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复习资料
视听语言复习资料

视听语言复习资料题型:一、填空题(20个)二、名词解释(4个,名词解释不超过5句话)三、简答题(3个)四、分析题(1个)重点:一、视觉暂留原理二、似动现象三、心理补偿机制四、影像的特点:记录性和幻觉性五、镜头:包括三方面含义:1、物理学中的“镜头”:指摄影机上的光学透镜组2、拍摄时候谈到的“镜头”:指一次开机到一次关机之间所摄取的一段画面。
3、剪辑后的“镜头”:两个剪切点之间的一段画面。
六、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曾吧电影艺术譬喻为一种语言,与戏剧相区别。
这种“新语言”的特征(构成要素)是:1、在同一场面中,电影能够任意改变观者与银幕表现对象的距离,从而产生不同的画面景别。
2、能够吧完整的场景分割成不同的部分。
3、在同一场面中,能够改变拍摄角度、纵深镜头的焦点。
4、蒙太奇:按照一定顺序把镜头连结起来,构成完整的画面时间序列。
七、形成影像的元素:1、机位:任何镜头开始时,摄影机的位置。
2、画框:最终观看到的影像的边缘。
3、构图:画面的结构、布局。
4、景别:画面范围的大小不同、距离远近。
5、角度:摄影机与被摄物体的水平与垂直夹角。
6、焦距:从镜头之镜片中心点到光线能清晰聚焦的那一点之间的距离。
7、摄影机的运动:摄影机在拍摄时的位置或角度改变。
8、照明:拍摄场景中的光效。
9、色彩:画面的色彩表现。
10、场面调度:对于拍摄现场各个元素的综合调度。
八、构图:概括的来说,就是指画面的结构、布局,即画面中各形象元素的联结关系、组合结构。
对于构图的分析包括方方面面,总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1、线条。
2、几何形状。
3、水平与垂直关系。
4、位置、重心、平衡。
5、各元素的长短、大小、面积的对比。
6、光影、颜色的变化。
构图的重要原则:1、平衡原则2、变化原则3、动态构图原则九、景别镜头由于与被拍摄物体的具体不同或焦距不同,所摄取的不同范围的画面。
1、远景:广阔的场面。
2、全景:人物的全身。
视听语言复习资料(含答案)

视听语言复习资料(含答案)一、简答题1.什么是视觉滞留性原理?答:视觉滞留性是电影原理基础理论。
2.简述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答: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强调从整体结构出发解释人类的现象。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
事物是由许多元素组成的,当许多元素结合在一起时,便会出现具有全新性质的新事物。
3.简述远景的特点和作用。
答:远景的特点和作用主要有:1)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2)用来表现宽广、辽阔的场面,展示雄伟壮观的气势;3)描写景物,使之富有意境和诗意,从而抒发作者或人物的感情。
4.简述中景的特点和作用。
答:中景的特点与作用主要有:1)表现人物上半身的形体举措;2)表现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感情交流。
5.简述近景的特点和作用。
答:近景的特点与作用:1)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2)易与观众产生交流感。
6.简述特写的特点。
答:特写的特点:1)突出事物最有意义、价值的局部;2)表现细节,突出细部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3)表现重点;4)表现物体的质感。
7.什么是平拍镜头?简述它的特点。
答:摄影(像)机镜头与被摄工具在同一水平线上拍照而得的镜头称为平拍镜头。
它的视觉效果与一样平常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的一般情况相似,被摄工具不易变形,令人感到同等、客观、公正、冷静、亲切。
8.什么是仰拍镜头?简述它的特点。
答:仰拍镜头是摄影(像)机低于被摄主体的视平线、向上进行拍照而得的镜头,有从下往上、由低向高的俯视效果。
突出、夸大、拨高处于前景的被摄主体,造成令人崇敬或者恐惧的心理。
适合于表达高大的物体、腾空跃起的举措和人或物向上的力量。
9.什么是俯拍镜头?简述它的特点。
答:俯拍镜头摄影(像)机镜头高于被摄主体视平线、向下进行拍摄而得的镜头。
有自上往下、由高向低的俯视效果。
它的特点有:画面中地平线处于上端,使地平面上的景物平展开来,有利于表现地平面景物的层次、数量、地理位置以及盛大的场面,给人以深远辽阔的感受。
视听语言复习资料(新的

举例题(以“功夫”为例)一、简答题21、结合作品实例,说明什么是平行式蒙太奇。
答:平行式蒙太奇是叙事蒙太奇的一种。
它的特点是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交错叙述,把不同地点而同时发生的事件交错地表现出来,使两处或两处以上的事件起到互相烘托、互相补充的作用。
实例:表述清楚,有理有据如影片《南征北战》中,高营长奉命抢占摩天岭高地,以阻击前来增援的国民党张军长部,并全歼李部,活捉了李军长,导演用平行蒙太奇表现国民党和解放军双方抢占摩天岭的场面,造成了紧张的节奏扣人心弦。
34、什么是积累式蒙太奇?举例说明。
答:积累式蒙太奇是指将若干内容相关或有内在相似性联系的镜头并列组接在一起,造成某种效果的积累,可以达到渲染气氛、强调情节、表达情感的目的。
实例:表述清楚,有理有据韩国爱情篇电视剧37、什么是对比式蒙太奇?举例说明。
答:对比式蒙太奇是叙事蒙太奇的一种。
它的特点是:镜头或场景的组接是以内容上、情绪上、造型上的尖锐对立或强烈的对比作为连接的依据。
对比镜头的连接会产生互相衬托、互相比较、互相强化的作用。
实例:表述清楚,有理有据38、举例说明3种常见的“跳切”的转场方式。
答:常见的“跳切”的转场方式有:(1)利用相似性因素;《辛德勒名单》电影中开篇的那个蒙太奇,彩色场景转换到黑白场景,借用一个特写镜头给出蜡烛的燃烧,然后,熄灭,一缕白烟,推近镜头,继续特写烟,烟自然是白色的,背景被景深弄得暗掉了,是黑色的,这时恰好就转换到了黑白场。
利用了烟和背景颜色的相似性。
(2)利用遮挡元素;(3)利用景物镜头(或称空镜头);(4)利用声音;(5)利用承接因素。
(以上任意写出3种,每种1分)《辛德勒名单》电影中黑白场中开篇处,由蜡烛熄灭的一缕白烟剪到了火车头冒出的烟,通过烟这一元素承接进行转场。
《功夫》电影最后,周星驰扮演角色将暗器的细针抽掉,放飞花瓣式暗器,飘到黄圣依扮演角色身旁,进行从居民房场景到街道场景的转换。
二、论述题结合作品实例,论述全景的特点和作用。
视听语言复习资料

一.视听思维1.身体媒介以人的身体器官为媒介材料,表现为面对面的实时交流,人类的思维主题处于感性和经验的领域2.再现性媒体运用间接性符号(文词线条色彩)3.记录媒体通过机器和技术将现实复制下来如摄影广播电视以电视,电影为代表的视听媒介是典型的记录媒介二。
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1.视听语言编码原则是模拟人的视听感知和经验2.隐喻和象征是视听语言的本质要求三。
视听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关系1.文学是静态的影视是动态的2。
文学在作家脑海中进行选择影视用机器完成3.为学需要对时间任务进行描写影视发生在观众眼前观众观察一个过程然后判断4.文学隐喻需要修饰词影视记录精确性和具体性取消了形容词5.文学读者在文学中意识到形象存在与思维意识中,影视观众意识到形象和感知的东西是同等的思维意识能化在感知中6.文学语言需要概括性理解才能到达读者影视语言通过感知直播到达观众7.文学可以表达内心世界影视体象在表象外部8.文学通过文字记忆力影视语言凭借观众生活经验的视听记忆力9.文学空间是浅性的影视空间是主体的10.文学时间是间断的不连贯的影视时间是有实质的11.文学往往要为读者设置一个第三者的观看者而影视中看的效应直接产生在观众身上因此无需另设一个看者来传达者的效应影视制作流程三个阶段预备制作后期前期准备阶段提出节目创意决定媒体元素(人员设备工具)效果—动因制作模式节目基本构思预期传播效果媒体元素包括设备和人员聊天格式实际效果和对实际传播效果的评估原理:从最初构思跳跃到预定传播效果阶段然后在这个阶段来做案头工作判断要达到的预期效果需要哪些媒介过程(四个)1.从基本构思逐渐过渡到预定传播讯息2.判断产生预定传播效果需要哪些要素3.在制作过程中贯彻实际传播讯息4.评估实际传播效果观察预定传播讯息与实际传播讯息的契合过程摄像技巧{构图与景别—画面构图,电视景别拍摄象度镜头运用—固定塑造拍摄场面调度灯光与机位—电视灯光基础场面调度轴线关系特殊技巧运用}实时拍摄流程(拍摄前准备拍摄时注意点拍摄后问题处理)1. 三分规则为了使构图更加匀称将一个画面三等分2. 中景镜头交待被摄主体及其周围情况的镜头缩写ms3. 切入镜头某镜头中人或物是下一个镜头局部元素前者叫后者的切入镜头4. 切出镜头某个镜头中人或物没有在上个镜头中出现前者叫后者的切出镜头常用来交待相关细节或他人反应5. 主镜头交待整个场景及其中所有主要元素的镜头6. 主观镜头现实剧中人说看到情景的镜头7. 白天拍夜景镜头在白天拍但视觉效果是夜晚8. 交叉淡入淡出声音(图像)淡入的同时另一声音(图像)淡出9. 淡入/淡出一个清晰地画面逐渐过渡为黑场从有声到无声反之亦然10. 全景镜头强调整体环境极其中人或物的分布状况的镜头11. 低角度镜头从低角度向上拍摄的镜头12. 高角度镜头从高角度向下拍摄的镜头13. 走位决定演员在一个镜头中的位置及运动路线14. 近射镜头的一种设置可以拍摄镜头极近的物体15. 定位镜头引导观众进入一个新地点或时间的镜头16. 长焦镜头能够放大被摄的主体压缩空间距离的镜头17. 衰减时间一个声音从最大音量完全无音量所用的时间18. 过肩镜头在这个镜头中观众的视线可以越过一个人物的局部看到另一个人或物os19. 摇滚一场剧刚开始时使用一系列剧烈摇晃动的全景镜头好像观众在摇动着这场戏20. 据像用一画面逐渐将另一个画面推出从完成二者转换21. 标准镜头拍出的视觉效果与人眼观察大致相同22. 叠化一个画面淡出同时另一个画面淡入23. 叠加将画面逐层重叠各层图像都可以看到画面构图定义结构画片指摄像师为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摄对象以及摄像各种造型元素有机地组织安排在画面中,以形成一定画面形式的创造活动1.固定画框2.一次性构图3.动态形构图4.构图的蒙太奇因素镜头概念画面内容的一部分体现了摄像师对画面的设计对形象的描述和对空间的表现三种类型镜头交待镜头叙事镜头(动作镜头)空镜头(举例)按照观众的视觉心理:客观镜头主观镜头电视画面概念由摄像机拍摄下来并经过编辑系列制作后最后由电视屏幕呈现的音视频信号画面构图内容 1.主体在内容上占绝对重要的地位在构图形式上起主导作用2.陪体陪体是和主体密切相关的并构成一定情节对象的画面构成部分,陪体与画面主体有密切联系,在画面中与主体形成某种特殊关系或帮助主体进行主体思想表现的对象3.前景4.后景5.背景静态构图一.特点1.静态构图的画框是静止的在进行时摄像机位或镜头焦距都是固定不变的2.表现的被摄物体保持绝对的静止状态3.静态构图时空缺少有人为加工的痕迹表现封闭的电视空间和静止的时间概念动态构图一.内容;被摄主体运动摄像机运动二.特点;1.电视画面内容和形式动态性2.画面表现多构图和多视点性3.现场拍摄不可重复性两者区别1.运动性事动态构图区别于静态构图的主要特征2.动态构图的缺陷性与静态构图的完整性3.不同时间参照下的两种构图体系4.动态构图的开放型与静态构图的封闭性黄金分割点九宫格构图景别大小1.摄像机和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公式焦距固定拍摄距离近被摄体面积大景别小(反比)2.摄像机镜头焦距长短公式距离不变镜头焦距越长被摄物体面积大景别小(反比)远景: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广阔空间和开阔场面被摄主体很小但重点是环境大远景:更为极致远景画面壮观而有气势具有较强抒情效果远景跟注重叙事性在远景画面中人与自然形成点与面的关系情景交融高度:平摄仰摄俯射顶摄全景:表现人物全身或某一具体场景全貌的画面与远景相比全景有明显内容中心和结构中心全景表现重点是被摄物体环境是烘托两者缺一不可问题:1。
视听语言考试复习资料

视听语言考试复习资料视听语言考试复习资料1.(文字)的出现,构成了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次大革命。
2.拉斯韦尔所描绘的信息传播体系,构成了所谓的【5W模式】3.只要观察者的感知器官处在正常条件下都能看到或听到的,我们称之为【感官性感知】4.电影电视的空间不同于其他艺术造型的特点在于它掌握了【声音】5.视听媒介的根本属性是其【记录性】6.媒介的社会功能在于传达信息,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信息。
7.视听媒介的媒介材料是光波和声波这一特质,决定了视听创作者必须运用(声画)来进行创作。
8.早期的蒙太奇理论是把无声的镜头视作(基本)素材的,这些素材只有按照构想的顺序组接成蒙太奇语句后,才能产生意义。
9.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以(科技创新与科学发明)为主的历史。
其中,文字语言文化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10.公元17世纪,物理学家(牛顿)首次发现人的视网膜上的影像不会立即消失。
11.电影的幻觉不仅与生理有关,更与(心理)有关。
12.艺术的崇高地位常常源于艺术本文中的(象征和隐喻)。
13.以儿童为主体的影片的主观视点必须以(低机位)来设置,因为儿童的身高决定了摄像机的角度。
14.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其成像都必须依靠(光)。
15.电影电视的空间不仅是视觉的,还(听觉的)。
16.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无疑是有史以来在空间设置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成功者,代表作有《红色沙漠》。
17.电影电视的空间是用(声音)拍摄的,它与人用双眼观察世界是不同的。
18.电影从1895年到1927年的32年间,建立了一整套(电影蒙太奇)的美学原则,并逐渐成熟起来。
19.早期电影的声音观念不论是爱森斯坦提出的(声画对位)还是好莱坞戏剧式的电影并没有重视声音的纪录作用。
20.1842年,科学家(多普勒)发现,当声源不发生运动时,人们所感受的声波的音高不会变化。
21.视听语言的模拟结构22.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23.鲁奥沙赫实验,鲁奥沙赫的理论,色彩产生的是情感经验,而与形状相对应的则是理智的控制。
视听语言复习资料(含答案)

视听语言复习资料(含答案)答:正面镜头是指摄影(像)机与被摄对象呈正对的镜头,被摄对象直接面对观众。
它的特点有:1)表现被摄对象的真实形象,直观明了;2)突出被摄对象的个性特征和表情,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心理活动;3)适合于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答:声画对位是指影视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配合关系。
它的特点是通过声音和画面的对应、呼应和补充,增强了作品的视听效果和情感表达,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容和意义。
声画对位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音乐和画面的对位、对话和人物动作的对位、自然音响和场景的对位等。
答:连续式蒙太奇是指通过镜头的连续组接,来表现时间、空间、动作等方面的连续性和连贯性,使观众感受到一种流畅的视觉效果。
实例:电影《鬼子来了》中,主角在战场上奔跑、爬行、挣扎,通过连续式蒙太奇的手法,将这些动作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战争场面。
答:推镜头是指通过调整镜头焦距,使画面中的被摄对象逐渐放大或缩小的过程。
它的特点有:1)能够突出被摄对象,使其在画面中更加突出;2)可以表现出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使画面更具有戏剧性;3)能够引导观众的视线,使观众更加集中注意力。
实例: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当___从下水道逃脱时,镜头通过推镜头的方式逐渐放大,突出了___的身影,同时也表现出了他的紧张和兴奋,增强了戏剧性。
5) 通过拉镜头,可以表现出被摄主体的孤独、远离、无助等情感状态。
作品实例: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角___逐渐走出监狱,摄像机拉开距离,表现出他与监狱的距离越来越远,同时也表现出他获得自由的喜悦与孤独。
拉镜头的效果加强了观众对___获得自由的共鸣和感受。
3)突出画面中的重要元素,加强情感表达;4)表现时间、空间和情感的跨度和变化;5)增强画面的艺术感和美感,提升观赏体验。
例如,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镜头下雨时,光影的变化营造出一种忧郁、沉重的气氛,与主角___内心的挣扎和压抑相呼应。
视听语言复习重点

是指从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或动物的视点出发来叙述的镜头。
是画面中没有人物只有景物的镜头。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速摄影”,是提高摄影机运转频率的一种拍摄方法,高于每秒 24 格的运动频率就是升格;就是降低摄影机运转频率的一种拍摄手法,低于每秒 24 格的运动频率就是降格。
是指演员的位置、动作、行动路线及摄影机的机位、拍摄角度、拍摄距离和运动方式调度,包括演员调度和镜头 (摄影机)调度。
在实际拍摄时,为了保证被摄对象在影视画面空间中的正确位置和方向的统一,为保持被摄主体位置关系及运动方向的一致,摄像机要在轴线一侧 180 度之内的区域设置机位、安排角度、调度景别,这种镜头调度的方法叫轴线规则。
在轴线一侧两个方向相对的角度进行拍摄的镜头调度方法。
是影视镜头语言的一种形式,就是表现人物对某事件作出相应反“应”的镜头,本质上它归属于“叙事镜头”。
指的是声音和画面形象各自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
声画对位从特定的艺术目的出发,在同一时间让声音与画面作不同侧面的表现,有意让画面与声音形象之间在气氛、情绪、节奏以至内容等方面相互对立,从而深化主题。
是指拍摄现场与画面空间 (包括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 )共时存在的声音,包括现场同期录下的讲话声和现场背景声。
是指根据影片内容和表现人物情绪情感的需要,把分散拍摄的若干不同景别、不同角度和不同长度的镜头,按一定的次序组接起来,形成一定的节奏。
即镜头的外部组接所形成的节奏。
当一组镜头的视距是由远到近,景别由大到小(即远景—全景—中景一近景—特写)过渡,则称为前进式蒙太奇句子。
前进式蒙太奇句子将观众注意力从整体引向局部,从环境引向重点、兴趣点,顺序展开一个动作或事件过程。
前进式蒙太奇的叙事方式使观众能够清楚地了解事实和事件的发展。
又称“交替蒙太奇”,由平行蒙太奇发展而来。
是将两个在某种意义上相似的镜头并列起来,让这种寓意通过喻体传达出来。
长镜头就是在每一个统一的时空里,用推拉摇移等方法多层次、多景别、不间断地展现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或时间进展的镜头。
视听语言考试汇总--精选

《视听语言》复习纲要一、填空题( 10 个小题)二、名词解说( 4 个小题)简答题(4个小题)第一章影像&1.1 景别1、景别:是画面从二维平面上辨他人物地点和空间关系,直观上看也就是取景地区、画面范围大小的不一样。
2、区分景其他标准:画框中所截取的人物身体部分的多少大景别远景:情绪性景别,是涵盖广阔空间的的画面 , 以表现环境气概,画面中没有明确主体,人物所占比率很小,抒发感情,衬着氛围,用于电影的开场和结尾;是一种归纳性镜头全景:基本的介绍性景别,表现成年人浑身或场景全貌的画面,主要用来介绍环境和事物发展的整体相貌,又称为“定位性镜头”;有益于交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景别越小,环境占的越小,人物表现的越突出小景别中景:最常用的表达性景别,显现场景局部或人物胸部以下、膝盖以上部分能够看到人物的动作的景别。
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行动、沟通,生动显现人物的动作和姿态能够看清人物的表情,是电视媒体的常用景别近景:拥有较强沟通性的景别,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景别,用于刻画人物性格,环境次要,主要突出人物面部表情。
特写:主观性强的景别,起到重申,制造悬念作用常被用来弱化剪辑上的失误,也称为“全能镜头”特写指以细腻来表现人物或被拍摄物体细部特色经常用于主观镜头,表现人物主观视点大景别小景别远景、全景中、近、特表现人物形体关系表现人物神情关系空间环境描绘空间环境虚写重在环境光景的表现重在人物的表现景别越小,动感越强,主观性越强,剪辑节奏越快景其他剪辑规则1.在同样的时间长度中,小光景的剪辑长度短于大景别。
(惯例叙事的状况下,特写用 2 秒左右,中景用 3~4 秒左右,全景则用 5~6 秒左右)2.同一运动主体在同样的运动速度下,景别越小,动感越强3.同一主体(或相像物体)在角度不变或变化不大的状况下,前后镜头的景别变化过小,会以致视觉跳动感增强。
(比如采访断点)4.运用不一样景其他镜头组合,能够实现有层次描绘事件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的发明的目的是记录运动。
运动是电影的本义。
西方不管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运动成为其表达的最基本的习惯。
电影节奏感(外在)《后天》
行为,动作是电影的基本,形成情节,情节造就故事。
看电影最吸引的不是思想,而是动作和行为。
节奏(节:休、停;奏:动)有规律的停动交替,按照一定方式衔接形成悬念。
《致命弯道》:音乐节奏感,细节,特写镜头造成紧张效果。
做电影要绷得住,张弛有度。
穿帮镜头
《刺杀据点》电影的结构是可以松散的
《暗袭》视觉、听觉(通过色彩、镜头(数量和类型)以及景别的变化准确捕捉到导演的意图)
信息层次:前景、中景、后景的安排。
《惊声尖叫3》:警车增加现实感,很少是随机遇到的,进入电影里的任何画面都是有意而为之的。
舞台的演出的艺术质量永远在演出的过程当中。
和电影有很大的差别。
当对话多的时候,利用多角度多镜头来表现,以免观众认为视频冗长。
动静结合、张弛有度。
(周传基网站:)
电影发明的目的,就是发明一种可以记录运动的机器。
Cinema
人的眼睛喜欢看运动的东西,好莱坞运用各种方式缩短冗长感。
失败例子:《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
《日落黄沙》:节奏感,快切镜头,连续动作切分。
1、人的眼睛喜欢看“动”的事物。
摄影机模拟人的眼睛,使用者会用它来捕捉运动。
运动,就必须要要一个立体的空间。
而实验也证明:人喜欢看立体的事物。
制作者必须会设置,为各种运动提供一个立体的空间。
我们必须研究观众是怎样“看”的,喜欢“看”什么?
(舞台演出,左右横移,观众只有固定视角,相当于一个平面,电影是立体的)
2、运动,可以分为外部的运动,比如车追车等;内部的变化,比如:光、天气、色彩、空间大小、声音(空间感)、人物关系、线条等。
《浪人》《致命武器》《越狱》《捉迷藏》
(商业电影:看运动,还要考虑摄影机运动的动机,也就是所谓的调度,要自然流畅)
《士兵之歌》真实自然的感觉。
通过细节动作,如敲门拿钥匙,不额外占用荧幕的时间。
和文学的叙事时间是有些区别的,文学思维是线性的。
它在描述时,时间就被搁置了需要合理去安排。
(摄影机的运动是创造含义的)
判断电影好坏的标准:一个是是否是立体的,有空间感,二是看能不能处理好运动。
《菊豆》在狭小的空间上捕捉到了丰富的运动,处理长宽高的空间感。
《染印厂印染机》解析:摄影师会拍,狭小的空间中捕捉到了三个纬度的运动:横向,垂直纵向(深)。
即长宽高。
他们构成了电影运动的特征:立体空间里的运动。
电影的幻觉:运动幻觉和立体幻觉;两者的关系,用运动幻觉来体现立体的幻觉。
声音也是间歇性的。
《非常嫌疑犯》1、人物动,镜头跟。
2、运动的价值和作用。
(转场,颜色影调,镜头运动可以交待人物出场。
环境音响为摄影机的运动做了引导,这就是运动的动机,摄影机的运动带有一定的悬念性。
自然合理的为摄影机运动提供了目的,有了新信息,才能动。
车子跑是为了给摄影机提供动机,电影味道十足!)
3、剪辑。
构图、色彩匹配,使影片流畅无缝;视线的匹配,静态的方式和静态的内容相结合。
电影不存在于胶片上,甚至不存在于荧幕上,而只存在于把它实现的思想之中。
--蒙斯特堡
《云水谣》一个镜头第一格与最后一格最吸引人,动作一定要最精彩。
影片开始交代场景设计的运动丰富,如景别变化,运动方向的变化
,动机设计的特别好。
高超的艺术!
《黄飞鸿之英雄有梦》:摄影机运动的动力变化将场景交代特别好。
《人类之子》(客观视点/上帝视点,主观视点)
我国影片中的运动状况
1、漂亮的长宽高运动。
2、看不懂的电影的“评论家”。
3、创造含义的“黄土地”运动。
评影片的标准:[长宽高与电影创作]1、胶片二维,银幕二维,要是观众产生立体幻觉。
要加强透视感、通过运动体现立体的空间。
立体感,运动感,这样好看,观众喜欢看。
补充:相对高度,高的显得远一些。
库里肖夫效应。
(视听感知经验)
电影三个镜头(看、看什么、反应)
普利斯通轮胎广告。
作业分析:进入画框的信息都需要有含义,不要有多余的信息。
电影电视画框内的东西都有等值性。
运动也需要创造出含义。
2、好莱坞电影,每一个大段落里,都有长宽高的运动。
不是故事好的问题,是如何拍的问题——好莱坞掌握了窍门:庸俗的故事、强烈的外部运动。
做起来,不难,比如:站起来,向前走,前后走……
3、我国电影横移多,即左右运动。
受舞台演出的影响。
有理论家:社会主义大道,不能拐弯。
老片子刚要拐弯,切掉。
现在好了,包括新闻。
4、欧洲的影片,运动的观念更强。
1896年的片子都体现运动。
我们差距比较大。
评判标准:有无漂亮的长宽高运动,有无立体的空间。
【案例分析】
1、德国人拍的龙
“热闹”出来了,因:会拍运动,特别是最后几个镜头,纵深里的运动,层次感特别强。
另,“角度”找的好,距离近有气势。
2、宁瀛找乐
宁瀛在意大利学电影。
欧洲影片到处是运动:摄像机、机内的运动。
找乐,运动拍摄的好,有层次;景别用得好让人突然走入画内,有冲击力。
3、《新龙门客栈》
4、福特关山飞渡
1939年,福特,好莱坞导演。
美国200多年,没有文化包袱,思想自由不受束缚,会拍电影。
它的大段落里必定有运动:车追车,人追人……这是娱乐片,观众喜欢看什么,就拍什么。
好看,赚钱是终极目的。
4、市川昆,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
1968年,70多岁日本导演市川昆,与小津安二郎同时代。
将力量与运动的美拍出来了;空间观念超前,不受画框的限制。
(MTV,没有叙事,时空及其自由。
与卡拉OK有区别)
5、周老师讲黑神驹
外部运动,好看而动。
(耐克广告)
《暴力街区》电影动作延时处理,就是强化和突出。
苏联蒙太奇学派,先锋电影。
再配上动作匹配,动作流畅。
【从小鞋子(天堂的孩子)看影视制作】
制作背景
导演:马基德.马基迪
电影制作
1、电影的运动:①人物出场:纵深、镜头处理、运动、空间变化、运动动机。
(《怒火风暴》好莱坞电影生产工艺:“从前有座山”(交待镜头作为开始)……“山里有座庙”(次级交待镜头)……“庙里……(双人镜头、正打反打特写镜头)”循环反复)
②人物的奔跑。
---↘拍出了地理特点:德黑兰“农村”,形成了导演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③机位和角度:
2、商业的手法
①好看的跑和追。
②警探的跟踪。
③吓你一大跳(提情绪的)
3、恰当的处理
①利落的叙事。
②运动创造含义。
③对话时动作不停。
《克莱默夫妇》
4、影片的剪辑
〔剪辑〕处理镜头间的关系——视觉形象和挺绝形象,即光和声之间的关系。
(1)库里肖夫效应电影镜头的信息是暧昧的。
一个镜头的含义是由它前后镜头的制约而产生的。
同一个镜头,会因前后接的镜头而改变含义。
两个镜头接在一起,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二者之积,即产生第三种新的含义,这就是库里肖夫效应。
剪辑和蒙太奇区别
剪辑是遵守前电影空间的,他有一个主镜头。
蒙太奇是把拍摄下来的镜头当素材,然后在剪辑台上形成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电影的空间。
(纯粹的属于电影的空间,后电影空间,具有创造性。
)蒙太奇是1+1≥3的艺术,是两个镜头组接在一起创造出第三种含义。
不存在“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的说法”
俄国电影讲究并列视觉形象,让你看到剪辑点,由观众心理产生电影。
好莱坞讲的是无形,无缝剪辑。
《拿摄影机的人》蒙太奇强调创造新的含义,通过镜头排列,是有冲突的,不连贯的。
(前苏联的这种剪辑观念叫做蒙太奇,即蒙太奇学派)。
剪辑是大概念,蒙太奇是剪辑一部分,强调是一种革命。
1+1≡3就是蒙太奇。
2、两个概念。
剪辑/蒙太奇镜头之间的时空关系,有光和声来体现。
蒙太奇体现在每种艺术形式中,电影中讲蒙太奇特指前苏联蒙太奇学派处理镜头之间关系的“1+1=3”观念。
爱森斯坦。
吸引力蒙太奇(理性蒙太奇)。
中间加的镜头与上下镜头没有关系。
蒙太奇在苏联有些浓郁的民族特色。
延时的处理。
B镜头不在A和C所塑造的叙事空间里。
超(非)叙事空间。
通过剪辑制造一种评论。
普罗夫金:叙事蒙太奇。
A(B)C。
B在A和C的叙事空间里。
主要是为了叙事。
杜甫仁科的诗意蒙太奇。
只在无声电影有。
电影语言的基础逼真性:
补充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