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出让收入、地方财政支出对我国房价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
土地制度与“土地财政”对房价上涨的影响及平抑对策

土地制度与“土地财政”对房价上涨的影响及平抑对策作者:张燕君,侯远志,杜文龙来源:《理论导刊》2012年第02期摘要:不完善的土地制度与依靠“卖地”收入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是导致高房价的根源。
只有改革“土地财政”,建立稳定的财产税体系替代主要依赖“卖地”获取一次性收益的格局,才能从根本上切断地方政府与“高地价—高房价”的纽带,房价才有望降下来。
同时,还应通过变革土地制度等多种手段,处理好财产税与使用权性质冲突、税费转嫁、财政支出浪费、地税税种繁杂等问题,以保证“土地财政”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土地制度;“土地财政”;房价;地方政府;财产税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2-0016-04作者简介:张燕君(1985-),女,济南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部门经济学;侯远志(1956-),男,陕西乾县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杜文龙(1988-),男,河北任丘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
一、引言土地作为房地产业最重要的投入要素,其价格在房地产总成本中所占比重最大,一般能占到总成本的一半以上,所以土地价格上涨会直接提升房地产价格。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明确规定土地出让金作为地方固定收入全部划归地方财政起,土地便成为了地方政府增加自身财力的摇钱树。
近年来,土地出让金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甚至成为支撑地方收入的主要财源。
为了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地方政府一方面通过土地制度限制其他土地供应,垄断土地市场;另一方面运用土地储备、“招拍挂”等手段推高土地价格。
正是这种具有政府垄断性的不完善的土地制度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推高了地价、房价,成为房价居高不下的根源。
二、我国土地制度与“土地财政”的现状、关系及成因1.我国“土地财政”的现状。
“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转让、批租、抵押等土地经营手段获得土地出让金、土地税费,以及利用土地进行投融资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近年来,地方政府财政状况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财政收入、支出和债务的增长、借款压力加大等问题不断被媒体和学者关注。
本文将从多方面对地方政府财政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其现状、原因和未来走向。
一、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获得获得财政资源和运行资金的重要来源,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
就财政收入总量而言,纳税、出售土地、政府资产收益等仍是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
但在财政收入中,地方政府如何消化土地出让收入是关键所在。
在地方政府收入中,土地出让收入已经成为影响他们财务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学者认为,土地出让收入会扭曲地方政府资源配分,阻碍地方政府创造更多区域公共产品服务和扩大公共支出,最终影响地方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转。
因此,地方政府应逐步减少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着力拓展其他财政收入来源。
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状况一方面,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多、人员编制庞大、行政办公用房占用面积大、租金昂贵等,造成人员开支、行政用品、差旅津贴、社会保障等成本的巨大压力。
这都是地方政府支出难以避免的开支。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还必须承担医疗、教育、基建等公共服务的开支。
而在这些项目上,地方政府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同时也需承受高额成本。
这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若地方政府预算不足,则必须进行财政调整或借贷,形成财政负担。
三、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在过去十年,国家明确出台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投资,带动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增长。
然而,这种借贷模式的风险不容忽视。
长期以来,地方人大常委会和社会各方面一直呼吁地方政府监管更严格,相关的债务机制更加完善。
特别是债务纳入全国性的监管体系,政府债券市场的发展及生疏的评级机制为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监督和控制手段。
此时,地方政府在政府债务的管理领域,应强化信息公开、加强监督和评价,以降低当地债务风险。
房地产价格泡沫测度及区域差异性研究以中国35个大中城市为例

房地产价格泡沫测度及区域差异性研究———以中国35个大中城市为例范新英1,2,张所地2,冯江茹1(1畅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太原030031;2畅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摘要: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关系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和谐稳定,判断房价有无泡沫、泡沫程度大小是实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一个重要基础。
在综合考虑经济基本面和心理预期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对1999~2011年间35个大中城市的房价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借助迭代回归方法计算均衡价格,将由经济基本面决定的均衡价格与实际价格进行比较,从而测算出各个城市房价泡沫度。
结论表明近几年我国大多数城市房价泡沫有加大趋势,但不同城市之间房价泡沫程度差异较大。
因此,房地产市场调控应考虑城市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差异化的调控政策。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泡沫;测度;差异中图分类号:F293畅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72X(2013)11-0048-06一、引言房价是房地产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经济社会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房价波动不仅影响到人们的居住质量和生活水帄,也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自1998年实行住房市场货币化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得到了空前发展。
随着大部分城市房价的持续上涨以及城市间房价差异的不断增大,媒体关于我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出现泡沫的话题不绝于耳。
伴随着2009年部分城市房价飙升以及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步入2013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从我国近几年房价调控的长周期角度来看,房价越调越涨的怪状一直存在。
2013年伊始,“国五条”的及时出台奠定了今年房地产调控的主基调。
在此背景下,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房价下一步的走势展开了激烈辩论,有关我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泡沫规模有多大的争论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但因为关注的角度不同,采用的方法各异,难以形成普遍共识。
不过可以明确的是,严重的房地产泡沫一旦破裂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它会扰乱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扭曲资源的合理分配,破坏金融系统的运作,引发全面的金融危机,甚至导致严重社会危机。
土地出让收入、地方财政支出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

关 键词 l 土地出让收入; 地方财政支出; 房地产价格
中 图分 类号 : 1 7 8 1 2 . 4 5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l 1 0 0 1 — 5 9 8 1 ( 2 0 1 3 ) O 2一 o o 5 6一 O 5
一
、
引言
使^ 们离实现“ 居者有其屋” 的愿望仍有遥远的距离。 那么 , 究竟是 什么原 因导致地方政府在贯彻中央抑制房 地产价格 相关政策的同时又竭力 。 保护 ” 房地产价 格?难道 正是公众所诟病 的土地出让 收入 ?抑 或是其 他与政 府利 益 相关的因素?本文立足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 , 以房地 产 价格波动的财政 因素探索为研究核心 , 以为政策制定 当局 提 供参考为 目的 , 对土地出让价格与 当前学术界所热议的财 政 支出对房地产价格 的影 响进行分析。
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 。 我 国的房地产业在经历 了一
场深刻的住房制 度改 革热 潮后 , 摆脱 了原 有 的计划 分房 体
制, 过 渡到倡导 自由发展 的住 房分配货 币化阶段 , 由此 步人 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然而 , 房地产业的发展并未如大众所 预 期的情况进行 。近年来 , 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成为困扰国 民 的一大社会 问题 。2 0 0 2年全 国商 品房销售均 价为 2 2 5 0元 每平米 , 而2 0 1 1年却 飙升至 5 3 7 9元每平米 , 十年 的销售均 价涨幅高达 1 0 9 . 2 % 。起 着风 向标 作用 的四大 一线城 市 出
二、 文 献 综 述 关于土地出让 与房地产价格波动关系的研究 , 国外 学者 主要从土地供应 模式方 面开展 。P o l l a k o w s k i ( 1 9 9 0 ) n】 ’ 。
土地财政地方债与房价变动的关系

土地财政地方债与房价变动的关系土地财政地方债与房价变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来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而地方债是指地方政府为了筹措资金而发行的债券。
房价变动则是指房地产市场中房价上涨或下跌的情况。
下面将从土地供需关系、土地财政政策和房价调控措施三个方面来论述土地财政地方债与房价变动的关系。
首先是土地供需关系的影响。
土地供需关系是影响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人口不断增加,对住房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而土地供给是有限的,土地供需失衡容易导致房价上涨。
此时,地方政府会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来增加土地供给,以满足市场需求。
而土地财政收入的增加又能够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进一步提高了地方政府对房价的调控能力。
其次是土地财政政策的影响。
土地财政政策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筹集财政收入的政策。
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政策的调控来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从而对房价起到一定的影响。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土地出让价格、减少土地供应量等措施来抑制房价上涨。
如果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收入,可能会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资,从而加剧了房价的波动。
最后是房价调控措施的影响。
地方政府为了控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常常会采取各种调控措施,如限购、限售、提高贷款利率等。
这些调控措施常常需要耗费大量的财政资源,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来筹措这些资金。
土地财政地方债与房价变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地方政府发行的地方债过多,会导致债务负担加重,进而对土地财政产生压力,可能会对房价调控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土地财政地方债与房价变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土地供需关系、土地财政政策和房价调控措施等因素都会对土地财政地方债和房价的变动产生影响。
地方政府在制定土地财政政策和房价调控措施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实现土地财政地方债和房价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土地财政收入形成及与地方财政支出偏好的关系

04
土地财政收入与房地产市 场
房地产市场概述
房地产市场的定义和构成
房地产市场是指从事房地产交易、租赁、 抵押等活动的市场,包括新房市场、二手 房市场、租赁市场等。
VS
房地产市场的特点
房地产市场具有区域性、周期性、高价值 等特点,同时受到政策、经济环境等多种 因素的影响。
土地财政收入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土地财政收入的构成
土地财政收入是指政府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征收房产 税等途径获得的收入,其中土地出让收入是其主要来源 。
土地财政收入对房地产市场的影 响
土地财政收入对房地产市场有着显著的影响,一方面政 府通过土地出让收入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另一方面也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发展。
房地产市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03
土地财政收入可以调节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
幸福感。
土地财政收入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促进经济增长
土地财政收入通过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促进 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土地财政收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 展,产生经济效益。
提升区域竞争力
土地财政收入通过支持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区域的综合竞 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
03
土地财政收入与地方债务
地方债务定义及形成原因
地方债务定义
地方债务是指由地方政府或其机构发行的债券或贷款,用于资助地方公共设施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
地方债务形成原因
地方债务的形成原因有多种,其中包括:地方政府资金不足、预算软约束、投资拉动需求、管理不善 等问题。此外,土地财政收入也是地方债务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土地财政收入的种类
财政政策对区域差距的影响分析

财政政策对区域差距的影响分析财政政策对区域差距的影响分析区域差距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对区域差距的影响是显著的。
一、财政政策对区域差距的影响1. 财政收入分配财政政策可以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方式调节财政收入的分配,从而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
例如,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税收进行差别化调节,以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另外,国家还可以通过向欠发达地区提供转移支付等方式,增加其收入来源,从而减少地区之间的差距。
2. 财政支出调节财政支出是国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使用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调节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可以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
例如,国家可以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入,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生产力和人力资本水平,从而促进其经济发展。
3. 财政政策对投资环境的影响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
例如,国家可以通过减免税收、提供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外来投资进入欠发达地区,从而促进其经济发展。
二、财政政策对区域差距的影响实证分析1. 财政支出对区域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财政支出对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
以中国为例,2016年全国财政支出中,中央与地方支出比例为50:50。
研究表明,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比例越高的地区,其经济增长率也相应越高。
2. 转移支付对区域差距的影响转移支付是国家向欠发达地区提供的一种财政支出形式。
研究表明,转移支付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中国为例,2000年至2010年期间,国家向西部地区提供的转移支付总额为2.5万亿元人民币。
研究表明,这些转移支付资金对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结论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调节财政收入分配、财政支出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可以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
房地产业地方财政收支的影响分析

房地产业地方财政收支的影响分析【摘要】近年来,房地产行业一片繁荣景象,因为房地产业的兴起,地方财政收入也快速增长,但是因房产而引发的地方政府违法拆迁等社会矛盾的出现,影响着地方社会的稳定。
本文对政府向房地产商征收土地出让金、房地产业税金和地方财政收支进行回归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要通过严格控制商业用地的出让和买卖、地方财政收入实现多元化、改变地方官员的考核机制、不以GDP 论政绩,来促使地方财政收入健康发展。
【关键词】房地产业地方财政收支影响分析1 房地产业与地方财政收入问题的提出土地有偿出让制度是应用经济手段来调节城市建设用地的供应,保证了城市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土地利用的最大化。
但是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地产开发到处可见,这给政府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使政府对房地产依赖性增强。
政府出让大量土地的使用权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不可否认的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引发了买地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与冲突,同时老百姓与政府之间因为拆迁利益的分配不公而形成了对立之势,恶化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房地产操作过热,房价快速上涨,也增加了老百姓购房的负担,使老百姓对政府的作法十分不满。
不可否认,房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商业的繁荣,建筑建材、五金材质、家电零售等行业因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而兴起。
邵一江(2010)对10年间上海房地产销售与政府财政收入的年度(2001-2010年)数据进行了计量经济学分析,证实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刺激了地方财政的支出,收入的量决定着支出的量。
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政府因出让土地而获得的财政收入比重不断上升,虽然加大了廉租房、城市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是政府倾向于出卖土地建城扩容的短期发展规划,以各种非法手段获取高额的财政收入。
2 实证分析2.1 材料与数据描述本文通过国家经济信息中心数据库,获取了2001年-2010年地方财政收支,房地产购置费用、房地产经营税金及附加费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化,分析房地产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出让收入、地方财政支出对我国房价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摘要:利用2002年至2011年30个省市面板数据分析土地出让收入、地方财政支出对我国房价影响的区域差异性。
研究结果表明,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土地出让收入与地方财政支出对房价的影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时滞效应;短期内土地出让收入与地方财政支出对房价的作用效果并无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但就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东部与西部地区仍以地方财政支出影响为主,而中部地区的情况却出现了逆转,土地出让收入对房价的刺激作用要显著大于财政支出。
关键词:土地出让收入;地方财政支出;房价;区域差异性中图分类号:f812.45 文献标志码:a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价格的上行趋势尤为明显。
2003年至2007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持续走高。
虽然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房地产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房地产价格一度出现下滑趋势,但在政府随后出台的各项复苏政策的鼓励下,房地产市场超预期回暖并逐步出现过热现象,房价被进一步推高①。
然而虚高的房价已经远远超出普通大众可承受范围的基本情况,迫切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将房价引入正轨。
对此,2011年国家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整治力度,密集出台的多项政策有效抑制了房价的进一步上涨,城市房价的波动幅度出现缓和,部分城市的商品房价甚至开始走低。
对现有的研究归类发现,对房价上涨背后机制的探索大多集中于社会、政治、经济、区域、政策及房地产自身的异质性这六个方面。
然而随着土地出让收入的快速增长,地价占房价的比重连年攀升,以财政支出为支撑的城市化水平带来的刚性需求与改善性需求的不断增长等因素对房价居高不下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作为政策因素一部分的财政收支因素,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房价波动的重中之重。
随着地王的不断增多,土地出让金记录的频繁刷新,关于土地出让价格与房价关系方面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探讨的重点,国内学者纷纷就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来探讨这一关系。
梁云芳、高铁梅(2006)[1]基于房地产的供给与需求的双重视角探讨房价的波动机制时指出,以土地供给价格为代表的供给因素对我国的住宅价格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况伟大(2005)[2]、宋勃和高波(2007)[3]分别就“成本论”、“供求论”两方面论证了房价与地价的传导机理与作用程度。
然而,由于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存在差异,学术界就房价与地价作用方向的探讨仍无定论。
有学者认为二者只存在单项传导关系(李勇等,2011[4];徐美茹,2011[5];况伟大,2012[6]),也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得出二者的双向作用关系(高晓慧,2001[7])。
此外,潘爱民和韩正龙(2012)[8]收集省际面板数据对经济适用房、地价与住宅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地价对住宅价格的正面影响依地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一些文献则侧重于分析财政支出对房价的影响,研究成果大多认为财政支出对房价的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部分学者借助对国外著名的tiebout理论及模型进行检验与拓展之际论证了这一促进作用。
梁若冰和汤韵(2008)[9]利用中国经验数据检验tiebout 模型的实证结论表明,地方财政支出与公共品的供给增长均能有效刺激商品房价格的快速上涨。
邵挺、袁志刚(2010)[10]基于tiebout-oates理论框架,运用实证分析了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土地供应量、公共品供给水平与房价的正向关系。
杞明(2005)[11]借助tiebout模型揭示了房价上涨财政方面的原因。
部分学者就公共品的供给视角探讨了财政支出的资本化程度。
周京奎和吴晓燕(2009)[12]多方分析了公共投资对房价的溢出效应认为,生态环境投资与公共交通投资对房价的溢出作用要大于教育投资与燃气普及率。
王轶军等(2007)[13]利用特征价格模型探讨了公共品对地价与房价的影响。
结果表明确实存在房产公共投资资本化,但地产的公共投资资本化却并不明显。
然而,也有学者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如赵安平和罗植(2012)[14]通过构建离散动态最优化模型,证实了民生支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节作用:加大民生支出一方面有助于遏制房价高企局势的加剧,另一方面则在房地产市场遇冷期促进其复苏。
总结上述文献的研究内容与方向发现,学者对房价波动财政方面原因的分析要么立论于土地出让价格视角,要么立足于财政支出因素,而将土地出让价格与财政支出因素同时归并到同一系统,更为全面的探讨财政收支对房价的研究还十分有限,而就财政收支对房价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本文将承袭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土地出让收入与地方财政支出对房价作用的传导机制,并利用我国30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分析地方财政收支对房价的长期效果与短期影响,进而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参考与借鉴。
二、土地出让收入、地方财政支出对房价影响的理论分析(一)土地出让收入对房价影响的四象限模型分析房地产四象限模型为分析土地出让收入对房价的影响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撑。
该四象限按照市场的不同可划分为占据第一、四象限的房地产市场和占据第二、三象限的土地市场。
在第一象限中,曲线sl描述了土地出让单位面积收入,即土地价格与土地供给量之间的正向关系。
曲线dl则突出了土地需求随土地价格上升而下降的变化趋势。
显然,这一需求与供给的变动符合市场上一般商品的需求供给变化规律,即当土地需求增长时,土地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与供给曲线相交于新的均衡点。
此时,土地价格随着需求的增长而上升。
第四象限内的曲线a描述了房产供给量与土地供给量的正向变化关系,即当土地增量扩大时,房产增长相应出现增长态势。
第三象限中,曲线sh用于表示房产价格与房产供给量之间的正向关系。
房产开发商通过对现实经济环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前景、房价的波动方向及预期收益等进行预测,并采取相应措施来调节房产的供给量,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显然,当房产需求出现增长导致需求曲线dh向左下方移动时,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将向左下方推进,进而出现房价与房产供给双双增长的利好形势。
第二象限中,房价与土地价格也呈现相互促进的关系,即当土地价格受某种刺激而上涨时将拉动房产价格攀升,这主要是由地价成本在房价所占的重要地位决定的。
基于对上述联动机制的分析可知出土地价格波动对房产价格的传导机制:假设宏观经济处于上行通道,房产开发商预测房地产市场也将随着大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而扩张对土地的需求,导致需求曲线dl1右移至dl2,此时,地价随着土地增量的增长而攀升。
由于地价是房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价的上涨将直接导致房价的上升,这就进一步加强了房产商对房地产市场未来形势的正向预期,从而刺激其增加房产供给量,并进一步扩大对土地的需求。
根据供求原理,地价将随着土地需求增长再次上涨。
(二)地方财政支出对房价影响的理论分析国外学者在充分借鉴tiebout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房地产市场价值、房地产税收资本化与地方财政支出的数学关系表达式:其中,hp表示房地产的市场价值,hp0表示房地产的初始价值,gt表示房地产税收,hpg表示房地产因享受公共品而产生的价值。
结合杜雪君等(2009)[15]对这一表达式的拓展,该关系式可进一步表述为:其中,a表示所征收的房产税被用于地方财政支出的比率,b表示地方财政支出效率系数,用于衡量其对房地产价值的作用效果。
由于本文主要分析地方财政支出对房价的影响,因而可假定a是常数。
因此,hpg的正负由b来决定:当b足够小,以至ab1,则hpg 为正,这说明地方财政支出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相对以往有所提升,居住于此能够享受更多的公共品,因而购房需求增长,房地产的市场价值得以提升。
模型表明,一个地区的房地产价值与该地区的财政支出联系较为紧密。
当地方财政支出有助于地方公共物品与服务供给水平的显著提升,则其对地区内房地产价值的资本化作用较为明显,房价得以上涨。
反之,地方政府将公共支出均等地用于各项公共服务品的建设,或者说财政支出对公共服务品质改善所起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则其对房价的正面影响并不显著[15]。
三、土地出让收入、地方财政支出对房价影响的数据特征描述(一)土地出让收入对房价影响的数据特征描述近年来,我国土地出让收入一直处于上行通道。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达到1.5万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地方财政总收入的46%。
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2.7万亿元,同比增长70.4%。
2011年,这一数据更是上升到3.3万亿元的历史高位。
而土地出让价格作为房屋的核心成本构成要素,一定程度上将带动房价的攀升。
图3直观地展示了2002年至2011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房价与地价的走势情况。
其中,中、西部地区的房价与地价均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房价与地价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72。
东部地区的房价与地价也保持了0.95的高度相关,二者先后经历了平稳增长与快速增长两个时期,于2010年分别达到史无前例的8429元/平方米、4480元/平方米。
2011年由于国家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整治力度,密集出台的多项政策有效促进了房价与地价的理性回归。
(二)地方财政支出对房价影响的数据特征描述纵观历年数据不难发现,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一直保持20%的速度稳定增长。
2009年的财政支出约6万亿元,同比增长23%。
2010年这一增长趋势得以持续,以21%的增长水平达到7.4万亿元。
2011年则比上年增长7559亿元,增速达到23.4%。
显然,财政支出的持续增长得益于财政收入。
根据上述分析,财政收入的增长又与土地出让收入存在较大关联,并最终将体现为房价的上涨。
因而地方财政支出的增长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房价的上涨。
为了更为直观的展现地方财政支出对房价的这种促进作用,本文收集了东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人口数与房价相关数据绘制成图。
如图4所示,从我国历年来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地方财政人均支出的不断增长,房价水平也出现了相同的波动趋势,东中西部房价与地方财政人均支出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以上的高水平。
其中,2002年至2006年东中西部人均财政支出增长速度较为平稳,同时房价向上的波动幅度也不大,但之后的5年里,三个地区的人均财政支出与房价均呈现大幅上扬的走势。
四、实证分析(一)变量的选取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实证选取房地产价格作为被解释变量,土地出让收入、地方财政支出作为解释变量。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使用2002年至2011年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30个省市自治区的年度数据,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年鉴。
处理过程如下。
1.房地产价格(hp)。
受数据可得性的限制,房地产价格来源于历年统计年鉴数据中的商品房销售额与销售面积之商,使用hpi (i=1,2,3)来分别表示东、中、西的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