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
第5课 三大改造

14.1945年殷氏夫妇创办糕点厂,新中国成立后生意兴旺。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殷氏夫妇最有可能的状况是
(D
)
A.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
B.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
C.不能继续经营,糕点厂被国家没收
D.不能继续经营,但可以以此获得部分收益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回答,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为解决“一些新的矛盾” 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的实质。
措施:进行三大改造(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生 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材料二 1956年,私营企业家积极配合了政府的决 策,其中,北方的代表人物是乐松生,他是百年药号同 仁堂的总经理,南方的领头者则是上海申新公司的荣毅 仁,一时人称“北乐南荣”。——《跌荡一百年》
材料一 1953年以来,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 在农村,主要是土改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 的需要。手工业经济分散,劳动分散,劳动生产率低……在城市私营工商 业中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使党不得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业、 手工业生产领域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中央党史研 究室《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赎买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课后提升
知识点1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青海中考)20世纪50年代,我国通过“一化三改”创造性
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其中,
“三改”是指对哪三个方面的改造( C )
①农业 ②工业 ③交通业 ④手工业 ⑤资本主义工商业
三大改造

手工业改造方式: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改造实质: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化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
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第二目,交流思考: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 什么时候开始的?其主要形式和政策是什么? 什么时候完成的?
点拨归纳 1954年 公私合营
和平赎买
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 公私合营的高潮
农 业 生 产 合 作 社
穷棒子精神
1952年秋,河北遵化王国范领导的合作社,23户 贫农,全社仅有一只驴,入社三条腿,还有一条腿是 别社的,农民家里是一穷二白,生产资料极为缺乏, 人们称这个社是“穷棒子社”但就是这么一个穷棒子 社,不依靠政府的财政,依靠自己的劳动,去离该村 35里的深山打柴,1952年冬季到1953年春季共打了 400多元的柴,帮助一些困难户解决了生活问题,还 为社里添置了1头牛,一只驴,30只羊,一辆铁轮车, 还有一些生产资料。到了1953年冬季,社里又添置了 1头骡子,5头牛,2只驴,65只羊,12只猪,1辆铁轮 车,还有喷雾器等生产工具。毛泽东听说后,豪情满 怀地说:“我看这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难道6 万万穷棒子,不能在几十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了 一个社会主义的又富又强的国家吗?
无数年的土地梦终于实现了!!!
有了自己的土地, 王国范生产时的干劲 分外足,动员全家男 女老少齐上阵,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种、耕种到灌溉,早
出晚归,勤勤恳恳。
下面出现的数字都是当时真实 的数据,来算算吧!
当时3亿农民,要分7亿亩土地和 297万头耕畜, 人均可分得耕地多少亩?多少人可分得一头耕畜?
7÷3≈2.3(亩)
3、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B.个体手工业联合成集体合作社 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下列事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 A.没收官僚资本企业 B.土地改革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工商业公私合营
第5课 三大改造

③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
④1956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北京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第三缝纫组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
结 果:手工业者加入了手工业生
产合作社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背 景: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很弱,在工业资本中主要是 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很少重工业;私营工厂一般规模 小,技术落后,经营困难,难以担当起实现国家工业化 的重任。
——张岂之. 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C
随堂练习
2.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指
A. 资本家由剥削者到劳动者的过渡
B.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
C. 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
D. 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D
随堂练习
3. 三大改造中,因实现了和平过渡,被誉为“中国社会主义
个体经营,集体互助
农民土地所有制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集体经营
农民土地股份制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集体经营
土地集体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完 成:
农业合作化实现后,农 民代表向毛泽东报喜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
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背 景: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方 式: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一体: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两翼: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
解读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解读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柳合青“三大改造”指1953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的实质是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含义: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2.原因:①土地改革完成后,土地归农民个体私有,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如不便于机械化作业,不利于兴修水利等农田基本建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等。
②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工业化的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粮食的需求逐年增加,为了保证工业化的资金来源,必须对农业现状进行改造。
③农村出现了新富农阶层,农民有两极分化的危险。
当时,农村重新出现了高利贷,甚至出现了典让和出卖土地的现象。
3.方式: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走生产合作化道路。
4.过程: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①“互助组”的特点是组内农民集体劳动,但土地所有权仍归农民私有,产品按农民私有土地进行分配,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②“初级社”是将土地交给合作社统一经营,除按劳动日分配收入外,主要按照入股土地进行分配(入股的耕畜等也享有一定的分配权),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③“高级社”的特点是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统一经营,按劳动日分配收入,废除入股土地分红,实质上废除了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耕畜等作价充公),因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5.结果:到1956年底,农民的个体私有制经济被改造成了公有制经济,确立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西部部分地区至迟在1958年底完成改造)。
由于要求过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强迫命令,违反自愿原则的情况;组织形式简单划一,缺乏激励机制,影响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1.含义: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第5课三大改造

农业
改 造 前 性 质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个体农民 私有制
个体手工业 私有制
资本主义 私有制
改 造 社会主义集 社会主义集 社会主义公有制 体公有制 后 体公有制 性 质 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完成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1956年 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 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 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 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到1956年 底全国建立 了75.6万个
农业生产 合作社,
入社农户达 1.1亿,占 农户总数的 想一想:农村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96.3%
小农经济已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手工业的改造
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 时,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 改造。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似, 主要采取合作社的方法把个体所有制 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到 里1956年底,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 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务:
改造 (生产资料私有制 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公有制
)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 实行
赎买政策。逐步发展企业的 公 私合营。
巩固练习
动脑筋
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 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 三大改造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 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 主义的基本制度.
第5课 三大改造

课堂小结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随堂训练
1.1956年中国很多农村的农民群情振奋,
B 他们正在积极申请加入什么组织( )
A.农业生产互助小组 B.农业生产合作社 C.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人民公社
2.同仁堂是驰名中外的商标品牌。如果你要 考察当年有关其公私合营的概况,你必须
A 查阅哪一阶段的历史资料( )
A.1953—1956年 B.1956—1966年 C.1949—1953年 D.1945—1949年
1966年后,同仁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工商改造有创举
私有制
公有制
“我是一个资本家,但是我首先是一个 中国人。……(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 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 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荣毅仁
天津盛锡福帽厂实行公私合营
1956年19156月年工底,商对界资代本表主义乐工松商生业的向社毛会泽主东义改送造喜基报
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
毛主席亲自主持编写了如何办合作社的书,这使农业合作化在 1955年进入了高潮。到了1956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合作 社,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1952年1957年农业发展柱状图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定义: 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进行工业生产
和生活用品生产的活动。
公私合营:
企业
主
国家所有 (公有)
合作
资本家所有 (私有)
赎买
同仁堂的公私合营
同仁堂的商标
同仁堂的新貌
变化一: 公私合营后,同仁堂企业面貌大改观。
三大改造

(生产资料私有制
公有制)
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合作社
公私合营
①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 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②但分散经营使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 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1953~1956年底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 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 走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 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赎买政策
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 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的是赎买政 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 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 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 会主义改革的创举。
1956年北京人民庆祝公私合营.
天津盛锡福帽厂实行公私合营
上海部分工商业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天津 青年资 本家宣 誓积极 接受社 会主义 改造
1956年1月工商界代表乐松生 向毛泽东送喜报。
同仁堂的公私合营
同仁堂的商标
同仁堂的新貌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 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 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 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 初步阶段。
报名参加合作社。
1956年,毛泽东在看农民 写给他的丰收报喜信.
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百分之90以上的 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 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摘要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关键字:三大改造,背景,局限性,历史意义一、简要历史背景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1953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至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为何改造1、当时中国状况:1949年10月建国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当时的中国由于内战、社会主义和国民政府的掠夺,经济变得很脆弱,直接表现为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运输阻塞。
经济萧条,百废待兴,可以用“一穷二白”来概括。
2、我们的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带领人民实现共产主义,而前提自然是要先进入社会主义。
3、关于农业改造:建国后,在新的解放区域还有3亿多的百姓没有土地,于是有了土地改革,当时的土改政策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土改后农业方面的形态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下得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把农民的土地私有改造为合作公社化的土地公有就是必然的了。
4、关于手工业改造:当时的手工业,就其生产方式及发展现状而言,它的生产条件十分落后,如果不将古老的生产方式改造为近现代生产方式,我国的手工业将遇到许多困难。
当时,毛泽东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全国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也就是说在整个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当时毛泽东同志估计这个过渡时期,大约需要十八年,即三年恢复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加上三个五年计划。
他认为中国“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可以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大改造历史背景: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
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
个体手工业是以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从事商品生产的一种个体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1952年手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1%,农村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很大部分来自手工业。
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决定逐步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已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数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
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中具有两面性,既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又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相应也具有两面性。
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
在经过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一系列从初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后,至1956年底,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已占原有资本主义工业总户数和职工人数的99%,占生产总值的99.6%。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用定息方式,即按照公私合营企业的私股股额(共23亿余元)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共发10年。
这就使得私股与生产资料的使用权相分离,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管理和运用。
定息停付后,企业就完全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包括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使剥削者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
至此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并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历史意义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消灭私有制这样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它与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一起,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
编辑本段土地改革后的问题土地改革后的中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中农化”。
在老解放区,由于种种原因又出现了土地买卖和两级分化的现象。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农民得到土地后,下一步该怎么办?根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必须进一步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农民引到互助合作的道路上来。
土地改革后的农村都建立了互助合作组,由于土地买卖和两级分化,有的地区不少互助组瘫痪了。
1950年7月,山西省委组织考察组到武乡县进行考察后写出了《山西武乡农村考察报告》,同年山西省长治地委也写出了《关于组织起来的情况与问题的报告》。
两个报告持相同的观点,认为要解决互助组消沉涣散的问题,必须使互助组增加新的内容,才能够有效的增加生产。
那么山西所说的新内容是什么呢?那就是要把互助组转变成以土地入股为特点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山西省委在写给华北局的《把老区互助组提高一步》的报告中还主张用增加公共积累、扩大初级社按劳分配部分的比重这些新因素,限制富农发展,逐步战胜农民的自发趋势,逐步动摇、削弱直至否定私有基础。
当时,刘少奇和华北局对山西省委的上述主张持不同意见,认为:巩固互助组的主要问题是充实互助组的生产内容,而不是去动摇其私有的基础。
强调搞农业集体化,那是将来的任务,并要以国家工业的强大发展和农业机器的大量使用为条件。
华北局对山西省委报告的批复和刘少奇同志的批语和他在不同场合的讲话都对山西的主张提出了批评。
刘少奇认为山西的做法是“错误的、危险的、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但是毛泽东不同意刘少奇和东北局的意见,并明确支持山西省委的意见。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在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期是存在着争论的。
后来,刘少奇和华北局的薄一波、刘澜涛遵从了毛泽东。
从而在中央“统一了思想认识”并早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前于1951年9月,中央召开的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后又经修改,于同年12月下发各级党委试行。
一直到1953年2月经毛泽东进一步修改后才作出正式《决议》发给全党实施。
三大改造的特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积极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采取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方式,引导农民逐步摆脱私有制;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巩固饿团结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的阶级路线,从而团结了广大农民共同走合作化道路。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到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有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对官僚资本没收,对民族资本和平赎买);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到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过渡形式);对企业的改造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结合起来,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