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评论荆轲刺秦的意义

合集下载

六国论中评论荆轲刺秦事件的句子

六国论中评论荆轲刺秦事件的句子

六国论中评论荆轲刺秦事件的句子摘要:1.荆轲刺秦事件的背景和原因2.六国论中对荆轲刺秦事件的评论3.对六国论评论的反思和分析4.荆轲刺秦事件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正文:一、荆轲刺秦事件的背景和原因荆轲刺秦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27 年,是燕国太子丹为了报复秦国而策划的一起暗杀事件。

燕国曾被秦国侵略,太子丹对此怀恨在心,希望能够通过刺杀秦王政来削弱秦国的实力,以报仇雪恨。

二、六国论中对荆轲刺秦事件的评论在《六国论》中,荆轲刺秦事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六国论是战国时期六国诸侯互相辩论、争论的记录,其中包括了各国对待荆轲刺秦事件的观点和评论。

1.站在燕国的角度上看,荆轲刺秦事件是一起很冒险的事。

如果刺杀成功,那么秦国就无暇灭燕国;如果失败,荆轲的刺杀会惹怒秦国,加速自己的灭亡。

2.站在秦国的角度上看,荆轲刺秦事件自然是一件坏事。

后来秦国成功灭掉了燕国,证明了他们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3.站在荆轲的角度上看,荆轲是侠义英雄,他所做的是救助苦难。

秦始皇是时势英雄,他所做的是顺应统一天下的时势。

三、对六国论评论的反思和分析从六国论中对荆轲刺秦事件的评论来看,各国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各不相同,反映出了当时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

燕国和秦国之间的恩怨情仇,使得荆轲刺秦事件成为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而非简单的是非善恶之争。

四、荆轲刺秦事件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虽然荆轲刺秦事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荆轲刺秦事件反映了当时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

其次,荆轲刺秦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秦国的统一进程,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扫清了一些障碍。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
《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讲述了历史上著名的爱国义士荆轲刺杀秦始皇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荆轲为了民族大业,不惜牺牲自己,勇敢地挑战了秦始皇的暴政。

读完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和崇高。

荆轲为了国家民族利益不顾自身安危,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他对于民族大义的坚守和为之付出的代价,让人感动和敬佩。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思考到了权力的腐化和暴政的危害。

秦始皇的暴政导致民不聊生,荆轲的行为虽然是极端的,但也是对暴政的抵抗。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勇气和正义感有时候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

总的来说,读完《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感的重要性,也使我反思自己在面对不公正和不平等时,应该怎样勇敢地站出来。

荆轲刺秦王看法

荆轲刺秦王看法

对荆轲刺秦王的几点讨论荆轲不是凡夫俗子,他具有政治价值观和抱负的理想主义者,他超越物欲,将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国家民族、自由正义等形而上的信念上。

但作为理想主义者,要想在社会上建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功业,必须要具有勇气和智慧。

所谓勇气就是那种明知行动会招致自身的伤亡,也要以微弱的自身与强大的对方挑战的只知正邪、不计损益的高于常人的气概。

政治事业是对大道高义的奋争,是拯济天下的伟业,它需要那种“虽千万人,我往也”的执着和勇气,需要那种舍身取义、杀身成仁、论万世不管一生,论顺逆不管成败的节义。

真正的政治家是无所畏惧的理想主义者,他不是政客,他要为某种价值观而献身。

没有这种勇气、节义,政治家就会成为投机分子,在事业关头权衡个人的利益得失,将一己之利置于政治事业之上。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事已定。

在方时的形势下,即便是行刺成功,也无法阻挡秦国统一天下的脚步,所以荆轲舍身行刺从一开始就注定这是一个悲剧。

就如同是蚂蚁和大象,蚂蚁是斗不过庞大的大象的。

然而面对秦军的屠刀,像荆轲那样的侠士谁愿意伸出脖子等敌人来砍?哪个有血性的男子不拿起武器反抗?正因为荆轲明知赴秦的路上有去无回,却依然慷慨赴死,笑面死亡,更加反映出他品格的高尚。

荆轲那种舍生忘义,不畏强暴的精神感动着历史。

说他扶弱济贫,可事实上荆轲受到燕太子丹的恩惠和优待,刺秦王是为了报恩,没有济困之说。

至于他对于秦王政,他并未受到秦王的迫害,原本对于政事也并无兴趣,只是一介武夫,又哪里能说他反对强暴?至于说他说他刺秦是为了到达政治目的,更是无稽之谈,上面说了,他只是为了报答恩惠才受命去刺秦王,一切只是燕太子丹的谋划,他只是实施者。

何况燕太子丹未登大位,荆轲即使刺秦成功,他也是必死,怎么到达政治目的?所以,可以说,荆轲只是有着个人的武者节操,受人点滴,报以涌泉。

荆轲刺秦王给我们的启示

荆轲刺秦王给我们的启示

荆轲刺秦王给我们的启示荆轲,公元前259年的中国古代英雄人物,他的英勇事迹令无数的中国人记忆犹新。

他把自己献给了历史,象征着一种永远不变的理想主义和正义,他的死也标志着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荆轲的传说从历史书籍中传达给我们,他是中国著名的秦朝忠臣,因为秦朝统一九州,他被任命为宰相,但他内心有很大的质疑,他会冒诸多危险,去探明秦朝是否真正拯救中国,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思想,他最后选择了贴着个人原则和信念,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了真正的自由。

荆轲对历史的影响很大,他给我们的启示也贯穿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

他以自己的行动和壮举,激励我们坚持正义,不畏强权,不让自己的价值观受损害。

他的英雄行为告诉我们,不要屈服于任何压迫,要勇敢地站立起来,不要惧怕受苦,追求自由。

荆轲的事迹也唤起了后人对改变历史的愿望。

这种愿望让我们学会以一个觉悟者的姿态去看待历史,把不满情绪变成行动,把沉默变成斗争,不要屈服于过去,以希望未来。

荆轲的事迹令人感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学会思考,勇敢正义,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不惧怕受苦,反抗强权,追求自由,不怕坚持到底。

同时,他也给我们教育了一股坚定的信念,勇敢把自己的理想落实到现实中,不畏强权,改变历史。

荆轲刺秦王的这一壮举令无数的中国人受到了鼓舞,他的精神也激发了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梦想,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种永恒的追求,让我们从中获得力量,勇敢地走向未来。

荆轲的精神历久弥新,给世人带来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它是一种永不停止的力量,让我们勇于开拓,勇于改变,实现自己的价值抱负,发挥自己的作用,追求自由,不断提高自己,不断革新自己。

许多年后,荆轲的传奇故事仍被传颂,他给我们了无尽的精神支持,他教会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正义永远不会消失,伟大的光辉永远不会被抹去。

荆轲让我们明白,只要拥有一颗大胆的心,勇敢挑战时代,追求自由和真实,每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自己的精神和力量,让整个社会受益。

荆轲以自己的行动,让我们重新定义英雄,重新诠释追求,重新拥抱自己的价值观,以自己的力量追求光明的未来。

荆轲刺秦王的看法

荆轲刺秦王的看法

荆轲刺秦王的看法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之一。

在公元前221年,秦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

但是在统一后期,秦始皇闵恶不绝众,采行苛刻的政策,实行严密的封建统治,导致社会矛盾激烈。

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一些人认为,荆轲刺秦王是一个英雄。

在秦始皇的统治下,民众生活艰苦,人民生存状况十分恶劣。

秦始皇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独裁与专制趋于滋长。

荆轲这样的行为,反映了对这种状况的不满和反抗,表现出对民众利益的关注。

荆轲的行为可以被看作是对人民的一种应答和呼唤,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有着相应的推动意义。

由此可以看到,人民的反抗是一种爱国和出于正义的行为,也是国家发展的推动力量。

然而,另一个群体认为,荆轲的行为不可取。

首先,荆轲的行为伤害了秦朝的利益和中国的整体利益。

他的暗杀行为引起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导致了对于秦国的削弱,也对中国未来政治和法制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其次,荆轲的行为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更不能解决中国古代社会的矛盾。

历史上证明,荆轲刺秦王反而加重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乱,带来了颠覆性和变化性的结果。

综上所述,荆轲刺秦王虽然让我们认识到了人民反抗的力量,但是这样的行为并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和繁荣发展的基础。

我们应该关注具体的情况和环境,以科学的方法来对待问题,更应该尊重人民本身依照法律和制度的权益。

我们也应该借鉴历史事实,从中总结和吸取教训,不断完善制度和规律,使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更加稳定和繁荣。

荆轲刺秦王的事情告诉我们,对于社会矛盾的解决,我们需要尊重历史和现实,以使中国古代文化可以持续传承和发展。

荆轲刺秦王的现实意义

荆轲刺秦王的现实意义

荆轲刺秦王的现实意义
1。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荆轲刺秦王。

荆轲的勇敢精神,也表演出秦王当时时代不得人心,虽然最后荆轲行刺失败,只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很多事不能实行而制,不一定是努力过后就一定有结果,但是必须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信心,才会加大事情的成功率。

2。

从荆轲刺秦王的目的及其历史影响看,荆轲刺秦王的行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荆轲刺秦王,一方面正如他所反复申述的,是为了“报太子”的个人恩遇,这是消极的;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抵抗暴秦入侵,保卫燕国。

诚然,荆轲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荆轲刺秦王之义

荆轲刺秦王之义

荆轲刺秦王之义
荆轲刺秦王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事件,它发生在战国时期,被后人誉为忠义的典范之一。

荆轲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个武士,他对于楚国受秦国压迫感到愤慨,因此决定刺杀秦国的暴君秦王。

在公元前227年,荆轲潜入秦国的都城咸阳,并成功接近了秦王。

然而,由于秦王手下的宦官赵高对荆轲的防范,荆轲未能成功刺杀秦王,反而被赵高所杀。

荆轲刺秦王之义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

首先,荆轲的行为体现了对暴政的抵抗和对民族尊严的维护。

秦国的统治极为残暴,百姓疾苦,而荆轲的行为是在为民众发声,为国家挽回尊严。

其次,荆轲的行为体现了忠义之心。

虽然最终未能达成刺秦王的目标,但他的忠诚和义举感动了许多人,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

荆轲刺秦王之义也启示着人们要有勇气和担当,要勇敢地面对不公与暴政,维护社会的正义和公平。

荆轲的行为虽然失败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存于世,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更美好的社会。

在今天的社会,荆轲刺秦王之义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当珍惜法治和社会秩序,但也要勇敢捍卫自己的正义信念。

只有每一个人都能像荆轲一样,勇敢坚守自己的立场,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

总的来说,荆轲刺秦王之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英雄壮举,它体现了勇气、正义和忠诚的精神。

这一故事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激励着后人在面对不义和暴政时保持信念,勇敢抗争。

只有坚守正义,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探讨荆轲刺秦王的意义

探讨荆轲刺秦王的意义

探讨荆轲刺秦王的意义探讨荆轲刺秦王的意义燕太子丹跪在地上,流着眼泪,把刺秦大计和盘托出的时候,他并没有看到所期望的那种热情的回应。

等待他的反而是长久的沉默,那是一种令人尴尬甚至窒息的沉默。

荆轲一定会觉得很滑稽:自己与太子丹不是志趣相投的朋友,更不是同生死共浴血的兄弟,为什么刚一见面就把这么重要的事情相托呢?难道自己长得就像个甘心赴死的刺客吗?在经历一场翻江倒海的挣扎之后,荆轲最终表示:“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虽然是拒绝了,但荆轲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知道自己已被这个秘密所绑架,随时有被撕票的危险,因为把他引荐给太子丹的田光,为证明自己保守秘密的决心,竟自刎而死。

他此刻的拒绝其实有点“吊起来卖”的意思,不然给对方一种他上杆子送命的印象,就没什么价值了。

在太子丹磕头如捣蒜之后,他也就顺势应承下来,难不成让人家堂堂一国太子就这么磕成个脑震荡吧!太子丹仿佛在大海上载浮载沉,总算是抓住了一片浮木。

为此他可以说是“量燕国之物力,结荆轲之欢心”,华屋鲜服、醇酒美馔就不说了,连荆轲闲暇时消遣池塘里的青蛙,甩的都是金丸。

更离谱的是,美人弹琴,荆轲随口赞:“好一双玉手!”太子丹竟立刻斩断玉手,用玉盘呈给荆轲。

看来太子丹压根就不懂狄德罗所言的“美在关系”这样的常识,用变态的殷勤切断荆轲的退路,虽然贵为太子也改变不了他混球的本质。

在混球所营造的串了味的温柔乡里,荆轲即便剑术高明恐怕也消磨得差不多了。

在燕国的几年里,最让他感到快意的却是跟一个叫高渐离的屠狗辈,到蓟城酒肆痛饮狂歌,沸腾起一腔热血,空流下满脸泪痕。

荆轲怎么看都不像个刺客,反倒有几分忧郁的文青气质。

也许太子丹也感觉到了,但因为在荆轲身上花费了太多心血,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物力,不甘心就此付诸东流,而宁愿把自己的现在和更多的未来继续耗在其中,经济学家将此称为“沉没代价的迷思”。

说它“迷思”,是因为不管你曾经花费过多少,都再无法追回了,它们是已经“沉没的代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角度评论《荆轲刺秦》的意义曾经有那么一个时代,令人血脉贲张;曾经有那么一批侠士,令人扼腕叹息。

他们以血肉之躯反抗暴政,我自横刀向天笑;他们出身草莽却一诺千金,士愿为知己者死;他们嫉恶如仇且心怀故国,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就是刺客。

太史公笔下那些熠熠闪光的名字,那些慷慨悲歌的英雄。

张承志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清洁的精神》①,他对这种“烈士传统”十分激赏,称他们“在古代的东方树立了一种极端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

”每次读《刺客列传》,我都忍不住把酒高歌,为之泪湿青衫。

人海茫茫,尘世嚣嚣。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侠义”二字渐渐地消隐了。

它仿佛成了一曲遥远的绝响,湮没于历史的荒村古道。

而当我以公正的眼光,抛去世俗人对于英雄的崇拜后再来品读《荆轲刺秦》这一名篇时,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和内涵是否又会有所不同呢?当我们不以一名后来者的身份去妄自评述往昔历史而以当时的眼光审时度势,认真计较荆轲刺秦荆轲是否还会是一名名垂青古的悲剧性英雄?一、荆轲刺秦的意义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荆轲刺秦的背景: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②,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

《荆轲刺秦》记的就是这件史事。

但事实上,假使荆轲真的刺秦成功,完成了太子丹所托付的使命,就真的能够挽救危如累卵的燕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时秦国统一六国之势已成,其一整个国家的运行轨迹必不可能单单依靠在秦王嬴政一人之身,这架汹涌的战车从高处腾空直下,又有谁能够阻挡的住呢?例如秦武王是因为举鼎折断肋骨死的,死的时候既没有儿子也没有立太子,秦国也同样顺利地实现了权力交接,马上立了武王的弟弟为王,这就是秦昭襄王。

③所以说幻想通过刺杀秦王来阻止秦国入侵的太子丹无疑显得思想太过于幼稚,而事实上无论刺秦的成败与否,最后留给燕国的都将会是一场难以逃脱的亡国灭种的灾难。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直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④所以在我看来,从现实利益角度面前出发,荆轲刺秦实质是诱发秦国灭燕的导火线,当然,也只是将原本的计划提前而已,而燕国也始终无法逃脱灭亡的结局。

二、荆轲刺秦失败的影响从《史记》正文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太史公对于荆轲的偏爱从本文的篇幅上就可见一斑,全传凡五千余字,而荆轲一人就占去三千多字。

对荆轲的叙述,司马迁用足了笔墨,也用足了感情。

从少年时的“好读书击剑”到后来“与盖聂论剑”,游邯郸与鲁勾践争道,无不细致入微、刻画细腻。

荆轲洒脱不羁、剑术高超的形象跃然纸上,也为后文燕太子丹恭请他去刺杀秦王做足了铺垫。

而对于我们读者而言,荆轲越是年少有为,就越发加重了他的悲剧性色彩,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

”当我们在已知晓其注定失败的结局后,回过头来欣赏他的年少时候的意气风发,就越发让人触动。

而更为其悲剧性死亡所加码的,还有为了其刺杀行动所做出贡献乃至牺牲生命的仁人志士们。

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

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

夫为行而使人疑人,非节侠也。

”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因遂自刎而死。

⑤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⑥“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

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⑦从帮助荆轲接触秦王到失败后的奋力一击,都让我们见证到了古仁人志士之心,但我在为之叹息之余也不由得生发出为之不值的惋惜。

在史记中寥寥数言便将他们各自的性格勾画的无比相近和贴切,我几乎已经能够看到他们伏剑自刎时那份慷慨赴义的模样,而越是慷慨悲歌,越是催人泪下,便又越是动人。

如果说他们的死亡促成了荆轲刺秦的成功,我们或许还会聊以慰藉,但最终残酷的失败结果,却又让我们深刻地明了,事不可为而为之,需要付出多大的牺牲。

他们的悲剧色彩被渲染的更加浓厚,也愈发让人铭记战国时期那个重义轻生的英雄时代,荆轲刺秦虽然是失败者的宣言,却又那么的雄伟与壮阔。

三、如何评价荆轲个人的行为在我看来荆轲是一个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恨,也是他争取自己的生存权的最后一搏。

他与燕国并不沾亲带故,如果说燕太子丹要刺杀嬴政有其报私仇的成分,那么,荆轲的目的则更是出于为救六国人民的侠义之心。

正如《史记》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韩兆琦教授的意见是:“荆轲不是杀手,而是一个侠客。

”⑧荆轲的行为的价值不在于个人义气,而在于他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抗暴之心。

在面对强秦入侵时敢于牺牲生命的殊死一搏,这种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所铭记的。

有人说秦国统一六国是大势所趋,是真正意义上的结束战乱,但秦国在统一的过程中对人民构成了伤害,人民赞成统一,但不一定赞成秦国这种残暴的统一方式,虽然秦不采取武装暴力的方式也不行,那么荆轲的作为就具有了正义性,我们应该把荆轲刺秦和荆轲之死看成统一大业中人民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我们肯定秦始皇的统一,但同时也要肯定荆轲的精神,荆轲是个抗暴的英雄和勇士,他刺秦不为报私仇,也不为太子丹个人,而是为了所有深受战争灾难的人民。

因为,秦国统治者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他们统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并战争,而这种战争充满了掠夺性和破坏性,因而,给被兼并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如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就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人,而亡者大多是农民。

在战争中,“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之为臣妾。

”(《战国策·秦策》)战败国则对战胜国还要徼纳贡赋,人民承担着更重的负担。

因此,对于秦国的兼并,六国人民往往是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进行坚决的抵制。

总之,历史的进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因而,我们肯定秦统一六国的功绩同时也高度评价屈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当然也充分肯定荆轲反抗暴秦的正义行动,肯定他大义凛然的英武气魄。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⑨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⑩众多历史上的学术大家对荆轲的一腔“匹夫之勇”给予了辛辣的嘲讽,但是否就意味着我们能够忽视其内在的精神蕴意呢?而在我个人观点看来,我们通过《史记》这一巨著所要了解的并非只是单单的历史事件,而更多的是要通过历史事件去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如果说我们单单因为荆轲刺秦的失败和其本身的无意义性便全盘否定了荆轲的英雄精神,那我们的思想便也有些局限了。

四、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⑪陶渊明对于荆轲失败的总结,他将失败的缘由归结于荆轲剑术不精之上,这确实是一方面原因。

荆轲的剑术和武艺实在太不高明了。

在献图时,他和秦王的距离不过咫尺之间,“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一个处心积虑,图谋已久;一个事出突然,猝不及防。

然而,这一刺竟不中,后来一掷又“不中,中柱。

”在群臣“尽失其度”、卫士不敢上殿的最初时刻,行刺者与被刺者生死相搏的局面,即使徒手相搏,也该是你死我活不可开交,而荆轲竟不能得手。

经过一番追逐之后,众寡殊势,荆轲身被八创,腿被砍断,秦王则毫末无损。

这实在是有失刺客的水准。

但事实上,此行一开始出发的目的便有所偏颇,荆轲应提早预料到进了咸阳宫会有许多变数。

因为敌众我寡,变数颇多(夏无且以药箱掷向荆轲,为秦王脱身拔剑赢得了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仅凭一把匕首能接近秦王就已然应该把握时机。

既然费尽周折接近秦王,就应当抓住机会将其当场刺杀,而不应再奢求盟约,也正是因为这诸多的顾忌与念头才导致了最终一事无成。

当然,这也可能是他临死前对于自己的辩解:“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但是,看他一开始的动作,左手把袖,右手进刀,分明是要一刺置对方于死地,一点儿也没有“生劫之”的意思。

荆轲不怕死,但怕别人笑话他无能。

上边的这番表白,就荆轲来说,是万万不可少的。

在我看来,就颇有些“欲盖弥彰”的嫌疑了。

除此之外,此次出行也极为仓促,为了行刺的成功,他还要等待一个得力助手。

可惜,急不可耐的太子丹催他上路,“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一句话把荆轲激怒了。

荆轲讲究重义轻生,“岂无意哉”简直等于说:您翻悔了么?无疑全盘推翻了荆轲的布局,逼迫他携带了一个毫无用武之地的秦舞阳上路,最终的结果也果然不出所料。

但荆轲终究不失英雄本色。

秦王设九宾大礼以迎燕使者,仪仗如林、钟鼓雷鸣的壮观场面和森严气象,连十二三岁时就杀人不眨眼的秦武阳也“色变振恐”、精神瓦解。

这样的描写,与其说是要把秦武阳当作一个银样蜡头枪式的假好汉来讥讽,倒不如说是要借武阳的失常,来渲染秦廷上足以褫人心魄的赫赫威严,说明荆轲能够旁若无人,谈笑自如,需要超人的胆量。

他一个人,一把匕首,搅得偌大的秦廷上下惊惶,乱成一团。

不可一世的秦王惊恐得连身边的佩剑也拔不出来了当杀死荆轲后,还“目眩良久”。

群臣惊恐得尽失其度,莫知所措了,唯有侍医慌乱中将药箱也投掷出去,阻碍了荆轲的步伐。

在数十百人之中,不惊不恐不惧死的,唯荆轲一人而已。

行刺不成,死到临头,他“倚柱而笑”、“箕距以骂”的精神气度,也决不是可以装出来的。

总之,荆轲履险不失态、临难不变色的勇气与豪气,值得钦佩。

作者用紧凑短促的语言节奏,描绘了一个紧张惊险的场面,秦廷的威风震慑了秦武阳,荆轲的威风又震慑了秦廷;荆轲的动作带动秦王、群臣、侍医的一连串动作,急促、曲折而连贯,有如机轴之骤转,有如湍流的奔突,真是惊心动魄,使后人读了,也难免有些目眩。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荆轲以自身生命为代价,做出了无数人无法想象的大胆尝试,将自己置之死地而不求后生,实在是大勇矣。

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送别,荆轲或许已经对自己的命运有所了解,但他最终还是踏上了属于他的那条道路,并且一往无前,慷慨赴死。

我们可以通过诸多原因分析荆轲的失败,却不能否认的是这只是刺杀的失败,而并不是荆轲的失败。

从易水送别开始,他的英雄形象便分外丰满,毫无疑问,关于历史的进程和规律,关于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荆轲这样的古人,懂得不如我们多。

但是在世界并不太平的今天,一旦国家有事,仍然需要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气概。

这,也许就是荆轲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吧。

五、总结如果你只从一个角度去看一个正方体的话,可能你看到的那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但不可否认的是,你看到的最多是这个正方体的一半,而全然不知另外一半可能是惨不忍睹的样子。

同样,如果想评价一个人或一个事的话,不能只从情感角度出发,也不能只评价他做事的方式方法如何,一定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考虑,否则你的评价将会是片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