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炉中煤》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
一曲献给祖国的恋歌——郭沫若新诗《炉中煤》赏析

一曲献给祖国的恋歌——郭沫若新诗《炉中煤》赏析《炉中煤》是郭沫若创作于1956年的一首新诗,这首诗通过写煤炭的生产过程,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敬意,是一首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作品。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题材与思想首先,本诗的题材为煤炭生产,它是中国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在整篇诗歌中,作者通过煤炭生产过程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将劳动人民的奋斗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感紧密结合起来。
诗中所呈现的炉火熊熊、火苗跳跃的图景,蕴含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奋斗精神,同样也体现了新中国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艺术特色其次,本诗的艺术特色值得注意。
诗中的意象独具匠心,由炉火、煤炭、工人三个主要意象构成,采用了典型的景物抒情结构,叙事性和抒情性兼具。
同时,诗歌中的双音节韵和韵母的纵横交错,构成了一种独具魅力的音韵特色,使古韵和现代感和谐统一。
诗中的那些响亮的语言更是铿锵有力,让读者在阅读时更有感染力。
三、意境的表现第三,本诗的意境吸引。
通过煤炭生产的描写,复现了工农业生产之中重要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展现出中国人民伟大的劳动精神和爱国情怀。
同时,诗歌中也呈现出烈火之中铁心的意境,表现出了心灵的坚强和意志的坚定,正如诗中所说:“坚固岂止百倍钢,精炼绝不少丝毫”。
这句话正是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坚韧精神,表达了“物力维艰,否则难以获得民众共识”的道理。
四、社会思想最后,本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思想。
诗中所舒述的主题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拥军优属,鼓励人民全力投入建设”的精神,在经济建设中强调了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身具有的特点,引领我们走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总体来看,“炉中煤”是一首别具韵味的新诗,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我国迅猛发展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创新,激励人们追随劳动人民的奉献精神和敬爱之心,进而更好地努力工作,为祖国的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炉中煤》课件

弘扬民族精神
诗人通过赞美祖国,呼吁 人们铭记民族精神,为国 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
呼唤民族团结
诗人强调了民族团结的重 要性,呼吁各族人民紧密 团结,共同为祖国的繁荣 发展贡献力量。
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
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诗人通过描绘祖国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
表达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诗人用“炉中煤”比喻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 未来的坚定信心。
展望祖国的美好未来
诗人展望了祖国的美好未来,呼吁人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对民族精神的追求与呼唤
1 2 3
强调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诗人认为民族精神是国家的灵魂,只有弘扬和 传承民族精神,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炉中煤》的版本与流传
不同版本的区别与比较
版本一
初版,原版,未作任何修改
版本三
再版,在修订版基础上再次进行修订,内 容更加完善
版本二
修订版,作者在初版基础上作了少量修改
比较
各版本在内容、表达、结构等方面存在差 异,但总体主题和情感保持一致
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地位
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 历史意义
《炉中煤》课件
2023-11-05
目录
• 《炉中煤》的背景介绍 • 《炉中煤》的文本分析 • 《炉中煤》的思想内涵 • 《炉中煤》的艺术特色 • 《炉中煤》的版本与流传 • 《炉中煤》的改编与演绎
01
《炉中煤》的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郭沫若: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历史学家,生于1892年 ,逝世于1978年。他是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也是现代文学 流派“创造社”的代表人物。
郭沫若的《炉中煤》的赏析

郭沫若的《炉中煤》的赏析
《炉中煤》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策划家、文艺理论家、画家、散文家、建筑师、历史学家等多重身份的郭沫若所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以炉中煤为象征,表达了人们对于革命力量的无限信任,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苦难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关注。
下面是对于这首诗的简要分析:
一、诗歌艺术的特点:
1.格律优美:郭沫若的《炉中煤》是一首五言绝句,整首诗都
是抑扬顿挫、平仄协调,音调优美且富有韵律感。
2.意境深远:诗歌的意境富有哲理,表现出一种爱国主义、人
道主义的情感,同时也是对于煤炭这种普通物品的深刻挖掘。
3.象征抒情:诗歌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将炉子、煤炭等物
品转化成为对于革命力量与苦难人民的赞美,抒发了郭沫若强烈的情感与思想。
二、诗歌的分析:
1.描写的对象:郭沫若通过描写炉中的煤,呈现出一种强烈的
革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抒发的情感:诗歌用超脱于物价的高度,表达出对于革命力
量的无限信仰与对于苦难人民的同情关爱,情感动人。
3.象征意义:炉中煤象征着革命力量的积蓄与发展,也代表着共和国家庭建设的稳健和美好、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
综上所述,郭沫若通过一堆炉中的煤呈现出对于革命力量和苦难人民的深刻关注,表达出一种人民情感,是一首富有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炉中煤》课件解析

运用象征手法,以煤的燃烧比喻爱情 的炽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 情。同时,采用对比、反复等修辞手 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诗歌中通过“炉中煤”这一核心意象,勾勒出黑暗中的光明 与温暖。同时,借助“火”、“光”、“热”等词汇,营造 出一种炽热、激昂的氛围。
审美体验
人生和爱情的独特见解。
不同作者创作风格对比分析
郭沫若与徐志摩
郭沫若的诗歌风格豪放、激情四 溢,而徐志摩的诗歌则更加注重
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意境营造。
郭沫若与戴望舒
郭沫若的诗歌多具有浓烈的现实 主义色彩,而戴望舒的诗歌则更 倾向于表现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郭沫若与卞之琳
郭沫若的诗歌语言生动、形象鲜 明,而卞之琳的诗歌则更加注重
创作动机与目的
创作动机
郭沫若创作《炉中煤》的动机在 于表达对祖国的深情厚爱,以及 对民族未来的美好憧憬。
创作目的
通过诗歌的艺术形式,激发读者 的爱国情感,唤起民众对民族命 运的关注和思考,促进民族精神 的觉醒和振奋。
CHAPTER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炉中煤》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篇章结构
采用自由诗体形式,通过炉中煤的燃 烧过程,象征诗人内心的激情与渴望 。全诗分为三节,每节四行,节奏鲜 明,具有建筑美。
CHAPTER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诗人(主人公)
代表着热爱祖国、甘愿为祖国献身的 青年,具有眷恋祖国、甘愿为祖国奉 献一切的赤子之心。
炉中煤
象征着正在觉醒的中国人民,其形象 是浑身赤红、熊熊燃烧,具有旺盛的 生命力和巨大的能量。
人物关系梳理及情感纠葛
诗人与炉中煤
2024专升本语文精讲《炉中煤》郭沫若

中煤》郭沫若•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诗歌内容解析•艺术特色探讨•社会意义与启示目录•经典语句欣赏与解读•跨学科知识拓展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郭沫若生平与时代背景时代背景:郭沫若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这些社会变革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炉中煤》创作背景及意义创作背景意义该诗以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和献身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涵。
文学风格与特点概述文学风格特点概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地位影响诗歌内容解析爱国情感追求光明与理想民族复兴030201《炉中煤》主题思想阐释诗歌结构分析与技巧运用结构紧凑反复咏叹对比手法意象、象征手法解读“炉中煤”意象象征着黑暗中的希望和光明,代表着诗人内心的热情和力量。
“年青的女郎”意象代表着祖国,是诗人心中美好、青春、充满希望的象征。
其他意象如“重见天光”、“燃烧”等,均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情感表达与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情感真挚诗歌通过独特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悲壮、崇高的审美境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社会意义艺术特色探讨浪漫主义情怀展现对爱情与理想的热烈追求01强烈的情感抒发02想象与幻想的运用03民间歌谣体风格全诗采用民间歌谣体风格,语言朴实自然,朗朗上口,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
拟人化手法诗人将炉中煤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和情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诗中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独特语言风格剖析030201节奏韵律美感体验节奏感强押韵技巧音乐美1 2 3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意象运用的不同主题关注点的区别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浪漫主义异同社会意义与启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民众心声暴露旧社会的黑暗与不公《炉中煤》通过描绘炉中煤炭的形象,隐喻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传达民众的苦难与抗争诗歌中的煤炭形象也代表了劳苦大众,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默默承受苦难,但依然保持着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
炉中煤诗歌鉴赏

炉中煤诗歌鉴赏
《炉中煤》是一首充满眷念祖国情绪的抒情诗。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以“炉中煤”的口吻向“心爱的人儿”倾诉衷肠,表达了对祖国的强烈热爱之情,并表达了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在诗中,“炉中煤”的形象特征与诗人对祖国感情的热烈、深切是一致的。
同时,“炉中煤”也代表着诗人对新生祖国的无私奉献精神。
而“年青的女郎”则象征着“五四运动”以后的祖国,充满了崭新的气象和勃勃的生机,就像一位青春焕发的“年青女郎”。
全诗的结构也是紧凑的。
它采用了“总分总”的三段式结构,第一节总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第二、三节则分述了作者的“前身”、“过去”和“今朝”,表达了对祖国强大的殷切期盼,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奉献精神和回报祖国的强烈愿望。
第四节则以重复的形式与首句呼应,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
这种结构艺术使得全诗的思路清晰,前后照应,抒情句多次重复,在结构上起到了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增强了主题思想的深刻感染力。
总的来说,《炉中煤》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感性的诗歌,它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
读《炉中煤》有感_作文1000字_小学六年级叙事作文_

读《炉中煤》有感《炉中煤》着首诗是郭沫若在1920年年初时写的,当时他正在日本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上学。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肆意侵夺,还有中国封建军阀的腐败和混战早已激起作者强烈愤慨,并深为痛恨。
1919年的五四运动,像报春的惊雷,预示着一场空前的大革命暴风雨已经来临,也燃起了诗人胸中的革命激情。
他以诗歌为武器,歌颂人民的革命。
迎接祖国的新生。
郭沫若称五四后的几年是自己的“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我几乎每天都在诗的陶醉里。
每每有诗的发作袭来就好像生了热病一样,使我作寒作冷,使我提起笔来战颤着有时候写不成字。
”《炉中煤》就是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创作出来的。
他把这时期的诗,集为《女神》,于1921年出版,这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第一座丰碑。
在《炉中煤》中诗人将自己与广大劳动人民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又用拟人法把祖国比作“我心爱的”“年青的女郎”。
或许我的外表有些卤莽,但我的心中仍是激昂澎湃。
我本是栋梁之才,可是多年的束缚使我无法施展我的才华。
现在,我的时机到了,五四后的祖国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我愿意为她倾注我所有的热情,为她奉献,为她燃烧!这首诗寄寓着诗人以身许国、积极进取的爱国情怀,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自我觉醒,也体现了诗人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诗人对祖国的表白。
也许你会说这首诗有些矫情,真正深沉的爱是将感情转化为行动,而不是多发出几篇感慨。
我说,你的想法错了。
《炉中煤》是当时那个特定的年代的特定的产物,它不仅仅是表达诗人的情怀,更多的是诗人对其他爱国人的催进。
并且,《炉中煤》放在现在,也适合我们爱国的热情。
二零零八年的中国,保经磨难,从年初的暴雪来袭,再到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还有另人愤怒的分子、反华分子……这些事情如今回想起来,仍是教人心酸。
但是,中国挺了过来!我国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那些外国人在嫉妒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真的变得强大了!还记得火炬在法国传递的时候,看到那些法国人举着黑色的奥运五环旗和中国国旗,谩骂并嘲笑中国的时候,我感到失望,原来我以为的高雅的法国人竟是这样的可耻;我感到愤怒,怎么还有这样的中国人伤害自己的祖国;我还十分感动,中国人民仍是团结一心维护祖国尊严的!我是一名学生,我不知道面对这类事我该如何去做,我只能经常关注一些时事,看到祖国的辉煌,我骄傲而自豪地笑;看到有人辱骂祖国,我也会愤怒地回击。
郭沫若炉中煤原文及赏析

郭沫若炉中煤原文及赏析郭沫若( 1892-1978),原名郭开贞, 字鼎堂,号尚武。
四川乐山县人。
五四时期,出版《女神》等诗集,开一代诗风。
1921 年发起建立“创造社”,出版《创造季刊》。
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主席等职。
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啊,我年轻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情,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轻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轻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四啊,我年轻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名家赏析]这首诗作于1920年1、2月间,当时诗人正在日本求学,但他时刻关注着祖国发生的一切。
五四运动燃起了诗人胸中的革命激情,郭沫若后来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
‘眷恋祖国的情绪' 的《炉中煤》便是我对她的恋歌” (《郭沫若文集》第七卷《创造十年》)。
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炉中煤”这个意象在本诗中的作用和意义。
诗人用拟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 ,又用拟人法把祖国比作“我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全诗就构筑在这一组核心意象之上。
诗歌第一节第一句就饱含深情地呼唤“啊,我年青的女郎!”,一声呼唤表现出“我”内心无法抑制的情感,诗人以“年青”形容“我的女郎”,隐喻祖国在蓬勃发展的五四运动中充满生机与朝气。
接着诗人写了“我”对祖国的誓言与期待,“我不辜负你的殷情,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一方面表现出诗人的郑重承诺,另一方面流露出“我”对祖国怀有的“思量”不仅是思念,更多的是希望。
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通红的煤火,“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使“炉中煤”具有了人的感情,“我”为祖国献身的激情也由内在的情感变为外在的表现,“燃到了这般模样”是“炉中煤”心甘情愿燃烧自我的真实表白,诗人没有形容“炉中煤”燃成了什么样子,这也正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第二节突出“炉中煤”黑色的外表和火一样的内心,“黑奴”说明了“我”卑微的身份,以此衬托“我”的“火一样的心肠” ,“黑” 与“火”、卑微地位与高尚情感的对比,在冲突中蕴含一致,使第二节的抒情显得真挚感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炉中煤》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
姓名:樊选宏
学号:051030660
指导老师:李克荣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2005年秋
学校:陕西电大咸阳分校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炉中煤》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
内容提要:
《炉中煤》创作于1920年,发表于1920年2月3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后收入《女神》.是郭沫若呈现给“五四”时代最美好的情诗.它将“眷念祖国的情绪”,甘为祖国献身的精神写得非常现代,十分动人,是一首既冷静又热烈,既婉约又豪放的“五四”情诗,是女神中爱国主义思想表现得令人耳目一新的诗篇。
本文主要就《炉中煤》中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狂飙突进爱国主义无浪漫主义个性解放追求光明《女神》中最能表达诗人对祖国眷恋深情的就是《炉中煤》了。
郭沫若在《创造十年》里说过:“‘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炉中煤》便是我对她的恋歌。
”恋歌没有颂歌的奔放,却别具一种深宛含蓄的美……诗人愿意为祖国赴汤蹈火,这是因为他从时代的曙光中看到了新的希望.
一、旗手诗人的成长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尚武,出生于四川省乐山的一个商人家庭。
自幼喜好诗歌,尤其喜爱读《庄子》、屈原、李白的诗,这对他后来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戊戌维新”后,他开始接触“新学”,激发了他爱国主义精神。
中学时代又受到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影响,多次参加反清运动而被学校“斥退”。
辛亥革命后,富有浪漫主义的郭沫若,思想起伏很大,愤世嫉俗,狂放不羁,因而在诗歌创作上也逐渐走上了浪漫主义道路。
1913年,诗人离开故土,远渡日本留学,希望将来对国家和社会有切实的贡献。
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成了郭沫若思想的大转机。
当时诗人身在日本,可国内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同样激荡着他。
他那深埋藏心底的爱国烈火被点燃了,于是“个人
共5页第1页
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代找到了喷火口”和“喷火的方式”,诗人想象:“‘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
这种心情他没有直呼出来,而是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想到了炉中熊熊燃烧的煤这一物象。
煤火能溶铁炼钢,能给人人间带来温暖和光亮,这不正象自己追求光明要把全部心血倾给祖国的志向吗?于是诗人远隔重洋,面向祖国,放声高歌: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热肠!
诗人爱国态度之坚决,感情之急切,简直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体现出了强烈的时代精神。
因此,郭沫若是继鲁迅后中国文化革命的又一面旗帜。
二、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气势奔放,格调峻新,以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和鲜明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突出的表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
从内容到形式都为中国现代诗歌开创了一个新天地。
诗中那如江河奔放的气势,火山爆发式的情感和狂飙突进的精神,不仅轰动了当时,而且现在读来,也令人为之一震,《炉中煤》就是其中一首。
共5页第2页
(一)敲响了封建道德观念的丧钟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有过文明辉煌的历史,但在封建王朝的黑暗专制统治和帝国主义的蹂躏下,却灾难深重,支离破碎,人民痛苦不堪,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封建礼教禁锢森严,封建道德观念桎梏着人们的思想,在当时,虽然响起了反封建的呼声,但要直言不讳地表白“爱情”,还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胆量。
郭沫若先生首开先河,借着五四运动之风,大胆而响亮地喊出“我年青的女郎”、“我心爱的人儿”这样的字眼,以爱情寓爱国,不仅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且公开向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勇猛的挑战。
(二)体现了追求光明,渴望自由,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诗中说:“我想我的身前,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作者告诉人们,中华民族的大地属于所有龙的传人,人该享有同样的权利,但“我”却被压抑了这么长时间,社会是多么不公平啊。
“总得重见天光”,一个“得”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不管你统治者情愿还是不情愿,追求光明和自由谁也阻挡不了“我”。
见“天光”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这看似平淡的句子,却透出了作者热情奔放到了要发狂的地步。
诗人把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在新的时代,想为祖国统干一番事业的愿望,道出了同时代青年的共同思想。
那么诗里的“天光”指的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就是十月革命胜利之光,马列主义之光。
我们知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其推动下,中国爆发了划时代的五四运动。
郭沫若同志虽然当时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还是朦胧的,但是他既然从五四运动中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未来充满希望,那么,他又怎么能不去思考五四运动的能量提供者,不去赞颂马克思列宁主义呢!因此,诗人会自然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十月革命比作划破黑暗的“天光”。
诗
共5页第3页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人追求共产主义的思想初见端倪。
三、浪漫主义的艺术奇峰
《炉中煤》这首诗,不仅从思想内上体现了时代精神,而且在艺术手法上也体现了“诗体解放”的时代特征,是郭沫若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
诗人用“年青的女郎”和“炉中煤”这个形象鲜明、生动贴切的比喻,使得全诗虽无“怀念祖国”的字眼,但却充分表达出诗人热爱祖国的感情,透过跳跃的煤火,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赤诚之心。
全诗用“炉中煤”口气写出,语气诚挚,没有丝毫做作之处。
诗每节开关和首尾两节末两行的有意重复,使诗人思想感情的抒发层层深化。
诗每节一、三、五句押韵,并且有其内在的节奏,给人以旋律美。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首新的格律诗。
我们可以说,思乡爱国的诗作,《炉中煤》不是第一篇,也不是最后一篇,但却是最具特色的一篇。
首先,它是用情歌、恋歌方式来表现眷念祖国的情绪。
祖国是“年青的女郎”、“我心爱的人儿”。
其次是煤的意象新鲜、生动、恰切,颇具现代感。
郭沫若用以上富于独创性的艺术手法把“五四”青年的爱国激情抒写的淋漓尽致。
因此,在爱国主义诗歌的园地里,《炉中煤》具有着一种不可重复的艺术美。
总之,《炉中煤》以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强烈的冲决一切罗网,追求光明自由的叛逆精神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我们感受到了跳动者的时代脉搏,不愧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称得上划时代的佳作。
共5页第4页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主编黄修己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7版2.《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主编李平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6版
3.《教育文稿》主编薛永恒东方出版社 1998.12版
4.《女神》上海泰东图书局 1921年8月
5.《我的作诗的经过》《郭沫若文集》
6.《〈女神〉之时代精神》闻一多《创造周报》第四号 1923年6月3日
共5页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