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蝴蝶派

合集下载

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现代性研究

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现代性研究
鸳鸯蝴蝶派小说 的现代性研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历史背景
03
鸳鸯蝴蝶派小说的主题内容
04
鸳鸯蝴蝶派小说的艺术特色
05
鸳鸯蝴蝶派小说说的价值与意义
01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2
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历史背景
章节副标题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鸳鸯蝴蝶派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启 示作用。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可以启发现代人思考人生和社会问 题。
小说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对现代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可以启发现代人思考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 系。
对个体生命的思考
关注个体生命:通过描绘个体生命,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现代元素:小说 中也融入了许多 现代元素,如西 方文化、科学知
识、现代观念等, 展现了现代文明 的进步和发展。
交融方式:小说 通过传统与现代 的交融,展现了 新旧交替时期的 社会风貌和人文 精神,表达了作
者对传统与现代 的思考和感悟。
04
鸳鸯蝴蝶派小说的艺术特色
章节副标题
叙事风格的特点
注重情节的曲折 性和复杂性
反思社会现实:通过个体生命的遭遇,反思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
探索人生意义:通过个体生命的追求和挣扎,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 值 传承文化精神:通过个体生命的故事,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念
对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
鸳鸯蝴蝶派小说注重情感表达,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情感表达的借鉴
鸳鸯蝴蝶派小说注重情节的曲折和复杂,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情节设计的借鉴 鸳鸯蝴蝶派小说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人物塑造的借鉴 鸳鸯蝴蝶派小说注重语言的优美和生动,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语言表达的借鉴

艺术概论:鸳鸯蝴蝶派..

艺术概论:鸳鸯蝴蝶派..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见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 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 长恨水长东。
张恨水 (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 ,原名心远,恨 水是笔名,在一次讲演会上,有人向张恨水发问:张先生, 贾宝玉认为“女子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年轻 时你是否与哪位小姐恋爱,不幸情场失意,心里耿耿于怀, 才取名“恨水”的呀?张恨水答道:“不是的,不是什么‘情场失 意’。我取名“恨水”,是因为我喜欢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词— —《乌夜啼》。他是由深受鸳鸯蝴蝶派影响的旧派小说向现 代小说过渡的代表性作家。
探、滑稽、历史、宫闱、民间、公案等各种类型。
民国时期各大才子佳人
一、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追求 在当时,即20世纪20年代初以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妇女解放 为关注热点的时代背景和新旧思想渗杂的文化语境中,鸳蝴派小说 一致认为爱情是独立至高的人生目标。恰恰在鸳蝴派的作品中,爱 情是可以为之生、可以为之死的崇高而独立、人生而有之的光明正 大的权力,真挚的“爱情”与“爱国”有着同等崇高的价值。鸳蝴 派作家的爱情宣言,实质上就是对人的权力的一种肯定。
· · · · · ·
埋回丢承追邂 葬忆失诺逐逅
是 字 画 鲜 花 还 是 绫 罗 绸 缎 ?
邂逅到追逐——钱与心的交换
在当时受五四影响已经有相当一大批青年人追求自由恋爱,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了爱情毅然决 然地抛下门当户对的配对条件。在我看来金燕西和冷清秋的爱情与婚姻可以算是封建大背景与西方自由思 潮的妥协,甚至说是畸形产物。 但是,值得各位男生借鉴的是,燕西追求清秋的方法到现在仍然不落俗套,其过程更是耐人寻味。安 排下人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乱窜,终于得到线索,之后再亲自出马。借着起诗社的名义,租赁了隔壁的 屋子,在内墙开了洞修了门,倒也不用“逾墙而搂处子”了。 具体到追女孩子,其方法也是新旧交参。 旧法子是借着搬家送了点心酒水拉拢冷太太,借着写诗起社接近了清秋的舅舅,有几个目标的亲人站在自 己这边,那么成功率自然高了不少。此外如生日上的祝寿尺牍,四骈六俪也很像那么回事,对精通国学的 清秋来说自然是留了个好印象。新法子则更多了,送礼物送的可谓煞费苦心:要送鞋子,先买了写票,还 巴巴的注上坤鞋让舅老爷转手送上;打听到生日花了大价钱买那珍珠项链;送衣服不如送成匹的缎子,挑 颜色挑得可谓赏心悦目…… 反过来,清秋的爱情是少女的懵懂,对燕西的金钱攻势她没有如其母冷太太那样隐隐觉得不妥。燕西 送来的礼物往往都是清秋喜欢和需要的时候,如参加同学婚礼的衣服与鞋子,生日时华丽的项链,都送的 恰到好处。一次次收下,一次次回礼,一来二去便也情根深种了,这才有了留宿西山等事,至此,清秋的 命运也就注定了。燕西送的礼物多是衣服首饰,清秋回的却是抄经刺绣,一个花的是钱,一个用的是心。

鸳鸯蝴蝶派概述

鸳鸯蝴蝶派概述

鸳鸯蝴蝶派概述在五四新文学的诞生过程中,文学的发展一直处于一种“雅俗互动”的态势。

由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发动和领导的新文学,始终保持着“先锋文学”的性质和“纯文学”的特征,代表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旧派通俗文学,虽然始终被排斥在文学主流之外,但仍然拥有大量的市民读者,并随着新文学读者群的不断扩大,而不断地在改变着自己的面貌。

所谓“鸳鸯蝴蝶派”,简称“鸳蝴派”,原指清末民初以消遣和娱乐为主旨,以才子佳人为题材,以言情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流派。

因其作品中常有“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对蝴蝶可怜虫”的词语而得名。

其先导可追溯到1903年孙玉声的《海上繁华梦》,1908年吴研人的《恨海》常常被看作是这派小说开始流行的滥觞,而1912年出版的徐枕亚的《玉梨魂》,曾风靡一时,是鸳鸯蝴蝶派最为畅销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他们先在《小说时报》(1909)和《小说月报》(1910)上发表作品,1914年《礼拜六》创刊后,成为鸳鸯蝴蝶派最具代表的刊物,故又称“礼拜六派”或“鸳鸯蝴蝶-礼拜六派”。

又由于其文学生命与“民国历史”相始终,故又有“民国旧派文学”的称谓。

鸳鸯蝴蝶派文学从一开始就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

一方面,它本身是中国传统通俗文学发展的结果,直接继承了明清以来笔记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的传统衣钵,同时又遵循着“门当户对”、“发乎情,止乎礼”的封建道德。

另一方面,它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得益于科举制度的废除、稿费制度的建立、现代传媒的发达、商业都市的出现、市民读者群的形成,以及西方文化的引进,并表现出倾向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如主张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等。

因此,在1917年新文学出现之前,鸳鸯蝴蝶派一技独秀,是传统旧文学最大的克星。

新文学崛起后,鸳鸯蝴蝶派失去了大量青年学生读者,但仍然在市民读者中占有绝对市场。

1921年,新文学的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成立,特别是该会对《小说月报》的改革,对鸳鸯蝴蝶派来说,不仅是一个刊物的丢失,更是对整个通俗文学作家士气的打击。

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鸳鸯蝴蝶派

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鸳鸯蝴蝶派

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鸳鸯蝴蝶派一与世界上不少国家一样,中国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涌动起通俗文学的滚滚洪流,真有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之观,然亦有支流蜿蜒,亦有水势大小,及至四十年代末,内地终因政体变革而逐渐枯竭,前后持续半个多世纪。

它发萌期的代表作品,有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孙家振的《海上繁华梦》、张春帆的《九尾龟》等;它终结期的代表作家有张恨水、张爱玲、徐讦、无名氏等。

作者之众,作品的种数和印数之多,都远远超过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在社会上曾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着社会和文化的转型,为建立新文学作家的“主体性”,并以此启蒙社会大众,开始对当时这一主流文学现象进行发难。

清末民初的绝大部分通俗文学作者都成为牺牲品,被斥之为鸳鸯蝴蝶派。

如果说,现代史上确实存在这一文学流派,那真是群体庞大、情形复杂的阵营。

可惜他们并没有共同的宣言或宗旨,只是被认为有相同的“趣向”而被归纳在一起。

鸳鸯蝴蝶派这个名称,不但是批判者所起,并且它的范畴和概念也在批判过程中不断修正。

据目前所知,最早提出鸳鸯蝴蝶派概念的是周作人,1918年4月19日,他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作题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讲演时,批判当时旧形式、旧思想的中国小说,特别提到“此外还有《玉梨魂》派的鸳鸯蝴蝶体,《聊斋》派的某生者体,那可更古旧得厉害,好像跳出在现代空气之外的,且可不必论他”。

1919年2月2日出版的《每周评论》第七期上,他又发表《中国小说中的男女问题》,称“近时流行的《玉梨魂》,虽文章很是肉麻,为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祖师”。

周作人说的鸳鸯蝴蝶派,乃专指才子佳人的哀情小说。

鲁迅对鸳鸯蝴蝶派的理解,也是这样,直到1931年,他在《上海文坛之一瞥》中提及民初的情形,说道:“这时新的才子+佳人小说便又流行起来,但佳人已是良家女子了,和才子相悦,分拆不开,柳阴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但有时因为严亲,或是因为薄命,也竟至于偶见悲剧的结局,不再都成神仙了——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进步。

现代文学鸳鸯蝴蝶派的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鸳鸯蝴蝶派的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鸳鸯蝴蝶派的名词解释现代文学鸳鸯蝴蝶派是一种流派,起源于中国的文学批评理论,主要涉及鸳鸯蝴蝶派的起源、特点以及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这一流派的名字来源于传统民间戏曲的角色,将文艺作品的两种类型进行区分,以突显不同风格与表达方式的异同。

本文将通过对现代文学鸳鸯蝴蝶派的解析,探讨其对当代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

首先,现代文学鸳鸯蝴蝶派的起源与发展值得关注。

鸳鸯和蝴蝶这两个角色来源于中国传统戏曲,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形象与性格特点。

鸳鸯一对情侣,代表着亲密关系与稳定性;而蝴蝶则是一个个体,代表着自由与飘忽。

在文学批评理论中,鸳鸯蝴蝶派被用来形容文艺作品中两个截然不同的主题和风格。

其次,现代文学鸳鸯蝴蝶派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鸳鸯蝴蝶派尤其强调作品中的反差和对立。

鸳鸯一方通常代表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等现实类文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蝴蝶一方则更注重个人主义、抒情主义等自发类文学,强调个人思想与情感的表达。

鸳鸯蝴蝶派通过将这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合理组合,旨在创造出更具有冲突、张力和艺术感的文艺作品。

然而,现代文学鸳鸯蝴蝶派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和对照,在实践中常常呈现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鸳鸯和蝴蝶两个主题在作品中互为补充与共生。

鸳鸯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主题提供了作品的基础和情节发展,而蝴蝶则为作品增添了情感色彩和思想启示。

正是这种因果和共生的关系,使得鸳鸯蝴蝶派的作品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多元的表现方式。

对现代文学鸳鸯蝴蝶派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它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一定影响力。

诗人艾略特跨越了国界,将鸳鸯蝴蝶派的思想应用于西方诗歌创作。

他在《荒地》中巧妙地将鸳鸯和蝴蝶的形象融入到分裂的个人和现实主题中,用以表达对现代社会状态的悲观和疑问。

这种对比和对照的运用使得诗歌作品更具有张力和独特性。

最后,现代文学鸳鸯蝴蝶派对当代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它突破了传统文学形式的限制,创造了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文学风格。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 小说曾是新文化运动前文学界最走俏的通俗读物之一。代表作之一徐枕亚的《玉梨魂》,曾创 下了再版三十二次,销量数十万的纪录。著名作家张恨水的《啼笑因缘》也曾先后十数次再版。其中最杰出的的 是“五虎将”与“四大说部”:前者为徐枕亚、包天笑、周瘦鹃、李涵秋、张恨水,后者为《玉梨魂》《广陵潮》 《江湖奇侠传》《啼笑姻缘》。
在辛亥革命后出现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正是依赖这种体制化的报刊杂志(文化产业和文化公共空间)和满足都 市市民文化消费需要而大行其道的,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炮制者也因此成为依赖报刊杂志、传媒体制和稿费谋生的 专业化、职业化作家。
民国大家
部分作家(7张)包天笑、徐枕亚、张恨水、吴双热、吴若梅、程小青、孙玉声、李涵秋、许啸天、秦瘦鸥、 冯玉奇、周瘦鹃等。
鸳鸯蝴蝶派的成员是这一传统功能观的自觉世袭者。姚鹤雏在《小说学概论》中引经据典他说:“依刘向 《七略》及《汉书·艺文志》,小说出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则其所载,当然多属‘闲谈奇事’;又观 《七略》及《隋书·经籍志》所录,则‘凡各著艺术立说稍平常而范围略小巧者,皆可归于小说’。‘其所包举、 无非小道’。
历史评价
0 1
文学流派
0 2
近代作品
0 3
批判意义
0 4
进步意义
0 6
小说理论
0 5
批判结论
文化冲突 “平民”文学
横向比对 生不逢时
客观贡献走向末路来自文学复苏啼笑姻缘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涌现过许多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是其中重要而且特殊的一个派别。 说其重要,是因为在“五四”前后的文学革命的时代大潮流中,他们是属于重继承和多保守的一个文学流派,屡 遭新文学界的批判。在新文学营垒与该派的论争和交锋中,使新文学在文坛中扩大了自己的影响,日益茁壮成长。 谈及新文学运动就不可避免地牵涉到该派别。说其特殊,是因为由于受到新文学各派的的指责,使其中的有些作 者长期以来不愿承认自己是隶属于该流派的成员,突出的例子是其代表作家之一的包天笑否认自己是鸳鸯蝴蝶派。 他曾说:“近今有许多评论中国文学史实的书上,都视我为鸳鸯蝴蝶派……我所不了解者,不知哪几部我所写的 小说是属鸳鸯蝴蝶派。”该派有的作者只承认自己是《礼拜六》派,而否认自己是鸳鸯蝴蝶派,他们通常所持的 一个理由是,鸳鸯蝴蝶派是仅限于徐枕亚,李定夷等少数几位作者,只有民初那些写四六骈俪体言情小说的才是 名实相符合的鸳鸯蝴蝶派。

名词解释鸳鸯蝴蝶派

名词解释鸳鸯蝴蝶派

名词解释鸳鸯蝴蝶派鸳鸯蝴蝶派是中国古代文化界的一个名词,起源于文化大革命后的1970年代末期,在当时的文化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鸳鸯蝴蝶派是指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化人士,和以珍珠为代表的右翼文化人士之间的论战。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现代作家,他的作品以揭露社会黑暗和呐喊强烈的社会批评著称,他是左翼文化界的代表人物。

而珍珠则是一个在文革期间进行领导和批判文化艺术活动的政治家,他是右翼文化界的代表人物。

鸳鸯蝴蝶派的名字来自于鲁迅的一篇文章《伪自由的讴歌》,他在其中将中国的知识分子划分为鸳鸯蝴蝶派和螳臂当车派。

鸳鸯蝴蝶派指的是那些以文艺作品的鉴赏和创作为中心的文化人士,他们对社会现实比较关注,追求真实和积极的价值观。

而螳臂当车派则指的是那些政治觉悟较高,以政治斗争为主要活动内容的文化人士,他们关注的更多是政治斗争,而忽视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鲁迅认为,蝴蝶派虽然追求自由,但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那些行动力量的影响,所以他批判了他们“鸟语花香”的自由主义倾向。

鸳鸯蝴蝶派与文革期间的左翼和右翼文化人士之间的论战主要集中在文化和艺术的方向和宗旨上。

左翼文化人士认为文化和艺术应该以批判现实、剖析社会为己任,而右翼文化人士则主张文化和艺术应该为政治服务,强调正面宣传。

这场论战不仅局限于文化界,也扩展到其他领域,影响了整个社会。

鸳鸯蝴蝶派的核心内容是对于文化和艺术自由的追求,他们认为文化和艺术应该独立于政治,以真实和有价值的内容为准则,不应受到政治操控和限制。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中国是相对先进和激进的,但由于种种原因,鸳鸯蝴蝶派的声音没能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

总之,鸳鸯蝴蝶派是中国文化界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的代表名词,他们对于文化和艺术的追求和坚持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近代著名小说流派——鸳鸯蝴蝶派

近代著名小说流派——鸳鸯蝴蝶派

近代著名小说流派——鸳鸯蝴蝶派20世纪之初,文坛上出现了一个著名小说流派——鸳鸯蝴蝶派。

这个流派的起源与上海有关。

十里洋场繁华之地,出现了一批把小说当作消遣娱乐的有钱有闲阶级,于是言情小说和世情小说有了市场。

鸳鸯蝴蝶派延续了清代才子佳人小说的模式,受到了这部分人群的追捧。

但是其在传递价值取向方面偏向于保守,所以评价不高。

清末,上海出现了很多刊载小说的杂志,这些休闲刊物为鸳鸯蝴蝶派的作家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

1911年前后,言情小说逐渐在各种题材小说中成为主流,这时候出现了一部引起轰动的“现象级”小说《玉梨魂》。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小说描写了一段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悲剧。

这部小说出版后供不应求,累计再版达到32次,印量接近百万本。

如果当年有畅销书排行榜,《玉梨魂》应该可以连续几年上榜。

言情小说异军突起,很多有才华的作家纷纷试水写了起来,其中最著名的是苏曼殊,他一口气写了六本言情小说,本本畅销。

由此鸳鸯蝴蝶派在文坛上正式站稳了脚跟。

鸳鸯蝴蝶派发展壮大之后,这个派别的作家开始尝试创作其他题材的小说,包括武侠、侦探、写实等类别。

后人统计过,这个流派的小说家仅长篇小说就创作了两千余部,中短篇小说更是不计其数。

鸳鸯蝴蝶派虽然风靡一时,但其作品的艺术成就有限。

首先,鸳鸯蝴蝶派的小说自我定位为“消遣小说”,作家在创作时不太注重作品的艺术性,他们的创作目的就是游戏消遣。

其次,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在创作中过于媚俗,什么小说畅销,什么话题受关注,作者就创作什么。

这样充满套路的作品,显得有些粗糙。

第三,少部分这部流派的作者,为了吸引读者不惜描写一些情色内容,缺乏作家的操守。

经过多年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鸳鸯蝴蝶派中出现了一部可以“封神”的作品,这部小说叫《啼笑因缘》。

著名小说家张恨水描写了一段爱情悲剧,让读者全情投入、欲罢不能。

小说以进步青年樊家树和卖唱姑娘沈凤喜为主人公,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期间的种种黑暗丑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鸳鸯蝴蝶派
导读:发端于20世纪初叶的上海“十里洋场”的一个文学流派。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炮火轰开清朝闭关自守的大门,接踵而至的是租界的霸占,洋场的开辟,半封建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畸形生活,以乌烟瘴气,光怪陆离的容貌呈现于人们眼前,于是反映这种都市的作品也应运而生。

鲁迅说:“有了上海的租界,──那时叫作‘洋场’,……
有些才子们便跑到上海来。

”他们最初热衷的题材是言情小说,写才子和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象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上海文艺之一瞥》),并因此得名而成为鸳鸯蝴蝶派。

这一派的早期代表作为徐枕亚的《玉梨魂》,是用四六骈俪加上香艳诗词而成的哀情小说。

鸳鸯蝴蝶派是以“游戏笔墨,备人消闲”为其主要宗旨。

它们的期刊、小报曾标榜“本杂志不谈政治,不涉毁誉”,“有口不谈国家……寄情只在风花”。

它们的作品也大都以“消闲”、“遣愁”、“排闷”、“除烦”为目的。

在20年代初,《文学研究会宣言》中曾严正批驳“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工具,就是针对鸳鸯蝴蝶派而言的。

茅盾在1922年对这一流派的实质下过中肯的评断:他们的“思想上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鸳鸯蝴蝶派是一种以迎合有闲阶级和小市民的庸俗口味为目的的都市文学。

他们视作品为商品,为了竭力倾销这些“商品”,自然就不能不随波逐流,以适应洋场的“五方杂处,三教九流”的需求。

作品的内容也不得不随着他们特有的读者层的趣味为转换:有时是言情小说,有时是“黑幕小说”,有时又转换成以“侦探”、“武侠”最为热门。

因此,这一流派的作品内容极为驳杂,举其要者大致可分为言情、哀情、社会、黑幕、娼门、家庭、武侠、神怪、军事、侦探、滑稽、历史、宫闱、民间、公案等等类别。

早期鸳鸯蝴蝶派仅仅以言情小说为主,后来要将如此庞杂的内容塞进狭义的鸳鸯蝴蝶派的框子中,似乎不大贴切。

于是有人以他们早期的最有影响的《礼拜六》杂志名之,统称之为“礼拜六派”
鸳鸯蝴蝶派的全盛时代是在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之间,特别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前后。

这是由于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袁世凯复辟帝制而掀起的复古狂潮,使社会呈现了一派沉滓泛起的颓败局面,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便泛滥充斥于市场。

这时,鸳鸯蝴蝶派作者中除了不少“封建才子”和“洋场文豪”之外,又增添了一些不愿在浓重的政治暗夜中继续探索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他们从反袁斗争中离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辙,投入了鸳鸯蝴蝶派的圈子。

五四运动以后,该流派虽然多次受到新文学营垒的冲击和批判,报刊阵地和读者面都有所缩小,但仍然在市民读者中流行。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才在祖国大陆上失却了他们生存的土地。

因为这一流派基本上与民国相始终,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曾被称为“民国旧派文学”。

鸳鸯蝴蝶派创作的小说《广陵潮》
鸳鸯蝴蝶派从主导倾向而言,是一个消极的病态的文学流派。


也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地作具体分析。

如在他们早期反映婚姻问题的作品中,就有恋人受严亲或封建信条所迫,以致酿成悲剧的内容,从反对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等封建道德而言,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们之中的有些人,在“五四”前后,曾翻译介绍了外国的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东北欧被压迫国家的作品,也是值得肯定的;该流派的部分作者如包天笑、周瘦鹃,站在清贫的市民立场,反映其要求和愿望,写了一些对社会黑暗现实和封建军阀压迫表示不满的作品。

特别是在“九·一八”事变前后,这一流派中的具有民族正义感的作家,写出了大量的“国难小说”,宣传爱国,反抗侵略。

1936年10月的《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中,也包括了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的签名。

在抗日洪波的淘洗下,随着鸳鸯蝴蝶派的某些作者思想的转向,他们有些人的作品也相应地出现了新面貌,向健康的通俗文艺过渡,这些作品就不能再以鸳鸯蝴蝶派或礼拜六派来标示了。

张恨水的小说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变化,是这种演变的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之中的不少人都或多或少地为人民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包括文艺作品上的新的成就。

(范伯群)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