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阅读】《古代诗三首鹧鸪》阅读答案附赏析
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5篇)

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5篇)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1鹧鸪天·西都作宋朝朱敦儒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
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鹧鸪天·西都作》译文我是天宫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教我这样的狂放不羁。
曾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
我自由自在,吟诗万首不为过,喝酒千杯不会醉,王侯将相,我何曾放在眼里?就算是在华丽的天宫里做官,我也懒得去,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阳城中。
《鹧鸪天·西都作》注释清都山水郎:在天上掌管山水的官员。
清都,指与红尘相对的仙境。
疏狂:狂放,不受礼法约束。
支风券:支配风雨的手令。
章:写给帝王的奏章觞(shāng):酒器玉楼金阙慵(yōng)归去:不愿到那琼楼玉宇之中,表示作者不愿到朝廷里做官。
《鹧鸪天·西都作》赏析此词系作者从京师返回洛阳后所作,故题为“西都作”。
该词是北宋末”脍炙人口的一首小令,曾风行汴洛。
词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这是有深意的。
据《宋史·文苑传》记载,他“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于野之望”,靖康”间,钦宗召他至京师,欲授以学官,他固辞道:“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
”终究拂衣还山。
这首《鹧鸪天》,可以说是他前期词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态度和襟怀抱负的集中反映。
上片主要写作者在洛阳时纵情于山水,豪放不羁的生活。
首句以“山水郎”自居,写自己热爱山水乃世于天性。
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不喜尘世,流连山水。
接下来“天教分付与疏狂”则声称自己懒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属天赋,因而无法改变。
这两句充分表现世了词人的性格特征,坦荡直爽,豪气四溢。
“曾批给雨”二句以天意抒怀抱,透露世作者远避俗世,怡的自得的心理。
这二句充满了浪漫的精神,富于神奇的幻想,不仅对首句进行了绝妙而风趣的解释,而且透露了他对大自的的由衷热爱和对世俗发自内心的鄙弃。
2023年最新的《鹧鸪》阅读答案及翻译17篇

2023年最新的《鹧鸪》阅读答案及翻译17篇《鹧鸪》阅读答案及翻译(1)《鹧鸪天惜别》阅读答案一曲危弦断客肠。
津桥捩柂转牙樯。
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
载将离恨过潇湘。
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释】①捩柂:扭转船舵。
②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8、试赏析“蒲帆重”三字所表达的艺术效果。
(5分) 9、词的最后两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6分) 试题答案: 8.(5分)“蒲帆重”表面上写船帆凝重,实际上是暗示远行之客心情的沉重。
(2分)词人选用具体事物,不直写心情,却委婉写出离别人不愿远行的沉重心情。
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3分)(意思对即可) 9.(6分)①最后两句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比喻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心中之情与眼前之景浑然融合。
②随着情感积聚的不断加深,最后两句情感表达更为浓烈,使主题进一步深化,令人回味不绝。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鹧鸪》阅读答案及翻译(2)(一)鹧鸪天(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此词为南宋淳熙八年冬,41岁的辛弃疾遭遇弹劾罢官,隐居上饶乡居期间所作。
7.从字数上看,这是一首(),“鹧鸪天”是()(2分)8. “陌上柔桑”“斜日寒林”句中的“破”“点”一字传神,请任选其一赏析。
(3分)9.“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乃全篇点睛之笔,试分析其手法及表达的感情、蕴含的哲理。
(4分)7.(2分)小令、词牌名8.(3分)答案示例1:一个“破”字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合理想象描写1分),既有动态,(点出词性或作用1分),又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1分)答案示例2:动词“点”字令“斜日”“寒林”等阴晦之景有了生气,(点出词性释义1分)“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合理想象并描写1分),恰似一幅田园自然图画。
【诗歌鉴赏全覆盖】2019高考备考之古代诗歌鉴赏精选试题及答案解析【一人一首成名作12首作品】

【诗歌鉴赏全覆盖】2019高考备考之古代诗歌鉴赏95道精选试题及答案解析古代诗歌鉴赏——一人一首成名作(12 道)一、郑鹧鸪——郑谷郑谷(约851 年~约910 年),唐朝末期著名诗人。
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
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
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鹧鸪[唐]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思乡情感。
(5 分)——————————————————————二、杜紫薇——杜牧杜牧,字牧之,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宋]朱熹江水侵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达。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隐括之作,贵在翻新。
比较杜牧原诗,任选一个角度,分析朱熹此词的新意。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温八叉——温庭筠温庭筠是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或“温八吟”之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利州南渡温庭筠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沙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尾联借用范蠡的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解析

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姜楚公画角鹰歌杜甫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
此鹰写真在左绵①,却嗟真骨遂虚传。
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
【注释】左绵,地名,代指绵州。
杜甫此诗写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的这首诗不是律诗,而是一首古体诗,不求对仗,押韵灵活,形式更加自由。
B.“贪愁”写出了观画人既喜欢角鹰的高飞长空,却又担心它飞去的矛盾心态。
C.画中鹰很传神,真鹰反而让人觉得徒有其名,作者借此抨击现实中人的不辨真伪。
D.“抟空”即盘旋于高空,“抟空九天”让读者想起庄子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侧面表现姜楚公所画之鹰生动逼真是本诗一大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
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③。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④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⑤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⑥。
[注]①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
暾:太阳升起。
②至人:指释迦摩尼。
③鼋(yuán):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
④交柯:枝叶交叉。
⑤翮(hé),鸟翎的茎,即指鸟。
⑥间言:非议。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和形式上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起始四句交待吴、王二人画迹所在。
“吾观画品中”二句,紧接着对二人的成就作概要评断,肯定了他们在画苑中的崇高地位。
B.苏轼提倡诗画一体,曾说“诗不能尽,变而为画”,而诗中“摩诘本诗老”至“亦若其诗清且敦”四句即是此说较为明确的体现。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题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①陆游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橹②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1166年春,词人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
这首词就是这一年词人归家不久闲居镜湖时所作。
汉初邵平不愿为官,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②橹:另作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用典,并着一“懒”字,词人借以表达不想学古人种瓜都城门外的心境。
B.上片三四句,紧承“渔钓”,动静结合,状写了镜湖新燕翩飞、沙鸥憩晚的美丽春色。
C.下片一二句,歌声与橹声并作,“缥缈”“呕哑”相映,以动衬静,极写山水的宁静。
D.下片第三句,以清露喻杯中酒,以花喻盘中菜,状物传情,想象丰富而自然。
2.这首词移情于景,含而不吐,举重若轻,耐人寻味。
请结合“只将渔钓送年华”一句,分析其“举重若轻”之妙。
题组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闲居自述陆游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②树,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③。
昔事前军④幕,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⑤。
所赖今天子⑥,汉道日休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人以山翁自称,懒于世事,认为外物不关自身,表达了远离世俗的心志。
B.第五句写诗人的居室窗户打扫得洁净明亮,几案不加雕饰,清净而又素朴。
C.第六句写诗人穿过茂密的竹林,行走在河岸边,头上戴着乌巾,悠闲自得。
D.末句运用典故,即使没有立足之地也不觉得贫困,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2.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其精妙之处。
题组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甲)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鹧鸪》阅读答案

《鹧鸪》阅读答案第一篇:《鹧鸪》阅读答案10.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7分)鹧鸪【唐】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前人评价这首诗“赋鹧鸪,警绝”,因此,郑谷被誉为“郑鹧鸪”。
请简要分析一下颈联在描写鹧鸪时的精妙之处。
(3分)(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情感。
(4分)试题答案:10.(1)参考答案:颈联处用了侧面描写(1分),诗人通过游子闻声而落泪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1分)侧面写出鹧鸪声的哀怨(1分)。
评分标准:手法1分,分析1分,效果1分。
如果手法答成“烘托”、“虚实相生”可酌情给分。
(2)参考答案:诗歌前两联主要刻画了鹧鸪的外形、习性和所处环境,渲染了孤寂凄清的氛围,颈联写游子和佳人在听到鹧鸪声后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尾联写鹧鸪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或者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苦竹深处太阳西下,景色越发幽冷(3分),借景抒情,透露出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1分)。
(能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第二篇:《鹧鸪》教学设计鹧鸪【唐】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一、作者简介郑谷(849~911),字守愚,宜春人。
晚唐诗人。
僖宗光启三年(887)进士。
曾任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因《鹧鸪诗》出名,人称郑鹧鸪。
唐末退隐家乡,筑读书堂于仰山。
改诗僧齐己《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为“一技开”,对体现“早梅”的主题,有点睛之妙,时人因称郑谷为“一字师”。
曾与许裳、张乔、任涛等唱和酬答,号“芳林十哲”。
今存《云台编》(又称《宜阳集》)。
二、注释1、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
因为它的啼声好像在说:“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唐代歌曲中就有模仿鹧鸪啼声的曲子,名为《鹧鸪词》。
《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鹧鸪》原文、翻译及赏析1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著意寻春懒便回。
何如信步两三杯。
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
朱朱粉粉野蒿开。
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翻译有意游春,但感觉困乏便不再前行,不如随便走走找个地方喝上几杯。
游山刚到绝佳处,但再走感到疲倦,诗还没有写成,可好雨忽来似乎催促快点写完。
拄着手杖,穿着草鞋,看到路旁野花盛开,红的红,粉的粉,很是好看。
谁家出门的女儿在寒食节这一天回家探亲,欢声笑语从桑林的小路上走来。
注释鹧鸪天:词牌名。
鹅湖:鹅湖原名荷湖,因山中有湖,多生荷。
晋人龚氏居山,养鹅湖中,于是更名鹅湖。
懒,指了无情趣。
信:放任。
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天(或说清明前两天)。
赏析这是一首寻春的小词。
作者并未开门见山地道出他的寻春感受,而是在小词的开端,娓娓如话家常,将读者逐渐引入胜境:“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抱定了寻春的目的四处寻找,不如喝上几杯酒,在家门附近和春光不期而遇。
其实,辛稼轩自己就是那种“着意寻春”的人。
为了寻春,他风雨无阻,阴晴不避:“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
”(《鹧鸪天》)作者“柳外寻春,花边得句”(《满庭芳》)。
他寻求、欣赏春天的妙趣,真可以说达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程度。
而令人困惑的是,在此《鹧鸪天》小词中,他不但一开端就否定了“着意寻春”的佳处,而且还进一步辩解道:“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作者又说:刻意游春之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见到“山才好处”,人却已经疲惫不堪了,哪里还有十足的精神去赏春呢?有的时候,人的诗思还未成熟,而一场急雨却过早地来催他做诗,那诗就不可能做得好。
词题为“鹅湖归病起作”,说明作者前不久游览了名胜鹅湖山(今江西铅山县东)。
从鹅湖归来后,他生了病。
这一次他病得大概还不轻,性情倔强的词人不得不卧床休养了。
一贯主张抗金、恢复失地的辛稼轩自被朝廷罢黜后,常常借游山水来消除心中愤懑。
新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1)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尾犯·寒夜蒋捷①夜倚读书床,敲碎唾壶②,灯晕明灭。
多事西风,把斋铃频掣。
人共语、温温芋火,雁孤飞、萧萧桧雪。
遍阑干外,万顷鱼天,未了予愁绝。
鸡边长剑舞,念不到、此样豪杰。
瘦骨棱棱,但凄其衾铁。
是非梦、无痕堪忆,似双瞳、缤纷翠缬。
浩然心在,我逢着、梅花便说。
【注释】①蒋捷:南宋词人。
南宋亡,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②王敦酒后读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深受感动,用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1)词的下阕,首句化用了________(人名)的典故,结句的“梅花”是词人________的象征。
(2)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本词在抒情方面的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黄庭坚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
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
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
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
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
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
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③。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
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
③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B.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
C.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
D.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
(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古诗词阅读】《古代诗三首鹧鸪》阅读答案附赏析
【高中古诗词阅读】《古代诗三首?鹧鸪》阅读答案附赏析
《鹧鸪三首古诗》[关于作者]郑固(848~909),字首语。
他出生于江西省宜春市元
州区,是晚唐著名诗人。
郑谷7岁就能写诗了。
他骑马时会唱歌。
《父亲史》开城(约公
元838年)是永州的三首古诗·
鹧鸪
[作者简介]
郑谷(848
~909
),字守愚。
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唐末著名诗人。
郑谷7
“隋能诗”
自骑竹之则有赋咏”
.开城中学父亲历史(公元838年)
左右)为永州刺史,与当时著名诗人、诗论家司空图同院,图“
当他看到它时,他在背上说:“做一个风骚的一代领导人。
”。
及冠,应进士举,凡十六不第。
僖宗广明元(880
)黄巢进入长安,山谷奔向西蜀。
光启三世(887)
)登进士第。
昭宗景福二(893
)他被授予北京昭和县中尉称号。
向右移动,捡起剩菜以弥补不足。
甘宁斯(897)
)为都官郎中,诗家因称郑都官。
又曾经写过鹧鸪诗,广为流传,很出名,因此被人
称为“
郑“鹧鸪”。
官至都官郎中。
天复三(903
)年前后,他退休到宜春的洋山书店。
死于北岩庄。
他死后被安葬在伊春市北部
里的江北岭。
北宋时期,袁州太守祖无择曾主持修缮其墓,如今已无迹可寻。
今宜春
市区东风大街南段,民国时期曾名鹧鸪路,以纪念郑谷而名。
郑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
为薛能、李频所赏。
与许棠、任涛、张嫔。
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
唱答往还,号“
《香林十哲》。
后谷尝从僖宗登三峰,朝谒之暇,寓于云阳道舍,编所作为云台编三卷。
归,编宜
阳集三卷,及撰国风正诀一卷。
《全唐诗》收录郑谷诗327
第一
1
在这首诗中,有一个关键词支配着整首诗。
它是:哭。
2
诗的第二部分与环境描写有关,突出了整首诗荒凉而遥远的意境。
试着分析一下作者
创造了什么样的环境?
答:诗人选择荒水、野庙的地点加上“
“雨昏倒了”
花落”
此时此刻,它赋予诗歌一种苍凉幽静的意境,呈现出一种令人心碎的气氛。
3
对联呈现出什么样的意境?为什么?”
青草湖”
以及“
黄帝陵”
?
潇潇暮雨、落红片片。
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
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
而只能愁苦悲鸣了。
青草湖,即巴楚湖,位于洞庭湖东南部;黄陵寺位于湘阴县洞庭湖北岸。
据说舜帝南
巡时死于苍梧。
第二个妃子应征入伍,淹死在湘江里。
后人在水边建了一座寺庙,叫做黄
陵寺。
这一地区也是屈原历史上流亡的地方。
因此,当人们搬到这里时,很容易引发流浪
的担忧。
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不仅让读者想起曲子怀沙、湘妃哭竹等历史传说,也让人感受到鹧鸪哭声的悲凉。
4
对联中有哪些历史人物或传说?如果你一遍又一遍地唱,你会有什么感觉?
答: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典故,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声声哀鸣。
五
赏析“
雨昏倒了,小草从湖边经过,花儿在黄陵寺落下哭泣。
"。
答:这两句话重复了一遍,仿佛是一个流浪者在寻找一个荒凉、荒凉的地方,倾听着鹧鸪和垂头丧气的哀鸣。
鹧鸪的声音和求人的感觉完全融合在一起。
这两句话的美妙之处在于鹧鸪的魅力。
它的形状,作者似乎并没有深刻地感受到它的形状,但作者并没有看到它的形状。
6
“欣赏”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答: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
“扎”
、“
“人才”
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
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
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七
.末联“
“湘江宽”
的主语是什么?
答:它应该是一个流浪者和一个美人。
8
“如何理解”
相呼相应”
?
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
九
.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回答:鹧鸪歌唱的声音非常相似。
”
行不得也哥哥”
因此,古人常常通过唱鹧鸪来表达他们追逐游客的感觉。
这首诗吟唱鹧鸪,着重表达鹧鸪的哀鸣,流露出诗人沉重的乡愁和怀旧之情,描绘了一个流浪的儿子思念一个女人的心碎之歌。
10
.
试分析本诗的写作特色。
答:这首诗可以通过吟诵来传达它的魅力,风景可以渲染它的悲伤气氛。
它在精炼句子方面也非常精巧。
吟诵事物的抒情融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鹧鸪啼鸣动诗情】
鹧鸪是一种谦逊的鸟,但由于其独特的鸣叫声,它非常相似。
”
行不得也哥哥”
,它很悲伤,所以它经常唤起诗人的离别之情来表达他们的悲伤之情。
正如李毅的《鹧鸪词》所说: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通过一个女人的口,写下想她丈夫的想法。
它有很深的感情。
就笔者所知,唐代的一些名家,多有咏鹧鸪之作,就连诗仙李白也还有一首《山鹧鸪词》。
韩愈的《晚次宣溪绝句二章》之一,写得极见情感:“
邵州南下迎接玄溪。
云和水无边无际,太阳面向西方。
客人的眼泪先流下来,鹧鸪在
他耳边停止哭泣。
"
被贬他乡,在“
“行数”
的情景下,怎能还经得起鹧鸪的“
“对着耳朵哭”
?
唐代有三首“放鹧鸪”诗,非常精彩,充满了情感。
我们先来看看罗烨的《鹧鸪放生》:
好傍青山与碧溪,刺桐毛竹待双栖。
花时迁客伤离别,莫向相思树上啼。
”
让我们看看崔图的鹧鸪版本:
秋入池塘风露微,晓开笼槛看初飞。
满身金羽画不得,无限烟波何处归?”
“好的”
何处归”
,爱是写在纸上的。
李英的《鹧鸪释放》特别生动细腻:
玉楼珠户养经时,放出雕笼久不飞。
秦地游僧一弹指,楚城迁客重思归。
岗田戏下晴
风暖,茅垅惊啼返照微。
山畔家家有罗网,莫救伤损好毛衣。
”
多么不情愿啊!
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写的则是行役的艰难和闻声的悲苦:“
落日照耀着辽阔的秋草,鹧鸪啼叫着离去。
穿过崎岖的道路,聆听胡克和陶格的声音。
桂江深岸曾下过雨,但也阻挡了梅岭的回程。
在这个时候,有一千条肠子断了。
今晚请求
释放是徒劳的。
"
顾况的《听山鹧鸪》,似乎是听而无悲:“
谁没有春酒,哪里没有春鸟?在桃花村度过夜晚,用歌声跟随黎明。
"
看,一夜未断啼声,即使无伤感,恐怕也觉厌烦吧?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诗歌是晚唐郑谷所作的《鹧鸪七律》。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它把鹧鸪的声音和流浪者的感情结合起来,既唱鸟又唱人。
它易于阅读,回味无穷。
因此,元朝的辛文芳在《唐才子传》中称赞了它
警绝”
因此,郑谷的诗被称为
郑鹧鸪”。
唐以后的鹧鸪诗数量虽然不少,但名篇佳作却不多。
宋人张咏的《闻鹧鸪》是较好的一篇:“
我在画中看到,在歌中听到。
伤痛并不是灵魂的破碎。
来自南方的客人的声音不在村子前面。
"
辛弃疾的被人誉为“
“无聊吗?”
之作《菩萨蛮》的下阕,更是为世所传:“
青山是盖不住的。
毕竟,它们是向东流动的。
河流担心晚上的休息,山里听见鹧鸪的叫声。
"
辛词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借鹧鸪之声以抒爱国之情,道前人所未道。
明代刘基对《山鹧鸪》的描写,夹杂着抒情和议论,值得一读:
黄茅垅上雨和泥,苦竹岗头日色低。
自是行人行不得,莫教空恨鹧鸪啼。
”
清代游冬的《闻鹧鸪》在写作和构思上与刘基相似:
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
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为谁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