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鼎《醉太平·寒食》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

《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 1《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寒食》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是一首讽刺诗,描绘寒食节景象,讽刺宦者的得宠。
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蓄蕴藉,入木三分。
据《本事诗》记载,此诗在当时得到唐德宗赏识,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原文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1、寒食:清明前一日谓之寒食,即禁烟节,汉制此日宫中钻新火燃烛以散予贵戚之臣。
2、御柳:御苑之柳,旧俗每于寒食折柳插门。
3、斜:音“霞”。
古音为“霞”,今读为“霞”或“协”均可,如“入竹万竿斜”、“远上寒山石径斜”。
4、汉宫:以汉代唐,下句同。
5、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6、五侯:汉成帝时,封他的舅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他们被人们称为五侯。
翻译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飘进五大侯爵的宫里。
赏析从诗歌的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作者借后汉的朝政故事来讽剌唐肃宗、代宗朝宦官专权的事实。
起始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出了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
“无处”写出了花开得又多又广,“飞花”是写花开的盛况。
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
“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
“斜”字用得巧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姿。
这两句为我们展示了寒食节京城白天的景色。
《寒食》唐诗译文注释及鉴赏

《寒食》唐诗译文注释及鉴赏《寒食》是由韩翃所创作的,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寒食》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寒食》唐代: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寒食》注释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的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寒食》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5篇)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5篇)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十五年来,逢寒食节,皆在天涯。
叹雨濡露润,还思宰柏;风柔日媚,羞见飞花。
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
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炼熟丹砂。
把紫府清都作一家。
想前人鹤驭,常游绛阙;浮生蝉蜕,岂恋黄沙?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耶。
又何必,待过家上冢,昼锦荣华!译文十五年来,每逢寒食节,都是远离家乡,漂泊在天涯。
在下雨的天气里,思念着坟墓上的柏树;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却又羞于见到飞花。
寒食节自己不能供奉麦饭、纸钱、鸡和酒祭扫祖茔,林间的喜鹊乌鸦也空等了!老天笑道:这不是因为我,也不是因为元军的入侵。
自己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炼熟,随时可以升天,以紫府清都仙界为家了。
想以前仙人驾鹤常游于天上的绛阙;世俗之身如同蝉蜕壳一样被丢弃,岂能留恋于尘埃浊世?帝王命臣子守坟、修葺墓园,男子应当这样报效君王。
又何必等到回家上坟,如同白天衣锦还乡一样显示荣华!注释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
郓(yùn)州:北宋州名,治所须城,即今山东东平。
这里用北宋旧名,以示不忘故国。
宰柏:坟墓上的柏树,又称宰树、宰木。
飞花:切寒食节。
只鸡斗酒:均指祭品。
几误林间噪喜鸦:祭扫过后,林间的鸦鹊就可来啄食这些祭品,由于自己多年末能祭扫,故耽误了鸦鹊。
几,屡次。
紫府清都:道家称仙人居住之地为紫府;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官。
绛阙:指神仙宫阙。
苏轼《水龙吟》:“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黄沙:意指尘埃浊世。
过家上冢:回家乡上坟。
此处非泛说,而是特指奉皇帝之命回家祭告先祖,显示皇帝的恩宠。
书锦:意指富贵还乡。
赏析:这首词是谢枋得当年过郓州时所作。
宋朝灭亡之后,元朝不断南征。
其间,作者一直隐居在闽中,直到1289 年,福建参知政事魏天佑,为了向朝廷取媚,强迫词作者北上,在寒食节,作者过郓州,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终绝食而死,年仅六十四岁。
《寒食》原文及赏析

《寒食》原文及赏析《寒食》原文及赏析(15篇)《寒食》原文及赏析1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十五年来,逢寒食节,皆在天涯。
叹雨濡露润,还思宰柏,风柔日媚,羞看飞花。
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
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炼熟丹砂。
把紫府清都作一家。
想前人鹤驭,常游绛阙,浮生蝉蜕,岂恋黄沙。
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邪。
又何必,待过家上冢,书锦荣华。
翻译十五年来,每逢寒食节,都是远离家乡,漂泊在天涯。
在下雨的天气里,思念着坟墓上的柏树;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却又羞于见到飞花。
寒食节自己不能供奉麦饭、纸钱、鸡和酒祭扫祖茔,林间的喜鹊乌鸦也空等了!老天笑道:这不是因为我,也不是因为元军的入侵。
自己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炼熟,随时可以升天,以紫府清都仙界为家了。
想以前仙人驾鹤常游于天上的绛阙;世俗之身如同蝉蜕壳一样被丢弃,岂能留恋于尘埃浊世?帝王命臣子守坟、修葺墓园,男子应当这样报效君王。
又何必等到回家上坟,如同白天衣锦还乡一样显示荣华!注释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
郓(yùn)州:北宋州名,治所须城,即今山东东平。
这里用北宋旧名,以示不忘故国。
宰柏:坟墓上的柏树,又称宰树、宰木。
飞花:切寒食节。
只鸡斗酒:均指祭品。
几误林间噪喜鸦:祭扫过后,林间的鸦鹊就可来啄食这些祭品,由于自己多年末能祭扫,故耽误了鸦鹊。
几,屡次。
紫府清都:道家称仙人居住之地为紫府;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官。
绛阙:指神仙宫阙。
黄沙:意指尘埃浊世。
过家上家:回家乡上坟。
此处非泛说,而是特指奉皇帝之命回家祭告先祖,显示皇帝的恩宠。
书锦:意指富贵还乡。
创作背景该词是谢枋得当年过郓州时所作。
宋朝灭亡之后,元朝不断南征。
其间,作者一直隐居在闽中,直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统治者强行逼迫词人北上,中途遇寒食节,遂作此词。
词人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终绝食而死,年仅六十四岁。
赏析上片主要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15篇)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15篇)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15篇)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1寒食还陆浑别业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翻译洛阳城里,花儿已经开得如雪一般铺天盖地,而陆浑山中的花儿,如今才开始发芽。
早上刚刚辞别了河桥那掠过杨柳吹来的风儿,晚上又卧在这伊川桃李间的月色中。
伊川的桃李正是芬芳面新鲜的时候。
在寒食节里,山中的酒也是醉香宜人的。
山野间的老人安居乐业,快活地唱上一曲,唱一唱这身在太平盛世中的人。
注释陆浑:地名,在今河南嵩县。
别业:即别墅。
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
清明亦有插柳、戴柳之俗。
伊川:水名。
即“伊河”。
洛河支流,在河南西部。
酒复春:唐人名酒多用春字,如竹叶春、松醪春、烧春等。
创作背景宋之问早年在洛阳为官期间,闲暇时,常到陆浑别墅游览,并时有诗作。
《宋之问集》中咏陆浑别墅的诗共存四首,这首诗是其中之一。
赏析起二句紧扣题目,谓值此寒食清明节候,洛阳城中已是繁英飘荡、缤纷如雪,而陆浑山中则花始绽放。
其意并不在说明城中与山中气候景物之异,而是表现诗人追随春天的脚步,从城里转向山中寻觅春光的浓厚兴趣,和对春天由洛阳转至山中这一发现的诗意感受。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对照此诗首二句,可见宋之问早在白氏之先就感受并发现了春之转移这一诗材诗境,只不过白氏明白挑出自己的诗意感悟,近乎宋诗的表现理趣;而宋之问的这两句诗则仅客观展示这一现象,而将自己的感受含蓄于诗中而已。
“今始发”,则山中春光方兴未艾,正可尽情享受,开启下文。
三、四两句紧扣题内“还”字,写自己清晨从洛阳出发,晚上已在陆浑别业。
这点意思如果直白道出,则根本不成其为诗。
诗人不说“早发洛阳”“夕至陆浑”,而说旦别河桥”“夕卧伊川”,这一“别”一“卧”,不仅表达了对洛阳春光的留恋,而且透出了卧赏山庄春夜美景的惬意与喜悦。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宋之问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释】①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
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柳秀才往连州①看弟马戴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
何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
【注释】①连州,位于广东清远。
(1)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2)联系全诗,概括“客愁”的原因。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午枕①王安石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
②吹箫:《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作凤鸣。
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就枕而眠,醒来梦境已悠然远去,“百年”二字写出梦中所历时间之长。
《正宫·醉太平·寒食》赏析

《正宫·醉太平·寒食》赏析《正宫·醉太平·寒食》赏析【原文】正宫·醉太平·寒食(花飞时雨残)王元鼎花飞时雨残,帘卷处春寒。
夕阳楼上望长安,洒西风泪眼。
几时睚彻凄惶限;几时盼得南来雁,几番和月凭阑干,多情人未还。
【注释】“几时睚”句: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种凄凄惶惶翘首凝盼的日子?睚(ya2),原意为瞪眼睛,怒目而视;睚彻,意为结束眼睁睁的翘首凝盼。
凄惶,凄凉悲伤。
限,期限,限度。
“几时盼”句:什么时候才能盼得南来的大雁捎来亲人的书信。
雁为候鸟,南来北往有定时,古人因此常把书札绑于雁足之上,借以传情寄信。
王勃《采莲曲》诗云:“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赏析】正当乍暖还寒的早春季节,一场时雨刚刚过去,摧得落英满地。
在西风夕照之中,一位少妇登楼卷帘,频频远望长安,然而仍然没有自己心上人的身影,心中一阵酸楚,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
这样的凭栏纵目,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已经有过多少次了。
这就是王元鼎为我们描绘的一幅闺中少妇凝眸凭眺、渴盼思念自己丈夫或恋人的真实图画。
为了更加突出强化女主人公的如痴如醉的浓情,作者在小令的半中间插入了一个鼎足对:“几时睚彻凄惶限?几时盼得南来雁?几番和月凭阑干!”形成排比句式,增强了表现力,使对女主人公的`神精心态的刻画更为细腻入微,形象因而也就更为凄楚动人。
【题解】这首小令为王元鼎《寒食》四首之四,抒发了闺中女子思念情人、盼望郎归的一片幽情。
流露出对“金榜无名誓不归”的封建传统价值观的批判态度。
正宫·醉太平·寒食(花飞时雨残)【《正宫·醉太平·寒食》赏析】。
寒食节诗词及赏析

寒食节诗词及赏析寒食节诗词及赏析《插花吟》邵雍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
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
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
译文:插在头上的花枝倒映在酒杯里,酒杯浮动着美丽的花枝。
我这辈子经历了六十年的太平岁月,亲眼目睹了四朝的盛世。
何况我的身子骨还硬朗,又喜逢百花盛开的芳菲时节。
看着酒杯中荡漾着的花影,红光溜转,怎么舍得不痛饮到大醉呢?赏析:这是诗人在太平时世中自得其乐的一曲醉歌。
“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插花者即是年过花甲的作者自己。
花插头上,手持酒杯,酒杯中又浮现出花枝,诗人悠然自得的神态如见。
诗人陶醉的原因,颔颈两联以醉歌的形式作了回答。
诗人一生度过了六十年的太平岁月,亲眼见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的盛世,再加以筋体康健,时节芳菲,老人的心遂完全被幸福涨大了。
他笑眯着醉眼,看面前的酒杯。
只见杯中映着花影,红光溜转,面对这花,这酒,这位处在盛世中的高龄而又健康的老人,他的一生乐事都如同被召唤到了眼前,所以痛饮到大醉方归。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赏析:这是一首讽刺。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诗是讥讽宦者的得宠。
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减于桓灵。
诗比讽深远。
”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
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据唐代孟?所撰的《本事诗》说:这首诗颇为唐德宗赏识,御批提拔韩?为驾部郎中知制诰的要职。
当时江淮刺史也名叫韩,又以同名同进。
德宗便亲书“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并批道“与此韩”,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李清照淡荡春光寒食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元鼎《醉太平·寒食》原词、注释、翻译、赏析、
阅读训练附答案
本文是关于王元鼎《醉太平·寒食》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感谢您的阅读!
王元鼎《醉太平・寒食》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醉太平・寒食
王元鼎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
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
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
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注释】:
乳鸦:雏鸦。
生:偏偏,硬是。
韶华:美好时光,引指春光。
鸳鸯瓦:成对的瓦。
【翻译】:雏鸦一声声啼叫,生怕叫破了春光。
深夜里下起了小雨,滋润着河堤,充溢着香气的春风吹进万家。
小雨洗净了如画阁楼上成对的瓦片,淋湿了秋千上摇摆的彩绳。
醒来发现红日已经升上了窗纱,听到了街头卖杏花的叫卖声。
【赏析】:寒食在农历三月初,清明前一二日,此时春已过半。
王元鼎的这组《寒食》小令共存四首,此是其中第二首。
另外三首主
要描述流逝的春光在作者心里引起的丰富、复杂的感受,或惹动莫名的困倦,或撩拨缠绵的情思,或萌发及时作欢的欲念,主观色彩表现得比较浓烈。
这一首却不同,作者不直接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融情于景、含藏不露的抒写手法,把对春天的喜悦之情完全融化在一片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声光画面之中。
在这支小令中,“乳鸦鸣啼”、“雨润堤沙”、“画楼净瓦”、“彩绳半湿”及“红日上窗纱”、“街头卖杏花”等,勾画出寒食时节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悦之情。
语言清新典雅,虽然多处化用前人诗意名句,却自然流畅,毫无牵强拼凑、陈旧过时的感觉。
【阅读训练】:
1.从体裁上来看,这首元曲属于散曲中的。
(1分)
2.联系作品内容,试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4分)
【参考答案】:
1.(1分)小令
2.(4分)略。
要点:“乳鸦鸣啼”、“雨润堤沙”、“画楼净瓦”、“彩绳半湿”及“红日上窗纱”、“街头卖杏花”等(1分),勾画出寒食时节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景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悦之情(2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