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题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其十八一片云
避暑山庄72景

康熙朝定名的36景:1烟波致爽
2芝径云堤
3无暑清凉
4延薰山馆
5水芳岩秀
6万壑松风
7松鹤清樾
8云山胜地
9四面云山
10北枕双峰
11西岭晨霞
12锤峰落照
13南山积雪
14梨花伴月
15曲水荷香
16风泉清听
17濠濮间想
18天宇咸畅
19暖流暄波
20泉源石壁
21青枫绿屿
22莺啭乔木
23香远益清
24金莲映日
25远近泉声
26云帆月舫
27芳渚临流
28云容水态
29澄泉绕石
30澄波叠翠
31石矾观鱼
32镜水云岑
33双湖夹镜
34长虹饮练
35甫田丛樾
36水流云在
乾隆朝定名的36景:1丽正门
2勤政殿
3松鹤斋
4如意湖
5青雀舫
6绮望楼
7驯鹿坡
8水心榭
9颐志堂
10畅远台
11静好堂
12冷香亭
13采菱渡
14观莲所
15清晖亭
16般若相
17沧浪屿
18一片云
19萍香泮
20万树园
21试马埭
22嘉树轩
23乐成阁
24宿云檐
25澄观斋
26翠云岩
27罨画窗
28凌太虚
29千尺雪
30宁静斋
31玉琴轩
32临芳墅
33知鱼矾
34涌翠岩
35素尚斋
36永恬居。
从避暑山庄看中国古典园林匾联

从避暑山庄看中国古典园林匾联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艺术涉及文学、哲学、美学、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类艺术领域,直接记录了造园的一些历史,反映了园中景点设立的文学渊源,有效地深化了人们对古典园林意境美的感受和认识,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它是创作严谨、制度完备、积淀深厚的艺术形式,可称之为古典园林的点睛之笔。
本文以避暑山庄为例,探讨匾额楹联于情景交融中的美学内涵与作用。
1 避暑山庄-中国古典园林匾联的缩影避暑山庄,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
它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和建筑艺术之大成。
在造园上,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总结并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造园素材、造园技法,使其成为自然山水园与建筑园林化的杰出代表。
在建筑上,它继承、发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建筑技艺,撷取中国南北名园名寺的精华,仿中有创,表达了“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建筑主题。
避暑山庄不论是造园还是建筑,它们都不仅仅是素材与技艺的单纯运用,而是把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文学等多方面文化的内涵融注其中,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自避暑山庄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肇建,到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山庄和寺庙工程的先后完成,前后用了89年的时间。
在避暑山庄的修建过程中,康熙帝以四字一组为避暑山庄题写了36景,史称康熙三十六景,乾隆帝以三字一组为避暑山庄题写了36景,史称乾隆三十六景,康熙、乾隆36景合称避暑山庄康乾七十二景,在康乾七十二景之外,还有100多景,总计184景。
清帝为这些景观题写了大量了匾额、楹联,按照目前对避暑山庄园林建筑的不完全统计,康乾盛世时期,避暑山庄内悬挂着近600面匾额,这些数量巨大的匾联,情调优雅,意境深远,与避暑山庄园林景观融为一体,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之一,在营造园林环境的诗情画意及景点意境信息的传递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避暑山庄

四面云山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九景。
约建于1709年至1711年。
清帝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常登此亭远眺山庄内外佳景,并召集蒙古王公大臣,赐野宴,吃狍子肉,然后起程返京。
《热河志》说:山庄西北隅最高处,一峰拔地,构亭其上,圣祖御题额曰“四面云山”,联曰:“山高先得月,岭峻自来风”。
是亭切汉凌霄,群山拱揖,各开生面。
东眺天桥,云垂檐际;南则玉冠诸峰,望如屏列;北则金山,黑山屹歭;广仁岭迤西诸峰,盘礡案衍,络绎奔赴。
凭虚纵览,万景天全。
此亭为1977年修复。
锤峰落照锤峰落照位于避暑山庄南部松鹤清樾北山峰顶。
是“康熙三十六景”第十二景。
为一方亭。
每当夕阳西照,漫天红紫。
此时,东山的磬锤峰金碧辉煌,宏伟壮丽。
康熙乾隆嘉庆曾在近黄昏时率文武百官及少数民族王公贵族,登亭举行蒙古风味的野宴,并观看磬锤峰落日余下的雄奇俊秀的景象。
此亭与“北枕双峰”、“南山积雪”、“四面云山”三亭均位于山庄岗峦之巅,遥相互应。
一片云一片云为乾隆36景第十八景。
是如意洲中最高的建筑物,南向,门殿面阔5间,殿后有楼两层,由远处眺望,松云掩映中只见一楼高耸,似一片浮云。
而置身如意洲,四面临水,群山环列,“云气或起于树中,或浮水面,或飘入室中”,“白云一片才生岫,瞥眼岫云一片成”。
因此得名一片云。
水心榭水心榭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御笔题额,乾隆十九年(1754年)列为“乾隆三十六景”第八景。
榭建于下湖和银湖之间,跨水为桥,上列亭榭3座,南北为重檐四角攒尖式方亭,中为进深3间重檐水榭。
榭在水中,两旁空间广阔,碧波荡漾,四望皆成画景,确有“飞角高骞,虚檐洞朗,上下天光,影落空际”的诗意。
榭东原有仿苏州狮子林建的文园狮子林,内有十六景,玲珑秀丽,是山庄园中之园。
烟雨楼烟雨楼是嘉兴南湖湖心岛上的主要建筑,现已成为岛上整个园林的泛称。
此楼自南而北,前为门殿3间,后有楼两层,面阔5间,进深2间,回廊环抱。
二层中间悬乾隆御书“烟雨楼”匾额。
楼东为青杨书屋,西为对山斋,均3间。
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及名迹介绍

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及名迹介绍27、凌太虚亭凌太虚亭,为乾隆三十六景第二十八景,是一座四角攒尖顶方亭。
约建于1741——1754年(乾隆六至十九年)。
地处文津阁西北,松云峡之南。
据《热河志》记载:“北山之巅,亭曰‘凌太虚’,拔地倚天,岩峦如揖,凭虚构极,颖气清英,登之有飘飘然凌云之致。
”在乾隆看来,立于高山之巅的凌太虚亭,有凌空之感,故而名之曰“凌太虚”。
乾隆在《凌太虚》诗序中说:“登斯亭者,如涉阆风、俯悬圃,御冠泠然未足为喻。
”序中所言“阆风”、“悬圃”,都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御冠”,是列御寇,即列子。
乾隆一连用了几个典故,意在表现登临此亭的感受,像是到了仙境一般。
凌太虚下有从松云峡中流出的水势颇为浩大的清溪,水声日夜喧响在山峡里,增添了景观的情趣。
“凌太虚”下面的溪流旁,原有殿宇五楹,建于乾隆十六年,乾隆题额为“清溪远流”。
已不存。
28、涌翠岩亭涌翠岩,为乾隆三十六景第三十四景,是一座三楹殿宇。
约建于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
位于梨树峪口远近泉声西侧山岩上。
那里有飞泉下注,形成美丽的瀑布。
涌翠岩,“涌翠”意思是碧水喷涌,同时也指山岩上和四周草木葱茏旺盛,青翠欲滴,这些大片大片浓重的翠色,就像是随瀑布从山中喷涌而出似的,形成了幽雅的环境。
涌翠岩后有佛庐三楹二层,名为“自在天”,意思是自由自在的天堂净土。
有联:“松径飞花雨,莲台霭法云。
”殿内供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
康熙、乾隆都深信佛教,每每于山川佳胜处敕建佛教寺院,山庄内也不例外,建有大小佛庐寺院十一所,由此可见这两位帝王的精神寄托中,宗教信仰占有很大的比重。
29——30、乐亭在澹泊敬诚殿的东南和西南角上各有一座方亭,这是宫廷乐师奏乐的地方,被称为“乐亭”。
当年,每当庆祝大典或者觐见开始的时候,司钟人首先登上松鹤斋南面的钟楼,击钟九下,于是避暑山庄内的十六座寺庙的钟声齐鸣,接着外八庙的钟声也相继应和,山庄内外钟声轰鸣。
钟声八十一响后,宫廷乐师们就在乐亭中开始奏乐。
避暑山庄赏匾联

避暑山庄赏匾联作者:付秀宏来源:《产权导刊》2020年第08期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最优美的古典园林之一。
避暑山庄不论建筑还是造园,都把哲学、美学、文学等方面的内涵融注其中,山庄的大量匾额、楹联就是明证。
这些匾联在营造园林景点的意境上,可谓功不可没。
避暑山庄自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肇建,到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完成,用了89年的时间。
在避暑山庄的修建过程中,康熙帝以四字一组为避暑山庄题写了36景,史称康熙三十六景;乾隆帝以三字一组为避暑山庄题写了36景,史称乾隆三十六景。
在康乾七十二景之外,还有100多景,总计184景。
在这里,以四季晨昏、朝霞暮霭、风云雨雪为表现主题的匾额、楹联众多,因审美感受独特,景观韵味顿出。
比如“春好轩”,意为春色美好的亭轩。
该轩有联曰:上塞寄遥情,烟云人画;南荣开胜览,花鸟知春。
意思是,塞上风光寄托着我的深厚情思,这里的烟雾和云霞皆可入画;山庄的草木象江南一样青翠荣发,花儿鸟儿似乎也晓知此处春光永在。
康熙皇帝为能在山庄内观赏馨锤峰,在庄内冈阜上筑有一座东向敞亭。
登上此亭,横列在山庄外的诸岭尽收眼底。
每当夕阳映照之时,东方群山被苍茫暮色所笼罩,唯有孤高挺立的磐锤峰熠熠闪光:始为黄色,随之为橙色,而后变成鲜红。
其“烟岚变幻,金碧陆离”的胜景,可与黄公望《浮岚暖翠》图相媲美。
康熙登亭远眺磐锤峰,对“红轮西下,返照在东”非常痴迷,特为此景题额“锤峰落照”。
天上月色与现实空间原有色形不同,赏月之人会衍生出空、幽、深、古、远、净等情思,月华,含蓄而明润;流辉,悠远而融洁。
康熙皇帝常在一座精致四合院和几座亭、堂间漫步,此间上湖的水漫过芝径云堤流入下湖,月亮正从磐锤峰那边慢慢升起。
他坐在门殿中纳凉,仿佛是赤壁泛舟,此情此景正是“月色江声”。
此额意境出自苏轼《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康熙三十六景第十三景“南山积雪”匾额,其意为登高远眺,见南山积雪如梦。
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御制诗选注

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御制诗选注作者:王博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5年第08期【摘要】康熙皇帝于公元1703年肇建避暑山庄,并于其中选风景佳妙者题康熙三十六景,每处景致都绘图赋诗,以记其事。
康熙三十六景御制诗不仅描绘了每处景致的开发经过,更从一个个侧面刻画出了康熙皇帝的情与志。
【关键词】康熙三十六景;烟波致爽;水芳岩秀【中图分类号】B977 【文献标识码】A避暑山庄内有亭、阁、轩、榭、庙宇等120余处景观,其中风景最为佳妙者当属“康乾七十二景”。
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康熙皇帝以四字题名山庄内的三十六处景点,绘图赋诗,以记其事,统称为康熙三十六景。
康熙三十六景御制诗不仅描绘了每处景致的开发经过,更从一个个侧面刻画出了康熙皇帝友山敬水、怡情喻理,守礼尽孝、事亲以诚,宵旰夜食,励精图治的帝王情志。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先后曾到过避暑山庄28次,每次驻留一两个月甚至四五个月,在这里处理了大量政务。
笔者选取了避暑山庄内宫殿区与苑景区内的两处景致,从其御制诗诗文释义的角度来解读康熙的治世思想。
一、五言排律——《烟波致爽》烟波致爽是康熙三十六景当中的第一景,位于避暑山庄的宫殿区,在今天的避暑山庄博物馆内,是清帝的寝宫。
此殿面阔七楹,正中3间为厅,是皇帝接受后妃朝拜的地方;东面2间,为帝后们闲坐叙话之所;西次间为佛堂,是皇帝晨昏礼佛的堂屋;西稍间是皇帝寝殿,俗称西暖阁,皇帝来避暑山庄在这里下榻,内置紫檀木龙床。
《烟波致爽》康熙热河地既高敞,气亦清朗,无蒙雾霾氛1,柳宗元记所谓“旷如也”2。
四围秀岭,十里澄湖,致有爽气。
云山胜地之南,有屋七楹,遂以“烟波致爽”颜其额焉。
山庄频避暑,静默少喧哗。
北控3远烟息,南临近壑嘉。
春归鱼出浪,秋敛4雁横沙。
触目皆仙草,迎窗遍药花。
炎风5昼致爽,绵雨夜方赊6。
土厚登7双谷8,泉甘剖翠瓜。
古人戍武备9,今卒断鸣笳10。
生理11农商事,聚民至万家。
1.霾氛:因烟尘灰沙而形成的飞散的尘雾。
乾隆三十六景定景诗之十八“一片云”

乾隆三十六景定景诗之十八“一片云”
山中云氛,朝暮晴雨,变灭无端,或起树中,或浮水面,或来楼窗几榻之间,以片目之,所谓“一滴水知大海味”也。
白云一片才生岫,瞥眼岫云一片成。
变幻千般归静寄,“无心”妙致想泉明。
(乾隆)
《一片云》诗前小序的大意是:山中升腾着云气,早晨晴云无际、舒卷自如,傍晚常常阴云密布,沛然降雨。
这里的云容,有时无缘无故地变化,或从树林中升起,或在水面上飘荡,有时透过楼窗飘到桌案床榻前。
用心观看一小片云,可以体会到空中的云容无论怎么千变万化,它都是由于无心而任凭自然的。
就像尝一滴海水就知道大海的味道一样,看一小片云就可以了解天空云容的形成与变化。
诗序描绘山中云气的“变换无端”,然后点出命名为“一片云”的用意。
乾隆《一片云》诗的大意是:刚刚从山间飘出一小片云气,眨眼之间它就铺散开来,变成了一大片白云。
尽管云气千变万幻,终究还要寄托在幽静的地方。
这种“云无心以出岫”的美妙的景致和情趣,使我想起陶渊明的诗句。
前两句描绘了云气变化的景象,后两句写出乾隆对云容变幻的思考,并以陶渊明的诗句赞美云容变幻的自然形态,透露出他对大自然的欣赏。
转载自——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御制避暑山庄记并三十六景诗词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御制避暑山庄记并三
十六景诗词
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
四库全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四库全书基本概念“御
制避暑山庄记并三十六景诗词”的
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御制避暑山庄记并三十六景诗词
二卷。
清圣祖仁皇帝御纂。
康熙五十年(1711)成书。
康熙四十二年(1703),肇建避暑山庄,为时巡展观,临朝听政之所。
其位处热河承德东北,周迥16余里,具胜景36处。
五十年六月,圣祖自制山庄避暑记一章、36景诗或词各一首,并缀图36帧,分上下两卷:山庄避暑记、烟波至爽、芝迳云堤、无暑清凉、延薰山馆、水芳岩秀、万壑松风、松鹤清越、云山胜地、四面云山、北枕双峰、西岭晨霞、锤峰落照、南山积雪、梨花伴月、曲水荷香、风泉清听等十六景诗各一首为上卷,濠濮间想、天宇咸畅、暖溜暄波、泉源石壁、青枫绿屿、莺啭乔木、香远益清、金莲映日、远近泉声、云帆月舫、芳渚临流、云容水态、澄泉绕石、澄波叠
翠、石矶观鱼、镜水云岑、双湖夹镜、长虹饮练、甫田丛樾、水流云在等20景诗或词各一首。
左都御史、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揆叙等跋及武英殿总
裁、领翻书房、原任内阁侍读学士和素等衔名附下卷后。
全书分满、汉语,皆圣祖亲御丹铅,不假词臣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