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八章 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第八章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第八章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跨学科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将文学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和对比,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跨学科研究不仅可以扩展我们的研究范围,还可以提供多个学科的视角,从而使我们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在本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其带来的挑战和价值。
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跨学科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通过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例如,通过将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道德、家庭和社会角色的理解和价值观。
再次,跨学科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文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
传统的文学研究主要关注文学作品本身,而跨学科研究则可以将文学与其他领域的研究进行结合,如历史、艺术、文化等。
通过将文学作品与这些领域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文学作品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通过将文学作品与历史研究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揭示文学作品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和反映。
最后,跨学科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文学研究中的新问题和新方法。
通过将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文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限制,并尝试寻找新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例如,通过将文学作品与计算机科学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开发出一些新的文学研究方法,如文学语言处理和自然语言生成。
然而,跨学科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学科之间存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专业术语,跨学科研究需要跨越学科的壁垒和语言障碍。
其次,跨学科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对研究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此外,不同学科之间的理论和方法可能存在冲突和矛盾,因此跨学科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较高的学科协调能力。
尽管存在一些挑战,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二讲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二讲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一、“Comparative Literature”不等于“文学比较”文学比较:荆楚文学/周原文学;陶渊明/王维;李白与杜甫;《狂人日记》/《外套》;诗/词比较文学:但丁/屈原;《诗经》/《荷马史诗》;华兹华斯/陶渊明;《狂人日记》(鲁迅)/《狂人日记》(果戈理);诗/词——佛教、画、乐归纳两点:1)跨国家、语言、民族、学科2)可比性。
不能任何抓来比较一番,要看其学术价值如何?选题体现水平。
比较性不是比较学学科的根本属性。
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哈利·列文(Harry Levin)有一篇文章题为《文学如果不是比较的,是什么?》(What is Literature If Not Comparative?)确实,当今的文学研究已经与比较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然,有一种浅度的比较,或称X+Y式的,有人将之戏称为“阿猫”与“阿狗”的比较。
于是,比较文学似乎成了“比附文学”,于是就有了所谓比较文学“危机”说。
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亦对“文学比较”的穿凿附会现象提出过自己的真知灼见:西晋之世,僧徒有竺法雅者,取内典外书以相拟配,名曰:“格义”,实为赤县神州附会中西学说之初祖,即以今日中国文学系之中外文学比较一类课程,亦只能就白乐天等在中国及日本之文学上,或佛教故事在印度及中国文学上之影响演变等问题,互相比较研究,方符合比较文学之真谛。
盖此称比较研究方法,必须具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否则古今中外,人天龙鬼,无一不可取以相与比较。
荷马可比屈原,孔子可比哥德,穿凿附会,怪诞百出,莫不追诘,更无谓研究可言。
钱锺书先生亦说过:“由于没有明确比较文学的概念,有人抽取一些表面上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中外文学作品加以比较,既无理论的阐发,又没有什么深入的结论,为比较而比较,这种‘文学比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文学比较之所以缺乏意义,是因为:1)表面上类比,容易牵强附会,结论过于简单,会产生一些学术结论上的笑话。
比较文学研究 第八章 跨学科研究

从比较文学角度研究这种关系,应注重于文学与其 文学与哲学的相互联系,常常表现在文学家与哲学家之间在根本立场与世界观上的相互影响
❖ 两者共存于一个反映社会存在的总的意识形态的体系中,在以不同侧面、不同方式反映社会生活时,必然会相互补充、影响和渗透
两者共存于一个反映社会存在的总的意识形态的体系中,在以不同侧面、不同方式反映社会生活时,必然会相互补充、影响和渗透
③弗洛伊德和荣应格的该理论特别重视那些包含有文学和其它艺术因素的复合类 型的研究,如西方的歌剧、中国的戏曲;西方的寓言画、 两者共存于一个反映社会存在的总的意识形态的体系中,在以不同侧面、不同方式反映社会生活时,必然会相互补充、影响和渗透
他艺术的“相互阐发”,即既要看到文学与其它艺 一、什么是跨学科研究
三、从比较文学角度研究文学与其它艺术的关系
术相通的特点,又要看到文学与其它艺术各具特性, 应把文学与其它艺术的相互关系,放在共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上加以比较,探讨有可能形成文学与其它艺术紧密结合的共同社会文化
基础
因而不能调和的特点 西方的寓言画、诗配画,中国的题画诗;
西方:《圣经》对西方文学(思想内容、想象构 思)的影响,文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扬教义
中国:佛教对中国文学(思想内容、想象构思、 体裁)及对中国古代文论(新观点、术语)的影 响,文学宣扬佛理
五、文学与心理学
❖ 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史 ①柏拉图、亚理士多德 ②十八、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 ③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 ④意识流、现代心理小说
④对读者心理的研究,这是一种审美心理的研究,—方面看 作家如何迎合读者心理,以便紧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一方 面读者产生怎样的反应,反作用于作家的创作
自考《比较文学》复习笔记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
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
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
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
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
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亨利。
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
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说一:名词解说: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区分出放送、流传、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描述出“经过路线”。
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外国的名誉、反应或影响,进行研究。
其研究的要点常常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区分出放送、流传、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描述出“经过路线”。
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以致艺术技巧等的本源。
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据,探究它们的放送者,揭露此间的因果关系。
3 社会整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必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定遇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限制,他们被其自己所属的文化烙上了激烈的特点。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察时,必定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重印记。
4 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倡导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此后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照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的。
“影响研究”。
因为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互相交往的联系,所以就出现了以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许多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汲取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第一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据,《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
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以为,它们是从外国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
比较文学研究 第八章 跨学科研究

本章学习要求
了解文学与其它艺术、 了解文学与其它艺术、 文学与其它艺术形态的相同与不同点
一、什么是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又称科际整合, 跨学科研究,又称科际整合,是指对于文学 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它包括 文学和其它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文学和其它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文 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以及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二、文学与艺术的关系
原始时代:从发生学角度看,文艺和音乐、舞蹈、 原始时代:从发生学角度看,文艺和音乐、舞蹈、 绘画、 绘画、雕塑等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亲 缘关系 进入文明时代: 进入文明时代:文学与其它各种艺术之间存在亲缘 关系。如书画一致、音乐中的歌词、 关系。如书画一致、音乐中的歌词、综合型艺术戏 电影更是与文学密不可分, 剧、电影更是与文学密不可分,还有身兼数艺之长 的文艺大师等 文学和其它艺术在题材上、 文学和其它艺术在题材上、意境上经常互相借鉴 文学和其它艺术也在结构、 文学和其它艺术也在结构、技巧上互相借鉴
四、文学与宗教
宗教对文艺的产生发展, 宗教对文艺的产生发展,对体裁的形成有直 接影响, 接影响,宗教也利用文学得以发扬与传播
西方: 圣经》对西方文学(思想内容、 西方:《圣经》对西方文学(思想内容、想象构 的影响, 思)的影响,文学宣扬教义 中国:佛教对中国文学(思想内容、想象构思、 中国:佛教对中国文学(思想内容、想象构思、 体裁)及对中国古代文论(新观点、术语) 体裁)及对中国古代文论(新观点、术语)的影 响,文学宣扬佛理
本章重点
了解文学与其它艺术以及文学与宗教、 了解文学与其它艺术以及文学与宗教、心理 学、哲学等其它意识形态的关系
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举例

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举例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指将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探讨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下面是十个例子,展示了文学与不同学科的跨学科研究。
1. 文学与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角色和情节,揭示人类心理的深层结构和心理过程。
例如,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何反映了心理学上的人格特质和心理机制。
2. 文学与社会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描写和人物关系,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例如,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了解特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
3. 文学与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描写和人物命运,研究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背景和影响。
例如,通过分析历史小说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了解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4. 文学与哲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哲学观点,研究哲学问题和哲学思想的表达。
例如,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观。
5. 文学与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研究语言的结构和语言的功能。
例如,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文体特点,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语言的变化。
6. 文学与艺术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表达和艺术形式,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原理。
例如,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符号,探讨艺术作品的象征和意义。
7. 文学与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研究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效果。
例如,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教育场景和教育理念,了解教育的目标和教育的过程。
8. 文学与文化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意义,研究文化的特征和文化的传承。
例如,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民俗和传统,了解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9. 文学与经济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经济描写和经济关系,研究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影响。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 PPT课件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nabell Lee
Edgar Allan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要复杂得 多。尽管文学和宗教分属于人类社会生活中两种不同的意识 形态,但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它们之间却有着十分密 切的联系。
从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宗教对文学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除宗教对文学产生影响外,宗教与文学还存在着两重关系,
张守义的书籍装帧艺术
诗歌与音乐
1《诗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 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 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 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
2 楚辞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
诗歌与绘画(空间艺术)
“所有的艺术都是模仿,只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 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 同。”——亚里斯多德
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善于画。”(陆机《文赋》) 莱辛《拉奥孔——论绘画与诗的界限》:“达到痛苦顶
点之前的一霎那”:最富有联想和视觉冲击力。 钱锺书:《中国诗与中国画》、《读〈拉奥孔〉》
拉奥孔
《拉奥孔》 The Laocoon and His Sons
诗歌与绘画(空间艺术)
古代画题:深山藏古寺 野渡无人舟自横 踏春归来马蹄香
绘画作为固定瞬间的空间艺术,如何最大限度地使读 者产生联想和回味? 如何用绘画表现飞将军李广的英勇善射? 绘画:“李广射匈奴”——箭仍在弦上,而画面远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病患者” 他们耽于幻想,与现实格格不入,总是感到 自己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于是通过白日梦 的方式放纵自己意志,宣泄自己的欲望。
通感(联觉)
通感也是艺术家特有的能力
诗人能够“看见”声音;“听见”颜色;
“摸着”气味;“闻见”冰冷…… 艾略特认为,诗人不仅具有较强的视觉和听 觉想象力,而且在精神上同自己的童年和民 族的童年保持着联系,他能够帮助人们达到 存在于文明人之中的前逻辑心态。 无疑这也是一种心理功能。
(一) 文学和心理学
1、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的论述 (1)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理想国》诗人凭灵感创作 《诗学》文学作品与观众的心理关系,净化 (2)18、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进一步认识到自 身无意识中的创造能力,开始探索创作与心理之 间的关系,加强对人的内在世界的关照和审视。
(3)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泛性论的心里分析 学说和对梦的解析的问世,以及荣格关于种族 记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的建立,把文学 和心理学的关系变得格外密切。 (4)20世纪西方文学发生了一场重大的变革, 传统的以表现客观外在世界为主的文学被表现 主观内在世界的文学逐渐取代。导致了“意识 流”和“内心独白”等手法的诞生。 (5)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正在形成一门名为 “文艺心理学”的新学科。
“跨学科研究”是文学研究的普遍方法,而
非比较文学研究专用的方法。 “文学是人学”,一切由人所创造的学问, 都与文学有密切的关联,因而,研究文学势 必要“跨越”学科。 对文学研究来说,最容易“跨”的,是社会 学、心理学、艺术学、哲学、宗教学、民俗 学、历史学等。
“红学”的跨学科研究
《红楼梦》的研究成果,绝大部分是“跨
引进“原型”的理论
从人类祖先那里积淀下来的行为方式和心理
状态,荣格称之为“原型”。 文学研究就是从作品中发掘“原型”,而读 者被打动也是因为自己的无意识与作品隐含 的“原型”相契合了。
(二)文学和宗教
1、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文学和宗教都产生于上古时代,在文学产生 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 某些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宗教更有着直接的 联系。古代东方的诗歌,古希腊的戏剧,最 初根源都与宗教仪式有关。
2、创作者的多重身份
瓦格纳:音乐家、文学家、理论家
苏轼:工诗词、擅绘画、长书法、精音
律 罗曼罗兰:《约翰 克里斯朵夫》、 《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
3、与其它艺术的相互借鉴:
文学与音乐、绘画在题材、主题方面的相互
借鉴: 西方歌剧 、纯音乐作品 、我国的《春江花月 夜》、《十面埋伏》等 ;文学也往往借取音 乐的意境与形式 。 绘画和造型艺术也常常从文学中借取主题和 题材 ;我国古代的题画诗是绘画与诗歌相互 融合的典型 。
从主体来看,诗人艺术家往往身份合一;
戏剧、影视都是高度综合的文学艺术。
1、原始艺术的同源混生:
远古时代的原始艺术具有一种同源混生形态:
古代诗歌乐舞混生的普遍状态;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 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 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 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研究文学与其他艺术的互相关系,就是把它
们放在共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上加以比较, 从而探讨有可能形成文学与其他艺术紧密结 合的共同的社会、文化基础。
三、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都是通过语言来面对、把握、 呈现世界,所不同的只是把握和呈现的方式,如思 想的、宗教的、心理的、审美的等等。 文学艺术实际上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这就使它与其 它社会科学有了沟通。
宗教还是文学交流的先导和相当活跃的媒介。
东方之佛教、西方之基督教。 有些重要的宗教经典,本身也是文学作品: 《圣经旧约》、《古兰经》。 宗教对文学在主题、题材、形式、思想深度、 文论等方面有直接影响。
2、宗教与文学作品的题材
(1)《圣经》:“该隐”的故事成为拜 伦诗剧《该隐》的题材来源;“列王纪” 中的“神仙”成为斯宾塞长诗《仙后》的 题材来源;植物的故事在邓恩诗中转化为 “蔬菜”和“孩子”的意象;《圣经》中 的“三重天”的构想,在但丁《神曲》中 转化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 个世界。
西方,天才被看做“狂人”,被视为“神灵
凭附”;诗人都是一些“心神飞荡”的人; 诗人无意识之言看似缺乏理性,实质超越理 性。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才是对某种缺陷的“补 偿”,只有身体上有残缺的人,才能具有超 过常人的禀赋,才能激发一般人无法想象的 潜能。
白日梦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都是某种形式的“精
《圣经》中的“创世纪”、“路加福音”、
“士师记”与弥尔顿的三部曲《失乐园》、 《复乐园》、《力士参孙》,存在一种对应 关系;清教徒作家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 其实就是对“圣经”故事的一种图解;歌德 巨著《浮士德》中“魔鬼”故事、达芬奇名 画《蒙娜丽莎》,也都取材于《圣经》。
2、《佛经》:就中国古代文学而言,我们可
3 、比较文学之跨学科研究
简言之,跨学科研究专门探索文学与其他
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研究文学本身。 一般而言,它包括三大研究范畴,即文学 与其它艺术门类、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文学与自然科学。
二、文学与其它艺术
文艺不分家,没有纯粹的文学 从产生来看,诗书画、诗乐舞同源; 从发展来看,文学艺术互相借鉴、渗透;
佛教的“四大皆空”、“人生虚幻”、“世
事无常”往往深入到古代文人的思想深处, 让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一种深远的无常感。 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 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 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 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 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忧中从来,不可断绝。”
第八章 跨学科研究
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 交互渗透,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 代,而且贯穿着不同的学科。 ——钱钟书
一、定义
1、“学科” 概念源自西方的知识系统。是指按门 类划分的系统知识,或说知识门类。 亚里士多德分类:形而上学、逻辑学、伦理学、 政治学、物理学、诗学等。 中国古代学术分类:《周易》道和器—刘歆《七 略》六大类(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 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 现代意义上的学科,通常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两大知识系统(也有自然、社会、人文之三分 说)。
(3)佛教:佛教所主张的“因果报应”、
“四大皆空”、“世事无常”、“人生虚 幻”、“清静禅悟”、“地狱”与“人间” 等,直接影响到了王维、白居易、柳宗元、 曹操、杜甫的诗歌主题,以至于《三国演 义》、《红楼梦》等作品的主题,也不能脱 离佛教来理解。佛教教义中的“因果报应” 观念,几乎成为中国宋元白话小说的总主题。 佛教的一些基本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 中国古典文学,丰富和发展了后者的思想内 容。
2、 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是多门学科间相互作用、相互补
充的合作研究;是当今各门学科中通用的研 究方法,并不是文学研究的专属。 自然科学中的数、理、化、生、医等学科的 研究,往往必须“跨学科”,以至产生了 “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新的交叉学 科。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中,也有“教 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历史哲 学”、“宗教心理学”这样的跨学科的交叉
4、与其它艺术的差异及互补:术,而造型艺术为一种 空间艺术。第一、文学在时间上为先后承续的事件、动作和 情感,造型艺术描绘空间中的物体和形象;造型艺术的题材 局限于可见的、有限的自然物像,文学的题材更能够涉及经 验、情感、心灵等不可见之物。第二、就使用媒介而言,造 型艺术采用色彩、物质材料描绘点、线、面、立体,易于表 现空间景象,而文学采用文字,具有符号性,易于表现时间 流动中的意象;第三、从感官的心理功能来说,造型艺术诉 诸视觉,文学主要诉诸听觉和思考,依赖记忆和想象。 文学与音乐:都属于时间艺术,但在使用媒介、摹写对象、 反映现实等方面都各具特点,如文学以语言为媒介,长于描 写现实、表达思想、概念等,而音乐以声音作媒介,更长于 表达抽象的情感、情绪等。在表现观念、情感方面,音乐往 往缺乏文字那样的明晰性,而又更为微妙、细腻。
以从《佛经》与《山海经》、《佛经》与魏 晋志怪小说、《佛经》与《封神演义》、 《佛经》与《西游记》的关系,得到说明。 后者的题材,基本上都来自于前者。可以说, 《佛经》中的许多故事情节和人物,已经成 为宋元以后的中国古典小说的题材来源。
3、宗教与文学作品的主题
(1)基督教:基督教所主张的“博爱”、“道 德的自我完善”、“勿以暴力抗恶”,往往成为 托尔斯泰作品的一个核心主题。在中国,陈独秀 于1920年2月在《新青年》发表《基督教与中国 人》,称赞“平等博爱”、“牺牲奋进”、“反 思忏悔”的精神;影响到了鲁迅《药》(“受 难”)、曹禺剧本《雷雨》(“原罪”)、郁达 夫小说(“忏悔”)和冰心诗歌(“爱的哲学”) 等。
读者心理的研究
实质上是一种审美心理研究。
一则作者如何迎合读者的心理,以便紧紧吸
引读者注意力。如文学技巧、戏剧手段等 (犹如曲艺中的包袱、新闻节目中的兴奋点) 一则是读者产生怎样的反应
文学批评中对“情结”概念的引 入
所谓“情结”是一种潜意识的复合体,是人
类世世代代普遍心理经验长期积累后的一种 沉淀物。 这种“情结”被现实的各种原则压制之后, 艺术成为摆脱超我和现实原则束缚的幻想现 实,是发泄压抑的惟一通道。 如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都有一种“恋母情 结”。
2、比较学者对文学与心理学关系的 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对作家的个性和心理的研究:
兰波、王小波、天才还是疯子? (2)对创作过程的研究:痛感、灵感、通灵 (3)对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心理学类型和法则 的研究:俄狄浦斯情结 (4)对读者心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