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学生批评教育的艺术
也谈孔子的批评艺术

也谈孔子的批评艺术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言行和思想对中国古代以及现代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被称为“圣人”和“尊师”,孔子在很多人眼中也是一个严格的批评家。
他在与弟子和其他学者的对话中经常表现出对错误观念和行为的批评,教导他们追求德行和真知。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孔子的批评艺术,来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孔子的批评艺术体现在他对于错误观念和行为的直接批评。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学生和同事的错误观念和行为。
在《论语·子罕》中,孔子对颜回说:“子在川上曰:‘彼闻道之人,未之如也。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颜回的教育态度,他认为颜回还未能真正领会到道的真谛。
又如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批评鲁国官员:“原食光,邦人视之,大君贵也。
”在这句话中,孔子直接批评了邦人对这位官员的尊敬,他认为这是不得体的。
孔子的批评艺术还体现在他的善于引导与启发。
孔子并不是简单地指出错误,而是通过言行,引导他的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
他曾经说:“始吾斯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斯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这句话反映出孔子善于通过言行示范来教育学生,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在孔子的教育过程中,他也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和互动,启发他们思考和探索,逐渐领悟到道德和真知。
孔子的批评艺术还表现在他在批评中的耐心与温和。
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很少直接责备学生,而是通过温和的语气和态度,来启迪学生。
他曾经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他认为君子应该用实际行动来表现自己的品德和价值,而不是只凭空言说。
这种耐心与温和的态度为孔子赢得了学生的敬重和信任,也让他的批评更容易被接受和领悟。
孔子的批评艺术还体现在他对学生成长的大局观和长远眼光上。
孔子并不是为了一时的错误而批评学生,而是通过批评来教导学生,帮助他们成长和进步。
他曾经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认为每个人身边都会有可以学习的人和事,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不断进取,永远向更高的目标追求。
也谈孔子的批评艺术

也谈孔子的批评艺术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圣人”。
孔子有着极高的道德标准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但与此他也是一个有着独特批评艺术的人。
他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批评,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和治国建国的理论命题,形成了儒家批评传统。
本文将就孔子的批评艺术进行探讨。
孔子的批评艺术首先体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现象的深刻观察和反思上。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东周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人民疾苦,礼乐文化正在崩溃,孔子对这一社会现实做出了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他首先指出当时社会的乱象和人民心灵的空虚:“朝闻道,夕死可矣”。
表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的沦丧,人们对于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空虚。
孔子也观察到社会的政治乱象和统治者的腐败:“无忧者其谁为天下士”。
表示当时天下百姓都没有安乐的幸福,谁能为天下百姓做出真正的贡献。
孔子的深刻观察和反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和人民的疾苦,同时也为后人提出了社会治理和教育改革的理论命题。
孔子的批评艺术体现在他的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上。
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和言论应该是一致的,言行一致才能够取信于人,才能够对别人进行批评和教育。
孔子自己做到了以身作则,他言出必行,行出必果,德行高尚,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他在思想上强调,“言必信,行必果”。
这种言行一致的表率作用,使得他的批评更加有力量,更加令人信服。
他曾说“君子不器”,表达了一种高尚的品格和严谨的态度。
这种批评艺术的表率作用,使得孔子的言论更加有力量,对后人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更加深远。
孔子的批评艺术还体现在他的教育理念和治国思想上。
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人的德行和品格。
他认为,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够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
对于那些腐败的政治统治者,孔子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应该“君子、行义以佐其上,不愿意也无怨”。
这种对政治腐败和统治者失职的批评,表现了孔子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和严肃态度。
孔子劝勉艺术浅谈

孔子说 : 叶这个 国家 , “ 都城大但 国土面积小 , 百姓有背
弃之心 , 以就跟 叶公 子高说 ‘ 所 为政 之道 , 在于使 近处 的人 心悦诚服而使远处 的人 自愿前来归 附’ 。鲁哀公有孟孙 氏 、 叔孙 氏 、 季孙 氏三位 大臣 , 对外阻碍来 自各个诸侯 国的贤德
说 :有华尔兹和兄长在 , “ 怎么就行 动起来 呢?应该先听听父 亲和兄 长的意见 才好 。” 接着 , 冉有 问 同样 的问题 , 孔子却 说 :好啊 , 了礼 了, “ 学 就该 马上行动起来嘛 !” 孔子的一个学 生公西华对此疑 惑不解 , 就向孔子请教 。孑 子说 :冉有 这个 L “ 人常常前怕狼后怕虎 的, 要鼓励他通往直前 。而子路好 勇过 人, 有点鲁莽 , 应该让他冷静点 。” 《 论语》 学生及 时向孔子 “ 中, 问政 ” 8人次 , 问仁” “ 6人
果, 于从政 乎何 有!' 论语 ・ 也》 赞子路有很强 的治 国 ,( '《 雍 ) 称
理政 的才 能。子 贡复 姓端 木 , 名赐 , 在才能方面也颇受 孑 子 L
器重:子贡问 日: “ ‘ 赐何人也?孔子 日:汝器也 ’ ‘ ’ ‘ 日:何器也? ’
日: ‘ 也”( 瑚琏 ’ 论语 ・ 冶长 。瑚琏 当时的是祭器 , 《 公 属神圣
我尊重 的需要 。孔子善于表扬弟子 的品行 , 也称赞弟子 的才 干, 子路 、 子贡等 , 都受过这方 面表扬 。子路 , 字仲 由, 性格直
率, 勇敢果断 , 有才干。对此 , 子明察秋 毫:孔子 日:片 很 孔 “ ‘
言 可以折狱者 , 由也与 !, 论语 ・ 渊》, 其 ’( ,《 颜 )评价子路办事果
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一、因材施教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其智力水平的不同来“因材施教”。
孔子很早便注意到人的这个特点,所以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对于中等以下水平的人,贝,J不可以讲高深的学问。
”根据这个原则,他深入了解他的学生们的不同智力、兴趣和能力,掌握他们每个人的特点,并施以不同的教育。
二、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孔子是古代首位创立启发式教育的教育家。
他认为,教育学生不应该采取灌注式妁方式,而是要结合教学同时诱导他们主动思考,如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再去开导他;其次是要在他想说出自己意见而又说不出时,再去启发他况出来。
另外,一定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总的精神是指教学时不能只强迫灌输,而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三、内省在孔子看来,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道德的主体,无论在道德实践中,还是在德性的涵养中,自我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孔子认为一个人道德境界的提高,美德的养成,主要不是靠“外烁”,而是靠“内化”依靠自我的努力与锻炼,内在的修养与锻炼才能使人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从道德论上肯定了每一个主体为善为恶的自觉和自由。
四、发挥榜样的作用在孔子看来,榜样的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发挥:一是典范。
孔子认为典型人物的高尚想、规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是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
孔子在教学中常用品德高尚的人物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他主张向贤者学习,不要向不好的入学习,以不贤人为镜子,看自己有没有他们同样的缺点。
二是示范。
孔子不仅以知识教人,而且以言行风范感人,处处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弟子,为世世代代所仰慕。
孔子虽然博学,精通六艺,但却非常谦虚好学,不知疲倦。
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孔子的教学方法范文

孔子的教学方法范文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并且对世界教育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孔子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尊重学生,注重实践,注重思辨,讲求激励。
首先,孔子的教学方法注重尊重学生。
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是有潜能和优势的,他强调教师应该通过了解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尊重并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可以贯诸天下;而他人不可以贯吾道也。
”他的教育理念中强调“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这种尊重学生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孔子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
他强调在教学中要贯彻实践,即将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他主张“学而时习之”,即学了知识要在实际中不断地加以练习和巩固。
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孔子的教学方法注重思辨。
他主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在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独立的见解和判断。
他提出“子曰:患不知者,上也。
不欲知而问者,庸也。
”他强调学生要有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善于提问并寻找答案。
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最后,孔子的教学方法讲求激励。
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认为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外,孔子还提倡赏罚分明的教育原则,对学生的优点和努力给予嘉奖和鼓励,对学生的错误和懒散给予批评和惩罚。
这种激励教育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孔子对弟子的态度

《孔子对弟子的态度》“孔子对弟子那叫一个严格呀!就像严厉的老爸,错了就得挨批。
有一次子路做事冲动,孔子就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让他知道做事不能鲁莽。
”比如子路常常行事急躁,孔子的批评让他反思自己。
“可孔子也有温柔的时候呢。
就像慈爱的妈妈,关心着弟子。
颜回生病的时候,孔子那心疼的样子,让人感动。
”颜回身体不好,孔子的关切溢于言表。
“孔子对弟子很有耐心。
就像耐心的老师,一遍一遍地教导。
子贡有问题不明白,孔子就反复给他讲解,直到他懂了为止。
”子贡向孔子请教问题,孔子耐心解答。
“孔子还很尊重弟子的想法。
就像好朋友一样,一起讨论。
子路提出不同的观点,孔子也会认真考虑,而不是直接否定。
”子路和孔子的互动中,体现了孔子的尊重。
“孔子对努力的弟子那是大力表扬。
就像教练夸奖运动员,让人充满动力。
曾参勤奋学习,孔子就夸他有出息。
”曾参的努力得到孔子的认可。
“孔子对犯错后改正的弟子也很宽容。
就像大人原谅小孩子,给他们机会。
冉有犯了错,后来改正了,孔子就不再追究。
”冉有犯错又改正,孔子的态度转变。
“孔子对有才华的弟子那是由衷赞叹。
就像粉丝看到偶像,满脸崇拜。
子夏很有文学才华,孔子就经常夸他。
”子夏展现才华,孔子的赞美很真诚。
“孔子对懒惰的弟子可就不客气了。
就像班主任批评不学习的学生,让他们赶紧努力。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就骂他‘朽木不可雕也’。
”宰予偷懒被孔子批评。
“孔子对弟子是真心希望他们好。
就像长辈期望晚辈,满满的都是爱。
孔子教导弟子们要做君子,都是为了他们的未来。
”孔子的教导充满关爱。
“孔子对不同性格的弟子有不同的方法。
就像医生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子路勇敢,颜回谦逊,孔子的教导各有侧重。
”不同弟子的性格不同,孔子的教育方式也不同。
孔子对弟子的态度,有严格有温柔,有批评有表扬,都是为了弟子们能成为更好的人。
他是个好老师,值得我们学习。
也谈孔子的批评艺术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孔子的批评艺术更是为人所称道,他在批评中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方法,不仅能够指出问题,更能够启发人们思考和改正错误。
孔子的批评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客观而又严格的思维方式
孔子在批评中往往会采用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他不会被个人情感所影响,而是通过理性思考来评价问题。例如在《论语》中,孔子曾反复强调“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即没有比喜欢美色的人更难获得真正的美德。他并不是对美色本身进行批评,而是根据理性的分析发现美色容易使人迷失,从而无法追求真正的美德。
二、微言大义的方法
孔子的批评通常不是直接批评,而是采用微言大义的方法。他会从一个小细节或者一句话开始,逐渐引导听众或者对方对整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在《论语》中,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看似简单易懂,实际上通过这句话他向学生表达了礼仪的重要性,启发他们认识到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生活。
三、鼓励人们自我反思的态度
孔子的批评并不是单方面的,他不仅会对他人进行批评,而且也会对自己进行反思,这种态度也鼓励了人们自我反思。他认为每个人都有错误和不足之处,只有通过自我反思才能够发现和改正错误。例如在《论语》中,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知道和好比起来不如乐于去做的人更优秀,这也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态度,鼓励人们不断地改进巧性的,他能够把握时机,在合适的时候给予批评,从而使对方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例如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即在年轻时最容易迷失在美色中,要时刻戒之。他在这里就抓住了年轻人最易迷失的时刻进行批评和警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孔子是如何批评弟子的

多年前不仅围绕过错提出了独特见解 ,而且成功地运用了批评这一评价方式,通过对弟子言
行 的适 度否定 评判 ,有 力地 促进 了弟 子 的正 向发 展 ,从 而达成 了司马迁 概括 的 “ 大者为 师傅
卿相 ,小者友教士大夫 ,或隐而不见”(史记 ・ 《 儒林列传》 )的既定教育 目标 ,创造 了 “ 孔子 以诗书礼乐教 ,弟子盖三千焉 ,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 ・L 《 孑 子世家》 )的辉煌。不仅
勇气承认错误并通过文饰加以掩盖;另一高足子贡也才会慨叹 :“ 君子之过也 ,如 日 月之食 焉 :过也 ,人皆见之 ; 更也 , 皆仰之。 人 ”(《 子张》 )
( )过 则 自讼 五 这是孔子理想的过错更改境界,有点类似于现在 的自 我批评。孔子曾经指出:“ 已矣夫 ,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 自讼者也。 《 ”(公冶长》 )估计孔子此言是针对某人 自 自己能够做到 自 称 讼
第2 6卷第 3期
V 12 ,N . o.6 o3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 学版 )
Ju l f at h aN r a U i rt( dct nl c ne) oma o s C i om l nv s uaoa Si cs E n ei E 3 i e
20 年 9月 08
子不 会偏 袒 ,难 道孔 子 还会偏 袒 吗 ?鲁 君从 吴 国娶 了位夫人 ,因为 吴 与鲁是 同姓 国家 ,于是
叫她做吴孟子。鲁君如果懂礼 ,谁不懂礼呢? ”孔子听到巫马期 的转告后 ,兴奋地说 :“ 丘有 幸 ,苟有过 ,人必知之” 《 。(论语 ・ 述而》 ,下只注篇名 )也就是说 ,孔子认为 自己非常幸运 ,
而言的,至于某人是谁已经难以确知 , 但是从此言可知 ,自讼是孔子理想的过错更改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对学生批评教育的艺术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孔子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如果真要说有的话,那不是爱,仅仅是责任。
教育是爱的具体体现,伟大的教育,就是伟大的爱。
孔子的一生,虽然有过谋官从政的经历,但都不太成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从事教育工作。
直接教育和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有不少各行业中的杰出人物,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司马迁评价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论语》中有著名的孔门十哲之说,是孔子门下四科之中的佼佼者。
具体如下:“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这些学生,有品德高尚的,有精于政事的,有擅长外交的,有精通文学的,等等。
孔子也深得学生们的爱戴和敬仰,有的几十年跟随老师学习,甚至在老师被迫离开鲁国后,仍然追随老师周游列国,背井离乡,历经坎坷。
有的像孝子事父一样对待孔子,“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
’”(《论语·先进》)在孔子去世后,弟子们不仅为孔子操办后事,并且发扬光大孔子之学,有的甚至在孔子墓前结庐守孝六年以后,方才离开。
能够培养出这么多的杰出人才,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肯定有许多过人的地方,有许多创造性的见解和实践,才可能被后人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这里面包含了孔子的崇高理想、思想境界、人格魅力、知识水平、教育艺术等诸多因素。
在这些因素中,我想,对学生的批评教育,肯定也是促使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孔子批评教育学生的标准,有一个根本原则,是孔子一生中一直坚持的一以贯之的根本思想,那就是看你这个人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规范是否符合仁义道德的思想、宗法礼制的规范。
但是,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人和人是不同的,甚至会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儒家思想的启蒙读物《弟子规》中说得很清楚:“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因此,孔子对待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要求。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不可以对他要求过高。
”《论语》中还有这样的论述: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仁德,小人关心的是利益;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孔子说:“君子谈论事情,是要明白该不该做;小人谈论事情,只想知道是不是有利可图。
”
以上几个例子,如果像前面我们所说的一样,能够正确理解君子、小人这些词所指的真实意义,那么也就能够理解它们充分说明了孔子对学生并不是完全按同一个标准看待的,即不完全是用同一种要求来要求学生的,而是从人的资质、境界、态度、个性,甚至是出身等方面,把人分成不同的类别,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
不过,在讨论孔子的教育思想时,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那个社会,虽然已经礼崩乐坏,但仍然是一个等级制度相对比较严格社会,而他费尽心力想要恢复的周礼,是一个等级制度更为严格的社会制度。
这里面肯定有孔子本身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不过,这些并不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只不过,在教育活动中,对待这些相互之间差异很大的、不同类型的学生,孔子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要求也是有所不同的。
在这点上,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原则与现代的教育思想和原则并无
原则性的差别。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就是不把学生培养成为只有一个用途,只懂得一种专业技能的某些行业的专业技术操作人员。
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孔子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贯穿始终的、放在首位的,是对所有学生灌输仁义道德的思想,把思想品德的教育放在第一位,这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没有偏差的。
有差别的,只是知识技能的学习、采用的教育方法、掌握知识技能的要求和标准。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人对他的教育思想进行探究和发挥。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要,我们现代人完全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表述。
如果用我们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可以这样来表述,孔子的教育理念,“德”是第一位的,“才”是第二位的(当然,我们今天仍然有把专业技能当作培养目标,把技能才艺放在主要地位的现象,多少有些可悲,甚至是可怕呀)。
“德”是教育中根本的根本。
那么,孔子批评教育学生主要是批评学生的什么错误呢?我们以《论语》中的材料为基础,分析归纳一下孔子对学生批评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得出来,孔子批评教育学生,绝没有无缘无故的胡乱批评,批评主要是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以下几个方面的缺点和错误:
一是违反仁义道德的思想。
如樊迟不问仁义道德却要学种粮种菜,冉有为执政者季氏搜刮聚敛财富,子路让不完全具备相应能力的子羔去做费城的行政长官,孔子自己称病不见违礼的孺悲。
二是不合礼法制度的行为。
如子贡爱惜羊的生命而有违礼法,子路有时不能用仁义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宰我白天睡觉不合礼制的规定。
三是对不端正的学习态度。
如颜回从不敢对老师质疑发问,冉求为自己找一个能力不足的理由,对学生“女为君子儒,勿为小人需”的告诫,学习中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教导。
四是个性行为方面的缺陷。
如子路为自己巧言辩解的行为,子贡喜欢在背后议论人的缺点,子路勇敢直爽但脾气暴躁的性格,子贡聪明但容易取巧的不足,子路恐怕不得好死的担忧。
学习优秀的文化传统,吸取古代文化的精华,目的是为了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
从孔子对学生批评教育的学习中,作为现代社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得到许多精神的感动,许多有益启示,许多具体的指导。
下面是我学习《论语》中孔子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以后的一点粗浅认识:
首先,要了解学生。
在师生关系中,爱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是批评教育学生的前提。
没有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一切批评教育都要从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的目的出发。
其次,要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人的个性特点差异很大,对批评惩罚的接受程度也因人而异,甚至有人还会产生抗拒心理。
因此,对学生的批评,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事情的前因后果、批评的环境时机等情况的基础上。
第三,要坚持原则。
坚持原则,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虽然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但绝不是要姑息迁就学生。
教师一定要坚持教育的原则和要求,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
但学生的批评,一定要从原则出发,凡是违反原则的认识和行为,都要给予批评。
第四,要讲究艺术。
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所以,对学生的批评教育,当然也是一门艺术。
在对学生批评教育的时候,特别需要讲究方式方法,根据不
同的对象和错误,应用不同的技巧。
运用得当,学生才乐意接受,也才能达到批评的目的。
第五,要与表扬相结合。
批评与表扬,是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行为的基本方法。
但批评和表扬也都是双刃剑,只单一的对学生批评或表扬,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
要二者结合起来,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及时指出存在的不足,才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