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柯达案例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二、就是随着柯达领导层不断更换,制定的 发展战略没有得到有效地衔接 1993至1999年担任柯达CEO的乔治· 费舍 尔认为柯达核心优势在于成像,于是卖掉了 化学业务,之后来自惠普公司的彭安东担任 柯达CEO,一方而推动数码转型,另一方而 大力发展数码打印业务,殊不知这是惠普的 强项,柯达与其竞争并不占优势。不断变化 的发展战略使柯达在转型路上不断徘徊,困 难重重。
陷入多元化、同质化的战略陷阱
企业施行多元化战略主要是为了降低风险, 获取整体规模优势和提高综合竞争力。为此,除 了进一步研发完善已有产品提高已有顾客的忠诚 度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进军其他行业,吸引更 多的潜在顾客,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拥有百年基业的柯达公司在企业发展成熟之 后开始实施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战略,先后 成立了伊士曼化学公司和伊士曼药品事业部,之 后又与法国领先药业公司Sanoli签定协议,拟在 两个公司之间建立多个合资企业。
柯达发展医疗成像业务的战略与竞争对 手是同质的,它又缺乏对手们在医疗器械技 术方面的雄厚实力。要么硬撑下去,要么及 时抽身,而柯达则选择了后者。
产品组合策略选择失误
第一象限的产品相对市场份额和销售增 长率都很高,被称为“明星”产品,这类产 品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第二象限的产品被称为“现金牛”,因 为它为企业带来了大量的现金收入。但市场 增长率低,不应是企业的重点投资对象 第三象限是“问号”类产品,需要投入大 量的资金和设备以提高市场份额 第四象限是“瘦狗”类产品,是企业应逐 步放弃的产品。
二、要重视品牌形象建设,提高顾客忠 诚度
柯达虽然破产,但其品牌价值并未完全 丧失,如果充分利用好品牌的影响力,对于 其复兴是有积极作用的
三、要加强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 率
Hale Waihona Puke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更要求 企业加强资源整合,发现自身优势所 在,注重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汇报人:2023-12-21•柯达公司背景与战略管理概述•柯达公司战略制定过程分析•柯达公司战略实施过程分析目录•柯达公司战略调整与转型分析•柯达公司战略管理失败原因总结•对其他企业的启示与建议01柯达公司背景与战略管理概述柯达公司由乔治·伊斯曼于1881年创立,初期主要生产摄影干片。
创立初期20世纪发展数码时代挑战柯达公司在20世纪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胶卷生产商和摄影产品供应商。
随着数码技术的兴起,柯达公司面临巨大挑战,逐渐失去市场地位。
030201柯达公司历史与发展战略管理定义及重要性战略管理定义战略管理是企业为实现长期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决策和行动,包括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估。
重要性战略管理有助于企业明确发展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
保持市场领先地位柯达公司曾长期占据摄影产品市场的主导地位,其战略目标之一是保持这种领先地位。
多元化发展为了降低对胶卷业务的依赖,柯达公司曾尝试多元化发展,涉足医疗、印刷等领域。
应对数码挑战随着数码技术的普及,柯达公司需要调整战略以应对市场变化,包括开发数码产品、优化产品线等。
柯达公司战略管理目标02柯达公司战略制定过程分析随着数码相机的兴起,传统胶卷市场逐渐萎缩,柯达未能及时调整市场策略,满足消费者需求。
市场需求变化柯达在胶卷市场的竞争对手如富士、佳能等,在数码相机领域也迅速崛起,柯达未充分意识到这些竞争对手的威胁。
竞争对手分析数码技术不断进步,柯达未能跟上技术发展步伐,错失转型机会。
技术发展趋势市场环境分析柯达作为胶卷市场的领导者,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品牌优势柯达在胶卷和相纸领域拥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但在数码技术方面研发能力不足。
技术研发能力柯达拥有广泛的渠道和销售网络,但随着市场变化,这些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渠道与销售网络内部资源与能力评估03组织结构僵化柯达的组织结构过于僵化,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阻碍了战略的实施。
(完整版)柯达案例分析(终板)

柯达破产分析目录案例概述3 一.简介1.公司介绍3 2.发展历史3 3.销售领域4 4.柯达现状4 二.宏观环境分析1.经济环境5 2.技术环境5 3.社会文化环境6 4.政治法律环境 7三.微观环境分析1.行业背景7 2.竞争者状况分析 73.企业内部分析8 四.柯达swot 分析1.企业内部优势(Strengths) 9 团队成员:迟雅璐 杨舒涵 郝梦笔 田赛 2020年5月18日2.企业内部劣势(Weaknesses) 93. 企业外部环境机会(Opportunities) 104.企业外部环境威胁(Threats) 11 五.柯达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 10案例概述北京时间1月19日午间消息,柯达周四宣布,柯达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
柯达表示,此举在于加强其在美国和海外的资产流动性,将非战略知识产权商业化,妥善解决遗留的负债问题,并使公司专注于最有价值的业务。
分析:一.简介1.公司介绍伊士曼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柯达是“信息影像”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这个行业的市场价值达3850亿美元,包括设备(如数码相机和掌上电脑)、基础设施(如在线网络和影像冲印系统)以及服务和媒介(如访问、分析和打印影像的软件、胶卷和相纸)。
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
2.发展历史◆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干版胶片。
◆1888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著名的口号:“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1891年,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借助乔治·伊斯曼开发的软胶卷,发明了首款电影摄影机。
柯达公司借此机会进入了电影胶片领域,并一直保持垄断地位至今。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战略管理失败的背景
01
02
03
04
05
1. 技术转型失 败
在数码技术初露端倪的时 候,柯达公司就已经意识 到了这一趋势,但在实际 操作中,公司过于依赖传 统的胶卷业务,没有能够 及时进行技术转型
2. 组织结构问 题
柯达公司的组织结构过于 复杂,层级过多,导致决 策效率低下。这使得公司 在面对市场变化时反应迟 缓,错失了转型的良机。
启示:企业应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 ,培养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行业变 革时期,应勇于探索新的技术方向,以保持
竞争优势。
建立有效的战略执行体系,确保战略落地
柯达公司在多次尝试调整战略后,仍未能有效执行。 一方面,公司内部对战略变革的接受程度不一,另一 方面,缺乏有效的执行团队和制度保障,导致战略难 以落地。
3. 缺乏创新
随着市场的变化,柯达未 能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 品升级。同时,在营销策 略上也缺乏创新,无法吸 引年轻消费者。
4. 对市场趋势 的误判
柯达的高层管理者过于乐 观地预测了胶卷业务的前 景,忽视了数码技术的崛 起。这使得公司在战略规 划上出现了重大失误。
5. 缺乏合作与 联盟
柯达未能与其他公司建立 战略合作关系或联盟,以 共同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 。这使得公司在数码时代 的竞争中显得孤立无援。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2023-10-29
contents
目录
• 案例背景介绍 • 柯达公司战略管理失败的原因分析 • 柯达公司战略管理失败的后果 •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的启示与建议 • 总结与反思
01
案例背景介绍
柯达公司简介
• 柯达公司成立于1881年,总部位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影 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曾经在胶卷、相纸、相 机、影像输出设备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20世纪90年 代达到了其巅峰时期。然而,随着数码技术的兴起,柯达公 司未能及时转型,导致其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1880年,乔治·伊士曼发明了干版配方, 并由此建立了伊士曼柯达公司。
1889年,由伊士曼柯达公司完全自主研发 的第一卷商业透明卷装胶片投入市场之后推 出折叠便携式柯达相机,该相机如今被视为 现代卷装胶片相机的鼻祖。
1932年,推出第一盘8毫米业余电影胶片、 摄像机和投影仪
1937年推出第一台幻灯片投影仪 1961年推出第一部极为成功的KODAK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要正确认识市场,选择合适的发展 战略
柯达之所以破产,就在于对市场没有做出正 确的预期,低估了数码时代的到来速度,导致战 略转型的失败。从长远来看,需要从横向和纵向 上了解产业演变的规律。其中最为常用的是斯坦 福研究院拟定的六项步骤法(明确决策焦点、识 别关键因素、分析外在驱动力量、选择不确定的 轴向、发展情景逻辑、分析情景内容)。通过横 向和纵向的综合分析,企业就能更为全而地认识 到自己所处的竞争环境,选择合适的产品组合策 略,制定相宜的发展战略,从而为顺利地实现产 业演变做好准备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森严的等级制度
• 尽管柯达的创始人乔治·伊士曼早已在1932 年作古,他的影响力却一直牢牢统治着这 个公司,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他影响了柯 达的公司文化——过于迷信领导人的权威 和森严的等级制度。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伊士曼认为,一个团体若想发展良好, 必须具有良好的精神引导,而这个团体的领 导人物必须担此重任。“他创立并管理柯达 公司的模式和乔布斯的模式简直如出一辙— —对每个细节都实行绝对的控制,因为他们 想要最好的质量。”柯达公司前发言人保 尔·艾伦如此评价伊士曼。柯达历史上有段时 间甚至自己养牛,因为伊士曼需要从牛骨中 自行提取用于制造照相明胶的物质。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管理学案例(企业管理-胡胜)

“厚此薄彼”的柯达柯达是风行世界的摄影器材品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柯达简直成了摄影的代名词。
但人们可曾知道,柯达获得今天的优异成绩,在行销策略上下了多少功夫!尤其是在利用柯达相机的竞争优势,带动其它系列产品销售这个方面,柯达公司更是运用得出神入化。
60 年代初,柯达公司经过广泛而细致的调查后发现,普通消费者对照相机的要求集中起来有四项:机型要简单轻便,易于携带;操作要简便,无需测距对光,就能获得清晰的照片;底片装卸要便利、安全;价格要便宜,使人们承受得起。
接到报告,柯达总公司当即对技术人员下达指令:“按消费者的四项要求研制新型相机。
”技术人员经过努力,根据消费者的希望,在1962年研制出“立即自动”柯达相机,并配有便于装卸的底片盒。
1963年柯达将这种全新的照相机投放市场,1964年便在世界各国销出 750 多万架,一举创下照相机销售量的世界最高记录。
面对令人振奋的销售形势,柯达公司的决策层对公司在照相机这个产品上长期采用的“薄利多销”的牺牲式方针产生了分歧。
一种意见认为,应当充分利用目前相机热销的大好形势,迅速扩大新型照相机的生产,逐步提高新型照相机的价格,以获取丰厚的利润,一举扭转公司长期以来牺牲照相机产品的利润,刺激胶卷、相纸等辅助摄影器材销售的局面;另一种意见认为,不要受照相机销售形势的影响,而应当固守既定的营销方针,但可以适当放缓更新一代照相机型的开发和投入,确保畅销机型的市场份额;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当维持既定行销总方针,坚持不断开发新机型,并且不断降低其市场价格,使照相机成为开拓包括辅助器材在内的柯达系列产品的尖刀,以谋取系列产品的长期总体利润。
在充分听取不同意见之后,公司决策层客观冷静地分析了三种方案。
最后认为,第一种方案风险太大,弄不好很可能全军覆没;第二种方案过于保守,而人为地放弃新产品盈利将后患无穷;第三种方案是可行的,不仅如此,还要在照相机逐步降价的同时,不断提高质量。
至此,照相机产品薄利多销,以带动其它产品销售的长期营销策略被坚持下来。
供应商管理案例范文

供应商管理案例范文案例一:柯达公司(Kodak)选择尽可能少的供应商1993年,柯达公司成立了一支由采购人员和工程人员组成的小组,负责统一在世界各地的所有柯达生产厂对控制系统的使用和采购情况。
控制系统控制整个生产的工艺流程,尤其是那些高度自动化的工厂。
在选择供应商的过程中,柯达公司选择尽可能少的供应商,而且小组偏重于考察控制系统的寿命周期成本而不是单位成本。
寿命周期成本包括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包括培训、工程、零部件、维修、可靠性等方面的成本,柯达公司估计隐性成本是单位成本的 2.5倍。
小组将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供应商。
小组首先对现有的控制系统供应商进行评价,主要调查对产品、服务、潜在的成本降低能力、全球竞争能力、战略导向等问题的观点。
然后据此对潜在的供应商进行评价,将供应商分为3类:世界一流供应商、首选的供应商和淘汰的供应商。
根据合作目标选择尽可能少的供应商进行合作。
这种选择供应商的方法,已经帮助柯达公司降低了花费在控制系统上大约25%的总成本,尤其是对于柯达公司的小型生产厂,获得了控制系统安装周期的缩短、供应商允诺持续更新、地方分销商愿意持有闲置部件、供应商在设计早期就参与其中等好处。
请结合柯达公司的案例,回答以下问题:1.从柯达公司的控制系统中,我们通常供应链的生产节奏控制指的是什么?2.柯达公司在控制系统中是怎样选择供应商的?3.从柯达公司成功案例中,我们应当在供应链管理中如何选择供应商?供应商管理,是在新的物流与采购经济形势下,提出的管理机制。
供应链环管理环境下的客户关系是一种战略性合作关系,提倡一种双赢(Win-Win)机制。
从传统的非合作性竞争走向合作性竞争、合作与竞争并存是当今企业关系发展的一个趋势。
供应商的激励机制要保持长期的双赢关系,对供应商的激励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就不可能维持良好的供应关系。
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上,要体现公平、一致的原则。
给予供应商价格折扣和柔性合同,以及采用赠送股权等,使供应商和制造商分享成功,同时也使供应商从合作中体会到双赢机制的好处。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柯达公司在数码相机领域的失误
柯达公司在数码相机领域的失误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产 品定位不准确。柯达公司推出的数码相机产品线较为单一, 缺乏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产品型号,无法满足市场的多样化 需求。
其次是技术研发不足。柯达公司在数码相机领域的技术投入 相对较少,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无法与竞争对手 抗衡。这导致柯达公司在数码相机市场的份额微乎其微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柯达公司背景 •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 • 从案例中吸取的教训 • 结论
01
柯达公司背景
柯达公司概述
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成立于1881年,总 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全球著名的摄影和影 像产品及服务提供商。
在这个过程中,柯达公司也尝试过进行一些改革,例如推 出数字相机并开展数字印刷业务,但由于战略方向不明确 ,这些措施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实施。
缺乏数码转型战略,错失市场机遇
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许多传统胶卷厂商纷纷转型数码业务,然而柯达公司在这 方面表现得过于保守和迟缓。
柯达公司缺乏一个明确的数码转型战略,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的变化,错失了数码 时代的机遇。虽然柯达公司在后期也加大了对数码业务的投入,但为时已晚,市 场份额已经被其他竞争对手抢占。
柯达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涵盖摄影、打印、电影、医疗等多个 领域,曾经是全球影像行业的领导者。
柯达公司历史及发展
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乔治·伊斯曼于1881年创立了柯 达公司,并推出了第一台便携式相机。
20世纪中期,随着彩色胶片的发明,柯达公司再 次引领了影像行业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展。
20世纪初,柯达公司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摄影公司 之一,并进入了电影和电视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的前任首席执行官乔治·费舍尔(George Fisher)曾 经宣称柯达会在1997年实现传统业务和数码业务在销售量上的持 平。但更多的公司管理者沉浸于传统胶卷市场既有优势和利润的 创造上,甚至认为推动数码相机等产品会伤害其传统业务。在柯 达公司确定了进军数码市场的战略后,一些股东仍然批评当时柯 达公司的CEO邓凯达(Daniel Carp)是在用柯达公司做赌注押宝 数码战略。
1880年,当时还是银行职员的乔治伊士曼开始利用自己发明的 专利技术批量生产摄影干版,这就是伊士曼柯达公司的前身。 伊士曼在干版生意上大获成功,翌年与商人斯特朗合伙成立了 伊士曼干版公司。
1881年末,伊士曼从银行辞职,投入全部精力经营自己的新公 司,同时继续研究简化摄影术的方法。
1883年,伊士曼发明了胶卷,摄影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888年,柯达照相机推出,奠定了摄影大众化的基础。 1889年,伊士曼摄影材料有限公司于伦敦成立。 1891年,伊士曼在伦敦附近的哈罗建造了一座感光材料工厂。 1896年,柯达公司成为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要赞 助商。 1900年,柯达的销售网络已经遍布法国、德国、意大利和其它欧洲国家。 1976年,柯达就开发出了数字相机技术,并将数字影像技术用于航天领域。 1986年1月9日,柯达输掉了与宝利来的专利官司,因此退出了即时拍相机行 业。 1990 年,柯达的年销售额曾达到 190 亿美元。 1991年,柯达就有了130万像素的数字相机。
一直以来,富士和柯达这两家公司在海外市场打得 火热,但在美国,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两家公司默契 地独揽着这个互利的市场,享受高额利润。柯常 便宜那么一点儿。
20世纪90年代,数码时代的来临对他们产生的冲击。仅 1997年数码相机的全球销量达到180万台,专家业内人士预测随 其质量进一步改进和价格进一步下降,销量还会大幅上涨。这 同时也是个众多生产相机、计算机等电子产品的厂商争相进入 的一个市场。
富士公司是日本几家最精干最节俭的大公司之一。过去的 17年中,在务实能干的董事长兼 总裁MINORU OHNISHI先生的带 领下,公司不断削减管理费用,使其在日本蓬勃的发展起来。 过去的十年里,公司全世界销售额基本翻了一番,而其组织结 构始终趋于扁平。 OHNISHI靠不断提醒职工“柯达始终存在” 来树立危机感。“他喜欢不停地降低成本以防不测,以减少前 进道路上的障碍。”也许更是为了提高其市场份额。
1984年洛杉矶奥委会主席将柯达作为本次奥运会胶卷的独 家赞助商,可是柯达不愿合作,出上1百万美元,于是奥委会联 系到当时在美国还鲜为人知的富士公司,当场同意拨款7百万美 元。成为赞助商后仅仅几个月内,富士就新设立了5万家分销机 构。 “这次奥运会彻底改变了人们看待我们的方式。” 从那 以后,富士建立起价格、质量、积极营销的商誉。为它赢得了 一些忠实的专业摄影者,他们对胶卷鲜亮的色彩大加赞扬。也 为它在业余摄影者中树立了威信。同时富士采用了一个更时尚、 更注重技术的公司形象示人,来区别于柯达感性的风格。
2000年,柯达的数字产品卖到30亿美元,占其总收入的 22%。
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25%左右,竞争对手富士已达 到60%。
柯达传统影像部门的销售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 2003年的41.8亿美元,跌幅达到71%。
2003年9月26日,柯达宣布实施一项重大的战略性转变: 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重心向新兴的数字产品转移。
柯达非常重视新技术的开发。管理层都是传统行业 出身,例如:前运营系统副总裁Charles 是学化学的, 数字影像系统美国区总经理Cohen是学土木工程的等等。 49名高层管理人员中有7名出身化学,只有3位出自电子 专业。
1909年,富士公司成立于日本。富士1958年在帝国大厦开 设了第一家办事处,但直到1970年才开始卖胶卷,和当时的GAF、 爱克发、3M一样,如几条小鱼在柯达的大池子中扑腾。
柯达之殇
柯达公司主要从事传统和数码影像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的开 发、生产和销售,服务对象包括一般消费者、专业摄影师、医 疗服务机构、娱乐业以及其他商业客户。公司设有四个业务部 门:摄影事业部,医疗影像部,商业影像部和元器件事业部。 凭借其技术优势、市场规模和众多的行业伙伴关系,柯达公司 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包 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柯达120多年的历史正是世界影像行业发 展的缩影。
公司2002年的全球营业额达128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来自美国 以外的市场。柯达全球员工总数约为七万人,其中三万九千人 在美国。公司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英国、法国、 德国、澳大利亚和中国设有生产基地,向全世界几乎每一个国 家销售种类众多的影像产品。
柯达大量资金用于传统胶片工厂生产线和冲印店设 备的重复投资。进百年的传统相机及胶片的经营使之建 立了巨大的进入壁垒。据统计,截至2002年年底,柯达 彩印店在中国的数量达到8000多家。
在技术方面,富士坚持将销售额的7%用于研发。1986年,富 士首先开发出一次性相机,给富士和柯达同时带来商机。富 士还与柯达等公司合作开发24mm的APS(advanced photo system)胶卷,应用于将传统技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一 代照相机。由于富士保证了与之配套的相机和冲洗设备即可 投入使用,该项新产品在日本取得了巨大的成 功。APS胶卷 已在日本取得了10%的胶片市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柯 达在美国开发的“APS” 的失败。
这给胶卷公司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是随着索尼、佳能、 卡西欧等公司生产的数码相机占领更大的相机市场,胶卷的销 售会出现疲软;另一个问题就是来自佳能、爱普生、惠普的对 相纸和冲印技术的挑战。它们生产的新一代喷墨式打印机能在 普通的压膜纸上打印出高质量的相片。(富士也开发了自己的 相关产品)。柯达和富士都在努力为数码影象服务增加价值— —比如为顾客提供在线冲洗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