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柏拉图思想哲学的比较.doc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与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伦理政治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对于个人品德和政治治理的探讨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孔子和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并探讨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孔子强调“仁”和“礼”。
他认为,仁者具有完善的道德品质,应以仁心待人,尊重他人,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礼是一种守规矩、守秩序的行为准则,也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一种规范。
孔子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塑造人的品德,倡导仁爱、恒心、正直和勇敢的行为。
柏拉图则提出了“理念世界”和“观念的统治”。
他认为,人类世界存在着一种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世界,这个世界是真实和完美的存在。
只有通过追求智慧和真理,人们才能够达到真实和完美。
他主张一个理智的统治者应领导社会,确保社会公正和秩序。
在伦理方面,孔子和柏拉图都强调了道德和德行的重要性。
孔子以仁爱为中心,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才能够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而柏拉图则认为,智慧和真理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只有通过追求真知和智慧,才能够达到真实和完美的境界。
在政治方面,孔子和柏拉图都提出了一种理想的政治体制。
孔子提出了君主制的理念,认为君主应以仁爱治理国家,领导者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而柏拉图则提出了哲人统治的观念,他认为智慧和真理应该是统治者的品质,只有智慧者才能够真正领导社会,确保社会的公正和秩序。
这两种伦理政治思想在现实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强调教育的作用,通过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通过教育系统来引导人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柏拉图提出的智慧和真理的追求,可以激发人们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望。
我们应该倡导人们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思考,来提高人类的思维水平和创造力。
只有明智的统治者才能够真正领导社会,确保社会的公正和秩序。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和柏拉图是古希腊和古中国两个文明世界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成果对各自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伦理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也各有卓越之处。
本文将比较两位思想家的伦理政治思想,探讨其现实意义。
其一,伦理思想比较1.1 孔子的仁义道德观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家,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伦理理论。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爱、善和美德的统一体,是完美的人性和道德表现。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的每一个性格、行为和高尚的品格都应当是人性的表现。
不同于其他的思想家,孔子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强调人的行为应该是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负责。
孔子强调的道德观是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础,仁义道德应该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和人类生活的意义所在。
1.2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思想柏拉图是希腊古代哲学中的巨人,他主要从哲学的角度探索了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柏拉图的伦理思想建立在其形而上学思想基础之上,他认为物体、事物不是实在的,而是被不断变化的意志所支配。
在人类社会中,人的作为受到欲望的支配,人不是自由意志的主宰,受到各种外在力量的制约。
柏拉图认为,抵抗外在力量的方式是找到一个人的理智和本性的平衡点,保持理智和道德上的完美。
柏拉图还提出了“审美理念”的思路,他认为人类的美感不仅仅是外在的,还体现在内在,是一种在理智和情感上都达到的美。
其二、政治思想比较2.1 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他认为政治也是道德的产物,好的政治体制必须建立在仁义道德的基础之上。
孔子强调君主的德行和品行,君主如果能够以身作则,引领臣民,就能够带领国家进步。
孔子认为好的国家政制应该是由最优秀的人组成的,而不是像现代社会一样,由大量不同能力的人担任。
孔子鼓励在民间寻找合适的人来担任职位,并且强调德行才是评判人才的关键。
柏拉图的社会组织和国家政制也是建立在其形而上学和伦理思想基础之上。
柏拉图认为,政治是一种理性的控制,只能在哲学家控制下才是政治正确的。
柏拉图与孔子异同

不同点:1、柏拉图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侧重于理性,主张建立理想国,追求真;孔子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偏重于感性,追求善。
2、柏拉图相信灵魂不死,孔子对待鬼神是敬而远之,持怀疑态度。
相同点:
1、时代:都处于奴隶制时代,其思想主张均处于文化源头的地位。
2、个人活动:从政;游历;从教
3、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仁”,反对暴政;柏拉图主张哲人统治的理想国,对民主政体不
满;都体现“人治”的特点,都偏于理想化。
4、教育:都创办学校,重视教育,均主张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学。
5、二者的著作都属于对话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东西方先哲:孔子和柏拉图思想之比较

摘要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是人类古代思想发展史上两颗耀眼的长明星,是中西文化“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分别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祖师,对于中西文化各自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两人构建理想国家的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政治主体等方面的对比,简单概括政治思想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总结他们对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政治思想论语理想国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之比较一、引言孔子与柏拉图同处于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期。
旧的制度因为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受到极大的冲击与破坏。
在孔子身边,诸侯争霸、战争绵延、礼崩乐坏,整个社会处在“天下无道”的状态之下;在柏拉图的周围,令雅典人自豪不已的民主政治随着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束也已经是繁华不再、战争不断、人性堕落,政治危机此起彼伏。
孔子与柏拉图的经历也极其相似。
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均从政不利。
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则远走意大利,两次赴色拉库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当征途失意之后,都选择教育来推广他们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来传授自己的理论。
二、孔子与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对比——孔子的“为政在人”与柏拉图的“贤人政治”孔子作为中国封建道德的奠基人,始终将道德放在首位,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最终达到他政治思想中的最高境界——“天下大同”。
提倡通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礼治来实现他“有道”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原则。
在孔子的眼里,法律与政策都是由人来制定的,法制定得善否取决于立法者贤否;法律是由人来贯彻实施的,没有贤者,再好的法律都只是一纸空文。
从这一点出发,孔子强调统治者个人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所以他强调“礼治”、提倡“德治”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他特别强调个人质量在整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应该把“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首要条件和基本资格。
“为政以人”是孔子对个人道德修养高度重视的必然的逻辑归宿。
孔子与柏拉图文论思想比较

1、二者文论思想皆为各自的政治理想服务,孔子的政 年纪大些再学哲学。
治理想是“仁”,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强调君
3、孔子诗哲观统一,柏拉图诗哲观对立在孔子的哲学
君臣臣父父子子。而柏拉图的政治理想是他的理想国。在 世、
理想国里严格划分等级制度,第一等是统治者,第二等保卫 乐教反而能激发人们的正常健康情绪,培养人们温柔敦厚
二、柏拉图的文论思想 柏拉图当时生活在雅典社会剧烈变化的日期,贵族党 和民主党的阶级斗争激烈。他所代表的贵族阶级失势了, 在学术思想上与诡辩学派针锋相对。他曾几次到塞拉库萨, 都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他一直坚持他的理想,授传讲 学,企图维护贵族统治制度和思想基础。 在《理想国》(卷二至卷三)里,柏拉图探讨了统治者的 文学音乐教育,他对当时流行的文学教育极为不满:“所以 我以为我们首先应该审查做故事的人们,做的好,我们就选 择;做的坏,我们就抛弃。我们要劝保姆们和母亲们拿入选 的故事给儿童讲。让他们用故事来形成儿童的心灵,比起用 手来形容他们的身体,还要费更多的心血。但是她们现在所 讲的那些故事大部分都应该抛开。”① 柏拉图指的那些故事是很多史诗和悲剧所描写的神和 英雄对儿童性格发生不良影响。他认为:“绝不能让年轻人 听到说,犯最凶恶的罪也不是为奇,若是父亲做了坏事,儿 子就用最残酷的手段来报复,也不过是照最早的而且最高 的尊神的榜样去做。” 柏拉图认为荷马史诗的思想有毒,在那里面神和英雄 常常一无是处,他们互相争吵陷害,爱财受贿,贪图酒色 ……史诗要有健康的教训,让与年青人变得真诚,勇敢,镇 定,学会控制自己。因为:“我们也应该取消一些令人毛骨悚 然的字样,象‘呜咽河’,‘恨河’,‘泉下鬼’,‘枯魂’之类,听 到这些字样的声音就叫人打寒颤。它们也许有别的用处, 但是对于我们的城邦的保卫者们,我怕它们所引起的寒栗 会使他们的勇气消沉。”②而应该勾销掉著名英雄的痛哭,把 那些痛苦交给凡庸的女人们和懦夫们,而不让未来城邦保 卫者们知道这种弱点。又如希腊古谚“礼物能说服神,也能 说服可敬的国王”之类的诗也不应该让儿童们听。 对于音乐,柏拉图认为也应有选择。希腊音乐大约分为 四类:第一种,吕底亚式(吕底亚在小亚细亚,这地方音乐柔 缓衷婉);第二种,伊俄尼亚式(伊俄尼亚在小亚细亚西岸,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是古代伦理政治思想的代表人物。
孔子主要提倡“仁爱”和“礼之用”的思想,反对权力集中和暴力统治;而柏拉图则强调革命和哲学王治下的理想政治。
首先,两者均强调“德治”,即通过人民的良好道德品质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孔子提倡“以德治国”,认为领导者首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带动民众向善,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柏拉图则强调哲学家拥有超越常人的智慧与道德品质,只有哲学家能够理性思考、超越权力和私利,实现公正和普遍幸福。
其次,孔子和柏拉图对于政府的性质和职能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政府不应该过于强大和专制,而是应该依靠礼仪和家庭伦理来调和政治决策。
柏拉图则主张哲学人应该替代传统的统治层次,作为哲学王直接统治人民,使政府更加理性、高效,并建立一种公正平等的社会。
最后,从现实意义来看,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的社会中,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仁爱”和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强调道德和理性来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寻找适合自己的准则和模式。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和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都是古代伦理政治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但他们对于伦理道德和政治治理的思考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孔子和柏拉图都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和精神自律。
孔子强调以仁心对待他人,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通过修养自己的心性和道德品质来达到社会和谐。
柏拉图则重视理性和思考的过程,他认为人应该通过学习和思考来发展自己的智慧和真理,以实现灵魂的升华。
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从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中受益。
我们可以通过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修养来提升与他人的沟通和相处能力,同时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智慧和判断力。
孔子和柏拉图都对政治治理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孔子主张君主有责任以德治国,推崇“君子”为政,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榜样力量,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影响和引导人民。
柏拉图则提出了他的政治理想——“哲人王”制度,他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真正理解和追求真理,因此应该由哲人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政治制度应该建立在哲人的智慧和真理上,以实现公正和智慧的统治。
在现实中,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可以启示我们如何更好地管理和治理国家。
我们应该重视领导者的品质和能力,注重道德修养和精神教育,同时推崇智慧和真理,以实现更公正和有效的政治治理。
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伦理政治问题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孔子的仁爱和和谐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推动建立更包容和和谐的社会。
柏拉图的哲学思考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可以启示我们如何更好地应对信息爆炸和虚假信息的困扰,以及如何培养人们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构建更智慧和真实的社会。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是多方面的。
他们都提出了重要的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思考,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与柏拉图是古代世界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对伦理政治思想的贡献及其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他们的思想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就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进行比较,并探讨其在当代世界的现实意义。
我们来看看孔子和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在哲学观念上的不同之处。
孔子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品德的培养,他主张通过仁爱之道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当以身作则,通过仁德去感化人民,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而柏拉图则强调理想国的建立,他认为只有通过哲学王统治和人民的阶级划分,才能够实现正义和公平。
在伦理道德方面,孔子的思想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主张的是仁爱、忠恕、诚实等传统美德。
他认为,通过个人的修养和追求圣贤之道,可以实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而柏拉图则主张理性和知识是伦理道德的基础,他认为哲学家是最有道德修养和智慧的人,应当来统治国家。
尽管孔子和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但他们的思想在当代世界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仁爱之道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这在当代社会的道德危机中尤为突出。
在当今世界上,人们普遍面临着诚信危机和道德沦丧的问题。
孔子的仁爱之道引导人们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实现社会和谐。
柏拉图的理想国观念强调了理性和知识的重要性。
在当代多元化的社会中,各种观念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层出不穷,理性和知识的价值日益凸显。
柏拉图的思想引导我们应当以理性的方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推崇知识和智慧。
孔子的仁政思想和柏拉图的哲学王理念都强调了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和品德。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政治领导人还是企业家,都需要以正直和仁爱的心态来治理组织和公司,才能够获得真正的信任和支持。
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都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他们的思想在当代世界引导我们要构建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秩序。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社会不公等问题,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提醒我们要不断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哲学的比较
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
春秋以将,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
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当时周天子权威日下,日益失去统治各诸侯的权力,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权利, 臣弑君、子弑父、少凌长、庶废嫡的行为司空见惯。
传统的礼仪制度失去了权威,道德规范荡然无存。
孔子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心,并且认为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关系中,天下才能安宁。
于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
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又受到瘟疫的袭击。
人们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于是,无视法纪,为所欲为。
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现实生活中便缺少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客观标准。
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
孔子与柏拉图的经历也极其相似。
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均从政不利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则远走意大利,两次赴色拉库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
当征途失意之后,都选择教育来推广他们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来传授自己的理论。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与柏拉图都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并且够面临同样的问题。
于是二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仁学和正义论。
这两种理论是他们思想的基础和关键。
二、柏拉图与孔子思想的相似之处
1.认同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为三种,即哲学家、军人、生
产者。
认为在政治社会的角色分工中,最适合担当政治角色的就是哲学家。
军人,则适合当统治者的辅助阶级,劳动者,则适合当被统治者。
柏拉图强调着社会中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合理性。
认同社会中存在着等级制度。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天下大乱的时候。
奴隶制的社会伦常秩序生产颠倒与混乱, 礼崩乐坏正是形容当时的社会情况。
自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权利衰微,不能号令天下,齐桓晋文等霸主, 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是对礼的僭越,所以孔子认为,要安定,必须拨乱反正,必须正名。
孔子是倾向于要保护奴隶制的伦理等级制度的。
2.重视知识分子,轻视劳动者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哲学家放在他所设计的理想国家的权利顶峰,这是由柏拉图的哲学认识所引伸出来的.柏拉图说过所有城邦成员皆一土所生,互相之间亲如兄弟,但是上天在铸造哲学家时,在他们身上掺入了黄金,因而他们成为高贵的统治者;在军人的身上掺入了白银,所以军人成为了统治阶级的辅助者,而生产者身上掺入了铜和铁,所以成为了被统治者。
并且哲学家代表了理性,军人代表激情,分别拥有指挥和勇敢的美德,而生产者代表着欲望,无论属于本阶级的美德,正如欲望应该被理性与激情控制,生产者是应该被统治的。
正是孔子的倡导和影响,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级士开始形成。
这些士是从生产劳动的农、工、商阶层相对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
而所谓的君子,就是指士里面杰出的人物。
而孔子的仁学基本构想,就是要通过道德教化,培养一批有道德理想、有文化教养的君子,然后借助君子的治理,来设计国家与社会走向文明与秩序。
而孔子则把民当作蒙昧的一班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此可见,与上层统治者士阶层相对的是生产者,被视作无知的意思。
因对生产劳动者的轻视,不鼓励学生进行劳动生产,乃至有人批评孔子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殊为夫子?
三、柏拉图与孔子思想的差别
1.文化的态度不同
理想国的教育体现了文化专制主义精神,城邦里的教育都被纳入了政治轨道。
教育的工作的第一项就是对原有的教育内容进行审查与删改,描写战争的恐怖的情节,会对培养公民的勇敢美德产生消极影响,所以要删掉。
统治者要制定出规则来。
凡是对塑造公民勇敢的无用的都禁止和消灭。
柏拉图称这是净化城邦。
客观上是在禁锢文化、扼杀艺术。
在那百家争鸣的岁月,孔夫子自己并没有明确提出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类似主张。
作为一名学派的创始人,他周游列国,游说诸侯采用自己的主张,也不能说明他就是排斥其他文化的。
相反,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话,提倡博学多闻。
也相传他向老子问过礼,这都说明,孔子是不反对文化多元化的。
2.妇女地位认识不同
孔子收取弟子,不论门第,不论贫富。
但三千弟子清一色的是男性。
由于孔子传承了周的分封制中的长子继承制。
树立了孔子的男尊女卑的观念,他把妇女排除在受教育的对象之外,更不会考虑让妇女担任官职。
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学园男女兼收、人才济济。
并且在他眼中,只有能力大小,没有男女性别之分。
他主张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接受各种训练。
他认为妇女也有和男子同样受教育并能够担任官职的权利,甚至把妇女也可以培养成为合格的哲学家国家的统治者。
在所谓文明的雅典民主政治中,广大的妇女是无权享受民主的。
柏拉图提倡解放妇女,开西方女性执政的思想之源,思想确实伟大。
通过以上对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比较分析,作为东西方文化巨人的孔子和柏拉图虽然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相异之处,我们必须以学术的冷静去对待,以理性的批判去化解,认真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成因,寻求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来充实自己,这是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
孔子与孟子思想区别_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孔子与孟子思想区别_孟子对孔子的评价
孔子与孟子思想区别
纵观几千年的浩瀚如烟的的历史,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一直的深深影响着我们。
两个人都是我国古代上伟大的思想家,以及哲学家。
他们的言行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对于仁的看法,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意义。
孔子对于仁,正是以往关于仁的思想的总结和发展。
首先他将爱亲作为是仁的源泉。
但是,在另一方面又将仁定为爱人。
孔子对于仁的伦理道德不仅仅指的是个人还指的是政治上的仁,尽管孔子对管仲在礼仪上的行为颇为不满,但是还是站在政治的立场对管仲进行批评。
这就说明孔子早就从自身做起将个人意义上的小仁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的大仁。
其次还追求仁、智统一的思想人格,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就是与礼统一的仁德,他认为作为一种完善的理想人格,除了仁还要具备智和勇。
而孟子仁的理论是以仁义为理论核心,并以仁政得民心作为道德作用论。
他在继承孔子贵仁的基础上提出以仁义为主体的仁、义、礼、智四德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
其次,孟子还主张施仁政于民希望能够给人民切以实际的利益。
从这一方面就体现了孟子注重人民的物质需求,相比于孔子,有一定的进步性。
孟子对孔子的评价
孟子与孔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人,算得上是老乡,而且孔子身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孔子再传弟子子思的学生,那么孔子就是孟子的祖师爷了。
这样特殊的渊源下,孟子自然对孔子是十分敬仰的,他曾经评价孔子是古今集大成者,是真正的大圣人,是古今先贤的楷模,对孔子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孟子把孔子看做是自己心目中的圣人的代表,是非常完美的古代先贤,孟子认为所有的圣贤都比不上孔子,孔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对孔子推崇备至。
他曾经非常遗憾自己晚出生了几十年,无法亲自当面向孔子讨教学问,无法亲身领会孔子的智慧。
于是孟子就效仿孔子周游历国,当然了他的声望比不上孔子,所以无法带着众多的弟子一起,但是他不辞辛苦,常常形单影只与各国的国君和大臣们辩论,极力推销儒家的学说思想,虽然最后跟孔子一样以失败告终,自己也闷闷不乐,郁郁而终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不过孟子的辛苦没有白费,他好学不倦,勤于思考,不仅继承了孔子的理论,而且通过自己的学习扩展和发扬了儒家的思想,使得儒家学说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提高了儒家思想的境界,将儒家学说带到了一个新高度,受到后人的尊敬。
后世常以孔孟将他与孔子相提并论,而且被尊称为亚圣,仅次于孔子,在儒家学派里威望很高,他的著作《孟子》也是儒家经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