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 教案
大学细菌性痢疾的教案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2. 培养学生预防和控制细菌性痢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卫生知识的重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1. 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2.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教学难点:1. 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细菌性痢疾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引起学生兴趣。
2. 提问:什么是细菌性痢疾?它有什么危害?二、新课讲授1. 病原学- 介绍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志贺菌属(痢疾杆菌)。
- 讲解痢疾杆菌的分类和特点。
2. 流行病学- 讲解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如粪-口途径、食物污染等。
- 分析细菌性痢疾的易感人群,如儿童、青壮年等。
3. 临床表现- 介绍细菌性痢疾的典型症状,如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
- 讲解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如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等。
4. 治疗方法- 介绍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原则,如抗菌治疗、对症治疗等。
- 讲解常用的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氟哌酸、黄连素、头孢霉素等。
5. 预防措施- 强调个人卫生,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烫等。
- 介绍集体单位的预防措施,如定期检查炊事员、保育员的大便,做好消毒工作等。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细菌性痢疾的预防和控制提出建议。
2.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细菌性痢疾的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细菌性痢疾的最新研究进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使学生了解该疾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后,学生可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细菌性痢疾的最新研究进展,提高自己的医学素养。
细菌性痢疾培训计划

细菌性痢疾培训计划一、培训背景细菌性痢疾是由致病性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物、水源传播。
细菌性痢疾病原体主要为志贺氏菌,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和一些资源匮乏地区,痢疾流行与不良的卫生条件和环境卫生水平密切相关。
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对个人和群体健康带来重大威胁。
因此,对细菌性痢疾的防控和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细菌性痢疾防控意识和应对能力,特开展此次培训。
二、培训目标通过本次培训,使参训人员了解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防控措施,提高其预防和处理细菌性痢疾的能力。
三、培训对象从事卫生监督、医疗卫生、饮食服务等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
四、培训内容1. 细菌性痢疾病原概况(1)病原微生物概况(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2. 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1)病情特点(2)流行病学特征3. 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1)症状(2)诊断4. 细菌性痢疾防控措施(1)个人卫生防护(2)环境卫生管控(3)食品安全控制5. 细菌性痢疾应急处理(1)病人隔离(2)传染病报告(3)采取措施五、培训方式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六、培训时间本次培训为期3天。
七、培训地点本次培训地点为公司会议室。
八、培训效果评估培训结束后,将通过考试、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参训人员进行培训效果评估。
以上即为本次细菌性痢疾培训计划的全部内容,希望通过本次培训,能够使参训人员更加全面地了解细菌性痢疾,提高其预防和处理该疾病的能力,为社会的卫生健康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医科大学教案传染病学细菌性痢疾

中国医科大学教案系(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学科:传染病学授课题目:细菌性痢疾授课对象:五年制临床医学授课时间:2006 年3 月22日10:10时至2006 年3月22 日12:00 时授课教师:王雪莲中国医科大学教务处制教案[Syllabus (teaching period plan)]也称课时计划。
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
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
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
有的教案还列有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如电影、投影、录像、录音等)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后自我分析等项目。
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①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③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平行班用的同一课题的教案设计,根据上课班级学生的实际差异宜有所区别。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分册143~144页,1985年10月版,供教师在书写教案时参考)说明本教案以讲授一个单元(2~4学时)或一次实验(实习)为单位填写。
填写时要用钢笔填写,字迹要清晰、工整,按表中项目逐一填写。
教师要在授课前将本教案交教研室主任审阅,通过后方可授课。
在授课结束三日内将本教案中本单元教学总结栏填写后,交教研室存档。
细菌性痢疾安全教育

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化湿止 痢功效的中药汤剂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可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缓解腹痛、腹 泻等症状。
食疗调理
中医食疗可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提供个性化的饮食 建议,以辅助治疗细菌性痢疾。
耐药菌株感染应对策略
01
02
03
04
加强药敏监测
定期对细菌性痢疾患者进行药 敏试验,及时发现耐药菌株, 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使用含氯消毒剂对家居 表面、餐具、玩具等进 行定期擦拭或浸泡消毒 。
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 等需用漂白粉或生石灰 进行消毒处理后再排放 。
避免共用毛巾、牙刷等 个人物品,减少交叉感 染的风险。
患者心理关怀和沟通技巧
01
02
03
04
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 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 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发病原因
志贺菌经消化道感染人体后,引起结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并释 放毒素入血。
流行病学特征
02
01
03
常年散发,夏秋多见。
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儿童和青壮年是高发人群 。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 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黏液脓血便等,同时伴有全身毒血 症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 (或)中毒性脑病。
感谢聆听
细菌性痢疾安全教育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CT
• 细菌性痢疾基本概念与特点 • 预防措施与日常生活管理 • 治疗方法及药物选择策略 • 家庭护理与康复期管理建议 • 学校和社区防控工作部署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挑战
大学细菌性痢疾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预防细菌性痢疾的发生。
3. 增强学生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2. 细菌性痢疾的防治措施和健康教育。
教学难点:1. 学生对细菌性痢疾的严重性和预防措施的认识。
2. 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细菌性痢疾的基本情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细菌性痢疾吗?请谈谈你对细菌性痢疾的了解。
二、讲授新课1. 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 介绍痢疾杆菌的分类、形态、致病性等。
- 讲解痢疾杆菌的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2. 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 分析细菌性痢疾的流行季节、地区和人群特点。
- 讲解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和流行原因。
3.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 介绍细菌性痢疾的潜伏期、症状和并发症。
- 讲解细菌性痢疾的鉴别诊断。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预防细菌性痢疾?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预防细菌性痢疾的方法。
四、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细菌性痢疾的严重性和预防措施。
2. 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细菌性痢疾的认识。
2. 提问:你们认为预防细菌性痢疾最关键的是哪些方面?二、讲授新课1. 细菌性痢疾的防治措施- 介绍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方法,如抗菌药物、对症治疗等。
- 讲解细菌性痢疾的预防措施,如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环境消毒等。
2. 健康教育- 讲解如何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 分享预防细菌性痢疾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细菌性痢疾?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预防细菌性痢疾的方法。
第12课:细菌性痢疾 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体育)学科集体备课表样备课时间9.25 主备人所在单位学校备课时间9.25 复备人复备人所在单位课题第12课:细菌性痢疾课型室内项目内容修改栏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症状和预防方法及食用了被病菌和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会导致传染细菌性痢疾的疾病。
2.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自己的饮食卫生。
顺序教学内容场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练习分量评论与修改次数时间准备部分导入新课:让所有的学生做一个小医生,这时有这样的一位小朋友,他刚吃了食物不久,就感觉到肚子疼,头疼,发烧,怕冷,全身不舒服,一天下来去了十几次厕所,开始是比较稀薄的大便,后来就出现,稀薄得像鼻涕一样的东西,并且还有血丝。
教室现在请问各位小医生,你们知道他到底得了什么病吗?老师进行总结,进而导入新课。
基本部分教学重难点: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症状和预防方法及在平时生活中应该怎样注意自己的饮食卫生。
四、巩固新知:1. 安排小老师上台发言的内容和要求,给与学生几分钟,自行准备。
2. 发言演示,比比看,谁的发言最精彩。
1、什么是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在夏、秋两季盛行。
2. 细菌性痢疾的症状:肚子疼,头疼,发烧,怕冷,全身不舒服,一天下来去了十几次厕所,开始是比较稀薄的大便,后来就出现,稀薄得像鼻涕一样的东西,并且还有血丝。
3. 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饮食,吃了不洁的食物会导致细菌性痢疾和其他疾病。
4.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方法:①不吃变质、过期的食物和饮料。
②饭前洗手。
③不喝生水。
④生吃瓜果要洗干净。
⑤餐具要洗净且消毒。
⑥用炊具时,熟识要和生食分开。
⑦病人用过的餐具用品要洗净消毒。
结束部分板书设计:一、细菌性痢疾二、细菌性痢疾的症状三、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四、细菌性痢疾的预防方法五、智力大比拼场地器材预计效果密度:心率:教学反思。
细菌性痢疾教案

细菌性痢疾教案教案标题:细菌性痢疾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向学生介绍细菌性痢疾的定义、病因、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方法。
通过教学,学生将了解到如何预防细菌性痢疾的发生,并且能够采取正确的措施应对该疾病。
教学目标:1. 知道细菌性痢疾的定义、病因和传播途径。
2. 理解细菌性痢疾的症状和危害。
3. 掌握预防细菌性痢疾的方法和措施。
4. 了解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方法和预后。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黑板。
2. 细菌性痢疾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
3. 细菌性痢疾的传单或宣传资料。
4.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和治疗手册。
5. 细菌性痢疾的案例研究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细菌性痢疾是什么吗?有哪些症状?”2. 引导学生讨论并概括出细菌性痢疾的定义和症状。
知识讲解:1. 使用幻灯片或黑板展示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2.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源向学生展示细菌性痢疾的症状和危害。
3. 分发细菌性痢疾的传单或宣传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该疾病。
讨论与案例研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预防细菌性痢疾的发生。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细菌性痢疾的案例进行研究,并向全班汇报该案例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总结与评价:1. 回顾细菌性痢疾的定义、病因和传播途径。
2. 强调预防细菌性痢疾的重要性,并总结预防措施。
3. 讨论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方法和预后。
4. 对学生进行小测验,评估他们对细菌性痢疾的理解程度。
拓展活动:1. 邀请专业人士来校进行关于细菌性痢疾的讲座或座谈会。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卫生部门或医疗机构,了解细菌性痢疾的防控工作。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2.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细菌性痢疾的定义、病因和传播途径?3. 学生是否能够掌握预防细菌性痢疾的方法和措施?4. 是否需要增加更多的案例研究和互动环节,以加深学生对该疾病的理解?。
三上《健康教育》第二课预防细菌性痢疾_20120901025831180

第二课预防细菌性痢疾
教材版本
苏少版
教学课时
共1课时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食用了被病菌、病毒污染的事物和水后会感染细菌性痢疾等疾病。
2.使学生了解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症状和预防方法。
3.教育学生注意饮食的清洁卫生。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症状和预防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症状和预防方法。
5.预防细菌性痢疾要注意做到哪几点?
A.不吃已经变质的食物;
B.不吃没洗干净或苍蝇叮过的瓜果等食物;
C.饭前便后要洗用炊具;
F.不吃病人吃剩的食物;
6.完成书第11页“查一查”
7.了解书本第11页“小辞典”上的知识。
三、小结
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二课预防细菌性痢疾
教学反思
教学准备
课前了解学生中有哪些曾因吃不洁食品或饮料而拉肚子的。
教学过程
修注栏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预防细菌性痢疾。
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知识?
二、学习新课
1.师讲述小强患细菌性痢疾的故事。
2.师:同学们有患过类似病的吗?请你说说当时患病、治病的经过。
3.什么是细菌性痢疾?在书上找到答案划下来。
4.为什么细菌性痢疾在夏、秋季特别流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皮,而不能致病。
2、痢疾杆菌致病机制:
痢疾杆菌 胃(粘膜屏障)细菌被清除(胃酸分泌正常,细菌数量少)
(粘膜上皮细胞)结肠 不引起发病(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和分泌型IgA的作用)
经基底层,进入结肠粘膜固有层(繁殖、释放毒素)
1起病急,有畏寒、发热,;
2全身中毒症状: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
3肠道表现: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大便每日 十余次或数十次,量少,始为稀水便,1~
2天粘液脓血便。重者(老幼患者)可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体征: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
4病程:1~2周,多可自行恢复
5演变:少数可转为慢性。
2、轻型(非典型型):
11.简要介绍预防 10分钟
12.小结 10分钟
断诊断性测试
时间:5分(根据教学需要择用)
1.简述急性普通型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特点(包括症状、体征及大便常规的特点)
2.细菌性痢疾的病变部位
授课教师:时春红教研组长:教务科:
长 沙 卫 生 职 业 学 院 教 案 纸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教学重点:
1.介绍病原菌的侵袭力和肠毒素在普通型菌痢及中毒型菌痢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别是急性和中毒型菌痢的主要临床表现特点,临床分型。
8.实验室检查 10分钟
简要介绍血、大便常规特点,病原
学检查,其中突出介绍大便常规的特点。
9.治疗 10分钟
讲授
精讲、讨论
精讲
精讲、讨论
精讲、讨论
演示、讲授
精讲
精讲
精讲
精讲、提问
互动讨论
小结
教案
教材
参考书
多媒体教学
图片
图表
10.护理措施(重点) 25分钟
引起炎症反应和小血管循环障碍
①内毒素:发热、毒血症,作用三大系统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 引起急性微循环衰竭、感染
性休克、DIC及重要脏器衰竭。临床表现:1)中毒性痢疾(休克型、脑型、混合型)休克型主要
为:感染性休克、脑型则以脑水肿或脑疝引起的昏迷、抽搐与呼吸衰竭
②外毒素:不可逆性的抑制蛋白质合成,从而导致上皮细胞损伤, 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毒综
2.讲解急性和中毒型菌痢的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分型,诊断方法及鉴别诊断的要点。
3.讲解菌痢的治疗、中毒型菌痢高热、惊厥的对症处理,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的抢救。
教学难点 :菌痢的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一、概述
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菌痢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终年
散发,可引起流行。其主要病理变化: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
4. 流行特征:三间分布:时间、地点、人。时间:终年散发,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从五月开始
上升,8—9月达高峰,10月以后逐渐减少。地点: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人:5岁以下儿童
四、发病机理
1、细菌入侵后的致病因素:
1疾杆菌因素 ① 数量 若105,75%发病;若180,22%发病
② 致病力 毒素(内、外毒素),吸附及侵袭力
排粘液血脓便伴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烧及全身中毒症状。重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
毒性脑病。可反复感染,一般为急性,少数迁延成慢性。
二、病原学
1.一般特征: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有菌毛、无鞭毛、荚膜及芽胞杆菌。我
国目前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占优势,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为慢性,宋氏志贺菌感染引起症状轻,
1全身中毒症状轻,可无发热或仅低热
2肠道症状轻,急性腹泻,每日数次,大便有粘液而无脓血便,有轻微腹痛及左下腹腹痛
合症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1—2日(数小时~1周)潜伏期长短和临床症状轻重取决于1)病人的年龄2)抵抗力
3)感染细菌的数量4)毒力5)菌型等因素
根据病程长短及轻重可以分为下列各型:
(一)急性菌痢
根据毒血症和肠道症状轻重,可以分为4型:
第 2页
长 沙 卫 生 职 业 学 院 教 案 纸
1、普通型(典型菌痢):
2. 传播途径:1)本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随病人粪便排出后,通过手、苍蝇、食物和水。
第 1 页
长 沙 卫 生 职 业 学 院 教 案 纸
经口感染。如食物Biblioteka 水被污染,则可引起食物型或水型爆发流行。
2)生活接触传播,即接触病人或带菌者的生活用具而感染。
3. 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免疫短暂而不稳定,各群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易反复感染。
4. 了解本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各型菌痢的基本病理改变、当前流行菌株的耐药情况及预防措施。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1.内容导入 5分钟
询问学生有否腹泻的经历与感受,引导学生对该病的关注与注意力。
2.概述 5分钟
简要介绍菌痢的概念、流行病学特点、肠道病变与临床表现特征。
3.病原学 10分钟
介绍痢疾杆菌的分群、分型、我国的流行菌群。
4.流行病学 20分钟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
5.菌痢的发病机制(重点) 20分钟
详细介绍志贺菌的侵袭力和内、外毒
素的致病机理,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6.病理解剖 5分钟
简要介绍病变部位,急、慢性菌痢及
中毒性菌痢的肠道病变特点。
7.临床表现(重点) 25分钟
详细讲授菌痢的主要症状及体征,特
(2) 内毒素 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及休克
外毒素(志贺菌素);有肠毒性、神经毒性和细胞毒性。
致病性:痢疾志贺菌-重;福氏志贺菌-慢性;宋内氏志贺菌-轻。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包括急、慢性菌痢病人和带菌者。非典型病人、慢性菌痢病人及无症状带菌者由于症
状不典型而容易误诊或漏诊,且管理困难,因此在流行病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目标教学教案(首页)
专业:护理学科:传染病护理学班级2011级护理5-6班授课时间:4月22、24日
单元:第三章课题:细菌性痢疾课时:4学时
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
教学活动
教学资源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分型、诊断及急性菌痢的病原学治疗。
2.掌握细菌性痢疾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3. 熟悉各型菌痢的治疗,特别是中毒型菌痢的抢救治疗;急性菌痢及中毒性菌痢的发病机制。
多呈不典型发作,痢疾志贺菌的毒力最强,可引起严重症状。
2.志贺菌属的分型:按O抗原结构及生化反应(甘露醇)分 :4群40型。各群、型之间无交叉
免疫。
3. 存在于病人和带菌者的粪便中,抵抗力弱。 痢疾 < 鲍氏 < 福氏 < 宋内
4.致病因素:
(1)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后,繁殖并散播到临近细胞,由毒素引起细胞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