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异同之我见

合集下载

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怎样不同于柏拉图思想

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怎样不同于柏拉图思想

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怎样不同于柏拉图思想一、教育思想比较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仁”。

其教育思想首先是“学习”的思想,“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他看来学习的目标和成果就是觉悟“仁”、实践“仁”。

“仁”又是孔子抽象出来的人的先验本质,只有觉悟并实践了“仁”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理念,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第一性的永恒实在的。

柏拉图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教育来实现“善”、“正义”、“美”这一最高的理念目标。

我们可以从教育目标、教育作用、教育内容上深入分析两者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从教育的目标看。

孔子教育思想的目标,包括人格目标和政治目标。

孔子将教育的人格目标依次分为:士、君子、圣人,士是古代德育培养的一般目标,君子是现实的最高人格目标,圣贤是终极的理想人格标准。

对如何实现德育目标,孔子依次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循序渐进的培养方式。

其教育的政治目标就是培养“尚德”“谋道”的君主和官员,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认为教育要培养君主做到“仁”与“礼”的统一,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

柏拉图与孔子异同

柏拉图与孔子异同

不同点:1、柏拉图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侧重于理性,主张建立理想国,追求真;孔子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偏重于感性,追求善。

2、柏拉图相信灵魂不死,孔子对待鬼神是敬而远之,持怀疑态度。

相同点:
1、时代:都处于奴隶制时代,其思想主张均处于文化源头的地位。

2、个人活动:从政;游历;从教
3、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仁”,反对暴政;柏拉图主张哲人统治的理想国,对民主政体不
满;都体现“人治”的特点,都偏于理想化。

4、教育:都创办学校,重视教育,均主张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学。

5、二者的著作都属于对话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孔子与柏拉图音乐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孔子与柏拉图音乐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孔子与柏拉图音乐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音乐教育方面也有很多建树。

他“正乐”,即整理《诗经》“音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于《韶》、《武》、《雅》、《颂》之音”。

他的教育思想学说集中反映在《论语》中,这是我们研究他音乐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

两千多年来,他的音乐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封建时代的音乐教育活动,而且对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柏拉图,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创立了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人。

他的教育思想学说集中反映在《理想国》中,继承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平衡-静止”和谐观,反对赫拉克利特的“斗争-发展”和谐观,从而奠定了西方哲学美学的基础,成为西方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就孔子与柏拉图音乐教育思想试做以下方面的比较:一、音乐教育中“和谐”理论思想之比较“和”是我国音乐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孔子把“和”作为衡量音乐的最高准则。

他要求音乐中感情的表现必须“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音乐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乐”之和来达到“天地人和”。

第一,乐和。

孔子主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两句话是他审美理想的集中反映,只有“文”与“质”兼而有之,“美”与“善”相得益彰,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极致。

可见,“乐和”不仅为音乐欣赏,也为音乐创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第二,人和。

孔子认为“乐”具有教化君子成“仁”的作用,因此,他把音乐教育与培养人的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即音乐教育是以“仁”为核心、仁乐合而为一的思想。

从这个层面讲,音乐教育的价值主要是培养思想和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利于国家发展的治国之材,实现全社会意义上的“人和”境界。

柏拉图“和谐论”主要体现在灵魂和宇宙的和谐统一思想中。

他认为和谐作为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音乐这种艺术和技艺上,音乐的和谐是对和谐理念的模仿,音乐与灵魂有相通之处。

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怎样不同于柏拉图思想

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怎样不同于柏拉图思想

一、教育思想比较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仁”。

其教育思想首先是“学习”的思想,“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他看来学习的目标和成果就是觉悟“仁”、实践“仁”。

“仁”又是孔子抽象出来的人的先验本质,只有觉悟并实践了“仁”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理念,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第一性的永恒实在的。

柏拉图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教育来实现“善”、“正义”、“美”这一最高的理念目标。

我们可以从教育目标、教育作用、教育内容上深入分析两者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从教育的目标看。

孔子教育思想的目标,包括人格目标和政治目标。

孔子将教育的人格目标依次分为:士、君子、圣人,士是古代德育培养的一般目标,君子是现实的最高人格目标,圣贤是终极的理想人格标准。

对如何实现德育目标,孔子依次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循序渐进的培养方式。

其教育的政治目标就是培养“尚德”“谋道”的君主和官员,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认为教育要培养君主做到“仁”与“礼”的统一,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

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和造就哲学家和军人,他认为这两种人是社会中的精英人物、国家的栋梁。

柏拉图主张对极少数有潜力、有资质的奴隶主贵族子弟施加高深的教育,即精英教育。

且教育者要潜心传授和研究辩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思考和衡量周围的事物,从而最终实现其哲学家的培养目标。

二、政治思想比较孔子与柏拉图作为东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都试图解决现实的政治问题希望能够力挽狂澜,因此他们各自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完备的政治思想体系。

1、理想国的比较。

孔子曰: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发自诸侯出。

”在孔子看来就必须建立一个“复礼为仁”、“天下有道”的中央集权国家。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八个字把孔子对于国家的政治大纲都包括在内了。

而柏拉图的政治理想就是建设一个“正义”的理想国,他根据人的本性把人划分了三个阶级。

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观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观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观比较摘要:教育是国之根本,而“教化”才是教育的目的。

同处于轴心时代的孔子和柏拉图面对时代的困境都认为是统治者的“失教”造成的,要摆脱人们的普遍失德必须从教化开始。

两位哲人在各自的哲学基础上分别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理论,即便从今日来看依旧有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的地方。

关键词:教化;至善;大同同处轴心时代的孔子与柏拉图面对时代的困境都认为其原因是人们的普遍失德,这种失德的根源就在于统治者的“失教”,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的滑坡都是失教的结果。

这里的失教并不仅仅是指教育功能的缺失,而是指教育方式、内涵及环境的衰败。

因此在统治者的政治行为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化,教化程度的深浅与优劣则成为国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因素。

只有社会民众在被充分的教养成真正意义上的民众或公民,社会或城邦的“仁”或“善”的理念才可能出现,这也是孔子和柏拉图教化思路的共同之处。

孔子的哲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仁”,而柏拉图的哲学内核则是“理念”,他们是在各自的哲学思想上来分别构建自己的教育思想的。

孔子的政治目标是建立一个“大同”的社会,其“大同”思想源自于《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1]其政治哲学现实的原型就是周朝早期时代的政治,而他心中的“贤人”的原型就是周公。

而柏拉图则是要建立一个“理想国”的城邦,而“理想国”的现实原型则是斯巴达,吕库古就是他心中“哲人王”立法者。

不论是“大同”社会还是“理想国”,这样趋近于理想状态的国度其标志之一就是优良的社会秩序,而要想实现这样优良的秩序的前提之一则是需要教化。

孔子“仁”思想下的德或是者柏拉图的理念论下的正义观念其共性就是对“善”的追求,而对于善的追寻则需要教化。

在春秋时期,兵荒马乱弱肉强食,各个诸侯拥兵自立相互攻伐,整个社会的秩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要解决这一乱象只有“克己复礼”。

要想从根本上恢复安定的秩序,制止社会的暴乱,那就是教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使民“有耻且格”。

孔子和柏拉图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之比较

孔子和柏拉图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之比较

孔子和柏拉图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之比较孔子和柏拉图在课程与教学思想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课程与教学服务于政治伦理,强调分科课程,并将德育置各科之首;教材内容的选择注重科学性和思想性。

但是在教学方面,又有不同之处:孔子强调实践在知识获得中的作用,而柏拉图认为知识是与生俱来的,否认实践经验的作用,教学方法上都提出具有启发性质的问答法,但是孔子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柏拉图更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标签:孔子;柏拉图;课程与教学一、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逐渐衰亡、封建制度逐渐兴起的历史过渡时期,此时诸侯争霸、民风不古、礼坏乐崩,社会处于急剧变革时期。

据记载,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曾做过“委吏”、“乘田”,后创办私学[1],收徒讲学。

五十岁后踏上从政的道路,因与当政者季桓子的政见不合,弃官出走,与弟子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其政治主张,结果处处碰壁,颠沛而不得其志。

历经十四年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孔子重回鲁国,除了从事教育活动之外,还潜心于夏、商、周三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柏拉图(Plat,公元前427-前347)出身于雅典贵族,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生活在古希腊城邦由繁荣走向衰落的时期。

柏拉图幼年丧父,青年时跟随苏格拉底,在其门下学习8年,是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和亲密朋友。

苏氏死后,株连到柏拉图,他被迫离开雅典流亡国外达12年之久,到埃及、小亚细亚等地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的理想。

公元前387年失败后逃回雅典,在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专门培养奴隶主贵族子弟和统治者,在此执教长达40年。

从生平可以看出,孔子与柏拉图有着极其相似的社会背景和人生境遇,都曾怀有伟大的政治抱负,当在政治上不得志时便又借助教育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二、课程与教学的基本价值趋向:政治伦理观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随社会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比较之我见

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比较之我见

孔子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比较在中国与西方文化史上,孔子和柏拉图是分别处于东西方的两位思想文化巨匠。

孔子生活于中国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注明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万世师表”,其教育理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柏拉图生活于古代希腊,是古希腊注明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位列“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这两位思想巨人所处的时代虽相隔一个多世纪(孔子为公元前551 年~前479 年, 柏拉图为公元前427 年~前347 年) , 但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成长经历, 以及两人的教育观, 却有着相似之处。

两人同样身为贵族的后裔;由于种种原因,同样在政治上不得意;同样游历四方,最终选择执教;同样为教育奉献了一生,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又同样让历史与我们深深地记住了他们的伟大——伟大的理论、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教育。

那么,如此伟大的他们,命运如此相似的他们,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又有哪些共同点、哪些区别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

“春秋以将,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

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当时周天子权威日下,日益失去统治各诸侯的权力,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权利,“臣弑君、子弑父、少凌长、庶废嫡”的行为司空见惯。

传统的礼仪制度失去了权威,道德规范荡然无存。

孔子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心,并且认为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关系中,天下才能安宁。

于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

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又受到瘟疫的袭击。

人们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于是,无视法纪,为所欲为。

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现实生活中便缺少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客观标准。

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

东西方先哲:孔子和柏拉图思想之比较

东西方先哲:孔子和柏拉图思想之比较

摘要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是人类古代思想发展史上两颗耀眼的长明星,是中西文化“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分别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祖师,对于中西文化各自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两人构建理想国家的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政治主体等方面的对比,简单概括政治思想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总结他们对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政治思想论语理想国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之比较一、引言孔子与柏拉图同处于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期。

旧的制度因为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受到极大的冲击与破坏。

在孔子身边,诸侯争霸、战争绵延、礼崩乐坏,整个社会处在“天下无道”的状态之下;在柏拉图的周围,令雅典人自豪不已的民主政治随着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束也已经是繁华不再、战争不断、人性堕落,政治危机此起彼伏。

孔子与柏拉图的经历也极其相似。

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均从政不利。

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则远走意大利,两次赴色拉库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当征途失意之后,都选择教育来推广他们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来传授自己的理论。

二、孔子与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对比——孔子的“为政在人”与柏拉图的“贤人政治”孔子作为中国封建道德的奠基人,始终将道德放在首位,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最终达到他政治思想中的最高境界——“天下大同”。

提倡通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礼治来实现他“有道”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原则。

在孔子的眼里,法律与政策都是由人来制定的,法制定得善否取决于立法者贤否;法律是由人来贯彻实施的,没有贤者,再好的法律都只是一纸空文。

从这一点出发,孔子强调统治者个人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所以他强调“礼治”、提倡“德治”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他特别强调个人质量在整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应该把“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首要条件和基本资格。

“为政以人”是孔子对个人道德修养高度重视的必然的逻辑归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8, 6(2), 16-21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journal/cnchttps:///10.12677/cnc.2018.62003The Comparison between Confucius’ andPlato’s Educational ThoughtsJinsheng Zhou, Hong Pan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Received: May 16th, 2018; accepted: May 28th, 2018; published: Jun. 4th, 2018AbstractConfucius and Plato are the great founders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history of education, their educational thoughts have ha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ir educational thought’s background and process of origination, educational goals, ob-jects, contents, and methods, we can get the finding that both of them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s and the similarities. After the research of comparison, we can have a deeper knowledge about Chinese and Western education and it can provide the current education with better reference.KeywordsConfucius, Plato, Education, Comparison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异同之我见周金声,潘宏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收稿日期:2018年5月16日;录用日期:2018年5月28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4日摘要孔子与柏拉图是中西教育史伟大的奠基人,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通过对比两圣的教育思想产生背景与历程、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我们发现两圣思想各具特色,但又有相似之处,研究对比两圣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入认识中西教育,为当前教育提供借鉴。

周金声,潘宏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教育,比较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首开中国私学,创立了儒家学派。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世传孔门“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成为影响后世的经典之作。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时代伟大哲学家,他写下了许多哲学的对话录,《理想国》就是其著名的代表作,其中的教育思想开创了西方教育的先河,并且在雅典创办了著名的学院。

孔子与柏拉图虽然相差约一个世纪,地理位置相隔万里,但是两位先哲的教育思想却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又各具特色。

孔子与柏拉图是奠基中西文化的思想巨人,为其各自的政治主张传道弟子,周游奔走,成为了影响后世的教育家。

本文将从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历程、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对两位先哲教育观作比较。

2. 两圣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历程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推广与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得生产力有大大提高,农业和畜牧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原来的生产方式已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劳作不再仅仅为了维持生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奴隶制经济的逐渐衰落,新兴的封建经济产生,阶级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除了原有的奴隶主,奴隶和平民阶级之外,又出现了新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扩大政治权利,进而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斗争。

于是孔子以“仁”出发,希望统治者爱民,惠民,人民顺从周天子的领导,从而巩固统治者的地位。

孔子出身世家,三岁丧父,家境衰落后,随母亲回到曲阜清贫度日。

所以孔子后来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这一时期政权实际掌握在季氏、孟氏、仲氏手里,孔子父亲是一位士,按照古代世袭制,孔子毫无疑问是继承父亲的头衔,在季氏要求士字头衔的人去他家吃饭时,孔子却被拒绝门外。

季氏的管家说道:“我们邀请的是士,不是你”[1]。

年轻的孔子受到屈辱,使他产生了通过奋发努力改变处境挤入上层社会的愿望。

孔子好学多思,善于向他人取法,到三十岁时成长为多才多艺精通典籍礼仪的儒士,甚至受到鲁君和各国使者的礼敬。

在春秋以前,教育是“学在官府”,只有统治阶级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到了春秋时期,经济发展,文化下移,下层平民也希望获得知识,得到受教育的权利。

大约这时,孔子在三十岁时毅然放弃“委吏”(仓库管理)和“乘田”(畜牧管理)职务,开始创立私学,教授学生。

孔子虽出身为士,但由于少年时代的贫寒经历,更使他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他自己的生活接近下层百姓,能够体悟农民的需求,所以他办学不是简单从统治者的需要出发的,而是立足于社会现实的需要,希望从社会各阶层培养能够接受自己思想的人才,为改善当时社会政治服务。

希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其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山峦和海洋的阻隔,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周金声,潘宏心,在公元8世纪左右,希腊出现许多城邦,各个城邦交往频繁,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这一时期出现苏格拉底等伟大思想家。

由于城邦国家面积小,人口少,使公民能更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更加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

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建立雅典民主政治体制,创建初期民主政治存在很大的不足,导致国家权力失衡,各势力开始争夺权力。

苏格拉底意识到雅典民主政治体制的落后,进行批判分析,柏拉图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深受其影响。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附近的伊齐那岛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雅典王室后裔,母亲是梭伦的后裔,柏拉图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20岁师从苏格拉底,随恩师开始了自己哲学家的生活。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以蛊惑青年、崇奉新神的罪名处死[2]。

苏格拉底的死,使得柏拉图对雅典民主体制深感失望,之后他便开始长达12年游历的生涯,游历使他学习到别国的思想,同时与自己的思想不断融合,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论,之后在一所以希腊传奇英雄阿卡德米命名的体育场附近创立学园,广收门徒,旨在通过教育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两圣均出身名门,孔子却家道中落,从小以自学为主,没有受到官府学校的教育;柏拉图自幼受到西方雅典教育熏陶,师从名家。

对比二者就不难发现,孔子主张平民教育,柏拉图主张贵族教育的原因了。

二人身处动荡之世,胸怀天下,积极探求社会出路。

不同的是孔子主张恢复“礼乐文化”旨在建立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大同社会;柏拉图意在创造一个稳定和谐、向善的“理想国”。

二人虽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却都选择通过教育来实现自己政治理想,并做出了巨大贡献。

3. 两圣教育目的的异同孔子总是诲人不倦地告诫其弟子:“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述而6.13)。

提倡要将仕培养为君子,不做小人式的儒者,并且对君子提出:“君子道者有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14.28)。

孔子认为要成为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和谐统一的君子儒,必须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品质。

子路问君子,孔子说了三条:“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14.42)。

孔子认为君子从自身应该修炼自己,做事恭敬;对亲人应该修炼自己,使亲族安乐;对百姓而言,君子应修炼自己,使百姓安乐,从而达到“仁”。

孔子的教育目的除了培养君子之外,还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路13.9)。

孔子认为先富后教,这里不是说对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观念中教化老百姓是十分重要的。

柏拉图确立的教育目标就是为了培养适合其理想国的举国能人,能够孝亲爱友,培养城邦的最高统治者“哲学王”。

由此他将社会分为三个阶级:统治者,护卫者和生产阶级。

这三种人各司其职,分工协作,以“哲学王”为教育核心培养政治家,毕竟能成为政治家的是少数,他们需要经过曲折漫长的道路去学习,完成他们最大的学习,最大的知识——善的理念。

“善”的理念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用“太阳”来比喻“善”,认为真理源起于“善”,就像光线源起于太阳一样。

孔子与柏拉图都希望通过教育培养有利于国家统治的有志之士,一个培养“君子”,一个培养“哲学王”,不同的是孔子以“仁”为追求的最高理想,柏拉图以“善”发现追求灵魂中最大的美德。

4. 两圣教育对象的异同朱自清说:“首先,孔子是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人”[3]。

孔子在“仁”的基础上,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他无疑是将学术民众化的第一人。

孔子有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述而7.7)。

孔门弟子不分国别种类,据记载其弟子有鲁、齐、卫、晋、蔡、秦、宋、陈、燕、楚等十一国。

孔门弟子不论贵贱与贫富,有来自贵族的南宫敬叔等,也有出身贫周金声,潘宏寒的颜回、子路、子张等,这表明孔子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的人,不论贫富,贵贱,都可以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打破了少数奴隶主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孔门弟子不分资质高下,有“闻一知十”的颜回,也有学识较低的高柴和曾参。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是教育对象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对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学术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柏拉图认为神把公民分为三种等级:第一等级是黄金等级,其本性为爱智,职业是统治者;第二等级是白银等级,其本性是爱荣誉者,其职业为军人;第三等级是铁铜等级,其本性为享乐者,其职业是生产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