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好斗的澳大利亚军队(六)

合集下载

澳大利亚海军

澳大利亚海军

★概况澳大利亚皇家海军(Royal Australian Navy)是澳大利亚国防部队的海军分支。

目前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拥有大约60 艘船,包括驱逐舰、潜水艇、巡逻艇和辅助舰船等,是太平洋地区最强的海军力量。

目前澳大利亚海军正计划建造新型宙斯盾主战军舰、辅助舰船,并积极研发用于运输、指挥等的大型两栖攻击舰,在开发新舰的同时澳大利亚也注重对现有舰船和潜艇的升级。

目前澳大利亚皇家海军不仅活跃于澳大利亚海域,而且还积极参与在全球范围的维和活动。

★新堪培拉(Kanimbla)级两栖攻击舰(LHD)根据国防项目计划2048(JP2048),澳大利亚将从西班牙购买2艘新型两栖攻击舰(LHD)用以取代澳大利亚正在服役的2艘8500吨的改进型“新港”级登陆舰(HMAS Manoora L52号与HMAS Kanimbla L51号)。

2艘新型两栖攻击舰将被命名为堪培拉号和阿德莱德号,新舰排水量预计27000吨。

此外还配备新型登陆艇和通信设备,可作为海上指挥舰使用。

新舰将配有医疗设施,包括两个手术室和一个病房。

新型两栖攻击舰服役后将使澳大利亚军队能够遂行一系列作战任务,包括地区救灾、人道主义援助、支持维和行动以及警察维和和其他军事任务。

它将极大地提升澳大利亚的兵力投送能力,以及提供有限的空中支援,成为澳大利亚海上远程作战最大平台。

这两艘舰具备很强的海上运输、后勤支持、对陆攻击和空中协同能力,能够担负轻型航母的使命。

首舰计划于2012年加入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服役。

性能数据:舰长:221.4米舰宽:32.0米吃水:6米排水量:25790吨动力装置:4台柴油机航速:19节运载能力:1000名武装人员,150辆主战坦克和战车等舰载机:大于10架的多用途直升机或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续航力:9000海里/15节舰员编制:60~人★堪培拉(Kanimbla)级两栖登陆舰原美国新港级坦克登陆舰,引进后澳大利亚害军对其进行了现代化改装,改舰配备直升机,加强了澳大利亚海军的两栖作战能力,舰上还设有较完善的医疗设施,设有40张病床。

原始森林里的幽灵——记澳大利亚特种空勤团

原始森林里的幽灵——记澳大利亚特种空勤团
, ,
这 项特 殊招葬计划 一 经 推 出 首轮就有 来 自澳全国各地
但近年来 随着
,
,
原始森林 里 的幽灵
由此得名
,

世界反恐 形势的 风云 变幻 一 些有
特 种空勤团在越南 战争 中的 作战形式主要是突击小队 通常由 一名中士或 中尉指挥 人员组 成视 具体作战任务而定 一 般有 个人

识之士指 出 澳大利亚特种部队存 在两大致命弱点 一 是人员装备不
年澳大利 亚 国防部下令在特 种空勤团 内新成 立 了外海突击队
不过
, 。


并不 直
,
澳大利亚 陆军要求 立一 支 特殊部队
空 中服务团成立

阅 少校 建 于 是第 特殊
接从 民间招募 而 是从其他陆 军 单位的志 愿者 中挑选 首先 志愿 者要参加 一 套为期
,
由于特 种空 勤团的任务性
,
质和 人 员 限 制 特种战部队
,
成其他特种部队训练课程 落选者 则根据表 现 被转调至 步兵 特种部 队支援单位等

,
人通过 了初试 这些 特种部队 周基础训练和 周 特种部
。 “
新兵首先要在卡普加陆军基地进行 队速成训练 课程 选者将参 加 长达
,

,
目前仅仅两个中队的反恐力
,
远远不足 以防卫有着漫长海岸线的 澳大利 亚 二是战术设置 落后 缺
乏 在城市和复杂人群环境中的相关
此后 这些候 小时的特种部
,
,
— 医生 信员和
队 规模最 大时 的编 制为 一个 司令
部队还配 有贝瑞塔 舰 型彼弹枪 这 是 一 种 近 距离大威

八国联军侵华:澳大利亚是第九个国家

八国联军侵华:澳大利亚是第九个国家

1900年,澳洲各殖民地政府响应英国召唤,协同八国联军北伐中国。

在此期间,澳大利亚联邦宣告成立。

因此,中国之战不仅是澳大利亚殖民军的首次亚洲之战,更是澳大利亚联邦的首次海外军事行动。

从这个意义上,八国联军或可说是九国联军。

英国妈妈的召唤1900年,澳洲各殖民地政府响应“英国妈妈”召唤,紧急组建水兵部队,北伐中国。

在这个问题上,澳洲政客们则达成了共识:来自中国的真正威胁,不是中国本身,而是列强会在瓜分中国的过程中反目为仇,那时,澳大利亚本土就将遭受危机,因此,必须未雨绸缪!法国画报所绘英俄天津铁路冲突在悉尼的皇家澳大利亚海军戈登岛造船厂,正门处摆放着一尊古老的铜炮。

这尊铜炮由西班牙人于1 595年制造,并作为献给明朝皇帝的礼物,被不远万里地送到了北京。

澳大利亚,这个年轻的殖民地,在她成立联邦的元年(1901年),以大炮、刺刀和军舰为后盾,从中国这个庞大的北邻手中夺得了这尊早已堪称文物的铜炮。

“英国妈妈”紧急求援1899开始,义和团运动在中国风起云涌,迅速占据各国媒体的主要版面。

但对于澳洲大陆的六个英属殖民地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即将水到渠成的联邦成立。

经过多年的政治角力后,1900年3月,澳洲各殖民地代表齐聚伦敦,进行联邦成立前的最后磋商,联邦宪法草案随即于7月份提交英国议会审核。

此时,北京形势迅速恶化,中外对立局面日趋严峻,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一触即发。

6月4日,法国公使提出建议:“凡有舰队在中国沿海一带的各国公使,应立刻通电本国政府,要求下令给各国海军统帅,在北京被封锁而排外运动占上风的情况下,立刻采取必要的营救办法。

”6月16日,为抢占军事先机,各国联军向大沽炮台中国守军发出最后通牒,次日凌晨,经过惨烈的战斗,大沽炮台失守。

作为列强中的带头阿哥,英国此时面临两难选择。

远东局势糜烂如此,为维护英国利益和权威,其势不能不出兵;但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此时却无兵可调。

英军的主力部队被牵制在南非,正在那里与荷兰人鏖战,史称“布尔战争”。

二战澳大利亚军服图册

二战澳大利亚军服图册

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Elite系列第153号:二战澳大利亚军队-The Australian Army in WWII。

原作者Mark Johnston,绘图Carlos Chagas,以下是该书的封面:中东战场上的制服、徽章和装备虽然德国的报告鲜有提及澳大利亚军队并将他们与英军混为一谈,但在中东的澳军还是显示着他们独特的风貌。

他们的大多数服装和装备以及所有武器都是英国式的,但却大多制造于澳大利亚,从而与英国的原版货有了细微的差别。

在一战时,澳大利亚的土黄色“毛毡帽”是让他们显眼的标志。

这种宽边软帽适合所有级别军人,而军官在非阅兵和作战行动中才戴它。

与大众流行的说法相反,中东的澳洲人几乎从没在前线戴过这种帽子;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在围攻托布鲁克的战斗中记录说他们惊讶地瞭望到在飞机机关枪扫射的情况下,一名澳大利亚人仍悠闲地靠在栏杆边并挥舞他的宽边帽,这种愚勇行为着实少见。

在叙利亚的最初战斗中,一些澳大利亚人还戴着宽边软帽,但这只是提示他们的敌人不要对他们开火;照片显示前线人员几乎无人使用这种帽子。

澳军通常使用澳大利亚造钢盔,它虽基于英国的Mk III式设计,但和Mk I式非常类似——它与英国版的主要不同是边缘平滑而不是串珠式边缘,脖带和内衬也略有不同。

英国造钢盔有时也会看到,它们大多被新补充的兵员使用。

直到1942年,野战中的钢盔上才开始涂上彩色反光漆,现实中士兵用沙子、泥浆、涂料、汽油或油脂将其涂污,以便减少太阳反射和降温。

在托布鲁克、叙利亚和阿拉曼战场上,澳大利亚人通常用粗麻布裹住他们的钢盔,而用网子罩钢盔的则很少,尽管那些网子是1942年开始由澳大利亚制造的。

宽变软帽是这些澳洲佬们的标志物之一,而与之对应的还有茶色的皮短靴。

在1942年7月撤回埃及的时候,第9师下令军人们去除身上所有显示他们自己是澳大利亚人的徽章,而他们独一无二的棕色靴子也被扔在了当地。

比之腰部长度的英国版战斗服,澳大利亚人更愿选择毛料常服。

历史上好斗的澳大利亚军队(七)

历史上好斗的澳大利亚军队(七)

历史上好斗的澳大利亚军队(七)卷入朝鲜战争朝鲜战争期间,澳大利亚由陆、海、空三军组成精锐加入"联合国军",有两个步兵营,三艘驱逐舰,一个战斗机中队和一个空中运输中队,出兵人数居"联合国军"第五。

澳军在战场上始终作为美、英军的附属,从未独立作战,但也损失千余人。

"联合国军"有5个国家在朝鲜战争中出动了陆海空三军,澳大利亚是其中之一,其他4个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泰国。

澳大利亚还是追随美国,主张突破"三八线"吞并北朝鲜的9个国家之一,其它8个国家是英国、加拿大、菲律宾、荷兰、挪威、巴西、巴基斯坦、古巴。

美军仁川登陆后,朝鲜战局逆转,美军很快将到达"三八线"。

世界都关注着美军是否越过"三八线",吞并北朝鲜。

1950年8月20日,中国提出了警告,周恩来外长说:"美国是挑起朝鲜战争的侵略魁首。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解决朝鲜问题不能不表明深切的关心。

"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说:中国对美国突破三八线决不会置之不理。

这一警告是9月30日,美军、韩军到达"三八线"时公布的。

美国对中国的警告置若罔闻。

8月30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说:"关于是否突破三八线,取决于联合国。

"表面上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实际上突破"三八线"的野心已经确定。

艾奇逊发表声明后,美国国家安全保障委员会向杜鲁门总统提出了突破"三八线"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了批准,美国决定突破"三八线"。

而联合国安理会1950年6月27日决议明确了"联合国军"的军事行动是将北朝鲜军队击退到"三八线"以北。

1950年10月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允许"联合国军"突破"三八线"。

铁锤行动——澳大利亚部队与平波之战

铁锤行动——澳大利亚部队与平波之战

瘟 H 蚌玑 -对 绥 拧 制 札. I号 耸 f障
路 n安 q 泄 经 过 J多次 恶拽 . t 包 I -
括 I6 8¨任龙新 拇 种 艟同的 战 斗 6 9
n 新 之战 中,i 军以 I 十琏 的兵 抵 剖 E 凡吐 吐 2f 凡 洲 机 取 僻了I 越 的 咋
饥 薪墟 信联蜥
勘佩 障 『

小 £援 和 I £援 f嚣 1 厨 , r t 滇
啦喊 【 几牧 增加 到 JI r到 I ㈣
I 7 年 后 型增 2 2名 1 t0 2
16 年 月 2 I 94 【班 的 。 c 市件 尔
J 越 南
升 级 翰导火 索 次 午 ¨ J 7 J
l I 毒 l … 波 燎 手 E ¨ 的 地 世扫 J 茌 I 甓 进 F3月2l 邛抬灾 施 甫呜 r I 打曲 对 E 社 l 进 什}绌 垃 炸 胜 地‘ 杯 馒 升绒 刮 r 一 埘 圻脞 I [ J I l l求 ・足攫 .匀 r r ’ l 4l J 响 筻 旧的
辩 止 火箭 惮攻 南越 帔 指挥 官 自 地 射程2讣. 这种攻.睾 } 1 仃些泄丘U F1 点 3l 0 I " }谴 眨应 i 平 了 南 l 丁 船结 采 f 15 t 炮 连 kl 求 I 适连 眭转甫 甫 虹( u Y 旧 涣 坩 范扑 旭迁 2 埘 的 商爆 忡 完成 0 l ! ) l l M r 0

50 々 果 0 嘛^ n
灌 刊呃部
l的 胧 漆 l ^ j 了救 蠡一 笔 『 = 耵 年J 的造
坜平 胜2 ’ 『样是 滟 f褂 书n肚 & 可 R 相比 蛇新之 艘 .迷捩 斗虽 然 少 rl 比

传衍 色 彩,

阿富汗战场上的雄狮劲旅——澳大利亚陆军特别行动组

阿富汗战场上的雄狮劲旅——澳大利亚陆军特别行动组

阿富汗战场上的雄狮劲旅——澳大利亚陆军特别行动组作者:杨晓红来源:《轻兵器》 2009年第21期澳大利亚陆军特别行动组由一个空降特勤队、一个突击营、一个危机反应团以及其他如支援人员等不同的单位组成,主要任务是打击塔利班领导层以及打击设置简易爆炸装置的恐怖分子,指导、帮助成立阿富汗国防军,从而为阿富汗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

在阿行动剪影SOTG在阿富汗参加的行动举不胜数,队员英勇果敢,具有优秀的军人素质。

我们从几个战斗事例中管窥一下其作战能力。

剪影一:SOTG空降特勤队在一次护送澳大利亚、美国和阿富汗的悍马车队回基地的途中遭到伏击,敌人人数众多、隐蔽极佳,且战斗准备充分。

为了夺回主动权,SOTG士兵不顾安危积极战斗。

其中一名士兵拿着武器辗转在掩体间打击敌人,好几次故意暴露自己,以吸引敌方火力、保护受伤队友。

突然,一名身负重伤的阿富汗翻译从悍马车上跌落,遭到敌方机枪扫射,这名士兵见此情形再次不顾个人安危,回身掩护这名受伤的阿富汗翻译。

只见他快速穿过大约80m的火力扫射区和无掩护地带,冒着枪林弹雨搀扶着受伤的阿富汗翻译到达安全地带,之后未经片刻喘息又投入到了战斗中。

剪影二:一次执行任务中,SOTG空降特勤队的一名士兵与一名受重伤的澳大利亚士兵离得很近,他将伤员送到盟军车辆敞开的后车厢上后,由于敌人的火力很猛,他担心受伤的士兵再次受到火力袭击,于是就用自己的身体作为盾牌来掩护受伤的战友,并且在适当的时机对伤者进行救治,最终挽救了受伤战友的生命。

剪影三:在一次乘车行进途中,SOTG-名空降特勤队支援人员在司机被敌人射杀后拿起车上的武器继续对抗,最后在腿部中弹不能站立的情况下仍不退出作战,而是为替换的射手递送弹药……这些小小的例子只是SOTG在阿富汗战场上的缩影,却充分显示出了SOTG队员的军人本色。

在战斗中,士兵们都充分展示了作战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出色地完成了每项任务。

成效卓著在2007年4月至2008年1 1月共524天的时间里,SOTG的空降特勤队在外执勤216天,突击营在外执勤256天。

南征北战—澳大利亚海外用兵简史

南征北战—澳大利亚海外用兵简史

专 题2014.1127军事文摘“重返亚太”(即亚太再平衡战略),世界的经济和战略重心也开始逐渐向亚这里所指的亚洲究竟指哪里?或者更确切地说,亚洲关系到全球安全和繁荣的范围答案是印太亚洲(Indo-Pacific Asia)。

在这片广袤的地区,有已探明总储(页岩气、可燃冰);有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等重要的海上能有中国、印度两个新兴经济大国的巨大市场。

总之,不仅美国已经嗅到了印太亚洲的发,美军太平洋战区司令洛克利尔在国会作证时就用到了“印太亚洲”这一专有名词。

,澳大利亚发布的《2013版国防白皮书》中,则以较多笔墨鲜明地阐述了印太亚洲地区偏居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最早是英国罪犯流放地,这也“创世纪”。

在随后的200余年中,澳大利亚派兵陆续参加了英国、美国领导的书写了这个年轻国度国防军丰富多样的海外用兵历史,也彰显了其继冷战期间被美国视为其亚太战略的“北锚”)后,在印太亚洲时代,澳大利亚显然也将自身的国家战略和国防建设与美战略进行了重新对接,嬗变为美国在印太亚洲无可取代、不可忽视的“南锚”。

到国防战略自主意识的提升,一探澳大利亚皇家空军(RAAF)和澳大利亚皇家海军(RAN)的换装计划,希望与读者一起从多角度认识澳大利亚国防。

印太亚洲的“南锚”蒿 旭. All Rights Reserved.2014.11武 器 装 备在南十字灿烂星光的笼罩下,素有世界上“最小的大陆,最大的岛屿”之称的澳大利亚散发着她迷人的魅力。

金黄色和褐红色,这两种深邃而又让人心头一暖的颜色是这块大陆上永恒的主题。

澳大利亚,这个位于古老大陆上的年轻国度却有着复杂的海外用兵史。

澳人警醒—加里波利战役的启示澳大利亚与英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澳大利亚文化脱胎于英国传统,它们之间存在着一条“脐带”。

澳大利亚也一直将英国视为她的母国。

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澳大利亚人大部分是英国人的后裔。

他们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感情上,同英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好斗的澳大利亚军队(六)
澳日二战史(二)日本海军军令部曾经有过一个占领澳大利亚北部的计划,但是这个计划被陆军参谋本部给否决了,因为无法提供所需的陆军兵力。

这个计划被否定了之后,军令部又提出来了占领萨摩亚,斐济和新喀里多尼亚的计划,称为“FS作战”,这个作战的目的是“隔断美澳”,就是切断从美国本土对澳大利亚进行增援的路线,这样美国就无法使用澳大利亚作为大本营进行反攻作战。

而山本五十六率领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不同意FS作战,他们自作主张地搞了一个“MO作战”,目的是占领新几内亚的首府莫尔兹比港。

MO作战和FS作战很容易混淆,因为作战方向差不多,都是在新几内亚岛自西向东运动,但这两个作战完全不是一回事。

军令部的FS作战不是为了进攻,而是为了防守,而联合舰队的MO作战就要积极得多,因为莫尔兹比港正对着北澳大利亚,占领了这个地方就能对北澳大利亚施加压力。

无论哪个计划都牵涉到巴布亚新几内亚岛,这是一个位于澳大利亚大陆的北面,面积为78万平方公里的一个巨大的岛屿,面积几乎相当于印度支那三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的面积总和。

新几内亚以东经141度线为界,西面是荷兰的殖民地,现在是印度尼西亚的巴布亚省;东面原来是法
国殖民地,叫新爱尔兰,后来新爱尔兰的欧文?斯坦利山脉和俾斯麦山脉南面的部分被昆士兰自治领抢过来了,但是昆士兰的宗主国英国人不干,抢过来改为自己直接领有,随着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亚的独立,英国人就把那块地方给了澳大利亚。

欧文?斯坦利山脉和俾斯麦山脉北面的部分则被德国人弄跑了。

德国人在南洋一带原来占过不少地方,留下了不少德国地名,像俾斯麦山脉,俾斯麦海什么的。

第一次大战以后德国战败,海外殖民地被各战胜国瓜分,新几内亚岛上的德国部分也给了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岛这就简单地成了荷属和澳属两部分。

战后荷属新几内亚一度独立,成立了“西巴布亚共和国”,但立即被印尼出兵占领,并吞为印尼的巴布亚州,而澳属新几内亚于1975年获得独立,就是现在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

不管是不是真的进行登陆作战,日本军盯着的就是澳大利亚这块地方,但澳大利亚可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1942年6月澳大利亚军队就渡海在新几内亚岛东部的米尔恩湾(Milne Bay)开始建设空军基地,准备反攻收回新几内亚岛。

日军发现了这个正在建设中的基地之后,派出了两千名海军特别陆战队前去征剿,那时皇军们还没有遇到过敌人,这一派就是两千人说明已经是很重视了,但是克劳斯少将(Cyril Albert Clowes)指挥的澳大利亚第七师的两个
旅大约一万人正等着他们呢。

那时的美国人对“百战百胜”的皇军还有点害怕,但澳大利亚的放牛娃们可能是从小斗牛斗惯了,不怕死。

也可能是乡下人没多少见识,根本就没听说过什么皇军百战百胜这句话,不由分说就上前拼命。

这些连地图都没有带的皇军们算是遇上了第一百零一战了。

几天打下来,领头的两名中佐一死一伤,两千多日本兵被击毙了七百多人,剩下的也几乎全部成了伤兵,这样总指挥的松山光知少将自作主张就撤了兵。

(米尔恩湾战役中光着膀子在搜猎日本兵的澳大利亚兵)
虽然在此之前的瓜达卡纳尔岛上有过日军的“一木支队”被美军一次击毙777人的记录,但那主要是归功于美军强大的炮火,而这次的米尔恩湾战役则是步兵部队间的战斗,所以米尔恩湾是太平洋战场上联军的步兵第一次战胜日军的步兵的一仗。

米尔恩机场得到了确保之后,麦克阿瑟带着美澳联军又开始修建了第二机场,第三机场,运输机成天源源不断地从莫尔兹比港运兵运军火,大轮船再从布里斯班往莫尔兹比运,接下来美澳联军开始进攻布纳。

(正在准备冲锋的澳大利亚兵)
结果新几内亚就成了大日本帝国陆海军的地狱,这个地狱比那个有名的瓜岛可大多了,瓜岛上的日本第17军起码还有人在想着他们。

塞班岛,菲律宾,硫磺岛或者冲绳都是皇军的地狱,但那些地方战斗时间不长,玉碎的皇军们并不很痛苦。

而这场很少被人提起,日本人在自生自灭的环境下坚持了两年的这场新几内亚之战才是皇军们的真正地狱。

太平洋战争中日军被打得最惨的地方就是新几内亚,惨到了什么地步?惨到了在1944年12月日本第18军司令部曾经发布过“禁止食用战友尸体,违者严惩”的布告。

先后上岛的二十余万日本陆海军,最后向澳大利亚军投降的只有11,197人,日军活下来的只有百分之五!在这么大规模的军事作战中能够弄死对方95%的战例在世界战争史上很难找得出来。

所以安倍晋三访问澳大利亚之后又去了巴布亚新几内亚,安倍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就谈到了寻找日军尸首的事情,到现在找到的就只有两万具左右,还有十五六万日本兵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

(日军十八军司令官安达二十三中将向澳大利亚第六师师长罗伯逊少将投降)
日军被打得这么惨的原因是两军在装备,火力以及作战哲学上相差得实在太远,澳军在新几内亚打仗挺奢侈的,他
们使用空中运输的手段将部队用飞机从莫尔兹比港空运到米尔恩湾,再从米尔恩湾修一条宽达12米的柏油公路,沿着公路向布纳进攻,目标首先是布纳,最后是要拿下一开始日军登陆的莱城。

(澳大利亚军在新几内亚岛上修的运输公路)
澳大利亚军对打仗的理解也有点古怪,但却完全正确。

澳洲人认为打仗就是占地方,这个“占地方”在英语中对应的单词是“occupation”,这个单词有点“占空地”的意思,就是没有了人的空地他才去占,有人怎么办?用炮弹赶走就是了。

就是说澳洲人打仗是先用炮火清场把日本人赶走之后再去占领那块已经没有了日本人的地方。

(澳大利亚空军的战斗机在飞越新几内亚岛上的斯坦利山脉)
澳大利亚军的炮弹就算不能把日本人活活炸死,也能把日本人炸在防炮洞里出不来,见不了风,晒不着太阳。

南洋新几内亚地方本身就潮气大,又老下热带暴雨,洞里面都是积水,见不了风晒不着太阳人会得皮肤病,烂都会把你烂掉,当时在新几内亚岛上的日本人,就算逃过了疟疾也逃不过皮肤病,好人身上能长青苔,那时候没有抗菌素,伤兵就能活活烂死。

(澳大利亚军人在展示他们缴获的日军军旗)
澳大利亚人惩治战争罪犯毫不手软,但对一般军人却非常讲人道。

但就是在澳大利亚方面全力救护下,在战俘营里还有1,148名因衰弱不治而死,最后能活着回到日本的陆海军军人和被日军征用的人员(日语是“军属”)总数不到两万。

日本派出去的第一艘复员船巡洋舰鹿岛号就是去新几内亚接人,因为大家都知道那边最艰苦,鹿岛号在快在长崎佐世保进港时还有上百名重伤病员在甲板上看到日本以后咽了气。

其实日本和美国有关新几内亚战斗的资料还都不多,本来日本人能活着回来的就不多,活下来的人一般都不愿去回忆那段地狱经验,而美国是没怎么参加新几内亚战事,不知道那边到底出了什么事。

有关新几内亚战役资料最全的是澳大利亚,他们是新几内亚之战的主角,还是打的大胜仗,所以连缴获的一张废纸片都认真地保存了下来。

不少日本兵的后裔就是到澳大利亚去寻找澳大利亚方面的资料才能知道自己的父兄到底是何时死于何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