前后称霸中原。

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国和国也前后北上争霸。

(3)影响:春秋时期的争霸和平,使一些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同时,也出现了大规模的________。

三、探求成绩(小组讨论成绩预设)1、春秋时期的霸主有哪些共同特点?四、基础知识扩展与迁移请及时记录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小组讨论成绩预设如何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和平发问展现成绩预设战国七雄是:课堂训练成绩预设1.如果西周的一位平民在田里劳作,他肯定不可能()A.用铁制的犁耕地B.用青铜工具进行消费C.用骨器角器开垦土地D.用穿有木柄的骨耜翻地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公作则迟”“分地则速”景象,最次要的是由于( )A.分封制的推行 B.百家争鸣的活跃C.铁器、牛耕的广泛运用 D.合纵连横的开展3.《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七年级历史上学案——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七年级历史上学案——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A.半坡遗址B.河姆渡遗址
C.大汶口遗址D.周口店遗址
2.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最能体现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A.种植粟B.种植水稻
C.加工玉器Dபைடு நூலகம்烧制彩陶
3.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场景是()
A.种植水稻B.猪狗等家畜
C.半地穴式房屋D.石斧等农具
4.很多同学平常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下列先民最早可以品尝香喷喷的米饭的是()
2.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3.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知识结构:
1、河姆渡原始居民:长江流域,已使用磨制石器,住干栏式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2、半坡原始居民:黄河流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住半地穴式房屋,,饲养家畜,制造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
A.北京人B.半坡人
C.山顶洞人D.河姆渡人
5.假如你去西安古城旅游,离你最近的原始居民遗址是()
A.半坡遗址B.北京人遗址
C.大汶口遗址D.河姆渡遗址
6.“民以食为天。”我国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A.水稻和玉米B.水稻和小麦
C.粟和小麦D.水稻和粟
7.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不同的根本因素是()
10.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经济活动的相同特点是( )
A.以原始手工业为主B.以饲养家禽、家畜为主
C.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D.以采集、狩猎为主
11.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每一个老师都应该编写自己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4.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5.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时间---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篇2【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夏、商、西周的建立及其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分封制的简况。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初步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七年级历史下册的内容,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具,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崇尚和平、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中世纪的世界2.第二单元: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3.第三单元:近代世界的起源4.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全面掌握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难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思维的发展水平。

四、教学方法与学时安排: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时安排:根据每个单元的内容安排合理的学习时间,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1.第一单元:中世纪的世界课程目标:了解中世纪的世界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罗马帝国的灭亡、封建制度的兴起。

教学步骤: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呈现中世纪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罗马帝国的灭亡和封建制度的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了解中世纪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形成报告形式进行展示。

4.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扩展自己的历史知识。

2.第二单元: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课程目标:了解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影响。

教学内容:文艺复兴的起源、大航海时代的探索。

教学步骤:1.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背景。

2.讲解文艺复兴的起源和影响,以及大航海时代的探索和发现,与学生进行讨论。

3.播放相关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并进行观后感的写作。

4.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进行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研究和展示。

3.第三单元:近代世界的起源课程目标:了解近代世界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内容: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步骤:1.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呈现近代世界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
历史
设计教师
教授内容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时间预设
1课时
问题预设:
1、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
时间?从它的短暂统一到快速灭
亡可吸取什么教训?
2、为什么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
3、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名称、交战双方、结果,比较这些战例,你得到哪
些启示?
学习目标
1、记忆西晋、东晋的建立。熟记“五胡”及内迁的情况、淝水之战的结果及原因。复述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4、灭亡:时间、被族所灭
东晋: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淝水之战:背景:前秦政权建立
经过:
结果:
灭亡:年,被建立的(政权)所灭。
江南经济发展:原因:1、
2、
3、
表现:
意义:
巩固达标:
1、被大将纂夺政权的是()
A东汉B西晋C东晋D秦朝
2、西晋灭亡后,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刘裕B苻坚
C王猛D司马炎
3、历史上常把少数民族称为“麦人”或“胡人”,灭亡西晋的一支“胡人”是()
2、让学生了解淝水之战的经过,分析造成战争结果的原因。
3、通过学习江南经济发展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学习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结构: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2、表现;3、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课后反思:
(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4)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12、阅读下列材料:
两晋南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en,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请回答
A西晋定都洛阳B灭蜀
C西晋迁都长安D灭吴
7、下列人物分类排列,司马懿应在哪一类()
A曹丕、司马炎B陈胜、吴广
C蔡伦、张衡D屈原、司马迁
8、成语典故“草木皆兵”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
9、居住在绍兴的李先生说他祖籍在山东,请问他祖先最早可能在何时迁徙到此()
A西汉B东汉
C西晋D东晋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此地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③北方战乱,人口南迁
④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安定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④D①③
11、识读下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举出迁人中原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发生在什么时候?
归纳生成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2、内迁的各族(东汉末年开始;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3、西晋的灭亡: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力量灭亡了西晋。
二、淝水之战
时间:383年作战双方:前秦VS东晋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1)这里“江南”主要是指哪一地区?
(2)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3)你能用史实说明“民勤本业”表现在哪些地方吗?(至少举出两条说明)
(4)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2、内迁的各族(东汉末年开始;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淝水之战
时间:383年作战双方:前秦VS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1、原因;2、表现;3、影响。
展示内容:
西晋1、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
2、统一:时间
3、五胡内迁:、、、、
A氐B羌C鲜卑D匈奴
4、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A淝水之战发生于四世纪的后期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淝水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D东晋军队大败前秦
5、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实现三国两晋南北朝短暂统一的朝代是()
A北魏B东晋C西晋D前秦
6、标志着西晋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