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1)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Aged 3 to 6 :children should be taken care of
and play in the playground. Aged 6 to 17 :student would receive primary education include reading, writing, counting, singing and physical training. Aged 17 to 20: teenager must receive military education and the courses related to military—— arithmetic(算术), geometry(几何), astronomy(天 文), and music. Aged 20 to 30: they continue to learn the four courses in depth. Aged after 30:people start to research philosophy.
Plato’s influence
• In the west ,Plato gets more attention
and respect than his student, Aristotle. Because of his works is the found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In the western philosophical schools, it is hard to find no absorption of his works. 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 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 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 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沉思中的 亚里士多 德(图)
(4)王子之师 ) 公元前347年,雅典受到马其顿王国的军事威胁,反马其顿情绪高 涨。由于亚里士多德家族与马其顿王室关系密切,亚里士多德受到 雅典人敌视,于是,他匆匆离开雅典,逃奔小亚细亚。公元前343 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邀请亚里士多德做儿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欣然前往。他教授亚历山大政治学、伦理学、诗歌以及 历史等知识,对亚历山大的成长有较大的影响。 (5)逍遥学派 )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征服了整个希腊。次年,亚 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创立学园,校址设在吕克昂。他的教学方法别 具一格,历史上称他及他的弟子们为“逍遥学派”。 (6)落寂辞世 )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在灭掉波斯帝国、 征服印度河流域后病逝,雅典人又掀起反马其顿 统治的热潮。亚里士多德受到法庭指控,再次离 开雅典。公元前322年,他在卡尔基斯逝世。
• • • • • • • • • • • •
1.生平小传 生平小传 (1)御医之子 (2)学园精英 (3)吾爱吾师,但更 爱真理 (4)王子之师 (5)逍遥学派 (6)落寂辞世 2.博学家 (1)科学的研究方法: (2)影响最深远的成就 考题
1.生平小传 (1)御医之子 亚里士多德出生在希腊北部小城斯塔吉 拉。这座城市当时处在北部强国马其顿 王国的统治之下,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 马其顿王室御医。 (2)学园精英 17岁时,亚里士多德像许多希腊青年一 样,大当时的文化教育中心雅典求学, 师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勤于思考,努 力读书,在学业上显示出惊人的才华, 在当时所指的几乎所有学科内他都有超 人的见识。柏拉图曾说,他的学园有两 部分组成:亚里士多德是学园的灵魂, 其他学生构成学园的身体。
苏格拉底之死
(6)游历生涯 ) 公元前399年,对民主政权感到失望的柏拉图离开雅 典,先后到埃及和意大利等地游历,广泛考察各地政 治、经济、法律、宗教制度,与各地学者商讨学术问 题。这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阅历,为柏拉图形成 自己的思想体系奠定了知识基础。 (7)理想国的设计和实践失败 ) 柏拉图对各国政体存在的种种缺陷,苦心孤诣地设计 出一种理想的政治体制,试图 付诸实际。他曾三次叙拉古, 企图把那里的统治者培养成哲 学家,建立哲人统治的理想城 邦,但都失败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什么关系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什么关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系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师傅,他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同时他也是一名唯心主义者,奠定了西方唯心主义的开展。
他为后世留下了经典的柏拉图式性爱,即强调精神恋爱,而不要追求肉体的享受,这与当代很多人的爱情是截然不同的,但他却道出了爱情的真谛。
不止于此,柏拉图对于哲学的研究也对数学的开展做出了一定的奉献。
他的数学哲学观点开展到现在的“实在主义〞,被称为现代柏拉图主义。
亚里士多德尽管是柏拉图的学生,受教于柏拉图,因此他有好多观点都是继承了柏拉图的观点。
但也正如亚里士多德自己所说:我尊重的我的老师,但我更尊重真理。
与老师的唯心主义不同,亚里士多德更强调客观唯物论,他认为物质是事物的本原。
在很多问题上,他的想法与柏拉图都是大相径庭。
这些差距由于柏拉图是贵族出生,他的思想中有很多理想化的东西,很多都不是很切合实际。
但亚里士多德长期生活在底层,深知百姓疾苦,更倾向于务实的思想,是自己老师思想的一种进步。
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西方哲学的开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孔子与柏拉图关系孔子与柏拉图,分别是中西方历史上顶尖的思想家、教育家,引领着各自国家的文化开展。
相差一个世纪,隔着东西方根源性差异,令人费解的是,孔子与柏拉图居然有许多共同点。
首先从经历来说,两人早期都是满怀信心想从政。
孔子花了十多年,列国周游,过程中碰壁无数,如同千里马主动去寻伯乐;柏拉图也在欧洲、北非走了个来回,希望有一位君王能助自己实现满腔的政治抱负。
但结果是双双受挫。
然后就不约而同想到通过教育传播思想。
孔子与柏拉图在教育上都有开创性的奉献。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开办私塾的老师,他教授诗书礼乐,提出著名的“仁〞的思想。
柏拉图创立学院,名叫“阿卡德米〞,主要传授数学几何天文等知识。
用现代的话来比拟,孔子更加偏重语文,柏拉图偏重数学。
这与二人的哲学思想也息息相关。
在二人各自的理想世界里,孔子的著作《论语》可看出,他倡导仁义治国,将中庸之道奉为真理,这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这种思想开展下去的话,会更偏向“人治〞;而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也完整阐述了他的“理想国〞设想,等级非常森严,分为护国者、卫国者以及生产者,各司其职,这种理念开展到今天便更偏向“法制〞。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一、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比较(一)两者对国家起源的看法之比较1、柏拉图的国家起源思想——社会的分工导致国家产生柏拉图认为,国家产生于人类生活的需要,把社会分工作为国家起源的基础。
他认为,个人需要的多样性和个人才能的局限性必然导致社会的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国家的产生。
柏拉图的国家起源说并非完全科学,在他那里,把社会的起源混同为国家的起源。
事实上,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已经出现了相互合作,出现了一定的分工,但当时并没有导致国家的产生。
2、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思想——人类本性所导致的自然生成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国家被看成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而然产生的。
他指出,自然赋予人类的目的是过优良的生活,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合群性(社会性),是人类生存和过优良生活的前提。
有了这一前提,人类就可以结成社会,组成城邦,过有组织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说,是从社会及其成员的内在活动和发展中寻求国家的起源,认为城邦是由于人们的需要并且沿着由家庭而村坊而城邦的进程“自然地生长起来的”。
3、两种国家起源观的分歧与实质关于国家起源的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各不相同的政治风格。
由严格的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使国家带有分工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因此,社会的等级井然、整个国家的整齐划一就成为国家的突出特色。
相反,由社团的自然发展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体现出“自然生成”的特色,一切依照自然、顺应自然。
因此,这样的国家更加适应人的本质的发展,多元化文化并存就成为这种国家的特色。
同柏拉图相比较,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国家和社会区别开来,认为国家是“至善”的社会团体,从而突出了国家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国家不像柏拉图所言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关于国家阶级构成的理论关于国家的阶级构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相差甚远。
柏拉图崇尚的是一种由哲学王直接统治的、社会中各阶级等级森严的理想社会;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存在的是以法治国。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Company name
人物生平
成长期28年 游学12年 讲学20年 著述20年
7
Company name
公元前421年6岁,据说是《理想国》发生时间(或所托时 间)。
公元前420年7岁,进狄奥尼索斯学校,识字,听荷马等诗 作。 公元前407年20岁跟随苏格拉底学习,此前曾向克拉底鲁学 习赫拉克利特哲学;向赫莫根尼学习巴门尼德哲学。 公元前404年23岁,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惨败告终。暴露 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柏拉图一度想从政,后失望。 公元前399年28岁,苏格拉底受审(柏拉图在场)并被处死 ,苏格拉底死时柏拉图因病不在。
启示:有很多人不去真正享受婚姻的幸福,而是 图新鲜、求刺激,红杏出墙,结果不仅 给自己也给别人带来很大的不幸。破解这一难题 的根本办法就是绝缘:不属于自己的花, 即使再美也不要去采摘。
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 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 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 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 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 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 ,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困惑;他的眼 睛会感到痛苦;他甚至会认为影子比它们的原物更真实。如 果有人进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世界,他会更加眩 目,甚至会发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 能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到那时他才处 于真正的解放状态,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 信仰和生活。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 时间去适应洞中的黑暗,并且会发现很难说服他们跟他走出 洞穴。
17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柏拉图(Plato)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两位哲学家。
他们对西方哲学、政治、伦理学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而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
尽管他们有着共同的起源,但他们在哲学观点和方法上有很多不同之处。
本篇文章将分别介绍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并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
柏拉图是理论哲学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对话录《理想国》中。
柏拉图认为真理存在于理念的世界,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不完美影像。
他认为真理只能通过思考和理性来获得,而不是通过感官经验。
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理念”(Forms)理论,认为理念是永恒不变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抽象概念。
他认为物质世界中的事物只是理念的具体表现,而真正的知识和智慧来自于对理念的思考和探索。
他还认为理念的最高形式是善,所有其他事物都是善的不完美表现。
他认为人类的目标是追求真理和善,并通过哲学、数学和逻辑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是实证主义哲学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形而上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理存在于自然世界中,通过观察和实证方法可以获得。
他批评柏拉图的理念理论,并提出了他自己的“实体”(Substance)理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本质存在于其形式和物质之中,形式是事物的特征和属性,而物质是事物的实体和实质。
他认为真理不仅仅是理念的概念,而是存在于自然世界中的实际事物。
尽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所不同,但他们之间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首先,他们都是对抽象概念和智慧的追求者。
他们都认为知识不仅仅是感官经验的结果,而是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获得的。
其次,他们都关注人类的幸福和道德伦理。
柏拉图认为追求真理和善是人类的最高目标,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最后,他们都对政治和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柏拉图提出了他的“哲王”理论,认为理想国应该由哲学家统治。
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得关系

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得关系?
师承关系,苏格拉底(公元前469至公元前399年)、柏拉图(约公元前427至公元前347年)和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至公元前322年)均是卉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合称“古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苏格拉底是两方哲学的奠基者,他对哲学有一个经典的定义,即“爱智慧”,因而,哲学家应当是“爱智慧”之人,而非“拥有智慧”之人。
苏格拉底有雄辩之才,他经常在与人辩论的过程中,纠正对方错误的思想,并灌输以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一生并未留下著述,他的言行多见于学生的记载,这并不妨碍他留下许多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言。
连“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如此一句浪漫无比的话,都是出自苏格拉底之口。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虽然后世对他的基本定义是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但其作品广泛涉及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神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文学以及法学,早已经不囿于任何一门具体的学科。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

• “人之个性的差异,人之活动的多样性,人类事
物无休止的变化,使得人们无论拥有什么技术都 无法制定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绝对适用于各种问 题的规则。”
“柏拉图著作的影响(无论好坏)是 不可估量的。可以说,西方思想不是柏 拉图哲学的就是反柏拉图哲学的,但很 少是非柏拉图哲学的。” ——波普尔
苏格拉底之死:守法即是正义
• 精神助产术
“其实你并不懂,还是让我来解释所请 教的学问是什么。当然,学问在你心里, 只是你无法想起来,现在我帮助你回忆, 就像帮助你生小孩。”
苏格拉底之死:守法即是正义
• 苏格拉底审判
– 指控: • “苏格拉底有罪,它腐蚀青年人的心灵,相信他自
己发明的神灵,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诸神”
法理学专题五: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
一、苏格拉底
• 公元前469年出生于雅典城的一个石 • •
匠兼雕刻匠家庭,自幼随父学艺,后 来当兵,曾经三次参战。 大约在40岁左右苏格拉底出了名,并 进人五百人会议。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敬国 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 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在收 监期间,他的朋友要帮他越狱,但他 决心服从国家的法律,拒不逃走,在 狱中服毒而死。终年70岁。
三、亚里士多德
•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 • 生于马其顿的斯塔吉拉镇,卒于希腊的
哈尔基斯。
• 亚里士多德是马其顿王家医师尼科马科
斯之子,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 的师傅。
• 公元前335年在雅典创办吕克昂
(Lyceum)学校,形成“逍遥派”,因 边讲学边散步而得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探究 有人曾将柏拉图与孔子作比较,根据你现有 的知识,能否对二者进行比较?
相同点:
1.时代:都处于奴隶制时代,其思想主张均处于文化源头的 地位。 2.个人活动:从政;游历;从教 3.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仁”,反对暴政;柏拉图主张哲人 统治的理想国,对民主政体不满;都体现“人治”的特点, 都偏于理想化。 4.教育:都创办学校,重视教育,均主张因材施教,进行启 发式教学。 5.作品:二者的著作都属于对话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B.春秋时期
D.秦朝时期 D.物质 B.理念论 D.唯心论
2.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源是( C ) 3.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是( B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亚里士多德 • 他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 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他集中古时代知识 于一身,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 他的思想曾经统治过全欧洲。恩格斯称 他是“最博学的人”。
⑴理性世界由理念构成;事物的概念或实质:真实、永恒 ⑵感性世界由具体事物构成;物质或现象:虚假、变幻
2.评价
(1)唯心论:理念为先,知识先天(客观唯心主义)
(2)理念论触及现象及本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第一 次阐述了人的理性对于事物有触动作用,强调发挥 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积极作用。
三.理想国(政治思想)
柏拉图思想:理念论和《理想国》
一.思想产生的背景
1.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同盟战败; 2.政治:苏格拉底被处死刑——以上两者暴露民主政 体弊端。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不满。 3.人物:受苏格拉底的影响。 4.思想:游历四方,考察各地,产生新思想
二.理念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1.柏拉图的哲学是建立在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区别 之上
• 不同点: 1.思想:柏拉图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侧重 于理性,主张建立理想国,追求真;孔子 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偏重于感性,追求 善。 2.态度:柏拉图相信灵魂不死,孔子对殷周以 来的鬼神观念持怀疑态度。
课后小问题
1. 柏拉图生活的时代中国历史正处于( C )
A.西周时期
C.战国时期 A.道 A.先验论 C.《国家篇》 B.理 C.理念
亚里士多德思想
1、哲学思想 (1)世界本原: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 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 (2)理性是人的本质(“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2.逻辑学: 以科学的调查方法研究自然界,创建严密的 逻辑论证系统。
柏、亚二人成才因素
• 社会环境(决定因素): 时势为其提供经济和文化基础 • 教育条件(主导作用): 师从名师,宽松的学术环境 • 个人因素(主体作用): 勤奋好学,科学探索,广泛游历
1.代表作:《理想国》 2.观点 ⑴理想国家:
①护国者—负责治理国家 “智慧之德” ②卫国者—对外御敌,对内保民 “勇敢之德” ③生产者—从事生产,要有节制 “节制之德” 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 ⑵国家统治者:贤人(最富有智慧、最具正义感和理性)
3.评价: 积极: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消极:想法本身有很多错误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
柏拉图 他是古希腊思想史的丰碑,他是古希 腊文明魅力的焦点,他留下了古代人 类思维的梦想与创意,他将真理之光 带给了人类的未来。
柏拉图 (Plato)古希腊哲学 家,生于雅典,自幼受到良好而完 备的教育,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多 才多艺且体格健壮。除了家庭的 熏陶之外,给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正直善辩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苏 格拉底被处死的悲剧给柏拉图极 大刺激,他对当时的政客、法典和 习俗愈来愈感到厌恶,从而决心继 承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从事于 缔造理想国家的理论研究。约公 元前387年,他回到雅典创办他的 著名学园,这是一所为系统地研究 哲学和科学而开设的高等院校。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八十岁高 龄死于雅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