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2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C.艺术价值不只包括古籍版印工艺的价值。D.古籍的其他价值都附着在其文献价值上。
3.根据材料二,模拟计算机对“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的序列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应标为“(B-PER)(E-PER)”。B.“愀然”应标为“OS”。
C.“正襟”应标为“OO”。D.“问客”应标为“SO”。
目前,研究者引入序列标注模型,在计算机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谓序列标注,即输入字符串,预测每个字符在该位置的专名属性以及是否在该位置断句。例如,输入“论语云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模型应预测为“(B-BOOK)(E-BOOK)S(B-PER)(E-PER)OOSOOOO”,其中,“B-BOOK”表示书名开头的字,这里指“论”;“E-BOOK”表示书名结尾的字,这里指“语”;“S”表示其后应断句的字,这里对应“云”和第一个“礼”;“B-PER”表示人名开头的字,这里指“管”;“E-PER”表示人名结尾的字,这里指“氏”;“O”表示不做任何操作。每一个字都对应一个或一组符号。研究者通过多种机器学习模型,训练计算机自动标注文本序列的能力,进而使其完成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任务。模型预测的综合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由此,海量的典籍就可以转化为数字化、结构化的文本,从而降低普通人阅读古籍的难度,实现互联网环境下古籍的传承性保护。
2022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一卷)真题及答案 (一)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新高考I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
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
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
202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应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考试结束后,应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A.辍笔谈笑风生间(jiàn)或XXX僵(jiáng)B.针灸仗义执言蹙(chù)额毛骨悚(sòng)然C.蹂躏再接再XXX(某í)文百舸(gě)争流D.垫付绿草如茵游说(shuǐ)乳臭(chòu)未干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法错误的是( )A.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言输入、太阳能供电,具备高雅、时尚、环保等功能和作用。
B.根据XXX已完成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各国接受测试的91家大小银行中,只有7家未能符合规定的6%的一级资本比率。
C.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天子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形制、格局方面难免会显得千篇一律,呆板而缺乏创意。
D.大型情景剧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场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们奔来。
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菜籽油含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等三种人体必需的脂肪酸,还有油酸。
菜籽油能抑制胆固醇在小肠的吸收,还能促进肝内胆固醇的降解和排出,因此,对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A.必须抑止防治B.必须抑制防止C.必需抑止防治D.必需抑制防止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那么__________。
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因为_______。
当黑洞靠近时,引力波会“挤压”内耳骨,产生类似照相机闪光灯充电时发出的咝咝声。
尽管天文学家认为,引力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但正常情况下,你会听不到它悄然逼近的声音。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高考真题文档版(部分试题)(答案)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全国Ⅱ卷)适用于重庆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暂无。
2.暂无。
3.D4.①杨宪益主张“临摹”式翻译,将忠实原作作为其全部艺术追求。
②霍克思主张大多时候忠于原著,但出于译本艺术性考量,可以进行文字的删减。
5.①译本能否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
②译本能否清晰地展现译者6.C 7.D8.①结构上:“到橘子林去”是全文的线索,小岫要去橘子林引出父女二人在路上的所见所感。
②感情上:“到橘子林去”的路上,“我”和小岫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最终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
9.【示例】①第6段对街道的景物描写,如“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真是好看”语言接近孩童的用语。
②第10段修马蹄的场面描写和对马的心理的猜测,是借助儿童的视角展开的,富有想象力。
③第10段,小岫看到修马蹄后,“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这一细节描写,二、古代诗文阅读10.C 11.B 12.D13.(1)邓禹说:“吴汉可以。
我多次和他交谈,他这个人勇敢凶猛有智慧谋略,各将领中少有能比得上的。
”(2)吴汉回来,责备她说:“军队在外面,官兵(费用)不足,为什么购买那么多田产宅业呢!”14.①刚毅:吴汉与敌军作战时,亲自披甲持戟,命令将士们拼死杀敌,最终大破敌军;作战不幸落水后,拉着马尾脱险。
②木讷:仓促之间不能用言语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临终对皇上所说的仍是国家之事。
15.B【解析】B项,“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
三、四句的意思是: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您到了南中一定会很喜欢。
诗中并没有谈到友人的风采。
【试题情境】本题以诗句内容、表达方式、人称代词等相关信息为微情境,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试题属于基础性考查。
16.【示例】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
2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

2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选择题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娇生贯养汗流夹背世外桃源惊惶失措B. 融会贯通相辅相成按部就班提纲挈领C. 适得其反别出新裁变本加厉饮鸩止渴D. 竭泽而鱼奄奄一息缘木求鱼嬉皮笑脸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位年轻的画家才气横溢,创作出的画作构思新颖,不同凡响,让人叹为观止。
B. 高考前夕,考生们应该充分休息,养精蓄锐,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考试。
C.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不忍释卷。
D. 他总是妄自菲薄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无法胜任这项工作,其实这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B. 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交通事故,我们必须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高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
C. 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
D. 通过阅读《红楼梦》,使我更加了解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认识到封建社会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B.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他创作了《离骚》《九歌》等作品,被誉为“诗圣”。
C. 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小说《呐喊》《彷徨》等作品,以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 曹雪芹是清代小说家,他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虚伪和罪恶。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这部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让读者看得津津有味,不忍释卷。
B. 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经常能够引经据典,让人佩服不已。
2024年北京语文卷高考真题带答案带解析带分值文字版

2024年北京语文卷高考真题带答案带解析带分值文字版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气候的波动变化对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建古代气候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缺乏合适的温度代用指标,我国古温度重建结果分辨率较低,且多以定性记录为主,定量的古温度重建相对较少。
全球历史温度变化曲线的重建主要借助冰芯、深海沉积物和树轮的记录,而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陆地上的沉积记录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历史气候变化。
随着技术的革新,微生物分子化石的研究蓬勃发展,微生物分子化石中的一类化合物——brGDGTs(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被用于古气候研究。
brGDGTs是细菌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其分子结构中有4到6个甲基和0到2个环戊烷。
如同人天冷需要加衣、天热需要减衣一样,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细菌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温暖的环境下合成的甲基数量则减少。
微生物活体死亡后,细胞膜中的 brGDGTs等大分子能在地质体中长期保留下来,可以通过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推断当时的温度。
六盘山北联池靠近中华文明核心区,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选取这里的沉积物样品,借助 brGDGTs,通过定量分析,重建了5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更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温度变化过程。
结合山西某地沉积物的孢粉重建的降水记录,联合团队获得了我国北方地区5000年以来完整的气候演变历程。
从重建的温度与降水结果来看,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呈现出不断变冷、变干的大趋势。
大约前3000 年变化缓慢,之后的 2000年变化加速。
这主要与太阳辐射变化有关,太阳辐射能量在过去 5000年间持续下降。
另外,过去2000年以来的快速冷干现象还可能与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等因素有关。
而且这一时期内区域植被中木本植物逐渐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也可能加快了气候变冷变干的速度。
研究人员将气候重建的结果与中国历史朝代相对应,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呈现出冷暖交替的特点。
2022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

2022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本试卷共8 页,150 分。
考试时长15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完毕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局部〔27 分〕一、本大题共 5 小题,每题 3 分,共15 分。
1.以下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活性炭韬光养晦冗.〔rǒng〕长恪〔kè〕尽职守B.谐奏曲咄咄逼人怆.〔chuàng〕然怙恶不悛.〔qūn〕C.威慑力暇不掩瑜攫.〔jué〕取唾.〔chuí〕手可得D.笑咪咪按图索骥荒唐.〔niù〕返璞.〔pú〕归真2.以下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欢快,不少“粉丝”竞相仿照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始终枯燥的空气变得潮湿了一些。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
D.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竞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 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 取得成功。
3.以下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高速大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缘由是司机违反交通规章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版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
C.崇安髭蟾蜍是武夷山区特有的两栖类珍稀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山溪水中,最初因五十年在崇安觉察而得名。
D.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 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成效,皮肤吸取之后,可改善养分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4.以下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胜败乃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逡,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写了与楚汉相争时的项羽有关的事。
2022年高考真题及答案解析《语文》(全国Ⅱ卷)

“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匹马修理蹄子。
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D.材料一提纲挈领,从总体述说中国典籍“谁来译”的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分而论之,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屠呦呦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新思路,提取出青蒿素,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古籍的惊人价值。
对于古籍的界定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通行的是:1911年以前、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采用中国传统的著作方式、具有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
古籍的类型除了大量的汉文古籍,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字古籍。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认识和了解古籍成为一种需求。
古籍的价值是多重的。
古籍的载体材料主要包括纸张、织物和墨。
这三种材料由于产生或制作的年代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元代以前印书主要用麻纸、皮纸,明代以后大量用竹纸,通过载体材料体现出的文物价值显而易见。
浩瀚的古代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为了解先人的政治、文化、制度、风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这就是古籍的文献价值。
古籍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制版、印刷中所体现出来的工艺都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人们看到一部古籍,往往还未翻阅,就已为其精美的外观和典雅的色调所征服。
对文献研究者来说,文献价值是古籍的“皮”,其他价值则是古籍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存世古籍总量大约有20万种。
其中一些珍贵的古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些珍贵古籍不仅包括全本,还包括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残本、散页等。
元代及元代以前版印、抄写的古籍已万不存一,流传至今者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古籍非常稀有,很多作为文物被珍藏在图书馆,读者很难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取材于李致忠、梁爱民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古籍的传承性保护是一种新兴的古籍保护理念。
以往,古籍保护提倡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
原生性保护指保护古籍文物本身,可谓之“存形”;再生性保护指对古籍的影印、缩微复制和整理出版等,可谓之“移形”。
不过,这两种方式主要解决古籍“藏”与“用”的问题,而古籍的“藏”与“用”长期局限在特定的机构与学者群体中,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广泛注意。
传承性保护则是利用各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将古籍推向大众,让古籍“活”起来,实现古籍从“藏”到“用”最后至“活”的飞跃。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飞跃提供了条件。
人工智能处理古籍的过程大体包含四步:首先,将古籍扫描并处理成图像文件。
其次,通过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将图像文件中的文字识别为计算机可处理的电子文本。
再次,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所获取的文本进行基础性加工,包括自动断句、标点以及词语切分等。
最后,识别并抽取文本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书名)等概念与知识,为后续深入的古籍知识挖掘提供基础性支撑。
目前,研究者引入序列标注模型,在计算机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所谓序列标注,即输入字符串,预测每个字符在该位置的专名属性以及是否在该位置断句。
例如,输入“论语云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模型应预测为“(B-BOOK)(E-BOOK)S(B-PER)(E-PER)OOSOOOO”,其中,“B-BOOK”表示书名开头的字,这里指“论”;“E-BOOK”表示书名结尾的字,这里指“语”;“S”表示其后应断句的字,这里对应“云”和第一个“礼”;“B-PER”表示人名开头的字,这里指“管”;“E-PER”表示人名结尾的字,这里指“氏”;“O”表示不做任何操作。
每一个字都对应一个或一组符号。
研究者通过多种机器学习模型,训练计算机自动标注文本序列的能力,进而使其完成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任务。
模型预测的综合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
由此,海量的典籍就可以转化为数字化、结构化的文本,从而降低普通人阅读古籍的难度,实现互联网环境下古籍的传承性保护。
让古籍“活”起来的尝试还有很多。
《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不断涌现,各地古籍存藏单位联合举办“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延续古人“曝书护书”的习俗,不仅晒古籍珍宝,也晒修复、装帧等相关技艺,有的还能让人现场体验。
(取材于周余姣、胡韧奋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古籍的一项是()(3分)A.《三国志史传》散页(刊刻于明代,2018年发现于日内瓦图书馆)B.《韩柳文研究法》(林纾,1914年铅印本,研究韩愈、柳宗元古文的著作)C.《秦妇吟》残卷(唐·韦庄,1900年发现于敦煌藏经洞)D.《春秋左传》(明代刻本,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古籍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籍采用的纸张体现了古籍的文物价值。
B.中医古籍所记载的药方体现了文献价值。
C.艺术价值不只包括古籍版印工艺的价值。
D.古籍的其他价值都附着在其文献价值上。
3.根据材料二,模拟计算机对“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的序列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子”应标为“(B-PER)(E-PER)”。
B.“愀然”应标为“OS”。
C.“正襟”应标为“OO”。
D.“问客”应标为“SO”。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改善古籍的收藏条件属于原生性保护,可以保护其文物价值。
B.修补古籍的残损处属于再生性保护,意在保护其艺术价值。
C.实现古籍从“藏”“用”到“活”,只能依靠人工智能技术。
D.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古籍,并能深入地挖掘出古籍蕴含的知识。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为什么要让古籍“活”起来。
(6分)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
殷为天子,二十余世。
周为天子,三十余世。
秦为天子,二世而亡.。
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
夫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
及秦而不然。
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
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
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
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
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
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
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
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
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
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
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
夫天下,大器也。
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
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
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
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
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
”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取材于《汉书·贾谊传》)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无道之暴.也暴:短促 B.所上者告讦.也讦:揭发C.道.之以德教道:引导 D.祸几.及身几:大多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秦为天子,二世而亡.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B.是故法之.所用易见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C.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D.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岂顾不用哉难道反而不用(赏善罚恶)吗B.皆以积渐然都凭借积累渐变使社会达到这种状态C.汤武之定取舍审商汤和周武王审查并制定治国的方略D.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人主为什么不引用殷、周、秦的史实来考察上述言论呢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培育美好的品德要从小做起,应该营造良好的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一般人的智力有限,可以明了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预见将会发生的事情。
C.君主面对各种不同的言论,必须有正确的辨别之道,那就是要以事实验证。
D.君主的治国方略不一定会应验于国之安危,百姓哀乐才是国之安危的根本。
10.请归纳文章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礼义的作用。
(6分)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3题。
(共12分)病柏【1】杜甫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2】。
出非不得地【3】,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4】,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5】,浩荡难倚赖。
注释:【1】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
【2】中路:中途。
【3】出:生长。
【4】鸱鸮:猫头鹰。
【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1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
B.“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
C.“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D.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
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
C.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
D.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
13.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
(6分)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