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营养现状
我国居民维生素d营养现状和营养强化建议

我国居民维生素d营养现状和营养强化建议我国居民维生素D营养现状和营养强化建议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对维持钙磷代谢平衡、促进骨骼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最新的研究还显示,维生素D还对免疫系统、心血管健康、肌肉功能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
然而,据我国卫生部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普遍存在维生素D摄入不足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分析我国居民维生素D营养现状以及提出相关的营养强化建议。
我国居民维生素D营养现状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饮食结构不合理:我国居民饮食结构以粮食为主,蔬菜和肉类摄入不足。
维生素D存在于食物中,其中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包括鱼类、蛋黄、牛奶和豆制品等。
然而,我国居民常常以粮食为主食,减少了鱼类和豆制品的摄入量,导致维生素D 摄入不足。
2. 室内活动时间增加: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导致大部分时间都是室内活动。
维生素D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皮肤暴露在阳光下合成,阳光照射能使人体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活性维生素D,从而满足我们的需求。
然而,长时间的室内活动使得人体缺乏阳光暴露,维生素D合成减少。
3. 维生素D被中老年人忽视: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皮肤的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减弱。
加之老年人饮食习惯不够科学,容易出现维生素D不足的情况。
针对我国居民维生素D营养不足的问题,提出以下营养强化建议:1.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鱼类、蛋黄、牛奶、豆制品等食物中富含维生素D,可以适当增加这些食物在日常饮食中的摄入量。
例如,可以食用三文鱼、金枪鱼等富含维生素D 的鱼类,或者多喝牛奶等。
2. 多进行户外活动: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保持一定时间的阳光暴露,有益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
可以选择早晨或傍晚,降低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伤害。
3. 着重关注中老年人维生素D的补充:中老年人皮肤的合成能力减弱,容易出现维生素D不足的情况。
建议中老年人定期进行维生素D检测,如果存在不足,可适量补充维生素D 的药物或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补充。
当前我国居民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的双重挑战的对策

当前我国居民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的双重挑战的对策当前我国居民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的双重挑战的对策1. 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的双重挑战。
营养缺乏导致了一系列健康问题,如贫血和免疫力降低,而营养过剩则引发了肥胖、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
为了应对这一双重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提高人民群众的营养水平,同时加强营养健康教育和宣传。
2. 营养缺乏的对策2.1 改善农村居民营养农村居民由于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限制,更容易出现营养缺乏问题。
为了改善农村居民的营养状况,可以开展以下措施:2.1.1 提供全面的营养补给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农村营养改善计划,提供免费或低价的多种营养补充剂,如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营养需求。
2.1.2 促进农产品多样化和均衡摄入农村居民的饮食主要以主食为主,缺乏蛋白质和脂肪等其他营养素。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农产品多样化和均衡摄入的宣传和教育力度,鼓励农民合理安排饮食,摄入各种营养素。
2.2 加强学校营养改善学生是营养缺乏问题的高发群体之一。
为了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2.2.1 实施营养午餐计划学校可以开展营养午餐计划,提供均衡营养的午餐食材,并组织学生进行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了解如何选择和搭配健康的食物。
2.2.2 加强学校营养教育学校可以加大对学生营养知识的教育力度,让学生了解各种营养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摄入各种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 营养过剩的对策3.1 提倡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为了应对营养过剩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居民的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教育和宣传。
具体措施包括:3.1.1 倡导均衡饮食政府可以加大对均衡饮食的宣传力度,让居民了解合理搭配膳食的重要性,提倡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素。
3.1.2 鼓励适量运动运动是消耗多余能量的好方式。
当前我国居民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的双重挑战的对策

当前我国居民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的双重挑战的对策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但营养问题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当前我国面临着居民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这两大挑战。
营养缺乏导致贫困地区儿童生长发育不良、贫血等问题;而营养过剩则会引发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这两大挑战。
二、应对策略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健康意识针对居民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政府可以通过广告宣传、健康知识讲座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健康知识,提高他们对饮食、运动等方面的认识。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健康教育,在学生中培养正确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2.加强营养监管,保障食品安全为了保障居民的饮食安全,政府应该加强营养监管,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农药等有害物质的使用。
同时,加强食品质量检测和监管力度,确保市场上的食品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
此外,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食品生产和销售行为。
3.推广健康饮食习惯,提高居民营养素质为了解决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问题,我们需要推广健康饮食习惯,提高居民的营养素质。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系列宣传活动来推广健康餐桌文化。
此外,还可以建立健康膳食指南和菜谱库等资源来引导公众选择更加科学、均衡的餐饮方式。
4.促进体育锻炼,改善居民身体素质除了改善饮食结构,我们还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居民的身体素质。
政府可以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提高体育设施和场馆的建设水平,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5.加强科学研究,提高营养保健水平为了更好地应对居民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问题,我们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营养保健水平。
政府可以加大对相关领域的科研项目资助力度,鼓励科学家们开展前沿性、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同时,政府还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健康食品评估、营养素需求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三、结语居民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是当前我国面临的双重挑战。
十年来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10大变化营养我国居民

十年来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10大变化营养我国居民
近十年来,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10大变化包括:
1.动物油脂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下降
2.盐的摄入量下降
3.蔬菜、水果摄入水平趋于稳定
4.蛋类、水产类摄入量有所上升
5.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
6.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率进一步降低
7.贫血患病率显着下降
8.低出生体重率显着下降
9.全民增加身体活动的比例显着提高
10.对膳食和营养的认识显着提高
膳食结构不合理威胁健康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速度将逐步加快,与膳食营养相关的慢性疾病对我国居民健康的威胁将更加突出。
同时,贫困地区营养不良的问题依然存在。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冠生表示,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体现在:
1.膳食结构仍然不尽合理
2.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在贫困地区依旧较高
3.孕妇、学龄前儿童贫血率依旧较高
4.不健康生活方式较为普遍
5.肥胖和营养相关慢性病对城市居民健康造成的威胁愈发严重
马冠生表示,结合当前形势,为了更好地改善膳食结构,促进健康和相关疾病的防控,新版指南肩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
中国营养学会将在政府指导下,组织专家科学循证,更好地进行膳食指南的修订工作。
希望广大营养专业工作者全力投入,希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促进营养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孕期营养及孕妇营养知识水平现状

我国孕期营养及孕妇营养知识水平现状孕妇是指处于妊娠特定生理状态下的人群,不仅要维持自身的营养需要,还要保证胎儿的生长发育和乳房、子宫及胎盘等的发育需要,同时为分娩和产后哺乳做好营养储备。
孕期营养对妊娠结局及胎儿生长发育以及成年后健康的影响,一直是人们特别关注的热点。
近十几年来,对孕期营养需要量的研究以及孕期营养干预的实践结果均表明,母体营养对妊娠结局将产生直接至关重要的影响,营养不良孕妇营养改善能理想地改善妊娠结局,并维持母体的健康。
尽管如此,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早产率、低出生体重率、出生缺陷率及其他妊娠合并症发生率仍然很高,因此研究妊娠期母体营养素代谢特点及适宜的营养素需要量可以为孕期营养干预和指导提供科依据。
一、我国孕妇营养现状在2006年赵伟明[1]对银川市112名孕妇的营养状况的调查显示:孕早期的热能及各种营养素摄入水平均不足或严重缺乏,其中VB2仅占RNI的3112%,而铁的比例最高,也仅为82%;孕中、晚期的热能及大多数营养素均能满足孕妇需要,但钙、铁、VB2仍摄入不足或严重缺失。
我们知道钙元素的缺乏不仅会导致孕妇手足抽搐、骨质疏松,而且会使胎儿发生先天性佝偻病及缺钙抽搐。
铁元素的缺乏则会导致缺铁性贫血,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由于铁缺乏而引起妊娠合并贫血的发生率达30%以[2]。
在2008年钟泰文对浙江省妇幼保健院518名孕妇进行营养调查发现[3],大多数孕妇蛋白质摄入量充足,且优质蛋白所占的比例在30%以上。
同2006年银川孕妇营养状况类似,钙、铁、VB2的摄入量均不足或严重缺乏,同时他还指出约有四分之一的孕妇锌的摄入量不足。
王雪松在2010年对湖北省宜都市妇幼保健院164例孕妇的营养调查显示[4]不同孕期的孕妇热量的摄入均达到或超过标准,而蛋白质的摄入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对铁而言3-6月的农村与城镇孕妇均不缺乏,6-9月的孕妇缺乏明显;不同孕期的农村城镇孕妇的食物中维生素 A、E、PP 的摄入量均较充足,而维生素B1、B2、C ( 除孕 6 -9 月农村孕妇组维生素 0 充足外)均缺乏明显,不能达到标准供给量。
中国儿童营养现状

N UTRI LI T E
2、生长发育的特点
*身体各部分的生长 速度不同,生长发 育速度呈波浪式。
N UTRI LI T E
2、生长发 育的特点
*身体各部分的生长速度不 同,生长发育速度呈波浪式。
*各系统的生长发育不平衡, 但统一协调。
*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N UTRI LI T E
肥胖
N UTRI LI T E
*稳定血液,维持 体内酸碱平衡
*指挥 肌肉 收缩
*性器官、性机能 正常发育所必需
*是合成蛋白质、 DNA的主要物质, 增加机体抵抗力
帮助形 成胰岛 素
*保持正常味觉 和食欲
N UTRI LI T E
食欲 不振
味觉 减退
皮肤 粗糙
头发 干枯
出现 “异食癖”
N UTRI LI T E
参加 氧化还原过程
是红细 胞运输氧的 关键成份
是儿童血 液肌肉健 康的基础
是体格和智 力正常发育 的前提
N UTRI LI T E
*儿童易患缺铁性 贫血,无精打采、 疲倦、欠缺活力。
*影响儿童神经 系统发育,幼儿 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能力较差。
*儿童易受感染,多 腹泻、呼吸道感染。
*影响红细胞 的带氧能力。
*盲目选用营养保健品
*儿童的分期 *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及营养 *中国儿童营养现状 *儿童营养中的矛盾及补充原则 *纽崔莱*儿童营养计划
N UTRI LI T E
*婴儿期:1周岁之内 *幼儿期:2~3岁 *学龄前期:3~6岁 *学龄期或童年期:6、7~12、13岁
女:11~18岁 *青春发育期
男:12~20岁
N UTRI LI T E
N UTRI LI T E
我国居民维生素d营养现状和营养强化建议

我国居民维生素d营养现状和营养强化建议我国居民维生素D营养现状和营养强化建议: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具有调节钙磷代谢、促进骨骼发育和免疫调节等重要功能。
人体可以通过食物摄入和皮肤荧光素的合成来获得维生素D。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居民的维生素D摄入量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
以下是我国居民维生素D营养现状的主要特点:1. 饮食结构单一:我国居民饮食结构以主食为主,蔬菜、水果和肉类摄入不足,特别是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肉等常常被人们忽视。
2. 室内活动增多:现代生活方式导致我国居民室内活动增多,阳光暴露时间减少。
维生素D主要通过皮肤荧光素的合成来获得,阳光是人体获得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
少阳光暴露会使人体维生素D合成不足。
3. 高普遍性缺乏:研究表明,我国居民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的问题。
尤其是城市居民、老年人、孕妇和儿童,由于膳食偏好或生理特点,维生素D摄入不足的风险更高。
针对我国居民维生素D营养不足的问题,以下是一些营养强化建议:1. 多样化膳食:合理搭配膳食,增加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肉、动物肝脏、乳制品等。
特别是鱼肉,富含丰富的维生素D,建议每周适量食用。
2. 阳光暴露: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每天接受一定时间的阳光照射,帮助维生素D的合成。
特别是在早晨和傍晚时段,阳光较为柔和,适合户外活动。
3. 维生素D补充剂:对于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如老年人、孕妇、乳幼儿等,适量补充维生素D制剂可能是有效的补充途径。
但补充剂的使用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4. 加强科普宣传:政府和公共卫生部门应加强维生素D的科普宣传,提升居民对维生素D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公众形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5. 优化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加工企业应加强对含有维生素D 的食物的加工工艺研发,提高其保留率和可利用率,以增加维生素D的摄入量。
综上所述,我国居民维生素D营养不足的问题比较普遍,但通过合理的膳食搭配、增加户外活动并适当补充维生素D制剂,可以改善维生素D的营养现状。
我国居民维生素d营养现状和营养强化建议

我国居民维生素d营养现状和营养强化建议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对人体骨骼生长和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它主要通过日照合成,也可以通过某些食物或补充剂摄入。
在我国,维生素D的营养现状仍然不容乐观,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来说。
因此,需要加强对维生素D的营养建议和强化措施,以提高居民的维生素D水平和骨骼健康。
我国维生素D营养现状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维生素D缺乏。
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生活方式中户外活动时间不足,少量的皮肤暴露于阳光下合成维生素D的机会减少。
尤其是在冬季,由于日照时间的减少和穿着长袖衣物的增加,维生素D合成的机会更是有限。
此外,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妇女和患有肠道吸收障碍的个体,维生素D的需要量更高,容易出现维生素D不足。
为了解决维生素D不足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营养强化建议。
首先,应该鼓励人们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和机会,特别是在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候,阳光照射时更容易合成维生素D。
其次,对于那些无法获得足够紫外线照射的人群,如老年人等,可以通过饮食或补充剂增加维生素D的摄入。
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包括鱼类(如沙丁鱼、鲑鱼等)、鱼肝油、蛋黄、牛奶和奶制品等。
此外,还需要强调维生素D的补充剂仅作为补充,并不应替代正确的日常饮食。
除了营养建议外,应该加强对维生素D的食品标签信息和宣传。
消费者应该了解何种食物富含维生素D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补充剂。
相关的公共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也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维生素D的重要性,并提供适当的建议。
此外,人们也可以通过相关的研究和政策推动,促进维生素D 的营养强化。
例如,可以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维生素D,并在食品标签中注明维生素D含量,方便消费者选择含有维生素D的食物。
综上所述,我国居民维生素D营养现状较差,需要加强营养建议和营养强化措施。
通过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合理饮食摄入维生素D富含食物和适当补充剂,可以改善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
此外,加强食品标签信息和宣传,以及相关研究和政策推动,也是解决维生素D不足问题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食品营养现状摘要让身体一直处于健康的状态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影响健康的因素很多.但是食品营养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为它为健康提供了物质基础。
不同的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及含量不同。
了解我国的膳食营养结构及现状,查阅资料后我们发现约40%的中国居民不吃杂粮,16%的人不吃薯类,奶及奶制品在我国居民中消费依然偏低,这对于促进骨骼健康、防止骨质疏松和贫困地区预防营养不良都极为不利。
我国居民不吃早餐的比例偏高,尤其是城市年轻人。
了解了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现状后,才能对其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进行改善。
关键字:膳食营养膳食结构营养素食物多样性一、中国传统膳食日常食物的分类及其主要营养成分中国膳食日常食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谷物粮食,作为主食,其是热能的主要来源。
第二类是富含动物蛋白的食物,包括瘦肉、禽肉、蛋、鱼类等。
此类食物约占膳食总量的13%。
第三类是豆类及其制品。
豆类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卵磷脂等,其蛋白质富含赖氨酸,与谷物同食可优势互补。
豆类素有“植物肉”和“绿色牛乳”之称。
此类食物应占每日摄入食物总重的9.5 %。
第四类是蔬菜水果,这是人体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
科学家分析了各类蔬菜的营养成分之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即蔬菜的营养成分与颜色有密切关系。
颜色深的蔬菜比色浅的营养价值高,它们的排列顺序是绿色、红紫色、黄色、白色。
第五类食物是油脂,油脂可供给热量,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并供给不饱和脂肪酸;它又是增进食物色、香、味不可缺少的物质。
植物油所含的必需脂肪酸比动物油高,动物油含饱和脂肪酸多,其内所含的胆固醇可导致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
二、中国传统膳食营养特点及习惯中国传统膳食以谷物为主,副食是新鲜的天然食品,不作精细加工,糖的食用量较少,茶为大众化的饮料,烹调大多使用素油。
西方营养学家认为我国传统膳食结构是防止肥胖等富裕病发生的最佳膳食。
中国传统饮食提倡食品种类多样化,提倡含不同营养成分的食物之间的互补。
众所周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结构,具有广杂性、主从性和匹配性。
中国大多数居民总能量的摄入已达到要求,只是蛋白质的供给量虽然在数量上已接近要求,但质量相差甚远。
我国居民摄入的蛋白质大多数来自于主食:大米、小米、高粱米、白面、玉米面等半完全或不完全的劣等蛋白质,而由豆类和动物性食物提供的优质蛋白质还不到1/3,尤其是经济落后的边远山区和农村,优质蛋白质的供给量更是不足。
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摄入量基本达到要求,但是钙、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A的摄入量仍属不足,主要是由于人们的膳食营养意识得不到提高以及部分地区经济落后而造成的瘦肉、蛋、奶和豆类摄入不足所致。
三、中国人现阶段营养状况中国居民传统的膳食结构特点高碳水化合物我国南方居民多以大米为主食,北方以小麦粉为主,谷类食物的供能比例占70 %以上。
高膳食纤维谷类食物和蔬菜中所含的膳食纤维丰富,因此我国居民膳食纤维的摄人量也很高。
这是我国传统膳食最具备优势之一。
低动物脂肪我国居民传统的膳食中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很少,动物脂肪的供能比例一般在10 %以下。
当前中国城乡居民的膳食仍然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品为辅。
但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城乡之间的膳食构成存在很大差别,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差别较大。
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向“富裕型”膳食结构的方向转变。
通过进行的全国营养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以高谷物膳食类型为主的居民主要反映在住校的学生群体、大部分农村地区等。
高谷物类型的特点为总体营养水平低,以粮谷类食品为主,而动物性食品和蔬菜及水果食品摄入不足。
从营养成分分析,高谷类膳食结构造成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足。
同时据调查,有一部分居民特别是上班族和学生不吃早餐,有一部分是早、中、晚餐分配不合理。
通过以上的研究发现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存在严重的合理性问题,同时饮食制度和饮食习惯也存在明显的缺陷,我国长期来形成的膳食分配方式可以用民间俗语“早饭早、中饭饱、夜饭少”来表达,这是根据我国的工作及生活习惯来决定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膳食方式在一些地区正在慢慢地改变,一些家庭已将晚餐作为一天的正餐。
目前及今后一日三餐膳食供给方式以何种比例较适合国情是值得作一番研究的。
总的说来,我国现行的膳食分配中早餐的食物品种较少,以碳水化合物食物为主,其他的营养素供给不足。
一些人群的中餐食物较为单调,不能与人体一天活动的能量及营养素需要相适应。
同时,我国膳食习惯是合食制,每人都可吃到多种食物,各取所需,看来较为合理。
具体地分析一下,发现在食物分配上都存在着老、小和中青年成员间的差异。
老年人的能量需要量减少,但其他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都与中青年近似,因此吃多了能量超过需要,而其他营养素少了,幼儿与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一方面对营养素有着特殊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容易养成偏食习惯。
此外,学龄儿童早饭一般吃得很简单,甚至不吃就匆匆上学,在工作单位就餐的双职工家庭的学龄儿童,中餐更加得不到指导,这个问题也应予以研究。
至于农村学龄儿童及中午寄餐或住校的一部分中学生则经常吃干菜淡饭,就更加值得重视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我国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营养过剩或不平衡所致的慢性疾病增多,并且成为使人类丧失劳动能力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天死于慢性病的人数已占全部死亡的70%以上,而且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惊人。
营养素之间关系密切,补充时必须强调平衡。
但当今市场上产品的配方多来自于西方国家。
饮食习惯和体质的不同,决定了中国人所缺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与西方人不同,使用西方国家配方并不科学。
然而,目前大多数中国人对此知之甚少,导致盲目补充的现象比比皆是。
建立科学补充营养素的观念,成为改善中国人营养状况的当务之急。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世界营养科学联合会理事、著名营养学家葛可佑教授曾在一个科学报告中有这样一段通俗易懂的比喻(木桶理论):中国人目前的营养状况是:有一些营养素不够,需要立刻补充;有一些营养素已经充足,就不需要再补了。
各种营养素在身体里是相互搭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协调,关系十分复杂,比如:维生素A得到维生素E的保护,维生素A防止维生素C的氧化,维生素B群、D、E及钙、磷、锌要成一定的比例,维生素B1、B2、B6必须符合1∶1∶1的比例,维生素B2与C要成比例,磷过量,钙会被耗损,铜过量,锌会损失,铁促进维生素B族的代谢,锌要与维生素B6一起增加摄入量为上。
因此,人体补充营养素的基本原则是:必须把所缺的全部补齐,不缺的不能再补,使人体内各种营养素达到均衡。
四、中国人的营养素情况(一)严重缺乏的营养素(1)钙钙是中国居民缺乏的严重程度排名第一的营养素。
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405毫克,仅达到RDA(如果人体长期摄入某营养素不足,就会发生缺乏症的危险。
当摄入量达到某一数值时,人们就没有发生缺乏症的危险。
该数值称为RDA值。
)要求的800毫克的49.2%。
因缺钙,会有脚抽筋、盗汗、腰酸及骨质疏松等症状。
(2)维生素B2是中国居民缺乏的严重程度排名第二的营养素。
全国人均每天摄维生素B2入量为0.8毫克,仅占RDA要求的1.3毫克的58.4%。
缺乏状况各地区之间差异不是很大。
因缺乏维生素B2,一些人已出现嘴唇脱皮、皮肤发痒的症状。
(3) 维生素A维生素A是中国居民缺乏程度排名第三的营养素。
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476微克(其中157微克为维生素A,319微克来自β-胡萝卜素的转化),仅为RDA要求的800微克的61.7%。
不少人都有皮肤干燥、粗糙,眼睛干涩、怕光的现象。
(二) 一般缺乏的营养素(1)锌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锌12.0毫克,比RDA的要求量少20%,属中国人缺乏的营养素。
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缺锌比较严重,已影响部分儿童、青少年智力和身高的正常发育。
(2)维生素B1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1.2毫克,离RDA的要求差11.3%。
因城市居民已主要含在大米、小麦的表面上,所以城市居民广泛使用精白米面,而维生素B1基本上已被破实际缺乏情况比调查数据还要严重。
煮熟的大米所含的维生素B1坏。
(3)硒中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42微克,离RDA要求相差11.7%。
(4)铁调查食物摄入数据,中国人每天摄入铁已达到RDA要求,但据调查后分析,中国居民食用的铁,主要来自于大米、坚果、黑叶蔬菜等植物中的非原血红素铁,其利用率较低,吸收率也远远低于动物性食物中所含的铁。
另外,中国人食用量最大的谷物中,含有浓度较高的植物酸,植物酸会明显抑制铁的吸收。
所以,尽管摄入了一定量的铁,但真正被人体吸收的铁并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仍然广泛存在着贫血现象。
(5)维生素C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100.2毫克,已达到DRI的100毫克的要求。
但是,维生素C主要来源于蔬菜中,中国居民饮食上习惯食用煮熟的蔬菜,其中多数维生素C已被破坏。
(三)不缺的营养素(1) 磷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1058毫克,而RDA的要求为700毫克,超出358毫克。
因磷和钙最佳的比例为1∶1,如果磷大于钙的摄入量,钙的吸收就会被破坏。
中国居民实际摄入比例为钙∶磷=406∶1058,钙与磷的比例严重倒置。
这一点已引起中国营养界的高度重视。
(2) 铜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2.4毫克,DRI推荐量为2.0毫克。
过量的铜有明显的毒性,且铜过量会导致锌的损失。
所以,中国摄入的铜是多了而不是少了。
(3) 女士不缺维生素D因成年妇女维生素D的需求量为5微克,仅为儿童和老人的一半,中国成年妇女已达到5微克的标准,故不缺维生素D,但儿童和老人因需求量比成年妇女大一倍,故有一定的缺乏。
(4)泛酸中国居民饮食范围较广,而泛酸广泛地存在于各类食物中。
所以,调查发现,中国人根本不缺泛酸。
(5) 儿童、青少年不缺维生素E我国儿童、青少年人均每天摄入的维生素E偏高,达到RDA的300%。
主要是因为我国食用豆油、麻油等植物油远高于西方国家。
维生素E对提高成年人生育能力、抗氧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儿童、青少年过量则有较大风险。
(6)镁镁缺乏症患者并不多,几乎只有患呼吸不良症、呕吐情形严重或注射大量缺镁输液,才会发生缺镁症状。
镁过量会引起运动肌障碍,且会妨碍体内的铁效利用,建议中国人不要盲目补充。
(7) 维生素B12维生素B12和在人体内仅停留4小时的维生素C不同,维生素B12在肝内的储存可以供3~6年之需。
因此,中国缺乏维生素B12的人十分罕见。
维生素B12过量,不仅会导致叶酸缺乏,还会出现哮喘、湿疹、面部浮肿、寒颤等过敏反应,发生心前区痛、心悸,常能使心绞痛的病情加重或发作次数增加。
五、合理膳食的建议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3.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5.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8.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9.饮酒应限量10.吃新鲜卫生的食物十年来,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而膳食营养在这些慢性病的发病及进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调整膳食结构来预防和治疗这些慢性疾病呢?上海市营养学会推出的膳食结构“4+1 ”金字塔方案引起世人关注,所谓“4+1”,就是每日膳食必须有“粮及豆”、“蔬菜及水果”、“奶及奶制品”、“肉、鱼及蛋”四类保护性食物作支柱,适当加一些“油、盐、及糖”,一个人每日摄取量为:粮豆类摄取量为400克至500克,其中粮食及豆类之比约为10:1;蔬菜,水果摄取量为300克至400克,蔬菜与水果之比约为8:1;奶及奶制品摄取量为200克至300克;肉、鱼、蛋为100克至2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