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的美学思想看艺术的教育功能
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教育学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孔子所处春秋时期,在春秋之前,在当时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去读书,获得教育的权利的,“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不官则无所授书”,教育、学术皆由“官府”世守,那时候的教育是“有类”的。
到了春秋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下层平民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无论学生是怎样的身份、地位、民族都愿意去教他们,所以在孔子三千学生之中,来自当时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身份的人,绝大多数出身贫贱。
孔子对自己弟子的教育方法不是那种一味的灌输式教育,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只管老师我说。
孔子对每一位弟子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弟子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去接受教育,在因材施教的同时结合启发式教学方法,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他要求学生达到“愤”和“悱”的心理状态,然后再施以“启发”的方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所以他的弟子当中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七十二贤士。
他的这些思想在《侍坐》当中得以体现。
美学思想:孔子的学说中最重要的就是“仁”,所以的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为中心,孔子强调善与美相联系。
他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词,如“里仁为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算是善的、好的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帮助和赞成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和不赞同别人做坏事)等。
这里所谓的“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
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出美育思想的人,孔子的美学思想以“诗”为基础,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在《侍坐》篇中可以看出他关注的是具体社会中的人。
文质彬彬,是孔子典型的美学思想,它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孔子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是一位对后世政治、文化、音乐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对于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他也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音乐美学核心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又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是一位对后世政治、文化、音乐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是几千年来中国读书人的楷模。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他也对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也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说过治国要“兴于诗,成于礼,立于乐”这样非常重视音乐的理论。
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孔子的思想是以“礼”“仁”为核心的,其中礼为表,是制度和等级所维持的。
而“仁”则为里,具体的表现方式就是以音乐的形式。
所以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就是“仁”。
孔子认为,音乐必须表现出“仁”的思想,否则是淫乐。
这既是孔子给美下的定义,更是孔子对美本质的认识。
孔子所说音乐所要表现“仁”,实际体现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即是如今国际社会所提倡的一种精神,但又比如今的人道主义更加深刻。
因为孔子的“仁”不仅包括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追求人的价值,也包括了无私和忘我。
“仁”是孔子音乐美学的基础和灵魂,渗透、贯穿了他音乐美学的各个方面。
孔子的仁既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于现实社会改造的理想目标,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对每一个读书人的具体要求,既是梦想也是规范。
也就是说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一种完美的追求,以道德为基础,以提倡人的生命人格发展为条件。
这对于当时仍处于奴隶社会背景下的孔子来说尤为显得伟大。
所以,孔子在音乐美学方面注重的是人在听音乐的时候所体现所得到的一种内在修养的提升,得到的一种仁爱、人文关怀的教育。
目的不在于人从音乐中得到了多大的欲望满足,得到了多少快乐的释放,而在于人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高尚思想与品德,提升各个阶层人民的修养,使得社会可以和谐的发展。
中国传统绘画美学观及其渊源——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儒道思想在当代

艺术与哲学同属于精神文化,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哲学通过对美学思想的影响,进而影响艺术的审美标准和发展方向,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基石,任何民族在各时代的艺术都根植于本民族的哲学思想。
而艺术通过自身的特殊方式传播和体现着一定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将美学称为“艺术哲学”,明确指出美学在艺术和哲学之间的媒介作用。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中国绘画艺术正是典型的例证。
中国传统绘画美学观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没有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将失去其内在的精神性。
尤其是在传统绘画艺术史上,文人画家在其作品中始终贯穿着自己所认同的哲学思想,赋予其作品精神与格调。
要了解中国绘画艺术,不能局限于单纯的美与艺术范畴,而应将艺术与哲学思想相结合,探究其精神内涵。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儒家和道家思想,它们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思想来源,尤其是对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为深远和直接,促进传统绘画从审美方式、审美趣味到表达方式的发展与演变。
因此,儒道思想构成了中国美学思想的主体,两者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形成了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的丰富性、整体性和独特性。
儒道思想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一样,曾经一度被忽视和排斥。
但随着社会和人们思想的发展,人们对哲学和艺术的态度更加包容,因此,儒道思想及其载体之一——绘画艺术又重新得到重视和发展,并在当代社会主义人文价值观的主旨下找到契合点,使其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
文章以中国古代绘画美学观为基点,从它的主要思想源泉——儒道思想的美学观探究其形成的源头,分析哲学思想与绘画艺术对于人们精神意识、价值观的影响,找到两者与当代主流价值观的契合点,重新审视传统思想与美学观对于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启迪作用和儒道思想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绘画美学观的渊源——儒道思想哲学家罗素说,要了解一个时代或者民族,必须首先了解其哲学。
哲学是一切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艺术则是人们知识与情感、理想与意识的综合心理产物,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外化。
浅谈先秦时期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隧;塑曼:凰.浅谈先秦时期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尚媛(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陕西宝鸡721013)脯要】先泰时期的音乐思想在整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芄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奠定了古代社会音乐美掌思想及相关文化心理的基础。
不仅从审美的角度认识音乐创作、表演、鏊赏等音乐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且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角度展开论述,使英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在思想史上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本文以儒家学派刨始人孔子为代表,进步阐述儒家音乐思想的主要内容,旨在为以后的音乐文化发碾产生积极的影响。
法;键词】儒家;乳于;音乐思想我国系统的音乐美学思想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八百年前的周朝。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日趋复杂化和尖锐化。
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审美意识也在逐渐深化,并且以自己的音乐观念及其审美意识去影响社会音乐生活。
先秦时期有关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有儒家、墨家、道家三个流派。
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对我国后世的音乐文化发展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思想,要从孔子谈起。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礼乐教育家、政治家,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一生的理想是在新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复兴礼乐,尊崇周公。
其立身于教育,终老于教育。
虽曾从政,但受排挤不得其志,无法实现其政;台理想,结果愤而出走,周游列国。
最后返回鲁国,主要从事乐教以及其他活动,直至终老。
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镝》、倘=f务、喀蓉彰◇等,教授弟子。
孔子的弟子将他的谈话和他与弟子的问答,辑成啪,成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作为思想家,孔子的美学思想与他的乐教实践经验,乃至音乐的知识修养有密切的关系;作为教育家,孔子以礼乐教育为其主张,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乐教实践,直至今日,仍然对今天的文化教育产生持久而广泛的影响。
艺术概论复习资料

艺术概论复习资料填空题艺术的审美教育包括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
孔子提出的美学思想是以礼和乐为中心。
建筑、园林和工艺美术都属于实用艺术。
语言艺术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等不同的文学体裁和样式。
戏剧、戏曲、电影和电视都属于综合艺术。
任何实用艺术首先都应当具有实用性。
在造型艺术中,摄影艺术可以最逼真的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物和景物。
音乐、舞蹈都属于表情艺术。
经济基础决定艺术的发展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包含主观心灵的情感体验艺术构思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意蕴是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任何艺术作品都自觉不自觉的表现了艺术家主体的人格品德符号有两种:推理性符号和表现性符号。
现实美高于艺术美黑格尔说,艺术史的起点是建筑写实是艺术语言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情景交融是意境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特征。
物我同一是中国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
美就是形象的真理。
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
音乐剧起源于欧洲的通俗歌舞剧。
悲剧起源于古希腊。
电影和电视是最年轻的艺术。
建筑是在原始的巢居和穴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外观”是席勒美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
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是批判的原则。
艺术的民族性来自民族精神。
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
“主题”一词始创于德国,本是音乐术语。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往、表意的工具和方式。
在艺术接受和欣赏的初级阶段,视、听知觉是接受的主要方式。
艺术往往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艺术的认识功能基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题材是从素材中提炼、加工而形成的。
艺术常识对应题美术类《向日葵》梵高、后印象主义绘画《游春图》隋代展子虔山水画《马拉之死》大卫新古典主义绘画《洛神赋图》两晋顾恺之人物画《格尔尼卡》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双喜图》宋代崔白花鸟画《错误的镜子》马格利特超现实主义绘画《清明上河图》宋代张择端风俗画《最后的晚餐》达芬奇文艺复兴绘画《潇湘图卷》五代董源山水画建筑类米兰大教堂意大利大金字塔埃及吴哥窟柬埔寨圣索菲亚大教堂土耳其万里长城中国科隆大教堂德国卢浮宫法国巴黎铁塔法国泰姬陵印度文学类《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鼠疫》加缪《红楼梦》曹雪芹《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神曲》但丁《巨人传》拉伯雷《西厢记》王实甫《牡丹亭》汤显祖《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唐吉可德》塞万提斯《尤利西斯》乔伊斯《窦娥冤》关汉卿《浮士德》歌德电影电视类(导演或者演员或者角色)《泰坦尼克号》詹姆斯.卡梅隆《拯救大兵瑞恩》斯皮尔伯格《射雕英雄传》郭靖与黄蓉《笑傲江湖》东方不败《罗生门》黑泽明《霸王别姬》陈凯歌《甲方乙方》冯小刚《功夫》周星驰《东成西就》张学友饰洪七《楚留香》郑少秋《鹿鼎记》陈小春饰韦小宝《魔戒三部曲》彼得.杰克逊音乐舞蹈类《命运交响曲》贝多芬《春之圆舞曲》约翰.斯特劳斯《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拉赫玛尼诺夫《大河之舞》苏格兰踢踏舞《天鹅湖》古典芭蕾《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尼伯龙根的指环》瓦格纳《孔雀舞》杨丽萍辨析题所谓“现实美”,即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
(完整word)浅析孔子美学思想

浅析孔子美学思想摘要孔子虽然没有专门谈论美学的专著,涉及到艺术的论述也比较分散,但是他的美学思想却极其丰富。
其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中和之美"、“美与善的统一”、“仁学之美”等方面。
应深入研究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完善人格和提高人文修养有着启发借鉴的作用。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孔子“年少好礼”,酷爱音乐,当时的鲁国文化比较发达,较完整地保留着周代的乐舞,“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以自己对艺术实践的亲身体验和对诗歌、音乐、舞蹈等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孔子的美学思想为后世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从解读《论语》出发,归纳出了中和之美、美与善的统一、以仁学为核心的美学思想等几方面。
一、中和之美孔子的“中和"美学观是对美的本质问题辩证的阐释,自然界相互联系又矛盾对立,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之中。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孔子的中和思想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并进行着有机的调节,积极的变通,是具有高度智慧的思想。
中和思想适当地把握了度的界限,是认识的辩证性、全面性的体现,充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
世界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存在两极又存在中立。
“中和"的实现能使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的事物和谐统一起来,相互融合在一个集体中. 中和思想体现在美学之中表现为中和之美。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篇》)乐则《韶舞》。
放郑声,远了妄人。
郑声淫,侯人殆。
(《论语·卫灵公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关雎》描写了男女之间朴素的爱情,孔子认为,情感不仅要能表达精神上的纯洁和崇高,更应该遵守道德规范,受到理智的制约。
论儒家音乐思想及其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浅谈论儒家音乐思想及其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儒家音乐思想——以《乐记》为代表摘要: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其音乐思想也对古代中国音乐思想的发展也是极为深远的。
先秦时期儒家音乐思想形成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
荀子的《乐论》成为中国第一部音乐美学专著,从而奠定了儒家音乐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地位。
文章审视儒家学的音乐观和儒家集大成之作《乐记》,从而正确地把握儒家音乐思想对后世音乐文化的影响和正确地继承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乐记》;孔子;音乐文化;影响“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1)。
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谈到儒家音乐思想,当然少不了孔子。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值周土室走向衰微,社会急剧动荡,乃至礼崩乐坏。
为此,孔子感叹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周代的礼乐制,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治统治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也正是看到周礼的这一面,才力推周礼的,他企图用周礼来维护封建统治,借以改变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
这也恰恰反映出孔子对音乐社会政治教化功能的重视。
孔子是儒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为我国古代音乐所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一、整理《诗经》,保存古代文化典籍。
他把《诗经》这些保存在史官乐师手中的典籍解放出来,使它“飞人寻常百姓家”,成为广泛流传于社会的教科书,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奠定了永恒的基础。
二、重视音乐教育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视音乐教育。
他所设的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中,音乐居于第二位。
他把音乐看成是人的修养最后完成的阶段,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孔子首创的私学重视音乐教育,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三是礼、乐治国,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孔子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倩))),主张要使用礼、乐的手段,来贯彻以“仁”为核心的学说。
孔子音乐思想的总结

孔子音乐思想的总结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与道德楷模。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其中包括音乐思想,对古代音乐的发展与美学的探索产生了积极影响。
下面是对孔子音乐思想的总结:首先,孔子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可以感染人心的艺术形式,具有教化和塑造人格的力量。
他说:“由离人琴箫之声,使之意义美好,趋于礼义之道。
”孔子重视音乐对人们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作用,认为通过合适的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的情感力量、道德意识和社会行为规范,从而使人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其次,孔子强调乐的仪式与礼仪性质。
在古代中国,音乐往往与宴会、祭祀和礼仪活动紧密相连。
孔子非常重视乐的仪式性质,他认为音乐应当在一定的仪式框架下进行,并将音乐视为一种维持社会秩序、塑造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
孔子主张通过音乐来培养人们的忠诚、尊敬和公正之心,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孔子对音乐的审美标准是“和”。
在孔子看来,“和”是指音乐的谐和与协调。
他认为音乐应当通过声音的和谐与协调,表达出一种美的感受和情绪,从而产生回旋和共鸣之感。
他说:“凡乐之起,和以其乐者也。
”孔子对音乐的审美追求是以谐和与和谐的价值观为前提,注重音乐的和声和节奏的协调统一,同时讲究节奏的适度、和声的标准和音调的和谐。
第四,孔子认为音乐具有社会团结和凝聚力。
孔子强调音乐可以成为社会团结和凝聚的纽带,以“乐以和为贵”为口头禅,并且认为通过音乐的练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沟通情感、加强感情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他主张通过音乐活动来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提供人们共同体验和参与的机会,同时实现个人情感与社会意义的统一。
第五,孔子认为音乐是一种道德教育的手段。
他坚信音乐的实践和审美价值,可以塑造人的性格,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孔子主张音乐教育要与德育相结合,通过音乐表达道德的关怀和追求,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良善、善良之美,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人格特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人 都献 出 一 份 爱
”
的 思想 与 亲 子之 爱
,
献爱心
“
”
的社 会 活
动
,
不 就 与孔 子
仁学
”
有 一 脉 相 承之 处 吗 ? 孔 子 竭 力 提 倡 和 推 行 的
“ ”
,
仁学
” ,
是建立 在
。
他 所理 想 的 早 期 氏族 社 会 才 具 有 的 由血 缘 关 系 而 构成 的
现 在看 来 显 得有 些 荒 稽 而 不切 合 时 宜
的 基 础 之上 的
虽然
但细 细 分 析
。
,
他 这 思 想 的 本 意 在于 突 出人 的相互 依
强 调 了人 与人 之 间应 当情 同
。
存 的 社 会性 关 系
手足
“
、
,
反 对 人 脱离 社 会
, ,
、
脱 离群 体 去 与 鸟兽 同群
亲子 般 地 互助 互 爱
, 。
而 不是 互相 残杀 蹂 埔
他 努 力 宣 扬 和 赞 美个 体人 格 的 主 动 性和
完成 人 的 全 面 发展
这 正 是 孔子 美 学 观 的深刻 之处
” ,
( (卫 灵公 ) )
“
当仁
,
不让 于 师
。 ”
( (卫灵 公 ) ) 并且 只 要 君 ( (颜 渊 } ) 这样
,
仁
于是
“
四 海 之 内 皆 兄弟 也
孔 子就 把在 他之 前 受原 始 图 腾 祟 拜 而 禅 传 下 来 的 宗 教神 学 等 外 在 信 仰 所 左 右 和 影 响 的 人 变 为 在社 会 伦理 规范 的 实 践 中去 积 极 寻 求 自身 欲 望
表 明 了 孔子 对艺术 在 实 现 人 的 全 面 人格 理 想 中
,
的作 用 的重 “
“
仁学
”
”
的最 高 境界 不是 别 的
。
恰 就是 自由 的 境 界
审美
,
孔 子要 求把 社 会 的
礼治
和 理 性 的 以 往 规 范 变 为人 们 出 自天 性 的 自觉 要 求
以
“
孔 子 由于 留恋 旧 秩 序
。
,
对从 远古 原始 部 落 的 巫 术礼 仪
采 用强
”
“
演 化来 的
张
,
周礼
”
采取 竭 力 维护 的 态 度
,
然 而 当他 感 到 旧 秩 序 土 崩 瓦 解 无 可 挽 回
”
制 手 段 不 能 有 效 遏制 时
是天 赋 于 的
,
便提 出 了
“
“
仁
的主 张
。
,
试 图 从伦 理 道 理 方 面 维 护
在于
“
乐 以 治性
。
故 能成 性
:
“
成性亦 修 身也
乐
” ,
,
:
“
君子学 道则
小人
。 ”
爱人
小 人 学道 则 易 使
“
( ( 阳货 》 )
游 于艺
、
意 思 是 通过
志 于道
、
可 使 君子
,
爱人
”
” ,
易
,
使
”。
孔 子后 来 又 提 出 了
,
”
他说 书
, 、
据于 德
。
依于 仁
礼
” 、
游 于艺
(《 述
尤其需
。
游
”
同时更 带 有 一 种 自 由感 或 自 由 愉 悦 的 含 义 游于 艺
,
这 正 是 艺术 创 造 的 感 受
即 审 美 感受
孔 子提 出
。
” ,
表 现 了 他 对 人 的 全 面 发展 的 要 求
,
主 张 人 应 当在 驾 驭
、
客 观 世 界 的规 律 性 中取得 身 心 的 全 面 自由
竭 力 维 护 旧 秩序 阻 挡历 史 车 轮 的 前 进
、
他是 站 在 旧 制 度 的 立场 上 去
, ,
然 而 如 果 我们 撇 开 历史 与 时 代 背景 的 制 约 去 看
孔 子 这 种 来 自于 早 期 氏族 公社 时 代 才 有 的 原 始 人 道 主 义 和 博 爱 精 神 理想 境 界
,
。
知 之者 不 如 好 之 者
“
,
( 《 雍也 )
主张
:
“
好有 盛 衰
” 。
不如 乐 之 者 深
也
。 ”
孔 子不 赞 成 用 强 制 的 手法 去 迫 使 人
行仁
:
”
,
导 之以德
,
然 而 现 实 生 活 中极
。” ,
少见 有 以 行 是
“
仁 义道 德
”
”
为乐 的
。
,
于是 他 叹 日
。
’
吾 未 见 好 德 如 好 色 者也 兴于 诗
的
, 。
却 象征 着 人 类崇 高 的
,
这 和后来 马克 思
,
恩格 斯所 创 立 的 科 学 共 产 主 义 社会 理想 模 式 中 的人 与 人之 间
。
的新 型关系
有 着 异 曲同 工 之 处
“
仅 就其 思 想 及 对 后 世 的 影 响 来 看
“
是极有意 义与 价 值
“
当今 社 会所 大 力 倡 导 和 弘 扬 的
,
使 人乐 于
,
“
为仁
” 、
服礼
”
的 内 在功 能
。
这 就 使孔 子 对 作 用 于 人 的 感
情为 重 要 特 征 的 审 美与 艺术产 生 了 浓厚 的 兴 趣 与足 够 的 重 视
。
很 自然地 归 结 出他 的美 学观
“
正是 在 这一 点 上 的 自然延 伸
,
孔子 的
,
“
仁学
”
同他 的 美 学 相 联 结
立 于礼
”
。”
么 怎 样才 能 改 变这 一 状 况 呢 ? 当然 是 艺 术
孔子 提 出
, ,
( (子罕 ) } 那 成 于乐 兴
。 ”
“
”
从学 诗 起 始
,
的意思
, 。 ”
他说
“
:
“
文 之 以礼 乐
, 。
并 可 以 为 成 人矣
“
( (宪问 ) )
并说
“
,
,
“
乐
”
之所
“
以有 如 此 重要 的 作 用
必 须对他 的
,
首 先 要 了 解孔 子 整 个 思 想 的核 心 来 一 番剖 析
。
仁学
。
。
孔 子 的美
要 了 解他美 学
“
仁学
”
孔子 所处 的 是 春 秋 时 代
是 一 个 激 烈 动 荡 与 变 化 的 时期
。
。
早 期 奴 隶 制 正 逐 步走 向 衰
,
落
,
代之 而 起 的 是 新 兴 的 封 建 势 力
收稿 日 期
1望〕 8
.
5
.
15
樊宁
:
从孔 子 的美学 思 想看 艺 术 的 教 育 功 能
一
、
仁 学 : 孔 子 美 学 思 想 的基 础
,
— 学 思 想 实 际 上 是 他 从 仁学 出 发 去 观 察和 解 决审 美 和 艺 术 问 题所 得 出 的 结 论
思 想 精 神实 质
,
要 了 解 与探 研 孔 子 的 美 学 思 想
。
言 传 身教
,
,
留 下 了 大 量 的 言论 与 著述
“
这些 言 论 与著 述 是 他从 长 期 的教育 实 践活 动 的 研 讨 中反 复 论 证 过来 的
中总 结 出 来 的
用
。
是 同 他 的 弟子 在
教学 相长
”
现 在 看 来其 中不
少 理 论 及观 点 仍具 有 一 定 的 科 学 性 与哲 理 性 透 着他 的 美 学思 想
。
个 体 的 心 理 欲求 同社 会 的 伦理
孔 子 的美 学 实 际 上是 他 的
规范 两 者 间 的交 融 统 一
”
成 为孔 子 美 学 最 为 显 著 的 特 征
仁
。
我 们 可 称 之 为 审美 的 心 理 学
—
“
伦 理学
”
,
或心 理 学
—
伦理 学 的美 学
二
、
“
游于 艺
”
:
孔子
仁学
的最 高境 界
如d t e h
,
i h
e h g
e
st s
恤g e
u o l哈 以 押 忱 m t 仪爪f e h 咖 id e e s h et s o f c 山拟g i ht h a s st e e b h t b 吻 i n r si a e c e o f o s t i n i D l n e s 玩 V i h 此
、
—
君 子 何 患 乎 无 兄弟 也 ? 要求
、
理 念 与 信 仰 等 等 合 理满 足 与 实
现 的人 复礼
、
。
这是 中 国 古代 对 人 的观 念 的一 个 大 的 突 破 与 飞 跃
。
,
实现 了 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