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常规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常规

细菌性痢疾的护理常规【概念】: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病因】:痢疾杆菌有较强的致病性其致病作用主要是侵袭力和内毒素。

【临床表现】:一、急性菌痢:1、潜伏期1—2天。

2、分型:普通型:起病急,高热伴畏寒,寒颤,体温高达39摄氏度,伴头痛,乏力,食欲不振,排便次数增多,伴粘液便,左下腹压痛。

轻型:每天3—4次,粪便糊状或稀便,病程短,3—7天可痊愈。

中毒型:2—7岁,突然发热,体温高达40摄氏度,全身毒血症状,精神萎靡,频发惊厥。

(1)休克型:感染性休克表现(2)脑型:最为严重,脑膜炎,颅内压升高,中枢性呼吸改变。

(3)混合型:预后最为凶险。

二、慢性菌痢:1慢性迁延型2急性发作型3慢性隐匿型。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轻至中度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慢性菌痢可有贫血。

脓血便,无粪质,镜下大量脓细胞或白细胞。

【辅助检查】便培养【治疗要点】1、急性:(1)一般治疗:执行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二次阴性。

(2)病原治疗:执行原则上不短于5天。

(3)对症治疗。

2、慢性菌痢:(1)病原治疗:联合应用二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10—14天,重复1—3个疗程,药物保留灌肠+小量激素。

(2)对症治疗:肠功能紊乱—镇静,解痉挛药,菌群失调,双歧杆菌3、中毒性菌痢:(1)病原治疗:沙星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或联合应用(2)对症治疗:A阵静降温B休克型,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和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

C脑型应用20%甘露醇,,防治呼吸衰竭。

【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与痢疾杆菌内毒素激活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中枢导致体温过高有关。

2)腹泻:与肠道炎症,广泛浅表溃疡形成导致肠蠕动增强,肠痉挛有关。

3)组织灌注无效:外周组织与中毒性菌痢导致微循环障碍有关4)潜在并发症:中枢性呼吸衰竭。

【护理要点】1、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至症状消失2、病情观察:,神志变化,生命特征,抽搐先兆,瞳孔大小,正确记录出入量。

3、循环衰竭:体位头低脚高位,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应用血管活性性药,注意保暖。

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和毒血症表现,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

(一)护理评估1、健康史了解患儿平时的健康状况,有无不洁饮食史,腹泻病人接触史。

2、身体状况重点检查患儿神态,肤色,皮肤温度及弹性,瞳孔,生命体征的情况,注意有无高热,精神萎靡,反复抽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观察大便颜色,性状和量。

3、心理社会状况注意评估家庭的饮食卫生习惯,家长对本病的了解程度,有无恐惧。

(二)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2、排便异常3、舒适的改变4、潜在并发症5、焦虑(家长)(三)护理措施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预防感染传播的护理(1)患儿及时床旁隔离(消化道隔离至症状消失)至大便培养2次阴性,童病种患儿可以住一室。

(2)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后认真洗手。

(3)患儿食具,衣物,排泄物,呕吐物等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

3、保证营养的供给,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易引起胀气多渣的刺激性食物。

4、体温过高的护理(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38.5℃以上时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控制体温在37℃左右。

(2)体温持续不退,反复惊厥者采用冬眠疗法,安定,水合氯醛和鲁米那镇静。

5、排便异常的护理(1)注意观察患儿的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准确采集大便标本做检查。

(2)注意应采取粘液脓血部分做化验以提高阳性率。

(3)大便次数多时或病初水样泻时防止脱水发生。

(4)尊艺术给予抗生素。

6、腹痛的护理(1)观察腹痛的部位和性质(2)给予心理安慰(3)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解痉止痛药物如阿托品,颠茄。

7、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1)密切注意患者血压,呼吸,尿量,脉搏和面色等情况,警惕感染性休克,一旦发生需要配合医生抢救。

(2)注意患儿有无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改变及有无意识障碍发生,警惕脑水肿,颅内高压发生,遵医嘱给20%甘露醇脱水。

(3)警惕呼吸衰竭的发生,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给氧,遵医嘱给予呼吸兴奋剂,注意氧饱和度和呼吸,面色变化,做好器官插管和机械通气的准备。

19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19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12:09:15
科目:儿科护理学 考点导航: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七、健康教育
对家长讲解 该病的相关知识,指导家长与患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 不吃生冷、不洁、变质食物等。
12:09:15
科目:儿科护理学
考点导航: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1.确诊小儿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最直接的证据为 D
D.可用开塞露灌肠取便
E选取大便黏液脓血部分送检
15.如粪检结果为脓细胞8~ 10个/HP。护士考虑该患儿是 A
A.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B.水痘并发脑炎 C.腮腺炎脑炎 D.麻疹脑炎
E.高热惊厥
16.目前患儿临床症状好转出院,解除隔离返回幼儿园的时间为 E
A.目前即可
B.临床症状消失
C.1次便培养阴性
12:09:15
科目:儿科护理学
考点导航: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 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2.便常规黏液脓血便,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 3.便培养分离出痢疾杆菌是确诊的最直接的证据。送检标本应做到尽早、新鲜,选取黏液脓血部分多次送检, 以提高检出率。如当时患儿尚无腹泻,可用冷盐水灌肠取便,必要时重复进行。 四、治疗原则 包括降温、止惊,治疗循环呼吸衰竭,防止脑水肿.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通常选用对痢疾杆菌敏感的阿米卡星、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等静脉滴注.病情好转后改口服。 五、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 与毒血症有关。 2.组织灌注无效与微循环障碍有 关。 3.潜在并发症:脑水肿、呼吸衰竭等。 4. 焦虑(家长) 与病情危重有关。 12:09:15
科科目目::儿儿科科护护理理学学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病人的护理
科目:儿科护理学

内科护理学第十章第五节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第十章第五节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案例二:慢性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慢性细菌性痢疾是指病程超过2个月的细菌性痢疾,通常是由 于急性期治疗不当或病人身体虚弱所致。病人需要长期治疗 和护理,以控制病情和预防复发。
在护理慢性细菌性痢疾病人时,需要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 化,包括腹泻、腹痛等症状,以及大便的性状、颜色、量等 指标。同时,要保证病人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遵医嘱 治疗,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症状观察
留意病人的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记录 排便次数、性状和量,判断病情变化。
实验室检查
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血常规、粪便常规和培养等检查 ,了解病情和病原菌类型。
心理状态评估
02
01
03
情绪状态
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如焦虑、抑郁等,了解其心理 状况。
认知情况
评估病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了解其健康知识和态度 。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在肠道内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腹痛、腹泻、发热、恶心、呕吐等。大便多为脓血便或黏液便, 每日数次至数十次不等。
诊断
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诊断。实验室检 查包括大便培养、镜检等。
02
护理评估
病情评估
生命体征
观察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指标,了解 病情严重程度。
社会支持
了解病人的家庭和社会支持情况,评估其应对能力。
家庭和社会支持评估
家庭支持
了解病人的家庭成员组成、家庭经济 状况和家庭关系等,评估家庭支持情 况。
社会支持
了解病人所在社区资源、医疗保障和 社会关系等,评估社会支持情况。

传染病分类

传染病分类
评估
1.口腔粘膜变化。
2.饮食、饮水能力及营养状况。
3.皮疹的特点 疹间有无正常皮肤,出疹的先后顺序。
4.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肺炎、急性喉炎、脑炎。
症状护理
1. 出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热无并发症者无需做退热处理,体温升高
39.5-40C或其以上者可遵医嘱酌情应用小剂量退热药,随时观察
降温效果。
2.皮疹 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如清洗、局部用药;避免摩 擦,禁搔抓,给予手套并剪指甲。
4.采集标本应取脓血部分,2小时内送检。
5.尊重关心病人,使其具有良好心境。
健康指导
1.做好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2.饮食以易消化,富于营养,无刺激性为主,合理调整胃 肠道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3.指导病人掌握腹泻期间防止脱水的措施。
4.向病人讲解便后清洁肛门的重要性。
病毒性肝炎
按消化道传染及血源性传染疾病护理常规执行。
肤干燥可涂护肤油润滑。
健康指导
1.出疹时避免搔抓,保持皮肤清洁。
2.饮食易消化,富有营养,无刺激。
3.逐渐增加活动量,提高机体抵抗力
细菌性痢疾
按消化道传染病的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评估
1.生命体征,有无皮肤苍白、冷汗、脉搏细数、尿少、血 压下降。
2.记录大便次数、颜色和量、有无脓血及里急后重。
3.肠鸣音情况。
4.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⑴昆虫媒介传染病: 如流行性乙型脑 炎进行操作时需戴口罩,勿需加穿隔离衣,但要注意灭蚊蝇;⑵
动物源性传染病:如狂犬病、炭疽应分室收治,医护人员进行治
疗、护理时须戴口罩、加穿隔离衣、换鞋、戴手套和防护镜,其
分泌物、污染物品一律焚烧。医疗用品尽量使用一次性,否则用

20类传染病护理常规

20类传染病护理常规

20类传染病护理常规20类传染病护理常规(一)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一、执行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二、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防止院内感染。

三、病室环境要求简单,便于消毒。

一切设备最好是金属、陶瓷、塑料或木料制成。

室内要空气新鲜,保持安静、整洁、阳光充足。

四、尽早地填写传染病卡片,上报防疫部门。

五、向新病人详细介绍有关制度,如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划分,活动范围、消毒隔离制度、探视制度等。

六、病人入院后按不同病种安置病室,并执行不同的隔离方法(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昆虫隔离、严密隔离),立即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七、急性期卧床休息。

恢复期及轻症者可适当活动。

谵妄及有精神病症者,加放床挡以防坠床。

八、密切观察意识、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每次记录大便次数。

如有突然改变或出现惊厥、面色苍白,紫绀、严重呕吐或腹泻、大出血等情况,立即通知医师。

九、按医嘱给饮食,呕吐、腹泻者鼓励多饮水与补充电解质。

家属送来的食物经检查前方可食用。

十、高热、昏迷病人,执行高热、昏迷护理常规。

对外感风寒、发疹性热病正在出疹时的病人,一般不用冷敷或冷水擦浴,可行治疗。

体温过低或四肢发冷用热水袋保暖。

十一、熟悉各种传染病的并发症,密切观察其先兆病症,及时通知医师,做好相应的护理。

十二、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病人顾虑和急躁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十三、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十四、做好卫生宣教,按不同病种,向病人讲解预防传染病的卫生知识。

(二)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一、执行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二、按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分室收容,重症病人住单人病室。

甲型、戊型肝炎执行肠道传染病隔离,隔离期自发病日起不小于30天。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应杜绝血源性传播,并防止病人之间的密切接触。

三、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活动期需严格卧床休息。

病症明显改善、肝功恢复正常后可逐渐下床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度。

对病情反复波动的慢性肝炎病人,需加强心理护理。

帮助病人解除或屡次住院产生的焦虑情绪,重症病人预防自杀行为。

医院感染科细菌性痢疾患者护理常规

医院感染科细菌性痢疾患者护理常规

医院感染科细菌性痢疾患者护理常规
一、按传染病肠道隔离。

二、急性期因体温高、排便次数多,应卧床休息。

三、多饮水,给予清淡少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

四、密切观察病情,记录大便次数、性质及量,及时采取大便标本送检。

五、有里急后重者,嘱病人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以免脱肛。

便后用吸水性好的柔软卫生纸擦拭或每日用1:5000 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以保持清洁,避免感染。

六、腹痛剧烈时腹部置热水袋热敷。

七、中毒型痢疾的护理:①按高热、昏迷、抽搐护理常规护理;②加强病情观察,注意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③严密观察呼吸变化,如发现呼吸不规则、暂停,或抽泣样呼吸等,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及时给氧,并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八、根据病情轻重选用抗生素,症状消失后仍用药3~5天,至大便培养转阴。

九、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注意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工作,及时解释和说明病情,缓解病人及其家属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使其以愉快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向病人及其家
属说明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护理要点及相关注意事项,并做好住院指导。

细菌性痢疾护理

细菌性痢疾护理

细菌性痢疾护理按本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

一、消毒隔离按肠道传染病隔离。

二、观察要点1.观察发热、腹痛、呕吐、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

2.观察大便性状,有无脓血及量。

3.腹泻多者注意有无脱水、酸中毒、水电解质的失调。

4.对起病急骤、寒战、高热或体温不升,精神委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紫绀、血压下降、神智昏迷、脉搏细速等体征,小儿多伴有过敏性反应,应立即作必要处理并汇报医师。

三、护理措施1.隔离:执行消化道隔离。

急性病人应住院或在家中隔离、消毒和彻底治疗,隔日1次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可解除隔离。

2.卧床休息:减少腹部活动,注意腹部保暖。

3.饮食护理:饮食宜少渣,易消化流质、半流质为主,少量多餐,避免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根据病情逐渐给少渣馀食,或吃高蛋白普食,多饮水。

4.口腔及皮肤护理:频繁腹泻伴呕吐时,用冷开水或生理盐水漱口;腹泻后随时清洁肛周皮肤,里急后重者指导病人大便勿用力,防脱肛。

5.标本采集:送大便培养,如阳性者作药物敏感试验,以便合理使用抗生素。

6.解痉、止痛:遵医嘱予解痉、止痛治疗,根据病情调节补液速度;腹痛者可给予热水袋中腹部保暖;脑型菌痢予镇静、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休克型菌痢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循环不良予保暖。

四、健康教育1.卫生习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抓好饮水、饮食、粪便的管理,消灭苍蝇,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腐烂不洁食物,不随地大小便。

2.饮食宜消化,富于营养,无刺激性,合理调整胃肠道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3.早期隔离、及时治疗: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防止发展成慢性。

4.避免诱因:不吃生冷食物,避免暴饮暴食、紧张劳累、受凉、情绪波动;避免发展成慢性痢疾。

5.定期门诊复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症,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
染病,起病急骤,以高热、嗜睡、惊厥、迅速发生休克及昏迷为特征。

【护理评估】要点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尿量等,并做好记录。

2、观察排便的次数、颜色、量、性状等。

3、注意观察肢端温度、皮肤颜色、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等,及时了解末梢循环灌注情况。

【常见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毒血症有关。

2、组织灌注量不足与微循环障碍有关。

3、潜在并发症:脑水肿、呼吸衰竭等。

4、有感染传播的危险与肠道排出致病菌有关。

5、焦虑与病情危重有关。

【护理措施】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一般护理
(1)饮食
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易引起胀气的食物
及多渣等刺激性食物。

(2)预防感染传播
采取消化道隔离,培养患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指导家长对
患儿食具煮沸消毒,尿布和衬裤要用沸水浸泡后再洗。

3、症状护理
(1)降低体温按发热护理常规执行。

(2)做好臀部皮肤的护理,防止臀红。

(3)遵医嘱进行抗休克治疗
维持有效血液循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神志、
面色、肢端温度、尿量等变化,
(4)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室内安静,减少刺激。

保持呼吸道通畅,予氧气吸入,做好气管插管、切开的准备。

4、心理护理:评估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状态,多与家长沟通,提供心理支持。

5、健康指导:向家长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及患儿的病情,消除其紧张情绪;对家长及患儿进行卫生教育,讲究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提高保健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