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先哲:孔子和柏拉图思想之比较

合集下载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与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伦理政治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对于个人品德和政治治理的探讨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孔子和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并探讨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孔子强调“仁”和“礼”。

他认为,仁者具有完善的道德品质,应以仁心待人,尊重他人,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礼是一种守规矩、守秩序的行为准则,也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一种规范。

孔子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塑造人的品德,倡导仁爱、恒心、正直和勇敢的行为。

柏拉图则提出了“理念世界”和“观念的统治”。

他认为,人类世界存在着一种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世界,这个世界是真实和完美的存在。

只有通过追求智慧和真理,人们才能够达到真实和完美。

他主张一个理智的统治者应领导社会,确保社会公正和秩序。

在伦理方面,孔子和柏拉图都强调了道德和德行的重要性。

孔子以仁爱为中心,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才能够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而柏拉图则认为,智慧和真理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只有通过追求真知和智慧,才能够达到真实和完美的境界。

在政治方面,孔子和柏拉图都提出了一种理想的政治体制。

孔子提出了君主制的理念,认为君主应以仁爱治理国家,领导者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而柏拉图则提出了哲人统治的观念,他认为智慧和真理应该是统治者的品质,只有智慧者才能够真正领导社会,确保社会的公正和秩序。

这两种伦理政治思想在现实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强调教育的作用,通过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通过教育系统来引导人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柏拉图提出的智慧和真理的追求,可以激发人们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望。

我们应该倡导人们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思考,来提高人类的思维水平和创造力。

只有明智的统治者才能够真正领导社会,确保社会的公正和秩序。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哲学的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哲学的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哲学的比较一、柏拉图与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

“春秋以将,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

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当时周天子权威日下,日益失去统治各诸侯的权力,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权利,“臣弑君、子弑父、少凌长、庶废嫡”的行为司空见惯。

传统的礼仪制度失去了权威,道德规范荡然无存。

孔子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心,并且认为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关系中,天下才能安宁。

于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

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又受到瘟疫的袭击。

人们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于是,无视法纪,为所欲为。

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现实生活中便缺少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客观标准。

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

孔子与柏拉图的经历也极其相似。

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均从政不利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则远走意大利,两次赴色拉库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

当征途失意之后,都选择教育来推广他们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来传授自己的理论。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与柏拉图都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并且够面临同样的问题。

于是二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仁学”和“正义论”。

这两种理论是他们思想的基础和关键。

二、柏拉图与孔子思想的相似之处1.认同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为三种,即哲学家、军人、生产者。

认为在政治社会的角色分工中,最适合担当政治角色的就是哲学家。

军人,则适合当统治者的辅助阶级,劳动者,则适合当被统治者。

柏拉图与孔子异同

柏拉图与孔子异同

不同点:1、柏拉图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侧重于理性,主张建立理想国,追求真;孔子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偏重于感性,追求善。

2、柏拉图相信灵魂不死,孔子对待鬼神是敬而远之,持怀疑态度。

相同点:
1、时代:都处于奴隶制时代,其思想主张均处于文化源头的地位。

2、个人活动:从政;游历;从教
3、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仁”,反对暴政;柏拉图主张哲人统治的理想国,对民主政体不
满;都体现“人治”的特点,都偏于理想化。

4、教育:都创办学校,重视教育,均主张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学。

5、二者的著作都属于对话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浅谈柏拉图与孔子的思想比较

浅谈柏拉图与孔子的思想比较

浅谈柏拉图与孔子的思想比较柏拉图和孔子分别是古代屹立于东西方的两位文化巨人。

虽然柏拉图比孔子的生活年代晚约一个多世纪,但都同处于人类精神文明觉醒的“轴心时代”。

古希腊的柏拉图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哲学家。

他还是杰出的政治思想家、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兼实践家。

西方的思想界对柏拉图极力称赞, 颂扬他是“最伟大的人”,是“人类的导师”把柏拉图的哲学评价为“一切最好的和最重要事物的源泉”。

而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

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柏拉图政治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国家篇》(即《理想国》)之中。

而孔子的思想则体现在由他和他的学生的言语汇编的《论语》之中。

柏拉图和孔子在政治思想范畴方面,基本方向有许多相同之处。

他们的政治理想都是力图建立等级有序的“和谐社会”。

他们分别提出“哲学王”和“内圣外王”,都是人治的政治学;他们都重视和推动社会改革,柏拉图在名著《理想国》中提出了系统的建立和谐社会的方案;孔子在《论语》中向弟子们托古改制“以述代作”,反复讲授全新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格言。

俩人在仕途不顺、政见难行的情况下,转而办学园、设杏坛,亲自长期执教,倾心致力于教育工作,其目标都是为政治服务,培养治国人材,这是一般思想家极难做到的又一特点。

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他们的思想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柏拉图政治上的主张是以理念论为基础的理想政治,而孔子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带有政治改良性质的“仁政德治”。

在《理想国》中,正义是关键,缺乏正义,则其它美德定然失去, 整个国家无善可言,必将丧失理想与和谐。

孔子的德治主义系改造周代德政思想而来,孔子仁政德治的核心是仁,礼是思想表现的形式和规范手段。

柏拉图实际是用理性的力量说明“善”和“正义”;而孔子以“仁”与“礼”为规范,更适用于当时中国的实际。

孔子和柏拉图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之比较

孔子和柏拉图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之比较

孔子和柏拉图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之比较孔子和柏拉图在课程与教学思想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课程与教学服务于政治伦理,强调分科课程,并将德育置各科之首;教材内容的选择注重科学性和思想性。

但是在教学方面,又有不同之处:孔子强调实践在知识获得中的作用,而柏拉图认为知识是与生俱来的,否认实践经验的作用,教学方法上都提出具有启发性质的问答法,但是孔子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柏拉图更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标签:孔子;柏拉图;课程与教学一、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逐渐衰亡、封建制度逐渐兴起的历史过渡时期,此时诸侯争霸、民风不古、礼坏乐崩,社会处于急剧变革时期。

据记载,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曾做过“委吏”、“乘田”,后创办私学[1],收徒讲学。

五十岁后踏上从政的道路,因与当政者季桓子的政见不合,弃官出走,与弟子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其政治主张,结果处处碰壁,颠沛而不得其志。

历经十四年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孔子重回鲁国,除了从事教育活动之外,还潜心于夏、商、周三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柏拉图(Plat,公元前427-前347)出身于雅典贵族,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生活在古希腊城邦由繁荣走向衰落的时期。

柏拉图幼年丧父,青年时跟随苏格拉底,在其门下学习8年,是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和亲密朋友。

苏氏死后,株连到柏拉图,他被迫离开雅典流亡国外达12年之久,到埃及、小亚细亚等地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的理想。

公元前387年失败后逃回雅典,在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专门培养奴隶主贵族子弟和统治者,在此执教长达40年。

从生平可以看出,孔子与柏拉图有着极其相似的社会背景和人生境遇,都曾怀有伟大的政治抱负,当在政治上不得志时便又借助教育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二、课程与教学的基本价值趋向:政治伦理观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随社会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从中西比较视野看孔子与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从中西比较视野看孔子与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从中西比较视野看孔子与柏拉图的文艺思想摘要:作为中西方思想源头的代表性人物, 孔子和柏拉图也是中西文艺思想的奠基人,本文主要从文艺的社会功用、文艺的理想人格、文艺的真善美追求三个方面对之进行比较论证,既见出他们文艺思想的相似性,又总结出他们文艺思想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文艺思想;中西比较孔子和柏拉图是人类历史“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语)的两位文化巨人,在东西文化中被视为各自的坐标式人物。

柳诒征曾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奥地利当代哲学家波普尔则说:“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可是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

因此,分析比较他们美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思想,不仅有助于了解他们的美学思想,而且可以加深我们对中西美学和中西艺术的认识。

一综观二者的作品,尤其是孔子的《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二者文艺思想最鲜明的共同点,即:他们都很重视文艺的社会价值和人文教化功能。

在他们二人看来,文艺能够陶冶人的心灵,对人的精神世界能够潜移默化的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它在人格塑造和人的社会文化心理的建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两个不同国度的文化巨人才“心有灵犀一点通”同时把文艺社会学当作自己文艺思想的基石。

孔子的文艺功用大致上可以分为教化功用和社会功用。

本着实现“仁”的理想,孔子主张文艺教化为政治服务。

他从“文、行、忠、信”4方面教育弟子,“文”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秦伯》中,他就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教育的思想,即通过感发于《诗》,立足于礼,完成于乐,使诗、礼、乐融合为一,在情感的感染与愉悦中,使人成为一个道德修养和性格上完美的人。

可见,孔子将艺术看作“立人”和“成人”的根本手段。

孔子最具代表的文艺功用论观点是“兴观群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与柏拉图是世界历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对于伦理政治的思考与探索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进行比较,并探讨其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伦理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

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念,以及以仁爱为核心的社会伦理观。

孔子强调个人修身。

他认为个人修身是一切美德的基础,通过自我调整、修炼和学习,实现道德的完善和进步。

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强调个人修身对于正义与道德的追求。

孔子主张做到“宽而得众”,即要广泛接纳他人的善意和友善,以实现和谐共处。

孔子重视齐家治国。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互相尊重和谦和相处。

孔子主张君主要做到“仁者爱人”,只有君主的仁爱之心才能得到臣民的拥护和忠诚,使社会充满和谐与稳定。

孔子强调天下大同。

他认为社会的和谐与统一必须基于“仁爱同感”之基础上,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孔子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的培养,实现人类心灵的升华和道德的创造。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伦理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话篇《理想国》和《法则》中。

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强调理性和智慧的统治,以及“善”与“美”作为价值追求的核心。

柏拉图强调智慧与哲学家统治。

他认为有效的政治体制应该由哲学家统治,因为哲学家具备智慧与理性,能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柏拉图主张通过哲学家的执政来实现国家的和谐与公正,哲学家应该成为国家的领导者,通过理性的决策和治理来达到社会的良好运行。

柏拉图主张人类追求善与美的价值观念。

他认为善是一种理智的追求与追索,人类应该通过知识和道德的提升去追求善和美。

柏拉图将“善”视为人类最高的价值追求,他主张通过知识、智慧和道德的培养,实现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升华和理想的实现。

柏拉图认为社会需要建立在公正和平等的基础上。

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比较

基础教育(中文)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准考证号码:013510211735试比较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马雅婷二○一二年四月【内容摘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是打破“学在官府”,开创私人办学的第一人,有了“万世师表”的成就。

而另一位与孔子在政治上同样不得意,同样为教育奉献一生,为世界留下来了宝贵财富的是生活在古代希腊的柏拉图。

作为中西方的两位文化巨人,他们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当时的年代,更对我们后人产生莫大的影响。

因此本文尝试对两位先哲的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进行回顾,并对他们在教育思想中体现出来的教育体系内涵进行分析比较,也更深入地了解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异同点,为现代的教育更完善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教育目的教育体系一、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背景孔子①和柏拉图②都生活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奴隶主贵族统治已经逐渐走向衰败,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虽然两者都处于奴隶社会,但是孔子当时生活的春秋末期鲁国实行分封制、世袭制,“礼”自然受到格外的重视。

而柏拉图生活的古希腊奴隶制城邦则是商品经济繁荣,商业贸易发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建立了民主政治,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重视。

相应的,和古希腊民主政治相伴随发展的是在思想文化上着重对自然规律探求。

而与此有鲜明对比的是,受长期社会奴隶制的影响,孔子形成的思想体系和人事、社会、伦理密不可分的。

所以,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孔子与柏拉图形成了全乎不同的两种哲学体系:一个是以“仁义”为核心的人学哲学,另一个以“理念”为核心的神学哲学,他们在各自的哲学体系上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论。

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和主体的个人经历肯定是分不开的。

孔子虽然是圣人后代,但是到他已经是家境贫寒,靠母亲劳作维持生计,十五岁才志于学,拜能师,虚心好学,持之以恒,最终成就了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而柏拉图也是贵族之后,不同的是他从小就养尊处优,接受良好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是人类古代思想发展史上两颗耀眼的长明星,是中西文化“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分别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祖师,对于中西文化各自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两人构建理想国家的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政治主体等方面的对比,简单概括政治思想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总结他们对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政治思想论语理想国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之比较一、引言孔子与柏拉图同处于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期。

旧的制度因为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受到极大的冲击与破坏。

在孔子身边,诸侯争霸、战争绵延、礼崩乐坏,整个社会处在“天下无道”的状态之下;在柏拉图的周围,令雅典人自豪不已的民主政治随着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束也已经是繁华不再、战争不断、人性堕落,政治危机此起彼伏。

孔子与柏拉图的经历也极其相似。

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均从政不利。

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则远走意大利,两次赴色拉库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当征途失意之后,都选择教育来推广他们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来传授自己的理论。

二、孔子与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对比——孔子的“为政在人”与柏拉图的“贤人政治”孔子作为中国封建道德的奠基人,始终将道德放在首位,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最终达到他政治思想中的最高境界——“天下大同”。

提倡通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礼治来实现他“有道”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原则。

在孔子的眼里,法律与政策都是由人来制定的,法制定得善否取决于立法者贤否;法律是由人来贯彻实施的,没有贤者,再好的法律都只是一纸空文。

从这一点出发,孔子强调统治者个人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所以他强调“礼治”、提倡“德治”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他特别强调个人质量在整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应该把“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首要条件和基本资格。

“为政以人”是孔子对个人道德修养高度重视的必然的逻辑归宿。

柏拉图在设计国家时,以理念论为核心提出建立一个“正义”的理想国。

他把正义视为政治的的核心和归宿,将实现“正义”作为自己的根本政治理想。

他认为唯一能实现“正义”的政治就是“贤人政治”,即由一个有智能、有治国知识的哲学家来当国王,柏拉图认为哲学王通过知识进行统治远比法治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法律远不能同哲学家的智慧相提并论。

柏拉涂诳诘:“除非哲学家当上了王,或者是那些现今号称君主的人想真正的哲学家一样研究哲学,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让现在的那些只搞政治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不搞政治的庸才统统靠边站,否则国家是永无宁日的。

”总体而言,柏拉图主张依靠哲学王的个人能力来维护国家的稳定,保障人民获得最大限度的幸福。

孔子和柏拉涂都选择了人治,但是其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首先,孔子与柏拉涂诳阡然都倾向于“政伦合一”,但是,表现方式却各有不同。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和“礼”两大核心要素相互渗透,形成了以宗法制为前提的德治主义。

换言之,孔子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使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整个社会组织处于稳定与和谐的状态。

而柏拉图则将“善”设置成一种绝对信念,通过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共同作用,构成知识论基础上的伦理政治。

它从一开始就把注意力放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它首先考虑的是人如何理性地认识和把握宇宙的真谛,并通过此真谛使纷乱的世界获得井然的秩序同时借助“正义”原则对人类社会进行安排。

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的人治思想是建立在人文传统的基础上,而柏拉图的人治思想则是以理性精神为基石的。

其次,孔子“为政在人”的德治主义与柏拉图“贤人政体”的伦理政治相比有着不同的践行方式。

对孔子而言,礼不但符合“仁”的理想,而且还是推行德治的重要工具。

“礼”虽然不及法律具有外在强制力,但却有着比法更切实有效的内化力。

特别是在一个以人伦关系为机电的传统社会,通过血亲之爱为本的“仁”的结合,在这一社会中形成了藉以发挥强大效力的心理基础,并依靠一代代人的传承、维系和改造,最终潜化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而柏拉图的理想国主要强调正义是如何统领智慧、勇敢和节制等诸多美德,以符合“善”的理念来建构国家。

因为在柏拉图认为,人之行“善”与否,关键不在“能”与“不能”,而在于“知”与“不知”。

再次,虽然孔子和柏拉图都强调统治者个人在治理国家中的决定作用,但是却在实现各自终极政治理想的主体范围上存在分歧。

孔子将“有道”作为自己的最终政治理想。

所以,所有人都必须按照礼制的规定,上下有序。

各出其位,各称其身,通过以“忠恕”为核心的“仁”来实现和谐。

孔子同时指出只要注意个人道德修养的培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道德质量上的尧舜。

所以,“仁”和“礼”在孔子眼里并不是少数人才有资格拥有的奢侈品,而是每个社会成员所应遵从的精神指导和道德规范。

而柏拉图认为,只有那些先天具备优良质量(尤其是智能)并受过良好后天教育的哲学家才有资格探讨和接近“善”,在这里“善”成了哲学家的专利。

而且他认为只有极少数哲学家必须通过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完成其特有使命的哲学研究,才能把握善的理念。

但却正如塞拜因所说:“断言统治纯粹是一个科学知识的问题,平民大众可以将其托付给少数受过高度训练的专家,这是忽略了这样一个意义深远的信念,即有些事情是必须由个人自己来决定的。

”最后,孔子与柏拉图在人治思想的根本价值趋向上存在差异。

孔子的“人治”是由“仁”、“礼”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出发点的。

他所说的“仁”和“礼”是指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指导和行为规范,并非是其终极目的,而是实现其“有道”的重要途径。

所以,从他们的思想中很容易看出孔子“为政在人”的政治思想趋向于人文的、内化的、勉力践行的。

而柏拉图的“贤人政治”的政治思想更强调理性的、外制的和思辨的。

三、孔子与柏拉图政治制度的对比——孔子的道德理想主义和柏拉图法律现实主义的萌芽1、等级结构划分柏拉图根据城邦起源于职业分工的原理,讲理想国中的社会结构分成了三个等级,即:治国者、卫国者(辅助者和军队)和生产者(农民、手工业者、商人以及柏拉图经常提及的鞋匠、水手等等一般平民)。

柏拉图认为三个等级应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分工合作,互不干扰,亦不僭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他心目中的“和谐”和“正义”。

,马克思指出:“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分工被说成是国家的构成原则,就这一点说,他的理想国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

”除了上述三个等级之外,雅典的城邦国家中还有大量奴隶,他们是承担最艰苦劳动的人群,但是他们没有公民资格,只被看成是“会说话的工具”,理想国的所有权利与义务都与奴隶无关。

孔子一直强调“克己复礼”,他关于等级的划分也大都是比较强调恢复西周盛世之时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等级制度主要体现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上。

首先,分封制是西周王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是周人对被征服土地和人民实行统治的一种措施,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

分封的原则与对象是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功劳的大小(辅佐与同盟)分封,其前提是承认周王的统治,或古帝王之后。

在分封中,授民授疆土是分封的核心内容。

其次,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创立的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关系的上下尊卑贵口口秩序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基础,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

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周王为周族之王,自称天子,奉祀周族的始祖,称"大宗",由嫡长子继承王位。

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其本国则是大宗。

诸侯也由嫡长子继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被分封为卿或大夫,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家则为"大宗",其职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其"大宗"、"小宗"的关系与上同。

世袭的嫡长子即是宗子,地位最尊。

如此层层分封,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

大宗、小宗的宗法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也纳入宗法关系。

于是,在全体贵族内部,举国上下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由血缘亲疏不同的众诸侯国竞相拱卫的等级森严的体制,使政权不但得到族权而且得到神权的配合。

"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也是周礼的根本原则。

2、财产分配原则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第一、第二等级的人称之为“监护人”。

在“监护人”中实行财产公有、妇女和子女共有。

柏拉图认为私有制是一切灾难的根源,财产私有使人们增加了私欲,纷争不断。

柏拉涂诳诘:“个人有了财产,……他就策划阴谋,同样也被人暗算。

他经常魂守舍,惟恐他的财产遭到不测之殃。

”⑦柏拉图认为金银会玷污统治者和护卫者的灵魂,个人有了妻儿必然分心和增多贪婪。

他主张统治集团的人没有私产,没有家庭,生活必需品由国家供给,居室属于城邦,用餐实行共餐制,要相互节俭,重视团结和谐,监护人不得从事工业货贸易,不得拥有船只或商店,不许接触和管理金银,不许穿戴金银的装饰品,不许用金银的器皿喝水饮酒。

公民中的第三等级,除了承担供养第一、第二等级外,可以保有私产,从事适当的经济活动,但是限制出现贫富的过分悬殊。

在理想国中,有权者无产,有产者无权。

柏拉图幻想这样一来,统治集团可以集中精力治国安邦,他认为这是最好的“善”,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

3、教育体制和培养治国人才方面柏拉图的理想国很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使灵魂提升和转向,培养出合格的统治者。

由国家组织的教育不是培养专门做学问的哲学家,而是培养能运用哲学进行政治统治的“哲学王”。

所以应进行知识学习和工作锻炼双重培训。

柏拉图曾经提出很形象的“洞穴1比喻”,指出,统治者既要从小体验“洞穴”生活,又要从洞穴上升外出到洞外看到太阳和外界事物。

哲学王掌握了正义、美、善的理念后,应该回到“洞穴”中为公民指点迷津,使全体公民的灵魂生活达到团结与和谐。

四、结束语通过以上对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比较分析,作为东西方文化巨人的孔子和柏拉图虽然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相异之处,我们必须以学术的冷静去对待,以理性的批判去化解,认真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成因,寻求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来充实自己,这是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

参考文献:①柳治征.中国文化史(上)[M].台北:正中书局,1948②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③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④孔子.论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⑤[美]乔治·霍兰·塞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