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定义

内分泌系统(endocrine system)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及存在于机体某些脏器中的内分泌组织和细胞所组成的一个体液调节系统,它与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相互配合,共同调控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等各种功能活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分布:1、人体内分泌腺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性腺和松果体等独立的内分泌腺(可见的=内分泌器官);2、散在于脏器中的内分泌组织和细胞比较广泛,主要在心、肺、肝、胃肠、肾、皮肤和胎盘等组织器官。
3、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下丘脑存在兼有内分泌功能的神经分泌细胞。
它们所产生的激素通过作用于相关的靶组织或靶器官,发挥其生物效应。
4、分布于其他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非独立的,在显微镜下可见),如胰腺中的胰岛、睾丸的间质细胞、卵巢中的卵泡和黄体、消化管壁内的内分泌细胞等。
结构特点:没有导管,故又称无管腺;腺细胞排列成团状、束状或围成滤泡,其间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作用:内分泌系统是机体的重要调节系统,它与神经系统共同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代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
激素(hormone):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物称激素,是量少但效能高的物质。
大多数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通过血液循坏作用于远隔的特定细胞。
旁分泌(paracrine):少部分内分泌细胞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的细胞,称旁分泌。
按其化学性质分类:1、含氮激素:机体内绝大部分内分泌细胞为含氮激素分泌细胞,其超微结构特点是胞质内含有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以及有膜包的分泌颗粒等。
2、类固醇激素: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仅包括肾上腺皮质和性腺的内分泌细胞,其超微结构特点是胞质内含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管状嵴线粒体和较多的脂滴。
内分泌疾病病因复杂、常伴代谢异常,且病程长、多呈慢性经过,严重时可发生危象或出现严重并发症而危及患者生命。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病因和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内分泌系统总体概述

对于骨骼系统病变,如骨质疏松、骨 肿瘤等,X线检查可以提供重要的诊 断信息。
对于浅表内分泌腺体及腹部内分泌器官,如 甲状腺、胰腺等,超声检查具有无创、便捷 、实时等优点,是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
CT和MRI检查
对于内分泌腺体的病变,如垂体、甲状腺、 肾上腺等,CT和MRI检查可以提供高分辨率 的影像信息,有助于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
压力管理对维护良好内分泌环境重要性
1 2
压力导致激素分泌失衡
长期的精神压力可以导致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激 素分泌增加,进而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HPA轴)的正常功能。
压力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压力还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患糖尿病等代 谢性疾病的风险。
3
减压技巧
为了维护良好的内分泌环境,需要学会有效管理 压力,如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来放松 身心。
甲状腺功能亢进临床表现
01
心悸、手抖、多汗、消瘦等。
甲状腺功能减退临床表现
02
乏力、怕冷、皮肤干燥、记忆力减退等。
处理方法
03
药物治疗(如抗甲状腺药物、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等)、手术
治疗、放射性碘治疗等。
垂体瘤导致激素水平异常案例分析
案例描述
患者因垂体瘤导致生长激 素分泌过多,出现巨人症、 肢端肥大症等表现。
运动锻炼对改善胰岛素抵抗等益处
01
运动对胰岛素敏感性 的改善
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 素的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降低患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02
运动对内分泌系统的 综合调节
运动还可以促进多种激素的分泌,如 生长激素、睾酮等,有助于促进肌肉 合成和代谢。
03
运动建议
第十一章内分泌系统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 邢台学院生化系 李海燕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 第三节 甲状腺和甲状旁腺 第四节 胰岛 第五节 肾上腺 第六节 其他内分泌腺和激素
第一节
概
述
◆内分泌系统是机体的重要调节系统
◆ 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在功能上紧密联系,
相互作用,共同实现对机体各器官的调节,维持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体液调节:指激素通过液体的传递,达到靶 器官调节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特点:缓慢而广 泛,时间长。 ◆ 神经-体液调节:神经通过内分泌系统间接 的调节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指激素作为信息物质是怎样识别靶细胞并影响 其生理功能活动,最终产生细胞生物(生理)效应。
(一)激素的受体
根据受体存在的部位不同分为两类: 1.细胞膜受体:非脂溶性激素与这类受体结合 发挥作用。
2.细胞内受体:脂溶性激素与这类受体结合发
挥作用。这类受体分胞浆受体 与核受体。
(二)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
—— 第二信使学说
生理效应
第三节 甲状腺和甲状旁腺
人体最大的内分泌
一、甲状腺 (一)甲状腺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1.形态、位置: “ H” 形 , 位 于 喉下部与气管 上部的两侧, 上平甲状软骨 中点,下至第6 气管软骨,重 20~30g。
2、甲状腺的结构
甲状腺表面包有薄层结缔组织被膜。 被膜深入实质,形成结缔组织隔,将甲 状腺分为许多界限不很明显的小叶。 小叶内含有20~40个甲状腺滤泡及许多 滤泡旁细胞。 滤泡间有疏松结缔组织,内含有丰富的 毛细血管。
甲状腺的结构
被膜:薄层结缔组织。
许多 许多
腺实质
小叶
滤泡
滤泡上皮细胞
第九章内分泌系统

第九章内分泌系统一、本章要求掌握: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内分泌腺的一般组织结构特点;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的组织结构及所分泌的激素。
熟悉: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的位置与形态。
二、复习要点(一)内分泌系统概述1. 内分泌系统包括:①体内独立的内分泌腺;②位于其他器官内的内分泌结构;③散在分布于其他组织或器官内的内分泌细胞。
2. 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①腺细胞通常排列成索状、团块状或囊状;②不具备排送分泌物的导管;③含丰富的毛细血管。
3. 内分泌细胞分类: 按其分泌物的化学性质,可分为两大类:①分泌含氮激素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蛋白质、肽及胺类等)②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二)内分泌器官1. 甲状腺(1)位置及外形甲状腺呈“H”形,分左、右两个侧叶和中间的峡。
(2)组织结构及分泌激素1)滤泡滤泡大小不等,呈圆形或卵圆形,滤泡壁为单层立方上皮,称滤泡上皮细胞,可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功能:①是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②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生长发育。
甲状腺激素对幼儿的骨骼发育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影响显著。
2)滤泡旁细胞功能:分泌降钙素,能促进成骨细胞的活动,使钙盐沉着于骨质内,并抑制胃肠道和肾小管吸收Ca2+,使血钙下降。
2. 甲状旁腺甲状旁腺呈扁椭圆形,位于甲状腺两侧叶的后面,分上、下两对。
其腺细胞分为主细胞和嗜酸性细胞两种。
主细胞分泌甲状旁腺素。
3. 肾上腺(1)位置及外形左右各一,位于腹膜后间隙,两肾的上方,与肾共同包在肾筋膜内。
(2)组织结构及分泌激素1)皮质球状带位于被膜下方,较薄,细胞排列成团块状。
功能:分泌盐皮质激素,如醛固酮等。
束状带位于球状带深部,最厚。
腺细胞排列成单行或双行细胞索,索间为少量结缔组织和窦状毛细血管。
功能:产生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皮质酮等。
网状带靠近髓质。
细胞索相互吻合成网,网孔中有少量结缔组织和窦状毛细血管。
细胞较小,核小着色深。
胞质中含少量脂滴和较多脂褐素。
什么是内分泌系统?

什么是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是人体内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人体保持健康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它独特的特性以及它的重要作用。
一、内分泌系统的特点内分泌系统是指人体内的激素分泌机制,它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就是调节各种事物被调节的过程,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调节机制;其中分泌的激素可以通过血液循环传递到全身,作用在不同的细胞上,以实现调理机体的目的。
这种内分泌系统,强大的功能,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外周神经系统所不能比拟,这使得它一直独树一帜。
二、内分泌系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控制各类代谢过程:内分泌系统可以控制各类代谢过程,调节多种化学反应,调节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保证机体正常的代谢状态。
2、调节机体的物质的平衡:内分泌系统可以调节水盐的分布,控制饮食营养物种的吸收利用,维持机体的水盐和碳水化合物的平衡。
3、维护体征的稳定:内分泌系统可以调节血液的成分和压力,维护心脏的节律,调节体温,维护内分泌物质的平衡,保持各种体征的稳定。
4、调节机体的功能:内分泌系统可以调节机体的饥饿、性欲、自我保护感受以及免疫功能,调节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的整体的正常工作,保证机体的功能的正常运转。
三、维护内分泌系统的健康1、合理作息: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调节自己机体内分泌物质的分泌,从而维护身体健康。
2、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保证营养的摄入,可以提供机体健康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有助于内分泌系统的健康。
3、放松心情:一定要及时放松,但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多少休息一下,减少心情的紧张和疲劳,也会保护我们的内分泌系统的健康。
综上所述,内分泌系统是人体内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它不仅拥有独特的特性,还能有效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控制机体各类代谢、调节机体物质的平衡、维护机体体征的稳定、调节机体功能以及调控人体的情绪。
要保护好内分泌系统,维护身体的健康,除了要多做运动、保证良好的作息时间,还要注意饮食均衡,多放松心情,少压力,这样才能使内分泌系统发挥最大的功效。
内分泌系统(endocrinesystem)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内分泌器官和激素
甲状腺 (Thyroid)
分泌甲状腺激素,控制新陈代 谢、生长和发育。
胰腺 (Pancreas)
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 节血糖水平。
肾上腺 (Adrenal Glands)
分泌酮体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帮助应对压力和调节电解质平 衡。
内分泌系统的主要功能
内分泌系统对身体的许多关键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包括代谢、生长与发育、性别特征、水平衡、 免疫系统功能等。
2 定期运动
保持适度的身体活动,增强代谢和激素的平衡。
3 减压
学会有效的应对压力的方法,保持情绪稳定。
结论和要点
• 内分泌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调节系统,通过分泌激素调节和控制身体内部功能。 • 内分泌器官包括甲状腺、胰腺和肾上腺。 • 内分泌系统的失调可能导致情绪变化、睡眠障碍和代谢问题。 • 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包括甲状腺问题、糖尿病和垂体瘤。 • 通过健康饮食、定期运动和减压可以预防内分泌系统疾病。
内分泌系统 (Endocrine System)
内分泌系统是身体内的一个复杂的调节系统。它包括一系列分泌内分泌激素 的器官,这些激素通过血液传输到目标细胞,控制和调节身体的各种生理过 程。
内分泌系统的定义
内分泌系统是一套通过分泌激素调节和控制身体内部功能的器官和组织。它 与神经系统一起协调和维持身体的稳态。
内分泌失调的影响
情绪变化
内分泌失调可能导致情绪波动、焦虑和抑郁。
代谢问题
激素不平衡可能导致代谢减慢或加速。
睡眠障碍
失调的激素水平可能干扰睡眠质量。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常见类型
• 甲状腺问题 • 糖尿病 • 多囊卵巢综合征 • 垂体瘤
内分泌系统(endocrinesystem)PPT课件

保持内分泌系统的平衡与健康
合理饮食
饮食是维持内分泌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应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避 免过度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系 统的正常功能。
减少压力
长期的精神压力和不良情绪可能导致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应学会调节 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
睾丸
分泌雄激素和少量的雌激素。
下丘脑
作为神经内分泌中心,调节垂体 的活动。
控制体温、食欲、睡眠、情绪等 生理功能。
对体内环境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03
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激素的合成
内分泌腺或细胞能合成和分泌激 素,这些激素是化学信使,能调 节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等生 理过程。
激素的分泌
等。
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相应的 药物进行治疗。
替代疗法
对于某些内分泌腺体功能减退 的情况,可以采用替代疗法, 如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等。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内分泌腺体肿瘤等疾 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05
结论
内分泌系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生长发育
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 用,如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等,调节骨骼、肌肉和内脏 器官的发育。
缺乏运动
长期缺乏运动,身体机能下降。
02
01
03
精神压力
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 情绪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
疾病因素
某些疾病如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 等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
05
04
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内分泌失 调。
内分泌失调的治疗方法
01
02
03
内分泌系统

①促甲状腺激素 细胞(thyrotroph)
分泌颗粒
嗜碱性
分泌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TSH
生理作用 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②促性腺激素 细胞 (gonadotroph)
分泌颗粒 嗜碱性
分泌激素 卵泡刺激素 FSH
生理作用
雌
黄体生成素 LH 雄
FSH促进 卵泡发育 LH促进 黄体生成、排卵
第十章 内分泌系统
概述
1、内分泌腺:独立存在,包括: 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甲状旁腺。 2、内分泌组织:位于其他器官内,如: 胰岛、卵泡、黄体、睾丸间质等 。 3、内分泌细胞:散在分布,如: 胃肠道的内分泌细胞等。
内分泌系统组成与功能
内分泌腺(器官) 组成 内分泌组织(胰岛、睾丸间质细胞等)
内分泌细胞(分散在其它器官内)
3、网状带(zona reticularis)
(1)结构 细胞排列成索状,并互相吻合成网。 细胞小,胞质嗜酸性,含较多脂褐素颗 粒,且随年龄而增加。(图1)(图2)
(2)功能 主要产生雄激素; 也可产生少量雌激素和糖皮质激素。
(二)髓质
1、结构 主要成分: 髓质细胞 排列成团状或索状。 (图) 其它成分: 丰富的毛细血管; 少量的结缔组织和交感神经节细胞; 成束的无髓神经纤维。
视上核
神经垂体
3、结节部(pars tuberalis)
呈套状包围着神经垂体的漏斗。腺细胞 较小,沿血管呈索状排列。 主要:嫌色细胞 少量:嗜酸性细胞
嗜碱性细胞
(二)神经垂体
1、神经垂体的结构 由大量无髓神经纤维、 神经胶质细胞、 丰富的毛细血管组成。
(1)无髓神经纤维
来自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等处的分泌 性神经元的轴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组成。
内分泌腺:系无管腺,在结构上是独立的器官,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有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等。
内分泌组织:指其它组织器官中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团。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组织有胰岛、卵巢的卵泡和黄体、睾丸间质细胞等。
下丘脑、肾、心、胃肠粘膜等处有散在的内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激素(hormone),可调节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第一节甲状腺
甲状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重约30g。
一、甲状腺的形态、位置与毗邻
(一)形态
甲状腺略呈“H”形,分左叶、右叶和中间的甲状腺峡。
有的自峡部向上伸出锥状叶。
(二)位置
甲状腺的左叶、右叶分别位于喉和气管颈部的两侧;甲状腺峡横位于第2~4气管软骨的前方。
(三)毗邻
甲状腺左叶、右叶的后外方与颈部大血管相邻,内侧与喉、气管、咽、食管和喉返神经等相邻。
二、甲状腺的微细结构
甲状腺被纤维囊包裹,此囊伸人腺组织,将腺分隔为大小不等的若干小叶,每个小叶内含许多甲状腺滤泡。
(一)滤泡
滤泡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
滤泡腔内充满胶状物质,其主要成分是甲状腺球蛋白,它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
(二)滤泡上皮细胞
滤泡上皮细胞围成滤泡壁。
该上皮为单层立方形细胞,核圆,位于中央。
滤泡上皮细胞能以碘和甲状腺球蛋白为原料,合成甲状腺激素,并适时释放人血。
(三)滤泡旁细胞
滤泡旁细胞又称C细胞,位于滤泡上皮之间或滤泡之间的结缔组织内。
该细胞呈卵圆形或多边形,稍大,常单个或成群存在。
滤泡旁细胞分泌降钙素,有降低血钙的作用。
临床意义:*幼儿时期甲状腺功能低下,可导致呆小症(克汀病)。
*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二节甲状旁腺
一、甲状旁腺的形态和位置
(一)形态
甲状旁腺为扁椭圆形小体,棕黄色,有光泽。
腺体大小似黄豆,随个体和年龄的不同而稍有差异。
(二)位置
甲状旁腺通常有上、下两对,分别贴附于甲状腺左、右叶的后面,有时埋入甲状腺的实
质内,手术时寻找困难。
二、甲状旁腺的微细结构
甲状旁腺的主要腺细胞为主细胞,间有嗜酸性细胞。
其腺细胞排列成团状或索状。
(一)主细胞
甲状旁腺主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能分泌甲状旁腺素。
该激素有调节钙磷代谢、升高血钙、降低血磷的作用。
(二)嗜酸性细胞
甲状旁腺嗜酸性细胞常单个或成群存在于主细胞之间,较主细胞大,核较小。
其机能不明。
临床意义:*临床手术时若误切甲状旁腺,可导致血钙降低,引起手足抽搐。
第三节肾上腺
一、肾上腺的位置和形态
(一)位置
肾上腺位于腹膜后,两肾的内上方,左右各一,与肾共同包裹在肾筋膜内。
(二)形态
肾上腺腺体呈灰黄色,左肾上腺似半月形,右肾上腺似三角形。
二、肾上腺的微细结构
肾上腺可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外被结缔组织膜。
(一)肾上腺皮质
肾上腺皮质位于腺体的周围部,占肾上腺的80%~90%。
根据细胞的形态和排列特点,将皮质由外向内依次分为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
1.球状带位于皮质浅层,较薄。
细胞呈低柱状或卵圆形,集合成球状团块。
球状带的腺细胞分泌盐皮质激素。
2.束状带位于皮质中层,最厚,占皮质的78%。
细胞体积较大,呈立方形或多边形,排列成索状。
束状带的腺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
3.网状带位于皮质最内层。
细胞较小,呈低柱状或多边形,排列成索状并互连成网。
网状带的腺细胞分泌少量雄激素和微量雌激素。
(二)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髓质位于腺体的中央,髓质细胞可被铬盐染成棕褐色,故又称嗜铬细胞。
该细胞可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第四节垂体
一、垂体的值置、形态与分部
(一)位置与形态
垂体位于蝶骨体上面的垂体窝内,呈椭圆形,外包硬脑膜。
它上借漏斗连于下丘脑,前上方与视交叉相邻。
成人垂体重0.5-0.6g。
(二)分部
垂体分为前部的腺垂体和后部的神经垂体。
二、垂体的微细结构
(一)腺垂体
腺垂体主要由腺细胞组成,排列成索状或团块,其间有丰富的血窦。
腺细胞分为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和嫌色细胞。
1.嗜酸性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数量多。
胞质中含有嗜酸性颗粒,分泌
促生长素和催乳素。
2.嗜碱性细胞体积大小不等,呈椭圆形或多边形,数量少。
胞质中含有嗜碱性颗粒,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
3.嫌色细胞数量最多,着色浅,分界不清,其功能尚不清楚。
(二)神经垂体
神经垂体主要由元髓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不含腺细胞,无内分泌功能。
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加压素)和催产素,经轴突输送至神经垂体贮存,适时释放人血。
垂体分部简表
远侧部(前叶)
腺垂体结节部
中间部
垂体后叶
神经部
神经垂体
漏斗部
临床意义:*幼年期促生长素缺乏,则患诛儒症。
*幼年期促生长素过多,则患巨人症。
*成年后促生长素过多,则患腹端肥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