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与孔子异同

合集下载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和柏拉图是古希腊和古中国两个文明世界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成果对各自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伦理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也各有卓越之处。

本文将比较两位思想家的伦理政治思想,探讨其现实意义。

其一,伦理思想比较1.1 孔子的仁义道德观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家,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伦理理论。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爱、善和美德的统一体,是完美的人性和道德表现。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的每一个性格、行为和高尚的品格都应当是人性的表现。

不同于其他的思想家,孔子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强调人的行为应该是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负责。

孔子强调的道德观是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础,仁义道德应该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和人类生活的意义所在。

1.2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思想柏拉图是希腊古代哲学中的巨人,他主要从哲学的角度探索了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柏拉图的伦理思想建立在其形而上学思想基础之上,他认为物体、事物不是实在的,而是被不断变化的意志所支配。

在人类社会中,人的作为受到欲望的支配,人不是自由意志的主宰,受到各种外在力量的制约。

柏拉图认为,抵抗外在力量的方式是找到一个人的理智和本性的平衡点,保持理智和道德上的完美。

柏拉图还提出了“审美理念”的思路,他认为人类的美感不仅仅是外在的,还体现在内在,是一种在理智和情感上都达到的美。

其二、政治思想比较2.1 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他认为政治也是道德的产物,好的政治体制必须建立在仁义道德的基础之上。

孔子强调君主的德行和品行,君主如果能够以身作则,引领臣民,就能够带领国家进步。

孔子认为好的国家政制应该是由最优秀的人组成的,而不是像现代社会一样,由大量不同能力的人担任。

孔子鼓励在民间寻找合适的人来担任职位,并且强调德行才是评判人才的关键。

柏拉图的社会组织和国家政制也是建立在其形而上学和伦理思想基础之上。

柏拉图认为,政治是一种理性的控制,只能在哲学家控制下才是政治正确的。

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怎样不同于柏拉图思想

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怎样不同于柏拉图思想

一、教育思想比较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仁”。

其教育思想首先是“学习”的思想,“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他看来学习的目标和成果就是觉悟“仁”、实践“仁”。

“仁”又是孔子抽象出来的人的先验本质,只有觉悟并实践了“仁”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理念,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第一性的永恒实在的。

柏拉图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教育来实现“善”、“正义”、“美”这一最高的理念目标。

我们可以从教育目标、教育作用、教育内容上深入分析两者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从教育的目标看。

孔子教育思想的目标,包括人格目标和政治目标。

孔子将教育的人格目标依次分为:士、君子、圣人,士是古代德育培养的一般目标,君子是现实的最高人格目标,圣贤是终极的理想人格标准。

对如何实现德育目标,孔子依次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循序渐进的培养方式。

其教育的政治目标就是培养“尚德”“谋道”的君主和官员,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认为教育要培养君主做到“仁”与“礼”的统一,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

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和造就哲学家和军人,他认为这两种人是社会中的精英人物、国家的栋梁。

柏拉图主张对极少数有潜力、有资质的奴隶主贵族子弟施加高深的教育,即精英教育。

且教育者要潜心传授和研究辩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思考和衡量周围的事物,从而最终实现其哲学家的培养目标。

二、政治思想比较孔子与柏拉图作为东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都试图解决现实的政治问题希望能够力挽狂澜,因此他们各自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完备的政治思想体系。

1、理想国的比较。

孔子曰: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发自诸侯出。

”在孔子看来就必须建立一个“复礼为仁”、“天下有道”的中央集权国家。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八个字把孔子对于国家的政治大纲都包括在内了。

而柏拉图的政治理想就是建设一个“正义”的理想国,他根据人的本性把人划分了三个阶级。

孔子和柏拉图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之比较

孔子和柏拉图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之比较

孔子和柏拉图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之比较孔子和柏拉图在课程与教学思想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课程与教学服务于政治伦理,强调分科课程,并将德育置各科之首;教材内容的选择注重科学性和思想性。

但是在教学方面,又有不同之处:孔子强调实践在知识获得中的作用,而柏拉图认为知识是与生俱来的,否认实践经验的作用,教学方法上都提出具有启发性质的问答法,但是孔子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柏拉图更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标签:孔子;柏拉图;课程与教学一、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逐渐衰亡、封建制度逐渐兴起的历史过渡时期,此时诸侯争霸、民风不古、礼坏乐崩,社会处于急剧变革时期。

据记载,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曾做过“委吏”、“乘田”,后创办私学[1],收徒讲学。

五十岁后踏上从政的道路,因与当政者季桓子的政见不合,弃官出走,与弟子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其政治主张,结果处处碰壁,颠沛而不得其志。

历经十四年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孔子重回鲁国,除了从事教育活动之外,还潜心于夏、商、周三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柏拉图(Plat,公元前427-前347)出身于雅典贵族,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生活在古希腊城邦由繁荣走向衰落的时期。

柏拉图幼年丧父,青年时跟随苏格拉底,在其门下学习8年,是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和亲密朋友。

苏氏死后,株连到柏拉图,他被迫离开雅典流亡国外达12年之久,到埃及、小亚细亚等地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的理想。

公元前387年失败后逃回雅典,在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专门培养奴隶主贵族子弟和统治者,在此执教长达40年。

从生平可以看出,孔子与柏拉图有着极其相似的社会背景和人生境遇,都曾怀有伟大的政治抱负,当在政治上不得志时便又借助教育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二、课程与教学的基本价值趋向:政治伦理观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随社会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孔子与柏拉图文论思想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文论思想比较

1、二者文论思想皆为各自的政治理想服务,孔子的政 年纪大些再学哲学。
治理想是“仁”,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强调君
3、孔子诗哲观统一,柏拉图诗哲观对立在孔子的哲学
君臣臣父父子子。而柏拉图的政治理想是他的理想国。在 世、
理想国里严格划分等级制度,第一等是统治者,第二等保卫 乐教反而能激发人们的正常健康情绪,培养人们温柔敦厚
二、柏拉图的文论思想 柏拉图当时生活在雅典社会剧烈变化的日期,贵族党 和民主党的阶级斗争激烈。他所代表的贵族阶级失势了, 在学术思想上与诡辩学派针锋相对。他曾几次到塞拉库萨, 都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他一直坚持他的理想,授传讲 学,企图维护贵族统治制度和思想基础。 在《理想国》(卷二至卷三)里,柏拉图探讨了统治者的 文学音乐教育,他对当时流行的文学教育极为不满:“所以 我以为我们首先应该审查做故事的人们,做的好,我们就选 择;做的坏,我们就抛弃。我们要劝保姆们和母亲们拿入选 的故事给儿童讲。让他们用故事来形成儿童的心灵,比起用 手来形容他们的身体,还要费更多的心血。但是她们现在所 讲的那些故事大部分都应该抛开。”① 柏拉图指的那些故事是很多史诗和悲剧所描写的神和 英雄对儿童性格发生不良影响。他认为:“绝不能让年轻人 听到说,犯最凶恶的罪也不是为奇,若是父亲做了坏事,儿 子就用最残酷的手段来报复,也不过是照最早的而且最高 的尊神的榜样去做。” 柏拉图认为荷马史诗的思想有毒,在那里面神和英雄 常常一无是处,他们互相争吵陷害,爱财受贿,贪图酒色 ……史诗要有健康的教训,让与年青人变得真诚,勇敢,镇 定,学会控制自己。因为:“我们也应该取消一些令人毛骨悚 然的字样,象‘呜咽河’,‘恨河’,‘泉下鬼’,‘枯魂’之类,听 到这些字样的声音就叫人打寒颤。它们也许有别的用处, 但是对于我们的城邦的保卫者们,我怕它们所引起的寒栗 会使他们的勇气消沉。”②而应该勾销掉著名英雄的痛哭,把 那些痛苦交给凡庸的女人们和懦夫们,而不让未来城邦保 卫者们知道这种弱点。又如希腊古谚“礼物能说服神,也能 说服可敬的国王”之类的诗也不应该让儿童们听。 对于音乐,柏拉图认为也应有选择。希腊音乐大约分为 四类:第一种,吕底亚式(吕底亚在小亚细亚,这地方音乐柔 缓衷婉);第二种,伊俄尼亚式(伊俄尼亚在小亚细亚西岸,

试比较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试比较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摘要】孔子,柏拉图都是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们都处于社会各阶级的巨大变革中,因此他们产生了既独特又有共同之处的教育观。

在目前教育问题百出的中国,研究比较他们的教育思想,会给我们创建新的教育模式提供很好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教育一、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孔子三岁丧父,十五岁开始志于学,拜能者为师,博习诗书礼乐。

年轻的时候曾在鲁国做过小吏,大约30岁时,在曲阜城北设学堂,开始私人讲学。

50岁时,孔子率弟子游历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宣传其政治观念,凡十四年。

他志欲改良时政,复兴周礼,自谓“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然终不见用。

68岁时重返鲁国,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成为中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

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

在雅典城邦内部,支持寡头政治的保守的奴隶主贵族与主张实行民主政治的新兴的奴隶主和平民之间明争暗斗,导致政权频繁交替。

对外,持续27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年~前404年),使得骄傲的雅典最终惨败,不得不低下头来接受其对手斯巴达苛刻屈辱的条件,而这场斗争的原因,除了雅典和斯巴达争夺希腊的霸权之外,其根本还是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之争。

公元前407年,20岁的柏拉图拜年逾六旬的苏格拉底为师。

约28岁时,柏拉图离开雅典,周游地中海地区,包括小亚细亚沿岸的伊奥尼亚一带,及意大利南部的若干希腊殖民地城邦,访问过毕达哥拉斯门徒所组成的学派。

可能到过北非洲、埃及、西西里岛,以及别的地方。

柏拉图四十岁返回雅典,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近郊开办了著名的academy学园,在那里,他一边教学,一边著书,成为一名终生教师,并逐渐形成其教育观。

二、孔子、柏拉图教育观点之异同1、教育目的孔子和柏拉图都分别在脑子里构建了一个和谐、安宁、稳定的社会理想教育蓝图,并且,他们都认为教育是富国强国的途径之一。

孔子主张把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形成忠君孝亲,奉公受礼的社会风俗。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是古代伦理政治思想的代表人物。

孔子主要提倡“仁爱”和“礼之用”的思想,反对权力集中和暴力统治;而柏拉图则强调革命和哲学王治下的理想政治。

首先,两者均强调“德治”,即通过人民的良好道德品质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孔子提倡“以德治国”,认为领导者首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带动民众向善,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柏拉图则强调哲学家拥有超越常人的智慧与道德品质,只有哲学家能够理性思考、超越权力和私利,实现公正和普遍幸福。

其次,孔子和柏拉图对于政府的性质和职能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政府不应该过于强大和专制,而是应该依靠礼仪和家庭伦理来调和政治决策。

柏拉图则主张哲学人应该替代传统的统治层次,作为哲学王直接统治人民,使政府更加理性、高效,并建立一种公正平等的社会。

最后,从现实意义来看,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的社会中,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仁爱”和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强调道德和理性来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寻找适合自己的准则和模式。

柏拉图与孔子

柏拉图与孔子

柏拉图与孔子柏拉图与孔子是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所代表的思想体系在本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点值得探讨。

本文将从哲学范畴、个人生命哲学、社会哲学几个方面对两位思想家进行探讨比较。

一、哲学范畴柏拉图和孔子的哲学范畴存在较大不同。

柏拉图主张精神世界超越物质世界,实体世界只不过是灵魂居住的地方,所以,人类通过哲学掌握理性和理智之后可以超越物质世界,从而实现千真万确的知识和智慧。

孔子则不同,他强调“天人合一,教化人伦”,认为人类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人与天地万物共存,人的行为会对整个天地万物产生影响,因此要以人为本,关心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他主张孔家文化,强调尊敬父母、孝敬师长、忠实朋友、老实正直等人类个体的责任和义务,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稳定和谐。

二、个人生命哲学柏拉图强调内涵,重视精神和智慧的追求,认为内涵才是人类的真正追求。

他提出了“知识即为美德”的观点,希望人们可以通过哲学追求智慧和正义,进而追求美德。

孔子则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修已”之道,主张不断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道德正直的人。

他强调“弟子不必和师论道,唯师传经。

”三、社会哲学柏拉图提出了共产主义的思想,认为个人应该将自己的利益融入整个社会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整体利益最大化。

他还强调在社会中,人类要有分工合作的理念,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参与到工作中,才能达到最大化的效益。

孔子则强调以家庭为基础,家庭是社会的核心。

他主张人们要追求“礼之之道”的道德准则,即通过礼仪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在社会中建立一种道德标准。

结论:柏拉图和孔子的哲学思想都有自己的特色,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也有相似之处。

柏拉图更注重个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知识和理性的追求;孔子则强调个人的牺牲和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

在社会学上,柏拉图主张共产主义思想,强调分工合作和最大效益的实现,在孔子看来,更注重家庭成为社会的核心,通过礼仪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建立道德准则。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哲学的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哲学的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哲学的比较一、柏拉图与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

“春秋以将,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

公元前五世纪的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当时周天子权威日下,日益失去统治各诸侯的权力,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权利,“臣弑君、子弑父、少凌长、庶废嫡”的行为司空见惯。

传统的礼仪制度失去了权威,道德规范荡然无存。

孔子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心,并且认为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关系中,天下才能安宁。

于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

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又受到瘟疫的袭击。

人们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于是,无视法纪,为所欲为。

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现实生活中便缺少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客观标准。

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

孔子与柏拉图的经历也极其相似。

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均从政不利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则远走意大利,两次赴色拉库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

当征途失意之后,都选择教育来推广他们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来传授自己的理论。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与柏拉图都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并且够面临同样的问题。

于是二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仁学”和“正义论”。

这两种理论是他们思想的基础和关键。

二、柏拉图与孔子思想的相似之处1.认同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为三种,即哲学家、军人、生产者。

认为在政治社会的角色分工中,最适合担当政治角色的就是哲学家。

军人,则适合当统治者的辅助阶级,劳动者,则适合当被统治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点:1、柏拉图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侧重于理性,主张建立理想国,追求真;孔子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偏重于感性,追求善。

2、柏拉图相信灵魂不死,孔子对待鬼神是敬而远之,持怀疑态度。

相同点:
1、时代:都处于奴隶制时代,其思想主张均处于文化源头的地位。

2、个人活动:从政;游历;从教
3、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仁”,反对暴政;柏拉图主张哲人统治的理想国,对民主政体不
满;都体现“人治”的特点,都偏于理想化。

4、教育:都创办学校,重视教育,均主张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学。

5、二者的著作都属于对话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