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土地适宜性分析操作流程

合集下载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GIS技术下的渚洲土地适宜性评价目录摘要一、前言1、问题的提出2、研究现状3、研究内容4、研究流程二、基础理论1、基本概念2、研究技术方法Ⅰ层次分析法ⅡGIS与空间分析(1)地理信息系统(2)空间分析三、研究区域概况四、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与方法1、评价目标的确定2、评价体系的拟定3、评价因子的选取4、评价因子数据获取(1)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2)评价因子专题数据生成.五、评价分析模型与结果分析1、评价分析模型2、评价结果分析(1)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2)园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3)林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六、结论参考文献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是近2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

农用地适宜性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揭示其作为农用地的适宜性大小,从而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研究将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评价模型相结合,以莱西市渚洲地区的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作为评价对象。

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遵循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选定了海拔、坡向、坡度、水源灌溉和交通通达性五个评价因子作为农用地适宜性的评价体系。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建立了研究区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库,在评价数据库的基础上,借助GIS的叠加分析、栅格数据聚类分析、DEM地形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获取了研究区域的评价因子专题层。

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和法与限制性因素法对研究区域的农用地进行了适宜性等级的评价。

关键词:适宜性评价;农用地;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一、前言1、问题提出土地资源是进行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农业生产同土地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特别密切,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生产。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被当作基地、立足点和空间操作场所而发挥作用,而且被当作极其重要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而发挥作用,是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

土地潜力调查工作计划方案

土地潜力调查工作计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现状,科学评估土地潜力,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工作目标1. 查清土地资源现状,掌握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等基本信息。

2. 评估土地资源潜力,分析土地适宜性、开发利用条件等。

3. 为土地资源规划、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工作内容1. 土地资源现状调查(1)调查范围:涵盖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土地资源。

(2)调查内容: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质量、权属等。

(3)调查方法:采用实地勘察、遥感监测、资料收集等方法。

2. 土地资源潜力评估(1)评估指标:土地适宜性、开发利用条件、经济效益等。

(2)评估方法:采用专家评估、模型模拟、实地考察等方法。

3. 土地资源规划与开发利用建议(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工作步骤1. 准备阶段(1个月)(1)成立土地潜力调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

(2)制定调查方案,明确调查范围、内容、方法、时间等。

(3)组织培训,提高调查人员的业务水平。

2. 调查实施阶段(3个月)(1)开展土地资源现状调查,收集相关数据。

(2)进行土地资源潜力评估,分析土地利用现状。

(3)撰写调查报告,提出土地利用规划与开发利用建议。

3. 报告编制与总结阶段(1个月)(1)整理调查数据,编制调查报告。

(2)召开调查工作总结会议,总结经验教训。

(3)向相关部门提交调查报告,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

五、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2. 严格质量控制,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加强经费保障,确保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4. 强化宣传引导,提高全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认识。

通过本次土地潜力调查工作,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现状,科学评估土地潜力,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土地用地适宜性分析

土地用地适宜性分析

土地用地适宜性评价1.方法本次用地适宜性评价,首先确定适宜和限制用地的各因子,赋予适宜度权重值。

利用遥感图像解译数据和基本统计资料,将其制作成同一坐标体系、同一比例尺的电子图层,利用GIS软件进行叠加分析,集成为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空间数据库。

2.用地适宜程度评价因子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建设性因子与保护性因子或弹性因子与刚性因子。

弹性因子的分值范围具有一定的调整可变性余地,故应根据保护或发展的价值取向分配一定的权重,刚性因子主要指风景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等需要绝对保护的因子,其保护范围基本没有调整改变的余地,不分配权重。

2.1自然限定性(1)地形因子(高程)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高程因子分级表在地形(高程)的分析之上进行重分类,对不同高程范围赋予不同的分值。

高程在245米到265米之间的用地最适宜性最强,城乡发条件最好,赋值为10分;高程为265到284米之间的用地建设经济性比前者有所差别,但其他各项条件相类似,赋值为8;高程为284到304米之间的用地在规划去中部为带状分布,规划去区部则集中分布,城乡发展有一定的限制,赋值为5;高程为304到323的区域城乡发展限制较强,赋值为3;高程在343米以上的用地限制性强,赋值为1。

结果见下图。

(2)地貌因子(坡度)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坡度因子分级表本次评价将地表坡度分为五级。

小于等于8度土地城市布局自由度大,建设成本较低,划为适宜开发用地;8—15度土地,城乡发展有一定限制,需一定经济投资和一定工程措施,划为优化开发用地;15—25度土地,城乡发展受限制,需较多经济投资和一定量工程措施,划为一般开发用地;25—45度土地,城乡发展受较大限制,需大量经济投资和工程措施,划为一般保护用地,待经济实力增强,技术提高的情况下,不排除将其部分土地加以应用;大于45度土地,不仅城乡发展建设困难,经济投资巨大,还必须采取大量的工程措施,运行成本高,在开发建成后,在暴雨和人为不良活动干涉下,易造成边坡失稳,造成不必要的生命财产的损失,故划为禁止开发用地。

答案-《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期考试卷(A卷)

答案-《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期考试卷(A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期考试卷(A卷)一1-5aabcd 6-10babcd二1-abc 2-bcd 3-cde 4-ade 5-abe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土地资源调查为查清某一国家、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的土地数量、质量、分布及其利用状况而进行的量测、分析和评价工作。

土地资源调查是整个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的重点,其目的是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制订农业区划和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进行科学的土地管理创造条件。

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评价及土地监测等。

2-土地评价在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根据特定生产目的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的评估,称为土地评价或土地分等。

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土地构成因子(土壤、气候、植被、地形、水文等)的状况和土地投资效益进行综合评审和鉴定。

根据评价目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不同,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和土地综合评价。

土地评价的对象是土地的质量,着重研究土地的适宜性与限制性因素。

3-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分类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这种空间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的地域组合单位,表现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土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功能)。

土地利用分类是为完成土地资源调查或进行统一的科学土地管理,从土地利用现状出发,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土地用途、土地利用方式等,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按照一定的层次等级体系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别。

因此,国内外土地利用分类的划分标准存在着形式、用途(功能)及其二者综合等三种模式。

中外多名学者对土地利用分类发表过自己的看法4-监督分类又称训练场地法,是以建立统计识别函数为理论基础,依据典型样本训练方法进行分类的技术。

即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求出特征参数作为决策规则,建立判别函数以对各待分类影像进行的图像分类,是模式识别的一种方法。

土地适宜性评价技术报告

土地适宜性评价技术报告

长岭镇土地适宜性评价技术报告一、土地适应性评价的目的土地适应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及土地开发提供依据,以保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土地适应性评价的分类系统由土地适应性纲、土地适应性级、土地适应性亚级、土地适应性单元构成。

本实验以长岭镇宜水田土地适宜性评价为例,对长岭镇宜水田土地适应性进行分级。

二、准备工作确定评价目的,评价要达到的目标,评价过程采取的方法手段以及基本原理;拟定评价的工作步骤,使评价工作有序快速的进行;根据评价目标以及方法手段,搜集评价区相关的资料,以保证评价工作能顺利进行。

三、划分土地评价单元土地评价单元是与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地段,它是土地评价和土地量算的基础。

本实验考虑到评价工作的便利性以及资料的可获取性,以长岭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单元作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

四、选择影响水田质量的参评因子评价单元确定后,要搞清楚每个评价单元内土地相应的实际性质。

针对评价的土地用途对土地的要求,选择反应土地性质的评价因子,从中选择一些作为参评因子。

参评因子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1、参评因子对确定土地用途或利用方式起主导限制作用;2、要考虑参评因子的稳定性;3、要考虑获得有关数据的可能性;4、要考虑参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考虑以上四条原则,集合长岭镇土地实际情况,选择了七个影响水田质量的参评因子,它们分别是地下水埋深、土壤污染状况、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障碍层深度、PH值、有机质含量(表1)。

表1 宜水田类(st)评价因子及指标表因子序号因子名称字段名一级(100)二级(75)三级(45)四级(0)F1 地下水埋深dxsms 0 50 80 100F2 土壤污染状况trwrzk 无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严重污染F3 灌溉保证率ggbzl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F4 排水条件pstj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F5 障碍层深度zacsd >=120 95~110 80~90 <90F6 PH值phz 6.2~7.2 7.4~7.7 5.1~6.1 >8.3F7 有机质含量yjzhl 3.1~3.5 2.3~2.8 1.5~2.2 0.6~0.9根据经验以及参考相关的研究方法,根据水田类对土地的要求,将每个参评因子按条件的优劣分为四个等级,每个等级赋以相应的分值,这样就可以将每个因子进行量化,即因子的标准化。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的建设土地资源评价操作步骤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的建设土地资源评价操作步骤

因为本系列只是起研究模拟作用,因此以广东省(省级)为例,地理坐标系使用WGS1984(许多网上得到的数据都是WGS84,所以不使用CGCS2000),投影使用WGS_1984_UTM_Zone_49N,空间分辨率设为90m。

首先,对广东省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生态、环境、灾害进行评价。

今天的操作是建设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1-1-2 广东省城镇建设土地资源评价然后我们进行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首先看公式:城镇指向的土地资源评价:[城镇建设条件]=f ([坡度], [高程], [地形起伏度])其次看步骤要求(坐标系与精度与双评价要求不同,主要操作步骤相同,参考双评价2019.6月版):第一步:坡度:利用DEM,计算地形坡度,一般按≤3°、3~8°、8~15°、15~25°、>25°生成坡度分级图。

第二步:土地资源评价与分级。

以坡度分级结果为基础,结合高程,划分城镇建设条件高、较高、中等、较低、低 5 级。

将高程≥5000m 区域,城镇土地资源等级直接取最低等级;高程在3500~5000m 之间的,将坡度分级降1 级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等级。

第三步:地形复杂地区评价结果修正。

在地形起伏剧烈的地区,进一步通过地形起伏度指标对城镇土地资源等级进行修正。

利用DEM 邻域分析功能计算地形起伏度,邻域范围通常采用20公顷左右(如50m×50m 栅格建议采用9×9 邻域,30m×30m栅格建议采用15×15 邻域),对于地形起伏度>200m 的区域,将评价结果降 2 级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等级,地形起伏度在100~200m 之间的,将评价结果降1 级作为城镇土地资源等级。

首先,我们按照坡度进行重分类,得到jsslope:接着本来我们是需要根据高程,对坡度分级的建设土地资源分级进行修正,但是广东省内最高点不足2000m,因此略过第二步,直接进行第三步起伏度修正。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级 高度适宜(S1)
中等适宜(S2)
勉强适宜(S3) 暂时不适宜(N1) 永久不适宜(N2)
适宜性亚级
S2水分限制(S2m) S2通气限制(S2o) S2养分限制(S2n)
S2侵蚀限制(S2e)
… …
N1水分限制(N1m) N1侵蚀限制(N1e) …
适宜性单元
… … …
S2e侵蚀1(S2e-1) S2e侵蚀2(S2e-2) …
如果受两种同等程度的限制性因素作用,可同 时列出,如S3me。
注:在高度适宜级(S1)土地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所以不存在亚级之分;永久不适宜级(N2)也不再 续分亚级。
4.土地适宜性单元:是亚级的再细分。
表示亚级范围内,限制性因素的空间 变异,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一级水平的 相同适宜性程度和亚级相似限制性种类。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 管理要求,有细微差别(也可以说是限制 性细节的差别)。
不适宜纲(N):
①暂时不适宜级(N1)——土地受到的严重限 制在将来是可以克服或改造的,但在目前的技术 水平下不能改变这种限制性。
②永久不适宜级(N2)——土地限制性十分严 重,目前和将来都难以克服。
3.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限制因素的种类,如土壤水 分不足,土壤侵蚀危险等。用小写字母表示,如:
S2m——表示受水份限制中度适宜级土地 S2o ——表示受土壤通气性限制中度适宜级土地 S3e——表示受侵蚀因素限制的勉强适宜级土地 N1m ——表示水分缺乏使得土地暂时不适宜
宜牧土地
Ⅰ等地:水土条件好,产草量高,草质好,易于建成基本牧场。
Ⅱ等地:产草量低,草质较差或草场轻度退化,水土条件尚好,易于恢复。
Ⅲ等地:产草量低,草质差,草场退化,需大力改造。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2.4《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体系
2.4.2土地适宜类 土地适宜类是在土地潜力区范围内,依据土地对于农、林
、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划分。划分时,尽可能按主要适宜方面 划分,但对那些主要利用方向尚难明确的多宜性土地,则作 多宜性评价。共划分八个土地适宜类,即宜农耕地类、宜农 宜林宜牧土地类、宜农宜林土地类、宜农宜牧土地类、宜林 宜牧土地类、宜林土地类、宜牧土地类、不宜农林牧土地类 。
2.3 FAO 《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
适宜纲(Order)、适宜级(Class)、
适宜亚级(Subclass)和适宜单元(Unit)
2.3 FAO 《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
•土地适宜纲(Orders)
指土地适宜性的种类,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 方式是适宜还是不适宜。 –适宜纲(S)考虑的用途进行持久利用,达到预期的效 益,在经济上是合算的,而且对土地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 破坏后果。 –不适宜纲(N)是指土地不能满足所考虑的土地用途对 土地的要求,亦即土地质量显示该土地不能按所考虑的用 途进行持久利用。
2.1.1美国农业部潜力分级评价系统
潜力单元(Capability Unit),
①在相同经营管理措施下,可生产相同的农作物、牧草或林木; ②在种类相同的植被条件下,采取相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经营管理
方法; ③相近的生产潜力(在相似的经营管理制度下,同一潜力单元内各
土地的平均产量的变率不超过25%)。
2.3 FAO 《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
土地适宜性单元(Units)
是亚级的续分,反映亚级以内土地经营管理方面的次 要差别。亚级内各单元均有相同的适宜性和亚级水平的 相同限制性种类。不同适宜单元之间在生产特点或经营 管理要求的细节方面不同。适宜性单元是用阿拉伯数字 表示,置于适宜亚级之后。如S2e-1 、S2e-2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成坡度栅格图
(1)建立TIN网
加载高程点gcd.shp数据
通过ArcToolbox工具:3D Analyst工具->数据管理->TIN->创建TIN,如下图所示。

生成TIN网,如下图所示。

(2)由TIN网生成栅格图
通过ArcToolbox工具:3D Analyst工具->转换->由TIN转出-> TIN转栅格,生成栅格图,如下图所示。

(3)由栅格图生产坡度图。

通过ArcToolbox工具:3D Analyst工具->栅格表面->坡度,生成坡度图,如下图所示。

(4)对坡度图进行重分类。

通过ArcToolbox工具:Spatial Analyst工具->重分类->重分类,对坡度图进行重分类。

其中坡度在0-5度时,单因子的权重为7;坡度在5-10度时,单因子权重为5;坡度在10-15时,单因子权重为3;坡度在大于15度时,单因子的权重为1,对于农业用地的土地而言,坡度越高越不适宜农业用地的种植,最终生成坡度栅格分类图,如下图所示。

(5)根据行政区划范围,对坡度栅格分类图进行裁剪。

通过ArcToolbox工具:数据管理工具->栅格->栅格处理->裁剪,生成裁剪后的栅格图,如下图所示。

2、生成土壤分类栅格图
(1)生成土壤分类栅格图
把土壤归为黑土、褐土、沙土、水域四种土壤质地,加载土壤分类图(trfl.shp)。

通过ArcToolbox工具:转换工具->转为栅格->要素转栅格,生成土壤分类栅格图,如下图所示。

(2)对土壤分类栅格图进行重分类
根据土地对农业用地的适宜程度,相应的对土地的类型分配相应的权重,其中0得到的权重为7,褐土得到的权重为5,沙土得到的权重为3,水域得到的权重为1,如下图所示。

通过ArcToolbox工具:Spatial Analyst工具->重分类->重分类,对土壤分类图进行重分类。

3、生成水系缓冲区栅格图
(1)生成水系缓冲区图
通过ArcToolbox工具:分析工具->邻域分析->多环缓冲区,对水系进行缓冲区分析,如下图所示。

(2)生成缓冲区栅格图
通过ArcToolbox工具:转换工具->转为栅格->要素转栅格,生成缓冲区栅格图,如下图所示。

(3)对缓冲区栅格图进行重分类
根据土地对农业用地的适宜程度,相应的对土地的类型分配相应的权重,其中0~150米得到的权重为7,150~300米得到的权重为5,300~450米得到的权重为3,大于450米得到的权重为1,如下图所示。

(4)根据行政区划范围,对缓冲区栅格分类图进行裁剪。

通过ArcToolbox工具:数据管理工具->栅格->栅格处理->裁剪,生成裁剪后的栅格图,如下图所示。

4、三个成果相叠加计算
(1)对坡度重分类栅格图、水系缓冲区重分类栅格图、土壤重分类栅格图进行栅格叠加计算,土地适宜性评价图。

通过ArcToolbox工具:Spatial Analyst工具->地图代数->栅格计算器,生成土地适宜性评价图,如下图所示。

(2)对土地适宜性评价图进行重分类。

按四级分类法表示,即最适宜性、次适宜性、临界适宜性、不适宜性四级。

综合权重分类在3~7为不适宜,分类等级为1;综合权重分类在7~12为临界适宜,分类等级为2;综合权重分类在12~16为次适宜,分类等级为3;综合权重分类在16~21为最适宜,分类等级为4,如下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