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的实质

合集下载

第5课三大改造

第5课三大改造

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赎买,而不是像对官僚资本那 样采取没收政策,是由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民主革命时期, 它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它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 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学 1.知道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习 开始时间、形式和结果。
2.了解国家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相
目 关情况。 3.知道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
标 式,并分析其原因。
重点 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局限。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务: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 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 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 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 13.09%。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 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上地总面积的0.22 %。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 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 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 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思考在土改后,有哪些因素是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
(生产资料私有制 改造 公有制 )
三大行 业的社 会主义 改造
1、农业
2、手工业
3、资本主义工商业
材料:“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 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地、最成功的一次土地 改革。”

第05课 三大改造-【帮课堂】2022-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精品讲义(学生版)

第05课 三大改造-【帮课堂】2022-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精品讲义(学生版)

【帮课堂】初中同步精品讲义第05课三大改造(学生版)……………情境导入激发热情………………多媒体展示图片:大屏幕展示同仁堂图片,介绍该品牌企业创办于1669年,以配方奇特、制作精湛、药品货真价实而闻名于海内外。

1954年经营该品牌老店的经理乐松生响应号召,把该店交给了国家,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5课《三大改造》。

…………………课标呈现清晰目标……………【2022年课标】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知识与能力】1.掌握三大改造的时间、方式、结果、历史意义。

2.了解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存在的问题。

3.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一结论。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2)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实质。

…………………本课综述明确特征………………本课主要讲述的是新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历史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的主要方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赎买政策,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讲透知识查缺补漏……………………【知识梳理】结合教材,解析知识点,识记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形式、结果,国家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的基本史实。

知识点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农业合作化(1)原因:土地改革以后,农业分散经营,影响,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建设的需要;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

5.三大改造

5.三大改造

第5课三大改造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生:(可能会摇头)师:在这里我可以先告诉大家,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的。

师: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改造哪三方面问题么?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师:既然知道是这三方面的问题,谁又知道国家是怎样进行改造的呢?如何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成公有制?生:不知道。

师:好,那今天我们就具体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一、农业的改造。

在土地改革中农民分到了自己的土地是不是就无忧无虑了呢?材料:李老汉在旧社会没有自己的土地,靠租种地主的土地和借高利贷生活;新中国建立后,老汉在1952年春天的土改中分到了土地,本以为这下能过上好日子了,但是他很快发现单靠自己干、手里的农具根本不够用,自己还没有耕牛,也没钱买种子;后来好容易东拼西凑种了点庄稼,却没有水渠灌溉,长势一直不好;更没想到的是,秋天一场蝗灾竟然让他颗粒无收!欲哭无泪的老汉为了活命,在冬天只得把地卖了,又靠借高利贷和租富农的土地艰难度日。

师:李老汉为什么要卖地啊?生:尝试回答。

教师:“在当时单靠农民个人的力量无法很好地进行农业生产”。

师:当时绝大多数的农民像李老汉一样,也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也都面临着和李老汉同样的困难,李老汉的遭遇不过是一个典型例子罢了。

师:农村中这样的情况会对我们国家的农业和工业生产造成什么影响?教师归纳:这种状况限制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产品也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师:所以,从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进行全面改造。

同学们,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像李老汉这样一家一户单干的农民所面临的困难吗?生:回答出“集体一起干”。

师: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这正是国家对农业进行改造的方式,当时称为“农业生产合作社”,而这场改造运动我们称之为“农业合作化运动”,让我们一起来重温当时的历史。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说课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说课课件

三大改造的完成 自主学习
1、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什么不足?
2、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 的自主学习,让学生 感知教材,培养其发 现问题和初步解决问 题的能力;三大改造 的实质,通过前面三 次分析、理解、突破, 到了本环节这个难点 也就迎刃而解了;要 把握难点,让学生深 刻理解三大改造的实 质,明白社会主义的 含义。
板书设计
生产资料私有制
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合作社
社会主义公有制
设计意图:这样浓 缩本课知识要点, 梳理线索,理清知 识结构,既清晰又 便于记忆。在展示
公私合过识营程间中内,在要联抓系住,知帮 赎买政助策学生构建完整的
知识结构。点拨学 生的空白点、疑惑 点。
反思重建
为讲《三大改造》我课前让学生先了解当下各村土地确权的事情,从网上搜索我国建国之后农村土地的变 迁过程;搜索建国之初手工业的发展困境,了解我们高阳县在纺织业方面的发展状况,调查各村的落后设备有 多少,为什么要淘汰落后产能等。反思本课教学过程,总结如下:
一优点: 1、上课是条理比较清晰,能够做到重难点突出,课堂衔接较好。我在课前做了一定的工作,认真收集资 料。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将课本知识与资料内容相衔接。在给学生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他们思考, 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历史知识分析当今社会问题的能力。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楚教材的基本 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思考什么样的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 2、能够较好地做到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教材进行剖析,使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拓宽学生 的知识面。 在这节课中有涉及政治经济学的术语较多,政策性很强,比较抽象又不好理解记忆。例如:社会 主义三大改造、赎买政策等名词学生既难理解,又觉得枯燥。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最简洁的、最通 俗的语言来讲解和描述,效果还不错。 二、不足之处: 1、在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的处理有失妥当,内容过多,不能做到有效取舍。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做 到不断的思考,及时总结积累经验,使自己不断进步。 2、在教学中,创新意识不够强,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做到大胆实践,多学习多思考,不断提高在自己的创 新能力。 三、重建 如果从新备课,我仍然坚持古为今用,培养学生用历史知识分析当今社会问题。在导入环节我会补充国 家确权的相关资料;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分析中,也会对当今确权与土地改革、农业也社会主义改造的本质 进行分析;对国家为什么采取赎买政策,我也一直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怎样把握。

第5课 三大改造

第5课 三大改造

赎买政策Βιβλιοθήκη 实现和平过渡乐松生 同仁堂经理 率先实行公 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商界代表 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 私合营 后任北京市副市长
荣氏第二代 荣毅仁 荣氏第一代 荣德生
荣氏第三代 荣智健
三、三大改造的完成
1、时间: 1956年底 2、意义: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 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不足: 三大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 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
转变为社会主义公 有制
知识结构
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
总结回顾
1、三大改造指的是对哪三个行业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 2、国家分别采取了什么方法对此进 行改造?什么时候改造进入高潮? 3、三大改造什么时候基本完成?实 现了什么巨大的历史转变?有什么 重大的历史意义?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实现合作化后,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方法: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成果: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 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从1954年起
公私合营
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务:
生产资料私有制 公有制
阅读课文后,思考并回答:


1、三大改造指的是对哪三个行业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 2、国家分别采取了什么方法对此进行 改造? 3、三大改造什么时候基本完成?完成 了什么巨大的历史转变?有什么重大的 历史意义?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

第5课《三大改造》教材分析:三大改造,讲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意义及存在的缺点等。

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2、国家对资本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3、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4、通过分析“为什么要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等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力,明确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及意义,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其主要形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主要形式是实行公私合营和赎买政策。

教学难点:赎买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一)农业合作化背景:①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②但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使得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方式: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即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成就: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手工业合作化时间: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方式: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似,主要采取合作社的方法把个体所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即手工业合作化。

成就:到里1956年底,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二、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时间:1954—1956年对象:资本主义工商业方式:公私合营、赎买政策政策:赎买特点:和平过渡。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

三大改造的实质

三大改造的实质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农民已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已处在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基本结束。

通过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所以,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

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教案:第5课 三大改造(含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教案:第5课  三大改造(含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

第5课三大改造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①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③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

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上图反映的就是当时的情景,看他们面带笑容,足见当时人们的热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教师讲述:什么是三大改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农业的原因2.读下面材料,分析讨论:我们党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史料解读: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

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

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

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改造的实质》
试题:
我国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C、在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D、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B
解析:
三大改造的实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

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农民已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已处在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基本结束。

透过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所以,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

【相关阅读】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好处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资料
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
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

透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群众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用心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

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
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群众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透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
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

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透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
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

在经过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一系列从初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后,至1956年底,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已占原有资本主义工业总户数和职工人
数的99%,占生产总值的99.6%。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用定息方式,即按照公私合营企业
的私股股额(共23亿余元)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共发10年。

这就使得私股与生产资
料的使用权相分离,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管理和运用。

定息停付后,企业就完全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透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群众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
入了合作社。

个体手工业是以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从事商品生产的一种个体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必须的地位。

1952年手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1%,农村需要的生产资料和
生活资料很大部分来自手工业。

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决定逐步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
改造。

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已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数
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历史背景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此刻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二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两
方面资料: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过程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迈开了步伐。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商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中共中央用心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群众化的道路。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第二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与此同时,90%以上的手工业者也参加
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展开。

在这个改造过程中,我国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从以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公私合营过渡。

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浪潮,并迅速席卷全国。

三大改造的结果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后期,由于发展速度过于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构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
次历史性巨变。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消灭私有制
这样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
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它与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社会
主义政治体制一齐,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
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
史性巨变。

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