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1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边塞军旅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个人、民族、国家,在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的社会氛围中,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重要音符,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是前无古人的。

咏史怀古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之中。

羁旅乡思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他乡,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咏物抒怀

咏物抒怀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源远流长,是诗歌丰富多样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咏物诗的特点是“不粘不脱”,也就是说,要写出较好的咏物篇章,就要做到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物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

社会写真

讽喻诗就是诗人有意识地观察现实,用诗反映社会问题,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使之有助于朝政的革新与世道的改正。其艺术特点是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人生感慨

一切的喧哗都会散落成尘,所有的容颜都会很快老去,而我们的生命,亦如朝露昙花般短暂,让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遐想、去挥霍。所以,古往今来不乏才智卓绝之士,昂首问天,放下

了一切不必要的东西,专注于永恒的探索。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

人生感慨。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

春 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

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

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

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

多病不能寻。

【注】 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梅尧臣妻子谢世后次子病逝。②“青帘”指酒旗。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凉。诗人借景抒情,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尾联“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诗的颔联,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具有代表性的蝶和花来写天气之寒的。五、六句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

【思考】 这首诗的颔联是如何写春寒之景的?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辨识

1.单音字

山暝.(mínɡ) 前浦.(pǔ) 汗漫.

(màn) 侍御.(yù) 青黛.(dài) 金阙.

(què) 沓嶂.

(zhànɡ) 2.多音字

将⎩⎪⎨⎪⎧将.要(jiānɡ)将.进酒(qiānɡ) 塞⎩⎪⎨⎪⎧楚塞.(sài)堵塞.(sè)

期⎩⎪⎨⎪⎧约期.(qī)期.年(jī) 斗⎩⎪⎨⎪⎧南斗.(dǒu)斗.

智(dòu) 诘⎩⎪⎨⎪⎧摩诘.(jié)诘.

屈聱牙(jí) 二、字形辨认

⎩⎪⎨⎪⎧cānɡ(沧)海lún(沦)落 ⎩

⎪⎨⎪⎧波lán(澜)斑lán(斓) ⎩⎪⎨⎪⎧宫què(阙)上què(阕) ⎩

⎪⎨⎪⎧叠zhànɡ(嶂)zhànɡ(障)碍 三、词语释义 ①云锦张:像云锦一样铺展开来。云锦,如锦绣一般的云霞。 ②遥寄:远寄。 ③流雪山:比喻长江卷起的白浪翻滚,堆叠汹涌如雪山。 ④苍苔没:被青苔掩盖。 ⑤南斗:星宿名,即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共有六星。

⑥青黛:青黑色。

⑦九垓:九天之外。

⑧琴心三叠:道教气功修炼法,这里指修炼的功夫很深,达到心和气静的境界。

四、名句默写

①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②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③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1.走近作者

(1)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

四十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

排遣仕途的失意。其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

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二百六

十余首。

(2)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

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

肃天水市)。二十五岁辞亲远游,寓居安陆(今属湖北)。天宝元年

(742),被征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与当政者不合,被迫离京。

东游齐鲁,南下吴越。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

白集》传世。

2.写作背景

(1)《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时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落第之后,为了排遣苦闷,出游吴越,本诗即写在途中。这首诗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桐庐江为浙江流经桐庐县境一段的别称,又名桐江。

(2)《汉江临眺》

唐代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时年四十岁,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去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流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舒畅的。在去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汉江临眺》即来到汉江登临眺望。

(3)《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公元760年(肃宗上元元年)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游庐山时作了这首诗。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西南)人,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3.相关知识

(1)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2)我们所说的山水诗派,包括盛唐时期到中唐时期以山水为审美对象来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一些诗人,不仅是王孟、裴迪、常建、储光羲等盛唐诗人,而且也包括如刘长卿、韦应物、柳宗元等中唐诗人。

, [学生用书P3])

1.如何理解“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这句诗?

【点拨】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出来。次句写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简直就要激荡起来,它似乎无法控制,像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

2.“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句诗有何独到的妙处?

【点拨】这是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这首诗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3.怎样理解李白的“一生好入名山游”?

【点拨】李白的“一生好入名山游”,观其前半生,其动机主要在培养性情和养名,以求一朝为君王所重,顺利走上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因此,他在探访名山大川的同时,又四处干谒地方官,盼望他们能推荐自己,《上安州裴长史书》《与韩州书》等,其实都是李白干谒求仕途之作。观其后半生,李白常借寻仙和纵情山水的方式,来解脱自身由于理想不能实现和个性受到束缚的愤懑。他是把神仙世界当成没有权贵和黑暗腐败现象的美好境界来追寻的,所以他一生漫游了无数的名山大川,纵情于山水之中,寄意于现实之外。

4.《汉江临眺》的首联具有什么特点?

【点拨】这首诗的首联作者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莾莾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5.《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的韵律有何变化?

【点拨】这首诗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诗的韵律随诗情变化而显得跌宕多姿。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舒展,音调平稳徐缓。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转高阳韵,音韵较前提高,昂扬而圆润。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删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更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柳宗元《渔翁》中的渔翁过的是这么凡俗的生活,何以能吸引作者呢?

【各抒己见】

A认为:渔翁的孤单是自由,作者的孤单是寂寞。作为诗中唯一的人物形象,渔翁无疑是孤单的,但是,这种孤单,并没有显示出普通意义上的灰暗色调,却在“欸乃一声山水绿”的烘托下,呈现出一种孤高傲世的明丽之美。渔翁泛舟江上,自渔自乐,何其快哉!起居行止,随心所欲,何其自由!反观作者,一介贬谪之人,政治前途一片灰暗不说,一般的亲朋来往基本断绝,甚至身家性命也是岌岌可危,言行谨慎,可谓如履薄冰,纵然寄情山水,终是胸中块垒,不得自由。

B认为:

C认为:

, [学生用书P4])

一、写法归纳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汉江临眺》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二、技法指导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运用借景抒情法,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到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

三、随堂练笔

任选一景,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加以描绘,写一段文字(片断),要求语言优美,不少于80字。

四、他山之石

走进这片自然,脚踩在片片磐石上,听那溪流潺潺、泉水叮咚;看着溪水与小石共舞,

激起阵阵浪花,飞珠溅玉,似玛瑙、如水晶,形成一个恍惚迷离、令人如醉如痴的世界。这水,宁静了我的心,怡悦了我的情,让我“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过,停在岸边的湿地上,静静地吮吸着甘露琼浆。我轻轻地靠近她,她飞起、飞去,和我捉起了迷藏。突然间,一群蝴蝶飞来又飞去,飞向了花丛。美丽的花儿,邀来了五彩斑斓的小精灵,花的海洋顿时热闹起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花儿和蝶儿嬉戏着,打闹着,撩拨得我不能自已,于是融入其中,与花蝶共舞。

一、课内素材开发

孟浩然未受重用

孟浩然四十多岁时才到京师游历,他曾在太学作诗,满座宾客都感慨佩服,无人能及。一次,大诗人王维邀请他到内署,忽报唐玄宗到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但孟浩然却惊慌地躲到了床底下。王维实话实说,玄宗大喜道:“我听说过这个人,但从来没有见过,他为什么要害怕得躲起来呢?”急忙叫孟浩然来见。这原本是能让他平步青云的大好时机,但他又没好好把握。当皇帝问他的诗时,他朗诵的又是怨天尤人之诗,到了“不才明主弃”一句,唐玄宗很不高兴地说:“你自己不想做官,我何尝抛弃过你,为什么要诬蔑我呢?”于是孟浩然被放还,一生未受重用。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机遇”“把握自我”“错失良机”等有关命题或话题作文中。

【类文示例】

生于盛唐时代的孟浩然,少年亦是饱读诗书,诗赋也非等闲之辈,原先也有一腔积极入世的态度,然而后来却因看不惯庙堂污秽之事,于是拂袖而去归隐山林;但是孟浩然并非不愿入世为官。这种矛盾与无奈,致使他只是身隐心不隐。当孟老先生站在洞庭湖上,望着滔滔河水滚滚拍打岳阳城时,又怎能没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激荡心情呢?又怎能不生“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内心向往呢?

二、课外素材储备

邹市明发文立志夺回金腰带

爱妻冉莹颖评论力挺继续战

7月28日,36岁的大满贯拳王邹市明在上海爆冷输给了日本选手木村翔,一时间全国观众十分失落。赛后,邹市明在拳台上称自己已经老了,打不动了,而很多人认为邹市明或就此退役,结束自己22年的拳击生涯。不过,北京时间7月31日5时许,邹市明通过社交平台郑重表示,自己不会就此退役,并立志要把失去的金腰带夺回来,邹市明发文称:“我信命,但不认命。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失去的,夺回来,是个男人继续战斗!”随即,邹市明妻子冉莹颖评论道:“黎明时分,耳旁传来坚定的誓言!我也想说:我信你,也认你!

生命不息,追随不止。缺失的,补回来!真心男人,继续战斗!”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坚强不屈”“持之以恒”“勇于奉献”“支持”“信任”等有关话题的写作中。

【类文示例】

邹市明耗尽了能量,像一团烟火在天空中散尽了。他吸引了诸多人的眼球,做了中国职业拳击到目前为止最有意义的一次推广。虽然失败了,但不退役的邹市明未来何时参赛目前不得而知,他是否能夺回金腰带也是未知数,但他对拳击事业的执着得到了大家的尊敬。他打了22年的拳击,他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到拳击,他让更多的中国人支持拳击。他在人们的心里永远是中国拳王,永远是最棒的!

, [学生用书P5])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1~2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这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答案:意境深沉浑厚或雄浑苍凉,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乡怀友之情。

2.诗的前两联写景选取了哪两个角度?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其好处。

答:

答案:前两联每联都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写景。首联先写使人愁的猿声,后写沧江急流景象;次联写风吹树叶的鸣声,后写孤舟的景象,从而写出了凄凉惆怅的情境。

(二)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3~4题。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3.对这首诗的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前人评论说“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中三昧”。你认为前人的评价是否中肯?为什么?

答:

答案:这一评论是十分中肯的。“三昧”本是佛家用语,古人用来指文学创作中的奥妙、诀窍或最高境界,这里是说王维用诗的语言创造出了形象鲜明的艺术画面:浩渺无际的汉水仿佛流到天地之外去了,浅淡迷蒙的山若隐若现,一幅疏阔淡远的水墨画便如在眼前了。

4.简析颈联“浮”“动”两个字运用的妙处。

答:

答案:“浮”“动”两个字用得极好,写出了诗人临江泛舟时,所见景物的特点及特有的感受。诗人所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原来是江水波浪起伏,舟随波动,舟中人却产生了城邑、天空在动荡的错觉。诗人正是用这种错觉,写出了汉水阔大而又磅礴的气势。

二、语言运用

5.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答:

答案:(示例1)洗完衣服的少女拎着水桶,踏着月色,从婆娑的竹林间穿过,伴着银铃般的笑声,叽叽喳喳地打闹着归来。

(示例2)月光在竹林中洒下斑斑光点,四周一片寂静。一阵风吹来,传来洗衣归来的少女的喧哗。话音如玉盘落珠般清脆,笑声如银铃摇动般响亮,是这般地无忧无虑。

6.根据文意,依照画线句的句式,用举例的方法扩展语句。

翻开古往今来的诗词,你可以一一品味诗人们深切的思想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读王维、孟浩然,你懂得了什么是钟情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着,品着,你已经和诗人们融为一体了,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答案:(示例)读杜甫、白居易,你懂得了什么是关心民间疾苦读陆游、辛弃疾,你懂得了什么是爱国情怀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山冥听猿愁戴高帽隐忍苟活迫不急待

B.沧江急夜流出洋相如火如荼平心而论

C.金阕前开二峰长霓虹灯百无聊赖自行其是

D.先期汗漫九垓上缔造者宽宏大量人情事故

解析:选B。A项,“冥”应为“暝”,“急”应为“及”;C项,“阕”应为“阙”;D 项,“事”应为“世”。

2.下列各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浦:水边,这里指水面

B.庐山秀出

..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秀出:美好特出

C.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嶂:屏障

D.先期汗漫

..九垓上

汗漫:不可知的意思,这里指代不可知之神

解析:选C。嶂:像屏风一样的山。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银河倒挂三石梁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徘徊于斗牛之间

D.求人可使报秦者

解析:选D。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定语后置句。

4.下列对三首诗歌的欣赏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

B.《汉江临眺》中诗人泛舟汉江,以浓墨重彩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

C.《汉江临眺》这首诗笔法飘逸,错落有致,优美素雅,意境壮阔,就像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风物景色画。

D.《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是一首咏物怀古诗,通过对自我形象的描绘和庐山景物的生

动刻画,表现了诗人晚年流放归来、政治理想破灭后想要寄情山水的心境。

解析:选A。B项,“以浓墨重彩的笔墨”错误;C项,应为“水墨山水画”;D项,“咏物怀古诗”应改为“记游抒怀诗”。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阙题

刘眘虚【注】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者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英年早逝。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C.“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解析:选A。B项,“淡淡的忧伤”错。C项,“孤寂”应改为“宁静”。D项,“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

6.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酌酒与裴迪①

王维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②,朱门先达笑弹冠③。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注】①裴迪:唐代诗人,是王维的好友。②按剑:发怒时准备拔剑的动作。③弹冠:弹去帽子的灰尘,准备做官。

7.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酌酒与君君自宽”一句照应了诗歌的题目。“宽”一字,既是宽人也是宽己。

B.“朱门”一词用了借代手法,借指富贵。这句是说仕途得意的人们在相互庆祝。

C.颈联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衬托作者的心情,对情感表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D.此诗是王维为劝慰裴迪而作的七言律诗,文中多处使用典故,意蕴丰富。

解析:选B。B.原诗是说先做官的人去嘲笑那些后做官的人,表现官场的相互排挤。

8.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作者为友人倒酒,进行劝慰,其实是和友人一起借酒消愁。②对人情无常、世态炎凉的感慨和激愤。③不问世事的旷达超凡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寻雍尊师①隐居

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②卧,松高白鹤③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注】①雍尊师:姓雍的道师,名字、生平不详。尊师是对道士的尊称。②青牛:传说老子乘青牛西游,过函谷关,赴流沙而不返。③白鹤:传说汉代桂阳人苏耽成仙,有白鹤来迎。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起势不凡。“峭”状群峰之势,“碧”绘其色,补以“摩天”二字,壮观的景象全出。“逍遥”赞美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

B.颔联紧扣诗题,着意写“寻”,再现了寻者攀登的举止和情态。上句从视觉着笔,下句则从听觉落墨,着重表现寻找过程的艰难。

C.“语来”句虚实结合,虽未交代诗人与雍尊师的高谈阔论,但从“江色暮”可以想象他们感情之融洽,谈吐之投机。

D.“下”字不仅与首句呼应,还别有情趣,与“暮”“独”“寒”三字在一联中连用,使人顿生寒气扑面而至之感。

解析:选B。B项,颔联除了写寻找过程的艰难之外,更主要的是表现寻找过程中的乐

趣。

10.这首诗是怎样刻画“雍尊师”这一形象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刻画形象:①“逍遥不记年”直接表现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②“古道”“流泉”“花暖”“松高”描绘居处环境的清幽、静谧,侧面烘托人物的淡雅高洁;③运用青牛、白鹤的典故,表现人物洒脱自由的道家情怀。

思想感情:①对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的仰慕;②对恬淡自然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③暮色苍茫,寒烟四合中独上归程的怅惘之情。

三、语言表达

11.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出西部地区必须获得“生态补偿”的三点原因。(每点不超过10个字)

日前,权威部门发布了《中国生态文明地区差异研究》报告。该报告的生态文明水平排名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格局。西部地区许多地方被列入国家限制和禁止开发的名单。西部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很难走东部地区那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西部地区以牺牲传统意义的经济发展为代价,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必须获得补偿。

答:

答案:生态文明“东强西弱”;牺牲传统的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12.根据下列对自然景观描述的排比句式,以人文景观为内容,也写同样的四个句子,要符合句式特点。不超过50个字。

例句: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苍广阔的黄土高原,有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有浩浩荡荡的扬子江。

答:

答案:①我们有曲径通幽的苏州园林,有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有纵贯南北的京杭运河,有气势恢宏的紫禁城。②我们有脚踏崇山峻岭的万里长城,有雄伟壮丽的故宫博物院,有风景秀丽的北京颐和园,有精巧绝伦的赵州桥。(任选一个即可)

我们为什么会喜爱李白

盛晓白

我们不是为读诗而读诗,更不是为附庸风雅而读诗。

我们读诗,且乐此而不疲,是因为从诗中可以读出自我。我们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经历,读出自己的心声,读出自己的向往和梦想。李白的诗,是自我的礼赞、自我的释放、自我的升华。从那儿,我们可以对自我加深一层认识,理清那些说不清也道不明的缕缕思绪,体验到一份美感、一份忧伤、一份惆怅。我们喜爱李白,其实就是喜爱我们自己。我们喜爱李白的诗,是因为从那些天籁之音中,可以辨认出来自内心深处的一声声呼唤。

从灵魂深处来说,每个人天生就是一个李白:蔑视权贵、渴望自由。我们总是深陷于某种制度或环境之中。一方面,我们必须迎合之、顺从之,甚至主动地去配合,否则难以生存下去,更难以获得各种宝贵的资源。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愿自己的命运任人摆布,总希望挣脱其束缚,如天马行空、笑傲江湖。很多情况下,二者难以兼得,这就是人的两面性,这就是人们必须面对的矛盾心理状态。于是,我们高诵着:“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我们都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总希望一逞壮志,实现自己的理想,按照自己的愿望来改造世界,且不管这种理想的具体内容是些什么。李白的诗让我们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然而,我们的理想常常会碰壁。失意时,李白的诗读了令人鼓舞、昂扬向上,我们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增强了在逆境中奋斗的勇气,或者得到一种宣泄,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读到这儿,你难道不觉得心中的烦恼已经消散,它们混入到大气之中,很快便无影无踪?

我们也喜爱李白的率真、李白的童稚之心。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保留着一处圣洁的地方,那儿藏着我们儿时的欢乐,升起我们童年的梦想。我们有着浓浓的乡愁,不论走到哪里,都要频频地回头张望,想要拾起那些失落的记忆。我们总希望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像儿时的伙伴那样纯真,我们总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像儿时那样单纯,我们总希望自己永远不要长大,躺在母亲的怀抱里静静地进入梦乡。“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品味这样的诗句,你的心灵能够不为之颤动吗?

翻开李白的诗篇,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一幅幅壮丽的画卷,知道人们为何而笑、为何而哭,我们因此大开眼界,有着深刻的历史感悟而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李白的诗篇中,映射出人的共性:对亲人的眷恋,对朋友的友情,对自由的渴望,对家乡的热爱,对壮丽山河的陶醉,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只是我们无法像他那样,将这些感情表达得如此美好,如此出神入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样的诗与读者没有距离,既没有空间距离,也没有

时间距离,谁都能看得懂,但很少有人能道得出。相隔1 000多年,我们仍能时刻感受到李白的存在。打开李白的诗篇,有如打开一瓶千年的老酒,因时间的久远而格外芳香扑鼻,令人久久沉醉。古今中外的伟大诗人,其实都有着一个共同标志:他们的诗歌得到最广泛的共鸣,有着最广大的读者群。今天,居然有诗人说,“写诗永远是少数人的事业”,岂非误读了历史?

如果读了李白的诗不受感动,你不妨反思一下:你的棱角是否已经让时光磨平?你是否已经失去了自我,有如浮萍随波逐流?你是否已经没有激情,不再流泪,也不再有梦境出现?

【赏评】作者透过李白的优美诗篇,一下子抓到了最为本质的东西:我们喜欢李白,就是因为在他身上我们读出了自我。李白“蔑视权贵、渴望自由”;李白壮怀激烈,总想实现理想和抱负;李白“率真”,有着一颗童稚的心;李白诗篇中映射出人的诸多共性,这些都是我们喜欢读李白诗的原因。文章语言朴实,娓娓道来,读之有如沐春风之感。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1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边塞军旅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个人、民族、国家,在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的社会氛围中,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重要音符,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是前无古人的。 咏史怀古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之中。 羁旅乡思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他乡,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咏物抒怀 咏物抒怀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源远流长,是诗歌丰富多样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咏物诗的特点是“不粘不脱”,也就是说,要写出较好的咏物篇章,就要做到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物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 社会写真 讽喻诗就是诗人有意识地观察现实,用诗反映社会问题,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使之有助于朝政的革新与世道的改正。其艺术特点是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人生感慨 一切的喧哗都会散落成尘,所有的容颜都会很快老去,而我们的生命,亦如朝露昙花般短暂,让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遐想、去挥霍。所以,古往今来不乏才智卓绝之士,昂首问天,放下 了一切不必要的东西,专注于永恒的探索。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 人生感慨。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课时优案3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课时优案3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找到“桃花源”。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吏来找麻烦。陶渊明大怒:“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写成了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得到解脱。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空中楼阁顺藤摸瓜大张旗鼓脍炙人口 B.海市蜃楼按图索骥大刀阔斧脍炙人口 C.海市蜃楼顺藤摸瓜大张旗鼓喜闻乐见 D.空中楼阁按图索骥大刀阔斧喜闻乐见 答案 B 解析①空中楼阁: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空中楼阁”偏重于不切实际;“海市蜃楼”侧重虚幻。第一处根据语境,“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幻化出的”等,可知此处突出虚幻、幻想,所以选择“海市蜃楼”。②按图索骥:指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目标,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究根底。第二处强调的是在当代按照线索能找到桃花源,这里取“按图索骥”的第二个义项,所以用“按图索骥”恰当。③大张旗鼓: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大刀阔斧: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第三处强调“他”办事果断而有魄力,所以选“大刀阔斧”合适。④脍炙人口:指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第四处对象为诗文,强调《桃花源记》受人称赞,选“脍炙人口”合适。故选B项。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把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B.人们从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中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1《唐宋诗词鉴赏》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教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1《唐宋诗词鉴赏》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 前——山水胜色唐宋诗教案 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把握诗人恰当地运用字词表达情感的方法。 2、体会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吟咏,品味写景诗的韵致,体味诗人寄寓在自然美景中的感情。 2、了解古代诗歌的平仄规律,感受格律诗的形式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通过具体的诗篇,解读古代诗歌的特点。 3、学习诗人运用不同的角度,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方法,体会写景诗的层次美、意境美以及诗人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山水风光是诗歌永不衰竭的题材。诗人自由地漫游山川,寄傲林泉,在秀丽的山水风光中,以敏锐的感觉,体察自然的光色韵味,表现高逸冲淡的情趣,向外发现了山水的天然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通过学习本课,培养热爱自然的兴趣;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审美和鉴赏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2、了解诗歌中平仄的一些基本常识。 教学设想: 1、此课为第一讲,要先介绍唐宋两代诗词的特点,让学生对唐宋两代诗词有所了解。 2、在朗读中领悟诗作的思想情感,在点评中让学生挖掘诗歌特有

的魅力。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桂冠上的两颗明珠。唐诗展现了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人开阔爽朗的胸襟和热情豪迈的精神风貌。她那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生活美和精神美的礼赞和向往,对丑陋与邪恶的蔑视和抨击,以饱满的情感和悠远的神韵,千百年来不知扣响多少读者的心弦。而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唐诗宋词中包孕着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情感资源,对生命、生活、亲人以及祖国、故乡的深切热爱和赤诚关怀,是极好的情感教育读本,涵咏吟诵,能使我们认识历史,开阔眼界,感悟人生,丰富情感,抚慰心灵,帮助我们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在浮华喧嚣中返归宁静和淳朴;使我们心中有“爱”——热爱生命,关爱众生。本课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公选课,介绍唐诗宋词的发展概况、重要流派、诗人词人及其代表作品,重点是名家名作欣赏。 二、唐诗空前繁荣 1、数量之多,是空前的。 2、诗人之多,是空前的。 3、题材之广,是空前的。 4、体派之丰,是空前的。 三、宋诗是继唐诗之后又一高峰。 有诗人九千馀人,二十七万余首诗。宋诗最显著的特征:“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四、宋词是宋代标志性的文体。 词在历史上曾被称为“曲”“曲子”“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馀”“琴趣外篇”等。直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词”这个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教案

12唐诗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律诗的常识。 2.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4.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5.通过朗读、背诵、赏析、创新、写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诗歌意境,发挥想象,写小作文。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大家从儿时起就开始接触中国古诗,你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儿时的启蒙诗。你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些诗歌?(归纳诗的特点)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走进诗的世界。 (一)王绩《野望》教学设计 1、先抽学生简介作者,然后教师补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大意。 3、学生口头【翻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4【评析】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 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2019-2020学年语文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巩固提升案:第一单元 3 Word版含解析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滟.滟(yàn)宛.转(wǎn)芳甸.(diàn) B.汀.上(dīnɡ) 纤.尘(xiān) 青枫浦.(pǔ) C.皎.皎(jiǎo) 江畔.(pàn) 扁.舟(biǎn) D.徘徊.(huái) 碣.石(jié) 捣衣砧.(zhěn) 解析:选A。B.“汀”应读tīnɡ;C.“扁”应读piān;D.“砧”应读zhēn。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流宛转绕芳甸 ..芳甸:花丛 B.江天一色无纤尘 ..纤尘:细小的灰尘 C.皎皎 ..空中孤月轮皎皎:月光明亮的样子 D.昨夜闲潭 ..梦落花闲潭:安静的水潭 解析:选A。芳甸:长满花草的原野。 3.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月照花林皆似霰B.落月摇情满江树 C.可怜楼上月徘徊D.不知江月待何人 解析:选A。A项是比喻,其他三项是拟人。 4.填空。 (1)空里流霜不觉飞,__________________。 (2)可怜楼上月徘徊,__________________。 (3)江水流春去欲尽,__________________。 (4)不知乘月几人归,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汀上白沙看不见(2)应照离人妆镜台(3)江潭落月复西斜(4)落月摇情满江树 二、阅读鉴赏 (一)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教学案(实用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教学案(实用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教学 案(实用文本) 第二单元复习 一、复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文学常识。 2.识记本单元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积累成语。 3.进一步巩固古文阅读方面的重点词汇注解和重点句子翻译。 4.体会文章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丰富和用词的准确性 5.巩固背诵。 6.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复习重点:目标1、2、3、5三、复习难点:目标4、5 二、知识点梳理 1.文学常识

(1)《往事依旧》的作者是著名特级教师 (2)《幼时记趣》的作者是,字,朝人,本文选自他的 (3)《十三岁的际遇》作者,本文是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周年而作的,当时她年仅岁。 2.重点字词:根据拼音写汉字 , 给加点的字注音。 cháng yáng () chán( )娟浩miǎo( ) xī( )利 雕lòu( ) juān( )刻安tián( ) 怪pì( ) 自xǔ ( ) 时máo( ) 荟cuì( ) 童 zhì() hè lì()()云端凹者为hè()藐()小凹凸()()土砾()庞()然大物 3.补全下面成语 记忆新走无路美不收其貌不谈笑风塞顿开白过隙然若失不屈不无动于扬扬小心 道听说罪祸首莫其妙心旷神明察秋雀无声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

齐齐哈尔市一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寄情山水 第11课《观沧海》教案2 沪教版五四制六年级语文上

观沧海 1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2、体味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2学情分析 1、布置预习作业,完成生字词音、义积累. 2、完成学习单,以诗人简介、写作背景,对诗歌质疑为主. 3、观看沧海、泰山、西湖视频。 4、诗歌朗读训练. 3重点难点 1、诗人的抱负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写景的词句中? 2、体会本诗慷慨激昂的情感和开阔的意境。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观沧海》视频) 1、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一定熟悉曹操,你们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幻灯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奸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除此之外,曹操擅长诗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我们一定听说过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

今天我们要学的《观沧海》就选自于《步出夏门行》组诗。 2、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3、简介汉乐府特点 活动2【讲授】二、积累字词,初读感知 1、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学生齐读。 要想把古诗读好,除了读准字音,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的内涵。 活动3【活动】三、品读诗句,分析感悟 1、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2、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3、学生散读写实景的六句。思考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交流 4、“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5、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来回味一下:诗人描绘了沧海怎样的景象?再联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冯至 【教学目标】 1.品读文章,梳理内容,理解冯至的山水观。 2.鉴赏比读对读,通过文字的涵咏,感受冯至艺术风格。 3.尝试文学评论写作。 【教学重难点】 鉴赏比读对读,通过文字的涵咏,感受冯至艺术风格。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冯至,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1.了解作者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外语系。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 2.评价 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 冯至也是中国文学研究家,他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酝酿《杜甫传》,至五十年代初才发表出来,当《杜甫传》在“新观察”上连载时,毛泽东就读了,有一次毛泽东曾握住冯至的手,说他写《杜甫传》是“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二、导读 1.梳理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3段)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发读者关注平凡的山水。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由眼前景生发的启示和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11--11段)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连。 【风物】风景和物品。 (1)风光景物。 晋陶潜《游斜川》诗序:“天气澄和,风物闲美。” 宋张昇《离亭燕》词:“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冰心《寄小读者》四:“我素喜北方风物,至此也不能不倾倒于江南之雅澹温柔。” (2)风俗物产。 (3)特指风俗,习俗。 《明史·西域传四·天方》:“马哈麻墓后有一井,水清而甘。泛海者必汲以行,遇飓风取水洒之即息。当郑和使西洋时,传其风物如此。” 2.任何一篇散文都要借助一定的人和事、通过一系列文学手段来传递作者的一种情感或理性的思考,本文中承载作者情思的载体什么?作者抓住了风物的那些特点?又产生了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一单元3杜甫诗五首蜀相_1

《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品味语言,体会“空”“自”的妙处,掌握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技巧。 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感受作者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深厚情感。 3、整合迁移,探究“空”在古典诗歌中的深刻意蕴。 【教学重点】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探究归纳“空”在古典诗歌中的深刻意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高中语文到现在,我们已经结束了整个必修教材的学习,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每册课本的学习重点是哪个单元?比如,我们刚刚结束的必修5的古代抒情散文,更是要求我们篇篇背诵,其中李密的《陈情表》“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读之,不禁让我们潸然泪下。 而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能与李密《陈情表》的至孝之言相提并论的就是三国蜀相诸葛亮《出师表》的至忠之言了。《出师表》是蜀相诸葛亮准备北伐时上给后主刘禅的,表中反复劝勉后主刘禅要奋发有为,励精图治,并充满了诸葛亮个人对先帝刘备的“受恩感激”之情。 他叙述了自己追随先帝驱驰的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他分析了先汉兴隆的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他劝勉后主刘禅对宫中府中的赏罚要坚持统一标准: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确实“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

那么结合我们最近阅读的名著《三国演义》,如果让你用“一个()的诸葛亮”来介绍这位蜀国丞相的话,你会用哪个词?又为什么用这个词呢? (胸怀天下)他躬耕垄里,胸怀天下,赢得皇叔三顾; (忠心耿耿)他轻摇羽扇,运筹帷幄,辅佐蜀汉两朝; (神机妙算)他神机妙算,草船巧借十万箭; (气定神闲)他气定神闲,空城计退百万兵; …… 教师引导:就是这样一位“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的英雄,实现了自己毕生的理想了吗?他一生丰功伟绩,却壮志难酬,功业未就。为了伐魏,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帅军占据五丈原,和司马懿隔渭水相持100多天,8月,因积劳成疾病死于军中,葬于定军山。 然而,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和刘备君臣鱼水想得的关系,令后代多少仁人志士扼腕叹息。千百年来,颂扬诸葛亮的诗篇有很多,其中最激动人心、脍炙人口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杜甫的《蜀相》了。 二、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齐读全诗。 可能出现的问题:(1)空好.音hǎo? hào?(2)是慷慨激昂的感情基调吗? 2、结合课下注释,用2分钟的时间反复诵读诗歌。 3、指名学生朗读,并提问: (1)空好.音hǎo? hào?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好hǎo音”对“春色”都是名词性的结构,而“好hào音”是动词性的结构。 (2)学生的朗读显然低沉了一些?为什么?全诗56个字,如果让你将全诗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觉得是诗中哪个字? 泪——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4、再次齐读,并评价: 同学们的朗读让一位泪眼婆娑,低首沉吟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三、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高中语文《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案4 粤教版必修1

19、南朝诗两首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作者,掌握南朝诗的特征。②、识记有关实词、名句。 2、过程与方法 ①、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与优美。②、揣摩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或学习诗人高尚的品格。 二、学习重点 1、理解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2、体会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景的细腻及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 四、学法点拔 反复诵读,背诵诗中名句,分析鉴赏诗歌,体会借乐景写哀情的写作手法。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登池上楼》 一、导入新课: 在诗歌史上,从谢氏门庭中走出的两个人,那就是谢灵运和谢眺。谢灵运和他的“门下弟子〞谢眺,叔侄俩结束了玄言诗风,开创了山水诗的先河。今天学习谢灵运的《登池上楼》 二、介绍作者: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诗人。陈郡阳夏〔今某某太康〕人,移居会稽,晋车骑将 军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少好学,性奢豪。曾任永嘉太守,后获罪被诛。喜爱山水,常率众肆意遨游。谢灵运的主要创作活动在X宋时代,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 他开始,山水诗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流派。他的诗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与鲍照、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诗,是谢灵运的名作之一。诗题中的“池〞是谢灵运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这首诗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的X 宋景平元年〔423〕的春天。当时正是X裕代晋后,建立南朝X宋王朝〔420〕不久。谢灵运 由朝官外放,郁郁不得志,但又无可奈何。诗中就是抒发了这样的感情。三、诵读全诗,给 生字词注音。 听录音 虬qiú徇xùn 怍zuò疴kē衾qīn 昧mèi 褰qīn 眺tiào 祁qí豳bīn 四、背景介绍: 谢灵运作为南朝门第最为华贵的士族家庭的子弟,作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爵位继承人,又 自幼颖悟过人,长成后骄纵自负,在政治上自然抱有很大的雄心。而宋武帝X裕去世后,诸 子年幼,形势不稳,又使他深深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X裕的长子X义符(少帝)即位后,大 臣徐羡之等人把持朝政。X裕次子X义真(庐陵王)过去甚得父亲的欢心,颇有觊觎帝位之意。他与谢灵运关系密切,常对人说,如果他做皇帝,便用谢灵运为宰相。这情况很容易造成矛 盾的激化。而谢灵运完全是诗人的性格,高傲、坦露、褊躁,不擅于政治权谋。他常对徐羡 之等施以批评攻讦,引起对方的猜忌,终于在永初三年(422)被逐出京都,迁为偏僻的永嘉 郡(今某某某某)太守。这是谢灵运首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来永嘉后的第一个冬天,他 长久卧病,至明年(景平元年)春始愈,于是登楼观景,写下《登池上楼》这一名篇,抒写郁 闷之情。 五、内容分析: 全诗大致分为三层,但衔接很紧密。 第一层〔前八句〕: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魏晋南朝时代权力斗 争激烈,仕途风波险恶,因此士族文人既有进取之志,又有企羡隐逸之心,而诗人所面临的,

第07课(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学案)-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随堂教学案(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文中重要语句,领悟文章主旨及文章景物描写中蕴含的哲思。 3、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探究文章所反映的作者的生活态度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一、课前预习 (一)作者 冯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现代诗人、学者。作为诗人的冯至,与卞之琳一起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朱自清曾以其“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交融成一片的理”,对他的《十四行集》做出了很好的总结。 主要作品: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西郊集》《十年诗抄》,散文集《山水》,学术著作《杜甫传》《诗与遗产》,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等。 (二)题目解说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冯至散文集《山水》中的一篇,题目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写作对象。文章专注于平凡的原生态描写,追寻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景物描写中蕴含着哲思,字里行间寄托着作者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思考。 (三)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作者20世纪40年代初在昆明近郊森林下所孤独的小茅屋里创作的。冯至在1985年写作的《昆明往事》中这样谈及这一“林中小屋”时期:“我在40年代初期写的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里个别的篇章,以及历史故事《伍子胥》都或多或少与林场茅屋的生活有关。换句话说,若是没有那段生活,这三部作品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甚至有一部分写不出来。”林场茅屋的生活使冯至零距离地接近了自然和山水,学会的是从亘古的大自然中领悟生命和历史的奥秘。当时,身处自然怀抱中的冯至得以短暂地远离战争的阴影以及都市的喧哗,孤独地面对自然,开始思考生命与自然的更深层的维系,写下了《一棵老树》《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等散文精品。 二、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思考题。 1、读课文,疏理文脉。 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第一部分(1—3段):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①,引发读者关注平凡的山水。

第二单元《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7.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品味其散文的特色。 2.品读文章,涵咏主旨,领悟意象的内涵。 3.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散文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文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析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散文的语言特色。 难点: 品读文章,涵咏主旨,领悟意象的内涵。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娄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马至,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二、写作背景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选自冯至的散文集《山水》。《山水》的出版有一个过程,1942年秋,冯至将过去写的十篇散文集在一起,题名《山水》,1943年9 月在重庆出版。后来冯至又加上之后写的三篇散文,再加上一个《后记》。《山水》出版后,学界对它的评价很高,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认为:虽然冯至在四十年代只有《十四行集》和《山水》两小本著作,但是在诗和散文两方面,他都站住“一览众山小”的高峰。《山水》中的《一棵老树》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最为精纯,并将前者称为“白话散文诞生以来的杰作”。 三、作者介绍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土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西南联大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汉园诗人李广田也曾说:冯至先生的散文,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4课 百丈山记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第4课 百丈山记 1.通假字 以纪. 其胜 同“记”,记载。 2.一词多义 (1)乃⎩⎪⎨⎪⎧ 十余级乃.得度:才,副词乃.为前所谓小涧者:是其沫乃.如散珠喷雾:就 (2)其⎩⎪⎨⎪⎧ 阁据其.上流:它的,代小涧以纪其.胜:那而最其.可观者:句中语气词 3.词类活用 (1)循磴而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走。 (2)独其西阁为胜.:形容词作名词,美丽的风景。 (3)于林薄间东南..望: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4)日光烛.之:名词作动词,照,照耀。 (5)旦起下.视:名词作状语,向下。 4.文言句式 (1)乃为前所谓小涧者:判断句。 (2)而作神祠于其东:状语后置句,于其东作神祠。 5.翻译下列句子 (1)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译文:它的水花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阳光一照,璀璨夺目,不可正眼观看。 (2)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译文:太阳迫近西山,余光横照山上,紫色和绿色重重叠叠,不可胜数。

一、结构图解 百丈山记⎩⎪⎨⎪⎧ 登山经过描绘山门前后景点→幽静美描绘石台、瀑布→壮美总括上文,点明作记目的 二、中心主旨 作者游览百丈山后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同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并点明了写作本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作者于描绘之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了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1.第二段作者循水而上写了哪些景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水流为线索,写了以下景物:小涧→石梁→山门→石池→石梁→石梯→小庵→老屋→西阁。 2.课文是怎样把美丽的百丈山的美景一一呈现出来的?这样写对总体把握山水美景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第二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第三段采用了定点换景的手法将百丈山的美景逐步呈现出来。这可让读者从总体上把握山水的美景,也可以从局部感知山水之美。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控. 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控:临 B.前揖. 芦山,一峰独秀出 揖:正对着 C.日薄. 西山,余光横照 薄:迫近 D.卑庳迫隘,无足. 观 足:足够 答案 D 解析 足:值得,配。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10篇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一) 1《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2《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象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3《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

临沂市兰山区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七年级语文2019 1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贮蓄(chǔ)黄晕(yùn)禁锢(jīn)匿笑(nì)B.祈祷(qí)钦差(qīng)嗔怪(chēn)逃窜(cuān)C.坍塌(tān)恍惚(huǎng)滑稽(jī)绵延(yán)D.惩戒(chěng)蜷伏(quán)称职(chèn)庇护(pì)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分歧水墨画迫不急待刨根问底 B.诀别锡箔店荒诞离奇拈轻怕重 C.怂恿三凌镜惊慌失措大相径廷 D.凯歌雕像者为罪潜逃杞人忧天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国歌的伴奏下,张宁和王嘉小心翼翼地将国旗升上顶端,然后深深舒了口气。 B.这个问题如果采取这种错误处理方法,实际上是混为一谈,打击了群众。 C.《诗词大会》竞答过程扣人心弦,主持人风趣幽默,选手对答如流,嘉宾妙语连珠。 D.语文老师多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篇目,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 B.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代表作有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郭沫若对蒲松龄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 C.《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作者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小红帽》等。 D.《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5.名著阅读 那罗刹心痛难禁,只在地上打滚,疼得他面黄唇白,只叫“孙叔叔铙命!”行者却才收了手脚道:“你才认得孙叔叔么?我看牛大哥情上,且饶你性命,快将扇子拿来我使使。”罗刹道:“叔叔,有扇!有扇!你出来拿了去!”行者道:“拿扇子我看了出来。”罗刹即叫女童拿一柄芭蕉扇区,执在旁边。行者探到喉咙之上见了道:“嫂嫂,我既饶你性命,不在腰肋之下搠(shuò)个窟窿出来,还自口出。你把口张三张儿。”那罗刹果张开口。行者还作个鑞鑙(jiāo liáo)虫,先飞出来,叮在芭蕉扇上。那罗刹不知,连张

部编版2020高中语文 第05课 滕王阁序(第3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第05课滕王阁序(第3课时) 1.阅读课文第6、7段,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1)等终军之弱冠()(2)慕宗悫之长风()(3)舍簪笏于百龄()(4)叨陪鲤对()(5)今兹捧袂()(6)盛筵难再()2.阅读课文第6、7段,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1)三尺微命(__________) (2)慕宗悫之长风(__________) (3)舍簪笏①于百龄②(①这里代指__________。②__________。) (4)接孟氏之芳邻(__________) (5)叨陪鲤对(__________) (6)今兹捧袂(__________) (7)杨意不逢①,抚②凌云而自惜③(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8)钟期既遇(__________) (9)胜①地不常,盛筵难再②(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10)梓泽丘墟(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 (11)敢①竭②鄙怀,恭疏③短引④(①谦辞,__________。②使动用法__________。 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1)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判断句。无标志判断句) (2)奉晨昏于万里。(状语后置句,“奉”的状语“于万里”后置。“于”是状语后置的标志)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脱胎于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但前者更为出色,请赏析这一句。 这是全文的文眼句,历来被视为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两句一动一静,有声有色,意境深远。四个简单的景物,通过“齐飞”“一色”点睛,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成为千古名句。 2.揣摩、赏析下列名句。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