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复习: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含答案
高考生物-神经调节-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生物专题练习神经调节1.经过灯光刺激与食物多次结合,建立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后,下列操作不能使该反射消退的是()A.灯光刺激+食物B.仅食物C.声音刺激+食物D.仅灯光刺激2.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D.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3.下图为反射弧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代表效应器B.②代表神经中枢C.③中突触处兴奋传递方向是双向的D.④未兴奋时,膜两侧电位呈外正内负4.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下图为人体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其中表示神经中枢的是()A.①B.③C.④D.⑤5.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
黑点(•)表示神经元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
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B.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C.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D.肌肉受到刺激后,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6.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C.言语区的调节只是大脑中枢参与的活动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7.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8.下列有关健康成年人脑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A.人类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哺乳动物的大脑皮层均有言语区C.人脑即人的大脑D.脑干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9.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静息状态时膜两侧电位为外负内正B.兴奋部位的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化学信号形式传导D.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10.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A.B.C.D.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的。
2021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复习: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血糖调节含答案

(3)给狗注射20%的葡萄糖溶液10mL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过滤到肾小囊后、超过了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能力、使肾小管腔内溶液渗透压升高、妨碍水的重吸收、因此尿量增加。
4.模拟尿糖的检测
(1)实验原理
尿液中的葡萄糖是一种还原性糖、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2)实验流程
实验组:糖尿病患者尿液2mL+斐林试剂2mL 蓝色 砖红色沉淀。
对照组:正常人尿液2mL+斐林试剂2mL 蓝色 无变化。
[知识拓展]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
(1)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胰岛B细胞受到破坏或免疫损伤导致的胰岛素绝对缺乏。
[答案](1)血浆渗透压 下丘脑 抗利尿 脑垂体后叶 (2)120~210分钟(或120~180分钟) (3)血糖浓度升高、过滤到肾小囊后、超过了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能力、使肾小管腔内溶液渗透压升高、妨碍水的重吸收
血糖平衡调节 模拟尿糖的检测
1.血糖的概念和含量
(1)概念:血浆中葡萄糖称为血糖。
(2)含量:正常人空腹时的血糖浓度为3.9~6.1mmol/L、在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2h后血糖浓度低于7.8mmol/L。
(1)分析该实验过程、提前1天将小鼠放入温度梯度箱内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醇可能通过影响体温调节中枢所在的部位——_________的活动来降低小鼠的体温。一段时间后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乙组小鼠活动区域的温度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甲组小鼠的活动区域。
(3)5-羟色胺能抑制战栗产热和引起外周神经舒张、从而使体温降低、该实验小组认为乙醇可能通过促进5-羟色胺的合成进而导致小鼠体温下降、并利用上述提供的实验试剂、用具及5-羟色胺受体阻断剂、在上述实验的操作基础上增设一组实验丙、丙组小鼠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第27讲 人体生命活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后达标检测 苏教版

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第27讲人体生命活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后达标检测苏教版1.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2.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C.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3.如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四个神经元,a、b是电流表。
在四个神经元的任一点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两电流表一定都能发生偏转的神经元是( )A.甲B.乙C.丙D.丁4.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
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是( )5.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
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 A.静息电位值减小B.静息电位值增大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6.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C.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变D.信息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结合7.如图为人体神经—肌肉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该结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①a为神经元短的树突②e为组织液,c中的物质释放到e需要消耗能量并依赖于d的流动性③f处的载体能将c释放的物质运进肌肉细胞,引起肌肉收缩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①②③8.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具有直接控制四肢反射活动的能力B.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C.大脑皮层S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讲话D.脊髓和下丘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9.(xx·河南新乡模拟)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刺激图中的肌肉,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2次B.刺激M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现象C.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D.刺激N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1次偏转10.(xx·福建安溪一中联考)如图为人体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虚线框中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刺激a点不能引起c处电位变化B.b处的液体中可能含氧气、神经递质等C.c的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D.若在a、b、c任何一处的细胞膜外测得负电位,则表明其处于兴奋状态11.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
2021年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神经调节

2021年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神经调节1.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刺激点膜电位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是( )A.①→④B.②→③C.③→②D.④→①2.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B.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C.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D.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H区和S区3.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乙酰胆碱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者都是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需要借助载体的运输B.二者都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C.二者都能够长时间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膜电位长时间发生改变D.二者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K+、Na+的通透性改变,产生动作电位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作用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在日常生活及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很常见,反馈调节有正负之分,下列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有几项( )①电冰箱、空调的调温系统②某学习刻苦的同学得到表扬后,学习更加刻苦③大多数激素分泌④人体体温调节过程⑤生态系统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数童关系变化过程⑥某湖泊受到污染后,鱼类的数量越来越少A. 6项B. 5项C. 4项D. 3项5.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分解,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6.信号分子在细胞间信息传递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神经元树突膜和胞体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受神经递质刺激后膜电位可发生变化B. 淋巴细胞膜上有淋巴因子的受体,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C. 肝细胞和肌细胞膜上有胰岛素的受体,受胰岛素刺激后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D. 甲状腺细胞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两种激素协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7.如图1表示胰岛素浓度与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之间的关系,图2表示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
2021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复习:人体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含答案

教课资料范本2021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复习:人体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理含答案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第 5 讲人体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理1.脊椎动物激素的调理 ( Ⅱ)2.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Ⅰ)3.神经、体液调理在保持稳态中的作用( Ⅱ)1.剖析激素的种类及作用、成立稳态与均衡观(生命观点)2.由激素调理的实例概括入迷经调理与体液调理的关系(科学思想)3.考证激素的作用、研究激素分泌的影响要素等(科学研究)4.关注激素失调症、养成优秀的生活习惯(社会责任)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1.体液调理( 1) 观点:体液调理是指某些化学物质( 如激素、二氧化碳、H +等) 经过体液的传递、对人体的生理活动进行的调理。
( 2) 主要形式:激素调理。
( 3) 激素的观点: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拥有高效生物活性的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被运输到人体各部位发挥调理作用。
2.主要内分泌腺、激素及生理功能激素种类内分泌腺靶器官(或靶细胞)主要功能促( 甲状腺、促使垂体的生长、发育和相应促 ( 甲状腺性腺 ) 激素释均作用于垂体、性腺 ) 激素的合成放激素下丘脑与分泌促使肾脏中肾小管、抗利尿激素肾小管、会集管会集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促性腺激素→性腺促使甲状腺 ( 或性腺)促( 甲状腺、的正常生长发育、;促甲状腺激素→性腺) 激素调理甲状腺 ( 或性腺)甲状腺垂体合成相应的激素较宽泛、促使生长、生长激素主要促使蛋白质的合特别是骨细胞成和骨的生长胰岛素胰岛 B细组织细胞加快组织细胞摄入、胞利用和储藏葡萄糖胰岛 A细促使肝糖原分解、胰高血糖素主要为肝脏非糖物质转变、胞使血糖浓度高升促使代谢活动和中枢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体内全部神经系统的发育、提升神经系统的喜悦性主假如肝脏、①促使肝糖原的分解、提升血糖浓度肾上腺素肾上腺也可作用于其余组②加快代谢、织细胞增添产热3.激素在发挥调理作用中拥有的共同特征( 1) 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激素虽与组织细胞宽泛接触、但不过选择性的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专题15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021年高考生物复习知识点梳理与归纳

专题15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人体的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1)结构:包括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递兴奋神经纤维:轴突与髓鞘(一个神经由多条神经纤维组成)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二元反射弧:最简单的反射弧。
包括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如:膝跳反射。
无中间神经元,神经中枢为传出神经元的胞体。
➢三元反射弧:三个神经元组成的反射弧。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既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反射弧保持完整,就一定有反射吗?不一定,接着往下看:4.反射发生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①反射弧结构完整;②适宜强度的刺激5、反射种类:1.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无关刺激+非条件刺激=条件刺激刺激:非条件刺激(具体事物)铃声食物分泌唾液条件反射(如光,声音等)非条件反射:眨眼、吮吸、缩手、膝跳、搔扒、排尿、分泌消化液条件反射:食物(非条件刺激) + 铃声(无关刺激)→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条件反射包括 :第一信号系统(具体信号)动物和人都有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文字)人类特有二者联系 非条件反射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础 二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静息电位:当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 由于K 离子大量外流, 膜外侧集较多的正离子 膜外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称为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当神经纤维某部分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 由于神经元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大, 钠离子外流 ,电位差表现为内正外负, 称为动作电位反射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如“刺指缩手” 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如“谈癌色变”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如“惊弓之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1)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2021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复习课后限时集训: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含解析

A.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B.人体血浆中K+进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
C.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
D.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B[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表现为内负外正,A正确;K+主要维持细胞内的渗透压,所以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低,血浆中K+进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B错误;神经细胞的兴奋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的,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与Na+内流有关,C正确;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D正确。]
(3)人体内存在体温调定点,正常约为37℃。呼吸衰竭是运动神经元病的并发症,当肺部细菌感染时,会导致体温调定点________(填“上移”或“下移”),使正常体温相当于寒冷刺激,引起__________________分泌增多,使产热增加。
[解析](1)谷氨酸是兴奋性递质,故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钠离子内流而产生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的作用,钠离子内流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谷氨酸若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持续内流,会造成突触后神经元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引起细胞过度吸水涨破。可以使用药物抑制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来缓解病情。
(3)呼吸衰竭时,体温调定点会上移,正常的体温对该病人就相当于是寒冷刺激,在寒冷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会增加,促进产热增加。
[答案](1)外负内正 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突触后神经元细胞渗透压升高 抑制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或抑制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后膜Na+内流、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 (3)上移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8单元第4讲 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学案 苏教版必修3

第4讲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Ⅱ)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1.神经元的结构与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相适应。
(生命观念)2.研究反射弧的结构模型以及分析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机理。
(科学思维)3.实验设计: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
(科学探究)兴奋的产生与传导1.兴奋的产生和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指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①传导形式:电信号(或局部电流)也称神经冲动。
②传导过程③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如图)a.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b.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1)突触结构及其兴奋传递过程(2)突触类型①神经元间形成突触的主要类型(连线)②神经元与效应器形成的突触类型:轴突—肌肉型、轴突—腺体型。
(3)传导特点①单向传导: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②突触延搁: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导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4)作用效果:使后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兴奋或抑制。
1.神经纤维膜内K+/Na+的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提示]由于动作电位时Na+大量内流,因此神经纤维膜内K+/Na+的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低。
2.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递方向与膜外的电流方向相反。
(√)3.兴奋在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提示]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4.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兴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如果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表明________受损。
③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表明________受损。
[提示](1)不属于(2)不能(3)①传出神经②骨骼肌③d
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
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
D[神经递质分为两类,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而抑制性递质不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发生变化,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由于不确定②神经递质的类型,因此无法判断③的膜电位情况,D错误。]
4.(20xx·××市高三一模)如图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示意图。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小体时,Ca2+由膜外进入膜内,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释放某种神经递质。该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重新吸收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释放
方式为胞吐,神经递质在该过程中穿过了0层生物膜,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作用
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兴奋或抑制)
去向
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转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1.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传递的三大原因
[提示](1)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2)使神经递质失活
A.过程①②③都需要消耗ATP
B.图中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Ca2+跨膜运输受阻时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D.过程①③说明兴奋可在两个神经元间双向传递
C[②为Na+内流过程,方式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图中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会导致Na+内流,进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B错误;Ca2+能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释放某种神经递质,因此Ca2+跨膜运输受阻时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C正确;过程①是释放神经递质,传递兴奋的过程,而过程③是神经递质被重新吸收利用,不是传递兴奋的过程,因此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只能单向传递,D错误。]
[提示]机体内的非条件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完成。
4.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提示]痛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不属于非条件反射。
5.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考查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1.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欲测定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需将电极置于膜的同侧
B.活的动物体内,兴奋在反射弧的神经纤维及神经元间的传导都是单向的
C.神经细胞膜在某种特定状态时,会出现膜外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内钾离子浓度的现象
D.钠钾泵的工作结果使神经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的,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的低
[提示]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4.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兴奋。(√)
5.神经递质的释放与高尔基体、线粒体密切相关。(√)
1.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2.有关神经递质的分析
项目
分析
供体
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受体
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
传递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
考查反射及类型的分析与判断
1.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B.食物引起味觉的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C.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不同
D.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突触结构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如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2)实验测定发现,不同浓度Na+溶液中蛙坐骨神经标本静息电位大小相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予相同适宜刺激,测定不同浓度Na+溶液中蛙坐骨神经标本动作电位峰值,推测与高浓度Na+溶液相比,低浓度Na+溶液中动作电位峰值应当________(填“降低”或“升高”),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反射弧的结构模型以及分析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机理。(科学思维)
3.实验设计: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科学探究)
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1.兴奋的产生和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B[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
考查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2.(20xx·河南省八市高三测试)如图为一高等动物中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传出神经末梢和肌肉通过突触连接。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Ⅵ为感受器,Ⅲ位于中枢神经系统
B.图中共有6个突触结构,其中3个位于神经中枢
刺激
部位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是 ( )
①感受器或传入神经 ②感受器和传出神经 ③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④传出神经或效应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B[破坏左后肢的某个部位后,刺激左后肢,左后肢与右后肢都不收缩,可以确定左后肢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遭到破坏;刺激右后肢,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可以确定左后肢的传出神经或效应器被破坏了。]
1.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分析与判断
2.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c)的是传入神经(b)。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反射和反射弧
1.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1)神经元包括②细胞体和突起(包括①树突和③轴突)。(填数字符号及名称)
(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2.反射
3.反射弧(如图)
(1)填充图中反射弧的组成
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⑤传出神经→⑥效应器。
(2)图示可否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
否;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无④中间神经元。
(3)图中a、b为灵敏电流计,若刺激④,则a、b的指针偏转情况是a不偏转,b发生两次相反偏转。
(4)⑥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1.一个完整的反射至少包括两个神经元。(√)
2.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
[提示]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3.机体内各种反射活动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2.(20xx·××市高三二模)为探究离体神经纤维在不同浓度Na+溶液中膜电位变化情况,实验思路如下:
a.分离、制作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b.测定不同浓度Na+溶液中蛙坐骨神经标本静息电位大小。
c.测定不同浓度Na+溶液中蛙坐骨神经标本动作电位大小。
回答下列问题:
(1)分离制作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后,保存在类似于________(内环境成分)的液体环境中,给以适宜刺激,腓肠肌收缩。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一处(骨骼肌或传出神经或d)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答案](1)组织液 (2)静息电位的大小主要与K+浓度有关 (3)降低 相同适宜刺激条件下,低浓度Na+溶液中单位时间进入细胞内的Na+数量较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分析
3.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
①神经元间形成突触的主要类型(连线)
②神经元与效应器形成的突触类型:轴突—肌肉型、轴突—腺体型。
(3)传导特点
①单向传导: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②突触延搁: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导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解析](1)肌细胞的生活环境是组织液,因此为保持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活性,应将其保存在类似组织液的液体环境中。
(2)静息电位的大小与K+浓度有关,因此不同浓度Na+溶液中蛙坐骨神经标本静息电位大小相同。
(3)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内流有关。刺激强度相同时,低浓度Na+溶液中在单位时间进入细胞内的Na+数量较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4)作用效果:使后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兴奋或抑制。
1.神经纤维膜内K+/Na+的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提示]由于动作电位时Na+大量内流,因此神经纤维膜内K+/Na+的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