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与西泠印社:李叔同出家后把他的印章藏在西泠印社山上

合集下载

走近弘一法师

走近弘一法师

五 .1912 年中国采用图文广告艺术第一人,时 任上海《太平洋报》美术编辑,一改国内长期 单调乏陈的文词版面。 六 .1913 年第一位编着《西方美术史》教材, 讲授西方油画艺术,着名画家徐悲鸿等为推进 者。 七 .1913 年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位采用男模裸体 写生课教学的美术教育家,着名画家刘海粟紧 为其后1914年采用女体写生课第一人。 八 .1914 年最早介绍《石膏模型用法》用于西 画教学,着名画家丰子恺、潘天寿乃大师高足 也。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 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翌年任上海城 东女学音乐教员。1912年任《太平洋报》 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 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同 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 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任南京 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美术主任教 习。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 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 社、宁社,倡导美育。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 篆刻无所不能。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 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他是中国油画、广告 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他的绘画创作主要在出家以 前;其后多作书法。由于战乱,作品大多散失。从 留存的《自画像》、《素描头像》、《裸女》以及 《水彩》、《佛画》等可窥见一斑。《自画像》估 计是出国前所绘,画风细腻缜密,表情描写细致入 微,类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宫廷肖像画,有较高的写 实能力。《素描头像》是木炭画,手法简练而泼辣。 《裸女》受其师黑田清辉影响,造型准确,色彩鲜 明丰富,有些接近于印象主义,近看似不经意,远 看晶莹明澈。
李叔同的幼年也和一般 当时的文人一样,攻读 《四书》、《孝经》、 《毛诗》、《左传》、 《尔雅》等,对于书法, 金石尤为爱好。他十三 四岁时,篆经写得很好, 十六七岁时曾师从天津 名师学填词及书法,曾 以文童身份进过天津县 学,受过八股文的严格 训练。

李叔同曾风流倜傥看破红尘才出家

李叔同曾风流倜傥看破红尘才出家

李叔同曾风流倜傥看破红尘才出家李叔同曾风流倜傥看破红尘才出家李叔同本是富家子弟,生于天津,长在上海,曾就读南洋公学,后到日本求学。

他年轻时被称为“翩翩浊世佳公子”,“厮磨金粉”,结交娼优,风流倜傥;出家前涉猎极广——绘画、音乐、戏剧、诗文、书法、金石等无所不通(后屏除一切,仅书法终生不弃)。

正是由于出家前后生活境况的巨大反差,他被视为尽享荣华之后从朱门入空门的典型一例。

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李叔同的骨子里,本来就有许多不入流俗的东西,倘若换个角度看,他的出家,与其说看破红尘,不如说是一种势所必然的归宿。

他曾屡屡“不近人情”李叔同一向漠视世俗观念下的人际关系准则,他的“不近人情”,在出家前就屡有表现。

留学日本时,有一次他约欧阳予倩早8点到其家。

两人的住所相距甚远,欧阳予倩因电车耽搁,迟到了几分钟。

名片递进去后,不一会儿,李叔同从二楼打开窗户,对欧阳予倩说:“我和你约的是8点钟,可是你已经过了5分钟,我现在没有工夫了,我们改天再约吧。

”说罢关窗而去。

欧阳予倩也只好掉头回去。

这个例子很典型,却并非孤证。

李叔同的弟子丰子恺回忆说: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当教师的时候,卧室的外面安上个信插,他不在的时候,送来信件就搁在信插里。

他早起晚睡有一定时间,很少改变。

一天晚上,他已经睡了,忽然学校收发员来扣房门,说有电报,他在里面回说:“把它搁在信插里。

”到下一天早上,他才开房门取看电报。

有人问他:“打电报来总有紧急事情,为什么不当晚就拆看呢?”他说:“已经睡了,无论怎么紧急的事情,总归要明天才能办了,何必急呢!”以上两例,虽说与出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至少可以说明,世俗认可的思维和行为,在李叔同身上,往往是不灵的,这就为他日后脱离尘世多少埋下了一些伏笔。

说他“漠视”,是因为他并非不明白这些道理。

出家前两三年,李叔同去日本洗温泉,行前还写信告诫一个学生,处世要圆通,否则不能与世相水乳。

他的“脱俗”有目共睹他的“脱俗”,不仅仅体现在待人接物上。

弘一振兴近代律宗的一代宗师(组图)

弘一振兴近代律宗的一代宗师(组图)

弘一:振兴近代律宗的一代宗师(组图)弘一大师法像弘一大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悲欣交集”。

当弘一法师用他那留下无数传世之作的妙笔写下这几个字时,回望三十九个春秋的在俗生涯以及遁入空门的二十四年的岁月,此时的心境也许只有这四字能涵盖与包容了!而法师身后,这四字又留下了那么多众说纷芸、莫衷一是的解释,在他传奇而谜一般的一生中再度涂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为后世无数景仰法师的人猜测、迷惑、感怀。

而法师正当盛年,由昔日的风流佳公子及名噪中华的名士,毅然皈依佛门,潜心修律的行为,又使多少俗家弟子,勘破迷情的生活,循着法师的人生轨迹,做了永久的解脱。

死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与选择的,因为有生,就注定有死,而如何在这个“向死而在”的过程中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则每个人有太多的自由。

众生在现实与超脱之间常感无所适从,而能将崇高的超脱与平淡的现实和谐合一,确是将人间的痛事悟透之后才有的正觉,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解放自我的世界的新人。

许多人将法师在俗与出家后的生活视为截然的对立而不能理解,实际上,终其一生,他的出家行为与其在俗世时一样,依然是他忠于生命,忠于自己的延续。

弘一法师1880年生于天津,俗姓李,名叔同,幼年即聪慧无比。

父亲是一位笃信佛教的在家居士,在叔同五岁时去世。

也许是父亲的言行濡染了年幼的他,以致成为他后来遁入空门的最始的缘起。

在此后三千多个寒暑中,叔同以他独有的秉性与感悟,对所历经的人间世事,无一不是全身心的投入,自由自在地挥洒着自己的生命,无论是对自己的国家、热爱的艺术以及钟爱的红粉知己,都倾入了生命中的全部热情。

1898年当李叔同结婚后的第二年,正值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失败,李叔同十分崇拜康有为,赞同变法,他曾以“南海康君是吾师”来明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西泠印社社藏名家大系·李叔同卷:印藏》评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西泠印社社藏名家大系·李叔同卷:印藏》评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西泠印社社藏
名家大系李叔同卷:印藏》评介
秦陶
【期刊名称】《美育学刊》
【年(卷),期】2022(13)5
【摘要】李叔同是中国近百年艺术史上难得一遇的通才和奇才,他是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也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印藏”就是他与西泠印社的缘分史迹。

“印藏”碑仅一尺见方,在西泠印社依山而建的“鸿雪径”小径上。

“鸿雪径”筑于1913年,语出苏东坡《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李叔同出家之际赠给西泠印社94方印章,西泠印社仿昔人“诗冢”“书藏”遗意,在孤山“鸿雪径”的石壁上开凿庋藏,覆“印藏”小碑并书跋文纪念。

【总页数】1页(PI0008-I0008)
【作者】秦陶
【作者单位】西泠印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
【相关文献】
1.《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究竟有多少卷——北藏、龙藏十七卷与径山藏二十卷差异的原因
2.平湖葛氏与印林精英之金石缘——记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印藏家葛昌楹
先生3.山东美术出版社建社三十周年庆祝活动暨出版成就·名家书画·社藏作品展览隆重开幕4.山东美术出版社建社三十周年庆祝活动暨出版成就·名家书画·社藏作品展览隆重开幕5.“重温党史--西泠印社社藏‘革命胜迹’篆刻原作展”开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李叔同的个人简介

关于李叔同的个人简介

关于李叔同的个人简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关于李叔同的个人简介李叔同多才艺,编歌演剧、作画治印无所不擅,又通数国文字。

弘一大师出家前给妻子的信:放下你,非我薄情

弘一大师出家前给妻子的信:放下你,非我薄情

弘一大师出家前给妻子的信:放下你,非我薄情很多年前,我读到李叔同在杭州出家的一段。

西湖边杨柳依依、水波滟滟,没有比西湖更合适送别的场景了。

1918年的春天,一个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寻遍了杭州的庙宇,最终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庙里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38岁的他原来是西湖对岸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员,不久前辞去教职离开学校,在这里落发为僧。

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学时与妻子结识,此后经历了多次的聚散离合,但这一次已经是最后的送别,丈夫决定离开这繁华世界,皈依佛门。

几个人一同在岳庙前临湖素食店,吃了一顿相对无言的素饭。

丈夫把手表交给妻子作为离别纪念,安慰她说,“你有技术,回日本去不会失业”。

岸边的人望着渐渐远去的小船失声痛哭,船上的人连头也没有再回过一次。

这个可怜的日本女人,可能至死也不会明白她的丈夫缘何薄情寡义至此……是啊,世间还有什么比此情此景更残忍,更让人心碎的呢?我读到此放声大哭,泪如雨下。

那时候我还很年轻,我对绝世才子李叔同恨得咬牙切齿,视他为世间最薄情寡义、最自私自利的男人。

他的万般才情,在我的心目中倾刻间化为云烟。

从此,世间再无那个会作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的李叔同,只有一代名僧弘一法师!若干年后,我读到了李叔同在出家前写给日本妻子的一封信:诚子:关于我决定出家之事,在身边一切事务上我已向相关之人交代清楚。

上回与你谈过,想必你已了解我出家一事,是早晚的问题罢了。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索,你是否能理解我的决定了呢?若你已同意我这么做,请来信告诉我,你的决定于我十分重要。

对你来讲硬是要接受失去一个与你关系至深之人的痛苦与绝望,这样的心情我了解。

但你是不平凡的,请吞下这苦酒,然后撑着去过日子吧,我想你的体内住着的不是一个庸俗、怯懦的灵魂。

愿佛力加被,能助你度过这段难挨的日子。

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

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

李叔同为何在西湖出家成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为何在西湖出家成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为何在西湖出家成为弘一法师李叔同,生于清朝末年的文化名人,他是一位文化、政治的才俊,曾担任过很多重要职务,但他最终选择在西湖出家,成为了著名的佛教僧人——弘一法师。

这让人不禁想要探究一下李叔同为何会做出这个决定。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李叔同的经历。

李叔同早年就读于资政大学堂,接受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熏陶,思想开放、敢于挑战传统。

因此,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政治家。

他曾任清朝外交部的翻译和执政院的秘书,后来担任了湖南省省长等要职。

然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

李叔同辞去了一切职务,随后开始了他的漫长的人生之旅,期间经历了若干人生巨变。

李叔同自幼就有点禅性,曾在书法和诗歌中体验人生的无常和莫测,时常思考人生和宇宙的意义。

他曾多次读经诵佛,对于佛学思想和人生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而他在长期奔波劳碌、历经巨大磨难之后,感悟到了人生无常和世间无常,开始反思起自己的信仰与价值观。

之后他开始频繁往来于佛家寺院,为了更深入地探究佛教思想,他决定在弘一法师门下学习佛法。

弘一法师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现代佛教大师,他的法名也叫“定海”,寓意“有大智慧的人在航行沧海”。

这个名字也很好地阐释了李叔同的改变。

在学习了几年佛法之后,李叔同已经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他写下了“吾生有涯,而学无涯”这句名言,这句话表达出了他对佛法思想的坚定追求。

他也意识到,只有修行者才能真正地懂得和领悟佛法真谛,所以他开始精进修行,最终在弘一法师的带领下,在西湖震泽楼出家成为僧人,并受戒为弘一法师的徒弟。

而李叔同的这次出家,也体现出了他对佛教精神的认同。

佛教强调的是自我超越、修身立德、慈悲为怀的内在精神,这与李叔同最终选择出家的决定不谋而合。

他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让他更关注这种精神境界上的获得和寻求,而非世俗的荣辱、权势以及物质的缘起和消逝。

此外,李叔同在选择出家之后,还不断地努力学习,深入研究佛教文化,逐渐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佛教大师和文化人。

弘一大师--李叔同在美术领域成就的探微

弘一大师--李叔同在美术领域成就的探微

弘一大师--李叔同在美术领域成就的探微摘要: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李叔同最先把西洋油画、音乐、话剧带回中国,第一个把广告图案设计、现代木刻和西洋美术师介绍到中国,他最早采用人体模特写生教学。

他在艺术教育上也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留下了多方面的文化精神财富。

关键词:李叔同,艺术成就,西洋绘画,人体模特教学,书法,篆刻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弘一法师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做出多方面的开拓性的贡献,无论是在戏剧,音乐,美术还是艺术教育思想领域,他的成就和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下面从美术方面的成就作以论述。

甲午战争后,中国掀起第一个此留学日本的风潮。

由于中国距离日本较近,文化同源,东渡扶桑的学生越来越多。

1905年8月李叔同留学日本学习西洋绘画。

所谓西洋绘画。

主要指油画、素描、水彩等画种。

在国内普及这种画法,则是以李叔同等为代表的出国留洋的学生学成之后所做的事。

李叔同去东京不久,在留日学生高天梅主办的《醒狮》上发表美术论文《水彩画法略》和关于图画之起源等公用的《图画修得法》。

一篇是介绍绘画的作用、种类、和绘画的基本方法,除了文字说明,他还画了几组范文图列。

在向国人传输新知识的同时,也表露出要改革传统国画的想法。

我国绘画艺术自古以来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形象文字本身就有图画的意味。

关于这种形式,李叔同则说;图画者可以养成绵密之注意,敏锐之观察,确实之智识,强健之技艺,著实之想象,健全之判断,高尚之审美心。

又若户外写生,旅行郊野,吸新鲜之空气,览山水之佳境,运动肢体,疏通精气,手绘目送,神为之怡,此又图画之效力关系于体育者也。

1在本世纪初,李叔同所指出的图画功用,比现在经常列出的几条,更为全面些,丰富些。

他把美术的功能分为实质上何形式上两大类,实质上分为普通之技能和专门之技能两种:形式上分治育上,德育上,体育上三种。

他着重指出美术不仅仅是娱乐为目的,他的巨大的社会实用功能更为重要。

文章中还提出重视美术就教育,以及培养人才,让国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一法师与西泠印社:李叔同出家后把他的印章藏在西泠印
社山上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的篆刻可谓独树一帜。

他早年治印从秦汉入手,兼攻浙派。

35岁那年入“西泠印社”。

39岁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将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

该社为之筑“印冢”并立碑以记其事。

治印赏印论印,是终其一生未曾放弃的癖好。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道:“刀尾扁尖而平齐若锥状者,为朽人自意所创。

锥形之刀,仅能刻白文,如以铁笔写字也。

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终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锥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

”李叔同对印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近代篆刻事业的弘扬上。

他亲自发起成立了继“西泠印社”之后的又一印学团体——乐石社,定期雅集,并编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汇编。

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领风气之先之事。

1924年,西泠印社建华严经塔时,创社成员之一叶为铭,邀请了弘一法师撰书《西泠华严经塔写经题偈》,镌刻于塔上。

从此,西泠净土,华严
圣地,风起铃动,佛音袅袅,远近相闻。

“印藏”出土1959年至1963年,在收购书画文物和金石篆刻期间,曾对印社早期社员李叔同及其与西泠印社的关系,作过一些调查研究,情况掌握不多……由于我们在为西泠印社搜集资料,收购书画文物,我(指本文作者孙晓泉,下同)强调:今后主要搜集李叔同与西泠印社有关的活动情况,如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等。

那时我曾多次布置,必须千方百计购进李叔同绘画,一二帧亦好。

但无论怎样努力,终于没有收到。

仅见到几件复制品而已,深感遗憾。

1962年,一天晚饭后,老社员韩登安、朱醉竹来我家,神秘地说:“有一事要汇报。

但这事要向你单独汇报,所以我俩晚上拜访。

”1918年李叔同皈依佛门后,将绘画、乐器、印章、理论书籍等整理好,分别送给有关机构、友人和学生,例如将绘画作品送给北平国立美专,将金石篆刻送给西泠印社。

当时印社商定,将李叔同这批印章,以木盒盛之,贮藏于孤山某地,并立小型石碑以志其事。

这事,现在已经40多年了,李叔同绘画虽然收不到,但这批印章也很精彩,也可以发挥作用,因此建议,把这批印章取出来。

第二天,我们三人一同前往察看。

只见镶嵌在石垒墙上的小石碑布满了青苔。

1963年秋日,西泠印社召开建社六十周年纪念大会,印社有关领导暨老社员(韩登安、朱醉竹)数人前往鸿雪径撬开石碑(“印藏”),取出木盒,打开一看,果见内有一批印章,石质完好。

经仔细清
点,实数正是96方(据韩登安记为93方)。

计算一下,从1918到1963年,这批印章贮藏于印社鸿雪径小山洞中整整45年了。

我非常高兴,说:“这是一批完好地出土文物哩,当珍藏之。

”然后将鸿雪径石垒墙上的小石碑封好还原。

印章全部封存于上图石壁之中,并于壁间嵌一高9寸、宽1尺的太湖石,上镌阴文小篆“印藏”二字,旁刻跋文隶书六行,文曰:“同社李君叔同,将祝发入山,出其印章移储社中,同人用昔人诗冢书藏遗意,凿壁庋藏,庶与湖山并永云尔。

戊午夏叶舟识。

”叶舟即叶为铭,时任西泠印社社长。

当时发掘记录如下:石章总数93枚,共装于一石匣之内。

其中有西泠印社高手如王福厂、叶舟、经亨颐、费龙丁、王匊昆等人之铁笔,亦有当时社会上之名家如徐星州、陈师曾、夏丏尊、李苦李等人之刻赠;属于李叔同自镌的印章只有1枚,系白文“文涛长寿”。

93枚印章枚枚无损。

印章欣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