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有的31种沙鳅简介

合集下载

黑龙江鱼(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

黑龙江鱼(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

黑龙江是一个多水的省份。

地处祖国东北边陲,以黑龙江为界与俄罗斯接壤。

一年有将近半年的寒冷冬季。

西有嫩江,东有黑龙江、乌苏里江,南有松花江、牡丹江。

大的湖泊有兴凯湖、镜泊湖、莲花湖等,整个黑龙江省大江纵横,支流密布,与三江湿地和嫰江湿地一起,构成密密麻麻的湿地水网,水产极其丰富。

淡水鱼类是黑龙江世居民族的主要食物。

黑龙江还盛产玉米、大豆和小麦,现在,又成了北方最大的稻米产地。

所以,黑龙江是地地道道的鱼米之乡。

黑龙江人因鱼的种类太多,编了一句话,叫“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好懂易记。

其中又以“三花五罗一岛子”为上品。

鳊花,学名长春鳊。

鳌花,就是鳜鱼,写白了,也有写成桂鱼的。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生长。

吉花鱼,又名吉勾。

底层鱼类,喜在稳水处生活,生长缓慢,以底栖动物为食,偶尔也食其他种小鱼,个体在0.25公斤左右,属于三花之一,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名贵的淡水鱼类。

五罗,是哲罗、法罗、雅罗、胡罗、铜罗。

前两罗是大型鱼,后三罗是小型鱼。

五罗的头一罗是哲罗,也叫哲罗鲑。

哲罗是冷水鲑鱼中的大型肉食鱼,世界稀有冷水鱼种之一。

濒危等级:易危。

属于大型经济鱼类。

一般个体在3公斤以上,大者可达50公斤,长在1米以上。

肉味鲜美、细嫩,为富有营养的鱼类,也是高寒地区的特产,在产区内为珍贵的食品。

哲罗法罗,大名三角鲂,体形与鳊花有一象,但比鳊花宽。

也算大型鱼,但与哲罗比,小不少。

最大能长到十来斤。

剩下的三罗,雅罗、胡罗、铜罗,都是小不点。

小罗虽小,却是水中珍品,肉嫩刺酥,酱焖、香酥、炖汤均佳。

这三罗因其小,肚皮薄,容易腐烂。

极少内运,不到江边,难得品到,正因此,格外珍贵。

雅罗鱼铜罗胡罗十八子,大小都有,小的可以是寸把两寸长,半两三钱重的小不点,象川丁子、柳根子,没法煎焖炖汆,只能做裹面酥炸或做鱼酱。

大的,连鳇鱼都在这“子”里。

但这个十八子是个概数,到底是哪十八种,我问过不少人,没有一个能数全的。

能吃全的人,大约更少的可怜。

泥鳅养殖技术(二)品种及分布

泥鳅养殖技术(二)品种及分布

泥鳅养殖技术——品种及分布9 鳅科鱼的种类与分布是怎样的?鳅类(Loaches)鳅科(Cobitidea)鱼类的总称。

属硬骨鱼纲、鲤形目。

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

鳅类数量较多,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个别种类见于非洲摩洛哥和埃塞俄比亚。

我国青藏高原和北方地区的条鳅亚科鱼类个体较大,数量又多,是尚待开发的鱼类资源。

分布在中国新疆和哈萨克斯坦巴尔哈什湖的新疆高原鳅在巴尔什湖是重要的捕捞对象。

硬刺高原鳅(T.scleroptera)、拟鲇高原鳅(T.siluroides)和达里湖高原鳅(T.dalaica)分别在青海湖、扎陵湖和达里湖的资源占有一定比例。

泥鳅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群体数量大。

世界鳅类分3个亚科,我国产有3亚科、19属、约101种和亚种,是所产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⑴条鳅亚科(Nemacheilinae)。

体前部常呈圆筒形,后部侧扁或横剖面呈圆形。

无眼下刺。

须3~5对。

约有17属200种和亚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的埃塞俄比亚。

中国现知有14属91种和亚种,除台湾和江苏末见报道外,余均有分布。

⑵沙鳅亚科(Botiinae)。

体侧扁,具眼下刺,须3对,两对吻须聚生于吻端。

尾鳍分叉。

计有3属42种和亚种,分布于亚洲。

中国已知有3属24种和亚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水系。

⑶花鳅亚科(Cobitidinae)。

体侧扁。

具眼下刺(泥鳅属和副泥鳅属例外)。

须3~5对,两对吻须分生于吻端。

尾鳍凹入,圆形或截形。

计有15属约40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的摩洛哥。

中国已知有6属13种,除西藏外均有分布。

泥鳅在生物学分类上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泥鳅属。

泥鳅的学名为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广泛分布在我国辽河以南至澜沧江以北及台湾和海南岛,该属中尚有黑龙江泥鳅[M.mohoity(Dybowski)],分布在黑龙江;北方泥鳅[M.bipartitus(Sauvageet Dabry)],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和辽河上游。

中国沙塘鳢属鱼类的整理和一新种的叙述

中国沙塘鳢属鱼类的整理和一新种的叙述

中国沙塘鳢属鱼类的整理和一新种的叙述沙塘鳢(Pseudorashorellalini)是淡水的鳢形类,属于鲇形目、鳢科,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江淮、华北及西南地区,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水产中珍稀物种,它们生活在淡水的湖泊、河流及沼泽中,其特征是体形较小、体侧扁平,有分布在腹鳍上的生殖器官,身体多采用黑褐色,是中国淡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种生物,也是中国水产业中重要的物种之一。

中国水产学家近年来在沙塘鳢属鱼类的整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他们通过对沙塘鳢的形态观察、生理特征及遗传分析等多种方法,初步把沙塘鳢属鱼类整理成了11种,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沙塘鳢(Pseudorashorella lini)、江淮沙塘鳢(Pseudorashorella jiangxiensis)、鄂南沙塘鳢(Pseudorashorella eonanensis)等,它们各自属于不同的种类,在不同地区有其特定的分布范围及生态环境要求,成为水资源及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对象。

此外,中国水产科学家也发现了一种新的沙塘鳢属鱼类,其学名为黄河沙塘鳢(Pseudorashorella huangheensis)。

据初步调查,黄河沙塘鳢的生活地点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可以在河流及湖泊中见到,其形态特征与沙塘鳢(Pseudorashorella lini)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证明它确实是一种新的沙塘鳢属鱼类,此外,据一些科学家的说法,它拥有一种独特的鳢类习性,会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活动。

中国水产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发现,沙塘鳢属鱼类有几种特殊的繁殖方式,其中有“自受精”和“多母繁殖”等,“自受精”是指鱼苗可以不需要受精卵,而是从外部获取营养以发育成为可以生存的鱼类,而“多母繁殖”则是指沙塘鳢中的一种繁殖模式,即一头雌鳢会在同一时间受精两次,最终会孵出来两种不同种类的卵,从而实现多母繁殖,大大提高繁衍种族的活力和适应能力。

沙塘鳢(Pseudorashorella lini)属于特殊的淡水鱼类,在保护水资源及生态系统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中国水产科学家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了沙塘鳢的重要性,同时也让人们有了更多关于这一物种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建立更为完善的沙塘鳢保护政策,为利用沙塘鳢的水资源及保护生态系统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华沙鳅养殖技术

中华沙鳅养殖技术

中华沙鳅养殖技术中华沙鳅隶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沙鳅属,俗名龙针、钢鳅。

中华沙鳅属于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兼备;体态纤细,体色艳丽,体表具美丽的斑纹,观赏价值高、食用价值高,市场价格达到400~500元/千克,是长江中上游特产优质的名贵珍稀鳅科鱼类。

近年来中华沙鳅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为了恢复长江上游中华沙鳅资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对长江上游野生中华沙鳅进行了人工移养驯化,成功实现了人工养殖技术的突破。

中华沙鳅生物学特征1、形态特征中华沙鳅全长90~180毫米。

体长形,侧扁,腹部圆。

头小,呈锥形;吻较长,侧扁,其长大于眼后头长之和;眼小,眼间距较窄,这也是中华沙鳅与同亚科宽体沙鳅的主要区别。

2、生活习性中华沙鳅为营底层生活的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栖息于流水环境中,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也常见于滩边洄水区或大石堆间流水较缓的地方,为敞水区底栖性小型鱼类。

幼鱼主要食物对象为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类、水蚯蚓等,成鱼以水生昆虫、底栖的无脊椎动物和江河中腐烂的尸体为主要食物。

中华沙鳅生活在流水环境中,对光照、溶氧和温度比较敏感。

因此只要为中华沙鳅提供适合其食性的饵料和适宜的生活环境,就能对其进行异地驯养。

3、生长及繁殖特点长江中上游气候湿润,饵料资源丰富,水温适宜鱼类生长,但中华沙鳅属于小型鱼类,生长速度较慢。

中华沙鳅每年4~7月为繁殖季节,产卵类型为1年1次,繁殖高峰期在每年5~6月份。

产漂流性卵,无粘性。

通过人工繁殖中华沙鳅就能避免其在自然条件下的不利因子,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同时缩短养殖周期。

中华沙鳅人工驯养技术1、驯养条件中华沙鳅驯养池面积不宜过大,一般在20~200平方米,但要保持一定深度,一般在1.0~2.0米。

放养前先将池塘中的水全部排放干净,清除池底的污泥和杂物,放养前7~10天用生石灰120千克/亩进行消毒,除了对池底进行彻底消毒外,还必须对池壁彻底消毒。

中华刺鳅

中华刺鳅

水中似蛇幽灵-中华刺鳅中国地大物博,江河众多,淡水鱼类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不得不面对的尴尬局面是中国的淡水观赏鱼品种基本都是来源于国外,更可恶的是好多潜在的具有观赏价值的鱼类资源都被无视,直接当做大型观赏鱼的饲料来出售。

近几年来,原生观赏鱼异军突起,已经在观赏鱼界掀起一股不小的热浪。

那么何为原生观赏鱼,原生观赏鱼是指将国内大江大河中的具有观赏价值的鱼类资源请进室内的水族箱进行观赏养殖。

由于原生观赏鱼集野外采集与室内饲养于一身,兼具游玩与观赏的乐趣,这更是其他观赏鱼无法比拟的,同时原生观赏鱼对于一些稀有的本土鱼类还有保育的作用,饲养起来也相对简单,同时即使养腻了也可以原地放生,不会造成物种入侵而破坏生态,因此,原生观赏鱼的开发和探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笔者也是原生观赏鱼的发烧友,前前后后饲养了多种,积累了好多经验希望和大家分享。

在以前的杂志中,我已经为原生鱼友介绍了好多种具有观赏价值的本土鱼类,这次再来介绍一种行为独特的鱼类--中华刺鳅。

中华刺鳅只是刺鳅科刺鳅属中的一种,在国内还有另一个兄弟,大刺鳅。

但是大刺鳅基本只分布在云贵、两广小范围内,而中华刺鳅基本遍布全国。

之所以叫刺鳅,是因为它们背鳍前方都有一排短小的硬刺。

中华刺鳅又叫小刺鳅,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中华刺鳅被俗称为石椎、刀鳅、秤钩子、纳锥、粗麻割、镰刀鱼等。

中华刺鳅身体略侧扁,和压扁了鳗鱼相像。

它的头很小,嘴部向前延伸呈尖三角状。

吻稍长,口中大,末端可达眼睛直前,上唇延长而略往下垂。

背鳍前部有硬刺,起于胸鳍后缘直上方,各刺均短而分离。

背鳍、臀鳍与尾鳍完全相连在一起;没有腹鳍,胸鳍很小。

身体上有极细小之鳞片,但由于体表有一层粘液,触摸是感觉鳞片不明显;体侧约有数十个宽而略相连的宽横带,横带中央部为较深褐色之横纹,横带与横带之间为淡白色之极窄间隔。

体背部和背鳍软条基部为略规则之六角龟纹,背鳍软条部上半部和尾鳍均满布白色圆形斑。

较之动辄1米长的兄弟大刺鳅,中华刺鳅明显就是娇小型的,最长的个体也不过30厘米。

沙鳖的功效与作用

沙鳖的功效与作用

沙鳖的功效与作用沙鳖,又称芋艿、芋粉干、麦芽蓝、地瓜干等,是一种由芋头经过蒸煮、去皮、风干等工序制成的食品。

沙鳖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功效作用,适合各年龄段的人群食用。

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沙鳖的功效与作用。

首先,沙鳖具有补血养颜的功效。

沙鳖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其中的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帮助抵抗自由基对皮肤的伤害,对抗衰老起到积极的作用。

而且,沙鳖内含有丰富的葫芦红素和胡萝卜素,这是一种天然的红色色素,能够改善肤色,使肌肤变得红润有光泽。

此外,沙鳖还含有丰富的铁元素和维生素B12,可以有效补充血液中的铁元素,改善贫血状况。

其次,沙鳖还具有抗癌的功效。

研究发现,沙鳖含有一种叫做芋薯糖蛋白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抗癌的作用。

芋薯糖蛋白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还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对预防和治疗癌症具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沙鳖中还含有苦味酸等物质,这些物质能够帮助身体排毒,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降低罹患癌症的风险。

第三,沙鳖有助于消化和健脾的作用。

沙鳖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这对于促进消化系统的蠕动和排便有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沙鳖中还含有一种叫做植物粘液蛋白的物质,它能够增加食物在胃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增加食物的消化吸收率。

同时,沙鳖还能够增强脾脏的功能,促进脾胃的健康,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第四,沙鳖有助于降低血脂和血糖的作用。

沙鳖中的植物纤维和多种维生素B群成分能够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增加胆固醇的代谢,从而降低血脂水平。

此外,沙鳖还含有一种叫做葫芦脱醛酸的物质,它能够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促进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因此,沙鳖对于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有着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第五,沙鳖有抗炎抗菌的作用。

沙鳖含有一种叫做沙鳖蓟五胺的物质,它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炎作用。

沙鳖还含有一种叫做柔毛蓟多酚的物质,它能够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减少感染的机会。

因此,沙鳖对于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疾病的治疗有着一定的辅助作用。

泥鳅品种_精品文档

泥鳅品种_精品文档

泥鳅品种1、中华沙鳅:体表上有美丽的斑纹,喜有流水的环境,会以蚌虫以及摇蚊幼虫等底栖性动物为食物。

2、大斑花鳅:个体小,数量不多,属于底栖鱼类。

3、花斑副沙鳅:个体小,以水生昆虫和藻类为食,产下的卵无粘性。

4、中华花鳅:属于淡水底层的小杂鱼,常用作观赏鱼用。

一、中华沙鳅1、中华沙鳅的体长为9-18cm,在其体表上有漂亮的斑纹,属于小型鱼类,喜欢生活在流水环境中,对光照、溶氧和温度较为敏感。

2、中华沙鳅主要以蚌虫、摇蚊幼虫、石蛾等底栖性动物为食,虽然不同性别的中华沙鳅主要摄食的食物类群相同,但雄性中华沙鳅比雌性中华沙鳅更喜欢吃昆虫类食物。

二、大斑花鳅1、大斑花鳅的尾柄比较长,是尾柄高的1.8-2.4倍,其尾鳍的基部有一个黑斑,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及其附属的水体中。

2、大斑花鳅属于底栖鱼类,个体小,数量不多,常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浅水区中,没有渔业价值。

三、花斑副沙鳅1、花斑副沙鳅主要栖息在砂石底质的江河底层,其个体小,以水生昆虫和藻类为食,身体的颜色为黄褐色,腹部的颜色为灰白色,胸鳍、腹鳍以及臀鳍的颜色与腹部颜色相同。

2、花斑副沙鳅一般会在6-8月繁殖,其卵没有粘性,属于漂流性卵,当受精卵在水温为28°C的环境中时,胚胎发育速度很快,一般从受精卵到孵化开始出膜只需要12个小时,刚出膜的仔鱼全长27mm,身体呈透明色。

四、中华花鳅1、中华花鳅常生活在溪流中水流较平缓的泥砂或沉质的底质水域中,主要以摇蚊幼虫、有机碎屑、丝藻、硅藻、蓝藻等为食。

2、中华花鳅属于淡水底层的小杂鱼,其尾鳍有4-5列垂直排列的黑色斑纹,在基部的上方有一个明显的黑点。

因为鱼体较小,所以食用价值低,不过其体色的花纹有不同的变化,因此可饲养成观赏鱼。

五、北方泥鳅1、北方泥鳅体型细长,胡须较短,适应性较强,常生活在河沟、湖泊和沼泽砂质泥底的静水或缓流水体中,属于底层鱼类。

2、北方泥鳅一般会在5-7月产卵繁殖,其卵略微带有粘性,会粘在水草上,数量较多,肉质细嫩,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海鱼大全介绍模板之欧阳史创编

海鱼大全介绍模板之欧阳史创编

时间:2021.02.10 创作:欧阳史黄姑鱼褐菖鲉刺鲳蓝眼狼牙鰕虎鱼大斑石鲈黄鳍马面鲀黄鮟鱇鲱木叶鲽四带河鲀六带石斑鱼斑点鸡笼鲳红笛鲷二长刺鲷路氏双髻鲨大圆鄂针鱼白斑星鲨沟绿鳍鱼毛烟管鱼横带髭鲷蓝圆鯵胡椒鲷暗纹东方鲀黑鮶虫纹东方鲀皮氏叫姑鱼星斑裸颊鲷二长棘鲷日本金线鱼斑鰶黑鳃梅童鱼钝吻黄盖鲽圆鮀鲣多鳞鱚大甲鯵小鳞鱵灰裸顶鲷条纹东方鲀星点东方鲀单带绯鲤沟鯵红鳍裸颊鲷扁头哈那鲨绵鳚紫色东方鲀羽鳃鲐宽吻鱵四长棘鲷铅点东方鲀六带线纹鱼长条蛇鲻双带绯鲤长颌鰆鯵黑鮟鱇六斑刺鲀惠氏兔头鲀深水瓣鼻鲀格氏兔头鲀丝背细鳞鲀单角革鲀巨鲶鱼浅色鲟鱼无鳞甲三刺鱼小杜父鱼鳟鱼帕朗泊鳉鱼比目鱼大黄鱼鲈鱼细条天竺鱼裸胸鮋汤氏平鮋边尾平鮋高体大鳞鲆断线舌鳎半滑舌鳎日本须鳎焦氏舌鳎多刺腔吻鳕青点鹦嘴鱼花鳍海猪鱼带鱼鲐鱼海鳗长条蛇鲐鱼斑遮目鱼金线鱼海鲶白鲳黑鲷四指马鲅赤点石斑鱼蓝点马鲛青干金枪鱼大弹涂鱼鮸鱼银鲳灰星鲨短鳍红娘鱼石鲽褐牙鲆绿鳍马面鲀黄鲷大眼鲷宽体舌鳎宝刀鱼宝石石斑鱼高眼鲽白姑鱼小公鱼六齿金线鱼条鳎大甲注:舟山岛论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收集到了以下海洋鱼类(部分),本次一并奉献,鱼名按标准名和舟山本地渔民叫法二种一并给出,欢迎广大网友予以指正!多宝鱼主要产地:北欧大西洋海域,中国山东、辽宁、广东潮汕食用季节:全年供应海鲜特点:其实是比目鱼中的名贵品种,又称欧洲大鲮平,香港人则以其英炆名 Turbot谐音改为多宝鱼,吉利易记,其肉质白嫩丰厚,口感软滑骨较少,味道鲜而营养丰富,含胶质。

近年香港市场买到的多为广东潮汕养殖鱼,肉滑但欠鱼味,当然比欧洲的退色。

舟山渔民叫法:借手捏塔蓝瓜子主要产地:东南亚及中国沿海食用季节:入夏当造海鲜特点:头部椭圆,体形丰满,尤如一粒大瓜子而命名。

此外因身上满布星点,全身浅蓝,另名蓝鳍石斑鱼。

重量由 3斤至5斤不等。

鱼肉结实中丝细嫩滑,鱼味浓,肉雪白,可媲美红斑及老鼠斑。

3斤以上容易有沙皮。

舟山渔民叫法:黑坚鱼牙衣主要产地:南中国海、东沙群岛食用季节:全年供应海鲜特点:在台湾称为楔斑猪齿鱼的牙衣,身体长形及侧扁,上下颚各有两双弯曲的尖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现有的31种沙鳅简介1 中华沙鳅鳅科Botia (Sinibotia) superciliaris Gunther也叫做钢鳅,吻长而尖。

须3对。

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

眼下刺分叉,未端超过眼后缘。

颊部无鳞。

腹鳍未端不达肛门。

肛门靠近臀鳍起点。

尾柄较低。

小型鱼类。

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

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2花斑副沙鳅鳅科Parabotia fasciata Dabry颐下无钮状突起。

须3对,口角须较长。

眼下刺分叉,未端达眼球中部。

颊部被细鳞。

腹鳍末端距肛门甚远。

肛门位于腹鳍基至臀鳍起点之间的前3/5处。

栖息于砂石底质的江河底层。

食水生昆虫和藻类。

个体小。

广布于北起黑龙江南至珠江的各江河。

3 武昌副沙鳅鳅科Parabotia banarescui (Nalbant)颐下无钮状突起。

须3对,口角须短。

眼下刺分叉。

颊部被细鳞。

腹鳍未端后伸到达或超过肛门。

肛门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中点之前。

小型鱼类。

生活于江湖底层。

分布于长江中游。

4 漓江副沙鳅鳅科Parabotia lijiangensis Chen吻长与眼后头长相等。

眼径等于或小于眼间距。

眼下刺分叉,未端达到或稍超过眼中央。

颐部无突起。

须3对;口角须长度稍短于眼径。

颊部具鳞。

腹鳍未端达到肛门。

尾柄较高。

小型鱼类。

生活于江河底层。

分布于漓江和湘江上游。

5 长薄鳅鳅科Leptobotia elongata (Bleeker)(花鱼、花斑鳅)体长,侧扁。

头长而尖。

颐下无钮状突起。

须3对。

眼很小。

眼下刺不分叉。

体侧具5~8条垂直带纹或不规则斑纹。

生活于江河底层,性凶猛,主食小鱼。

是鳅科鱼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最大可长至5~6市斤,具有捕捞价值。

分布于长江上游。

6 紫薄鳅鳅科Leptobotia taeniaps (Sauvage)颐下无钮状突起。

须3对。

眼很小,眼间距与眼径之比大于2.5倍。

眼下刺不分叉。

体侧具蠕虫形花纹。

个体小,数量不多。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7 红唇薄鳅鳅科Leptobotia rubrilaris (Dabry)颐下有1对钮状突起。

须3对。

眼下刺不分叉。

腹鳍未端超过肛们,体色变化较大,全身具不规则的斑块,或仅背部具斑纹,或全身无斑纹而呈褐色。

栖息在江河底层。

个体不大。

为长江上游干、支流的常见鱼类。

8 衡阳薄鳅鳅科Leptobotia hengyangensis Huang et Zhang (花泥鳅)颐下无钮状突起。

须3对。

背鳍起点约位于吻端至最后一个鳞片问的中点。

背部自吻端至尾柄未端具7~8个大黑斑。

肛门位于腹鳍至臀鳍问的中点,腹鳍未端超过肛门。

底层小型鱼类,数量少。

分布于湘江上游。

9 短体条鳅鳅科Nemachilus potaneni Gunther体圆筒形,尾部侧扁。

尾柄上皮褶棱发达。

尾柄高稍大于或等于尾柄长。

头宽远超过头高、上、下颌具角质。

须3对,无眼下刺。

背鳍起点位于体中部。

尾鳍截形。

肛门靠近臀鳍起点。

生活于石底河溪浅水处。

个体小,体长通常在100毫米以下。

分布于长江上游各支流。

10 中华花鳅鳅科Cobitis sinensis Sauvage et Dabfy (花泥鳅)须4对,眼下刺分叉。

侧线不完全。

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

尾柄较短,尾鳍稍圆或平截。

体侧沿纵轴有10~15个斑块,尾鳍基上侧具一黑斑。

小型底栖鱼类,生活于江河水流缓慢处。

以食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及藻类为主。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江河。

11 大斑花鳅鳅科Cobitis macrostigma Dabry (花泥鳅)须4对。

眼下刺分叉。

侧线不完全。

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

尾柄较长,尾鳍后缘平截或稍圆。

体侧沿纵轴有6~9个较大的略呈方形的斑块,尾鳍基具一黑斑。

底栖鱼类。

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浅水区。

个体小,数量不多。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12 泥鳅鳅科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鳅)须5对,最长口须后伸到达或稍超过眼后缘。

无眼下刺。

鳞小,埋于皮下。

尾柄。

上皮褶棱低,与尾鳍相连。

尾柄长大于尾柄高。

尾鳍圆形。

肛门靠近臀鳍。

小型底层鱼类。

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

当水缺氧时,可进行肠呼吸,而在水体干涸后,又可钻人泥中潜伏。

以各类小型动植物为食。

分批产卵,繁殖期主要在5~6月。

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孵化。

最大个体可长达300毫米,肉质优良,为出口水产品之一。

广泛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

13 大鳞副泥鳅鳅科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auvage) (泥鳅)体形酷似泥鳅。

须5对。

眼被皮膜覆盖。

无眼下刺。

鳞片较泥鳅体鳞为大,埋于皮下。

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

尾柄长与高约相等。

尾鳍圆形。

肛门近臀鳍起点。

生活习性与泥鳅相似。

数量较少。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中。

14 美丽小条鳅鳅科Micronoemacheilus pulcher (Nichoils et Pope)体侧扁。

头小。

吻长,稍尖。

眼中等大,前后鼻孔邻近。

口下位,唇周有乳突。

须3对,吻须2对位吻端,颌须l对位口角。

鳞片极小,侧线完全。

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前上方。

尾鳍微凹。

体中轴具黑褐色波边纵纹。

底层鱼类。

栖息于溪河多沙石底的环境中。

个体小,一般体长60–120 mm。

分布于珠江水系和海南岛。

15 平头岭鳅鳅科Oreonectes platycephalus Gunther体长,稍平扁,后部侧扁。

头宽扁。

眼小,前后鼻孔明显分开,前鼻孔鼻管延长成须状。

口下位,弧形。

唇稍厚。

须3对。

背鳍位置较后,起点在腹鳍基之后上方。

体被细鳞。

前部侧线鳞明显。

尾鳍圆形。

底层鱼类,栖息于山溪,白昼藏匿石缝间,夜晚外出觅食水生昆虫。

个体小,体长不超过100 mm。

分布于珠江水系。

16 无眼岭鳅鳅科Oreonectes anophthalmu s Zheng体略平扁,后部侧扁。

头宽圆,平扁。

眼退化,不外露。

前鼻孔短管状;后鼻孔大,椭圆形。

须3对。

背鳍位置靠后;腹鳍短小;尾鳍弧形,分枝鳍条甚少,前者为4;后者12。

体裸露,半透明,略带肉红色,前部有数个侧线孔。

生活在溶洞的地下水中。

个体小,体长25~40mm,具一定的研究价值。

仅发现于广西武鸣县起凤山太极洞中。

17 南方条鳅鳅科Noemacheilus meridionalis Zhu体长,侧扁,尾柄短,吻稍尖,口下位,弧形。

下唇中断,上颌中部有一齿突。

须3对,很长,口角须达主鳃盖骨,外吻须达眼中后缘。

体被细鳞,胸腹部裸露。

侧线不完全,止于肛门上方。

背鳍位腹鳍稍前方;尾鳍微凹。

雄性体侧有1条深褐色纵纹。

雌性具多数横斑条。

小型底层鱼类。

栖息在缓流小支流,多水草或石砾缝隙处。

个体小,数量少。

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澜沧江水系)。

18 横纹条鳅鳅科Noemacheilus fasciolatus (Nichols et Pope)(沙钻、滑鱼、媒子鱼)体前部稍圆,向后渐侧扁。

颊部微鼓,头宽小于体高。

口下位,弧形,上颌中部具齿状突,与下颌缺刻相对。

须3对,较短。

鳞小,侧线完全。

背鳍起点位后于腹鳍。

尾鳍微凹。

体侧具10~16条明显的横斑。

底层小型鱼类。

多栖息于急流河段的砾石缝隙中。

一般体长50~120mm。

分布于海南岛、珠江、金沙江、澜沧江、把边江等水系。

19 花鳍条鳅鳅科Noemacheilus incertus (Nichols) (滑油)形态特征与横纹条鳅相似。

定其体无斑纹,呈灰绿色。

多生活在溪河的底层。

小型鱼类,体长一般为50~100mm。

分布于珠江水系。

20 泰国条鳅鳅科Noemacheilus thai Fowler体前部稍圆,后部侧扁。

头宽大于体高,两颊鼓出。

口大,弧形,上颌中部具齿形突,与下颌前缘缺刻相对。

须3对,较短。

体被细鳞,侧线完全。

体侧具横斑8条。

小型鱼类,体长一般50~100mm。

多栖于流水的砾石缝隙中。

数量少,分布于澜沧江水系和南定河。

21 个旧盲条鳅鳅科Noemacheilus qejiuensis Chu et Chen体长,前部略呈圆筒形,向后渐侧扁。

背缘隆起,胸腹缘平直。

头稍平宽略大于高。

无眼。

鼻孔大。

口调位,深弧形。

须3对,粗壮发达。

体裸露。

侧线平直,侧线孔清晰。

腹鳍起点与背鳍的第二、三根分枝鳍条相对。

生活时鳍透明,体半透明。

个体细小,一般体长40~50mm。

无经济价值,有一定学术意义。

发现于云南个旧市南芭蕉箐的地下河中。

22 贝氏高原鳅鳅科Trilophysa bleekeri (Sauvage et Dabry)体略呈圆筒形,后段侧扁。

头锥形,头宽稍大于头高。

吻略钝,吻长与眼后头长约等。

口下位,弧形,唇狭,光滑或有浅皱褶,下唇中部具缺刻。

须3对。

背鳍起点距吻端略大于至尾鳍基。

体裸露,侧线完全、清晰。

小型鱼类,生活于开阔河流和山溪石滩浅水处。

食着生藻类。

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

23 短尾高原鳅鳅科Trilophysa brevviuda(Herzenstein)体略长,前段呈圆筒形,后段侧扁。

唇较厚,具皱沼,下唇中部缺刻较深。

须3对,稍长。

背鳍起点约位于吻端与尾鳍基的中点。

体裸露,侧线完全、明晰。

适应于山溪流水环境中生活,主食着生藻类。

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溪流中。

24 壮体沙鳅鳅科Botia robusta Wu (六角鱼、军鱼)体短,粗壮,稍侧扁。

头高,侧扁,吻稍尖,吻长大于眼后头长。

眼大,头长为眼径的5~6倍。

眼下刺分义,未端达眼后缘。

须3对,颏部具纽状突1对。

鳞极细小,颊部无鳞。

侧线完全。

颅顶具囱门。

尾柄高大于长。

尾鳍深叉。

体侧横纹变化大,但宽度间隔常相等。

小型鱼类,生活在砂石底的流水中。

分布于珠江、九龙江等水系。

25 美丽沙鳅鳅科Botia pulchra Wu体长,侧扁。

头尖长,甚侧扁。

吻尖,吻长与眼后头长相等。

眼小,头长为眼径的10倍以上。

眼下刺分叉。

须3对。

颏部有1对肉质纽状突。

体鳞极小,颊部无鳞。

侧线完全。

颅顶无囱门。

尾柄长高相等。

尾鳍又形。

体侧横纹变化大,宽度间隔不等。

小型底层鱼类,栖息在底质为砂石的流水中。

分布于珠江、九龙江等水系。

26 点面副沙鳅鳅科parabotia maculosa (Wu) (花泥鳅、长沙鳅)体细长。

头较长,其长远大于体高。

尾柄亦细长。

吻尖,吻长大于眼后头长。

眼下刺分叉。

须3对。

颏部无纽状突。

体鳞极细,颊部具鳞、侧线完全。

尾鳍深叉,下叶长。

头部布有不规则黑斑,体侧横纹13~15,尾基中央具黑斑。

小型底层鱼类,栖息于江河砂石底的浅水处。

常见体长100~200mm。

分布于长江、闽江、珠江等水系。

27 薄鳅鳅科Leptobotia pellegrini Fang (红沙鳅钻、火军鱼)体长,稍高,侧扁。

头长锥形,吻尖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