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GIS土地适宜性分析报告分析
总报告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

汇报人: 2024-01-07
目录
• 引言 • GIS技术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
中的应用 • 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实践 • GIS技术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
中的优势与挑战 • 结论与建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用地资源日益紧缺,如何科学合 理地利用和保护农用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GIS技术的快速 发展为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缓冲区分析
根据距离或环境因素的变化,划定缓冲区,评估其对农用地的影 响。
网络分析
分析农业活动与基础设施之间的连通性,优化农业布局。
模型构建与优化
模型选择
根据研究目标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模型,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参数调整与优化
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模型参数,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研究意义
通过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 评估农用地的利用潜力和保护价值,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农业生产的科学布局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GIS技术简介
定义
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基于计 算机技术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它能 够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显示地 理空间数据。
结果可视化
地图制作
将评价结果以地图的形式呈现,直观展示农用 地的适宜性分布情况。
图表制作
制作各类柱状图、饼图等,辅助解释评价结果 。
动态演示
利用GIS的动态演示功能,展示农用地适宜性的变化趋势。
03
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实践
研究区概况
地理位置
研究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处平原与丘陵过渡地带。
北京农学院GIS地理信息系统实习适宜性分析步骤

实验地适宜性分析报告一、目的:寻找一块新的实验适宜地二、评价准则:土地利用为灌木林地适宜开发的土壤类型地点必须在离下水道管线300米范围之内三、数据:下水道管线图、土地利用图、土地类型图等四、实验步骤:双击打开“适应性分析.sdb”文件双击数据源——适应性分析——sewersL图层点击菜单栏中的分析——缓冲区分析——缓冲区分析在弹出的菜单中将缓冲半径——数据值——左右半径——300单位:米——结果设置勾选中合并所有缓冲区——确定(图一)——生成(图二BufferDT)图一图二双击数据源——适应性分析——landuseR图层点击菜单栏中的分析——叠加分析——左栏选中合并——源数据landuseR——叠加数据soilsR(图三)——点击字段设置(图四)勾选入图选项——确定——生成(图五NewDT)图三图四图五双击数据源——适应性分析——NewDT图层点击菜单栏中的分析——叠加分析——左栏选中求交——源数据NewDT——叠加数据BufferDT(图六)——点击字段设置(图七)勾选入图选项——确定——生成(图八NewDT_1)图六图七图八双击生成的NewDT_1图层——点击菜单栏中的查询——SQL查询——查询字段:选中左侧NewDT_1.*——查询条件:选中左侧NewDT_1.LUCODE——运算符号选择“=”——所有值选择300——运算符号选择“AND”——选中左则NewDT_1.SUIT ——运算符号选择“>=”——所有值选择2(图九)——选中地图高亮——点击查询生成(图十)图九图十右键单击suitable列——更新列——用来更新的值输入1——确定(图十一)生成(图十二)图十一图十二绘制适宜地点图——点击菜单栏地图——专题图——制作专题图——单值专题图——表达字段suitable——添加所有值——更改颜色——标签(不适宜、适宜)——完成(图十三)图十三图十四右键点击布局——新建布局窗口——绘制地图——绘制比例尺——绘制图例——绘制方向标等(图十四)——输出为图片——文件201020911021 任毅.bmp。
基于ArcGIS的神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ArcGIS的神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日益受到重视。
而基于ArcGIS 的空间分析技术,为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有效性。
本文选择神木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软件对其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并探讨了评价结果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神木市概况神木市位于陕西省中部,是陕北平原的一部分。
全市总面积为306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0万。
神木市地处渭河流域,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温11.3℃,年降水量为550毫米。
神木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同时也是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
农业居民点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改善农民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ArcGIS是一款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数据处理功能和地图制作功能。
在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适宜性评价中,ArcGIS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地理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进而得出科学的评价结果。
1. 数据采集将神木市的地理信息数据录入ArcGIS系统中,包括土地利用数据、地形地貌数据、气候数据、水资源数据等。
这些数据是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通过ArcGIS系统的数据采集工具,可以快速准确地将这些数据导入系统中。
2. 空间分析接下来,利用ArcGIS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神木市的农村居民点进行评价。
空间分析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将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叠加、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等处理,得出每个点的用地适宜性等级。
3. 评价结果展示利用ArcGIS系统的地图制作功能,将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以地图的形式展示出来。
这样可以直观地呈现评价结果,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三、神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经过ArcGIS系统的空间分析处理,得出了神木市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根据土地利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我们将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适宜性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
基于ArcGIS的神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ArcGIS的神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而农村地区逐渐被减少。
然而,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可用于保护农村环境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因此,本文将基于ArcGIS对神木市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
1.数据预处理本文使用的数据包括:DEM(数字高程模型)、LANDSAT 8卫星影像、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图、水文地质图、道路数据等。
在数据预处理阶段,我们需要先安装ArcGIS软件,然后将所需数据导入ArcGIS中,进行处理和合并,得到一张完整的除掉废弃土地和交通设施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影响因素图。
2.影响因素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影响因素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交通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
本文将通过以上因素进行神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
2.1 土地利用现状根据神木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将土地分为六种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建设用地、其他用地。
根据评价指标,建立土地利用现状影响因素图,并根据权重分析,得到土地利用现状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适宜性影响。
2.2 地形地貌根据DEM数据,结合地貌分析结果,得到地形地貌影响因素图,并根据权重分析,得到地形地貌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适宜性影响。
2.3 交通条件2.4 水文地质条件2.5 社会经济条件3.评价方法本文采用熵权法进行权重分析,得到每个影响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适宜性影响。
4.评价结果综合以上因素,得到神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5.结论本文基于ArcGIS软件,对神木市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
通过影响因素分析、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等步骤,得出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适宜性影响因素,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权重分析,得到每个影响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适宜性影响。
该评价结果可以为政府和农民在土地利用和规划方面提供参考,保护农村环境资源,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ARCGIS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ARCGIS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技术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对土地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其是否适宜进行其中一种特定类型的开发利用。
ARCGIS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
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自然条件评价:包括土地的地形地貌、土质条件、水资源条件、气候条件等方面的评价。
ARCGIS软件可以通过地图叠加和分析功能,对不同自然条件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帮助评价人员更好地理解土地的自然特点。
2.经济条件评价:包括土地的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投资效益等方面的评价。
ARCGIS软件可以通过经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进行经济条件评价的空间分析和预测,为评价人员提供科学的依据。
3.社会条件评价:包括土地的人口分布、社会服务设施、环境质量等方面的评价。
ARCGIS软件可以通过空间数据的叠加和分析,对土地的社会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空间可视化展示,让评价人员更好地了解土地的社会环境。
4.技术条件评价:包括土地的交通便利程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方面的评价。
ARCGIS软件可以通过交通网络分析和基础设施数据分析,对土地的技术条件进行评价,帮助评价人员决策。
通过ARCGIS进行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可以带来以下几个优势:2.空间分析能力强:ARCGIS具有空间分析功能,可以通过地图叠加和分析,对不同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帮助评价人员进行科学决策。
3.可视化效果好:ARCGIS可以将数据通过地图展示出来,形成直观的图像效果,让评价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土地的适宜性。
4.模型建立能力强:ARCGIS可以通过模型建立功能,建立适宜性评价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模型分析和优化,为评价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总结起来,ARCGIS软件可以帮助评价人员进行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提供数据整合、空间分析、可视化展示和模型建立等多种功能,为评价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基于ArcGIS的神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ArcGIS的神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为了有效评估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适宜性,保障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我选择了神木市作为研究对象,并利用ArcGIS软件进行了相关评价分析。
本文将介绍神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数据源、分析结果和意义。
一、方法1. 数据搜集通过神木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地形图等基础数据,获得研究区域的地理信息数据。
还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获得详细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和土地利用情况数据。
2. ArcGIS技术利用ArcGIS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叠加、空间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功能,从而综合评价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适宜性。
3. 适宜性评价指标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神木市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一系列适宜性评价指标,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地貌、土壤肥力、水资源条件、交通便利度等。
二、数据源神木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村居民点较为集中。
地处黄土高原,土地资源丰富,但也存在一定的退化和污染现象。
为了评价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适宜性,我们搜集了神木市农村地理信息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以及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
三、分析结果1. 土地利用类型利用ArcGIS软件对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解译和分类,得到了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在农村居民点周边的分布情况。
通过数据叠加和空间分析,确定了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对农村居民点的适宜性权重。
2. 地形地貌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和地形地貌图,分析了农村居民点周边的地形起伏和地貌类型。
结合实地调查数据,确定了地形地貌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的影响程度。
3. 土壤肥力根据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土壤养分含量等数据,对农村居民点周边土壤肥力进行了评价。
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确定了土壤肥力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的权重分配。
4. 水资源条件利用地下水位、地表水源、降雨量等数据,对农村居民点周边的水资源条件进行了评价。
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水资源条件对农村居民点的适宜性影响。
ARC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实施报告分析

工程技术大学本科生综合训练报告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综合训练项目三:土地适宜性分析教学单位测绘学院专业测绘工程班级测绘14-5学生姓名康仲林学号1410070308成绩目录1、项目名称 (1)2、项目目的和要求 (1)3、项目基本情况 (1)4、项目原理 (1)5、项目过程 (2)6、项目总结 (5)1、项目名称土地适宜性分析2、项目目的和要求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的基本概念,掌握应用模型的建模方法;要求学生借助GIS软件,独立完成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立。
3、项目基本情况完成时间:2016年6月17日星期五个人工作情况:在实践期间对所给数据进行了土地适宜性分析操作,认真了解了ARCMAP 软件的应用,熟悉土地适宜性分析的全过程。
方法和过程:应用前期空间分析成果,结合其他相关数据,完成实验区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立。
领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构建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4、项目原理土地适宜性分析过程是先把矢量转成栅格,用空间分析模块,再将栅格用计算机计算。
添加已有的用于土地分析、评价的数据,如坡度、水系、土壤等;将各个数据空间化,转为栅格模式,以此作为适宜性评价单元,可以满足农业用地在微观层面上布局的精度要求;建立指标体系,计算权重;应用SpatialAnalyst进行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 Analyst)为用户提供各种工具,执行空间分析操作,解决空间问题,主要有:邻域分析、重分类、地图代数等;进行适宜度计算,主要采用SpatialAnalystraster calculator工具;最后以土地适宜性评价图为基础,提出建议,上交评定结果5、项目过程(1)建立TIN网加载高程点gcd.shp数据通过ArcT oolbox工具:3D Analyst工具->数据管理->TIN->创建TIN,如下图所示。
(2)由TIN网生成栅格图通过ArcT oolbox工具:3D Analyst工具->转换->由TIN转出-> TIN转栅格,生成栅格图,如下图所示。
基于GIS的定西市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分析

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总第799期第5期2023年3月基于GIS 的定西市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李鹏飞(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摘要:【目的】对定西市农业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为当地农业土地的规划和利用提供建议。
【方法】基于ArcGIS 平台,以甘肃省定西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层次分析法,选取和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因子,如高程、坡向、坡度、温度和降水,对定西市农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
【结果】定西市适宜农业种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东部地区,对应的县域主要为临洮县、安定区、渭源县、通渭县、陇西县和漳县的大部分地区,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开展农业种植的区域分别约占定西市总面积的13%、26%、36%和24%。
【结论】定西市要在整体上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甘肃省;定西市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23)05-0116-04DOI :10.19968/ki.hnkj.1003-5168.2023.05.023GIS-Based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Dingxi CityLI Pengfei(School of Resources,Chang'an University,Xi'an 710054,China)Abstract:[Purposes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land in Dingxi City was car⁃ried out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planning and utilization of local agricultural land.[Methods ]Based on ArcGIS platform,this study takes Dingxi City of Gansu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ombines hierarchical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suitability of agricultural land in Dingxi City by selecting natural fac⁃tors closely related t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such as elevation,slope direction,slope,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Finding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itable areas for agricultural cultivation in Dingxi City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west,northeast and east areas,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ies are mainly Lintao County,Anding District,Weiyuan County,Tongwei County,Longxi Countyand most of Zhang County,and the areas that are suitable,relatively suitable,less suitable and unsuit⁃able for agricultural cultivation account for about 13%,26%,36%and 24%of the total area of Dingxi City,respectively.[Conclusions ]Th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Dingxi City should optimize the planting structure as a whole and vigorously develop special industries in order to promot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Keywords:agricultural land;suitability evaluation;Gansu Province;Dingxi City0引言人地关系历来是研究者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1],土地作为一种有限资源,如何合理利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本科生综合训练报告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综合训练项目三:土地适宜性分析
教学单位测绘学院
专业测绘工程
班级测绘14-5
学生姓名康仲林
学号 1410070308
成绩
目录
1、项目名称 (1)
2、项目目的和要求 (1)
3、项目基本情况 (1)
4、项目原理 (1)
5、项目过程 (2)
6、项目总结 (5)
1、项目名称
土地适宜性分析
2、项目目的和要求
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的基本概念,掌握应用模型的建模方法;要求学生借助GIS软件,独立完成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立。
3、项目基本情况
完成时间:2016年6月17日星期五
个人工作情况:在实践期间对所给数据进行了土地适宜性分析操作,认真了解了ARCMAP 软件的应用,熟悉土地适宜性分析的全过程。
方法和过程:应用前期空间分析成果,结合其他相关数据,完成实验区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立。
领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构建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4、项目原理
土地适宜性分析过程是先把矢量转成栅格,用空间分析模块,再将栅格用计算机计算。
添加已有的用于土地分析、评价的数据,如坡度、水系、土壤等;将各个数据空间化,转为栅格模式,以此作为适宜性评价单元,可以满足农业用地在微观层面上布局的精度要求;建立指标体系,计算权重;应用SpatialAnalyst进行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模块
(Spatial Analyst)为用户提供各种工具,执行空间分析操作,解决空间问题,主要有:邻域分析、重分类、地图代数等;进行适宜度计算,主要采用
SpatialAnalystraster calculator工具;最后以土地适宜性评价图为基础,提出建议,上交评定结果
5、项目过程(1)建立TIN网加载高程点gcd.shp数据
通过ArcToolbox工具:3D Analyst工具->数据管理->TIN->创建TIN,如下图所示。
(2)由TIN 网生成栅格图
通过ArcToolbox 工具: 3D Analyst 工具->转换->由TIN 转出-> TIN 转栅格,生成栅格图,如下图所示。
(3)由栅格图生产坡度图。
通过ArcToolbox 工具: 3D Analyst 工具->栅格表面->坡度,生成坡度图,如下图所示。
(4)对坡度图进行重分类。
通过ArcToolbox 工具:Spatial Analyst 工具->重分类->重分类,对坡度图进行重分类。
其中坡度在0-5度时,单因子的权重为7;坡度在5-10度时,单因子权重为5;坡度在10-15时,单因子权重为3;坡度在大于15度时,单因子的权重为1,对于农业用地的土地而言,坡度越高越不适宜农业用地的种植,最终生成坡度栅格分类图,如下图所示。
(5)根据行政区划范围,对坡度栅格分类图进行裁剪。
通过ArcToolbox工具:数据管理工具->栅格->栅格处理->裁剪,生成裁剪后的栅格图,如下图所示。
2、生成土壤分类栅格图
(1)生成土壤分类栅格图
把土壤归为黑土、褐土、沙土、水域四种土壤质地,加载土壤分类图(trfl.shp)。
通过ArcToolbox工具:转换工具->转为栅格->要素转栅格,生成土壤分类栅格图,如下图所示。
通过ArcToolbox工具:转换工具->转为栅格->要素转栅格,生成土壤分类栅格图,
如下图所示。
(2)对土壤分类栅格图进行重分类
根据土地对农业用地的适宜程度,相应的对土地的类型分配相应的权重,其中0得到的权重为7,褐土得到的权重为5,沙土得到的权重为3,水域得到的权重为1,如下图所示。
通过ArcToolbox工具:Spatial Analyst工具->重分类->重分类,对土壤分类图进行重分类。
3、生成水系缓冲区栅格图
通过ArcToolbox工具:分析工具->邻域分析->多环缓冲区,对水系进行缓冲区分析,如
下图所示。
(2)生成缓冲区栅格图
通过ArcToolbox工具:转换工具->转为栅格->要素转栅格,生成缓冲区栅格图,如下图所示。
(3)对缓冲区栅格图进行重分类
根据土地对农业用地的适宜程度,相应的对土地的类型分配相应的权重,其中0~150
米得到的权重为7,150~300米得到的权重为5,300~450米得到的权重为3,大于450
米得到的权重为1,如下图所示。
(4)根据行政区划范围,对缓冲区栅格分类图进行裁剪。
通过ArcToolbox工具:数
据管理工具->栅格->栅格处理->裁剪,生成裁剪后的栅格图,如下图所示。
4、三个成果相叠加计算
(1)对坡度重分类栅格图、水系缓冲区重分类栅格图、土壤重分类栅格图进行栅格叠加计算,土地适宜性评价图。
通过ArcToolbox工具:Spatial Analyst工具->地图代数->栅格计算器,生成土地适宜性评价图,如下图所示。
(2)对土地适宜性评价图进行重分类。
按四级分类法表示,即最适宜性、次适宜性、临界适宜性、不适宜性四级。
综合权重分类在3~7为不适宜,分类等级为1;综合权重分类在7~12为临界适宜,分类等级为2;综合权重分类在12~16为次适宜,分类等级为3;综合权重分类在16~21为最适宜,分类等级为4,如下图所示。
6、项目总结
到实践中去。
通过本次实践,在学习土地适宜性分析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动手进行了实践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了GIS相关软件的应用,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的基本概念,掌握应用模型的建模方法,借助GIS软件,独立完成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立。
熟练使用ArcGIS软件的各种工具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叠加等。
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有很多问题不实际操作是无法想到的。
例如在使用3D Analyst工具创建TIN以及Spatial Analyst工具时,必须先在自定义菜单的拓展模块中勾选对应选项,否则会显示无授权,不能使用。
裁剪时必须勾选用输入要素几何,否则会生成错误的形状。
在土壤分类中字段必须选择trlx。
修改路径后必须重新链接新的文件夹地址,否则会显示一个叹号。
生成土壤分类栅格图时,应点击ArcToolbox-转换工具-转为栅格-要素转栅格,右键点击此图层属性-符号系统-类别,将字段改为trlx,就能按黑土、褐土、沙土、水域显示。
通过此次实践,我对相关软件有了更深的了解,更深入的了解了土地适宜性分析的整个流程。
同时也学习到一些快捷运用的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