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和柏拉图是古希腊和古中国两个文明世界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成果对各自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伦理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也各有卓越之处。
本文将比较两位思想家的伦理政治思想,探讨其现实意义。
其一,伦理思想比较1.1 孔子的仁义道德观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家,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伦理理论。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爱、善和美德的统一体,是完美的人性和道德表现。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的每一个性格、行为和高尚的品格都应当是人性的表现。
不同于其他的思想家,孔子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强调人的行为应该是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负责。
孔子强调的道德观是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础,仁义道德应该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和人类生活的意义所在。
1.2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思想柏拉图是希腊古代哲学中的巨人,他主要从哲学的角度探索了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柏拉图的伦理思想建立在其形而上学思想基础之上,他认为物体、事物不是实在的,而是被不断变化的意志所支配。
在人类社会中,人的作为受到欲望的支配,人不是自由意志的主宰,受到各种外在力量的制约。
柏拉图认为,抵抗外在力量的方式是找到一个人的理智和本性的平衡点,保持理智和道德上的完美。
柏拉图还提出了“审美理念”的思路,他认为人类的美感不仅仅是外在的,还体现在内在,是一种在理智和情感上都达到的美。
其二、政治思想比较2.1 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他认为政治也是道德的产物,好的政治体制必须建立在仁义道德的基础之上。
孔子强调君主的德行和品行,君主如果能够以身作则,引领臣民,就能够带领国家进步。
孔子认为好的国家政制应该是由最优秀的人组成的,而不是像现代社会一样,由大量不同能力的人担任。
孔子鼓励在民间寻找合适的人来担任职位,并且强调德行才是评判人才的关键。
柏拉图的社会组织和国家政制也是建立在其形而上学和伦理思想基础之上。
柏拉图认为,政治是一种理性的控制,只能在哲学家控制下才是政治正确的。
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怎样不同于柏拉图思想

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怎样不同于柏拉图思想一、教育思想比较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仁”。
其教育思想首先是“学习”的思想,“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他看来学习的目标和成果就是觉悟“仁”、实践“仁”。
“仁”又是孔子抽象出来的人的先验本质,只有觉悟并实践了“仁”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理念,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第一性的永恒实在的。
柏拉图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教育来实现“善”、“正义”、“美”这一最高的理念目标。
我们可以从教育目标、教育作用、教育内容上深入分析两者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从教育的目标看。
孔子教育思想的目标,包括人格目标和政治目标。
孔子将教育的人格目标依次分为:士、君子、圣人,士是古代德育培养的一般目标,君子是现实的最高人格目标,圣贤是终极的理想人格标准。
对如何实现德育目标,孔子依次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循序渐进的培养方式。
其教育的政治目标就是培养“尚德”“谋道”的君主和官员,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认为教育要培养君主做到“仁”与“礼”的统一,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
柏拉图与孔子异同

不同点:1、柏拉图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侧重于理性,主张建立理想国,追求真;孔子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偏重于感性,追求善。
2、柏拉图相信灵魂不死,孔子对待鬼神是敬而远之,持怀疑态度。
相同点:
1、时代:都处于奴隶制时代,其思想主张均处于文化源头的地位。
2、个人活动:从政;游历;从教
3、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仁”,反对暴政;柏拉图主张哲人统治的理想国,对民主政体不
满;都体现“人治”的特点,都偏于理想化。
4、教育:都创办学校,重视教育,均主张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学。
5、二者的著作都属于对话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孔子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简单比较

孔子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简单比较邵会(滨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滨州256600)摘要:本文从社会历史背景与家庭出身情况、个人经历、人性观、政治理想与教育目的观、知识观与课程观、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
他们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教育遗产,值得承传%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教育思想一、社会历史背景与家庭出身情况(一)社会历史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彼时周天子失守,礼崩而乐坏,诸侯争霸,政治纷乱,军事纷争,社会动荡不安。
柏拉图生活在古典时代,彼时伯里克利去世,奴隶制民主政权衰落。
由于战败,受斯巴达指使,僭主乱政,雅典陷于政治混乱,经历了尖锐的社会变化。
(二)家庭出身情况孔子祖先为商朝后裔,周朝时被分封于宋国,后在政治动乱中迁居鲁国避难。
551年,孔子出生,失去贵$孔子父,家境贫寒,母亲颜氏家。
柏拉图来自雅典古的。
“柏拉图的父亲阿里斯顿,雅典民主化后斯的后代。
的母亲里克古代雅典的的后代”柏拉图母亲的时治雅典的僭主$民主政权后,柏拉图家落。
二、个人经历主孔子和柏拉图的受教育经历、从政经历、办学经历$(一)受教育经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下移”“学在四野”,私学渐兴,普通百姓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
“十五有志于学”,孔子接受了私,了、、音乐、礼仪、,倾注了相当的$柏拉图是雅典城邦的民,接受了传统雅典式学校教育:、、乐、唱歌、希腊学、服兵役$跟从苏格拉底学习八年,后游二十年,到过麦加拉、埃及、西西里,曾跟随几何学家欧几里得、毕达哥拉斯们学习,研究过古埃的东方哲、叙拉古的政府治理……(二)从政经历孔子曾在鲁国任职,做过短期的治安官吏,五十岁时升至高位$后因政局混乱,被迫退职出走,周游列国十三载。
政治、社会改革理想不彰,回到鲁国,于公479年逝世。
柏拉图素有从政的抱负,但受僭主亲戚的牵连,家庭成员们被免去职务。
家道衰落,柏拉图的政治途暗淡。
特别是苏格拉底的审判和死亡深刻影响了柏拉图,越来越转向思维理论。
后在游学过程中三次触叙拉古政府,图的政治理想,战败$(三)办学经历孔子柏拉图在途失后,治国道,的政治理想在子们的$孔子先后两次在国,即为在的曲阜杏园。
孔子与柏拉图文论思想比较

1、二者文论思想皆为各自的政治理想服务,孔子的政 年纪大些再学哲学。
治理想是“仁”,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强调君
3、孔子诗哲观统一,柏拉图诗哲观对立在孔子的哲学
君臣臣父父子子。而柏拉图的政治理想是他的理想国。在 世、
理想国里严格划分等级制度,第一等是统治者,第二等保卫 乐教反而能激发人们的正常健康情绪,培养人们温柔敦厚
二、柏拉图的文论思想 柏拉图当时生活在雅典社会剧烈变化的日期,贵族党 和民主党的阶级斗争激烈。他所代表的贵族阶级失势了, 在学术思想上与诡辩学派针锋相对。他曾几次到塞拉库萨, 都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他一直坚持他的理想,授传讲 学,企图维护贵族统治制度和思想基础。 在《理想国》(卷二至卷三)里,柏拉图探讨了统治者的 文学音乐教育,他对当时流行的文学教育极为不满:“所以 我以为我们首先应该审查做故事的人们,做的好,我们就选 择;做的坏,我们就抛弃。我们要劝保姆们和母亲们拿入选 的故事给儿童讲。让他们用故事来形成儿童的心灵,比起用 手来形容他们的身体,还要费更多的心血。但是她们现在所 讲的那些故事大部分都应该抛开。”① 柏拉图指的那些故事是很多史诗和悲剧所描写的神和 英雄对儿童性格发生不良影响。他认为:“绝不能让年轻人 听到说,犯最凶恶的罪也不是为奇,若是父亲做了坏事,儿 子就用最残酷的手段来报复,也不过是照最早的而且最高 的尊神的榜样去做。” 柏拉图认为荷马史诗的思想有毒,在那里面神和英雄 常常一无是处,他们互相争吵陷害,爱财受贿,贪图酒色 ……史诗要有健康的教训,让与年青人变得真诚,勇敢,镇 定,学会控制自己。因为:“我们也应该取消一些令人毛骨悚 然的字样,象‘呜咽河’,‘恨河’,‘泉下鬼’,‘枯魂’之类,听 到这些字样的声音就叫人打寒颤。它们也许有别的用处, 但是对于我们的城邦的保卫者们,我怕它们所引起的寒栗 会使他们的勇气消沉。”②而应该勾销掉著名英雄的痛哭,把 那些痛苦交给凡庸的女人们和懦夫们,而不让未来城邦保 卫者们知道这种弱点。又如希腊古谚“礼物能说服神,也能 说服可敬的国王”之类的诗也不应该让儿童们听。 对于音乐,柏拉图认为也应有选择。希腊音乐大约分为 四类:第一种,吕底亚式(吕底亚在小亚细亚,这地方音乐柔 缓衷婉);第二种,伊俄尼亚式(伊俄尼亚在小亚细亚西岸,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上的区别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上的区别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那孔子与柏拉图对思想上有什么区别?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与柏拉图思想比较,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与柏拉图思想比较孔子与柏拉图,分别是中西方历史上顶尖的思想家、教育家,引领着各自国家的文化发展。
相差一个世纪,隔着东西方本源性差异,令人费解的是,孔子与柏拉图居然有许多共同点。
首先从经历来说,两人早期都是满怀信心想从政。
孔子花了十多年,列国周游,过程中碰壁无数,如同千里马主动去寻伯乐;柏拉图也在欧洲、北非走了个来回,希望有一位君王能助自己实现满腔的政治抱负。
但结果是双双受挫。
然后就不约而同想到通过教育传播思想。
孔子与柏拉图在教育上都有开创性的贡献。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开办私塾的老师,他教授诗书礼乐,提出著名的“仁”的思想。
柏拉图创建学院,名叫“阿卡德米”,主要传授数学几何天文等知识。
用现代的话来比较,孔子更加偏重语文,柏拉图偏重数学。
这与二人的哲学思想也息息相关。
在二人各自的理想世界里,孔子的著作《论语》可看出,他倡导仁义治国,将中庸之道奉为真理,这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这种思想发展下去的话,会更偏向“人治”;而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也完整阐述了他的“理想国”构想,等级非常森严,分为护国者、卫国者以及生产者,各司其职,这种理念发展到今天便更偏向“法制”。
孔子与柏拉图都是公认的先哲,各自擅长的领域有不同侧重点,但都无可置疑的推进了社会发展。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他认为人人都可以追求知识,接受教育。
孔子打破了贵族的知识垄断,授徒不问出身,这促使了人才的向上流动,符合当时底层人民的心声。
孔子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新颖说法,他认为每个人的性格差异在学习上有其不同的影响,应该按照各人的性情天赋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这是说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品德,成为君子之后,就该去做官,为国家政治做贡献,为平民百姓谋福利。
柏拉图与孔子美育思想比较

柏拉图与孔子美育思想比较吴海庆内容摘要:美育是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感性鉴赏活动,具体表现为形象性、情感性和自由状态。
本文以此作为对美育的基本认识,从两个方面对柏拉图与孔子的美育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比较:(1)柏拉图与孔子美育思想的基本差异;(2)柏拉图与孔子两种美育倾向的具体化变形。
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柏拉图美育思想产生于城帮制的商业社会中,继承古希腊人的传统,重科学、智慧,美育活动与求知求真紧密结合;孔子美育思想产生于农业社会中,受封建大一统的社会理想所支配,重道德、伦理,美育活动以政治、道德为目的。
关键词:柏拉图;孔子;美育思想;比较柏拉图与孔子是中西美育理论史上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重要人物,研究和比较他们二人的美育思想有助于我们理清中西美育理论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有助于现代系统美育理论的建立。
一、柏拉图与孔子美育思想的基本差异柏拉图与孔子都认为人的美育活动意义重大,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但是在美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两人产生了重大分歧。
孔子认为它首先在于开启人的混沌蒙昧的心灵,指明正确的人生方向。
他指出,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这些诗经中的名篇,就不能走出愚昧无知的状态,只能“犹正墙面而立”。
〔1〕其次,孔子认为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比其他教育更好,更优越,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即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再次,孔子认为,人的教育一开始就应是审美的,最后完成于美育,即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3〕可见,孔子在整个人的教育中给予美育以很高的地位和特别的价值肯定。
尽管如此,美育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并未获得独立的地位,相反,孔子总是把美育紧密地结合于政治,使美育从属于政治和道德教化。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5〕这两段文字足以表明孔子的上述立场。
柏拉图与孔子近似的地方是他也认为美育的基本意义在于增进人的智慧和辨识能力。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是古代伦理政治思想的代表人物。
孔子主要提倡“仁爱”和“礼之用”的思想,反对权力集中和暴力统治;而柏拉图则强调革命和哲学王治下的理想政治。
首先,两者均强调“德治”,即通过人民的良好道德品质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孔子提倡“以德治国”,认为领导者首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带动民众向善,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柏拉图则强调哲学家拥有超越常人的智慧与道德品质,只有哲学家能够理性思考、超越权力和私利,实现公正和普遍幸福。
其次,孔子和柏拉图对于政府的性质和职能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政府不应该过于强大和专制,而是应该依靠礼仪和家庭伦理来调和政治决策。
柏拉图则主张哲学人应该替代传统的统治层次,作为哲学王直接统治人民,使政府更加理性、高效,并建立一种公正平等的社会。
最后,从现实意义来看,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的社会中,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仁爱”和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强调道德和理性来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寻找适合自己的准则和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中文)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准考证号码:013510211735试比较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马雅婷二○一二年四月【内容摘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是打破“学在官府”,开创私人办学的第一人,有了“万世师表”的成就。
而另一位与孔子在政治上同样不得意,同样为教育奉献一生,为世界留下来了宝贵财富的是生活在古代希腊的柏拉图。
作为中西方的两位文化巨人,他们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当时的年代,更对我们后人产生莫大的影响。
因此本文尝试对两位先哲的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进行回顾,并对他们在教育思想中体现出来的教育体系内涵进行分析比较,也更深入地了解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异同点,为现代的教育更完善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教育目的教育体系一、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背景孔子①和柏拉图②都生活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奴隶主贵族统治已经逐渐走向衰败,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虽然两者都处于奴隶社会,但是孔子当时生活的春秋末期鲁国实行分封制、世袭制,“礼”自然受到格外的重视。
而柏拉图生活的古希腊奴隶制城邦则是商品经济繁荣,商业贸易发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建立了民主政治,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重视。
相应的,和古希腊民主政治相伴随发展的是在思想文化上着重对自然规律探求。
而与此有鲜明对比的是,受长期社会奴隶制的影响,孔子形成的思想体系和人事、社会、伦理密不可分的。
所以,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孔子与柏拉图形成了全乎不同的两种哲学体系:一个是以“仁义”为核心的人学哲学,另一个以“理念”为核心的神学哲学,他们在各自的哲学体系上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论。
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和主体的个人经历肯定是分不开的。
孔子虽然是圣人后代,但是到他已经是家境贫寒,靠母亲劳作维持生计,十五岁才志于学,拜能师,虚心好学,持之以恒,最终成就了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而柏拉图也是贵族之后,不同的是他从小就养尊处优,接受良好的教育。
后来又从师苏格拉底,经过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后,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不同的成长环境往往会使人形成不同的思想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就体现出平民性,而柏拉图提倡的则是贵族的教育。
孔子和柏拉图都生活在乱世,目睹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他们都满怀救国意识,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出口。
不同的是孔子看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强者为王,社会处于混乱之中,他一心想恢复周朝式的礼制社会。
在孔子的心目中,一个理想的社会就像其在《礼记〃礼运》中所言的:“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
”指望通过正名、尊王、从周、复礼、德化的路径,建立一个大同社会。
柏拉图则是融雅典的理性精神和斯巴达的勇士气概为一体,虚拟了“理想国”③。
这个理想国就是一个“正义”的国家,这个国家首先要具备智慧、勇敢、节制三个条件。
为了实现各自的理想,他们一个周游列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个三下西西里,尽管就曾在政治上获得短暂的成就但是最后都化为乌有。
就在屡遭打击,理想抱负不得实现的时候两位圣人都选择了教育。
希望通过培养治国之才来实现他们各自的政治理想。
为此,孔子创办私学,柏拉图则创办了学园。
可见,孔子和柏拉图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各自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也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哲学观和思维方式。
但是他们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又有着相似的价值取向、性格命运,正是这些相同又不同的种种,形成了他们相似又相异的教育思想。
二、试论孔子与柏拉图论教育目的上文已经提到孔子希望建立的是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在那样的大同社会中人们是要行大道的,从私人到大众再到整个社会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而要达到孔子心中的理想要求就一定需要一群集优秀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内涵于一身的君子来构建。
由此可见,孔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而这个君子小到为身边人而服务,大到为国家而执政贡献。
其实孔子的教育也是为了实现他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春秋末期,中国的现实让他深深的认识到人的真正作用,他希望君子的到来来统一社会。
那么在孔子心目中到底对君子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呢?在《论语》一书中不难看出,“女为君子懦,不为小人懦。
”(《论语〃雍也》)这是孔子对子夏提出的培养要求,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教育目的是要把士培养成君子。
孔子曾赞颜回:“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在孔子的眼里,最高理想的“贤士”,是达到了“自知”、“自爱”、“自乐”的境界,从而与“天道”冥契无间、浑然一体的人。
可见,在孔子心目中作为一名君子首先要具备的就是有颜回这样豁达的心理状态。
因为在成就一番作为的过程当中势必会经历万千阻碍,也可能抱负得不到实现,所以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基础即豁达的心态。
这是孔子对君子的基础要求,这已经是平常人很难做到的视名利为浮云,拿得起放得下。
但是孔子心目中得君子绝不止步于此,在他心中仁、智、勇这三者是君子必须做到的,这在“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有所体现。
其中最为重视的是君子的道德修养方面,注重“仁”,“礼”的培养。
孔子对于君子的要求除了要做到修己之外,还强调能够“安人”,“安百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达者兼济天下”(《论语〃雍也》)。
孔子保持着以上的教育目的,引导着他的教育之路,在其私学中为各诸侯国培育了不少有用的治国之才,也会后人树立了不少学习的榜样。
柏拉图的最高教育目的则是要培养“哲学王”。
如果说孔子的教育思想主体是人,他在政治上也主张人治,当然这存在着“人在政兴,人亡政息。
”的弊端,那么柏拉图的教育主体是“理念”。
柏拉图认为教育是实现理想国的工具,培养哲学家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柏拉图高度估价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改造人性,陶冶德性,实现理想国的唯一手段。
他认为,人们灵魂在理念世界中所获得的理性和美德,由于降生时和肉体结合受到剧烈刺激,出生后又为情欲所蒙蔽,因而失去了效用。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先天的理性和德性发展起来。
所以,他在《理想国》一书中构建了一个培养统治者和军人的教育思想体系。
他认为这两种人经过三十五年的的培养,又经过实际工作锻炼成为精英就可以成为优秀的哲学家。
和孔子相同的是,柏拉图也把道德作为教育的重点,培养一个有德的哲学家也是他教育目的的归宿。
柏拉图认为知识就是道德知识,也就是关于何谓美善、何谓正义、何谓勇敢、何谓智慧、何谓节制的知识。
“……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关于正义等等的知识只有从它演绎出来的才是有用和有益的。
……如果我们不知道它,那么别的知识再多对我们也没有任何益处。
”因此,柏拉图心目中的哲学王一定是理性的化身,有睿智的头脑,强烈的武士意志。
但是柏拉图不把工、农、商列入教育的目标之中,因为他的教育目的致力于培养执政的哲学家,这点显然柏拉图带着个人的思想情感,相必这也跟他的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导致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带有政治烙印。
由此可见,孔子和柏拉图都认为在乱世之中教育目的是培养能够巩固各自所在国的统治的统治人才。
在培养人才方面,两人都将政治与教育联系在一起,也都非常强调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孔子追求的君子是德才兼备、心系天下、智勇双全的人才,他心中的君子是美德的化身,道德的典范,就算君王也要受到约束,服从道统,并且由此来检验一个君王的统治。
而柏拉图追求的哲学王除了有高尚的道德以外,还要精通数理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天才,并且他认为在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中,哲学王在国家中凌驾于一切之上,具有发号施令的绝对权威。
这些不同也正反应出两者的政治观点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三、试论孔子与柏拉图论教育对象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就是说一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接受教育的不同,学习情况的不同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也是在这个人性论的基础上,作为教育者的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登门求教,表示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学问传授给你。
而在我们中国古代向来都是贵族垄断教育的,一些贫民却无法受到正规的教育,这就严重导致了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得不到提高,放慢了中国的发展进度。
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大胆提出“有教无类”的著名教育思想,他认为只要有心学习,“洁己已进”者,都来者不拒,兼并收纳就算是贫贱之士。
这点我们可以从孔子的弟子的身份可以看出,从史籍资料的记载来看,他们来自广泛的地域。
孔子弟子的国籍有:齐、鲁、宋、卫、秦晋、陈、蔡、吴、楚、郑等诸侯国,而在古代,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往往意味着不同的种族;孔子的学生家庭出身也十分驳杂,他们分别来自于不同的阶级阶层,比如,有出身于奴隶主贵族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和司马牛等;有“穷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的颜渊;有被称之为“卞之野人”,食黎霍、百里负米养老母的子路;有身着芦衣为父推车的闵子骞;有亲自耘瓜,帮母织布,三年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有家无臵锥之地的仲弓;有“鄙家子弟子张,衣若悬”的子夏;在“缧绁之中”的犯人公冶长;曾为大盗的颜涿聚;还有“家累千金,结驷连骑”的大商人子贡,商人在春秋时期没有地位,仍属“鄙人”之列,为官学所不容。
“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的教学方针,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的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孔子在教育思想必定也会有些许的漏洞和欠缺。
例如,孔子将人分为三种人,上等人是天生的知者,是不需要接受教育的;中等人是受教育者;下等人就是愚笨之人,要用刑法来管制他们,这样的观点未免显得不当,当然这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再者,孔子的教育对象有年龄和性别的局限,这跟中华名族历来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更是脱不了关系,这种观念至今依然无法彻底改变,孔子受其影响也不足为奇,这也成了孔子教育体系中得一个缺陷。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到老”。
但是偏偏在中国没有重视起儿童的教育,而柏拉图就在当时提出了幼儿教育。
柏拉图重视学前教育。
他说:“一切事都是开头最重要,尤其是对于幼年的……因为在幼年的时候,性格正在形成,任何印象都留下深刻的影响”,柏拉图强调教育应从小抓起,甚至提出了胎教问题。
从幼儿开始一直到30岁的教育,柏拉图都有一定的教育对象规定。
把教育对象锁定在幼儿体现了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