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常规
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

1 . 2 . 1 干预 方法 对 照组 按 常规 实 施 治疗 、 护理 、 检
住 院 的急性 细菌 性痢 疾普 通 型 、 轻 型患 者 1 7 6例 。文 化 程度 : 小 学及 以下 1 9例 , 初中4 1例 , 高中 5 6例 , 大
究 的数 据 采 用 意 向 性 治 疗 ( I TT) 分 析 ] 。 因变 异 而 退 出 临床路径 的患者 , 其住 院费用 按 照住 院 期 间实 际 产生 的费用计 算 。 1 . 2 . 3 统 计 学 方 法 数 据 输 入 S P S S 1 3 . 0软 件 行
可提 高 医疗 护 理 质 量 , 缩短住院 时间, 降 低住 院 费用 。 关键词 : 急 性 细 菌性 痢 疾 ; 临床 路 径 ; 护 理 中 图分 类 号 : R 4 7 3 . 5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1 — 4 1 5 2 ( 2 0 1 3 ) 0 9— 0 0 3 3— 0 2 D OI : 1 0 . 3 8 7 0 / h i x z z . 2 0 1 3 . 0 9 . 0 3 3
L “Li y i n g,Sh iL e i ,XuZh e ,Qi nEn q i a n g
摘要: 目 的 探 讨 临床 护 理路 径 在 急 性 细 菌性 痢 疾 患 者 中的 应 用 效 果 , 为 急 性 细 菌 性 痢 疾 单 病 种 实施 临床 路 径 提 供 依 据 。方 法 将 1 7 6例 急 性 细 菌性 痢 疾 患 者 按 随 机 数 字表 法分 为 对 照 组 8 O例 、 观察组 9 6 例 。 对 照 组按 常 规 实施 护 理 , 观 察 组 按 临 床 路 径 实施 护 理 。 结 果 观 察 组 住 院 时 间显 著 短 于 对 照 组 , 住 院 费 用 显著 少 于 对 照 组 ( 均 P< 0 . 0 1 ) 。结 论 对 急 性 细 菌性 痢 疾 患者 实施 临床 路 径
第二节-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1)留取标本至接种的时间:此时间越短,阳性率越高, 如超过4小时才接种到培养基,阳性率明显下降。 (2)治疗:力争在服抗菌药物前留取标本,经有效抗菌药 物治疗者,平均2日内大便中细菌消失。
(3)大便性状:大便中脓血部分阳性率最高,粘液部分次
之,无渗出物的部分阳性率最低。
(4)病程:越早阳性率越高,病程3天以内的总阳性率可达
诊断:
依据:
2
一、概述
定义: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痢疾 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故称为志贺菌病。 ◆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流行于夏秋季。
◆主要表现: 急性起病 发热、腹泻、腹痛 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
(一)病原学
1.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菌
发生的原因,介绍主要治疗措施及效果, 以消除其焦虑心理。
Company Logo
(六)健康指导
1、预防宣传 (1)管理传染源 ◆消化道隔离至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或症状 消失后1周: ◆有关人员定期检查粪便,若发现带菌者及时隔 离、治疗 从事饮食行业人员 托幼工作人员 自来水厂工作人员
(二)切断传播途径:“三管一灭” (三)疫苗 ◆口服多价痢疾减毒活疫苗 ◆可免疫6-12个月 ◆流行期间,吃大蒜、马齿苋
3
4 5
(二)身体状况
潜伏期:1-4d(数小时-7d) 病情: ◆志贺氏菌感染常最重 ◆福氏菌次之,易变慢性菌痢 ◆宋内氏菌感染较轻,易误诊
分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 (一)急性菌痢:分4型: 1.普通型(典型) (1)全身中毒症状:内毒素所致 ◆急起 ◆畏寒、发热 ◆头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
(2)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3)大便: “菌痢三联征” ◆一日数次至数十次 ◆开始黄色稀便 ◆1-2日后转为典型粘液脓血便 ◆无粪质,不臭 (4) 体征: ◆全腹压痛,以左下腹为重:? ◆肠鸣音亢进 (5)预后:约1-2周痊愈,少数转为慢性
细菌性痢疾

第十一章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情境案例11-1 患者王先生,35岁,农民工。
因“发热、腹泻2天”入院。
患者有气无力地说:“从前天早晨开始就感觉全身不舒服,没有力气,感觉自己可能发热了,因家中无体温计,所有没有测量体温,而且开始拉肚子,开始为稀便,以后大便就带有脓血了,量不多,肚子一阵一阵的痛,今天呕吐两次,不想吃饭。
”体格检查:体温39℃,血压110/70mmHg,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0X109/L,中性粒细胞0.85;粪便常规:外观脓血便,镜检红细胞、白细胞满视野。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
其病理变化为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黏液脓血样大便为特征,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
菌痢主要发生于发展中国家,在我国本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发达国家。
本病常年散发,夏秋季多见(与降雨量多、苍蝇多、以及进食生冷瓜果食物的机会多有关),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但中毒性菌痢死亡率高,主要死于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
一、概述痢疾杆菌为革兰染色阴性杆菌,无鞭毛及荚膜,不形成芽胞,有菌毛。
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分为四群:A群痢疾致贺菌、B群福氏致贺菌、C群鲍氏致贺菌、D群宋内致贺菌。
我国以B群福氏致贺菌感染为主。
各型痢疾杆菌都可以产生内毒素,引起全身毒血症状;痢疾志贺菌还可以产生外毒素(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引起严重的临床表现。
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最适宜温度为37℃;在水果、蔬菜及腌菜中能生存10日左右;在阴暗潮湿及冰冻条件下生存数周;日光直接照射30min,加热60℃ 10min, 煮沸 2min即死;一般化学消毒剂及酸能将其杀灭。
痢疾杆菌进入人体是否发病取决于3要素:细菌数量、致病力、人体抵抗力。
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后,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少部分进入下消化道的细菌也受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肠黏膜表面分泌的特异性IgA的阻断作用而不能发病。
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精品课件 13
菌痢的临床类型及其特征表现
精品课件 14
六、鉴别诊断
1.急性菌痢主要和急性阿米巴痢疾鉴别。 2.慢性菌痢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 结肠癌和直肠癌: ② 慢性血吸虫病: ③ 克罗恩病: 3.中毒性菌痢应与下列病症相鉴别 (1)高热惊厥 (2)中毒性肺炎 (3)流行性乙型脑炎
精品课件 15
七、治疗
• 主要是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病原学治疗。 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 和磺胺类。
• 由于耐药菌株增加,最好应用≥2种抗菌药物, 可酌情选用磺胺类、喹诺酮类、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利福平等。
精品课件 16
七、治疗要点
急性菌痢病人首选敏感抗生素等抗感染治疗
给予镇静、解痉、物理降温等对症处理。 亚冬眠、止惊、抗休克等综合治疗。 慢性菌痢可联合用药,或保留灌肠。
精品课件 25
(二)病情观察
➢ 排便次数、粪便量和性状。 ➢ 抽搐先兆、发作次数、抽搐部位及间隔
时间。 ➢ 生命体征、脱水、休克征象、脑水肿及脑疝
等表现,瞳孔大小有无变化,两侧是否对称、 对光反应是否存在等。
精品课件 26
(三)对症护理
精品课件 8
四、流行病学资料
• 流行特征: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短暂,不 同菌群、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终年散发,但夏 秋季多见,儿童发病率最高。
• 病人的饮食情况和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是发病前 有无不洁饮食史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以及个人 和居住地及旅居处的卫生状况。
精品课件 9
菌痢传染流程图
精品课件 10
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护理
精品课件 1
学习目标
1.简述菌痢的流行病学特点 2.详述菌痢患者护理评估的主要内容 3.列出菌痢患者的主要护理诊断 4.能用学过的护理措施对菌痢患者实施护理 5.说出菌痢的预防和健康教育要点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常规

细菌性痢疾的护理常规【概念】: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病因】:痢疾杆菌有较强的致病性其致病作用主要是侵袭力和内毒素。
【临床表现】:一、急性菌痢:1、潜伏期1—2天。
2、分型:普通型:起病急,高热伴畏寒,寒颤,体温高达39摄氏度,伴头痛,乏力,食欲不振,排便次数增多,伴粘液便,左下腹压痛。
轻型:每天3—4次,粪便糊状或稀便,病程短,3—7天可痊愈。
中毒型:2—7岁,突然发热,体温高达40摄氏度,全身毒血症状,精神萎靡,频发惊厥。
(1)休克型:感染性休克表现(2)脑型:最为严重,脑膜炎,颅内压升高,中枢性呼吸改变。
(3)混合型:预后最为凶险。
二、慢性菌痢:1慢性迁延型2急性发作型3慢性隐匿型。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轻至中度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慢性菌痢可有贫血。
脓血便,无粪质,镜下大量脓细胞或白细胞。
【辅助检查】便培养【治疗要点】1、急性:(1)一般治疗:执行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二次阴性。
(2)病原治疗:执行原则上不短于5天。
(3)对症治疗。
2、慢性菌痢:(1)病原治疗:联合应用二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10—14天,重复1—3个疗程,药物保留灌肠+小量激素。
(2)对症治疗:肠功能紊乱—镇静,解痉挛药,菌群失调,双歧杆菌3、中毒性菌痢:(1)病原治疗:沙星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或联合应用(2)对症治疗:A阵静降温B休克型,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和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
C脑型应用20%甘露醇,,防治呼吸衰竭。
【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与痢疾杆菌内毒素激活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中枢导致体温过高有关。
2)腹泻:与肠道炎症,广泛浅表溃疡形成导致肠蠕动增强,肠痉挛有关。
3)组织灌注无效:外周组织与中毒性菌痢导致微循环障碍有关4)潜在并发症:中枢性呼吸衰竭。
【护理要点】1、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至症状消失2、病情观察:,神志变化,生命特征,抽搐先兆,瞳孔大小,正确记录出入量。
3、循环衰竭:体位头低脚高位,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应用血管活性性药,注意保暖。
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1.隔离措施:将患者单独隔离,避免与其他人接触,以免传染给他人。
用洗手液或消毒剂消毒双手,避免接触患者排泄物。
2.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以减轻细菌感染症状。
同时,必要时进行静脉输液以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3.监测体温: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并记录下来,以便观察疾病的变化和病情的进展。
4.饮食调理:在疾病的早期阶段,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这时应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蔬菜汤、稀饭等,以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
随着病情好转,可以慢慢过渡到软食或正常饮食,但要避免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5.补充水分:由于患者会出现腹泻和发热等症状,导致体液丢失较多,所以需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建议患者多饮清水、盐水、电解质溶液等,以帮助恢复水电解质平衡。
6.皮肤护理:由于患者在发热期间可能会出汗较多,导致皮肤容易湿润,容易发生皮肤感染。
因此,要定期清洗患者的皮肤,以保持干燥清洁,并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环境中。
7.观察并记录大便情况:及时观察、记录患者的大便情况,包括次数、颜色、质地等,并及时报告给医生。
同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血便等异常现象。
8.定期更换床单和内衣:由于细菌性痢疾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所以需要定期更换患者的床单和内衣,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
9.心理照顾:细菌性痢疾会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会引起焦虑和抑郁等情绪。
护理人员应该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支持,与患者进行交流,疏导情绪,帮助患者度过难关。
10.教育指导: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细菌性痢疾的相关知识,包括传染途径、预防措施、饮食指导等,以帮助他们了解疾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以上是细菌性痢疾护理的一些建议。
在护理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向医生报告,确保患者得到适当的治疗和护理。
同时,也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照顾,使其能够积极面对疾病,加快康复。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样大便。
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或缺如,病情凶险。
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
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
疗效欠佳或慢性变多是因为未经正规治疗、未及时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
临床表现1.急性菌痢:急性腹泻,伴有发冷、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全腹压痛、左下腹压痛明显。
2.急性中毒型菌痢(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
肠道症状轻或缺如。
3.慢性菌痢:有持续轻重不等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的痢疾症状,病程超过两个月。
发病原因细菌性痢疾(一)传染源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
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性隐慝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招标。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症状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3天(数小时至7天)。
细菌性痢疾(一)急性菌痢可分为三种类型。
1.急性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多为38~39℃以上,伴头昏、头痛、恶心等全身中毒症状及腹痛、腹泻,粪便开始呈稀泥糊状或稀水样,最多,继则呈粘液或粘液脓血便,量不多,每日排便十次至数十次不等,伴里急后重。
左下腹压痛明显,可触及痉挛的肠索。
病程约一周左右。
少数患者可因呕吐严重,补液不及时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发生继发性休克。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护理效果观察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护理效果观察【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细菌性痢疾治疗中的临床护理效果,期许为临床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观察统计。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1.2.1 护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和本病的病理学知识可知,本病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高热、腹泻、腹痛、褥疮、焦虑等问题。
1.2.2 护理方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
①心理护理:由于细菌性痢疾患者受到疾病的折磨,担心影响工作和生活,在心理上通常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等心理障碍,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对患者进行细心的开导,并用通俗的语言向患者解说本病的病理学知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建立量好的护患关系,以便使患者能够较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②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当针对这类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饮食应当注意讲究卫生。
③指导患者合理休息:患者在发病初期,由于病情比较严重,护理人员应当告知患者尽量多休息,等患者病情又随缓和后可以让患者适当进行运动。
④饮食指导:对于急性痢疾患者来说,不应当饱食也不能不食,告知患者最好的进餐方式是少量多次进食,在患者发病初期如果有呕吐不止的症状,可以为患者静脉注射营养液,以保持患者正常的营养供给,患者停止呕吐后可以让患者进食流质食物,等到患者病情好转才可恢复正常饮食。
⑤卫生护理:因为病理原因,这类患者大便次数通常比较多,多以应当保持患者床褥和肛门部的清洁,以免出现重复感染。
⑥高热护理:细菌性痢疾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惊厥等症状,患者在日常护理中应时刻观察患者的提问情况,发现患者有高热症状应立即给予相应的降温措施,情况严重的还应当及时告知医生。
⑦腹泻、腹痛的护理:医护人员应当注意为患者保暖,尤其是患者的腹部最好有热水袋进行取暖,不应让患者引用冷水,以减轻患者腹痛、腹泻的发生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性痢疾的护理常规
【概念】: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病因】:痢疾杆菌有较强的致病性其致病作用主要是侵袭力和内毒素。
【临床表现】:
一、急性菌痢:
1、潜伏期1—2天。
2、分型:
普通型:起病急,高热伴畏寒,寒颤,体温高达39摄氏度,伴头痛,乏力,食欲不振,排便次数增多,伴粘液便,左下腹压痛。
轻型:每天3—4次,粪便糊状或稀便,病程短,3—7天可痊愈。
中毒型:2—7岁,突然发热,体温高达40摄氏度,全身毒血症状,精神萎靡,频发惊厥。
(1)休克型:感染性休克表现(2)脑型:最为严重,脑膜
炎,颅内压升高,中枢性呼吸改变。
(3)混合型:预后最为凶险。
二、慢性菌痢:
1慢性迁延型
2急性发作型
3慢性隐匿型。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轻至中度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慢性菌痢可有贫血。
脓血便,无粪质,镜下大量脓细胞或白细胞。
【辅助检查】便培养
【治疗要点】
1、急性:
(1)一般治疗:执行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二次阴性。
(2)病原治疗:执行原则上不短于5天。
(3)对症治疗。
2、慢性菌痢:
(1)病原治疗:联合应用二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10—14天,重复1—3个疗程,药物保留灌肠+小量激素。
(2)对症治疗:肠功能紊乱—镇静,解痉挛药,菌群失调,双歧杆菌
3、中毒性菌痢:
(1)病原治疗:沙星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或联合应用
(2)对症治疗:
A阵静降温
B休克型,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和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
C脑型应用20%甘露醇,,防治呼吸衰竭。
【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痢疾杆菌内毒素激活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中枢导致体温过高有关。
2)腹泻:与肠道炎症,广泛浅表溃疡形成导致肠蠕动增强,肠痉挛有关。
3)组织灌注无效:外周组织与中毒性菌痢导致微循环障碍有关
4)潜在并发症:中枢性呼吸衰竭。
【护理要点】
1、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至症状消失
2、病情观察:,神志变化,生命特征,抽搐先兆,瞳孔大小,正确记录出入量。
3、循环衰竭:体位头低脚高位,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应用血管活性性药,注意保暖。
4症状护理。
【健康指导】
1、对病人的指导:
菌痢应及时隔离,治疗,粪便消毒对于传染源的控制极为重要,应向病人及家属说明、病人应按时、按量、按疗程坚持服药,争取急性期彻底治愈慢性菌痢病人应注意避免进食生冷食物、暴饮暴食、过度紧张和劳累、受凉、吃不洁或腐败的食物。
2、疾病预防指导:
保持居家环境卫生,防蝇灭蝇,可减少或避免发病,凡从事餐饮工作时要洗手,凡从事服务性行业者定期健康检查,在痢疾流行期间,易感者可口服痢疾减毒活疫苗提高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