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评价20 9
地表水评价方法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根据国家环保部环办[2011]22号文的规定,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pH、DO、高锰酸盐指数COD Mn、BOD5、NH3-N、TP、TN、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
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共5项。
河流断面水质类别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即根据评价时段内该断面参评的指标中类别最高的一项来确定。
描述断面的水质类别时,使用“符合”或“劣于”等词语。
断面水质类别与水质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 断面水质定性评价指标浓度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评价,并按表1指出每个断面的水质类别和水质状况。
对断面(点位)、河流、湖泊不同时段的水质变化趋势分析,以断面(点位)的水质类别或河流、湖泊水质类别比例的变化为依据,按下述方法评价。
按水质状况等级变化评价:①当水质状况等级不变时,则评价为无明显变化;②当水质状况等级发生一级变化时,则评价为有所变化(好转或变差、下降);③当水质状况等级发生两级以上(含两级)变化时,则评价为明显变化(好转或变差、下降、恶化)。
按组合类别比例法评价:设△G为后时段与前时段Ⅰ~Ⅲ类水质百分点之差:△G=G2-G1,△D为后时段与前时段劣Ⅴ类水质百分点之差:△D=D2-D1;①当△G-△D>0时,水质变好;当△G-△D<0时,水质变差;②当│△G-△D│≤10时,则评价为无明显变化;③当10<│△G-△D│≤20时,则评价有所变化(好转或变差、下降);④当│△G-△D│>20时,则评价为明显变化(好转或变差、下降、恶化)。
6.水资源质量评价

第一节 河流泥沙水质评价 第二节 地表水水质评价 第三节 地下水水质评价
水资源质量简称水质,是指天然水体及特定水体中所含物 理成分、生物特征、物理性状和化学性质的总和。 水质是各种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的结果。 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同等重要,在确定供水源及水的用途 时必须同时考虑。 水质具有区域性和动态性。(水是流动的,水资源是可更 新性的和变化的) 水资源质量评价:对河流泥沙 天然水化学特征 水资 河流泥沙、天然水化学特征 河流泥沙 天然水化学特征、水资 源污染状况的评价内容及要求作了说明。(水资源评价 源污染状况 导则SL/T238-1999,A Guide To W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
3)按水的环境化学指标分类 化学需氧量:水体中进行氧化过程所消耗的氧量,以毫克 每升表示。 生化需氧量: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化合物过程中所消耗 的溶解氧量。 4)按水的化学组成。(水中各种阴、阳离子的含量组合) 分类方案:舒卡列夫分类、阿廖金分类、苏林分类等。 分类标准见《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分类标准见《水资源开发与保护》P98-100 -
Dm = 1 ∑ Di ∆pi 100 i =1
几何平均粒径:粒径取对数后进行平均去处,最求得 的平均粒径值称为几何平均粒径。
Dmg 1 n = exp ln Di ∆pi ∑ 100 i =1
粒径的形状 圆度:粒径棱和角的尖锐程度,为颗粒的平面投影图 像上各角曲率半径r1的平均值除以最大内切圆半径。
感官性因子 氧平衡因子 营养盐类因子 毒物因子 微生物因子
根据污染物的化学性质,还可将评价因子分为:
无机物 有机物 重金属
2.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分类标准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 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地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 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 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看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道客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道客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是指用于评价和监测地表水体质量的一系列参数和限值。
这些标准通常由政府或相关机构制定,旨在保护水体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公众健康。
以下是中国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规定的一些主要参数和限值:
1. 总氮(mg/L):I类水质≤ 0.15,II类水质≤ 0.5,III类水质≤ 1.0,IV类水质≤ 1.5,V类水质≤
2.0。
2. 总磷(mg/L):I类水质≤ 0.02,II类水质≤ 0.1,III类水质≤ 0.2,IV类水质≤ 0.3,V类水质≤ 0.4。
3. 化学需氧量(COD)(mg/L):I类水质≤ 15,II 类水质≤ 20,III类水质≤ 30,IV类水质≤ 40,V类水质≤ 50。
4. 溶解氧(mg/L):I类水质≥ 7,II类水质≥ 6,III类水质≥ 5,IV类水质≥ 4,V类水质≥ 3。
5. 水温(℃):I类水质≤ 28,II类水质≤ 30,III类水质≤ 32,IV类水质≤ 35,V类水质≤ 40。
请注意,具体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可能因不同国家、地区或目标而有所不同。
用户应根据当地的法规和准则来获
取最新和详细的标准信息。
水质评价

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一)水质指数法: 利用表征水体水质的物理化学参数的某物质浓度值, 通过数学处理,得出一个较简 单的相对数值(一般是 无量纲值),用于,称为污 染指数法。
反映单一污染物影响下的“分 指数”(单一指数) 反映多项污染物共同影响下的“综合指数”
水质评价分类 (一)按评价对象分
大气降水水质评价
地表水水质评价
地下水水质评价
水质评价分类
(二)
按评价时段分
示水质演化的过程
回顾评价、回顾评价是利用积累的历史水质数据, 揭 现状评价、现状评价是根据近期水质监测数据,阐 明
水质当前的状况
影响评价、影响评价又称预测评价,是针对拟建工程在
运行后对水质的可能影响做出预测分 析。
百分制分级法通常选取10个评价参数,如DO、COD、氰、酚、 铅、汞、铬、镉、 油、砷等。将评价参数的实测值对照“地表水水 质分级、评价标准”(表1-5-2)得出评分分值Ai,然后采用下式 计算总分(M)
再根据水质分级表对水质进行分级
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二)分级评价法: 百分制分级法:
地表水水质分级、评价标
水质评价分类
(三)按水的用途分
供水水质评价:(包括生活饮用水、工业用水、
农业灌溉用水等方面的水质评价)
养殖业用水(渔业)水质评价:
风景游览水体的水质评价:
水环境质量评价:为水环境保护服务
水质评价分类
(四) 按评价的范围分
局部地段的水质评价: 区域性的水质评价: 在实际工作中,上述分类往往是相互交叉的,例 如,为供水服务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既应进行回顾评
价又应突出现状评价的内容,同时还应对水源地投产
后水质的可能变化做出预测分析。
地表水质标准

地表水质标准地表水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湖泊、河流、水库等自然水体,以及人工水体,如人工湖、人工水库等。
地表水质标准是指对地表水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测,以保护水环境,维护人民健康的一系列标准。
地表水质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规范地表水的使用和管理,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减少水污染,保障人民的饮用水安全。
地表水质标准主要包括对水质的监测和评价指标、水质分级标准以及相关管理办法。
监测和评价指标是对地表水质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主要包括物理化学指标、生物学指标和污染物指标。
物理化学指标包括水质的颜色、浊度、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等指标;生物学指标包括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浮游植物等指标;污染物指标包括水体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农药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客观地反映地表水的水质情况,为制定水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地表水质标准还包括了水质的分级标准,根据地表水的水质情况和用途需求,将地表水分为不同等级,如Ⅰ类水、Ⅱ类水、Ⅲ类水等,每一类水都有相应的水质要求和管理措施。
比如,Ⅰ类水是指地表水质量较好,可以直接供人饮用,可以适用于水产养殖等用途;Ⅱ类水是指地表水质量一般,可以供工农业用水和景观水,但需要经过简单处理;Ⅲ类水是指地表水质量较差,只能用于工农业用水和景观水,需要经过复杂处理。
这些分级标准为地表水的管理和利用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除了监测和评价指标、分级标准外,地表水质标准还包括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如水质监测和评价方法、水质保护措施、水质改善措施等。
这些管理办法是对地表水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的具体操作规程,是对地表水质量进行保护和改善的具体措施。
比如,对于一些污染严重的地表水体,可以采取生态修复、污染源治理、水质净化等措施,以改善地表水的水质。
总的来说,地表水质标准是保护地表水环境,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减少水污染、保障人民的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高度重视地表水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的地表水资源。
水质分类标准

水质分类标准水质是指水体中所含的各种物质的性质和含量,是评价水体是否适合某种特定用途的重要指标。
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因此对水质进行科学的分类和评价至关重要。
水质分类标准是根据水体中各种物质的性质和含量,将水质分为不同等级或类别的标准。
不同的水体用途需要不同的水质标准,因此水质分类标准的制定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表水水质分类标准。
地表水是指地表流动的水体,包括江河湖泊、河流、湖泊、水库等。
地表水水质分类标准根据水体的用途和水质的特点,通常将地表水分为Ⅰ、Ⅱ、Ⅲ、Ⅳ、Ⅴ五个水质类别。
其中Ⅰ类水质适用于饮用水源保护区,Ⅱ类水质适用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游泳区等,Ⅲ类水质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农业灌溉区等,Ⅳ类水质适用于渔业、风景区等,Ⅴ类水质适用于工业冷却、航运等。
二、地下水水质分类标准。
地下水是指自然界中存在于地下的水体,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重要的淡水资源。
地下水水质分类标准通常根据水质的主要污染物质,将地下水分为Ⅰ、Ⅱ、Ⅲ三个水质类别。
其中Ⅰ类水质适用于饮用水源地,Ⅱ类水质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地、农业灌溉地等,Ⅲ类水质适用于工业冷却、城市公园绿地等。
三、海洋水水质分类标准。
海洋水是指地球表面被海水覆盖的部分,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海洋水水质分类标准通常根据海水的盐度、溶解氧、营养盐含量等指标,将海洋水分为优质海水、良好海水、一般海水、劣质海水四个等级。
其中优质海水适用于海洋自然保护区,良好海水适用于海水浴场、海洋养殖区等,一般海水适用于海洋渔业区、海洋旅游区等,劣质海水适用于海洋工业排放区、海洋垃圾处理区等。
四、饮用水水质分类标准。
饮用水是指供人类饮用的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
饮用水水质分类标准通常根据水质的卫生指标和化学指标,将饮用水分为优质饮用水、合格饮用水、不合格饮用水三个等级。
其中优质饮用水适用于生活饮用水源地,合格饮用水适用于工业用水地、农业灌溉地等,不合格饮用水适用于工业废水排放地、污水处理厂出口等。
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

浅析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的关键原理和步骤。
首先,综述了地下水水质评价的背景和现状,指出水质评价应该根据地表水、地下水管理规定和权加河流水系资源管理等因素进行评估。
其次,分析了当前地下水水质评价及其相关技术,包括水量评价、水质分类、水质检测、水质评价等。
最后,提出区域性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更加精确、合理的评估地下水水质。
关键词:地下水水质评价,水量评价,水质分类,水质检测,区域性水质评价正文:一、地下水水质评价的背景和现状地下水是人们自然环境中最受保护和受利用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资源。
随着人口、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给地下水水质带来越来越多的压力。
因此,科学合理的评估地下水水质,是保护地下水水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
二、地下水水质评价的原理和步骤(1)水量评价水量评价是一种地下水水质评价的重要内容,通常采用可靠的科学数据,依据水体地质特征、水体污染情况、水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因素,对地下水的水量和质量进行评估。
(2)水质分类水质分类是地下水水质评价的重要技术手段,目的是通过科学分析识别出不同水质中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从而进行有效的水质评价。
(3)水质检测水质检测是评估地下水水质的必要步骤,采用对水质的定量分析、检测和监测技术,对水体中的污染物、有害物质进行全面的检测,以识别明确水体污染状况,明确污染物类型和水质负荷。
(4)水质评价水质评价是地下水水质评价的最后一步,即根据地表水、地下水管理规定,对地下水水质进行整体评价,以实现准确识别地下水水质、发现污染源,判断水体污染状况、发展治理策略,从而保障地下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三、地下水水质评价的区域性方法现存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大多基于定量检测,而不能有效考虑和分析地下水水质的空间分布特征,无法精准的评估水质的长期变化及污染状况。
因此,建立和推广区域性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是有效实现地下水水质保护、监控、管理的重要手段。
城市水资源质量评价

城市水资源质量评价摘要:在大量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分别对地表水、地下水质量进行了详细的评价。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分别为河道水质、水库水质水功能区水质评价。
河道水质:本次评价的10条河流共有22个监测断面。
其中水化学特征分析选用12个断面,现状水质评价选用断面22个。
水质为Ⅱ类水的河长35.8km,Ⅲ类水的河长42.5km,Ⅳ类水河长151.1km,劣于Ⅴ类水河长9.1km。
水库水质:现状评价水库10座。
它们是白沙水库、纸坊水库、磨河水库、牛头水库、黄土岭水库、月湾水库、回龙池水库、柏桥水库、东炉水库、涧头河水库。
颍河5座水库,其中水库水质Ⅱ类2座,Ⅳ类3座。
石梁河2座水库,其中水库水质Ⅲ类1座,Ⅴ类1座,兰河评价3座水库,水质为Ⅳ类。
水库水质评价:水库水质汛期比非汛期好。
主要污染项目是溶解氧、化学需氧量。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白沙水库变化趋势总硬度为和五日生化需氧量逐年上升趋势,氨氮和溶解氧变化趋势不明显、高锰酸盐指数呈下降趋势。
禹州橡胶坝总硬度、氯化物和氨氮呈逐年上升趋势,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变化不明显、溶解氧呈下降趋势。
水功能区状况评价:本次共评价水功能区5个,全年达标3个,2个不达标。
即颍河禹州饮用水源区——橡胶坝,颍河禹州排污区——楮河公路桥。
造成水功能区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等。
禹州市的重要的供水水源地水质类别较差,供水量合格率低,应当进行治理,保证禹州市人民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安全。
地下水水质评价:此次评价范围为禹州市平原区、丘陵区、山区的浅层地下水、中深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
总评价面积1461km2。
监测井22眼,其中浅层井9眼,中深层井6眼,深层井7眼。
按禹州市总地下水面积算,浅层地下水超标率为24.45%,主要超标项目是总硬度、硝酸盐氮、溶解性总固体、亚硝酸盐氮。
中深层地下水超标率为13.31%。
深层地下水超标率为14.55%。
主要超标项目是总硬度、硝酸盐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对污染较重的河流、湖泊(水库),要求进行底质污染现状调查评价。评价项目选用pH值、六价铬、砷、铜、锌、铅、镉、汞、有机质(用TOC表示)9项。采用国家标准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判别底质是否超标。TOC的污染判别采用《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中“有机质”的区域“顺序统计量”的95%含量值再乘以系数0.6作为相应区域TOC的判定值;其他评价项目的污染判别采用《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中相应的“顺序统计量”的95%含量值作为相应项目的判定值。
近期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可选用1993~2000年间的水质数据,用肯得尔检验法进行短系列分析;可选用1980~2000年或更长年段的水质数据,以水质参数浓度及其采样时间(以十进位年表示)的回归方法进行长系列分析,回归分析法中的日历年与十进位年折算方法见附录Ⅱ-3。要求将原始数据录入附表2-7-6中,分析结果分别填入附表2-7-7和附表2-7-8中。
(2)总硬度等值线线值为:15mg/L、30mg/L、55mg/L、85mg/L、170mg/L、250mg/L。
(3)矿化度等值线线值为:50mg/L、100mg/L、200mg/L、300mg/L、500mg/L、1000mg/L。
(4)地表水化学类型着色图例为:重碳酸盐类为绿色,硫酸盐类为黄色,氯化物类为蓝色;阳离子分组,Ca组为空白,Na组为横线,Mg组为竖线;水型图例为,Ⅰ型为圆圈,Ⅱ型为圆点,Ⅲ型为十字。
对已富营养化的湖泊(水库),除评价上述项目外,还需调查底质中总磷、总氮的含量。评价结果填入附表2-7-5中。
目前污染较为严重的河流(水库)主要有珠江西航道、前航道、后航道,白坭河,小东江、枫江,练江,榕江,淡水河,佛山涌,东莞运河,韶关九公里、东平水道、江门河、鹤地水库等,需要补测底质。
2.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水质监测控制站,包括大江大河大湖及重要水库的控制站、独流入海河流的出口控制站以及人口20万以上重要城市的下游控制站等,进行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3.0
1.5
1.0
富营养
60
70
80
90
100
26.0
64.0
160.0
400.0
1000.0
100
200
600
900
1300
1000
2000
6000
9000
16000
8.0
10.0
25.0
40.0
60.0
0.50
0.40
0.30
0.20
0.12
注:评价方法用评分法,具体做法为:①查表将单参数浓度值转为评分,监测值处于表列值两者中间者可采用相邻点内插,或就高不就低处理;②几个参评项目评分值求取均值;③用求得的均值再查表得富营养化等级。
2.
(1)本次水化学类型分析要求在第一次全省水资源评价相关成果及其他有关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分析。选用钾、钠、钙、镁、重碳酸根、氯根、硫酸根、碳酸根等项目,采用阿廖金分类法划分水化学类型,并调查分析总硬度及矿化度。将所选用水质监测站点的监测资料填入附表2-7-1中,并绘制总硬度分布图(附图2-7-1)、矿化度分布图(附图2-7-2)和地表水化学类型图(附图2-7-3)。
采用单指标评价法(最差的项目赋全权,又称一票否决法)确定地表水水质类别,评价代表值采用汛期、非汛期和年度平均3个值,评价结果按河长统计,并以Ⅲ类地面水标准值为界限,给出超标率和超标倍数等特征值。
评价所用原始数据录入格式见附表2-7-2,评价结果填入附表2-7-3中,并绘制河流现状水质类别分布图(附图2-7-4)。各水质类别的着色为:Ⅰ类蓝色;Ⅱ类绿色;Ⅲ类黄色;Ⅳ类粉红色;Ⅴ类深红色;劣Ⅴ类黑色。
(5)阿廖金分类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及方法见附录Ⅱ-2。
2002年下半年全省断面增加钾、钠、钙、镁、重碳酸根、碳酸根、矿化度7个项目。
2.
(1)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的基准年采用2000年,若2000年资料不全,可进行补测或以2000年前后1~2年的数据代替。
(2)评价范围应为进行了水功能区划的所有江、河、湖、库。
2)湖泊(水库)水质现状评价
湖泊(水库)水质现状污染评价项目要求同河流水质现状评价。富营养化评价项目增加总磷、总氮、叶绿素、透明度和高锰酸盐指数5项,控制标准可参照表7-2给出的浓度值;营养程度按贫营养、中营养和富营养三级评价。有多测点分层取样的湖泊(水库),评价年度代表值采用由垂线平均后的多点平均值。
XX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培训教材
地表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评价
(《细则》第2.7-2.8节)
XX省院
年 月
2.
地表水水质是指地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特征和性质。地表水水质评价内容包括各水资源分区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现状水质(含污染状况)、水质变化趋势、地表水供水水源地水质以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等。要求广泛收集各有关部门的水质监测资料,并注意对其口径与标准的均一化。
表2-2 地表水富营养化控制标准
营养程度
评分值
叶绿素a
(mg/m3)
总磷
(mg/m3)
总氮
(mg/m3)
高锰酸盐指数(mg/L)
透明度
(m)
贫营养
10
20
0.5
1.0
1.0
4.0
20
50
0.15
0.4
10.0
5.0
中营养
30
40
50
2.0
4.0
10.0
10
25
50
100
300
500
1.0
2.0
4.0
我省的江河水质控制站有西江高要、马口,北江犁市、长坝、石角、三水,东江博罗,石龙(南、北),韩(梅)江尖山、潮安,漠阳江双捷,鉴江高州,八大口门入海断面和广州河段鸦岗、黄埔断面等。这些监测开测时间早,资料系列长,有较好的代表性。对于这些站点将进行趋势分析。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的指标选用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溶解氧、挥发酚和总镉7项;湖泊(水库)还应增加总磷、总氮(缺少总氮数据可用氨氮加硝酸盐氮代替);城市下游河段和入海口增加氯化物;内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增加硫酸盐。
(3)按单站及河长或断面水质类别统计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成果,要求按河流、湖泊(水库)分别进行评价。
1)河流水质现状评价
评价项目为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氟化物、挥发酚、总氰化物、砷、汞、铜、铅、锌、镉、六价铬、总磷、石油类、水温、总硬度等19项(其中pH值、水温、总硬度三项参考评价,可以不评价,实评16项)。统一要求必评项目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挥发酚和总砷共5项;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可选评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总氰化物、总汞、总铜、总铅、总锌、总镉、六价铬、石油类等项目。评价执行国家标准GB 3838-200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