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与孔子美育思想比较
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怎样不同于柏拉图思想

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怎样不同于柏拉图思想一、教育思想比较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仁”。
其教育思想首先是“学习”的思想,“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他看来学习的目标和成果就是觉悟“仁”、实践“仁”。
“仁”又是孔子抽象出来的人的先验本质,只有觉悟并实践了“仁”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理念,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第一性的永恒实在的。
柏拉图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教育来实现“善”、“正义”、“美”这一最高的理念目标。
我们可以从教育目标、教育作用、教育内容上深入分析两者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从教育的目标看。
孔子教育思想的目标,包括人格目标和政治目标。
孔子将教育的人格目标依次分为:士、君子、圣人,士是古代德育培养的一般目标,君子是现实的最高人格目标,圣贤是终极的理想人格标准。
对如何实现德育目标,孔子依次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循序渐进的培养方式。
其教育的政治目标就是培养“尚德”“谋道”的君主和官员,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认为教育要培养君主做到“仁”与“礼”的统一,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
柏拉图与孔子异同

不同点:1、柏拉图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侧重于理性,主张建立理想国,追求真;孔子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偏重于感性,追求善。
2、柏拉图相信灵魂不死,孔子对待鬼神是敬而远之,持怀疑态度。
相同点:
1、时代:都处于奴隶制时代,其思想主张均处于文化源头的地位。
2、个人活动:从政;游历;从教
3、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仁”,反对暴政;柏拉图主张哲人统治的理想国,对民主政体不
满;都体现“人治”的特点,都偏于理想化。
4、教育:都创办学校,重视教育,均主张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学。
5、二者的著作都属于对话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怎样不同于柏拉图思想

一、教育思想比较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仁”。
其教育思想首先是“学习”的思想,“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他看来学习的目标和成果就是觉悟“仁”、实践“仁”。
“仁”又是孔子抽象出来的人的先验本质,只有觉悟并实践了“仁”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理念,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第一性的永恒实在的。
柏拉图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教育来实现“善”、“正义”、“美”这一最高的理念目标。
我们可以从教育目标、教育作用、教育内容上深入分析两者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从教育的目标看。
孔子教育思想的目标,包括人格目标和政治目标。
孔子将教育的人格目标依次分为:士、君子、圣人,士是古代德育培养的一般目标,君子是现实的最高人格目标,圣贤是终极的理想人格标准。
对如何实现德育目标,孔子依次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循序渐进的培养方式。
其教育的政治目标就是培养“尚德”“谋道”的君主和官员,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认为教育要培养君主做到“仁”与“礼”的统一,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
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和造就哲学家和军人,他认为这两种人是社会中的精英人物、国家的栋梁。
柏拉图主张对极少数有潜力、有资质的奴隶主贵族子弟施加高深的教育,即精英教育。
且教育者要潜心传授和研究辩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思考和衡量周围的事物,从而最终实现其哲学家的培养目标。
二、政治思想比较孔子与柏拉图作为东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都试图解决现实的政治问题希望能够力挽狂澜,因此他们各自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完备的政治思想体系。
1、理想国的比较。
孔子曰: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发自诸侯出。
”在孔子看来就必须建立一个“复礼为仁”、“天下有道”的中央集权国家。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八个字把孔子对于国家的政治大纲都包括在内了。
而柏拉图的政治理想就是建设一个“正义”的理想国,他根据人的本性把人划分了三个阶级。
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观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观比较摘要:教育是国之根本,而“教化”才是教育的目的。
同处于轴心时代的孔子和柏拉图面对时代的困境都认为是统治者的“失教”造成的,要摆脱人们的普遍失德必须从教化开始。
两位哲人在各自的哲学基础上分别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理论,即便从今日来看依旧有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的地方。
关键词:教化;至善;大同同处轴心时代的孔子与柏拉图面对时代的困境都认为其原因是人们的普遍失德,这种失德的根源就在于统治者的“失教”,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的滑坡都是失教的结果。
这里的失教并不仅仅是指教育功能的缺失,而是指教育方式、内涵及环境的衰败。
因此在统治者的政治行为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化,教化程度的深浅与优劣则成为国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因素。
只有社会民众在被充分的教养成真正意义上的民众或公民,社会或城邦的“仁”或“善”的理念才可能出现,这也是孔子和柏拉图教化思路的共同之处。
孔子的哲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仁”,而柏拉图的哲学内核则是“理念”,他们是在各自的哲学思想上来分别构建自己的教育思想的。
孔子的政治目标是建立一个“大同”的社会,其“大同”思想源自于《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1]其政治哲学现实的原型就是周朝早期时代的政治,而他心中的“贤人”的原型就是周公。
而柏拉图则是要建立一个“理想国”的城邦,而“理想国”的现实原型则是斯巴达,吕库古就是他心中“哲人王”立法者。
不论是“大同”社会还是“理想国”,这样趋近于理想状态的国度其标志之一就是优良的社会秩序,而要想实现这样优良的秩序的前提之一则是需要教化。
孔子“仁”思想下的德或是者柏拉图的理念论下的正义观念其共性就是对“善”的追求,而对于善的追寻则需要教化。
在春秋时期,兵荒马乱弱肉强食,各个诸侯拥兵自立相互攻伐,整个社会的秩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要解决这一乱象只有“克己复礼”。
要想从根本上恢复安定的秩序,制止社会的暴乱,那就是教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使民“有耻且格”。
孔子和柏拉图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之比较

孔子和柏拉图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之比较孔子和柏拉图在课程与教学思想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课程与教学服务于政治伦理,强调分科课程,并将德育置各科之首;教材内容的选择注重科学性和思想性。
但是在教学方面,又有不同之处:孔子强调实践在知识获得中的作用,而柏拉图认为知识是与生俱来的,否认实践经验的作用,教学方法上都提出具有启发性质的问答法,但是孔子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柏拉图更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标签:孔子;柏拉图;课程与教学一、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逐渐衰亡、封建制度逐渐兴起的历史过渡时期,此时诸侯争霸、民风不古、礼坏乐崩,社会处于急剧变革时期。
据记载,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曾做过“委吏”、“乘田”,后创办私学[1],收徒讲学。
五十岁后踏上从政的道路,因与当政者季桓子的政见不合,弃官出走,与弟子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其政治主张,结果处处碰壁,颠沛而不得其志。
历经十四年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孔子重回鲁国,除了从事教育活动之外,还潜心于夏、商、周三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柏拉图(Plat,公元前427-前347)出身于雅典贵族,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生活在古希腊城邦由繁荣走向衰落的时期。
柏拉图幼年丧父,青年时跟随苏格拉底,在其门下学习8年,是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和亲密朋友。
苏氏死后,株连到柏拉图,他被迫离开雅典流亡国外达12年之久,到埃及、小亚细亚等地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的理想。
公元前387年失败后逃回雅典,在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专门培养奴隶主贵族子弟和统治者,在此执教长达40年。
从生平可以看出,孔子与柏拉图有着极其相似的社会背景和人生境遇,都曾怀有伟大的政治抱负,当在政治上不得志时便又借助教育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二、课程与教学的基本价值趋向:政治伦理观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随社会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比较之我见

孔子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比较在中国与西方文化史上,孔子和柏拉图是分别处于东西方的两位思想文化巨匠。
孔子生活于中国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注明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万世师表”,其教育理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柏拉图生活于古代希腊,是古希腊注明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位列“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这两位思想巨人所处的时代虽相隔一个多世纪(孔子为公元前551 年~前479 年, 柏拉图为公元前427 年~前347 年) , 但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成长经历, 以及两人的教育观, 却有着相似之处。
两人同样身为贵族的后裔;由于种种原因,同样在政治上不得意;同样游历四方,最终选择执教;同样为教育奉献了一生,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又同样让历史与我们深深地记住了他们的伟大——伟大的理论、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教育。
那么,如此伟大的他们,命运如此相似的他们,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又有哪些共同点、哪些区别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
“春秋以将,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
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当时周天子权威日下,日益失去统治各诸侯的权力,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权利,“臣弑君、子弑父、少凌长、庶废嫡”的行为司空见惯。
传统的礼仪制度失去了权威,道德规范荡然无存。
孔子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心,并且认为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关系中,天下才能安宁。
于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
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又受到瘟疫的袭击。
人们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于是,无视法纪,为所欲为。
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现实生活中便缺少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客观标准。
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
试比较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摘要】孔子,柏拉图都是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们都处于社会各阶级的巨大变革中,因此他们产生了既独特又有共同之处的教育观。
在目前教育问题百出的中国,研究比较他们的教育思想,会给我们创建新的教育模式提供很好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教育一、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孔子三岁丧父,十五岁开始志于学,拜能者为师,博习诗书礼乐。
年轻的时候曾在鲁国做过小吏,大约30岁时,在曲阜城北设学堂,开始私人讲学。
50岁时,孔子率弟子游历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宣传其政治观念,凡十四年。
他志欲改良时政,复兴周礼,自谓“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然终不见用。
68岁时重返鲁国,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成为中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
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
在雅典城邦内部,支持寡头政治的保守的奴隶主贵族与主张实行民主政治的新兴的奴隶主和平民之间明争暗斗,导致政权频繁交替。
对外,持续27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年~前404年),使得骄傲的雅典最终惨败,不得不低下头来接受其对手斯巴达苛刻屈辱的条件,而这场斗争的原因,除了雅典和斯巴达争夺希腊的霸权之外,其根本还是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之争。
公元前407年,20岁的柏拉图拜年逾六旬的苏格拉底为师。
约28岁时,柏拉图离开雅典,周游地中海地区,包括小亚细亚沿岸的伊奥尼亚一带,及意大利南部的若干希腊殖民地城邦,访问过毕达哥拉斯门徒所组成的学派。
可能到过北非洲、埃及、西西里岛,以及别的地方。
柏拉图四十岁返回雅典,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近郊开办了著名的academy学园,在那里,他一边教学,一边著书,成为一名终生教师,并逐渐形成其教育观。
二、孔子、柏拉图教育观点之异同1、教育目的孔子和柏拉图都分别在脑子里构建了一个和谐、安宁、稳定的社会理想教育蓝图,并且,他们都认为教育是富国强国的途径之一。
孔子主张把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形成忠君孝亲,奉公受礼的社会风俗。
孔子与柏拉图美育思想

孔子与柏拉图美育思想孔子与柏拉图美育思想孔子与柏拉图美育思想【摘要】孔子与柏拉图的美育思想是在中国与西方都产生过比较深刻影响的美育思想。
本文着重从孔子与柏拉图的美育实现步骤、途径以及美育目标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美育;理式;诗;礼;乐美育或曰审美教育,是一种现实的教育活动和方式。
艺术教育的目的都是将人从粗野而凡庸的生存之域提升至尽善尽美的理想之境。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了"美育'一词的产生。
美育作为一种现实的教育活动和方式,无论中外都是古今有之的事情。
无论是古希腊的柏拉图还是中国的孔子,他们都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承认美育的功利性。
一、孔子与柏拉图美育实现的步骤柏拉图和孔子都认识到审美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柏拉图在《会饮》篇里把这个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应从只爱某一个美的形体开始,凭这美的形体孕育美妙的道理。
第二步"是要在许多个别美的形体中见出形体美的形式。
'并且把"爱推广到一切美的形体,而不再把过烈的热情专注于某一美的形体。
'第三步,"应该学会把心灵的美比形体的美更加珍贵,如果遇见一个美的心灵;纵然他在形体上不甚美观,也应该对他起爱慕,凭他来孕育最适宜于年青人得益的道理'。
第四步,"应该学会见到行为和制度的美,看出这种美也是到处贯通的,因此把形体的美看得比较微末'。
最后一个步骤是"应该受问导的指引,进到各门学问知识,看出他们的美。
于是放眼一看这已经走过了广大美的领域,他从此就不再像一个卑微的奴隶,把爱情专注干某一个个别的美的对象。
'在这个美的最高境界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美的"理式',它是抽象一切美的事物而来的,美的事物之所以为美的始因。
二、孔子与伯拉图美育实现的目标柏拉图认为,美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们认识这"美本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与孔子美育思想比较吴海庆内容摘要:美育是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感性鉴赏活动,具体表现为形象性、情感性和自由状态。
本文以此作为对美育的基本认识,从两个方面对柏拉图与孔子的美育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比较:(1)柏拉图与孔子美育思想的基本差异;(2)柏拉图与孔子两种美育倾向的具体化变形。
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柏拉图美育思想产生于城帮制的商业社会中,继承古希腊人的传统,重科学、智慧,美育活动与求知求真紧密结合;孔子美育思想产生于农业社会中,受封建大一统的社会理想所支配,重道德、伦理,美育活动以政治、道德为目的。
关键词:柏拉图;孔子;美育思想;比较柏拉图与孔子是中西美育理论史上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重要人物,研究和比较他们二人的美育思想有助于我们理清中西美育理论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有助于现代系统美育理论的建立。
一、柏拉图与孔子美育思想的基本差异柏拉图与孔子都认为人的美育活动意义重大,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但是在美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两人产生了重大分歧。
孔子认为它首先在于开启人的混沌蒙昧的心灵,指明正确的人生方向。
他指出,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这些诗经中的名篇,就不能走出愚昧无知的状态,只能“犹正墙面而立”。
〔1〕其次,孔子认为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比其他教育更好,更优越,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即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再次,孔子认为,人的教育一开始就应是审美的,最后完成于美育,即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3〕可见,孔子在整个人的教育中给予美育以很高的地位和特别的价值肯定。
尽管如此,美育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并未获得独立的地位,相反,孔子总是把美育紧密地结合于政治,使美育从属于政治和道德教化。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5〕这两段文字足以表明孔子的上述立场。
柏拉图与孔子近似的地方是他也认为美育的基本意义在于增进人的智慧和辨识能力。
他说,那些颂神的和摹仿好人的诗,那些从善良、勇敢、聪慧的心灵里流溢出来的音乐,可以培养人们勇敢和智慧的品质。
然而就是在此基础上,柏拉图美育与孔子美育走上了不同方向的道路。
柏拉图没有象孔子那样把美育的意义进一步归结到政治与伦理实践方面,而是对其作了形而上学的把握。
柏拉图认为,就整个人类来说,美育有助于人类冲开现象界的层层迷雾进到本体界。
“凡是丑的事物都和凡是神圣的不相调和,只有美的事物才和神圣的相调和。
”〔6〕美本身是永恒和不朽的,人爱美是为了追求永恒和不朽,人如果要追求永恒和不朽,就必须达到美。
美育由此而成为必要。
没有美育,人类的一切教育都将是徒劳,都会瞬间即逝,没有永久的价值。
所以,必须把美灌注进人的心灵,浸润到人的身体。
个人通过美育造就的勇敢与聪慧的品质,正是人类在追求永恒与不朽的漫长过程中所必备的品质。
简言之,柏拉图认为美育是为了追求永恒与不朽的理念本体。
由此可以见出柏拉图美育重理性与个性的总倾向。
柏拉图也把道德和社会目的当作美育非常重要的目的。
但对道德和社会目的重视并没有改变柏拉图美育的基本方向。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除了理性之外,还有非理性的部分,这些非理性的部分同样有其地位和功能,这些功能的恰当实行也是一种德性。
理性和非理性的部分表现为三种美德:智慧、勇敢和节制。
这三种美德有不同的功能和地位。
其中理性的智慧居于统帅地位,其功能职责是发号施令指挥灵魂的其它部分,意志的勇敢则得令而动,情欲的节制的唯一功能是服从。
这样看来,理性和非理性的关系就是指挥与服从的关系。
所以,尽管柏拉图在许多地方谈到美育的道德目的,但这并没有否定柏拉图美育中理性与科学的核心地位。
当然,孔子美育中并不否定知识与智慧的作用。
孔子认为,学习《诗》从最小的方面说,也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7〕他提出的“智者乐水”〔8〕更表明他认为审美活动中有理性活动。
然而,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行为重,知从德;德为重,智从德。
孔子这个西周社会的崇拜者,继承了周人尚德的思想,认为知识与智慧只有在道德的旗帜下方能发挥作用,否则就是无用的。
没有道德的统帅,聪明智慧甚至会成为奸诈,所以,知识与智慧应转化为好的德行或依附于道德。
因此,在孔子美育中,求真是服从于求善求德的。
二、柏拉图与孔子两种美育倾向的具体化变形柏拉图与孔子,其总的美育特点,从不同的角度看,又可以作出各有特色的表述。
在《论语》中,孔子两次涉及到美的理想问题。
一次是孔子在与其弟子各言其志的谈话中借曾子之口表达的,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洛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9〕另一次说的是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10〕这两种美育的理想境界,归结起来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和谐之美,二是表现出一种宽容一切的气魄。
那么,孔子美育理想何以会显不出这样的特点呢?这是由孔子时代的道德特征和社会特征所决定的。
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
然而,刚刚逝去的西周大一统的辉煌象磁石一样吸引着孔子,所以,孔子不是把自己的社会理想寄托于未来的新型社会的建立,而是寄托于恢复已经崩溃的西周社会制度。
西周时期,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所有者,正如《诗经·小雅》所描绘的那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这个社会里,一切个人所有都是通过层层封赐得来的,人与人之间在利益上形成一种赐与受赐的“泛赐”关系,这样,赐的道德形式“仁”便产生了,“仁”的最高含义是来自于天子的“博施于民而泛爱众”,它的低级形式便是小恩小惠。
基于这种“泛赐”的利益关系,在社会秩序上只能形成一种由“礼”固定下来的命令与顺从的专制关系。
这种社会处于它的鼎盛时期,自然是仁德如风,皇恩浩荡,表现为专制下的和谐和唯我独尊下的博大仁爱和宽容。
如此,由这个社会所诞生的,或被这个社会所推重的诗、乐、舞必然以这种和谐、仁爱与宽容为基本内容,能恰当地以最好的方式表达这些内容的艺术必然被认为最好的、理想的艺术。
由于孔子对西周社会的崇拜,周人的审美标准便直接构成孔子的审美标准。
比如《韶》乐是舜时的音乐,表达了天下为公,太平之治,大同之道的内容,孔子就认为《韶》是“尽善尽美”的音乐,而《武》乐尽管动听,但因为它表现的是武王出兵伐商的内容,与大同的和谐理想相悖,孔子就认为它并不是最好的音乐。
有了这样的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孔子美育理想是一种秩序的和谐,胸怀坦然的宽容与博大的仁爱了。
与孔子比较,在柏拉图的美育理想中显示的是一种向本体复归的崇高之美和理性之美。
柏拉图描绘了这样一个审美的最高状态:“这时他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涌起无限的欢喜,于是孕育无数量的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
如此精力弥满之后,他终于一旦豁然贯通唯一的涵盖一切的学问,以美为对象的学问。
”〔11〕这里,“美的汪洋大海”和“涵盖一切的学问”既是理性所追求的,又是理性所难以把握的状态,任凭你去想象,任凭你去猜测,任凭你去钟爱和陶醉,显得神妙莫测,让人神往而又难以得到。
但是,它毕竟是理性的理想,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表现为一种理性美。
柏拉图的这种美育理想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当时雅典的社会政治与社会生活。
柏拉图时代的雅典是一个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虽然氏族贵族独占政权,但执政官是通过选举产生的,而且有公民大会、民众会、贵族会议等机构分散了执政官的权力,特别是梭伦改革以后,平民也获得了一定的政治权力,整个社会颇具民主气息。
土地和财产并不是由国家或执政官分封的,工商业发达的雅典,个人的财产是通过剥削活动、掠夺活动和发达的商贸活动得来的,而有了财产便可获得较大的政治权力。
这些都包含着对个人的价值、个人的才能和智慧的肯定和褒奖,这便构成了希腊人重智慧、重个性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的社会生活基础。
再者,雅典是个海洋国家,航海业发达,海洋对人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海洋的性格是动荡不定,喜怒无常,难以把握,但是,蔚蓝色的海洋的神秘与丰富的宝藏又是诱人的。
要适应海洋,战胜海洋,除了需要丰富的知识与智慧外,还必须有勇敢、无畏的品格和献身精神。
这便是包括柏拉图在内的雅典人崇尚勇敢和无畏的崇高精神的社会生活基础。
在柏拉图的美育理想中,也可以感受到和谐之美,不过,这种和谐不同于孔子美育中的道德和谐,不是上下尊卑,各得其所,而是一种不和谐中的和谐,动荡之后的静谧。
这是海洋的性格,也是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表述的“宇宙秩序”。
关于美育的过程,孔子描述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那么《诗》为什么能使人“兴”呢?孔子说:“诗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万物之产也。
”〔12〕即诗经所揭示的道理都是自然与人生的自然之理,都是道德的依据和源头。
所以人的情感由《诗》而激发,人的感悟能力由《诗》而猛长。
《诗》教人走出了愚昧,开掘了人的潜力,但是人们这种被开掘而爆发出来的潜力必须要有一种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正如融化了的冰川需要由河道流向海洋一样,人的这种能量如果得不到控制和疏导,就可能如洪水泛滥成灾,所以,必须配之以礼教。
礼,作为社会行为规范,它本身并不是美育的直接形式,但却是表现人的能力与品格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
孔子与子夏论礼,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13〕在这一段对话中,孔子以为礼教应随《诗》教之后,起约束制导人的情感行为的作用。
同时,孔子又同意子夏把礼与绘画中加素色使画更美的行为作比,说明孔子认为礼除了约束功能外,还有审美价值。
主体的潜力在审美中被开掘出来,又在礼的制约下按合适的方式发展,表现出审美主体由自发向自觉的变化运动。
“成于乐”意指人的整个道德修炼与审美过程的完成。
在音乐中,人的心志与行为融会贯通,进入高级祥和的中庸状态,这是一种自由的状态。
音乐就是表现心灵的自由,孔子曾经这样描绘音乐的演奏过程:“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皎如也,绎如也,以成。
”〔14〕这实际上也是对音乐演奏过程中心灵变化的描绘,显示出心灵的自由运动轨迹。
在这自由的音乐境界里,人格获得升华和完成。
由此观之,孔子把美育过程看作是一个自发——自觉——自由的整体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对美育过程的描述,柏拉图显示出与孔子相反的特点:重视客体变化。
柏拉图把整个美育过程划分为五个步骤,每一步骤都依据美育的不同内容而决定,就是说,在审美主体展开审美过程之前,美的不同层次和客观逻辑早已客观地存在着了,审美主体只需要认识它们并接受它们,便可不断提高自己。
如果把不同层次的美堆积为一座高山,那么,进行审美修炼的人只须拾阶而攀便可到达顶峰去欣赏那无限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