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水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水电开发的益处水电开发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形式,具有许多益处。
首先,水电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相对于化石燃料而言,其资源更为丰富,能够长期满足能源需求。
其次,水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对环境影响较小,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
此外,水电开发还能够为当地经济提供动力,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二、水电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然而,水电开发也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首先,水电开发需要修建大坝,这会导致河流的截断和堵塞,影响鱼类的迁徙和繁殖。
此外,水电站的建设还会导致水库的形成,改变了水体的自然流动,影响了河流的生态系统。
另外,水电站的运行还会产生一定数量的温室气体,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水电开发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
三、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为了实现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水电开发应该采用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比如,在选址时要考虑生态系统的保护,避免对珍稀物种的破坏;在设计大坝时要充分考虑河流的通行能力,减少对鱼类迁徙的阻碍。
其次,水电开发应该注重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在水电站运行期间,要定期检测和监测废水的排放情况,确保水质符合标准;还要关注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变化,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此外,水电开发还可以采取生态补偿措施,通过植树造林、栖息地保护等方式来平衡水电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四、国际经验与借鉴在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上,国际上已经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例如,加拿大的魁北克水电项目就是一项很好的示范。
该项目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因素,避免对珍稀物种的破坏,通过改善鱼类通行通道,解决了鱼类迁徙的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是为了人类利益而建设的,但是它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些影响包括水域生态系统的改变,土壤的侵蚀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一、水域生态系统的改变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使得水体的流量、流速和温度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这就直接影响了水域生态系统的运转。
一般来说,水电站的建设会改变河流的水位、水流和水温,这样就会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栖息或迁徙的改变,有的物种褪色或者成长缓慢。
另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需要的水库大坝、干水渠等等,也会影响水域生态系统的运作。
一些物种可能因为水位上升而失去其生存环境,而又会有些物种被迫迁移到更远的地方。
同时,水库大坝下游河流的河道条件也会发生改变,这就可能导致下游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丧失。
二、土地侵蚀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需要占用土地,而施工过程中也会开掘土方、建筑物等等,这些都会对土地和土壤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土地可能已经被过分开垦、耕种和灾害损坏,这就移植了土壤和土地的生态系统,从而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为换季农作或仓储农业的种植方法而造成的土地侵蚀现象,则会加剧缓慢土地侵蚀的过程。
三、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不仅会直接影响水域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而且也会影响水域周边的生态系统。
例如,水库的建造会造成水位过高,这就导致了岛屿的消失和岸边植物的死亡。
一些健康的水生态系统以及陆生态系统也会因为水库的建设而消失,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水库大坝的建设、堤防的筑造都可能导致水银、石油和含酸物质的泄漏,从而对水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引发福岛等严重的污染事件。
总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环保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所以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科学合理的方针,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人与自然共存的和谐关系,推动可持续发展。
水电站的生态环境保护

水电站的生态环境保护1. 引言水电站是一种利用水能转化为电能的重要设施。
然而,水电站的建设和运营也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平衡能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水电站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
本文将探讨水电站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2. 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1 水库蓄水对生物的影响水电站通常需要建设水库来蓄水,这对周围的生物群落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水库蓄水使原有的生物栖息地被淹没,导致大量生物群落灭绝或迁移。
同时,蓄水还改变了水流的速度和水质,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条件。
2.2 水电站发电对水环境的影响水电站发电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水流能量驱动涡轮发电机,这会导致水流速度的剧烈变化。
水流速度的突变对水中的生物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死亡或受伤。
此外,水电站发电还会导致水温升高,影响水中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2.3 水电站对陆地生态的影响水电站的建设通常需要修建大坝和输电线路,这对周围的陆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大坝的建设使许多陆地生物失去了栖息地,从而导致物种灭绝或数量减少。
输电线路的建设则会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3. 水电站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为了减少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1 水库蓄水影响的减少为了减少水库蓄水对生物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科学规划水库蓄水区域,尽量避免涉及重要的生物栖息地。
•在蓄水区域建设鱼类通道,使得迁徙鱼类能够顺利通过水库。
3.2 减少水电站发电对水环境的影响为了减少水电站发电对水环境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定期调整水流速度,避免突然的水流变化对生物的冲击。
•在发电过程中控制水温的升高,保持水环境的适宜性。
•建设鱼类保护设施,减少鱼类被卷入涡轮发电机的风险。
3.3 减少水电站对陆地生态的影响为了减少水电站对陆地生态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精确规划水电站的建设区域,尽量避免破坏重要的生物栖息地。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是指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和利用的工程,包括水库、水电站、引水、排灌等设施,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会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库蓄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中最常见的就是水库蓄水。
蓄水后,原来的湿地和水草地被淹没,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
水库蓄水还会改变当地的水文条件,使得河流的流量和水位发生变化,对鱼类的洄游和产卵等生活史习性产生影响。
2. 水电站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水电站的建设会改变河流的水流速度和水体温度,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水电站的运行会导致河流流速和水位的周期性变化,对鱼类的洄游和产卵造成影响。
而水电站的调水放水操作,还会导致河流水温的周期性变化,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水利工程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影响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土地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会导致土壤侵蚀的加剧,从而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会改变当地水文条件,对水土保持造成影响,加剧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包括水体生物资源的改变、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污染等。
这些影响都会导致当地生态系统的扰动和破坏,对当地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负面影响,还可能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水库蓄水后可以为当地的农田提供灌溉水源,改善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同时也可以为当地的水产养殖提供发展的机会。
水电站的建设可以为当地提供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气候变化的缓解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在实际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该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电站是一种利用水能转化为电能的重要能源项目,它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就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详细探讨,并从不同方面分析其正面和负面影响。
首先,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库淹没的影响。
水电站一般都需要建设大型水库来储存水能,但是这也意味着大面积的土地被淹没。
水库本身会改变周围的地貌和生态系统,导致植被破坏、动植物失去栖息地,直接影响到生物多样性。
水流改变的影响。
水电站通常需要拦截河流并改变其自然流动方式,以利用水能。
这会导致下游水环境质量下降,因为水的流动速度减慢,河床淤积增加,导致水流生态系统的破坏,影响水中生物的栖息和繁殖。
温度变化的影响。
水电站发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热,而这些废热会被排放到下游,导致水温升高。
这种温度变化会对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引发生态链的断裂和物种灭绝。
生物迁徙的影响。
水电站的建设往往会阻碍水生生物的迁徙,特别是涉及到洄游鱼类。
很多鱼类需要沿着河流迁徙到产卵地或寻找食物,而水电站的堤坝会阻碍它们的通行,影响到它们的生存和繁殖。
然而,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非完全负面,也存在一定的正面效应。
水库的灌溉和供水功能。
水库不仅可以提供可再生的能源,也可以作为灌溉和供水的重要资源。
通过建设水电站,可以有效利用河流水资源,确保农田的灌溉和城市的供水需求,维护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
生态保护和养护。
水电站建设的同时也要求修复和保护水库周围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在淹没区域内的植被保护和动物栖息地重建等。
这种保护性的举措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水域生态系统的恢复。
能源替代和减少碳排放。
水电站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可以替代传统的煤炭发电,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
这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和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虽然水电站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其利用水能转化为电能的能源特点仍然使其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项目。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相应的保护措施。
通过案例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我们发现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水库蓄水导致的生态系统改变等。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生态补偿和环境修复等。
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如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利水电工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扮演重要角色,未来研究应着重探讨如何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案例分析、影响因素、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水利水电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水资源的消耗、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问题。
这些问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威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健康。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只有充分了解其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才能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对策,实现生态环境与工程建设的协调发展。
本文旨在对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并根据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希望通过这篇研究,能够更好地认识水利水电工程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在生态环境中的影响及其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进一步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通过深入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探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为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有着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利水电工程会改变水域的生态系统。
建设水利水电工程会引起河流的拦截、调节和抽取水流的变化,导致河道的水位变化、水流速度变缓以及造成不同程度的水流淤积和水流蚀刻,从而改变了河流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在水电站建设过程中,大坝建设会阻碍河流的水流,导致上游的湿地缺水、鱼类迁徙困难等生态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对水生物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水电站建设会破坏河流的水生态环境,包括鱼类、水生植物以及底栖生物等所生存所赖以生存的水体环境。
大坝的建设和水流的改变会影响鱼类的迁徙和生存环境,造成大量鱼类死亡或迁徙受阻,导致渔业资源的减少。
在水库养殖中,水电站的建设会导致鱼类密度的变化,影响鱼类的生态平衡。
水利水电工程对水质和水土保持产生影响。
建设水利水电工程会产生大量的泥沙和废水,并排入河流,对水质产生污染。
水库的形成会形成新的湖泊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环境的营养盐和有机物含量增加,易发生富营养化,导致水生生物养分过剩和水中氧气供应不足等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地质开挖、填埋和爆破等活动,容易导致地貌破坏、土壤侵蚀和滑坡等环境问题,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生物多样性。
水利水电工程对陆地生态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
水库的建设会引起周围地区的地质构造的改变,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壤干燥,给周边的陆地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压力。
水库蓄水和调水的过程会造成下游的水土流失和湿地干旱,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加强生态保护措施,合理规划和设计水利水电工程,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以实现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利弊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利弊分析摘要:现阶段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社会对节能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日益增加。
但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经常被忽视。
同时,由于人们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污染,导致许多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甚至失去其生生态系统的服务。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引言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在新型水利工程发展过程中仍旧遇到不少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一句最近较为流行的用语中,可以看出目前各方力量都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在开展新型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更深层次的拓宽生态环境保护的真正意义,需要将发展与生态环境进行有机融合,开创以人为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水利工程发展新思维。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随着我国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水电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为了满足人民生产生活对水电资源的需求,需要加快水利水电工程建设。
近几年,国家把水利水电建设作为安民兴邦的大事予以高度重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传统工程相比较而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可以有效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主要表现在:水电作为清洁能源,不仅可以减少能源的过量排放,而且降低了经济建设成本,对缓解温室气体排放压力也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水体流量的调节,可以实现水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如用于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灌溉、工业发电等需求,同时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河流枯水期增加水量,丰水期减少水量,减小了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带动城市发展,促进经济建设,如龙羊峡水电站,除了发电作用之外,还具有防洪、防凌、灌溉、养殖、旅游等多重效益,在西北电网调峰、调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青海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促进了龙羊峡地区旅游、养殖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区域环境条件。
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2.1水利工程周边用地丧失最近几年,在我国现代化水利建设的新要求下,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进程过于快速,水利工程周边环境发展范围严重受限,这是激进式的水利工程建设表现之一,这种表现是不正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电站对水生生物的影响1.绪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河流上大规模筑坝拦截河流水量(发电,灌溉,控制洪水等),是河流生态环境受人为影响最显着、最广泛、最严重的事件之一。
根据世界大坝学会的统计,目前全世界有36000座大中型水坝在运行,控制着全球20%左右的径流量。
在中国,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的梯级水库正快速进行,部分河流缺乏有效管理引起河流断流、水体污染等,严重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大坝建设人为改变了河流原有的物质场、能量场、化学场和生物场,直接影响生源要素在河流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生源要素输送通量、赋存形态、组成比例等),进而改变河流生态系统的物种构成、栖息地分布以及相应的生态功能。
鉴于筑坝造成河流生源要素、河流和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变,国内外科学家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响应过程广泛重视,成为目前河流生态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水电设施及运转过程给生态带来压力,值得重视的主要影响来自两个过程,一是筑坝过程,二是取水过程。
这两大过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整体性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变自然水文过程,不同程度地切割生境,隔断河流廊道系统的空间连通性;二是对河流廊道在时间尺度上的自然动态造成严重干扰。
两方面的胁迫影响都会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除了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外,对其他临近水电站的生态系统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水电站大坝截流造成上游大面积农田、林地被淹没,河道鱼类的活动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阻碍了鱼类的繁衍和其它野生动物的正常活动。
大坝下游出现了大面积河道干枯,致使下游鱼类生存面临灭绝危机,野生动物饮水、迁移受到严重威胁。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阻断了河流的天然连续,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情势,破坏了鱼类的栖息环境,对鱼类的影响非常严重。
如,根据近些年调查统计,长江干支流四大家鱼产量在逐年下降;根据2001年对长江监利段的监测,四大家鱼产量与1981年相比,平均下%;在黄河、淮河等流域,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鱼类资源衰退现象。
2.水生生物的影响及措施鱼类洄游一般的水电站的水工建筑物如大坝等都是将河流拦腰截断,这样就阻断了鱼类的流动通道,对洄游性鱼类的影响更大。
洄游是指一些水生动物为了繁殖、索饵或越冬的需要定期定向地从一个水域到另一个水域集体群迁移的现象。
水电站的工程建筑物的建设如果阻断了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会导致鱼类不能到河流的另一端繁殖,越冬等。
在中国,长江的鱼类资源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是世界上占据重要位置。
从种类数目看,长江水系有鱼类约370种,居我国水系之首,是我国鱼类物种资源的宝库。
就鱼类资源数量而言,长江水系一直居中国各水系之冠。
长江上的葛洲坝等水工建筑也无疑阻断了很多鱼类的游动通道,其中比较着名的就是中华鲟。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
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切断了中华鲟由海口上溯金沙江生殖洄游的通道,一致那些大腹便便的母鲟,被阻于坝下而丧生。
如何解决鱼类洄游通道的问题,措施基本有两种:①建立各种鱼梯、鱼闸等过鱼建筑物;②对受到影响的鱼类进行人工培养。
但这两种方法也存在弊端。
首先,对于过鱼建筑来说,现阶段的利用率不高。
鱼类并不像人类有思维可以选择从哪里游,大多数鱼类都是依靠本能。
鱼类是否能选择建筑物过坝,本身就是需要再研究的问题,需要生物学和水力学共同协作,利于鱼类的习性诱使鱼类通过过鱼建筑物。
其次,人工繁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但是人工繁殖的鱼类和野外生活的鱼类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差别,久而久之可能会使鱼类的本性又不好的改变。
鱼类繁殖水库淹没使某些鱼类特有的产卵场和栖息地不复存在,使事宜某些鱼类产卵的流水生境消失,加之库区水面扩大、流速减缓使上游产下的漂流性鱼卵的可漂流里程缩短,严重时导致鱼卵下沉死亡。
此外,流速减缓和静水性鱼类种群的发展将使急流行鱼类种群受到抑制。
水利水电工程对鱼类资源的影响可以通过人工增殖放流措施进行恢复。
人工增殖放流即采用人工手段向某一鱼类栖息水域补充投放一定数量的该种鱼苗, 以保护和恢复其种群数量。
人工增殖放流需要了解其放流水域自然状况和鱼类资源现状, 需进行亲鱼驯养技术、催产孵化技术、苗种培育技术、放流和效果评价技术等研究工作。
增殖放流总体设计主要包括: 增殖放流对象的确定、亲鱼数量的确定、增殖放流的数量和规格、工艺流程设计、增殖放流地点的确定等。
目前, 人工增殖措施在水电工程建设中采用较多, 建成并运行的有索风营鱼类增殖放流站、向家坝鱼类增殖放流站、思林鱼类增殖放流站、功果桥鱼类增殖放流站等, 在鱼类保护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人工增殖放流措施也可以用来解决鱼类洄游的问题。
哥伦比亚河上的大坝保护洄游性鱼类的措施就是建造孵化场所;1980年, 我国为解决葛洲坝对中华鲟等珍稀鱼类洄游的影响, 采用了人工增殖放流的方法。
但是, 人工繁殖放流经过若干世代后, 有可能导致整个自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崩溃。
如Waples对美国的大西洋鲑人工繁殖放流和种群动态变化的研究证明,长期人工繁殖放流的副作用,导致了该物种的自然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遗传性状衰退。
鱼类“气泡病”大坝特别是高坝在泄洪过程中,水与空气中的气体混合后一起释放到坝下, 在流体静力压的作用下,空气以气泡形式溶解到水中,使下游水域形成气体过饱和状态。
水体中气体过饱和会引起鱼类的?? 气泡病??,鱼肠道出现气泡,或体表、鳃上附着许多小气泡,使鱼体上浮或游动失去平衡,严重时可引起大量死亡,这种病对鱼苗危害最大。
由于鱼苗身体机能发育尚未完成,无法抵御这种影响,会大量死亡,这对于鱼类资源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峡大坝开闸泄洪将空气卷入水中,使下游水域处于气体过饱和导致鱼类死亡。
下游水生生物水电站发电一般需要建筑坝体将水面抬高,利用谁能转换成电能。
经过水轮机发电后的水体与其原有可有水体相比有不同之处。
首先,发电的水取自水库底部,水温较正常值偏低。
水库上层为表温层,温度高,受风浪、环流、对流等影响;下层为深水层,水温变化小,接近均匀,常年维持在较稳定的低温状态;中间的过渡段为温跃层,层内水温梯度大,全层从上到下水温变化较大。
水生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水温,水温对鱼类性腺的发育和成熟影响显着。
鱼类为变温动物,无保持体温结构,当水温上升时,鱼的体温随之而升高,生理过程加快,对事物的消化吸收、生长、胚胎发育以及到达性成熟的时间等都会发生变化。
总体来说,水库运行下泄水温变化最不利的影响主要为对鱼类繁殖的影响。
3-6月天然水温回升是鱼类的主要繁殖季节,但电站下泄的低温水使鱼类达到产卵水温所需的时间延长,推后了鱼类繁殖时间,使鱼类原有长期形成的繁殖与自然环境条件的耦合关系可能被打乱,影响繁殖。
其次,上游来水在水库聚集后,水中的泥沙沉淀,发电后的水比原有水要清澈且含有的营养物质少。
有一些鱼类的营养物质或一些浮游生物是依附在河流水体的泥沙颗粒上的,当上游来水在库区停留后,泥沙颗粒沉到库底,这些依附在泥沙颗粒上的物质也聚集在库区内。
一方面会造成下有生物食物链的断裂,另一方面有可能造成库区水体的富营养化。
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变缓,甚至局部出现静水区,上游河段带来的泥沙以及其它一些悬浮物质会在库区沉积。
如丹江口水利枢纽蓄水后,由于水库的拦沙作用,库区水的透明度上升。
水库建成初期,库区底栖生物量会有一定程度增加,但一段时间水体透明度改变后,鱼类的饵料生物组成和数量将随之减少,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又会降至很低,这对以底栖生物为食的鱼类是不利的。
以上鱼类“气泡病”和下游水生生物影响均可通过栖息地保护的方法来寻求解决,水库形成后,坝上蓄水对栖息地造成大面积淹没,坝下水文情势改变导致栖息地面积减少,可通过2种方式保护鱼类的栖息地:①通过保护支流的流水生境保护鱼类的栖息地。
选几条具有代表性的支流作为保护区, 保护受影响的鱼类, 从而减缓工程对鱼类的影响。
②人工再造适宜栖息地。
通过生态水文学计算,将鱼类“适宜生境”量化为水文、水温等数值, 并根据这些数据优化规划方案、调整设计参数和运行方式, 以达到人工再造适宜栖息地。
建立河流自然保护区。
例如,在西方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涉及很多法律问题,河流自然保护区更由于管理上的困难而难以有效实施,因此除前面所说的在流域层面建立水域多样性管理区等类似的构想外,鲜见这方面的实践。
在国内,针对三峡水库和金沙江一期工程建设的影响,我国政府决定在长江上游选择保留向家坝水利枢纽坝址以下至三峡水库回水末端长约380余千米的干流江段、一级支流赤水河约430余千米的干流江段,以及一些邻近支流的河口或下游段,作为珍稀、特有鱼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该保护区是基于对长江上游水能资源开发规划与水域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的思路设计的,其中包含取消上游干流区间3个、赤水河干流10个水电梯级规划。
由于包含了一条完整的支流、一段具有足够流程的干流,以及其下游连接的三峡水库,该保护区在环境结构方面是相对完整的,可以满足长江上游鱼类4种主要繁殖类型的需要,包括在干流或较大支流流水中产漂流性卵的长薄鳅和圆口铜鱼,以及在干流河段的大片砾石滩前产粘沉性卵的白终、达氏鳃和胭脂鱼等,能够在靠近向家坝水利枢纽坝址以下的江段找到繁殖场所;在集雨性支流的上游河段产粘附性卵的岩原鲤和南方绘等大型特有鱼类,可以上溯到赤水河的上游去繁殖;在沿岸带适宜的小环境中产粘附性、漂流性和漂浮性卵的小型鱼类,可在不同的河段和支流等各类水体中繁殖。
各种鱼类的幼鱼则可以在保护区长江干流段的中、下游及三峡水库索饵肥育。
3.对于水电站引起的水生生物问题,自己的一点看法出台专项保护水生生物的法律法规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物种资源保护,除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外,早在2002年10月1日颁布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二十六条还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水能资源。
在水能丰富的河流,应当有计划地进行多目标梯级开发。
建设水力发电站,应当保护生态环境,兼顾防洪、供水、灌溉、航运、竹木流放和渔业等方面的需要”。
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水运资源。
在水生生物洄游通道、通航或者竹木流放的河流上修建永久性拦河闸坝,建设单位应当同时修建过鱼、过船、过木设施,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批准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妥善安排施工和蓄水期间的水生生物保护、航运和竹木流放,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关于鱼类资源和水生生物保护,相关的法规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
此外还有很多相应的规范、导则、标准等。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长江流域新建的大中型水利工程,皆按相关法规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其中大多数的评价重点涉及到水生生物和鱼类资源保护并对其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评价,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乌江构皮滩电站、汉江王甫洲工程、嘉陵江亭子口工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