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中煤的写作手法
炉中煤

炉中煤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所抒发的火热的爱国热情。
2.了解诗歌通过艺术形象抒情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难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
2.热情洋溢的语言特色。
3.诗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郭沫若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诗人,20年代初诗人寓居日本,正值国内“五四运动”蓬勃发展之时,诗人看到新生的祖国,正象一位年青的女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人这首诗——《炉中煤》。
郭沫若所作的一首诗。
《炉中煤》写于1920年年初,诗人用拟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又用拟人法把祖国比作“我心爱的”“年青的女郎”。
全诗就建筑在这一组核心意象之上。
这首诗构思自然新颖,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独特想象,以煤自况,寄寓着诗人以身许国、积极进取的爱国情怀,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自我觉醒,也体现了诗人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作者介绍:1978年6月12日,我国现代杰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戏剧家、古文字学家、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在北京逝世。
郭沫若生于1892年。
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
早年赴日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
“五四”时期,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并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
1924年以后,郭沫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同年参加南昌起义,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
1930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
抗战开始后回国,在周恩来领导下,组织和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战工作。
历任《救亡日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这一时期著有《屈原》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揭露国民党的卖国投降政策。
1944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该书后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
陕西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卷19

陕西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卷19(总分:11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在诗歌中着力表现田园生活怡然自得之乐的东晋诗人是(分数:2.00)A.陶渊明√B.阮籍C.王昌龄D.岑参解析:解析:陶渊明的诗多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表现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辛劳,以《归园田居》《饮酒》等篇为代表。
2.成语“祸起萧墙”源自(分数:2.00)A.《秋水》B.《谏逐客书》C.《史记》D.《季氏将伐颛臾》√解析:解析:“祸起萧墙”出自《季氏将伐颛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诗歌___________“最得风人深致”。
(分数:2.00)A.《采薇》B.《山鬼》C.《蒹葭》√D.《楚辞》解析:解析: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言:“《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4.《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作品,这里的“书”是(分数:2.00)A.书记B.书籍C.书信D.上书√解析:解析:这里的“书”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
5.《前赤壁赋》中“主客对话”的“客”主要情感倾向是(分数:2.00)A.功名难就B.适意自然C.人生无常√D.乐观豁达.解析:解析:通过阅读文章可知,“客”方由对人生的短暂无常而衍生出一种悲观情绪,所以主要情感倾向是“人生无常”。
6.以问话方式展开议论的文章是 ( )(分数:2.00)A.《赵威后问齐使》√B.《五代史伶官传序》C.《答司马谏议书》D.《报刘一丈书》解析:解析:《赵威后问齐使》一文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问答,委婉批评了齐国政治的失当,赞扬了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思想。
7.以《谏逐客书》为代表的李斯散文最鲜明的特色是 ( )(分数:2.00)A.流畅谐偶B.铺陈排比√C.质实无华D.诙谐反讽解析:解析:《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作品,文章极富文采,运用大量对偶、排比句式,与散体句式杂错相间,是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郭沫若的《炉中煤》的赏析

郭沫若的《炉中煤》的赏析
《炉中煤》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策划家、文艺理论家、画家、散文家、建筑师、历史学家等多重身份的郭沫若所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以炉中煤为象征,表达了人们对于革命力量的无限信任,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苦难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关注。
下面是对于这首诗的简要分析:
一、诗歌艺术的特点:
1.格律优美:郭沫若的《炉中煤》是一首五言绝句,整首诗都
是抑扬顿挫、平仄协调,音调优美且富有韵律感。
2.意境深远:诗歌的意境富有哲理,表现出一种爱国主义、人
道主义的情感,同时也是对于煤炭这种普通物品的深刻挖掘。
3.象征抒情:诗歌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将炉子、煤炭等物
品转化成为对于革命力量与苦难人民的赞美,抒发了郭沫若强烈的情感与思想。
二、诗歌的分析:
1.描写的对象:郭沫若通过描写炉中的煤,呈现出一种强烈的
革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抒发的情感:诗歌用超脱于物价的高度,表达出对于革命力
量的无限信仰与对于苦难人民的同情关爱,情感动人。
3.象征意义:炉中煤象征着革命力量的积蓄与发展,也代表着共和国家庭建设的稳健和美好、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
综上所述,郭沫若通过一堆炉中的煤呈现出对于革命力量和苦难人民的深刻关注,表达出一种人民情感,是一首富有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现代诗三首

炉中煤是作者自喻,“年青的女郎”比作祖国。为什 么作这样的比喻?这样 比喻有什么好处? 明确:因为本诗表现的是“眷念祖国的情绪”,而 “炉中煤”的形象特征是火红、炽热、旺盛、熊熊 燃烧,这与诗人对祖国感情的热烈、深切是一致的; “炉中煤”还具有为人奉献火与热,将自己燃烧成 灰,殒身不恤的献身精神,可以形象表现诗人为了 祖国在“五四”之后所呈现的新气象的认识,就像 一位青春焕发的“年青女郎”而不是我们通常比作 的母亲,从抒情的角度讲,更易于抒发炽烈、奔放 的情感。作品中的“炉中煤”和“年青的女郎”, 虽然构不成生活中恋人的关系,但从精神实质上讲, 同样是在奉献一颗滚烫的心。
思考:如何理解“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 辜负我的思量“? 明确:前一句是写祖国对于诗人的养育之恩,这是 诗人思念祖国的基础。因为是在对作为喻体的“年 青的女郎”倾诉,所以这里也比喻性地用了“殷 勤”。“不辜负”三字表达了报效之意。后一句的 “思量”,不仅是指对于作为地理概念的祖国的思 念,不仅是对山川土地的思念,而且是具有更深含 义的一种期望,是希望祖国为断发展,日益强盛、 进步,所以用了“也不要辜负”。
B 2.对“炉中煤”这一意象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炉中煤”的熊熊燃烧象征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 B.“炉中煤”黑色外表下“火一样的心肠”象征劳苦大众卑贱的地位。 C.“炉中煤”这一意象,熔物的特性、“我”的气质和时代精神于一炉。
D.写“煤”之燃烧,即抒“我”之激情,亦抒人民之情、时代之情。
斑斓bān lán
辜负gū
河畔pàn
3、文学常识 郭沫若,现代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古 文字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代表作有《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诗 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 《蔡文姬》等。
11炉中煤

《炉中煤》考核要点:1.作者郭沫若,现代著名学者、诗人。
本诗选自郭沫若诗集《女神》2.理解本诗所抒发的爱国激情和献身精神3.分析说明诗中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4.理解本诗用反复咏叹手法表情达意的特点一、作家作品1.郭沫若原名开贞。
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历史剧作家,学者,社会活动家。
与郁达夫,成仿吾组成“创造社”。
2.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女神》具有奔腾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浓烈的色彩,体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为五四后的自由体诗开拓了新天地。
3.抗战时期写有《屈原》,《虎符》等历史剧。
4.《炉中煤》是一首抒情诗,是诗人1920年留学日本时写作的。
二、课文讲解1.本文主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开会。
中国政府希望帝国主义放弃在华特权,遭到拒绝;而军阀政府还准备在和约上签字。
消息传来,举国愤怒,遂发生了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还是一次反封建文化的革命运动,所提出的“民主”“科学”两面旗帜,影响十分深远。
这次运动给旧中国带来了新生的希望。
当时远在日本留学的作者为此十分鼓舞,他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是和我的爱人一样。
”这就是作者“眷念祖国的情绪”。
)本诗表现了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借燃烧着的炉中煤,来抒发眷念祖国的情绪。
表现出诗人对新生的祖国的无比热爱和赤诚无私的奉献精神。
2.课文串讲全诗共分为四节。
第一节:倾诉自己眷念祖国的热情和报国的真切心情;第二节:表示作者对祖国的强烈的爱长期被埋在心里,一有机会表达,这种感情则炽烈如火。
第三节;说明苦于前身虽是栋梁之才,但无法报效祖国,在五四革命浪潮激荡下,重见天光。
(重点)第四节:再一次抒发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三、学习要点1. 重点掌握托物言志,比拟手法的运用。
整首诗都是以炉中燃烧的煤的口气来抒写。
“炉中煤”是作者自喻,比喻作者思念祖国的炽热感情;“年青的女郎”象征五四时期祖国的新生,用的是拟人手法;全诗虽没有出现“怀念祖国”“颂扬新生”等诗句,但很形象地体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强烈感情。
炉中煤

郭沫若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 沫若。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 1921年出版新诗集《女神》,为中国新诗 开了一代浪漫主义诗风;同年6月,与郁达 夫、成仿吾等在日本东京创立著名文学团 体“创造社”。五四运动后,又创作《星 空》《瓶》《前茅》等诗集,还写了历史 剧《卓文君》《王昭君》。
1937年抗战爆发,献身于抗日救亡 运动和抗战文艺运动。创作了《棠 棣之花》《屈原》《虎符》等大型 历史剧和诗歌《战声集》等。1944 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郭沫若一 生著述极多,重要的均收入《沫若 文集》,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 出版《郭沫若全集》。
写作背景: 《炉中煤》写于1920年年初,1919年 的五四运动,燃起了诗人胸中的革命激 情。他以文艺插别是诗歌为武器,歌颂 人民的革命,迎接祖国的新生。”《炉 中煤》就是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创作出 来的。他把这时期的诗,集为《女神》, 于1921年8月出版,这是郭沫若的第一部 诗集,也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第一座 丰碑。
“炉中煤”自称“黑奴卤莽”。这是对 于“煤”的外观形象的描述:浑身黝黑, 形象粗陋,不惹人喜爱。“炉中煤”问 “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 身?你应该知道吧。你嫌弃吗?你不会 嫌弃吧。因为”要我这黑奴胸中,才有 为一样的心肠。”我的外表虽然粗黑, 但心是火红炽 热的。
诗分别写了“我之才,但在过去黑暗现实的压 迫之下,爱国之情深埋心中,不得抒 发,空怀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 今朝,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祖国焕 发出新的青春,诗人的爱国情感不可 抑制地喷发而出,报效祖国的时机终 于来到了。
重唱与照应的表达效果
重唱:(每节首句相同)加强了作品 的抒情意味。 照应:(首节和末节结尾一致)强调 了诗句的内容,强化读者印象。 两者使作品韵脚更整齐,节奏更规律, 结构更完整。
《炉中煤课件解析.

《炉中煤课件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炉中煤》。
本课主要讲述了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以炉中煤为喻,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通过描绘炉中煤的形象,展现了它的无私奉献和燃烧自己的精神,从而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1. 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心。
3. 学习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难点:学习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课件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事实为背景,引入本课课题《炉中煤》。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a. 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b. 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诗人以炉中煤为喻,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含义。
c. 学习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句,如“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让学生理解比喻的含义,并学会运用比喻表达自己的感情。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对家人的热爱之情。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熟读生字词,并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以“我爱祖国”为主题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炉中煤》郭沫若热爱祖国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正确朗读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对家人的热爱之情。
3. 课后作文:《我爱祖国》。
最新郭沫若《炉中煤》赏析

郭沫若《炉中煤》赏析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情,你也不要辜负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料到这般模样!啊,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这首诗选自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女神》,作于“五四运动”前夕。
当时,作者正在日本求学,因感于国内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即将到来而创作此诗。
这首诗尽管很短,但它不仅是诗人郭沫若早期的重要作品之一,而且也是“五四”时代一首很有代表性的爱国诗篇。
这首诗从主题到题材,从思想感情到表现手法,无不具有强烈的“五四”时代色彩。
下面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简介如下。
本诗写于一九二O年前后。
我们知道,“五四”时代是中国人民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浪潮鼓舞下开始觉醒的时代,是国内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趋于高涨的时代,是“科学”、“民主”、“社会主义”及其他形形色色的思潮和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的时代,也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新兴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时代,是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时代。
当时,郭沫若因为远在日本,没有能够亲身参加国内“五四运动”,但是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同样地冲击着他,振奋着他。
他看到了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激发起对祖国无限的深情。
激动之下,一气写成了这首诗。
这首诗通篇都是以炉里燃烧着的煤的口气来抒写的。
所谓“炉中煤”,已经由诗的副标题──“眷念祖国的情绪”所点明,只是一个比喻,实际上就是指诗人自己眷念祖国的那种感情。
而诗里一再谈起的那个“炉中煤”所“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就是“五四”时代祖国的象征。
由于对祖国的强烈思念,诗人的内心燃烧得象旺盛的煤火一样。
在这里,诗人接连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使得全诗虽然没有一次出现“怀念祖国”的字样,却充分表达出诗人热爱和怀念祖国感情的强烈和深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炉中煤的写作手法
引言
介绍炉中煤的主题和背景。
炉中煤的意义
炉中煤在中国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写作手法,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以下是它的几个重要意义:
1. 比喻与隐喻
炉中煤作为一种比喻与隐喻的手法,常常被用来代表着燃烧的激情、希望、力量和变革。
例如,在《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可以被视为炉中煤,它一度甜蜜燃烧,最终却被现实中的冷清熄灭。
2. 表达社会现象与人性特点
炉中煤还常常被用来表达社会现象与人性特点。
例如,在《茶馆》中,茶馆这个看似小小的场景,实际上却暗喻了封建社会下人与人之间的斗争,炉中煤象征着人们心中的愤怒、不满和渴望解放。
3. 对抗命运
炉中煤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对抗命运。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炉中煤被用来象征坚定的意志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它鼓舞人们不畏艰难,迎难而上,与命运抗争。
例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身上的炉中火被视为他对抗命运、成就伟业的象征。
炉中煤的表现方式
炉中煤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下面将列举几种常见的方式:
1. 对比
炉中煤常常通过与其他元素的对比来表达其独特的意义。
例如,在《红楼梦》中,宝黛之间的爱情被描绘得格外甜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最终的分离,从而凸显了炉中煤的伤感与苦涩。
2. 描述
炉中煤也可以通过生动的描述来展现其魅力。
例如,经典的一句描述来自《红楼梦》:“可是他又含笑机灵的眼睛瞧看你, 非常难过的流出两行眼泪来。
”这句话通过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描写,将炉中煤所代表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3. 比喻与隐喻
炉中煤也常常通过比喻与隐喻的方式来呈现。
比如,在《茶馆》中,茶馆被比喻成一个燃烧的炉中煤,象征着人们希望改变社会现状的愿望与努力。
炉中煤在不同作品中的应用
炉中煤作为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文学作品中。
以下是几个炉中煤在不同作品中的应用案例:
1. 《红楼梦》
炉中煤在《红楼梦》中被用来描绘宝黛之间的爱情。
宝黛之间的爱情犹如燃烧的炉中煤,一度甜蜜而炽烈,却最终因各种现实的因素而被熄灭,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 《西游记》
炉中煤在《西游记》中象征着对抗命运的精神。
孙悟空身上的炉中火代表着他坚定的意志和奋发图强的决心,使他能够成功地完成了取经之旅。
3. 《茶馆》
炉中煤在《茶馆》中被用来描绘茶馆这个小小的场景。
茶馆象征着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专制,人们在茶馆中的种种斗争与不满展现了炉中煤的力量与希望。
结论
炉中煤作为一种写作手法,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通过对炉中煤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与主题,体味其中的深意。
同时,炉中煤也能启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勇敢面对困难,追逐梦想。
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生活实践,炉中煤都将是我们心中不灭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