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秋天10
【名师部编版】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秋天》知识讲解

《秋天》知识讲解作者与背景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现在重庆万州)人。
现代诗人、评论家。
著有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画梦录》,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等。
代表诗作有《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歌唱》等。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当时作者是一名20岁左右的大学生。
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出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知识积累1.丁丁..(zhēngzhēng):伐木声。
2.肥硕.(shuò):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3.栖.(qī)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4.鳊.(biān)鱼:淡水鱼的一种,身体侧扁,头小而尖,鳞较细。
5.乌桕.(jiù):也叫桕树。
落叶乔木,叶子互生,略呈菱形,秋天变红。
6.芦篷.(péng):芦苇做的船篷。
7.寥.(liáo)阔:高远空旷。
8.枯涸.(hé):干涸,没有水了。
9.清洌.(liè):水清澈。
10.梦寐.(mèi):睡梦。
11.幽.(yōu)谷 12.镰.(lián)刀 13.背篓.(lǒu)14.竹篱.(lí)15.蟋蟀..(xīshuài)考题例析仿照下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再写三句话。
要求句式、结构与例句相同,内容符合语境。
假如我是一个画家,我就要用缤纷的色彩,来描绘春天的五彩斑斓。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该题考查仿写。
所写句子的句式、结构必须与例句相同,内容符合语境。
示例:(1)假如我是一名歌唱家,我就要用优美的歌声,来歌唱祖国的繁荣昌盛。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秋天》

作业:
1、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 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2、收集有关秋天的诗词,整理在摘抄本上。
3、将《秋天》中你最喜欢的一节改为一篇优美的
小散文。
4、为你最喜欢的季节写一首小诗。
秋 天
何其芳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何其芳(1912—1977)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 论家。原名何永芳,重庆万州人。 《秋天》是作者大学时代创作 的,当时他将视野投向乡野,投 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所。1936年他 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 《汉园集》出版。著有诗《我们最伟大的节 日》,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 散文集《画梦录》等。文艺论文集《关于现 实主义》、《论〈红楼梦〉》、《关于写诗 和读诗》、《文学艺术的春天》等。《秋天》 选自其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
“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概括了秋天在农人家里 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 围。
霜晨归渔图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浆: “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归泊”既写景又暗 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游戏”一词虚实相生,体现了秋天的活泼和渔人收获的喜 悦。
我还记得在《中国导报》上发表的访问记中,其芳对采访的记者最后讲过
这几句话:“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三十五年中间, 我主要是做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工作,很少写诗写散文。要是可能,我将来
还要写诗、写散文、写长篇小说。”他念念不忘他计划中的“诗、散文、长篇
小说”!但是现在没有这种可能了。对我们来说这是多大的损失。因此我们更 加珍惜他遗留下来的一部分作品。昨天我还含着眼泪重读他的诗《北中国在燃 烧》断片,为了它给我唤起的崇高的感情,我衷心地感谢他。
七年级语文小练笔秋天的怀念

七年级语文小练笔秋天的怀念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
在这个多彩的季节里,我不禁想起了那些关于秋天的美好回忆。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午后,我和小伙伴们来到了学校的操场上。
操场上的落叶已经铺满了地面,我们踩在上面,发出沙沙的响声。
我们捡起一片片落叶,互相比较谁捡到的叶子最大、最漂亮。
那时候,我们还不懂得欣赏秋天的美,只是觉得这个季节充满了欢乐。
秋天的傍晚,总是让人感到宁静而温馨。
那时候,我喜欢一个人漫步在校园的小路上,感受着秋风轻拂过脸颊的凉爽。
路边的树木已经换上了金黄色的新装,仿佛是大自然的调色板。
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给这个世界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
此刻,我总会想起那句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美丽的景色让我陶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秋天的夜晚,月亮格外明亮。
那时候,我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在院子里赏月。
月光洒在我们身上,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温暖。
我们会一边品尝美味的月饼,一边讲述关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美丽的传说。
那些关于月亮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中秋节的浓厚氛围,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光。
七年级语文《秋天》教案

七年级语文《秋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秋天》。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课文解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秋天的感知和欣赏,增强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秋天》。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3)通过课文解析,理解作者对秋天的描绘和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和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运用到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2. 互动法:小组讨论,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
3. 实践法:朗读、背诵课文,写作练习。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秋天》文本。
2. 生字词和修辞手法的资料。
3.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秋天的印象,如天气、景色、活动等。
(2)提问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和喜好。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秋天》。
(2)分小组进行课文背诵比赛。
3. 课文解析:(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示例运用。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描绘和表达的情感。
(2)分享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5. 写作练习:(1)布置写作题目,如以“秋天的景色”为主题写一段话。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总结与作业:(1)总结课文内容和教学重点。
(2)布置作业:复习课文,巩固生字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新课标七年级语文课件-秋天

再聽錄音,劃分詩歌節奏
注意:詩句節奏的劃分主要有 兩種方法:一是根據音節劃分,即 把一個音節作為一個停頓;另一種 是按意義劃分,即把意思上聯系緊 密的詞或短語作為一個停頓。在朗 讀時根據情況可靈活選擇。
示例:
1、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 2、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3、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4、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這是一個豐收的秋天,快樂的秋天, 幸福的秋天,充滿詩意的秋天,充滿收穫 與希望的秋天。讓我們也真誠的祝願農村 裏的老百姓多過一些這樣的秋天吧!
作業“自助餐”
1、收集寫“秋”的詩句,整理在摘抄本上。 2、將《秋天》中你最喜歡的一節改為
一篇優美的小散文。 3、為你最喜歡的季節寫一首小詩。
拓展延伸
在 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是憂傷的,蕭瑟的,讓人頓 生惆悵,但是秋天也有絢麗色彩,豐收的喜悅。今天, 我們在一個秋天裏一起學習了一首讚美秋天的詩,接下 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人眼裏的秋天。
聽錄音,注意朗讀時 的語速,語調,特別 注意字音。
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
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 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 蘆蓬上滿載著白霜,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漿,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
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廓了。 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 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
課外作業:
收集有關描寫四個季節的古詩詞。
因為: 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徵; 稻香、鐮刀、竹籬、瓜果體現農家特色;
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乾涸更清冽,牛
背上的笛聲遠去,暗示這是在秋天。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课堂笔记一、生字词1. 瘫痪(tān huàn):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
2. 暴怒无常(bào nùwúcháng):脾气非常恶劣,时常突然发脾气。
3. 寂静(jìjìng):没有声音;安静。
4. 深沉(shēn chén):程度或数量超过一般标准的或总趋势,表示时间久远。
5. 絮絮叨叨(xùxùdāo dāo):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6. 摔破(shuāi pò):使摔碎。
7. 踩踏(cǎi tà):用脚踩。
8. 忍耐(rěn nài):把痛苦的感觉或某种情绪控制住不使表现出来。
9.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10. 央浼(yǎng měi):央浼是一个生僻字,原意指有所央浼而求见,旧指请托,恳求的意思。
11. 仿膳(fǎng shàn):是汉语词汇,解释为按照御膳房的规格制作野兽和飞禽的肉。
12. 豌豆(wān dòu):一年生攀援草本,高0.3-1米,全株绿色,光滑无毛,被粉霜。
13. 厌恶(yàn wù):指讨厌,憎恶的意思。
14. 沉着(chén zhuó):形容人从容镇定,不慌不忙。
二、文章概括:本文讲述了作家史铁生在秋天怀念母亲的伤感故事。
作者在母亲生病的时候陪着她散步,母亲去世后感到内疚和遗憾。
同时,他也怀念秋天带来的美好回忆和感受。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恩之情,以及对生命的感慨和对时光的珍惜。
三、问题探究:1. 文章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答:文章中描写了母亲为了安慰生病的孩子,忍受着病痛陪着孩子散步的细节;母亲临终前对孩子无尽的牵挂和担忧;以及母亲对孩子的爱贯穿始终。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秋天》原文及教案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秋天》原文及教案教师教案要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自己、备能力培养等,达到挖掘教材要“深”,教学方法要“活”,讲课要“精”,传授知识要“准”,教学效果要“高”的目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秋天》原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秋天》原文《秋天》文/何其芳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秋天》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反复朗读、描绘画面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及秋天,我们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
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
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
2、介绍作者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教案设计范文3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教案设计范文3篇前面我们已经一起认识了朱自清的《春》,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何其芳的《秋天》的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课后能诵。
2、把握诗歌内容,能说出诗中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过程与方法读中开始,初步感知—找准意象,品味语言—充分想像,再现意境—教师小结,艺术创造—活动仿写,智能提升。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读中开始,初步感知—找准意象,品味语言—充分想像,再现意境—教师小结,艺术创造—活动仿写,智能提升。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 ( 幻灯1并播放音乐“秋日私语”——教师导语)秋天是个宁静的季节,忙了一夏的世界安静下来了;秋天是个幽怨的季节,客走他乡的游子纷纷做起了回乡梦;秋天还是个多情的季节,你没听说过“信誓旦旦,秋以为期吗”?秋天更是个严重的关头,沙场也要秋来才点兵!今天,我们坐在秋日里,也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那么,你们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抽2个学生回答)1、在你眼中,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呢?2、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天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赏图说诗)①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 幻灯2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秋词(刘禹锡) (幻灯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诗人何其芳笔下的秋天呢?板书课题:(幻灯4)秋天何其芳二、作者介绍 ( 在幻灯4中打出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作品诗歌合集《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
三、朗读感知一读:读准字音。
1、请一位同学朗读。
2、学生评议后正音。
( 幻灯5 )丁丁zhēng 背篓bēi lǒu 肥硕féi shuò 栖息qī xī归泊bó 寂寥jì liáo 枯涸hé 清冽liè梦寐mèi 乌桕jiù 鳊鱼biān二读:读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归纳方法寻找美
1、 学生依据本节的学习过程,归纳赏诗的方法。 2 、教师课件展示赏诗方法。
Ⅰ.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Ⅱ.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Ⅲ.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此环节的设计实现了叶圣陶老先 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的目标。使学生形成了品评其他现代 诗歌的能力。
描绘秋天这一环节,使学生既加深了对诗歌内容 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丰富 了想象能力,使阅读进入一个创造性的高度。
环节三 颂秋
㈣诵读
1、选择你配画的诗节有感情诵读。 2、伴随《秋日的私语》的钢琴曲,用优 美的语言,解说自己描绘的画面。
这一步,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 兴趣,激发其自主意识,有利于进一步 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 能力。使学生在秋的意境中,感悟诗人 赞秋、颂秋的喜悦之情。
环节二 绘秋
㈢研读
1、诗中描绘了几幅图画?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为不同画面 命上有诗意的名字。再想一想这幅画面 上有些什么,那些诗句能表现这些画面, 把这些诗句轻声地读出来。 3、教师出示一幅能表现第二幅场景的 画(出示第二幅画)请大家与书上的插 图比较一下,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幅。并 为自己喜欢的诗节配画。
; / 海南房地产网
qsz40nts
美碗碟杯子什么的。然后,他就高高兴兴地赶来“南北小饭庄”接耿正兄妹三人了。那日近午,四个邻家女人一如往常 高高兴兴地做完了上午的定点帮工以后要告辞走了,耿正给她们结算清了当月的工钱,并且真诚地谢过她们,然后对她 们说:“三位大嫂你们可以走了,回去忙自家的事情去吧!张婶儿您等一下!”三位大嫂恋恋不舍地述说一些家长里短 的话,就各自回家去了。耿正对张老大的婆姨说:“张婶儿,我们今儿个下午就要走了。你回去说给张叔,等过午了客 人们都散了以后,就带孩子们过来,咱们一起吃个饭。还有啊,我妹妹说了,要亲自带你做一次大杂烩菜,煮几锅水饺 呢!你说给张叔以后,就赶快过来吧!”张家婆姨听了,真正喜出望外,高兴地说:“一起吃饭就免了,但这手艺啊, 我可是一定要学的!”耿正笑了,说:“饭也一定要吃的!你快去告诉张叔吧,这大杂烩菜马上就该做了呢!”那日过 午后,送走了最后一名高高兴兴吃完午饭的客人后,耿正兄妹三人就在这个自己苦心经营了近三年的“南北小饭庄”里, 用景德镇上的人们最喜欢吃的水饺和大杂烩菜,款待这位即将与他们联手创业经营丝绸生意的李老乡,同时也为自己饯 行。加上对门儿张老大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坐了满满一大桌。饭后,耿正和张老大一起去请那位做中人的老者。耿英帮 着张家婆姨细心地把所有的锅碗瓢盆儿收拾洗刷干净。耿直帮着张家大儿子把所有的桌椅台面仔仔细细地擦洗一遍。李 老乡则给大骡子喂足草料,饮一些水,然后坐在一旁耐心地等着。德高望重的老者爽快地带着两份契约和附约来了。就 在“南北小饭庄”的柜台上,耿正、张老大和老者都在转让契约和秘诀附约的相应位置上签写上自己的名字,按上手印。 然后,张老大按照转让契约和秘诀附约的规定,将转接/购买金如数交给耿正。耿正将宅店的房产契约和所有的钥匙, 以及各种饺子馅儿配方秘诀和全部制作程序的手写本全部交给了张老大。捧银谢过并送走可敬的老者后,耿正和耿英把 所有的细软打包在两个不起眼的旧衣服包裹中,又将兄妹三人的铺盖被褥衣物什么的也打包好了,再把爹爹的被褥衣物 包裹也提出来。张老大和李老乡帮着耿正兄妹三人把所有行李包裹全部搬到骡车旁边。李老乡的骡车上并没有配装车棚, 而只是备了一块儿厚实的墨绿色篷布。李老乡将篷布掀起来搭在车辕上,篷布下面露出来一个不大的竹筐子。李老乡笑 着说:“筐子里装的是我挑选的一些景德镇陶器。以后不会再来了,买一些回去自家用吧!”说着,他把竹筐子挪到骡 车的后挡位置。大家把所有的行李包裹尽量整齐地码摞到骡车的后半部分。李老乡从车辕上拿起篷布,大家一起动手, 将竹筐子和所有的行李包裹严严实实地覆盖起来,再用随车备着的两条
2、 教学目标说明
1)、知识与技能: 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做到熟读成诵。
2) 、过程与方法 : 以自主 合作 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 绘画面、 仿写歌词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3)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 感悟秋天 赞美秋天 热爱秋天。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 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五 教学程序
1、过程总体框架及各板块的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按教师活动分六步: 引导入境(2分钟) 品味秋天(12分钟) 描绘秋天(15分钟) 歌颂秋天(10分钟) 归纳方法(4分钟) 布置作业(2分钟)
2、教学环节设计
(一) 创设情境 感受美
创设优美、 宁静的气氛,使学生置身于秋的意境中, 建立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秋天》说课稿
大安市第三中学
一 、 说教材
1 、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首现代诗。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 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前几篇文章的学习能使学生体会 《春》的语言美、《济南的冬天》的空灵美,《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 芳20岁时所作。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 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表达了作 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这首诗,既可以巩固前 几篇文章引领着学生寻找美、 发现美 、感受美的任务,又能在一定程度上 掌握现代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思路,从而为学习其它现代诗歌铺平道路。
(二) 探讨问题 发现美
环节一 品秋
1 、㈠初读
1 教师表情范读。 2学生揣摩默读。 3小组合作自读。 4教师指导点读。
㈡品读
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诗句。说一说它美在何处,并按你的 理解读一读。
本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及教师的主 导作用,教师及时鼓励肯定学生,指导学生 对诗的语言做出正确的理解,以达到学生品 味诗文的目的。
(四) 培养创新 表达美
课件出示作业:
1、课外收集描绘秋天的诗文。 2、喜欢写作的同学将诗歌改写成散文。 3、喜欢音乐的同学为这首诗歌配置背景音乐并有感情地 朗颂。
布置此项作业能使学生更好的发挥其特 长和主观能动性,这也是遵循了因材施教的 原则。
六、教学模式与策略的说明
《秋天》是一首现代诗,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同 时我又以诗——画——歌为学习线索设计三个教学环节, 希望在环环相扣而又螺旋上升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理解— —品味——运用语言的流水线作业,创造出一种既有语 言美,又有图画、音乐美的氛围,使整堂课具有诗情画 意,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之美,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之下 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熏陶渐染之中获得审美愉悦,提 高审美能力,实现以诗意解读诗意的目标。
3 、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二、 学生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ຫໍສະໝຸດ 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 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 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我的教学对象是一所城 镇中学的初一年级学生,《秋天》所表达的丰收的喜悦与我们城市学生的生 活很难贴近,但我所任教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很多学生在图画音乐方面不 仅有兴趣,而且还很有特长,因此我只需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境,引导他们 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 ,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这 样必定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趣高涨,收到好的效果。
三、 教法
1、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诵读法 3、启发式教学法
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章 后,能通过反复涵咏朗读品味,读出诗歌的韵味, 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 理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 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1>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3>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