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学制改革研究

我国基础学制改革研究
我国基础学制改革研究

研究生课程论文报告

课程名称:科学道德(就业指导)

课程论文题目:试分析当前我国学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姓名:佟超

学号:2016300132

所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教育学原理

任课教师:温恒福

2016 年 12 月 1 日

试论当前学制对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影响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出现,学制也逐渐形成。学制体现了一国的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状况,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近代学制的构建是在动荡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曲折前进的,总体上经历了壬寅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等近代三大学制。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学制,在20世纪初期,美国中小学开始实施“六三三”学制,即初等教育六年、中等教育六年并分为初中和高中各三年的学制。其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仿效建立起六三三”学制。壬戌学制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的教育近代化基本完成,其基本框架一直沿用至今。这三部学制的相继建立,标志着中学教育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确立到渐趋成熟。特别是壬戌学制的诞生在我国中学教育发展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壬戌学制的确立到如今,中国的学制经过了几次改革,现在基本确定为“六三三”和“五四三”并行的学制体系。但我国目前的学制体系让人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六三三”学制与“五四三”学制实施混乱,当前学制并不能完全完全适切与当前社会状况与新时代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等。我国一直持续强调深化教育改革,在新时期进行必要的学制改革,使其能更加适应当前中国的现状和新时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状况,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给予重视的。

关键词: 学制;中小学学生;教育改革;学校发展

一、研究背景

我国目前的学制基本延续了1922年确立的壬戌学制的基本框架,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学制,即初等教育六年、中等教育六年并分为初中和高中各三年的学制。目前在中国,实行的是在“六三三”学制的基础上进行微调而产生的“五四三”学制与“六三三”学制并行的学制制度。“五四三”学制与“六三三”学制相比较之下虽然区别不大,但因为其教材所使用不同,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也不同,所以对初中和小学的学生还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在目前的我国的部分地区,“五四三”学制和“六三三”学制实施的情况较为混乱,有的地区的学制在“五四三”学制和“六三三”学制之间频繁进行切换,这种情况必然不利于中小学教育的平稳发展和教师的对教材的熟悉,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初级教育的健康发展。

当代中国,随着经济腾飞,社会科技文化发展,我国的现行学制却与当代的社会形态产生了许多不适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年龄提前,“六三三”学制和“五四三”学制的分段形式与我国当代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状况不适切;第二,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年龄提前,我国当前学制的分段形式与我国当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育情况不适切;第三,当前中国经济、文化、科技等等发展不均衡的社会现状要求更具有弹性和灵活性的学制体系来予以适应。第四,当前中国仍然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无论是经济发展程度,还是教育发达程度,部分地区都与沿海发达地区具有较大差距,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发展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差距,所以在学制上也不应采取相同的对待态度。

对比美国与日本的学制历史发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国与日本“六三三”学制都根据各自国情作出了调整。其中,世纪年代开始,美国的初级中学逐渐走向衰落,中间学校兴起,

美国中小学学制由“六三三”学制占据主导地位逐渐转变为以“五三四”、“四四四”为主体,“五三四”、“四四四”“、“六三三、“八四等多种学制并存;日本为解决“六三三”学制的单一模式带来的弊端,引入初高中六年一贯制,形成“六三三”学制为基本学制,“六六”学制为辅助的学制体系。美国与日本的学制改革历史告诉我们学制应当随着本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状况的变化而改变。

我国虽然在学制上进行过改革,但总体来说现行的也只有“五四三”和“六三三”两种学制,从总体上来看两种学制的差别与对学生影响也并不是十分显著,而且在实行过程中还存在实施混乱等问题,而“六三三”学制在我国于1922年初次实行,距今已有95年,虽然“六三三”学制对当代中国来说仍是最为合理的学制,但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已经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参照美国日本的改革经验,着眼于当前中国的发展状况,对当前学制进行一些调整对于我国的教育发展来说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

二、我国现行学制的确立

198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普及教育,涉及到学制问题;中小学学制准备逐步改为十二年制;今后一段时期,小学学制可以五年制和六年制并存,城市小学可以先试行六年制,农村小学学制暂时不动;教育部应当尽快提出学制改革方案,确定统一的基本学制。”①这是中央关于学制问题的一个重大决策。中央这一决定,把我国基础教育的学制总年限规定为十二年。

1981年3月13日,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关于在城市试行六年制小学问题的意见》,其中指出:“鉴于普通教育存在着相当严重的虚肿现象,小学教育质量不高、师资水平差距较大,教育经费、办学条件还有较多的实际困难,而且重点高中正在逐步进行由二年延长为三年的学制改革,因此,在城市试行六年制小学的工作,必须量力而行。”鉴于现行全日制五年制小学各科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程度己经不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不适应,因此,试行的全日制六年制小学的教学程度原则上和现行五年制小学一样,不再提高。”②

1981年4月17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决定将中学的学制逐步改为六年,并要求多数地区在一九八五年以前完成由现行的五年制向六年制的过渡。”为适应改制的需要,教育部同时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要求各地研究执行。六年制的《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强调指出“中学教育既要重视抓智育,又要注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体育和卫生保健工作;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要防止克服负担过重现象;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并决定在中学幵设劳动技术课,在高中二、三年级设选修课。”③这样,我国基础教育的学制除少数地区是“五三三”学制外,基本上又恢复到了文化大革命前的“六三三”学制。

1951年10月,我国颁布了小学五年,初中四年,高中三年的新学制,从1952年开始实行。可刚刚实行一年,就因师资水平低,教材不适应而停止了。以后,一直延用六三学制,也就是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学制。五四学制是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制度。现在正在实行的五四制实验始于1981年,在北师大附小以及烟台市所有学校进行的实验。1989年原国家教委提出,要积极推进五四学制改革实验。之后,实验规模进一步扩大到全国很多地区。至此之后,全国比较普及的学制就是“六三三”学制和一直在进行改革调

①金铁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肓大事记[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936

②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 [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1978

③中央教育科学研宄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614

整的“五四三”学制。

三、我国现行学制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地区“六三三”学制与“五四三”学制实施混乱

但在如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省份出现了“五四三”制和“六三三”制并行的状况,甚至可能在一所初中当中出现了接受不同小学教育的两批学生。学制的改变必然带来教材的不同,近年来在我国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地区就使用过人教版、苏教版、新课标版等数种不同的教材,教材的频繁更换对于教师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是一个好的现象,教师必须要根据教材的变化不停地变化教学策略,学生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学前预习,而且教科书的频繁变化必然会带来教科书资源的浪费。

(二)当前学制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切的表现

(1)儿童身心发展提前,当前入学年龄规定缺乏弹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鱼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6年7月1日起施行。《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④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今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相比较1987年有了巨大的提升,学龄前儿童的身体状况和心理发展状况相比较于1987年都出现了明显的提前发育的状况,如果再一味地按照《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强制规定儿童的入学年龄显然是不符合社会发展状况的,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教育普及状况、地域民族风俗等不同也必然会对儿童的入学年龄产生影响,对全国各地区的儿童入学年龄一视同仁的话显然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所以对入学年龄应采取更具有弹性的措施。

(2)各地区的发展状况不同,较为单一的中小学学制不能满足要求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教育虽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不同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仍然存在,甚至具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发达省份地区与欠发达生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具有非常大的差距,严重的经济差距不仅仅影响了各地的教育投入还影响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产业构成,最终导致人才的需求差异,人才需求的差异又影了教育体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人才需求结构不同,因此,应该打破单一的学制制度,允许部分地区、学校选择适合自身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学制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除此之外,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其必然导致农村与城镇的教育水平和对人才的需求不同,这种情况也要求我国理应采取更具有弹性的学制制度。

四、针对我国现行学制改革的思路

(一)以省份为单位统一学制

各省份根据本省各方面的发展状况确立一种学制,取消一省两种学制甚至多种学制情况出现并长期坚持一种学制,在要求不是十分强烈的情况下不轻易变更学制,不对教材频繁采取调整,根据本省的具体状况,长期选用一种教材,保证中小学教师教学和中小学学生学习的稳定。

(二)地方学制允许多种学制形式存在

根据前面关于我国对弹性学制的需求的论述可以看到:我国产业结构的多样化需要多样化的学制培养多样化的人才;我国区域、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的教育投入悬殊需要不同的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15年修订版)[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13

学制形式予以适应;我国不同区域的儿童、身心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也需要多样化的学制。鉴于以上的原因,单一的学制类型是落后的,也是不适应我国当代教育的需要的。我国一些地方和学校正在实验的“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初、高中六年一贯,二四分段”以及“六三三”学制、“五四三”学制等学制都可以继续实行,国家在保证基本学制的基础上,应当允许各省根据自身的经济、文化、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宜的学制模式。

(三)以6周岁入学为基准,存在一定的灵活性

脑科学家们发现,刚出生的婴儿的脑重量为390克,为成人脑重的25%,随着脑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生长,到6、7岁时达到1280克,为成人脑重的90%。在6岁末时,儿童的所有的皮层传导通路的神经纤维就几乎全部髓鞘化。髓鞘是环绕在神经细胞某些部位上的保护性的绝缘物质。髓鞘数目的增加能够加快神经间的电脉冲波的传导速度,所以信息能够更好快的到达肌肉,并提高控制信息的准确性。⑤换句话说,6岁的儿童的大脑机能己经基本完善。从认知发展的角度而言,岁左右的儿童也具备了基本的认知和思维能力。过去,根据皮亚杰的理论,人们普遍认为儿童的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在岁之后,但是现代的心理学研宄者认为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能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儿童的能力出现地比皮亚杰预想的要早。同时,5岁左右的儿童在心理上逐渐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希望背上新书包上学校的愿望日益强烈,因此,从主观上具备了上学的需要和愿望。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发展水平相比较于上个世纪都有了较早发展的趋势,而部分欠发达地区因为经济、教育等方面发展较为滞后,6岁的儿童的身心发展并不能十分满足小学教育对儿童入学的要求,所以在入学年龄的规定上,应该采取以6周岁入学为基准,可根据儿童自身具体的发展水平适当调整为5—7岁。

(四)加强课程与教材、教学、教育评价的配套改革,保证学制改革顺利进行

学制的改革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全局的改革过程,因此,要使中小学学制改革落到实处,中小学学制改革的目的,就必须对和学制关系密切的课程、教材、教法、教学评价等内容实行配套改革。

参考文献

[1]金铁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肓大事记[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吴德刚,中国义务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11

[3]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研究课题组改革幵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理论成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 [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

[5]中央教育科学研宄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15年修订版)[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

[7]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一一人的毕生发展(第4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8]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国家教育发展研宄中心,中国教育政策分析报告(2011)[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0]周思旭,基础学制问题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

[11]任仕君,我国基础教育学制改革历程评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5

[12]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

[13]孙丹丹,中国中小学阶段“六三三”学制对当代社会适切性的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

⑤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一一人的毕生发展(第4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336

学,2014

(完整版)浅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县河镇中心学校任筠 《正道》一片以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例,分为挑战、均衡、素质3个部分,立足中国基础教育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讨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展现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主要内容,评价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锋意义和对中国教育未来的启示和价值。 西安所推行的大学区改革,毫无疑问是一个智慧、伟大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方案。这一改革方案,以强校带动弱校的方式,使各个学校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无疑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尤其对于资源匮乏的学校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同时,大学区改革制度能够带来卓越的成果和飞速的进步,离不开西安各个学区长学校的敬业与奉献。纪录片中对西安市第一中学创新素质教育做法的报道,是学校依照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真实写照。 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着重大改革,其主要改革内容有:一、减免学生学杂费,严格执行一费制;二、严格控制家庭作业量;三、控制学生在校就读时间;四、严禁学校乱收费、乱办班;五、即将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办法等等。 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 在这种新形式下,学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统领整个教育,更加关爱学生,更加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以此适应教育的步伐。 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作为一线教师都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对教育改革是有不同态度的。要进行改革,我觉得既是阻力,也可以变成动力。对他们,需要先从观念上进行改革,在认同他们的教学经验前提下缓慢推行改革才是良方,绝对不能一夜之间改变所有一切,那样他们是无法接受的。而大多数新教师,是欢迎新课程改革的,他们年轻有活力,对新事物都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只要利用好,

我国基础学制改革研究

研究生课程论文报告 课程名称:科学道德(就业指导) 课程论文题目:试分析当前我国学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姓名:佟超 学号:2016300132 所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教育学原理 任课教师:温恒福

2016 年 12 月 1 日 试论当前学制对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影响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出现,学制也逐渐形成。学制体现了一国的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状况,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近代学制的构建是在动荡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曲折前进的,总体上经历了壬寅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等近代三大学制。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学制,在20世纪初期,美国中小学开始实施“六三三”学制,即初等教育六年、中等教育六年并分为初中和高中各三年的学制。其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仿效建立起六三三”学制。壬戌学制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的教育近代化基本完成,其基本框架一直沿用至今。这三部学制的相继建立,标志着中学教育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确立到渐趋成熟。特别是壬戌学制的诞生在我国中学教育发展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壬戌学制的确立到如今,中国的学制经过了几次改革,现在基本确定为“六三三”和“五四三”并行的学制体系。但我国目前的学制体系让人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六三三”学制与“五四三”学制实施混乱,当前学制并不能完全完全适切与当前社会状况与新时代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等。我国一直持续强调深化教育改革,在新时期进行必要的学制改革,使其能更加适应当前中国的现状和新时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状况,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给予重视的。 关键词: 学制;中小学学生;教育改革;学校发展 一、研究背景 我国目前的学制基本延续了1922年确立的壬戌学制的基本框架,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学制,即初等教育六年、中等教育六年并分为初中和高中各三年的学制。目前在中国,实行的是在“六三三”学制的基础上进行微调而产生的“五四三”学制与“六三三”学制并行的学制制度。“五四三”学制与“六三三”学制相比较之下虽然区别不大,但因为其教材所使用不同,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也不同,所以对初中和小学的学生还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在目前的我国的部分地区,“五四三”学制和“六三三”学制实施的情况较为混乱,有的地区的学制在“五四三”学制和“六三三”学制之间频繁进行切换,这种情况必然不利于中小学教育的平稳发展和教师的对教材的熟悉,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初级教育的健康发展。 当代中国,随着经济腾飞,社会科技文化发展,我国的现行学制却与当代的社会形态产生了许多不适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年龄提前,“六三三”学制和“五四三”学制的分段形式与我国当代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状况不适切;第二,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年龄提前,我国当前学制的分段形式与我国当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育情况不适切;第三,当前中国经济、文化、科技等等发展不均衡的社会现状要求更具有弹性和灵活性的学制体系来予以适应。第四,当前中国仍然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无论是经济发展程度,还是教育发达程度,部分地区都与沿海发达地区具有较大差距,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发展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差距,所以在学制上也不应采取相同的对待态度。 对比美国与日本的学制历史发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国与日本“六三三”学制都根据各自国情作出了调整。其中,世纪年代开始,美国的初级中学逐渐走向衰落,中间学校兴起,

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民勤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讨论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加快我县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素质,进一步推动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特作如下决定。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1.基础教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搞好基础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基础教育的规模、质量和水平关系到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为此,必须切实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予以高度重视。 2.随着全县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县资源少、科技转化率低和人口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全面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近年来,我县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不高,教育投入机制不完善,办学条件较差;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还相对滞后;教育规模特别是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教师总体数量不足,学历合格率偏低;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案方式比较落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加快全县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4.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要从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教兴县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搞好基础教育的重大意义,要进一步增强搞好基础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发展经济必先发展教育的思想,牢固树立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全县基础教育跨上一个新台阶。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莫言建议12年基础教育学制改10年

莫言建议12年基础教育学制改10年 专家:无知无畏 【素材回放】 关于12学制的质疑一直存在。2016年两会期间,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建议“将12年学制改成10年一贯制”。他的建议得到了众多网友支持。他们认为,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制太长浪费时间,高三、初三就是复习,小学5年上完也没问题。 2016年7月13日下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京召开“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研讨会”,与会教育专家一致对作家莫言提出的“缩短基础教育学制”表示反对。他们承认莫言做过调研,但认为其观点缺乏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 与会专家认为,基础教育学制12年,这是世界通行的基础教育学制,是培育一个孩子 身心成熟的必要时间,世 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提出基 础教育学制要缩短。学制 长短并不是最重要的,更 重要的是如何划分学段、 如何衔接各学段。 王本中曾任北师大附 属实验中学校长,现为中 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 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他此次研讨会上反驳道:“一年高考复习,一年中考复习,说这都是浪费,10年就可以学完。应试教育有两个关键词‘高厉害’‘强选拔’,其实不管是改成10年,9年、8年也好,哪怕你改成6年,也会有两年照样是复习应试。” 王本中对相关媒体笑称:“莫言无知无畏,敢说,但其实不懂教育。” 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认为,学制缩短为10年,实际上是把教育的任务窄化了。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立德树人,而不仅仅是只考虑念几本书。“10年就可以完成12年的事?我认为没有理论和科学依据。现在的问题不是这个问题,是在这12年里,我们应该承担的教育任务,是不是真正做实了。” 北京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也明确表示反对缩短学制,“这太不符合教育规

新中国的第一学制颁布于

1、新中国的第一学制颁布于() A1951年 B1950年 C1949年 D1952年 2、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了教育教学的()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3、教师劳动的()几乎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 A创造性 B连续性 C示范性 D灵活性 4、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 A对个人的贡献 B对学生的贡献 C对社会的贡献 D对家庭的贡献 本文来自中公教师考试网 5、老赵自从当上班主任之后,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大大增加,心情的付出终于换来了班级面

貌的改变,可是儿子的叛逆以及高考的落榜让他很内疚,自己虽然是个合格的教师,却不是个合格的父亲,在老赵身上出现了() A.角色期望 B.角色冲突 C.角色认识 D.角色失败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建国初期的学制改革。1951年10月,新中国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包括幼儿园到大学四段六级的学制改革。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教学原则。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通过讽刺、定义、助产术,一步步启发学生自已思索得出答案。 3、【答案】C。 4、【答案】A。解析:教师的劳动价值体现在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方面。其中,个人价值是作为客体的教师劳动对于教师主体需要的肯定或否定的某种状态,是满足教师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程度。 5、【答案】B。 1.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 A.《学记》 B.《论语》 C.《论演说家的培养》 D.《理想国》 2.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柏拉图 B.昆体良 C.皮亚杰 D.亚里士多德 3.最早提出“教学相长”教育主张的著作是( )。 A.《学记》 B.《论语》 C.《孟子》 D.《荀子》 4.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有了最早学校教育的形态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时期 D.春秋时期 5.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PDF.pdf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课程改革,全面地考虑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因素,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将促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从我国的教育实际看,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提出了以下一些新的要求: (一)更新对课程的认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基本的问题就是 要使教师对课程有新的认识。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们关注课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课程的观点、看法也就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较多的教育学教材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1]。在师范院校中,由于理论的限制,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往往局限于“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致使多数中小学教师对课程认识的视野狭窄、封闭。1997年北京市为制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改革方案,进行了有关课程观方面的调查,从回收的791份学科教师有关课程观的有效问 卷看,持学科知识为本课程观的约80%。[2]将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的观点,往往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体系,关注教学科目,这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忽视校园文化环境、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不利于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寻找更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对课程的认识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 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它要求教师们更新对课程的认识,把课程看作是学校为达到教育目标而实施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生在学校里所获得的所有经验。在教育教学中,不

我国现行学制必须进行根本性改革

我国现行学制必须进行根本性改革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学习年限的规定。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课程设置有了基本规定的情况下,入学条件和学习年限就成为关键性的制度。因此,一个国家的学制是否合理、是否科学,会直接影响该国教育的育才方向、育才质量和育才速度,即是说对一个国家的人才资源开发至关重要。研究我国的现行学制,就会发现:我国小学入学年龄偏大;学习年限整体上太长;学习年限同步化现象严重,培养人才齐步走。以上问题的存在,对人才培养已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后果。 一、现行学制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小学入学年龄偏大 我国小学的入学年龄普遍是6岁或7岁,这种入学年龄制度是否科学?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 岁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认为,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仍严重滞后,他主张应该“从4岁到12岁实行8年一贯制的初级教育”。很显然,他认为4岁应该是小学入学的年龄。廖其发教授也主张“一般儿童大约4岁左右入学。”尽管古今中外已有不少世人皆知的4岁左右入学并成为名人的成功范例,特别是近年来这方面的范例连连见诸报端,但往往被人们认为这些皆为“神童”,而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因而6岁、7岁入学的学制一直得以沿用。人们甚至不去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受教育的各种条件越来越优越,儿童的身心发展也明显地提前,这种一直被沿用的小学入学年龄规定却始终不变化,这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吗? 2.我国学制学习年限太长 有学者认为,“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学制还存在许多实际问题没有解决。其中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我国学制学习年限太长而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却不太高。如一个学生从3周岁入幼儿园,7周岁入小学,然后不间断地上学读书,高中毕业时是19周岁,本科毕业时是23周岁(四年制本科)或24周岁(五年制本科),硕士研究生毕业时是26或27周岁,博士研究生毕业时是29周岁或30周岁。也就是说,就整体而言,我国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时的年龄已经偏大。但是,他们的综合素养一般不高,特别是做事能力、创造能力不太强,甚至后续的发展潜力也比较有限”[1]。这说明,我国现行学制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3.学制同步化现象严重,培养人才齐步走 人才的成长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学生之间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我国现行学制追求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试卷;教师按照一定标准讲课,试题力求是标准化试题,教师按标准答案和统一标准阅卷。林德宏教授对这种高度统一的同步化学制作了如下描述,“人们几乎在相同的年龄上小学、中学和大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 摘要: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中的基础,它关系到国民教育的质量。但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基础教育在发展中存在了一些问题。本文从基础教育的概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对策入手,谈论了自己对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解。 关键词:基础教育概念存在问题对策 基础教育改革关系到国民教育的发展质量,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面对教育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必须自觉进行改革,以适应于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基础教育的概念 对于基础教育的概念,在学术界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大家都是众说纷纭。不过有几个观点是被大家所接受的。 一是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是百度百科认为基础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目前中国事实上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讲来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讲来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三是网络上认为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国民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终身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基础教育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在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一般为3-5岁)、义务教育(一般为6-15岁)、高中教育(一般为16-19岁),以及扫盲教育。 虽然对了基础教育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大家都包括了几点共同的东西,一是基础教育是为了提高国民基础;二是为了人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三是在我国一般是包括从学前教育到中学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

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 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 第八章校本课程开发 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 第十一章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 第十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新中国以来八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 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P5 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P5 ?全球化 ?信息化 ?个性化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7 ?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五、新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P7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 和江泽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目标 P8 思想品德,法律意识,三观,智力,技能,身心,四有新人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P8 ?改变课程功能 ?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生活的联系 ?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评价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课程结构的重建 P9 ?综合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设为必修课,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均衡性:各科课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 ?选择性:增加选修科目 (四)国家课程标准 形式:教学大纲 这次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

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重点)“当代中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经验、现存问 题与发展对策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DG A010240) [收稿日期] 2004-01-11 [作者简介] 廖其发(1952-),男,四川三台人。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 师,主要从事教育史、中国教育改革的研究。 2004年4月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VO L.20,NO.2 第20卷第2期 JOURNA L OF NAN J I NG XI AOZH UANG C O LLEGE Apr.,2004 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 廖其发 (西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市 400715) [摘 要] 本文梳理了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其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存在的问题。认为新 中国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学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建国初新学制的奠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学制改革的大起大落;“文化大革命”时期学制的缩短;新时期学制的迅速延长和稳定。每个历史时期在学制改革方面都有一些经验教训,但总的来说,过去的学制改革存在严重问题,现行学制存在严重弊端。我国今后需要在认真反思过去学制改革积累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问题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严谨的、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各地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的、高效率的、富有弹性或灵活性的学制体系及相关的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 当代中国;学制改革;历程;经验教训 [中图分类号] G 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7902(2004)02-0009-08 学制是一个国家关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 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学制的根本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具体任务,关键是入学条件和学习年限。研究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对人们了解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历史、研究学制改革的有关问题、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有鉴于此,本文对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试做回顾与剖析。 一、建国初(1949-1956)共和 国新学制的奠基 新中国建立以后,对教育制度包括学制进 行了一系列的建设和改革工作。早在1949年9 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 务。”[1](P.426) 与民国时期的旧民主主义教育甚至某些时期的法西斯主义教育相比,新中国教育的性质、总任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实现这一根本的教育任务,《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政府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 教育内容和教学法。”[1](P.426) 根据这一精神,人民政府自成立以后就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来改革学制。

关于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意见

乐税智库文档 财税法规 策划 乐税网

关于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意见 【标 签】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 【颁布单位】四川省地方税务局,四川省人民政府 【文 号】川府发﹝2001﹞39号 【发文日期】2001-09-03 【实施时间】2001-09-03 【 有效性 】全文有效 【税 种】征收管理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我国基础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全面贯彻《决定》精神,推进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结合四川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实施。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落实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的目标初步实现,基础教育各项改革逐步深入,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但是,我省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地方对基础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中小学正常运转经费匮乏、拖欠教师工资问题严重、中小学危房面积较多;有的学校乱收费问题比较突出。我省基础教育存在的上述情况和突出问题,务必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实施“科教兴川”战略,实现四川经济“追赶型”、“跨越式”发展,需要教育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农村义务教育是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是解决好我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决定》,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具有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予以保障。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第六次 1986-1991 1986年《 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1998年。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1994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发。在此期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整体设计。课程结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还留有地方课程。前七次改革的简评: 1:注重课程内容量的增减,忽视课程自身结构的调整。2:课程改革缺乏必要的理论论证和指导。3:主要体现课本的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走进课堂,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过于集中的格局。当然缺点也非常明显: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方式单一化,缺乏体现最新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有效评价方法与策略等。 第八次:始于1999年。1999年,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在1996年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强化了课程结构的多样性,并在必

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首都基础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当前,首都基础教育距离人民群众日益增多的新期待仍有很大差距,因此自满意识必须摒弃!随着人民群众的发展型消费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特别是对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对公平、优质、多元、开放、便利、高效的教育诉求不断升级,与此同时,不同群体对教育诉求的分化趋势也日益凸显。对于不同家庭的选择性教育需求,我们的教育服务供给明显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首都教育的满意水平。各区县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比如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城市功能核心区面临如何推进校际均衡,缓解择校热的问题;发展新区面临如何探索新机制,加快拓展教育资源,应对人口聚集带来的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城市功能拓展区、生态涵养区面临如何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整体优质均衡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细致分析,找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要增强担当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共识大的、阻力小的、容易改的基本上都完成了,今后要改革的都是“难啃的骨头”“难趟的深水”,需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去一一攻克。“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任何犹豫懈怠、患得患失、畏首畏尾,甚至放慢脚步,都会使努力奋斗取得的优势稍纵即逝,造成不可弥补的战略性失误。我们一定要敢于担当,敢于创新,敢于直面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不躲、不绕、不推,心无旁骛地推动各项改革。近期,各区县在描绘新教育地图过程中的进度不一,其根本上就是担当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不同的表现。 二、进一步把握方向、保持定力,明确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工作原则 2014年,首都基础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解决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重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工作上取得突破,务求实效;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力争到2020年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基础教育,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定坚实基础。2014年首都基础教育工作的原则: 1.坚持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的原则,避免政策碎片化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一、旧中国的学制 1.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 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 2.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 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3.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 该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4.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 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二、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1.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新学制的主要特点: a.体现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 b.体现学校面向工农的原则。 c.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原则。

d.体现了重视在职干部再教育的原则。 e.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与方法方式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1958年9月,我国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学制改革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三个结合”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六个并举”是: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及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学校、广播学校)并举;免费教育与收费教育并举。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a.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 这次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b.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所谓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c.中等教育改革 d.高等教育改革 e.加强领导,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4.《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关于教育制度的内容 a.确立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b.调整职业教育结构 c.改革办学体制 d.改革高校招生及毕业生分配制 度 e.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 5.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a.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 b.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c.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方向 ——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来看 刘东茹指导老师:候选明 【摘要】: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教育模式机械僵化,教育内容过于陈旧,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者素质参差不齐等。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提倡“回归自然”,尊重儿童的天性发展,强调自由与自主,并且要求教育者因材施教。这些思想和理论对我国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反思。 【关键字】:自然教育基础教育素质教育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间的较量成了综合国力的较量,成了科学与技术的较量,成了人才的较量。而发展教育事业是一国培养人才,和平崛起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基础教育,它作为教育的根基,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兴衰成败。就目前来看,我国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暴露出了许多矛盾与问题。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提倡“归于自然”,重视儿童的天性发展,崇尚自由和平等,这些思想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卢梭及其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一)卢梭与《爱弥儿》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oau, 1712——1778)是十八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在对封建旧教育的批判中,卢梭也是一名在教育思想上扭转乾坤的勇猛的战士。”①卢梭生于瑞士,自幼勤奋好学,3岁识字,7岁可读一些历史和文学书籍,这种嗜读习惯,使他很早就接触了古代希腊、罗马伟人的思想,也锻炼了自学能力,为他以后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0岁到30岁是卢梭思想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卢梭在各地漂泊,从事过各种下层职业,广泛地接触了城市和乡村的各种社会阶层。同时年轻的卢梭在这一时期还大量地接触了当时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思想成果,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名著,他以顽强的毅力,经过多年的勤奋学习,在众多领域积累了广博的知识,为自己创造了作为一个思想巨人、迈上思想界高峰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卢梭一生写作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著作,如《民约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等,这些作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诸多方面,对社会历史的进步具有重大贡献。其中,最能体现卢梭教育思想的著作是《爱弥儿》,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制度。反映中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内部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衔接、转换等。 沿革 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内容为:①幼儿教育。对3~7周岁幼儿在入小学前实施使其身心获得健全发展的教育。②初等教育。给儿童以全面发展的小学基础教育;对青年和成人实施以相当于小学程度的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和识字学校的教育。③中等教育。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为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前三者给学生以全面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后者按照国家建设需要,实施各类中等专业教育。④高等教育。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为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在全面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基础上给学生以高级的专门教育。⑤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实施革命的政治教育。各级人民政府还设立各级各类补习学校和函授学校,并设立聋哑、盲等特殊学校,对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施以教育。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学制基本上形成了两种教育制度、三类主要学校、多种形式办学的系统:①全日制学校,学生全日在校学习,或者大部分时间从事学习。其任务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②半工(农)半读学校,包括半工半读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农业中学、简易小学等。学生一面学习,一面在工厂或农村劳动,学习与生产并重。③业余学校,利用业余时间对在职成人,包括干部、工人、农民、战士等进行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它包括识字(扫盲)学校、业余初等学校、业余中等学校、业余高等学校以及短训班等。教学形式有面授、函授、广播、电视等。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中国的学制遭受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得到整顿恢复,学制作了进一步调整。 内容 中国现行学制分初、中、高三级教育。初等教育:①普通小学,招收6~7周岁的儿童入学,实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修业年限5~6年,实行一贯制。②成人初等学校,主要学习语文、算术两科;扫盲识字班,吸收文盲、半文盲入学,以学会1500~2000个常用字为扫盲标准。中等教育:①普通中学,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修业年限为 5 ~ 6 年(初中3年,高中2~3年)。②农业中学,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2~3年。③职业学校或职业高中,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一般为 3 年。④技工学校,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2~3年。⑤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一般为3~4年,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为2年。⑥成人中等学校,成人业余初中或高中,分别招收具有小学或初中程度的青壮年入学,修业年限2~3年;成人

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及改革调研报告

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及改革调研报告

中国基础教育现状及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起点和基石。教育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既要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基础教育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 调研时间: .4.16—— .5.4 调研对象:语文老师(石老师)、数学老师(倪老师)、英语老师(雷老师)物理老师(李老师)调研目的:了解中国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 调研方式:电话访问、网络、QQ访问 四位老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都曾经当过班主任老师。 对四位老师的采访过程如下: 我说:老师,你好,请问你现在方便吗?能够问你几个问题吗? 答:好,我现在没事,你问吧。 问:老师,请问您认为中国的教育出问题了吗?有怎样的问题呢? 石老师答:中国当前的教育确实是出了问题。我认为有以下

几个问题:(1)教育的目标不正确了,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使学生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活得更有质量。可是教育却成了功利主义的工具。孩子每天被压得透不过气来,从小就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为分数而起早贪黑,奋斗不止,甚至孩子会厌学逃学,用各种形式来进行反抗。(2)中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长期下来,几乎把有灵性的人培养成了能“适应环境的笨蛋和庸才”,都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个性发展。在这样的教育下,当然也就没有学习的快乐可言,失去学习的兴趣是必然的。(3)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习是速成的。即为了高考,制定出一整套周密的学习计划。再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而去努力的学习。 问:老师,请问您觉得基础教育重要吗? 倪老师答:肯定是重要的。就比如说小学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特殊的。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对每个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和日常生存必须首先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它也是以后教育的基础。从每个孩子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能让她的身心健康快乐的发展,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小学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正处于这样一个起点的位置,是人生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阶段。小学孩子是懵懂无知的,小学是对学生的启蒙教育,能使她们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品质等得到发展,更能让她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探索和质疑的精神、培养合理规范的自我意识、环境意识等。小学时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黄金

我国的学制改革的历史

我国的学制改革的历史 我国的学制改革的历史 (一)建国以前的学制改革 1. 壬寅学制 1901年,清政府在内外形势的压迫下,开始实行“新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学制改革是一项重要内容。 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支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为《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由于不够完备,所以只是公布没有实行。很快被“癸卯学制”所取代。 2.癸卯学制 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和容庆依据日本学制,重新拟订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为《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现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较“壬寅学制”更为系统。 学制主系列分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学院、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第二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5年,设修身、读经讲经、算术、外国语等课程;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大学堂、通儒院,属于研究院性质。

在主系列之外,主要有实业类、师范类等。 3.壬子癸丑学制 1911年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1月成立教育部,教育部仍以日本学制为基础,通过颁布一系列法规,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校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主系列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段分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中等教育段设中学校4年,不分级,并专为女子设立了女子中学。高等教育不分级,设立大学。大学分为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其外,有师范类和实业教育类。壬子癸卯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体现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4.1922年学制由于原有学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美国影响的日益扩大,1922年民国教育部又制定和实行了一个新的学制,于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新学制增加了职业教育、师范教育的分量,更加注重中等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51626711.html,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作者:张艳奎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05期 【摘要】教育是立国之本,人才是国之栋梁,而只有做好教育才能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人才,而做好教育则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对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从三大方面展开:分别是基础教育现状,产生如此现状的原因以及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思考 一、分析基础教育的现状,分别从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点和不足来分析,因为当前的基础教育中存在着“质性”和“量化”的失衡问题 1、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点分析,即分析基础教育的某些成功经验: ①师资力量不断扩大。国家曾经在各地建立了教育学院和师专,这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为国家基础教育岗位培养了大量的教师和教学行政干部,充实了师资力量。对此国家在大部分的省市创建了新型的师范类本科学校,为基础教育培养更多、更新、更高水平的新型人才,以满足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大量高等师范院校的建立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教师,从根本上保证了基础教育的顺利进行。 ②基础教学工作中的办学力量不断增强。师资力量不断壮大,国家也逐年加大对教育的人办、物办、财力等的投入,加之社会力量时办学的大力支持,各类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来,为众多的莘莘学子创造了良好的学校环境。 ③国家和社会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拥有大量的投入,才使得基础教育的落后面貌大为改观。从联合国的报告中可以看到,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迅速,受教育人数不断上升,居于世界首位。 ④基础教育的受教育人数迅速增加。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迅速扫除了大量的文盲,为众多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创造了就学和读书的机会。众多学校和招生人数的扩大也为基础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⑤基础教育的质量日益上升,取得了各项的成果。师资力量和办学力量的不断壮大,使得基础教育水平不断上升,壮大了教育基础能力。与此同时,教育理念也不断更新,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2、关于基础教育中的缺点分析,即对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