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精品解析版)

2020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精品解析版)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语文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与月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所以月球的一面总是背对着地球,这一面称为月球背面。
人类在地球上始终无法看到月球背面。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探测。
人类此前的所有登月活动都是在月球正面完成的,嫦娥四号创造了历史。
嫦娥四号着陆于月背的南极——艾特肯盆地。
与相对平坦的月球正面不同,月背地形更为复杂,几乎全是环形山和古老的陨石坑,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面貌。
玉兔二号在月背巡视,开展地形地貌测量、浅层结构和矿物成分探测,将为人类研究月球矿物质结构和太阳系起源提供更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同时,由于月球自身对月背形成天然的屏障,没有来自地球的各种辐射干扰,可以为各类天文观测提供难得的纯净环境,填补地面射电观测的诸多空白。
在嫦娥四号探测器登陆月背之前,前苏联与美国虽然已完成了月背的成像工作,但一直没有航天器造访这片古老的神秘之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通信障碍。
由于月球自身的阻挡,地球上的测控站无法与月背建立无线电通信联系,也就无法对着陆月背的航天器进行测控。
为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建立一座连接地球和月背的通信基站。
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在环绕“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Halo轨道上放置一颗“鹊桥”中继星。
“地月拉格朗日L2点”是地月系统中的五个平动点之一,位于地球至月球连线的延长线.上,与地球、月球的位置相对固定。
L2点特殊的动力学特性和在三体问题中相对固定的几何位置,决定了它在停泊中转、中继通信、天文观测,星际转移等深空探测任务中,具备独特的工程应用价值。
北京市语文高考2024年自测试题及解答

2024年北京市语文高考自测试题及解答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之河里的摆渡者朱以撒①仲春时节,我又来到闽东北的霍童溪畔。
溪水清澈,两岸竹树环合,远山如黛。
溪面上,每隔数百米就有一座石板桥。
这些石板桥,是山里人世世代代生活的一个符号,他们在这搭石过桥中,开始了新的一天。
②眼前的这座桥,石板面磨得光溜,桥墩上长了青苔,显露出岁月的痕迹。
有位老人从桥上走来,手里拿着一根细竹竿,他衣着简朴,脸上刻满了皱纹,眼神里却透出一种超然。
老人姓黄,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摆渡者。
年轻时,他接过祖父的竹竿,开始在这溪上摆渡,至今已有五十年了。
五十年来,他无数次地重复着撑篙、收篙的动作,与这条溪、这些桥结下了不解之缘。
③黄老汉的渡船是一只小木船,船身用桐油油得发亮。
他坐在船头,悠闲地吸着旱烟,等待需要摆渡的客人。
每当有客人上船,他便站起身,拿起竹竿,轻轻一撑,船便稳稳地离了岸。
他的动作娴熟而有力,仿佛与这条溪、这只船合为一体。
④霍童溪是闽东北的母亲河,它滋养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黄老汉的摆渡,不仅仅是一种生计,更是一种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坚守。
他熟悉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道水,他知道哪里的水深、哪里的水浅,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开船、什么时候该停泊。
在他的心中,这条溪就像他的亲人一样,需要他用心去呵护、去陪伴。
⑤岁月如梭,黄老汉的儿女们早已离开这片土地,到城市里打拼去了。
他们劝过父亲,让他也到城里享享清福,但黄老汉总是摇摇头,说:“我离不开这条溪,离不开这只船。
”在他看来,城里的生活虽然舒适,但缺少了这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惬意和自在。
他宁愿守着这只小木船,守着这份简单而纯粹的生活。
⑥黄老汉的摆渡生涯,也见证了霍童溪两岸的变迁。
从最初的简陋木桥到如今坚固的石板桥,从两岸的茅屋草舍到如今的红砖楼房,黄老汉都是亲历者和见证者。
他常常对人说:“我这一辈子,就像这只小木船一样,在这溪上漂来漂去,看着两岸的风景一点点地变化。
北京市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

北京市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世间万物皆有声音,整个宇宙都在低声吼叫。
从宏大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能量在不断流动,这种流动正是一切声音的根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能被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其中有自然发生的声音,也有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音乐的声音。
雷鸣、风吼、虎啸、猿啼等声音现象,构成了复杂万端的自然声响。
自然声响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如“呦呦鹿鸣”“要哽草虫”“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这些诗句都是以自然声响起兴。
自然声响和谐而有韵味,唤起了人的诗情,激发了审美感受,入诗后寄托了诗人的审美情趣。
在这里,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自然界的声音之美离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
音乐的声音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以人声和乐器声作为材料,不直接塑造形象,无确切含义。
但音乐的声音却能表现人的感情,并激发人的感情,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它甚至是最有优越性的。
声音有情绪意义。
《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
”又由于心对物之所感的心境不同,也就产生了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乐音。
声音有色彩感。
朱光潜先生在《近代实验美学》中介绍,美国学者请一班学图画的学生听两曲乐调不同的乐曲,并要他们随时把音乐所引起的意象画在纸上,结果发现,各人所画的图画情景虽有差异,而情调和空气却十分相近:乐调喜悦时各图画的情调都很生动,乐调凄惨时各图画的空气都很黯淡。
人们常说的“着色的听觉”,从上述事例中大体可见。
在实验人对声音的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中音产生灰色感觉,低音产生黑色感觉。
声音有意象感。
比如在一个阴雨寒冷的秋夜,一个人在屋内,瑟瑟的西风吹动着窗前的梧桐树叶作响,过了一会儿,风声渐渐停了,但雨声响起来了,雨滴梧桐,“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之古代诗歌题详注详释详1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之古代诗歌题详注详释详解李锦超一.原题呈现(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15 题。
(共12 分)寄东鲁二稚子【1】李白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1】这首诗作于金陵。
【2】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
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14.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B.诗人先感慨“谁种龟阴田”,最后又说“因之汶阳川”,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
C.“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这两句由金陵酒楼引发东鲁家园之思,过渡巧妙。
D.“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
15.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
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6 分)二.答案呈现13.B14.D15.答案要点: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
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
③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
④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
二.原诗详注1.关于本诗的几种不同版本的文字问题。
①本诗,两宋本的题目下有一个注,该注为:在金陵作。
②“此树我所种”句,咸本作“昔”,注云:一作“我”。
北京市2020〖人教版〗高三语文全国高考语文Ⅰ卷试题解析

北京市2020年〖人教版〗高三语文全国高考语文Ⅰ卷试题解析第一大题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一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_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主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第一部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活性炭韬光养晦冗.(rǒng)长恪(kè)尽职守B. 谐奏曲咄咄逼人怆.(chuàng)然怙恶不悛.(qǔn)C. 威慑力暇不掩瑜攫.(jué)取唾.(chuí)手可得D. 笑咪咪按图索骥荒谬.(niù) 返璞.(pú)归真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 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 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
D. 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 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版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
C. 崇安髭蟾蜍是武夷山区特有的两栖类珍稀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山溪水中,最初因五十年在崇安发现而得名。
D. 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A. ○1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2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B. ○1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2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C. ○1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2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D. ○1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2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021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真题+答案 逐题解析

2021年北京市高考真题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机器学习是一种人工智能技术,它通过设计算法,让计算机可以从有限的观测数据中分析并获取规律,然后利用“学习”到的规律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从而帮助人们完成应用任务。
运用机器学习解决应用问题,一般包含如下几步:首先是对观测数据作预处理,然后是从观测数据中提取有效特征并对特征进行转换,最后是构建函数并利用它进行预测。
传统的机器学习主要关注预测函数的构建,至于特征,则一般是通过人为地设计一些准则,然后根据这些准则从观测数据中获得。
对机器而言,这可看作是一种“浅层学习”。
由于浅层学习有时不能很好地获得有助于提升预测准确率的特征,“深度学习”应运而生。
深度学习需要构建具有一定“深度”的模型,让机器自动从观测数据中学习到有效的特征,帮助提升预测的准确率。
“深度”与数据处理过程的组件数量密切相关,深度模型的原始输入与输出结果之间有多个组件,每个组件都会对数据进行加工,并影响后续组件。
当得到最终的输出结果时,我们并不清楚每个组件的贡献是多少,判断每个组件对输出结果的影响称为“贡献度分配”问题。
以下围棋为例,每当下完一盘棋,我们会思考哪几步棋导致了最后的胜利或失败,判断每一步棋贡献的多少就是贡献度分配问题。
该问题在深度学习中至关重要,解决起来也非常困难。
目前,深度学习大多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来实现。
人工神经网络内部包含多个层次,正好能满足深度学习的“深度”需求。
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快速发展,其所使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从早期的五至十层增加到目前的数百层,这极大提高了特征提取与转换的能力,也使预测的准确率随之上升。
深度学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重大突破。
我们要想在方兴未艾的科技革命中占有先机,牢固掌握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必要条件。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之《论语》试题详注详释详解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之《论语》题详注详释详解2020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论语》部分试题如下:(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
(共6分)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2分)(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4分)一.本试题的总体评述。
2020年北京试卷中《论语》整本书阅读题,较以往试题有较大变化:1.分值设置。
自2018年起,《论语》以“名著阅读”板块进入北京高考语文试卷以来,其分值一直并不固定,2018年为5分,2019年为7分,2020年为6分,看起来只是一分的波动,但是,这个波动却体现出试题的难易程度和命题人对《论语》在试卷整体格局中的权重意识的差异。
2.题型变化。
2018年,《论语》初入试卷,命题者将着眼点在于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上,三则材料围绕“闻”与“行”间的关系,要求考生能够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首度进入高考试卷的《论语》试题,其考查的仍是“孔子的思想”,只是将这一思想置于具体的材料中,第一问只是为了完成“孔1/ 9子思想”而搭的台阶。
相比2018年试题,2019年试卷中《论语》板块的试题,更“像”一道语文题。
一者,命题人将语言特别是文言语言现象作为命题的主体,体现出语文试题的“语文”属性。
“其道”指什么?这本身是阅读中必得解决的问题,而基于“道”的理解基础上的“孔子的思想”就更具体化。
而第二问设计更具有语言探索的意味:“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句,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一、本大题共5小题。
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字形与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养殖业与日剧增便笺.(jiān)独辟蹊.(xī)径B.醉醺醺席不暇暖泥淖.(nào)向隅.(yú)而泣C.滥摊子自由竞争卷帙.(dié)运筹帷幄.(wò)D.颤巍巍信笔涂鸭蠹.(dù)虫湮.(yīn)没无闻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近几年,食品药品在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被媒体曝光,不同职能部门各管一段的监管模式也因此受到了社会的质疑。
B.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北京永定河西岸盛大开幕,对于513公顷的园博园,为了方便游客,专门开设了电瓶车专线。
C.据世界黄金协会分析,2013年春节前后中国黄金需求高涨的原因,主要由于消费者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所致。
D.日前,交通管理部门就媒体对酒驾事故的连续报道做出了积极回应,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文学艺术创造来源于生活,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为创作而形成的。
②一辆运载盐酸的货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侧翻事故,交通、消防部门的人员迅速赶赴出事现场,并做出了紧急。
③保险丝是电路安全的报警器,当电路里的电流超过允许值时,保险丝就会,从而切断电源,保障线路和电器的安全。
A.原形处置融化 B.原型处治融化C.原型处置熔化 D.原形处治熔化4.给下面语句排序,衔接恰当的一项是()①因为较弱的电磁辐射,也会对人的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的干扰。
②人的大脑和神经会产生微弱的电磁波,当周围电器发出比它强数百万倍的电磁波时,人的神经活动就会受到严重干扰。
③即使在不太强的电磁波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人也会受到影响。
④如果长时间出于这种强电磁波的环境中,人会出现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症状,强电磁辐射会使心血管疾病加重、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A.④①②③ B.②③①④ C.④③②① D.②④③①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曹彬,字国华,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
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私觌之礼,一无所.受。
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
既而曰:“吴终拒之,是近名夜。
”遂受而籍.之衣柜,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风湿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胃曰:“我畸昔常欲新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结交?”七年,将伐江南。
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
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
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
”诸将许诺。
明日,稍愈。
又明日,城陷。
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
“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
”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
”及还,献俘。
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
”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
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
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
上趣驾临文,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
六月薨,年六十九。
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①觌(dí):相见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遂受而籍.之衣柜籍:登记造册B.太祖典.禁旅典:主管,掌管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预:参与,加入D.仍.赐白金万两仍:于,又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百玩之具罗于席吴越人以.轻舟追遣之B.观其所.取一无所.受C.汝何.故疏我吾何.功哉D.彬之.总师也上临哭之.恸8.对下列稳重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我若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C.是煜入宫治谈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李D.上觉,遽诘所以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
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10.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
(4分)三、本大题共三小题,共20分1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行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其时也夫施吉报凶谓之命施凶报吉谓之幸守其所志而已矣(取材于《中论·修本》)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7分)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②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4分)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①,,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诗经·氓》)②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杜牧《阿房宫赋》)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韩愈《师说》)④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前赤壁赋》)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李清照《声声慢》)四、本大题共三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苍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词冠于昆虫身上是恰如其分的,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飞行家族,也是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
地球上的第一次飞行是个什么场景?这一历史性的是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
不过,当年第一批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星球上,他们就是蜉蝣。
蜉蝣这种生物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当它们准备好繁殖,便爬出水面,在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
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
当时机成熟,便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
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水面不过几十小时的蜉蝣们再次回落水中,这也意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
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
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
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
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是巨大的应力考验。
与鸟、蝙蝠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昆虫与其他其他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蜻蜓一般为每秒200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1000次。
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
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产生达到其体重3倍的开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8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的推力与重力大小之比能达到2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
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1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10%,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烧”,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
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能力,一直小小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000公里,完成冲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
(取材于王冬《御风飞行》)14.根据文意,下列说话不支持“昆虫的翅膀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一项是()(3分)A.薄薄的翅由几丁质构成B.不需要脊髓肌肉的支撑C.柔韧性可比碳纤维的复合材料D.翅脉增强了昆虫翅膀的刚性1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昆虫最初驾驭“风帆”在水面上滑行。
后来逐步从滑行演变到在空中飞行。
B.蜉蝣有翅后即升空飞行。
虽然飞行时间不长,但由此实现了生命的延续。
C.昆虫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可以使空气滤过翼面时产生升力D.昆虫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作为“燃料”,从而大大提高了飞行的“经济性”E.昆虫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家族,很多昆虫都具有长途迁徙的能力16.根据本文和下列材料,说明苍蝇的飞行和鹏鸟翱翔有哪些不同(5分)《逍遥游》中“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绝云天,负青天。
然后图南”这几句话。
是对鹏鸟翱翔九天的精彩描述,生物学家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