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对_科学难题_的解答
2010重庆作文评析

2010年高考重庆卷作文评析文题请以“难题”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写好这个题目,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审题。
“难题”这个题目具有多义性。
此“难题”浅义即指解题中碰到的难题,通过引申抽象,“难题”的内涵就丰富了,自然、世界、人、人类、历史等等都可入题,且立意高,境界大。
同时还要注意“难”字,“难题”不是“问题”,文章所谈肯定不是一般性的问题。
“难题”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给考生的发挥空间很大,考生可以实写学习上的难题,也可以虚写生活中的难题,还可以写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的难题,如“教育公平”“低碳生活”“绿色环保”“交通缓堵”等。
我们要写好这次作文,选择合适的文体也非常重要。
这个题目用散文或小说形式写要顺手些。
散文宜用小标题式或中心句式,既可开合自如地表现,又提纲挈领,结构清晰,利于老师阅卷时短时间的整体把握;写小说则要注意写作角度的思考,让800字很好地表现对“难题”的解决,或看似顺理成章的工作结果遭遇巨大的(法律、自然、生态等)难题,然后再挖出其中的祸根,都是不错的思路。
当然,喜欢写议论文的同学一样可以用立论形式作文,只要境界开阔,一样能写出好文章。
到底选择什么样的文体,这最终还是要看我们的特长和素材的积累情况。
“难题”这一个高考作文题,在高考场上,真正写偏题的作文,比较少,但是要写得出彩,却并不容易。
怎样才能出彩呢?1.走出“小我”难题的怪圈。
许多考生写的考场作文,都是写“我”在学习上、生活中、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如何在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下战胜了这些难题。
立意肤浅,走不出“小我”这个怪圈,其实,正真的作文高手,他们的立意是非常高远的。
有的考生把“难题”引申为人的发展的难题,社会发展的难题,国家民族前进中的难题,品评历史文化上的各种难题,如果局限于“小我”这个难题肯定是得不了高分。
2.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许多学生的作文只是罗列了一些难题的现象,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说有个考生,他就通过危地马拉的黑洞事件、英国石油公司海上漏油事件,分析出了由于人的永无止境的贪欲,才是制造这些恶性事件的根源,因此,要制止这些悲剧的重演,只有加强人的教育和修养,提高人性,遏制贪欲,才能拯救社会。
二十位哲学大师的100句箴言,启迪人生

NO.01苏格拉底S o c r a t e s古希腊哲学创始人,西方哲学奠基者苏格拉底,和学生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作为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者,苏格拉底并未留下著作,其思想通过后世柏拉图等人的著作而闻名于世,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 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
2. 最简单而高贵的方式,不是压榨别人,而是提高自己。
3. 改变的秘诀,是集中你的所有能力,不是摧毁旧的,而是建造新的。
4. 逆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高学府,难题则是取得智慧之门。
5.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此刻把握的幸福。
NO.02柏拉图P l a t o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三者被共同公认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柏拉图一生论著颇丰。
创造并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爱情等。
柏拉图创办了著名的柏拉图学院,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
6. 你既可以用爱得到全世界,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
7. 世间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
8. 在这个纷绕复杂的世俗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也是一种境界。
9.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10. 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生命中真正的悲剧,是成人害怕光明。
NO.03亚里士多德Ar i s t ot l e西方哲学奠基者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作为希腊哲学集大成者,是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过贡献。
其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形而上学等。
11.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止在于生存。
12. 勇敢是自信与害怕间的桥梁。
13. 那些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
作品赏析《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读后感

作品赏析《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读后感《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是尼采的早期著作,约成稿于1873年,其思想一脉相承于《悲剧的诞生》。
本书并没有像通常的哲学史那样,对那些著名的哲学家做概览式的表达;而只是择取其中最有个性的,最能彰显那个哲学家思想的言论。
正像尼采本人在序言中所说,用三件轶事可以勾画一个人的形象;我试着从每个体系中提取三件轶事而舍弃其余的。
[1]而这样的写作手法便剔除了平庸而又冗长的历史性论述,从而在表达事实之外还能够实现对其的超越。
类似的哲学史写法,在黑格尔那本著名的《哲学史讲演录》中也有表达,只不过黑格尔是将前人的哲学概念统统纳入到自己的逻辑学体系之内;而尼采那么是借前苏格拉底的古希腊群哲来论述悲剧时代,或悲剧主义这一形而上学体系。
一、万物归一读到任何一本关于古希腊哲学的著作,或许都会从泰勒斯讲起,而当我们读到万物起源于水这样的命题时,我们会大失所望。
因为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个命题无趣极了,而且及其荒唐。
但在尼采看来,能够说出这样的命题,就已经说明希腊哲学已经出现了一切是一这样的直观,而且这样的直观不是在一种譬喻的形式下说出的,而是一种概念式的把握。
这种把握已经超越了汲汲于事实的科学假设和历史研究,而是在一种魔术般的并且是极具信心的直觉中越过了物理认识的低水准,从而产生了一切是一这样的观点。
在尼采的前期思想中,与悲剧主义相对的是理性主义。
尼采认为这种理性主义兴盛于欧里庇得斯的戏剧和苏格拉底的哲学。
这二者都遗弃了酒神精神,而代之以辩证法和科学,以及理性。
而自此之后人们再也不能够体会到那种隐蔽在世界之后的痛苦之根基,以及在抗拒那种原始野性时,开展出来的顽固、严厉的个体化原理,亦即日神精神。
在日神和酒神这两种精神不断对立斗争而开展出的艺术已经被充满乐观主义的求知精神所取代。
当泰勒斯说一切是水的时候,人类就突破了单门科学的蠕虫式的触摸和爬行,以直觉洞悉了事物的最终答案,并且借助这种直觉克服了较低认识水平的一般限制。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摘抄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摘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本著作,被视为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本书主要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并试图揭示德国古典哲学的局限性和必然终结。
以下是对该书的摘抄和理解。
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尼采对费尔巴哈的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他认为,费尔巴哈所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欧洲中世纪哲学的虚幻宗教色彩以及康德哲学的影响而衰落的。
尼采认为,康德的哲学将人类理性放在中心位置,忽视了人类的生命力和感性,因此康德哲学自身就有着局限性。
费尔巴哈则是继承了康德思想的一位哲学家,他试图通过驳斥康德对理性的过度强调,重新塑造哲学体系,但却未能成功。
费尔巴哈的哲学主张将一切建立在理性批判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类生命的全面性和多样性,缺乏一种对生命力和感性的综合考量。
因此,尼采认为费尔巴哈的哲学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康德哲学,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德国古典哲学的命运。
尼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和对真理观的认知。
首先是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尼采认为,费尔巴哈过于关注人类的理性能力,而忽视了人类的身体和感性。
他认为人类的本质是多元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理性的存在。
人类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体,是由身体、意识和意向三个方面构成的整体,而理性只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
尼采强调了生命力和意向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他批评费尔巴哈忽略了这些方面,使人类的本质变得单一而贫乏。
其次是对真理观的认知。
尼采认为,费尔巴哈过于强调理性的能力,将真理看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
他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终极目标,通过理性的批判能力可以追寻和探寻。
然而,尼采认为真理是主观的,是由人类自身创造出来的。
真理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因此,费尔巴哈的真理观是过时和狭隘的。
尼采认为费尔巴哈的哲学只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再次延续,没有真正突破其局限性。
信仰:终极视阈下的选择

黑 河 学 - ? l 】
Heh o ra ieJu n l
J l.0 9 uy2 0
S ra .4 . e ilNo 1 2 No4
总第 12期 第 4期 4
信仰 : 终极视阈下的选择
⑧ 马 静, 敦 鹏
( 燕山大学文法学 院, 河北 秦皇岛 060 ) 6 04
他不是一个物体 , 既非 自然的也不是精神的物体。同样 , 在
【 作者简介】 马
静( 93 )女 , 18 一 , 河北无极人 , 山大学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20 级硕士研究生 , 燕 07 研究方向 : 鹏 (9 3 )男, 18 一 , 河北鹿 泉人 , 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马克思 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它感 到神 秘 。特 别 是对 一 个 事 物 不 仅 现 在 是 无 知 的 , 而且
尼采借查拉斯图拉特之 口喊出了“ 上帝死 了” 口号, 的 可谓对传统信仰颠覆 、 消解的最强音 。“ 上帝之死” 意味着 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萨特都说 过 , 上帝死 了意味着我 们人类 怎么做都行 , 以为所欲为。因为最后 的约束者已 可
身来到人间 , 肉眼凡胎生存于世俗状态 , 远离了上帝 , 因此
无法与之相遇。神学家 巴特指出 , 我们不能谈论上帝 , 因为
标准的空虚。于是人们愈来愈深切地体验到当代著名小说
家米兰 ・ 昆德拉所说的“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这种 “ ” , 轻 就是“ 没有选择的标准” 存在 主义 的焦虑 ” 的“ 。弗洛姆在
总是 力 图 在最 深 层 次 上把 握 其 内在 的统 一 性 。哲 学 家 和 神
外” 口4对于不可谈论 的东西, 。p 3 我们 只能保持沉默 。 神秘之
献给未识之神尼采解析

献给未识之神尼采解析尼采,这位19世纪末的德国哲学家和文学家,被誉为存在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独特性,对当代哲学、文化和政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以“献给未识之神尼采解析”为任务名称,对尼采的主要思想和其对哲学和文化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尼采的哲学思想尼采的哲学思想以“超人”为核心概念,他认为个体应该超越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追求道德超验,在自由、创造、个性和欲望的自由表达中寻求真正的人生价值。
尼采批判了传统的道德观念,主张个体要根据自身的意志和力量塑造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外部的价值观所束缚。
1. 个体的超越尼采认为,个体应该超越常规的道德观念和宗教制度,追求个体的价值和可能性。
他批判了基督教的道德观念,认为其剥夺了个体的原始力量和本能。
尼采提出了“死神的宿敌超人”的概念,认为超人是个体自我创造的象征,是对现实的超然追求和创造性的人生表达。
2. 力量和意志在尼采看来,个体的创造和超越需要强大的力量和意志。
他提出了“意志至力”(Will to Power)的概念,认为个体应该通过对自身力量的不断发展和实践,实现自我的超越。
尼采认为力量和意志是个体生命的本质,只有通过发挥个体的力量和意志,个体才能真正实现价值的创造。
二、尼采对哲学和文化的影响尼采的思想对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现代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中。
1. 存在主义影响尼采的个体主义思想对存在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尼采的超人概念与存在主义中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批判和对个体的超越,使得个体的存在和自我实现成为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
2. 后现代主义影响尼采的思想也对后现代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理性和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尼采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批判有着相似之处。
后现代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多元性,尼采的个体主义思想为后现代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海德格尔的尼采解

海德格尔的尼采解
石碧球
【期刊名称】《内蒙古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4(025)005
【摘要】海德格尔以其独特的哲学史观,通过对尼采"五个主标题"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梳理来阐述尼采的"哲学基本学说",把尼采归结为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哲学的完成使哲学进入到了另一个开端--对存在及存在之真理的思的阶段.海德格尔的这一解读引起了整个哲学解释方式的变革.
【总页数】5页(P60-64)
【作者】石碧球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65.5
【相关文献】
1.海德格尔《尼采》中对“尼采的形而上学基本立场”的阐释 [J], 闫丽婷
2.尼采形而上学思想中的人化和非人化的矛盾--以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解释为线索[J], 章林
3.尼采: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海德格尔论尼采与形而上学 [J], 庄忠正
4.尼采与"存在"问题——从海德格尔对尼采哲学的解读谈起 [J], 吴增定
5.从海德格尔对尼采人学的批判谈大学生学习和评价创新 [J], 冯登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尼采上帝之死”的解读

对尼采上帝之死”的解读作者:李亚玲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8期李亚玲(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摘要:“上帝死了!”尼采这一声惊天地泣鬼神的宣告对整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而言,可谓晴天霹雳。
“上帝之死”完成了立足于存在者角度的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揭露了西方哲学虚无主义的本真面目,崩解了上帝全知全智全能的最高价值体系,重估了一切的、固有的、历史的价值,解构了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理性,解放了人类生命的强力意志,终结了基督教之上帝至善的伦理道德。
要理解“上帝之死”的真正内涵,就需要从历史背景、内蕴涵义、死亡方式、死亡原因及影响等多方面对其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词:上帝死了;虚无主义;形而上学中图分类号:B51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8-0059-03尼采之言“上帝死了”,在西方形而上学哲学中引发一阵颤栗,有力地撼动了西方的精神文化之基,在上帝主导的价值洪波中掀起了惊涛巨浪。
对“上帝死了”应如何理解?上帝之死的真正内涵是什么?上帝何以能死?究竟是谁杀死了上帝?上帝死于何种方式?上帝死了意味着什么?上帝从此终结于历史,还是会有新的上帝出现?上帝死了,如何填补西方哲学界的价值真空?如何缓解欧洲社会随之而来的文化危机和信仰危机?一、“上帝之死”的背景(一)“上帝之死”的文化背景接受了文艺复兴的洗礼之后,神性之光永久不灭的神话世界开始变得支离破碎,哲学家们摆脱了宗教的束缚,从本体论、认识论等多个角度批判了上帝统治一切的思想。
领略了启蒙运动的理性风采之后,理性之光照亮欧洲大地,理性之人开始批判基督教的传统信仰。
经历了18世纪法国唯物论者的政治变革、费尔巴哈的哲学变革之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变革运动深刻动摇了基督教的信仰基础。
在这种价值逐渐虚无、精神日益解放的文化背景之下,尼采癫狂一语:“上帝死了!”这无疑惊醒了无数束缚于“上帝为最完美”的价值之下、迷失了自我的“梦中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编号:09Y J C720036);湘潭大学项目(编号:08ZS06024)。
[收稿日期]2009-12-03[作者简介]朱彦明,男,湘潭大学哲学系讲师,哲学博士。
2010年5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M ay .2010第31卷 第3期I NNER M ONGO L I A S O CI A L SC I EN CESV o.l 31 .3尼采对 科学难题!的解答朱彦明(湘潭大学 哲学系, 湖南 湘潭 411105)[摘要]尼采所关注的 科学难题!是科学脱离生活整体而自身合法化的问题。
也就是说,科学的成功逃避了对自身前提和价值基础的反思。
科学难题!实质上与苏格拉底的理性乐观主义、柏拉图∀基督教道德有着根本的一致性,都是禁欲主义理想的表现形式。
科学是这种理想的最高形式。
尼采解答 科学难题!的方案是:从艺术家的视角透视科学,从人生的视角透视艺术。
尼采一方面翻转了崇尚真理而贬低艺术的哲学传统,认为贬低艺术就是贬低生命,因为艺术从古希腊开始就与人生有着根本的亲缘性,属于生命的 形而上学的活动!;另一方面,又认识到作为现代性的结果的艺术只能从外部抵制科学的 野蛮化!。
这说明,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与他触及的艺术现代性问题不可能最终协调起来,并没有真正摆脱古老的真理与艺术对立的逻辑。
[关键词]科学;艺术;生活; 科学难题!;禁欲主义[中图分类号]B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2010)03-0089-05近年来,尼采关注科学的问题成为国外特别是英美学界的研究热点[1]。
然而,国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并不多。
与科学问题相比较,人们更热衷于探讨海德格尔所说的尼采的 五大命题!(上帝之死、权力意志、永恒轮回、超人、重估一切价值)。
事实上,尼采从#悲剧的诞生∃开始,就讨论了科学与哲学、艺术以及人生智慧的关系问题。
尼采在后期发现科学越来越失去控制,以至于成了 科学难题!。
在解答这个难题上,尼采从根源上将之与苏格拉底代表的理性乐观主义以及柏拉图∀基督教道德关联起来,透视并揭示了其实质。
最终,尼采给出了解决这个难题的答案。
无论怎样,尼采的方案影响了后来欧洲哲学范围内对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一、 科学难题!的产生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有两大发现:其一,两种艺术精神,即日神和酒神。
前者指梦境、自利和幻想世界美的外观;后者指酒神的忘我、醉和催产人间和解。
这两种艺术精神是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双亲性格,它们相互作用,构成文化和历史的发展动力。
其二,苏格拉底主义。
苏格拉底被看成是希腊衰亡的工具, 颓废的典型!。
即苏格拉底 知识即美德!命题导致了理性与本能的对抗,毁灭了此前的悲剧艺术。
这种理性原则率先在欧里庇得斯的喜剧中得到应用,从此开始了对艺术的批判和大胆的推理,因此破坏了悲剧艺术(日神和酒神之89间)的张力。
从苏格拉底开始,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技巧被尊为在其他一切能力之上的最高级的活动和最值得赞叹的天赋。
在尼采看来,整个现代世界被困在亚历山大里亚(科学)文化之网中,把具备最高知识能力、为科学效力的理论家视为理想类型,其原型和始祖就是苏格拉底。
没有苏格拉底,就没有后来西方高耸的知识金字塔。
苏格拉底标志着西方历史的转折。
因为在前苏格拉底时代,不是求知,而是生活总体才是最值得关注的。
也就是说,求知虽然是必需的,但并不是惟一重要的活动;不是知识,而是生活才是目的。
人们为了生活和文化的目的而学习,致力于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扬弃所学,净化所学,这即是创造。
古希腊人的创造是为了生活,它既属于最高使命!的艺术,也属于健康的!哲学。
所以,前苏格拉底时代的艺术、生活和哲学是意气相投的关系。
但是,一旦将苏格拉底主义贯彻到哲学和艺术活动中,求知欲就开始泛滥起来,此前希腊人的总体生活被求知冲动主宰,失去了它应有的活力。
苏格拉底是科学秘教的传播者。
从此,不是艺术而是科学,成为人的真正使命。
科学成为每个有较高禀赋的人的真正使命,这使科学驶向一个从未达到的傲慢的海洋。
由于求知欲的泛滥,一张普遍的思想之网笼罩全球,甚至奢望整个太阳系的规律。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的基本洞见贯穿其前期文本中。
他以古希腊的整体文化为典范,处处与苏格拉底主义对峙。
在这些文本中,科学!与艺术!、形而上学!、生活!、哲学!、智慧!等存在一种紧张关系。
尽管尼采肯定科学以严格的方法发现不起眼的小小真理,但是科学也仅仅是手段!。
要想获得为生活服务的知识,就必须控制不羁的知识冲动。
伟大的文化就表现在对各种冲动的协调控制中。
没有这种协调控制,就没有文化。
艺术和哲学被认为是能够控制知识冲动的两种形式,因为它们都指涉文化和总体生活。
艺术家∀∀∀哲学家(悲剧哲学家!)∀∀∀能够承担控制知识冲动的使命,并将知识导向生活的目的。
康德和叔本华是尼采悲剧哲学家!形象的代表,因为他们发现的知识界限预示着这种可能性,即知识冲动走到极限,就会转而反对自身,突变为悲剧知识,接受艺术的保护和治疗!。
这表明,康德和叔本华战胜了隐藏在逻辑本质中的作为现代文化之根的乐观主义。
尼采从他们身上看到悲剧文化再生的可能性。
这种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以生活智慧取代科学。
但是,尼采在后期(1886年)为#悲剧的诞生∃撰写批判的序言时检讨了自己的前期思想,即依靠叔本华和康德来解决伟大的希腊(文化)问题是毫无希望的。
因为在他们两人那里有着太多的听天由命!,这与他的酒神精神!格格不入。
最终,尼采抛弃了康德和叔本华。
在尼采看来,现在的科学仿佛没有极限,也没有向艺术跃升。
因为科学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它自身,它的逻辑乐观主义突破了任何限制,呈现出野蛮化!趋势。
这就是尼采发现的科学难题。
首先,这是一个新!问题。
因为尼采前期并没有认为科学无法控制,他一直相信科学能够被导向生活、服务于文化。
至少,古希腊文化可以作为生活典范。
其次,这个问题表明科学走向了野蛮化!,发展出了反控制!的力量。
现代的艺术、哲学,甚至于现代生活仿佛都处在科学的淫威之下。
与前期科学与智慧的冲突!相比,科学现在全面失控。
可以看出,尼采对科学难题!的揭示有一个思想发展的过程,即清晰的逻辑线索。
科学难题!就在于科学本身,它不能自我反思,更无法认识自身的问题。
随着科学越来越成功,这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棘手了。
二、科学难题!的基本实质#悲剧的诞生∃虽然认为科学的发展受到理性乐观主义的驱动,但是科学仍然有着自己的界限,艺术和哲学能够对它施以控制。
随着启蒙时期以来基督教传统价值被怀疑和破坏,人们的整体生活也开始走向了分裂。
在科学领域,这种倾向更为明显。
比如,到19世纪时,自然科学臻于成熟,出现了一批实证主义科学家和哲学家,他们要求划清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限,认为科学是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而不是进行主观想象和抽象解释,因此科学是实证的,只有实证的科学才能认识到被历史所歪曲的实在。
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科学的理90由显然已经不充分了。
科学逐渐剥离了绑在它身上的一切束缚。
它现在变得只能依赖自己的求知意志!(w ill to kno w ledge)了。
所以,现在的科学整个就是苏格拉底的理性乐观主义。
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把苏格拉底看成是西方病理学的根源。
因为本来希腊人感性的生活是一切行为的基础,但是随着苏格拉底理性=美德=幸福!公式的主导作用,理性成了生活的法则,也成了生活的暴君。
它开始向人们的感性的生活施暴!,压制情感、本能、性欲、激情等自然的基础,破坏了生命的完整性,也阉割了生命。
结果使客观的人!、圣人!、有德者!等被看成是价值理想。
继苏格拉底之后,柏拉图和基督教继续循着这条路线发展,超感性世界!被认做最高的价值、最高的善!,而人们生存的感性世界则变得没有价值或价值最低,是恶!的根源。
这样,生命必然以另一个世界!为追求的目标,否定这个世界!的价值。
这说明,苏格拉底主义和柏拉图∀基督教道德贯穿着一种理想,即禁欲主义理想∀∀∀贬低感性世界、尘世、本能和人的自然的基础。
教士!类型一直是生活的统治者。
通常认为,现代科学战胜了基督教神学,是思想的一次启蒙。
尼采虽然不否认这一点,但是他还是区分了外围工事!和地基!。
尼采解释说:究竟是什么战胜了基督教上帝呢?是科学的良知和理性的纯洁。
而它们正是从基督教道德本身、愈益严谨的诚实理念以及基督教良心的忏悔中被改变过来并升华而成的,可谓不惜代价。
基督教道德对现代科学的理智良心!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实证主义建构的事实!与基督教对灵魂!、上帝!、天国!的信仰都是源于同一种诚实。
现代科学只是打破了这种虚无意志的外围工事!,它骨子里与柏拉图∀基督教道德共享着同一个地基、同一块土壤,即认为真理比表面现象更有价值。
所以,现代科学的理想就是柏拉图∀基督教道德的理想,即从古到今一直起作用的理想∀∀∀禁欲主义理想。
科学现在根本就没有自信,更何况一种超越自己的理想;只要它还是激情、爱欲、炽热、痛苦,它就不是禁欲主义理想的对立面,相反却是禁欲主义理想最新、最高的形式。
科学的求真意志!(w ill to tr uth)乃是对禁欲主义理想本身的信仰,这种信仰是科学的无意识的命令。
真理被看成是存在的,它不允许受到质疑。
科学奉行禁欲主义理想,实质上与生命本能相对抗。
现代经验科学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解放了人的感官,但是它仍然在上述道德偏见!(真理不容置疑)中晕了船,甚至为了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尊。
宁要真理而不要生命。
不论自然的科学还是非自然的科学(指的是对认识的自我批判),现在却开始劝人放弃它保留至今的自尊,好像那自尊无非是一种稀奇古怪的念头。
现代社会塑造了为数众多的科学的人!,埋头在自己的狭小领域内钻研,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不带任何私利地!看待事物。
尼采认为,虽然这些人的艰苦劳动是有意义的,但是这些勇敢而又谦逊的劳动者缺乏的是伟大的激情。
这说明,现代科学仍然是痛苦、怀疑和苦难的避难所。
它是没有理想产生的烦躁不安,是缺乏伟大的爱而带来的痛苦,是对于疑惑总被强制的满足的不满。
所以,科学在今天是一种麻醉剂,学者和专家在自己的领域中不愿意醒来。
因为一旦他们恢复知觉!,就会感到痛苦,他们的精明能干、忘我的劳动、不分昼夜的苦干精神就会受到怀疑。
总而言之,科学难题!实质上就是科学的虚无的意志、否定生命的意志,即禁欲主义理想。
但是,这是欧洲迄今为止一直采取的理想,一直起作用的理想。
因为人们即使意愿虚无,也不能无所意愿。
这说明,现代科学根本没有自己新的理想,即新的价值目标,它仍然在旧的形而上学的基础上汲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