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宫秋》中昭君与元帝的形象
浅析《汉宫秋》爱情悲剧之下作者的意图

浅析《汉宫秋》爱情悲剧之下作者的意图一、昭君出塞的历史由来昭君出塞的故事自西汉开始,至元代初期,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变,从而产生了《汉宫秋》这一剧本。
就其来源而言,最早的记录来自班固所著的《汉书·纪元帝纪》: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
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乎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
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汉书·匈奴传》也同样载入此事:“单于自言婿汉氏以自亲。
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
”[1]依据最初的两则正史记录而言,《汉宫秋》剧本中的昭君与元帝的爱情情节并不存在。
从基本的历史知识中可以了解到,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入朝,自请为婿。
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与呼韩邪结姻,而此名宫女就是王昭君。
之后的记载,包括史书、逸闻或者戏曲、剧本,都热衷于将昭君出塞解释为自愿行为。
范晔在之后的《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记载:“昭君字嫱,南郡人也。
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范晔在此已经改变班固的基本观点,他已经加入昭君因常年不得见御而自请出塞的描述,由此可以猜测,此桥段可能已经与民间传说相结合。
另外一些情节更加确证了这一猜想,即因未收到昭君贿赂而从中作梗的毛延寿是否存在。
在正史中从未提及任何有关画工与画像之事,更未提及毛延寿此人。
而有关毛延寿的笔墨只出现在《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等典籍中。
在民间的一些传奇、戏曲,甚至诗词中,关于毛延寿与昭君之间的事情,描述得日渐详细。
二、《汉宫秋》对历史的改编戏曲对历史的改编是普遍存在的。
戏曲的叙述方式并没有那么严肃,它所针对的观众本身,就着眼于娱乐,因此,改编偏向戏剧性也在情理之中。
汉宫秋及昭君出塞比较

《汉宫秋》与《昭君出塞》比较马致远的《汉宫秋》与陈与郊的《昭君出塞》同是以“昭君出塞”为题材,但是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其剧中对故事情节的描写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很多不同,下面就分别论述。
一、故事情节关于昭君出塞,史实见于《汉书·元帝纪》载:“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
诏曰:匈奴⋯⋯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向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
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
”《汉书·匈奴传》也记载云:“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
元帝以后官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
”这是昭君故事的本来面目,在这里昭君不是元帝的妃子,而只是个待诏,她是在汉匈和亲的历史背景下,作为礼物赐给匈奴呼韩邪单于的。
X晔的《后汉书·南匈奴传》丰富了这一故事的内容和悲剧色彩,但基本事迹未变:“昭君字嫱,南郡人也。
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人掖庭。
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悚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它与《汉书》的记载相比,增加了对昭君美丽容颜的描写和昭君“积悲怨”而负气“求行”的情节,虽说极为简略,却勾勒出了昭君的基本形象和性格,为后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昭君的传说自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开始流传:昭君因美貌不肯行贿画工,被丑化画像而被遣送出塞和番,临别时汉元帝才发现昭君为后宫第一美貌,追究画工,杀死毛延寿等人。
以上是昭君故事的流传和发展,可以说到了元代故事情节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了。
但是马致远的《汉宫秋》不是对昭君故事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对史实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他处于元代异族的统治之下,有感于汉民族的衰微,在剧本中把当时汉强番弱的形势改为汉弱番强、匈奴大兵压境的历史背景,改变了昭君和亲的原始意义,剧中汉王室忍辱屈从,反映了剧烈的民族矛盾,从而抒发自己心中对汉室的想念,寄托自己对汉民族强大的希望。
元杂剧《汉宫秋》意蕴的教学探究

元杂剧《汉宫秋》意蕴的教学探究发布时间:2021-07-23T14:53:50.22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下作者:刘荆陵[导读] 《汉宫秋》,全名为《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也是在戏剧史上享有盛誉的一部杰作。
明代臧懋循《元曲选》)推《汉宫秋》为第一,列为元人百曲之冠,《中国十大悲剧》将其选入,1829年有了英译本,是欧洲人最早知道的中国戏曲之一,这些都充分说明《汉宫秋》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而且已列入世界文化画廊。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刘荆陵 442000《汉宫秋》,全名为《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也是在戏剧史上享有盛誉的一部杰作。
明代臧懋循《元曲选》)推《汉宫秋》为第一,列为元人百曲之冠,《中国十大悲剧》将其选入,1829年有了英译本,是欧洲人最早知道的中国戏曲之一,这些都充分说明《汉宫秋》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而且已列入世界文化画廊。
《汉宫秋>写的是汉元帝和王昭君的故事:西汉元帝以声色享乐不足为憾,中大夫毛延寿奏议,广选天下美女以充后宫。
秭归农家女子王昭君被选中。
昭君美艳无比,毛延寿以当选第一为条件趁机索贿。
但昭君因家贫无钱进贿,毛延寿怀恨在心,遂将昭君画像故意点上破绽,因而被打入冷宫。
十年后的一天晚上,昭君手拨琵音倾诉幽怨,被元帝发现,惊诧于她的美色,于是大加宠幸,赐为明妃,并下令杀死毛延寿。
毛延寿携带昭君画像,畏罪逃往匈奴。
唆使匈奴王按图索取王昭君。
匈奴大兵压境,元帝和满朝文武束手无策,昭君毅然挺身而出,情愿赴向奴以息刀兵。
元帝无奈,为昭君饯行,当昭君行至“汉蕃交界”的江边时投江自尽。
匈奴王感其忠义,将她葬在黑龙江边,而痛恨毛廷寿离间败盟,遂缚毛送汉,元帝斩掉毛延寿,于是两国和好如初。
元帝怀念昭君,梦中与昭君相会,醒来听到孤雁悲鸣,倍添愁绪。
故剧名为《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很显然这部剧作描写的并非历史上真实的王昭君,它是元人马致远以他所处的时代为背款创作的一部历史剧,带有极其浓厚的“时代”色彩。
汉宫秋的历史故事

《汉宫秋的历史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历史故事,叫《汉宫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皇帝叫汉元帝。
他的皇宫里有好多好多漂亮的妃子。
其中有一个妃子叫王昭君,她长得可美啦,就像天上的仙女一样。
汉元帝特别喜欢王昭君,可是呢,当时的情况很不好。
有一些坏人想要欺负汉朝,他们很厉害,汉朝打不过他们。
那些坏人说,如果不把王昭君送给他们,就要来打仗。
汉元帝心里很难过,他不想把王昭君送走,可是为了国家的和平,没有办法。
王昭君也很勇敢,她愿意为了国家去远方。
最后,王昭君离开了皇宫,去了很远的地方。
汉元帝每天都很想念她,心里特别伤心。
小朋友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为了大家的幸福,我们要做出一些牺牲。
《汉宫秋的历史故事》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个很精彩的历史故事叫《汉宫秋》。
汉元帝的皇宫可大啦,里面有好多好多的人。
有个叫王昭君的妃子,她漂亮又善良。
有一天,外面来了一群很凶很凶的坏人,他们想要汉朝给他们很多东西,还说要王昭君。
汉元帝不想给,但是又怕打不过他们。
王昭君知道了这件事,她一点都不害怕,说愿意去。
王昭君走的时候,汉元帝可伤心啦,一直看着她走远。
从那以后,汉元帝总是想起王昭君,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小朋友们,王昭君是不是很勇敢呀?我们也要像她一样勇敢哟!。
马致远的《汉宫秋》:颠覆昭君的真实历史,却仍是杰出的历史剧

马致远的《汉宫秋》:颠覆昭君的真实历史,却仍是杰出的历史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简称《汉宫秋》,是元代⽂学家马致远创作的⼀出杂剧。
它改编于汉元帝时期'昭君出塞'的故事,被称为元曲四⼤悲剧之⼀。
全剧由四折和开篇的楔⼦组成——在楔⼦和第⼀折⾥,汉元帝派⽑延寿去民间挑选宫⼥,⽑延寿借机收受贿赂,中饱私囊。
王昭君不肯⾏贿,⽑延寿就故意把她画丑,使昭君被打⼊冷宫。
后来汉元帝巡宫,听到昭君的琵琶声,发现这个⼥⼦其实容貌出众、多才多艺,于是深深爱上她,封为明妃,两个⼈沉浸在幸福中。
新昌调腔《汉宫秋》剧照第⼆折和第三折⾥,⽑延寿⾃知罪责难逃,投奔匈奴,并把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致使单于向元帝索要昭君为妻,若不答应则兵戎相见。
汉朝⽂武百官畏惧匈奴,⽆论元帝如何责骂,也没⼈能拿出抗击匈奴之计,元帝只能忍痛割爱,到灞桥为昭君送⾏。
⽽昭君不舍故国、不愿受辱,在汉蕃交界的⿊龙江投⽔⽽死。
剧情由欢乐的顶峰,⼀步步跌⼊痛苦的深渊。
最后⼀折,是整个剧本情绪的⾼潮——汉元帝做了⼀个梦,梦见昭君从匈奴逃回汉宫,但他还没来得及与昭君细诉衷肠,就被⼤雁的叫声惊醒。
于是他徘徊于殿前,对着⼤雁尽情倾诉了苦闷忧伤的感情。
所以全剧的名字,叫'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汉宫秋》并不符合'昭君出塞'的真实历史,⽽且改动很⼤。
但清代哲学家焦循却说:'元明以来,作昭君杂剧者有四家。
马东篱《汉宫秋》⼀剧,可称绝调。
'所谓'绝调',就是举世⽆双。
《汉宫秋》对真实历史做了哪些改动?为何要这么改?为何偏离历史真实的它,还能成为'昭君出塞'题材的绝唱呢?史书⾥的王昭君'昭君出塞'的史实,载于《汉书·元帝纪》、《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
《汉书·元帝纪》记载:'竟宁元年春正⽉,匈奴乎韩邪单于来朝。
汉宫秋读后感

《汉宫秋》读后感《汉宫秋》不仅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的代表作,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取材于汉元帝和王昭君的故事,但经过马致远的巧妙加工和再创作,使其既保留了历史的基本轮廓,又加入了大量的艺术虚构和想象,从而构成了一部宏伟壮丽的历史悲剧。
王昭君的悲剧命运是这部作品的核心。
她因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而被丑化,打入冷宫。
然而,她的美貌最终仍被汉元帝发现,得以宠爱并封为明妃。
但随后,毛延寿投敌叛国,将昭君的美貌献给匈奴单于,导致汉元帝不得不将昭君送往匈奴,以换取国家的和平。
昭君在汉匈交界的黑龙江投水而死,这一结局充满了无尽的哀婉与悲痛。
在这部作品中,我深感王昭君的坚韧与勇敢。
她面对命运的不公与困境,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愿屈服于权势与金钱。
她的这种坚韧与勇敢,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汉元帝的昏庸与无能也让我深感痛心。
他作为一国之君,却无法保护自己的爱妃和国家,这种无能与懦弱让我对领导者的责任与担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汉宫秋》中的毛延寿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既是一个贪婪卑鄙的小人,又是导致昭君悲剧命运的直接推手。
他的存在,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黑暗。
这部作品的艺术特点也值得称赞。
马致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运用了大量的抒情手法,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抒情意味。
这种艺术特点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让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与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汉宫秋》是一部深刻反映人性、爱情和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它不仅让我对王昭君和汉元帝的命运深感同情和敬佩,也让我对人性、领导者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作品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繁荣,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的公正与和平。
同时,《汉宫秋》也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境与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坚韧与勇敢,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与梦想。
《汉宫秋》:人性的解禁-精选文档

《汉宫秋》:人性的解禁《汉宫秋》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代表作。
明人臧晋叔把它列在《元曲选》之首,清人焦循《剧说》更推崇其为“绝调”。
《汉宫秋》是一个末本戏,以汉元帝为主唱,他是一个从被蒙蔽到发现真相,处于难堪境地后更加凄怆孤独的人物。
但是,他的妥协决不仅仅是因为他软弱个性等个人因素,使元帝陷入困境的也不仅仅是番王。
实际上,作者的创作意图从未把批判的矛头鲜明地指向胡、汉中的哪一家,而是将《汉宫秋》作为命运人生观的一种文学图式,着意表现了一种困境,一种不可逆转的沮势,与一种兴衰不定、生死无常的幻灭感。
在传统的阅读中存在两大误区:一是过分强调王昭君形象的历史内涵;二是走进了民族矛盾的犄角,从而使对作家、作品的研究陷入了矛盾、尴尬的境地。
笔者以为《汉宫秋》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它本身所能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意蕴阐释,还在于作者对帝王形象的人性解读以及生存意识的觉醒上。
另外,作者对戏剧“情”的诗化处理方式也增添了《汉宫秋》的魅力。
一、帝王形象的解禁汉元帝,这位自诩“嗣传十叶继炎刘,独掌乾坤四百州”的堂堂汉室之胄,自以为外有安邦之武将,内有定国之文臣,四境太平,天下无忧,又有昭君这样的佳人相伴,该是何等的舒心惬意!可一旦呼韩邪单于来犯,满朝文武都成了“忘恩咬主贼禽兽”,“满朝中都作了毛延寿”,这才深切地感到原来自己“空掌着文武三千万,中原四百州”,帝王的荣光威严和不可一世之尊在刹那间崩塌下来。
当他仅想做个怜香惜玉的情种,仅想和昭君做对小家子平民夫妻也不能时,这种原有的尊贵无比、美满无边的帝王感觉就破灭得更彻底,由此带来的惶恐、悲伤、凄怆就更强烈。
正像原本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突然变得阴郁愁苦、忧心忡忡。
汉元帝也有相似的悲剧领悟。
当其独恋椒房旧纱窗,幻听到孤雁哀鸣,“丧失”的感觉就更深入骨髓了。
这种“丧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指失其所爱;另一方面则是原来自足平衡的心理世界的丧失。
作为帝王都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无法抗拒命运对人的播弄,无可奈何的他意识到了为人的悲哀,领悟到了尊贵繁华的帝王事业的虚假。
元杂剧《汉宫秋》赏析

元杂剧《汉宫秋》赏析
《汉宫秋》是元代马致远创作的一部历史剧,是元朝四大悲剧之一。
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全剧四折一楔子,取王昭君出塞的故事,非正史。
主要内容写的是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
事实上,正史上王昭君出塞不是受匈奴威胁,当时汉强匈奴弱。
史书记载昭君出塞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和《匈奴传》,大致情节是:西汉竟宁元年,元帝以宫人王嫱赐呼韩耶单于为阏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韩耶死,从成帝敕令,复为后单于阏氏。
而《汉宫秋》将其戏剧化处理,表达出的意味便截然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汉宫秋》中昭君与元帝形象一个是背着落日、黄沙、黑水纵身的倩影;一个是对着丹青、铜灯、冷宫落泪的背影。
一个是能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大汉的农家女子;一个是只会在灞桥凄凄地唱着阳关的神州天子——《汉宫秋》中的昭君与元帝。
这对在历史真实历史中并没有太多交集的男女,却在历代文人笔下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尤以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最为著名。
《汉宫秋》只是一个被历代文人翻炒了无数遍的“昭君和番”的故事,为什么会得到人们这么高的评价,一个已经失去了太多新意的母题何以在马致远笔下焕发出新的生命?此中关键之一就在于《汉宫秋》中的形象不单具有前人所赋意蕴,马致远大胆地进行创新,写出了全新的文化精神和当时时代的强音。
一、王昭君形象的历史流变历史上的美女往往被人认为与国家兴亡有一定的关系。
1商亡于妲己,西周灭于褒姒,吴毁于西施,盛唐颓始玉真。
虽然将一国的兴亡归罪于一女子未免偏颇,但女子在封建王朝的兴衰中的确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红颜祸水并不是全无道理。
但在众多作家笔下有着这么一个女子,与上面诸女同样有着倾城之貌,在许多文人的心目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王昭君。
真实的昭君生活在那个中华傲视东方,燕然勒功的时代。
2正史《汉书·元帝纪》中说:“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汉书·匈奴传》中说:“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樯(樯)字昭君赐于单于。
”后面能证诸史实的内容便是王昭君遵成帝之命,守匈奴习俗嫁呼韩邪单于之子并生有儿女,卒后葬于青冢。
《后汉书·南匈奴传》里增加了王昭君主动请行的情节和缘由,成为后世昭君悲剧的最早历史依据。
西晋石崇《王明君歌词》给昭君形象配以琵琶,让她以琵琶诉怨,表述内心感受。
3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和《王昭君变文》在王昭君文学形象演变过程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虚构了昭君悲剧的直接制造者。
它解释了为什么昭君“貌为后宫第一”,却“数岁”“不得见御”、得不到汉元帝宠幸的原因:一元帝后宫过多;二为画师作怪。
但这里并没有坐实陷害昭君的画师就是毛延寿,只是说他是最善“人形”者。
而后世人们却由此认定了他就是昭君悲剧的直接制造者。
4《王昭君变文》中出现了毛延寿这个人物的原型并且出现了有精神有思想的王昭君,但她同样不遵循史实的演绎,让王昭君在远嫁匈奴后不久去世,使呼韩邪单于和汉元帝都留下了无穷的悲慨。
但值得注意的是,《王昭君变文》的祭词“漂遥(嫖姚) 有惧于检(猃) 狁, 卫霍怯于强胡。
不稼(嫁) 昭军(君) , 紫塞难为运策定。
”这就不是简单的“身殁于蕃里, 魂不忘京都”的王昭君。
而是国家危难之际,勇于牺牲或成为牺牲品的王昭君了。
《后汉书·南匈奴传》里将王昭君的的故事小说化, 掺入了感人的情节,“昭君入宫数岁, 不得见御, 积悲怨, 乃请掖庭令求行”。
与范晔同时的王褒有《明君词》,“阑殿辞新宠, 椒房余故情”的虚构, 使王昭君与汉元帝的爱情悲剧更加感人, 且第一次将汉室衰微匈奴强大的冲突与个人的爱情生活结合起来。
5唐代,歌咏昭君的的诗歌基本是沿着六朝的倾向发展的。
比如李白的《王昭君》:“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娥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其主题都是从严“华夷之辩”的观念派生出来的,大都不出小人构陷、红颜薄命、远嫁异国的范围。
宋以后,咏史诗全方位地观照了王昭君,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特定文人的微观世界。
王昭君开始成为文人慨叹社会和自身的一种方式,欧阳修与王安石的《和王介甫明妃曲》同《明妃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欧诗说:“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讽刺皇帝的昏庸无情,同情处于无权地位的妇女的不幸命运。
王安石的《明妃曲》借历史的错位谈人生得失, 使之前的昭君诗失色许多。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但仍然纠缠于遇与不遇的士流咏叹。
到了元代,文人墨客更是将薄命红颜与重于泰山的家国责任放在一起,文人的对比议论具有历史的讽刺意味。
马致远的《汉宫秋》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汉宫秋》中,昭君已不是那正史中被一纸和亲诏书派去的宫女,也不是甫一出现就让金銮殿上坐着的元帝失色懊悔的花瓶。
而是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帝王宠妃。
6马致远笔下的昭君虽然只是一农家女,却毅然不与百金于毛延寿,虽然落得十年不得见君王的下场,但胜在坦荡。
那一身傲骨如同划破黑暗的闪电,映照得毛延寿之徒在昭君的面前如同跳梁小丑般不堪。
光是这份自清昭君就可以名留青史,何况她更是以一己女流,硬是做到了那些个被金章带紫绶的男人所无法做到的事情。
让昭君出塞和亲,是朝中的那些个庸臣所能想到的最稳妥的保命方式,但昭君毕竟是元帝宠妃,如果她不愿意,元帝又不舍,最后难免拼死一战,结果堪忧。
所以昭君自己的决定很重要,作者刚让昭君度过一段难得幸福时光这么快就把昭君推上了民族大义的风口浪尖上,应则保社稷、全天下、护万民,割情断爱;拒则生灵涂、家国破、情人亡,一尺白绫。
不用思考7“妾情愿和番,得息刀兵,亦可留名青史。
”好个识大体的女子,好个懂大义的明妃,与之相比,那些个只盼着将明妃献与匈奴的大臣们嘴脸着实可恶的紧。
那昭君也就是一少女,想来也从未离开过中土,今日却要远离故乡入那荒凉大漠。
虽是出于自愿,但又何尝不能说是被逼的呢。
8“今拥兵来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没奈何将妾身出塞和番。
这一去,胡地风霜,怎生消受也!”自古道:“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当是时昭君或许已经决定了自己的命运那么她说这番话更多的是自嘲女子的命运,几多无奈,几多悲凉。
她不怨自己那掌管着天下却无法救下自己第二次的丈夫——元帝,不恨那无事时只会山呼万岁,有事时却把自己这小女子往外推朝中大臣,怨只怨那毛延寿之徒心狠手辣,恨只恨自身之流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
黑水河畔的纵身一跃,她带走的是誓不踏足异国的决绝和那尚自纯洁一缕香魂,得到的确是无与伦比的尊重和众多人的无限哀思。
没有这一跃,昭君也可以获得清名,但她还是选择了最委屈自己的道路,为的是什么,一是为了维护她那兀自骄傲的大汉子民。
二是为向那操纵亿万生灵的命运大神抗争,我命由我,不由天!从一农家女,一路抗争下来,几经周折身份来了个天翻地覆的变化,却又因为前因又必须牺牲自己来挽救家国。
马致远塑造的王昭君不单是一个花瓶和自清自强的女子形象了,她已经有了为家国,为大义牺牲的觉悟,有了那些个男儿郎都不一定具有的大义,更不是朝中那些食肉者可比。
最可贵的是,她有了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她想向人们表达这样一种意思——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屈服于那无所不能的命运的。
二、汉元帝形象的日益丰满汉元帝作为历来“昭君和番”故事中的关键人物一直被人隐去,故此对这个人物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一位高坐金銮殿只为错把美貌的昭君错嫁入番邦的帝王形象。
9《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
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失信,遂与匈奴。
”这就是最早的写有元帝心里活动的记载。
在最早完成了后世昭君戏的基本情节构造的《西京杂记》中,元帝也不过就是个站桩式的人物,所有的冲突都在昭君与画师毛延寿身上发生。
后世的所有昭君戏也都大体如此。
马致远的《汉宫秋》中,10元帝从一个配角变成了真真正正的主角。
全剧4折加楔子,共46支曲子都由他一人唱,他是马致远精心刻画的一个艺术形象。
史书上的元帝是汉代第11代皇帝,正是汉朝对匈奴已有了明显优势的时期,不必再有高祖白登被围的窘迫,亦没有吕后拒婚的委屈受辱,是一个外藩入朝,天子赐颜色的时代,而昭君出塞也只是前代和亲政策的延续,带有更多的是一种天朝上国对藩国的赏赐色彩。
而在《汉宫秋》中强大的汉王朝变成了疲弱的汉廷,高高在上的汉元帝变成了一位对美人多情,对纷繁的朝局无能,对大臣与外藩勾结兵临城下的现实无奈的悲情君王。
先不论他悲情与否,他在戏中的所表现出的不明事理,草率偏信也的确不应该是一位盛世英主所具有的。
11陆林在《元人戏曲功能论初探》中说:“话兴亡千古,试听取,是和非。
”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是对帝王执政能力的首要考验,而汉元帝显然不具备通过这考验的能力,在开场便欣然嚷到:“自朕嗣位以来,四海晏然,八方宁静。
”殊不知,边塞上有匈奴蠢蠢欲动,朝堂上一众文武耽于安逸,奸臣当道,言路阻塞。
正是大厦将倾之象,而他却全然不觉,依旧沉溺于女色。
选贤任能,广开言路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而汉元帝则表现出与之相反的任用奸佞、赏罚失允,以个人好恶喜怒而断之。
命毛延寿刷室女选宫娃,所以才有了毛延寿向昭君索贿不成,点破美人图的事件。
乃至事发,元帝竟然为一女子片面之词竟直接下令将一朝廷重臣问罪斩首。
须知中大夫有罪必得三公议定交由廷尉府彻查、定案最后由皇帝决定问罪于否。
元帝这么做明显不符朝廷律法,太过草率。
12他这么做的原因除了色迷心窍急于想博美人一笑外,恐怕也没什么别的解释。
这一鲁莽行为直接导致了毛延寿投敌卖国,勾结匈奴兵临城下的结局。
然后这位一国之主面对满朝文武除了献出昭君娘娘别无他法之后无奈的哭诉13:“兴废从来有,干戈不肯休。
可不食君禄,命悬君口。
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
你们干请了皇家俸,着甚的分破帝王忧?那壁厢锁树的怕弯着手,这壁厢攀栏的怕攧破了头。
”最后只能哀怨地自问:“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这么一位忠奸莫辨,是非不分,目光短浅,全凭个人喜好治国御人的昏聩君主,亲手将自己的爱妃送上入番和亲的马车。
于其幸焉?于国幸焉?《汉宫秋》毕竟是讲述帝妃爱情故事的,马致远对于元帝的描绘不只在于政治方面,更多的是对他的爱情婚姻方面。
或许,元帝只是因为后宫寂寞才刷选室女,或许元帝只是一时迷恋于王昭君的美色。
但是在初识的惊艳,几月的琴瑟相偕,然后就是突如其来的分离。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元帝知道昭君必将去和亲时,他对昭君的感情已从贪恋昭君的美色升华到深爱昭君本人的地步。
那初知要昭君和亲时的愤慨“我养军千日,用军一时。
空有满朝文武,那一个与我退的番兵!都是些畏刀避箭的,恁不去出力,怎生教娘娘和番?”知道事不可违后的哭诉与对满朝文武的责备14:“恁也丹墀里头,枉被金章紫绶;恁也朱门里头,都宠着歌衫舞袖。
恐怕边关透漏,殃及家人奔骤。
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
吾当僝僽,他也、他也红妆年幼,无人搭救。
昭君共你每有什么杀父母冤仇?休、休,少不的满朝中都做了毛延寿!我呵,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