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统一考试试卷)

2021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统一考试试卷)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辍笔谈笑风生间(ji__224;n)或李代桃僵(ji__225;ng)

B. 针灸仗义执言蹙(ch__249;)额毛骨悚(s__242;ng)然

C. 蹂躏再接再励檄(___237;)文百舸(gě)争流

D.垫付绿草如茵游说(shuǐ) 乳臭(ch__242;u)未干

2.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言输入.太阳能供电,具体高雅.时尚.方面.环保的功能和作用.B.依据欧洲银行已完成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各国接受测试的91家大小银行,只用7加未能符合规定的6%的一级资本比率.C. 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天子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形制,格局

方面难免会用千篇一律,显得呆板而缺乏创意.D. 大型情景剧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

们跑来.

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菜籽油含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等三种人体________的脂肪酸,还有油酸.籽油能______胆固醇在小肠的吸收,还能促进肝内胆固醇的降解和排出,因此,对______心血管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A.必须抑止防治 B.必须抑制防止

C. 必需抑止防治

D.必需抑制防止

4.在文中横线出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时是( )

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那么__________.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

波,因为_______.当黑洞靠近时,引力波会〝挤压〞内耳骨,产生类似照相机闪光

灯充电是发出的咝咝声.尽管天文学家认为,_________,但正常情况

下,__________.① 引力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②你会听到它悄然逼近的声音② 引力波是听不到④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A.

②③①④ B. ②④①③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④②

5.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元朝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二者同属戏剧艺术.

B.杜甫的《蜀相》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咏史抒怀诗词的代表作,前者借诸葛言志,后者托周瑜抒怀.

C.从先秦《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再到明清诗文,作品的句式呈现以下共同特点:多用对偶,骈散相同,错落有致.

D.《聊斋志异》叙述的一些故事从内容上说是荒诞的.超现实的,但书中的许多细节又极具真实感,细腻而生动.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

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在见好就收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

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解,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

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踰月,始辞支去,不取其报.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数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取材于宋濂《文宪集_李疑传》)注:①执业:指捧书求其,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6.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假:借用

B.景淳竟死竟:居然

C.反赆以货,遗归赆:赠送

D.人用是多疑名多:称赞

7.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仗踵疑门,告曰拄杖走到张疑门前,对他说B.不少见颜面没有稍微路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C.志其数而封识之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做了标记D.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送给景淳家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三.本大题共有4个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10.(7

分)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__183;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__183;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__183;刘子翚《海棠花》)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__183;邱睿《都城春日》)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

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

告扁鹊扁鹊怒而头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

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_______,则______.(《荀子.劝学》)

2城阙辅三秦,_______.与君离别意,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夜喜雨))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_____,_______.(刘

禹锡《陋室铭》)

⑤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先人们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仰观天象,俯观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 _____________《内经》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经》的脏象理论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组成五个功能系统,通过经络,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神的依附就是徒存躯壳.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内经》从整体认识人体的基本观念出发,要求医生在诊治疾病中不仅着眼于疾病局部的情况,而且重视整体对局部的影响;不仅注意人体本身的变化,还要联系自然社会坏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内经》就是这样指导古人探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二. 《内经》理论体系十分注意辩证的眼光看待生命活动.古代阴阳学说认为,人体阴阳对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此消彼长,此盛彼衰,不断维持动态平衡.〝阳化气,阴成形〞,从有型物质转化为无形物质,是〝化气〞的过程,是〝阳〞作用的结果;从无形物质转化为有形物质,是〝阴〞作用的结果.一旦阴阳失和,即是病态.〝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内经》理论体系就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的.三. 《内经》说:〝夫候之所拍选道之所生.〞〝候〞,是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征象;〝道〞,是法则和规律的意思.说明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总结出事物变化的法则和规律.《内经》关于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认处,共要是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概况而来.〝道〞源于〝候〞,天道玄远,神妙莫测,但可以通过气象.物候的观察,总结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同样的道理,人体的脏腑藏匿于体内,医生无法了解其生理活动情况,但可以通过观察活活体表现在外的理病理现象,来把握生命活动的规律.《内经》现有几十种文字的翻译本,已流传于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其研究和应用也

相当广泛.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命的〝神〞如果脱离了〝形〞而独立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B人体所表现出来的生理病理现象,取决于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C阴阳学说认为有形物质为阳,无形物质为阴,要防止阴阳此消彼长.此生必衰.D自然规律可通过观察气象物候来总结,生命活动规律可通过人体外部征象来把握.15. 在文中横线处分别拟写本段的小标题,每个小标题要能正确概括该段内容的含义.(没小标题不超过15字)(5分)

五. 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就不存在了,人们很容易就能登上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的山顶上已有了我们的研究站点,如同昨天和今天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站.珠穆朗玛峰上的站点最好也叫长城站——世界上最高的长城站.不过我也在想,假如8848米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世界上还有什么高峰要攀登呢?只要地壳不变动,8848米将是有限的数字和高度,而人类的探索精神则是无限的.人类总是想超越极限,却又被无数的障碍阻挠,劈开了重重叠嶂,人也就跨越了千山万水.开始写这部书时,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无边无际的天地里翱翔,可我说不清那紧紧束缚自己的是什么.我常常被这种困惑搅扰,同时也为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不懈地寻找飞往更大空间的方向.我为此等待了很多年.有一天,我终于看见了梅里雪山!接下来的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网上度过的,我被迷住了.那里有成百上千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还有很多绮丽的风光图片,于是我看见我的一个主人公回头对我笑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让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空旷地带徘徊,在本书里他是梅里雪山的攀登者.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只有6740米.可它的地理环境却很复杂,山上终年积雪,陡峭的山体,风化的岩石,还有瞬息万变的气候,会让攀登者突然陷入绝境.卡瓦格博至今还是一座人类未及山顶的处女峰.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它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一个神秘的存在.人们可能还记得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惨剧,十七个登山勇士无一人生还.为什么鲜活的生命要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在那里经受暴风雪的袭击,面临雪崩随时发生的危险,陷

入人生的绝境?

天光黯淡,无边的黑夜,厚厚的积雪,看不见一线星光,周围也没有篝火,不灭的只是心灵的篝火,最后那火也覆盖在冰雪之中……

当太阳重新照耀时,冰盖上又多了几座新的冰雕,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好像还在酣睡,却再也醒不过来了……也许在多年之后,地球进一步演化,它变暖了,冰川坍塌,雪山融化,十七个勇士还会获得新生.他们会站起来,抖掉身上的积雪,掏

出揣在胸前的旗帜,迎风抖开,一簇火红猎猎地飘舞着,发出哗啦啦的脆响.他们看见远处美丽的城市,葱茏的绿树,盛开的鲜花,一座高大建筑物的计时牌上清晰地

显示着:3000年某月某日……

我想这丝毫无损他们千年之前攀登高峰的意义.物质是坚实的,如同大地,而精神则如同天空或宇宙,是柔软的,无尽头的空漠.人的脑实质就是这种天空或宇宙,有限与无限都在其中,人的脑实质是比自然界的宇宙还要广阔的.无穷尽地开拓成为人类永生永世的寄托.西西弗斯整日推着一块大石头上山,其实是一个哲学寓言,它是时间与空间的规则——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如同真正的登山者,一次次向高峰冲击,又一次次撤退,回到大本营,回到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这种攀登让我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在经历了四十年的病痛之后,身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我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疲惫而死去的感觉.其实,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和精神的忧郁绝望掩埋……

我想这将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了……

精神攀登的路途异常艰苦,我有时也畏惧,害怕路途遥不可知,但冥冥之中又仿佛看见我的主人公在远处等待,等待我给他们一个结局.我有时急于接近他们,有

时又小心翼翼地避开,我怕我笔下的主人公会在途中遭遇不测,也怕有的人会因为我给他们的结局而失望.

其实我是清楚的——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

(取材于张海迪长篇小说《绝顶》的前言,有删改)

注:张海迪,当代作家.1995年生于济南,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坚信当下个千年到来,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已建立起〝长城〞研究站点的时候,人类将无高峰可攀.

B.前四段以黯淡的天光.无边的黑夜烘托〝心灵的篝火〞;〝覆盖在冰雪中〞则暗指十七勇士生命的终结.

C.时至3000年,地球变暖,冰雪融化,勇士重生;作者在一个想象的情境中,寄寓了自己美好愿望.

D.最后一段作者流露出对笔下人物有时想接近,有时欲避开的复杂心态,在〝怕〞的背后是对人物的挚爱.

E.本文可以看作是关于《绝顶》的创作谈,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平背景,同时也折射出作者的心路历程.

17.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18.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5分)

19.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充其仗,化为邓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

字)(10分)

六.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的敬礼.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敬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

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请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_北京高考语文试卷答案及简析

一,基础知识

1.【答案】A

【解析】B仗义执言,蹙(c__249;)额,C再接再厉,百舸(ɡě)争流,D绿草如茵,乳臭(_i__249;)未干.

2.【答案】C

【解析】A〝高雅.时尚.方便〞不属于〝功能和作用〞,搭配不当.B〝依据……结果〞或〝……结果显示〞保留一个即可,句式杂糅.D〝营造〞缺少宾语中心语,成分残缺.

3.【答案】D

【解析】〝必须〞只能做状语不能做定语,因此第一空只能是〝必需〞.〝胆固醇在小肠的吸收〞只能〝(控)制〞不能〝(制)止〞,因此第二空只能是〝抑制〞.第三空所支配的宾语是〝心血管病的发生〞,中心语是〝发生〞,〝发生〞只能〝防止〞但没法〝防治〞.

4.【答案】B

【解析】此题先看选项,第一空只有②③两种可能,比较之下,必然选②,排除C.D.再看第二空,只有③④两种可能,但如果填入③,则这一句内部已经前后矛盾,因此只能填④,由此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5.【答案】C

【解析】〝多用对偶骈散相间〞不是前述所有文学体裁的共同特点,例如〝骈散相间〞就不能用以形容《诗经》和唐诗等体裁.

二,文言文阅读

6.【答案】B

【解析】此处〝竟〞应该是表示结果的副词〝终于〞〝最终〞〝终究〞,而并不表示出乎意料,因此不可能是〝竟然〞.

7.【答案】D

【解析】A两个〝舍〞都是动词〝收容〞〝安置〞的意思.B两个〝然〞都是转折连词〝然而〞〝但是〞.C两个〝为〞都是表被动的介词〝被〞.D前〝以〞是表反问的〝何以……为〞结构的一部分,〝何以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呢〞的

意思,后〝以〞表修饰.尽管前〝以〞不好翻译,但后〝以〞用法比较明确,用代入比较法即可知道两〝以〞不同.

8.【答案】D

【解析】〝寄其里人家〞译为〝寄送给景淳家〞有误.从下文可知,李疑是写信让范景淳的两个儿子来取包裹的,因此之前肯定没有寄送包裹的事情.此处的〝寄〞是〝寄存〞的意思,〝其里人家〞指的是李疑的邻居家.

9.【答案】C

【解析】文中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人不知感恩〞.

三,诗词鉴赏.断句.默写

10.

①【答案】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答案】DE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

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11.【答案】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12.【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解析】上下文意思并不难懂,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除之未必已也〞的也字断到下半句,断成〝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就错了.此外并无难点.

13.【答案】

①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风烟望五津,同是宦游人

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⑤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⑥则游者众,则至者少

四,社科文阅读

14.【答案】D

【解析】原文说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A选项中却以神单独存在为前提进行推导,因此错误;B选项的〝取决于〞概括不当,原文只说外在环境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原文中说要防止的是阴阳失衡,阴阳此消彼长是古代阴阳学说认定的基本观念,无法防止,C选项描述不当.

15.【答案】1,从整体认识人体,强调整体的影响;2,采取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

眼光;3,从外部现象观察总结生命规律

【解析】答案表述不唯一,只要能概括清楚三个段落的大意即可.注意不要超出字数.

五.散文阅读

16.【答案】AE

【解析】A选项,原文中作者说坚信千年后攀登雪山已不再艰难,并没有说人类将无高山可攀;文中并无对小说主人公生平背景的详细交代,因此E选项错误.

17.【答案】梅里雪山对于作者的创作有如下三点作用:1,让作者突破了原有的写作束缚,启发了一个飞往更高空间的方向;2,成为了小说中故事发生和主人公活动的环境背景;3,在梅里雪山曾经发生过的17人遇难的惨剧同样启发了作者的思考.

【解析】本题其实就是文章内容要点概括题,只需要在文章中寻找提到梅里雪山的段落并加以概括即可.

18.【答案】在作者理解中,为小说命名的〝绝顶〞包含如下几个层次的含义:首先,绝顶是指小说中主人公希望攀登的梅里雪山绝顶;其次,从攀登雪山中抽象出的〝绝顶〞,象征着人们在人生中不懈追求希望超越的极限;最后,作者也把创作这部小说当做自己写作生涯的〝绝顶〞,它或许是最后一部作品,而作者仍试图翻越.

【解析】本题应该算是内容概括和重要词语含义两个题型的融合.5分是一个很暧昧的分值,可能是答两点,也可能是答三点,从本文来看,答三点较为稳妥.第三层意思可能比较难以发掘,作者在最后三段的说法可以为我们提供佐证.

19.【答案】略

【解析】本题首先要联系原文,谈谈对殉难登山者的身份性质的感受,然后再联系现实,对〝当代社会悲剧英雄〞进行一番理解,由此,我们可以将二者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题干中的〝有人认为〞只是一种观点,考生可以选择支持也可以选择反对,只要通过上文的二者比较能够言之成理地得到自己的答案即可.

六,作文

20.略

2021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统一考试试卷)

2021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统一考试试卷)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辍笔谈笑风生间(ji__224;n)或李代桃僵(ji__225;ng) B. 针灸仗义执言蹙(ch__249;)额毛骨悚(s__242;ng)然 C. 蹂躏再接再励檄(___237;)文百舸(gě)争流 D.垫付绿草如茵游说(shuǐ) 乳臭(ch__242;u)未干 2.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言输入.太阳能供电,具体高雅.时尚.方面.环保的功能和作用.B.依据欧洲银行已完成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各国接受测试的91家大小银行,只用7加未能符合规定的6%的一级资本比率.C. 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天子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形制,格局 方面难免会用千篇一律,显得呆板而缺乏创意.D. 大型情景剧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 们跑来. 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菜籽油含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等三种人体________的脂肪酸,还有油酸.籽油能______胆固醇在小肠的吸收,还能促进肝内胆固醇的降解和排出,因此,对______心血管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A.必须抑止防治 B.必须抑制防止 C. 必需抑止防治 D.必需抑制防止 4.在文中横线出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时是( ) 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那么__________.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

2021年高考试题——语文(北京卷)

2021年高考试题——语文(北京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舷.梯娴.熟悬.崖勒马弦.外之音 B.按捺.纳.税刚毅木讷.方凿圆枘. C.静谧.猕.猴弥.天盖地所向披靡. D.皎.洁缴.纳狡.兔三窟矫.揉造作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辍学既便耳濡目染不孚众望 实用文档

B.海涵连锁截长补短美轮美奂 C.切身特聘专程谒见义气相投 D.申说回馈禁止赌搏征稿启事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那天夜晚,他抱着吉他即兴演唱了几支歌,脸上是的表情,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淳朴。我一次感受到,好的男子汉本质上都是农夫,朴实,宁静,沉湎于自己的园地,那是音乐、绘画书籍。 A.迷醉不止不管还是B.陶醉不只不管还是 C.迷醉不只如果或者D.陶醉不止如果或者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机床制造业一些有实力的集团 为向国外市场渗透,采取了更加咄咄逼人 ....的收购策略。 B.随着贝克特等人的先后逝世,荒诞戏剧作为一个流派也渐渐偃旗息鼓 ....了,但其创作成就和产生的影响依然存在。 C.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 托尔斯泰惨淡经营 ....了整整了12年之久。 D.“千年杜鹃王”是森林公园工作人员在马岗子海拔2160米处发现的,树围 实用文档

2021年高考全国卷1新课标1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全国卷1新课标1语文试卷 及答案解析 悲剧是社会矛盾和两种社会力量冲突的产物。冲突双方代表着对立的两极,如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然而,悲剧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这是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XXX认为,悲剧描绘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还表现 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XXX 曾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XXX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XXX,被锁 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XXX毫不屈服, 最后坠入深渊。XXX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 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

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只能通过文学艺术来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悲剧只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和义愤,而文学艺术则可以将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拉开,让人们以客观、超然的态度来欣赏。悲剧并不是表现人生的欢乐和幸福,而是表现人类社会和活动中对痛苦和死亡的态度。在悲剧中,虽然伟大和崇高的人可能会遭受摧毁,但是他们的伟大和崇高也会更加突显出来。 1.A项、B项、C项都是悲剧的例子,而D项则是描述一 个悲惨的命运,但并不是悲剧。 2.原文中并没有提到“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这是错误的理解。悲剧中的主人公 并不一定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而是指在悲剧冲突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人物。悲剧客体则是与主人公相对立的一方。 B。XXX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的头和手臂象征着 人类的精神和人性,而马的身体和蹄子则象征着兽性和肉体。这种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的悲剧。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北京卷)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北京卷)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Ⅱ卷5至9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 1.考生作答第I卷和第Ⅱ卷时,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均无效。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用2B铅 笔将准考证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3.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定答案后,用2B铅笔把对应题目的答案选中涂满涂黑, 黑度以盖住框内字母为准。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项。 答第Ⅱ卷时,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按题号顺序答在红色框答题区域相应位置内, 未在对应的答题区域作答或者超出答题区域作答均不得分。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传媒难以起齿自 诩(yǔ)闭目塞(sè)听 B.芯片钩玄题要豢(juàn)养车载(zài)斗量 C.转 轨众口铄金执拗(niù)半嗔(chēn)半喜 D.幅射赋于重任补给(jǐ)便(biàn)宜行事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位于日本藤川市海滨的聂耳纪念碑,用素净的大理石成,稍稍倾斜地平置于长方形 基座上。四周的石砌边缘内,着匀称的海滨卵石。碑石“耳”字形,有如在地上的一 只巨大的耳朵,日日夜夜倾听着大海的呼啸和浪涛之声。 A.雕铺呈贴 B.塑铺 像画 C.塑摆像贴 1 D.雕摆呈画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微软收购雅虎这场角逐,可谓两败俱伤,而让他们强大的对 手谷歌渔翁得利。

2022高考语文答案(全国1卷)

2022高考语文答案(全国1卷) 2022高考在6月9号下午结束。高考结束后,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各科的答案了。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2022高考全国1卷语文答案,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2022高考语文答案(新高考全国1卷)含真题 真题试卷 ● 2021高考语文答案(全国1卷含真题题目) 2020高考语文答案(全国1卷) 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国高考语文共有10套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5套,分别为全国Ⅰ卷、全国II卷、全国III卷、新高考Ⅰ卷(今年山东使用)、新高考II卷(今年海南使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自主命制5套。试题把握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对接课程标准,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平稳实施。试卷结构稳定,设计友好,总体实现了命题高水准、试题高质量的目标要求。 一、培根铸魂,彰显立德树人导向 2020年语文命题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中国精神,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增长知识见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贴近现实生活,厚植家国情怀 将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是语文命题的应有之义,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参与全民抗疫的切身体验,深入思考在人民生命安全面临重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中国所作出的回答和取得的战略成果,从中发现和阐述中国抗疫行动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意在引发学生深

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全国Ⅲ卷实用类阅读材料《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宋史?苏轼传》等都体现出可贵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2.关注人类未来,拓展国际视野 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来”将学生带入全球抗疫的进程之中,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进而思考人类的发展未来,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感受青年在危机情境下的责任与担当,要求学生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声音。北京卷作文“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3.发掘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全国Ⅰ卷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性陈述,有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骘,让学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观照现实,思考个人发展,从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天津作文题“中国面孔”包含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中国科技的世界贡献、普通民众的奉献精神,可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发愤图强、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文化底色。 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家庭伦理与‘孝’”(全国Ⅰ卷)、“《古文观止》”(全国Ⅲ卷)、“中国历史地理学”(新高考Ⅰ卷),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殷墟甲骨文”(全国Ⅱ卷)、“中华文化”(全国Ⅲ卷)、“中华文明史”(江苏卷)等等,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 此外,为全面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试题命制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理念,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入试卷。例如古代诗歌阅读中李白、

2021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1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考已经迎来了结尾,相信大家对自己的考试情况都有了较为清楚的认知,高考频道会及时为广大考生提供20__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更多高考分数线、高考成绩查询、高考志愿填报、高考录取查询信息等信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__北京高考语文答案: 1、D 2、B 3、B 4、C 5、A 6、第一则材料,生物多样性面临城市化的威胁。 第二则材料,城市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三个则材料,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化,要付出代价。 启发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了解城市化进程的深刻影响,三,关注城市化,关注生态,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 7、A 8、B 9、C 10、 ①(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 ②我不同意他的看法。 11、 ①首先阐述山川只是物质存在,是阴阳之气的流动造成了大地的震动,不是与人商量,由人安排的,直接点明“天人相分”的论点

②其次运用对比论证,说明老妇烹调、老圃灌园可以改变物体形态,但天地无边、阴阳变化无穷,天理难以被人感知 ③最后驳斥了伯阳父将国之亡归因于几条河流的荒谬。 12、 ①“其道”是指正当的方法,即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他说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都厌恶贫穷困顿,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体现孔子坚守信念,不违于仁的思想。 ②第一种解读: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贫穷困顿),(君子)就不会去摆脱。第二种解读:如果用正当的方法却处于贫贱之中,就不用去摆脱它(而甘于贫贱)。 13、C 解析: “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解读有误。 A项里,“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将墨梅与无盐相比较,用以突出梅花之美乃浑然天成,“此花风韵更清姝”,显得清新淡雅。 B项里,“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根据注释2得知乃运用了典故,其目的是为了显示墨梅如人般的娇美,烘托出了画家的技艺高超。 C项里,“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说法有误。 题目为《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说明画作的主要内容是墨梅,并没有说“还描绘了桃花、李花”,桃花、李花只不过是诗人用以与墨梅来构成对比的,并不能说明墨梅图中就“描绘了桃花、李花”。 D项中,“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说法正确。 14、D 解析“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于生活”解读正确。

2021年高考真题——语文(新课标II) Word版含答案

2021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留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主考正 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卸载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争辩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动身,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阅历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由于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阅历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协作,完成艺术品的其次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经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行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 =本不行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定会依据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行避开地就会毁灭误读或制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制造也是误读,不要期望全部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期望全部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全都.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依据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德,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争辩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争辩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股的生疏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阅历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连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缘由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阅历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制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制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在确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日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到底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行能完全没有同—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气。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場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日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出师命将,扫清群丑,上禀圣算,指日克除。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寻代宇文述为左翊卫大将军。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新高考全国Ⅰ卷)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评分参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19分) 1. (3分) A 2. (3分) C 3.(3分)D 4. (4分) 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 (6分) 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 (16分) 6.(3分) B 7.(3分)D 8.(4分) 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20分) 10.(3分)B 11.(3分)D 12.(3分)B 13.(8分) (1)(4分)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 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2分;“患”“密”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4分)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 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2分;“恶”“乐”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及答案

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及答案 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 一、现代阅读(9分,子问题3分)1。(9分)阅读下列单词并完成下列问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 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 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 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 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 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 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匣子是一种传播和分享知识的特殊媒介,具有三个特点。首先,它让每个用户,不仅仅是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想象一下,全世界的计算机 用户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彻底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芯片上的电子理论?知识在最大程度 上通过科学和技术的黑匣子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和黑客越来越年轻,神童不断出现。 他们可能不了解计算机的生产过程,并且能够编写软件和破译密码。每一代新技术黑匣子 的出现都为相对“无知”的年轻一代的崛起和追赶提供了机会。其次,相对低端的技术黑 匣子往往与语境和主题无关,而高端技术黑匣子需要满足特定场合特定主题甚至心理的需求。人们很少对锤子进行改进,计算机在使用一个月后,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标记,这 表明当理解变得简单和容易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技术为我们打开一扇门又 一扇门时,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而不进去吗?一旦我们进入,我们的行为能不受房间和过 道形状的影响吗?从表面上看,用户主导着技术黑匣子,但技术黑匣子在没有用户的“知识”的情况下对用户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即用户被制造商客观化。值得注意的是,当 科技黑匣子使科技知识被用户广泛共享时,往往会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遗忘。那就不要学习那些被贬低的科技知识,比如电磁理论,它们被整合进了科技的黑匣子里 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 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 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 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1)下列对于科 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匣子,在认知中,主体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内部情况;作为科技的黑匣子,至少 它的设计者理解并掌握其中所包含的知识。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及答案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及答案 语文试卷 第1页(共20页) 语文试卷 第2页(共14页)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于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 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 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 实的过程看,“照着讲” 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 “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 “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思想。 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 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 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含答案)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含答案)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一路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今世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取得较为合理的处置。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成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偏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知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整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一路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知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致使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讲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一路性。 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楚。 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精校版)2021年新课标Ⅱ语文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前须知: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一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开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到达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到达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开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泼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开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那么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外乡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外乡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1.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开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外乡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开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说明当时社会比拟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021年新课标Ⅱ语文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学科.网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2卷)试卷及答案(word版)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Ⅱ)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预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2021年新高考北京语文高考真题文档版(含答案)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北京卷·语文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机器学习是一种人工智能技术,它通过设计算法,让计算机可以从有限的观测数据中分析并获取规律,然后利用“学习”到的规律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从而帮助人们完成应用任务。运用机器学习解决应用问题,一般包含如下几步:首先是对观测数据作预处理,然后是从观测数据中提取有效特征并对特征进行转换,最后是构建函数并利用它进行预测。 传统的机器学习主要关注预测函数的构建,至于特征,则一般是通过人为地设计一些准则,然后根据这些准则从观测数据中获得。对机器而言,这可看作是一种“浅层学习”。由于浅层学习有时不能很好地获得有助于提升预测准确率的特征,“深度学习”应运而生。 深度学习需要构建具有一定“深度”的模型,让机器自动从观测数据中学习到有效的特征,帮助提升预测的准确率。“深度”与数据处理过程的组件数量密切相关,深度模型的原始输入与输出结果之间有多个组件,每个组件都会对数据进行加工,并影响后续组件。当得到最终的输出结果时,我们并不清楚每个组件的贡献是多少,判断每个组件对输出结果的影响称为“贡献度分配”问题。以下围棋为例,每当下完一盘棋,我们会思考哪几步棋导致了最后的胜利或失败,判

断每一步棋贡献的多少就是贡献度分配问题。该问题在深度学习中至关重要,解决起来也非常困难。 目前,深度学习大多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来实现。人工神经网络内部包含多个层次,正好能满足深度学习的“深度”需求。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快速发展,其所使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从早期的五至十层增加到目前的数百层,这极大提高了特征提取与转换的能力,也使预测的准确率随之上升。 深度学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重大突破。我们要想在方兴未艾的科技革命中占有先机,牢固掌握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必要条件。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机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从数据中寻找到某种规律。 B.机器学习从数据中学到的规律可以用函数来表示。 C.机器学习完成特征提取与转换后就可以进行预测。 D.浅层学习无需人工干预,完全依赖机器自主完成。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深度学习”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可以更好地处理数据特征,更准确地预测。 B.数据处理过程中的组件数量会影响其深度。 C.数据处理过程中影响最大的组件不难确定。 D.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已有广泛的应用。 材料二 人脑神经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织,包含几百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没有物理连接,它们通过突触进行互联来传递信息。神经元可被看作是只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的细胞,突触将一个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