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

合集下载

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中国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与西方文化有过交流和接触。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许多方面都对中国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哲学思想、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和艺术文化等方面。

1. 西方哲学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近代以来,西方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已经超过了数百年。

从17世纪开始的第一批传教士便开始引进西方的哲学思想,主要为基督教思想和自然哲学。

这些思想在中国传播后逐渐深入人心,成为19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思想的基础。

西方哲学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新近方式的思考方式西方哲学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思考方式和方法上。

西方哲学思想强调思考的合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具有哲学分析、思辨和逻辑推理的特点,这种思考方式不断推动并深化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1.2 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建立西方哲学思想对于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更为系统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

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让中国更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了解人类文明。

1.3 社会思潮的发展西方哲学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新儒家思想,它不仅是中国现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分支,还塑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 西方科技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近现代以来,西方科技文化也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在19世纪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迅速加速,其中西方的科技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2.1 科技文化的引进和推广19世纪末,随着西方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西方科技文化迅速流传到中国。

西方的科技文化让中国人更好地了解现代科技的内涵和优势,对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育方面,西方科技文化让中国教育更加注重实证主义和科学性,让学生学习到更为精准的、符合现代化需求的知识和技能。

科学传播中传教士的意义

科学传播中传教士的意义

科学传播中传教士的意义科学传播,不仅是科学家们把研究成果向大众推广的过程,也是一个涉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复杂过程。

因此,科学传播中需要传教士这一群体的存在。

传教士在科学传播中的意义不仅在于将科学知识传递给大众,更在于传递一种科学精神和文化意识。

本文将深入探讨传教士在科学传播中的意义。

一、传教士的定义传教士是指一类宣扬某种思想、信仰或事业的人,他们在宣传过程中常常使用一种强烈的语言,以唤起听众的兴趣和共鸣。

在科学传播中,传教士更是指一类有推广科学意识和精神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的人。

他们的任务是带领一般大众走进科学世界,促进科学文化的立身生根。

二、传教士的特点科学传播中的传教士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对科学的热情和热爱传教士们对科学的热情和热爱,是他们能够坚定不移地去传播科学知识和精神的重要原因。

他们不仅要有深入的科学知识,还要有热爱科学的情感和精神。

只有对科学有真诚热爱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推广科学精神和文化意识。

2. 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传递科学传教士常常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使广大民众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

他们的任务不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在于向大众传递科学的精神和观念,使广大民众逐步形成科学化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

3. 具有教育性和启发性传教士的工作不仅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在于通过特定的方法,让大众能够积极探究科学知识,破除一些错误的观念和偏见,建立科学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

4. 具有创造性传教士需要不断创新,寻求新的方法和途径,以便更好地推广科学文化。

他们不仅需要学习科学,还需要掌握科学传播的技巧和策略,以便更好地与大众相互交流。

三、传教士的作用科学传播中的传教士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带动科学文化的普及和推广传教士的工作是使广大民众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并建立起对科学的信仰和热爱。

通过科学的普及和推广,可以加强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和理解,提高科学文化的地位。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作用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作用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作用摘要: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除从事宗教活动外,还大力开办教会学校。

文章介绍了我国在民国时期教会女子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后来开办女子高等教育,派遣女子学生到国外留学等活动,简单分析了女子教育对当时国内社会上一些陈旧封建现象的影响。

这表明西方传教士对我国女子起初教育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大大改变了妇女的地位。

关键词: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传教士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是禁止跨入学校大门的,只能被关在闺门之中接受家庭教育。

中国这种拒女子于学校之外的教育制度,自先秦一直延续到清末。

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教会在我国开办女塾是女子学校教育的萌芽,对当时中国社会重男轻女的封建体制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与挑战,它突破了几千年来的禁锢,开了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的先河。

随着我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外国教会又相继在我国开办了女子教会中学和大学,推动了我国女子教育活动的发展。

一、教会女子学校的产生中国女子接受学校教育,是以西方教会在我国开办的女塾为开端的。

为了使我国妇女获得学校教育的机会,传教士于19世纪20年代开始办小学程度的华人女塾,最早的华人女子学校开办在新加坡。

到19世纪30年代,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的妻子在澳门收容了几个穷人家的女孩,开办女子读书班。

有人说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女子教育的最初尝试。

1839年教会在上海创办了当地最早的教会女校, 1844年,女传教士爱尔德赛(Aldersay)在宁波创办女塾,这是中国本土最早的女子学校。

这所教会女学在开始招生时非常困难,原因其一固然是受中国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影响;其二是中国的门户刚刚开放,国人对西人的文化教育生活还很陌生;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背景,西方列强是以鸦片和大炮与中国人民相见的,这不能不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和仇恨。

招收不到上层社会的女子,他们便与贫民接触,通过为贫民施衣、施食、施医、施药等方法消除了贫民对洋人的疑惑,一些最贫苦家庭的女孩被免费招进教会女塾学习。

传教士在中国传统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传教士在中国传统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传教士在中国传统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作者:周梁羊子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04期摘要: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上,中西文化交往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不仅因为我们现在所说的近现代化是以西方科学技术、民主思想为基础的,更为重要的是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的传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尽管这种变化是被迫发生的,但这种被迫最终使中国告别了封建君主专制,走向近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传教士在这一过程中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因为其双重身份,对于传教士、对于西学东渐的评价往往两极分化的明显,从进步的角度来看,传教士是中西文化传播中的天使,为古老的传统的中国带来近代化的福音。

从民族角度来看,传教士及列强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历史自身的发展规律,独立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任人宰割,各种条约的欺诈也在坚船利炮的威逼下生效。

在我们享受近现代文明为我们带来的民主、自由、便捷生活的之时,我们应理性的思考西学东渐对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在利玛窦时期,西方传教士是穿着儒装进行传教的,他们友好的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随后,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虽有矛盾,多是围绕着礼仪、风俗问题进行的争论。

而近代以来,西方强势与中国的没落局势下,西学的再次到来变成了一种强制,这种强制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表现的最为明显。

鸦片战争的爆发使清政府的禁教令成为一纸废文,《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东南沿海的五大城市成为西学传播的重要地点。

面对陌生的敌人,晚清士人和士绅阶层开始觉醒,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亲自目睹西方的坚船利炮,因此,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鸦片战争开始前,林则徐便为知己知彼做了准备,他到广州后,便积极搜罗人才翻译西书,研究外国情况,甚至将翻译好的重要报纸送达北京,供皇帝参考。

徐继畬在就任延津绍道道台时,鸦片战争爆发,自此,这位在内地出生成长,沿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生轨迹生活的读书人开始觉醒,并参考西方资料及传教士所著书目写成《瀛寰志略》,并在提及相关国家的时候对该国的历史、民俗、政治进行介绍。

传教士对东亚文明与社会的影响

传教士对东亚文明与社会的影响

传教士对东亚文明与社会的影响在东亚地区的历史上,传教士起到了一定的重要作用,对东亚文明与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虽然传教士带来了基督教信仰,并推广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但他们的行为和观念也引起了当地居民的反思和回应。

本文将通过探讨传教士对东亚文明与社会的影响,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首先,传教士的到来改变了东亚的宗教格局。

在传教士传播基督教之前,东亚地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和儒教。

然而,传教士的存在揭示了宗教多样性的重要性,并挑战了传统宗教的权威地位。

他们经常以自己的信仰与当地的宗教进行辩论,试图说服更多的人加入基督教的行列。

这种宗教的冲突和融合,不仅带来了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也引发了人们对宗教自由的关注。

其次,传教士的到来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他们建立了学校、教堂和医院,向当地民众传授各种知识和技能。

传教士们介绍了西方的医学、数学、音乐和艺术等领域的知识,为东亚地区的发展和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此外,他们还将印刷术和技术传导到东亚,广泛推广了文字传播和教育的发展。

这种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东亚与西方的相互了解和合作,对当地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传教士的行为也引发了东亚社会的反思和回应。

一些东亚国家的统治者担心传教士会对自己的统治产生威胁,因此采取了限制和打压的政策。

这些统治者认为,传教士可能成为西方列强之间干涉他们内政的工具。

因此,他们对传教士进一步发展的努力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甚至驱逐了大批的传教士。

此外,东亚社会的一部分人也开始对传教士的行为和观念产生质疑。

他们认为,传教士的所谓“文明化”是对东方文化的侵犯和贬低,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工具。

这种观点促使东亚社会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提出了民族主义和文化复兴的呼声,希望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

总体而言,传教士对东亚文明与社会产生了多样化的影响。

他们带来了宗教的多元化、科学技术的传播以及文化的交流。

然而,他们的存在也引发了对宗教自由、文化保护和民族自尊的反思和回应。

论西方传教士在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论西方传教士在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论西方传教士在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丁顺茹
【期刊名称】《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7(000)003
【摘要】17,18世纪出现了以西方天主教传教士为主要媒介的中西文化大交流,本文从传教士所起的作用入手,探讨这一次文化交流的内容,特点及意义。

【总页数】8页(P52-59)
【作者】丁顺茹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5
【相关文献】
1.论文化交流中的需求与满足——以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为例 [J], 蒋晖
2.明清之际红夷大炮在清八旗军与李自成大顺军决战中的作用 [J], 刘鸿亮
3.略论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J], 潘华
4.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J], 黄玉军
5.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J], 林延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方文化的影响.doc

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方文化的影响.doc

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方文化的影响摘要:基督教对于西方文化的应先渊源甚早,从使徒时代知至中世纪一直在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中世纪,基督教对于保存西方文化的种子,教化蛮族,培育知识分子所做的努力举世瞩目。

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形态,至今仍对西欧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回溯以往,可以看到中世纪的基督教对西欧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文学等各方各面都烙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基督教在人们最绝望的年代中产生,从精神上拯救了人们,带给人们希望,也在物质上给了人们一定的慰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也为中世纪的全面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本文就是对基督教在西方中世纪社会文化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基督教;中世纪;西方文化;影响中世纪界定于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453 年东罗马帝国灭亡的这一历史时期。

中世纪是全世界封建制社会形成到发展的时期,也是世界三大宗形成并广泛传播的时期。

漫长的中世纪,许多人都将“黑暗”作为它的标志。

而基督教神学统治就是这个标志的最重要的内容,因为基督教作为一种观念形式,几乎统治了整个中世纪时期的欧洲。

对西欧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基督教的起源基督教产生于乱世之中,在基督教产生和发展的前期,罗马帝国奴隶制制度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逐渐走向瓦解,生产力倒退,全国普遍出现物资匮乏和道德沦丧的现象,民不聊生,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各阶层的人民都有不满,特别是底层劳动人民,他们找不到通往幸福的道路,眼前只有一片黑暗,无法摆脱的贫困和苦难,使他们迫切地需要“心灵鸡汤”的滋润。

于是基督教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这大大起到了抚慰人心的作用,人们普遍地寄希望于来世,向往天堂,向往那个没有饥饿,没有贫困的另一个世界。

“这样,‘基督教拨动的琴弦,必然会在无数人的脑中唤起共鸣。

’使信仰和跟随的人越来越多。

”随着基督教势力的越来越大,基督教神学统治正式登上西欧的历史舞台,并对当时的西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分析西方传教士在华进行的西学科技翻译的作用

分析西方传教士在华进行的西学科技翻译的作用

分析西方传教士在华进行的西学科技翻译的作用关于,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们喜欢。

摘要: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活动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其中涉及近代中国教育、近代中国印刷出版和近代中国西医学发展等多个方面。

文章选择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从事西学科技翻译活动的一个方面, 重点考察英、美来华传教士进行的西学科技书籍翻译, 分析西方传教士在华进行的西学科技翻译, 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翻译和翻译人才的培养, 对中国近代科学体系建立和发展, 中国近代化探索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教士; 近代中国; 科技翻译; 翻译教育;Missionaries and Modern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lationWu QuanchengAbstract:After The Opium War, a large number of western missionaries came to China. Not only did they carry out missionary activities, some missionaries also engaged in a lo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lation activities. These missionaries taught in the language schools thatfounded by the late Qing dynasty government, or the schools founded by the church.They created a plete translation training system, and translated a lot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modern science books. These activites not only promoted the spread of western natural science knowledge in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also cultivated a large number of intellectual elites and translation talents for modern China,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Keyword:Missionaries; Scientific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Education;自19世纪40年代开始, 随着列强在华的不断扩张, 大量西方传教士相继来华进行传教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教士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文化活动,作为西方殖民者对华政治,经济、军事侵略的辅助手段,在加剧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传教士的文化活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又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具有两重性。

客观上,对介绍西方近代文明,促进中国封建社会机体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

从这一方面来说,传教士的文化活动义是传播西方科学文化,酝酿和促进近代中国新闻、出版、教育等项事业以及资产阶级先进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之一,具有推动中国近代化运动和促进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历史作用。

一、创办报刊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开始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应首推办报。

早在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就在马六甲编辑出版了一份名为《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期刊,这是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以中国人为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停刊以后,基督教传教士又陆续在南洋、香港、澳门和广州等地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中文报刊。

如《东西洋每月统纪传》、《天下新闻》、《各国消息》等。

其中,德国传教士郭实猎于1833年7月在广州编辑出版的《东西洋每月统纪传》,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期刊。

在这一时期,传教士还创办了一些以外商、传教士、外交官员为对象的外文报刊,其中以美国传教士俾治文编辑出版的《中国丛报》影响最大。

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传教士在华的办报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十九世纪四十到九十年代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他们先后创办了近170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其中大部分是以教会或传教士个人的名义创办的。

”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报刊的目的,是企图用“文字播道”的方法来宣传基督教,以实现“中华归主”和为殖民侵略服务。

因此这些报纸除宣传基督教外,:还起着干涉中国政治,搜集中国情报,为殖民侵略服务的作用。

但是,由于传教士把介绍西学作为辅助传教的手段,因而在客观上,这些报刊杂志在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沟通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也起了积极作用。

早期的教会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就曾揭案其宗旨为“首在灌输知识”。

鸦片战争以后的教会报刊,也都以宣传西学相标榜,“科学”、“天文地理格致之学”成为其必备的栏目。

有的报刊甚至是专门介绍西方科技知识的刊物,完全脱离了宗教宣传的范畴。

如美国传教士付兰雅编辑出版的《格致汇编》,就是一份单纯宣传西学知识的科普期刊。

由传教士创办的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广的《万国公报》,在每期的扉页上也印有“本刊是为推动与泰西各国有关的地理、历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学、艺术、工业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的说明,并且着重介绍了大量的有关政治、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万国公报》甚至还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介绍马克思及其《资本论》的刊物。

然而传教士并非要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而是在译介当时流行于欧美的社会改良主义和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学说时,无意间带进来的只言片语。

但是,传教士对西方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介绍,在客观上却极大的影响了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加深了他们对西方的认识,推动了他们向西方学习的步伐。

教会报刊的创办,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报刊的出现。

在19世纪以前,社会上公开发行和流传的报纸,只有报房出版的《京报》和《辕门钞》。

这类报纸除了报头外,没有标题、言论,也很少有自己采写的新闻。

而近代教会报刊已经成为比较完整的体系,而且采用的也都是先进的铅印或石印技术,对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起了一个借鉴和推动的作用。

不少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报刊,就是参考和借鉴了这一时期外国人办的中外文报刊的某些形式创办起来的。

二、翻译出版书籍除办报以外,基督教传教士进,行的另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是翻译和出版书籍。

在近代中国,由传教士创办的、影响最大的翻译和出版机构是广学会。

“三十余载,所著译如神道、哲理、法律、政治、教育、实业、天文、地理、博物、理化之类,以及《万国公报》、《中西教会报》、《大同报》诸出版物都四百数十种,卷数约数百万。

”在由中国人自办的翻译和出版西书的机构中,传教士也占了重要的地位。

如江南制造局翻译馆,长期聘用付兰雅、林乐知、金楷理等传教士担任翻译工作。

其次是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如国际法、政治经济学、历史等。

这些书籍除了被当时的学堂采用为教科书外,其余的则公开发行。

近代对西书的翻译和出版工作,基督教传教士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除宗教布道书和一些内容反动的政治书籍外,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书籍的翻译和出版,在客观上对传播近代西学知识,为先进的中国人了解和认识世界,研究和学习西方提供了条件,它使人们改变了以往对西方科技的看法,从而形成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随着各种西学书籍的翻译和出版,大量的西医西药书籍也由传教士译刊出来。

近代最早出现的西医西药书籍是英国传教医生合信编译的《全体新论》,这是基督教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第一本比较系统的西医西药著作。

继合信之后,美国传教医生嘉约翰也编译了《儒门医学》、《西医大成》、《药品中西名目表》等30多种西医西药书籍和教科书,并在广州创办了培养西医西药人才的南华医学校。

据统计:到辛亥革命以前,大约有一百多种传教士译著的西医西药书籍在我国流行。

这些西医西药书籍的翻译和出版,对引进和传播西方先进的医药学知识,培养中国西医西药人才和促进中西医的结合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西学书籍的大量译刊和传播,对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和学习西方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甚至直接推动了他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受过传教士译著的影响。

谭嗣同的哲学著作《仁学》和《以太说》论文中所引用的“以太”概念,就是源于付兰雅的译著《治心免病法》。

不仅如此,光绪皇帝、翁同和、文廷式等清政府官员也不同程度地受过传教士译著的影响。

教士的译著在客观上对中外文化的互动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807年来华的第一个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经过十年的努力,将基督教圣经全部译成中文出版,从此以后,中国有了第一部完整的基督教经典。

马礼逊之后的另一个英国传教士理雅各,则长期致力于中国儒家典籍的翻译工作。

经过25年的努力,理雅各先后翻译出版了《论语》、《春秋》、《礼记》、《易经》、《诗经》等儒家典籍。

通过理雅各的译著,儒家典籍得以完整的系统的传入西方,这对西方的哲学思想、文化思想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创立学校创办学校,这也是基督教传教士举办的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

近代中国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美国传教士布朗夫妇在1839年创办的马礼逊学堂,这也是基督教传教士在华创办学堂的开始。

鸦片战争以后,到五四运动以前,基督教传教士共创办了约五千所学校,其中大学有13所,余为中学和小学,学生约20万人。

如比较著名的圣约翰大学、岭南大学、燕京大学等都是这一时期建立的。

而当时中国人自办的国立和私立大学只有八所。

传教士在中国办学,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播基督教,更主要的是培养和造就为他们服务的人才。

但是,作为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先驱和输入西学的媒介,教会学校的设立在引进和介绍近代科学知识以及新型教育体制方面有着启蒙和示范作用。

教会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学到在当时社会不易学到的新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

特别是通过对万国通鉴、富国策、地理、历史等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各国的状况,对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认识,这种认识伴随着对自然科学了解的加深,促成了学生进步思想的产生。

后期随着教会大学纷纷出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教育体制更进一步引进到中国来,这对冲击封建的教育体制,促进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沟通中西文化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体育教育、医学教育等也有发端和促进之功。

特别是女学的设立,对中国传观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教育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它动摇了封建的传统观念,冲破了对妇女受教育的禁锢,开了中国妇女受教育的风气,这对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教会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一定科学知识、不同于中国旧式文人的新型知识分子。

如马礼逊学堂的学生容闳和黄宽,后来都成为近代著名的西学人物。

后来的教会大学中,更是人才济济。

这些新型知识分子的出现,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四、总结xx指出:“历史上活动的许多个别愿望在大多数场合下所得到的完全不是预期的绛果,往往是恰恰相反的结果。

”基督教传教士以学术为媒辅助传教的目的,是为了打破中国传统的闭关自守和排外观念,并非要把中国引上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但在客观上却适应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潮流,起了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不自觉的工具的作用,加快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

正是从传教士的一系列文化活动中,中国人知道了近代科学,知道了封建社会的落后和资本主义的进步,甚至知道了马克思。

大量的具有近代科学知识的教会学生,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前进的重要社会力量。

因此说,传教士的文化活动,在客观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是科学与进步这个真正的福音。

在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上,传教士的文化活动所起的作用是应当予以肯定的。

同时,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的文化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带有资木主义色彩,成为冲击和破坏落后的封建制度,推动先进的资术主义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之一。

正是由于传教士文化活动的影响,中国开始建立起最初的近代科学体系、近代新闻出版体系、近代教育体系,这对促进中国近代化运动,推动封建的中国纳入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无疑具有积极的影响。

无庸讳言,基督教传教士的文化活动在推动殖民侵略,加重中国的殖民化程度方面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

但是,从历史发展的总进程来看,它所起的客观作用远远超过了其主观动机,传教士要使中国皈依基督教的希望始终只是希望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