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 评

合集下载

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描写的是什么

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描写的是什么

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描写的是什么
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描写的是大雁。

“问世间情为何物”出自元好问的词作《摸鱼儿·雁丘词》,这首词写于元好问赴并州应试途中。

当时诗人听闻了一只大雁因为自己的伴侣被捕杀而殉情而死的故事,便买下这对大雁,将它们合葬并写下了这首词。

名词解释:
《摸鱼儿·雁丘词》通过运用反问、拟人、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全篇围绕着“情”字,记述和讴歌了大雁殉情的凄美动人的故事,进一步赞美纯真的爱情。

诗人描绘细腻,感情真挚,名为咏雁,实为抒情,从大雁这样的性灵都有生死相依、忠贞不二的感情引申开来,那么,作为世人,更是要对爱忠诚,对情专一,忠贞不渝,生死相依。

《摸鱼儿·雁丘词》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希冀,境界深远,回味无穷,艺术感染力极其强烈,堪称咏叹爱情的千古佳作。

问世间情为何物-爱情诗讲座先秦汉魏六朝

问世间情为何物-爱情诗讲座先秦汉魏六朝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 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 读。
《牡丹亭》与《关雎》之关系
明代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被锁深 闺,在听私塾先生陈最良讲解《关雎》诗后,春心荡 漾。:
[春香]小姐啊,为诗章,讲动情肠。……小姐说,关了的雎鸠, 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书要埋头,那景致则抬 头望。如今分付,明后日游后花园。[末]为甚去游?[贴]他平白 地为春伤。因春去的忙,后花园要把春愁漾。
《关雎》题解
此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三 百》中的第一首。
汉代《毛诗序》以为此诗乃吟咏
“后妃之德”,“先王以是经夫妇,

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现代学者多不信此说,认为是一首

爱情诗,但是学界在对此诗到底是民

间的“平民”爱情诗还是上层“贵族”

爱情诗的认知上,则存在分歧。


关关雎鸠
关关,雌雄相应 之和声也。
雎鸠,水鸟,一
名王雎,状类凫鷖
,今江淮间有之。
生有定偶而不相乱
,偶常并游而不相
狎。
——朱熹《诗集传》
雎鸠图 郎静山 摄
鱼鹰
《关雎》的文学史地位和影响
《关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爱情诗之 一,是中国传统爱情诗的艺术典范,影响 深远。
《关雎》不仅对汉魏以后文人创作爱情 诗有所启迪,而且成为唐宋小说和元明清 戏曲的常用题材。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 男女,在吟咏此诗时,也常常会萌生出对 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仪礼·乡饮酒礼》“出奏陔” 郑玄注
战国虎座木鼓
编钟乐曲欣赏
现实意义与艺术典范

浅谈“问世间,情为何物”——金庸小说爱情主题的文化解读

浅谈“问世间,情为何物”——金庸小说爱情主题的文化解读

浅谈“问世间,情为何物”——金庸小说爱情主题的文化解读论文关键词:爱情主题传统文化认识价值论文摘要:金庸小说的爱情主题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它反映了作者心目中的爱情观,也折射出传统文化孕育下的“集体无意识”及现代人的情感困惑与矛盾境况,从而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从唐宋到清代的侠义小说中,侠客多被描述成“无情”、“无欲”的“铁面英雄”。

这种江湖文化的既定规则,是建立在兄弟情谊基础上的一种流动状态的文化。

它担心:女性的魅力会威胁兄弟之间的情义,爱情的力量会让江湖人物回归常态生活。

所以,对女性的贬低、对爱情的排斥,是江湖文化为自己设置的保护层,也是中国古典武侠小说的共同叙事特征。

但是,爱情终究是人生的重要内容。

没有爱情,现实人生不免单调乏味;同样,没有爱情,武侠小说就不可能对人生与人性进行深人的开掘。

因此,“新武侠小说”开始大量地描写爱情故事,又被称为“新武侠言情小说”,金庸更是其中一位“写武侠爱情的高手”。

1 爱情主题是金庸武侠小说的一个基本主题他的每一部作品的男女主角,如陈家洛与霍青桐、香香公主,袁承志与温青青、阿九,郭靖与黄蓉,杨过与小龙女,胡斐与袁紫衣、程灵素,等等,都不由自主地投人到爱情漩涡之中,在刀光剑影与恩爱情仇的相互交织中演绎出一幕幕悲欢离合的人生。

“爱情”与“侠义”的相互融合,构成了他们完整的人格,实现了他们的生命价值。

特别是其中的女性,不受传统观念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主动、大胆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她们的爱情心理和爱情行为,在文化层面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金庸笔下的英雄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英雄;他们的爱情观念深深烙上了传统文化的印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男女之情合乎人的本性。

《礼记?曲礼上》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孟子?万章上》说:“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

”儒家认为,.男女之间的情爱是人的基本欲望和自然本能,但它与人的道德相比,则处在较低的层次。

所以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也。

用《红楼梦》中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引导学生探讨爱情和人生的意义

用《红楼梦》中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引导学生探讨爱情和人生的意义

用《红楼梦》中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引导学生探讨爱情和人生的意义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其中有一句经典的诗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句话揭示了爱情与人生的深刻内涵。

本文将以此为引导,探讨爱情和人生的意义。

爱情与幸福爱情被视为人类最美好的感受之一。

它可以给予人们快乐、满足和幸福感。

在《红楼梦》中,包括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角色都在追求真挚的爱情,并希望通过它找到内心的安稳与满足。

然而,《红楼梦》也展示了现实社会对于爱情的种种限制和珍贵性,以及追求爱情所需要面对的牺牲和困难。

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在现实中我们也应该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爱情与人生的意义爱情不仅仅是个人幸福的关键,它还承载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爱情可以教会我们付出、理解和支持他人,从而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通过经历爱情,我们可以学会感受他人的需求,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并加以回应。

同时,在追求爱情和维护关系过程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挑战、冲突和成长机会,这些经历都对于塑造我们的性格、提高能力和增强生活智慧有着重要作用。

爱情与人生价值观除了个体层面上对爱情的追求外,爱情也与整个社会以及人类共同价值观息息相关。

爱情可以帮助建立友谊、家庭和社区等相互依存的群体,并促进社会团结与稳定。

在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安全感,并有机会追求自己所热爱和珍惜的事物。

因此,通过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爱情观,我们不仅可以给自己带来幸福,也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

总结通过《红楼梦》中“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句诗句的启示,我们可以看到爱情与人生的紧密联系。

爱情不仅能够带来个体的幸福与满足,还有助于培养美好的品德和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同时,爱情也关乎社会价值观和团结稳定。

因此,在追求爱情中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珍惜并坚持真挚的感情,同时也要意识到爱情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试论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辞】各版本的差异

试论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辞】各版本的差异

试论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辞】各版本的差异试论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辞】各版本的差异~台湾陈耀东Bise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相信大多数读者都曾听过这几句凄绝优美的情词,就连笔者十数年前年轻时夹于桌垫下的情侣剪纸也有这几句,可见好诗好词之所以能传世不堕必定有其道理,但虽晓得大家所见版本大不相同,不过笔者当然也并没有为这首词下过什么工夫,直到有一天.....辛巳农历年前,遥光兄忽然转寄了封信说有读者对某一首词之版本提出问题,要笔者帮他解决一下,真是的!居然丢给笔者这么伤脑筋的苦差事。

尔后笔者趁过年前的空挡回了封信给他对于此词约略的见解,然而笔者手边关于元好问这阕词的资料不多,故也不敢说结果是对的。

基于本身对诗词的爱好与好奇心驱使下,年后陆续到许多书局去坐拥暂时的五车之富,可惜坊间虽有不少元好问诗文集,但属于词作方面的数据却相对稀少,故笔者仅就目前可得的资料就版本差异勉强稍作说明,希望能因此引起大家研究的兴趣。

同样的,笔者不敢说以下所得的绝对正确,此点祈请各位读者特别注意与包涵。

元好问(公元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金代秀容县人氏(即今之山西省忻州市),七岁能诗。

宣宗贞佑年中,蒙古挥军南侵,元好问为避兵祸南下,居福山县(今河南省宣阳县西六十里)。

三十二岁进士及第,时为兴定五年,后金亡不出仕,自号遗山真隐。

与李治、张德辉友善,时号龙山三友。

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缪钺一九三五年曾于【国风】期刊中对于元好问有一段评论:『金自大定,明昌以遗,文风蔚起,遂于蔚末造笃生遗山,卓为一代宗师。

其诗嗣响子美,方轨放翁,古文浑雅,乐府疏快。

国亡以文献自任,所著【壬辰杂篇】虽失传,而元人纂修【金史】,多本其书,故独称雅正。

诗文史学,萃于一身,非第元明之后无与颉颃,两汉以来,固不数数觏也。

』这一段大意是评价元好问文学方面的造诣著作以及其在宋元之间的声望。

基本上,元好问真可算是大诗人了,据郝经所撰【遗山先生墓志铭】说他的诗作『共千五百余篇』,这当然是在没有佚失的情况下为数。

《问世间,情为何物:元稹《离思五首其四》背景与创作分析》

《问世间,情为何物:元稹《离思五首其四》背景与创作分析》

问世间,情为何物:元稹《离思五首其四》背景与创作分析背景介绍元稹是唐朝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品之一便是《离思五首其四》。

该诗描绘了作者在离别中所感受到的深深的情感和思念之情。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义和背后的含义,我们有必要了解其出处和创作背景。

文化背景在唐朝时期,诗歌被广泛流传,并成为文人士大夫们表达情感和抒发心声的常用艺术手段。

而在这个时期,政治和社会动荡不安,许多人面临着分离和迁徙。

这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灵感来源。

元稹简介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号白阁道人,在唐代被誉为"南杜"。

他具有卓越的才华,并以其浪漫主义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他常常以自己亲身经历来表达内心情感,并将个人情感与社会、政治事件紧密结合起来。

《离思五首其四》《离思五首其四》是元稹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作者面临别离的痛苦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细腻而凄美的语言,他将自己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分析与解读《离思五首其四》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作者即将离别时的心理状态,第二部分则展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以感伤而朦胧的笔调描述了自己面临离别时的心情。

他用"问世间,情为何物"这样的话语表达出自己对于爱情与离别所抱有的迷惑与困惑。

这种质问不仅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着战乱和动荡不安带来的不安全感。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通过采用大量象征手法、意境描写等手段,展示了对亲人无法割舍的深沉思念之情。

他以海上孤舟、鸿雁南飞等形象来暗示自己与亲人的距离遥远,无法相聚。

整首诗以朦胧的氛围、隐晦的语言,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思念和痛苦之情。

创作意义《离思五首其四》展示了元稹浪漫主义情怀和才华横溢的写作风格。

通过细腻而凄美的语言描绘了作者面对离别时所经历的矛盾心境和深沉思念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遭遇到的离别和思念之情,具有普遍性和共鸣力。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翻译及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出自金朝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 迈陂塘》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

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1赏析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
震撼了作者,他将自己的震惊、同情、感动,化为有力的诘问,问自己、问世人、问苍天,究竟“情是何物”?起句陡然发问似雷霆万钧,破空而来;如。

读《迈陂塘雁丘词》有感:问世间情为何物问世间情为何物雁丘词

读《迈陂塘雁丘词》有感:问世间情为何物问世间情为何物雁丘词

读《迈陂塘雁丘词》有感:问世间情为何物问世间情为何物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读《迈陂塘。

雁丘词》有感原创:欢那个欢元好问在为两只殉情的大雁写下这首词时,不会想到它日后会成为男女失恋之时的自我慰藉之语。

经过金庸先生的一番引用,更是广为人知。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情之一念,恰似那塞北花、江南雪,难流连、易消歇。

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

这个捕雁者告诉元好问今天遇到的一奇事:我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

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

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

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号曰"雁丘",并作《雁丘词》。

大雁秋南下而春北归,双飞双宿,形影不离,经寒冬,历酷暑,多像人间的那一对痴男怨女。

"欢乐趣,离别苦",它们如普通的恋人般,有团聚的欢乐亦有离别时淡淡思念的酸楚。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当挚爱离去,俯瞰浩渺宇宙,层云万里,世间纵然有再多绝美的风景,没有你的陪伴又有什么意思呢?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此中悲欢,推及人事,似乎惟有身处此境才可知会了。

对于这首词,最初的印象源于《神雕侠侣》。

每次李莫愁一出场就念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那时对这句话并不理解,只是配着剧情和李莫愁这个悲剧的角色,觉得甚是心痛。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小说,有时候也是生活。

小说里面的李莫愁像是困在茧里的蚕,她以情作茧,一层一层将自己缚住,直至困死。

然而她没想到的是,在困死自己的同时,也彻底隔开了她与心爱之人。

那刻,我似乎看到了一双布满沧桑的眼,注视着远方,眼眸下,被时间留下痕迹的脸时而微笑,时而严肃,时而痛苦。

她或遥望,或回忆,最后,万般情绪化为一声长叹,终究是回不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世间情为何物评《青蛇》
西湖,阳春三月,草长莺飞。

苏白两堤,桃柳夹岸。

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

如此的美景,与之有关的人、事也为数不少。

其中最有名的便数那“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传说,人妖相恋,历来被传为一段佳话。

而李碧华的小说《青蛇》以独特的视角——将主角从白娘子变成小青,与其他版本的相比,更加突出了“情”这个字。

不再是仅仅只有白娘子与许仙之间的爱情,白娘子与小青之间的姐妹情。

主角转移之后还出现了两条新的情“链”,许仙与小青的爱情以及小青与法海的爱情。

小说描写了南宋年间,传说中的白蛇、青蛇与许仙之间曲折哀婉的爱情悲剧,充满了叛逆之美。

在作品里,让人有一种亲眼目睹时光在作者的笔尖上的感觉,以不可思议的美感任意倒流和回旋。

白蛇,她总是顾忌太多,从某个角度讲,她比人更像人,因为那多出的五百年,她反而不能如青蛇一样肆意。

她爱,爱得全无保留,一颗心统统扑到那人身上。

即使许仙的懦弱与欺骗一次又一次伤害到了她,她也毫无条件的送上了一切,在这个一无所有的男人身上不惜抛弃女人的尊严,姐妹之情,甚至于千年的道行。

正如青蛇所说,在这段姻缘中,谁先爱上谁,谁便先输了。

白蛇赌上了她的全部,可悲的是,许仙内心的大男子主义、自私、自作聪明等等人性的缺点使他对白蛇的爱逐渐淡化,他又爱上了青蛇。

世间的人大都如此,人性的缺失,便使的我们永远都不满足,而白蛇想要
的“平凡的爱”也成为无稽之谈。

她的悲剧不是被压在雷锋塔下,而是她爱到憔悴,爱到毁灭。

得到的是“镜中花,水中月”,虚无缥缈。

在青蛇的心中许仙就是第三者。

在白蛇与许仙结为夫妻后,青蛇对姐姐又妒又恨,妒白蛇越来越像人,恨许仙破坏了她和姐姐的爱。

但当她看到白蛇和许仙的爱情时,她也禁不住爱情的诱惑,一度充当第三者的角色。

在面对许仙眼中永远流泻不出的迷茫和永远不知投放在哪儿的眷顾时,她不自觉得意乱情迷了。

但还好,她比白蛇多了层冷静,在冷静的思考之中彻底认清了许仙的真面目。

也许是心头还怀有愧疚,在最后,她终于迷途知返,走出了死巷。

如果说许仙是现实,柴米油盐;那么法海是梦想,风花雪月,永远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徘徊不决。

在青蛇对于自己的爱情失去信心的时候,她遇上了法海。

记得,在青蛇第一次碰见法海时,一句“当今乱世,人妖不分,天下之妖,捉之不尽。

我不为百姓请命,谁去?我不久地狱,谁入?”似乎预兆了青蛇与他之间的爱情悲剧。

法海也许是爱上了,但他把抓妖这个职责看的太重了,把它作为自己生命的一切。

法海带着一种几近变态的刚毅和执着,去追寻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他的人生路途上没有所谓的路口,所以他永远不会迷失。

他能让人产生与爱等量的憎恨,又让人一筹莫展,但他的内心也有柔软不可触摸的一部分,所以最后无法面对小青落荒而逃。

“问世间情为何物?”这是青蛇对法海的质问,也是对世人的质疑。

人间有情?成了这个故事最大的讽刺。

凡人眼中的妖孽都知道
报恩,都知道救人积善,坚守爱情,领悟人间真情。

然而妖孽眼中重情的凡人却是无情。

“何为爱,何为情?”大凡世间的悲凉莫过于此。

岁月飞逝,时光交替。

当你距离我早已光年,而我却在彼岸苦苦挣扎。

才懂得最大的悲剧不再于我失去你,而在于你背叛我们的爱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