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一)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行构成了万事万物,但五行之间仍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

在正常状态下,有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克两种机制。

1. 五行相生生有资生、助长、促进之意。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形成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

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种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难经》称为母子关系。

以木为例,由于土生木,而木又生火。

也就是土是木之母,木为土之子。

而火为木之子,木为火之母。

2. 五行相克克有克制、抑制、制约之意。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与五行相生一样,也形成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

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与“我克”两种关系。

“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

《内经》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

以土为例,克我者是木,故木为土的“所不胜”;我克者是水,故水为土之“所胜”。

3. 五行制化制,即制约、克制;化即生化、变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生克的动态平衡关系。

《类经图翼·运气上》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

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五行相生,助长、促进事物的发生与成长。

相生太过,就必须克制,所以才有五行相克,以抑制、制约事物的过分亢盛为害。

这样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正常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

(二)五行的反常生克五行在正常范围内,虽有量的变动而引起生克平衡的波动,但不致出现质的变化。

若因某种原因,对立统一的生克制化关系失去了动态平衡,就会导致反常的生克关系。

常见的有相生太过、相生不及、相克太过与反克四种情况。

1. 相生太过五行中任何一行相生太过,若无有效及时抑制,必定会亢盛为害。

简述中医五行的相生相克联系

简述中医五行的相生相克联系

简述中医五行的相生相克联系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中医认为,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掌握这种关系对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都有重要意义。

简单的说,相生是指五行之间的相互生长和壮大的关系,相克则是指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互相克制的关系。

一、相生关系1. 木生火木能生火,即木是火的母亲。

例如,大自然中的树木可以转化为燃料,为人们生火做饭、取暖等提供便利。

同时,在中医中,肝属木,肝气旺盛可以生发火的阳气,对于身体来说至关重要。

2. 火生土火能生土,即火可以使土壤变得富饶。

中医上认为,火属于心脏,心主血,火能生土,能够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和代谢,达到健康的目的。

3. 土生金土能生金,即黄土产生出金属矿物。

中医中,脾属土,脾能够消化食物中的精华,提取出对身体有益的成分,同时产生出“津液”,滋润全身各组织器官,保持生命活动正常。

4. 金生水金属可以融化为熔断,形成液态的水。

中医经络理论中,肺属金,肺主气,气质清晰,可以通过呼吸运动促进身体的气血流通,使身体保持平衡。

5. 水生木水能生木,即给树木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

中医中,肾属水,肾精负责生命的起源和生长发育、繁殖,同时控制人体的水分代谢,维持身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二、相克关系1. 金克木金属可以砍伐树木,制作家具或者是工具等等。

中医认为,肺属金,肺的气虚则会导致肝木受阻,肢体麻木,头昏、头痛、失眠等等。

2. 木克土树木生长需要土壤,但同时会将丰富的养分吸收掉,破坏土的肥力。

在中医中,肝属木,肝气过旺则易损害脾土的消化功能,最终导致身体各种疾病的发生。

3. 土克水泥沙是土的一部分,当泥沙过多的时候,就容易导致水的流速减缓,甚至堵塞河道。

中医中,脾属土,脾气血虚弱,则水液不能运行于四肢百骸,人会有疲乏无力、肢倦乏力、面色未泽等现象。

4. 水克火水能够将火灭掉,保护人类的安全。

中医五行简单记忆

中医五行简单记忆

本帖最后由天地感应于2013-1-31 167 编辑停留!背几遍就会了: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子能化成水,水滋养木,木燃烧成火,火燃烧后成土,土里可以生出金子来。

)左右对应着看:金(肺)——水(肾)——木(肝)——火(心)——土(脾)——金(肺)这里循环至前(相克关系在后面跟帖中)本帖最后由天地感应于2013-1-31 17:08 编辑外圈尖头所指的是相生关系。

中间的指向谁,就是克谁。

木—> 土、土—>水、水—> 火、火—>金—> 金—> 木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上下对应着看)大家可以这样理解记忆木克土:种植树木可以防止土地沙漠化和泥石流;(肝克脾)土克水:沙土包可以用来防止洪水漫溢;(抗洪救灾画面)(脾克肾)水克火:消防战士用高压水龙头救民火;(肾克心)火克金:火可以把金属变成液体;(心克肺)金克木:铁丝可以勒死树木。

(肺克肝)五脏之间既有相生关系也有相克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五行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所胜”、“所不胜”的关系。

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以木(肝脏)为例,克我者为金(肺),则金(肺)为木(肝)之“所不胜”,我克者为土(脾),则土(脾)为木(肝)之“所胜”。

其它四行,以此类推。

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起着制约和阻抑的作用。

大家知道在新疆沙漠边缘种树,可以防治土地沙漠化(木克土)。

一个人如果得了尿毒症,那它的肺也不会好,脸色都是苍白的,肺是肾的母亲(金生水),母病累及子。

同时也会克其所克,影响到心的功能(水克火)。

如果一个人的脾胃相当好,吃什么都没问题。

检查什么指标都好。

那么他的肺也不会弱。

母强则子不弱。

但如果脾气相当弱了,那么他的肾脏也不会好。

脾土克肾水啊!如果肝脏出了问题,那么他的心脏也很累,心脏是肝的儿子(木生火)。

中医五行概念

中医五行概念

中医五行概念
中医五行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这些元素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平衡和健康。

金代表收敛、沉降和清洁,与呼吸系统、皮肤和大肠相关。

木代表生长、发展和疏泄,与肝脏、胆囊和眼睛相关。

水代表滋润、寒凉和闭藏,与肾脏、膀胱和耳朵相关。

火代表温热、升腾和兴奋,与心脏、小肠和舌头相关。

土代表生化、承载和受纳,与脾脏、胃和口腔相关。

中医五行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各个器官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当某个元素或器官出现问题时,会影响到其他元素或器官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五行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脉象,判断出哪个元素或器官出现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按摩等,以恢复人体的平衡和健康。

总之,中医五行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了人体内部各个元素和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对于理解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五行的相乘相侮

(中医)五行的相乘相侮

(中医)五行的相乘相侮五行相互之间的正常生克制化关系遭到破坏时,出现反常的相克现象,我们把这种异常现象中的关系,称之为相乘、相侮。

五行相乘关系示意图(1)相乘:乘,即乘虚侵袭之意。

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了正常的限度,引起了一系列的异常相克现象,从而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平衡协调关系。

五行之间相乘的顺序与相克的顺序是一致的,只是相克为正常现象,相乘为异常现象。

导致相乘的原因有:如果五行中任何一行自身不足(衰弱)时,那相应地就会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乘虚侵袭,从而导致它更加不足。

以火克金为例,正常情况下,火克金,而金不虚,通过这种相克关系,借以维持火金之间的相对平衡。

如果金自身不足时,火仍然属正常水平,但也会出现火乘金之虚而克之的相乘现象。

这种相克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强度,将会使金更虚。

如果五行中任何一行本身过度亢盛,而原来它克制的那一行仍处于正常水平,它就将会对它被克制的一行相克太过。

仍以火克金为例,火过度亢盛,而金仍不虚,处于正常水平,但仍会出现火亢乘金的相乘现象。

相克与相乘虽然有区别,但人们在提法上往往将二者混同,本来相克是正常生理现象,相乘是异常病理现象,而现在人们习惯地把病理的相乘亦称作相克,如木乘土亦称木克土,但在概念上应该区别开来。

五行相侮关系示意图(2)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

相侮即反克,又称反侮。

指五行中任何一行如果出现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被它所克制,出现相侮现象。

五行中的相侮规律以反克推之。

导致相侮的因素有:如果五行中任何一行过度亢盛时,就会出现反克现象。

如当木过度亢盛时,金原是克木的,则金不仅不能去克木,反而被木所克制,使金受损,习称木反侮金。

如果五行中任何一行出现过度衰弱时,也会出现反克现象。

如脾土过度亏虚,土本克水,此时肾水因脾土之衰而反侮脾土,使脾土更受损。

相乘和相侮均是异常现象(破坏了事物之间的平衡协调),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了过强的克制,而形成了五行间的生克制化异常。

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

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

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
中医五行相生相克是指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

相生是指五行之间相
互促进、生生不息的关系,相克则是指相互制约、克制的关系。


种相生相克的规律贯穿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对于维护人体的健
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五行相生的规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这种相生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促进和生长的
关系。

比如,木生火,意味着木可以为火提供燃料,火得以生长。

在中医中,这种相生关系可以用来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其次,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指相克的相互制约关系。

木克土,土
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种相克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制
约和抑制的关系。

比如,水克火,意味着水可以灭火,这在中医中
可以用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被运用于诊断和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辨
证施治。

比如,对于阴阳失调、五脏功能失调等疾病,可以通过调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总的来说,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方方面面,对于维护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深入理解和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有助于提高中医临床的诊疗水平,为患者的健康带来更多的益处。

中医与五行八卦

中医与五行八卦

中医与五行八卦中国传统医学中,中医与五行八卦理论密切相关,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体系。

五行八卦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自然界事物变化规律的总结,而中医则以此为依据,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与五行八卦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人体和自然界一样,受到五行八卦的影响。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而八卦则是由三阳、三阴、两仪、四象组成的。

中医学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和调理方法。

二、五行八卦理论五行八卦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自然界事物变化规律的总结。

五行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物质和能量,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构成了自然界万物变化的基本规律。

八卦则是由阴阳、两仪、四象等概念构成的符号系统,用来描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

五行八卦理论通过对事物的分类和归纳,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三、中医养生与五行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其基本原则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五脏等要素,达到保护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根据五行理论,中医养生将人体与自然的变化联系起来,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有着密切关系。

中医养生按照五行的变化规律来进行调理,通过食物、运动、环境等方面的调整来改善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

四、中医诊疗与五行八卦中医诊疗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是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方法,辨证施治,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诊疗与五行八卦的关系在于,中医通过观察人体的表现和病情来判断身体所处的五行状态,并根据五行的相互关系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比如,若疾病是由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引起的,中医则会通过调整相应的五行来治疗疾病。

五、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医与五行八卦的关系,在这里给出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

中医五行学说

中医五行学说

中医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将事物归属于五行,并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统一性和事物正常发展运动变化的规律,用相乘、相侮来解释事物间平衡失调的机制。

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辨证的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尽力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努力掌握人体运行机制以防病、治病,成为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

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间存在着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制约、克服的作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乘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其所胜一事物的过度克制。

相乘的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之间的克制次序遭到破坏,出现逆向克制的异常相克现象,又称“反克”。

因此,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的次序正好相反。

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相乘、相侮是五行关系中正常的生克制化失调所出现的异常相克情况。

实际上相乘、相侮可同时发生,即某一行力量过强时就会乘其所胜,侮其所不胜;某一行力量虚弱时会导致其所不胜的相乘和其所胜的反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五行之间的关系
中医五行之间的关系
老师之言,铭记于心,研究医案,明了药性!
第一讲: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理解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其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其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

相乘和相侮,是指五行系统关系在外界因素的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状态,都是指五行之间不正常的相克。

作为人体,则是病理上的相互传变。

相乘: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

此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
1、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

如土气不足,则木乘土(虚)。

2、是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制之行。

如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则木(亢)乘土,从而使土气受损。

应当说明,“相克”与“相乘”是有区别的。

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

同样也有两种情况:
1、是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反而欺侮克者。

如金本克木,若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反来侮金,即为木(亢)侮金。

2、二是克者本身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侮之。

如金本克木,若金
气虚衰,则木因其衰而侮金,即为木侮金(衰)。

一般来说,凡因某一行过度亢盛而产生相乘或相侮,如木亢乘土或木亢侮金等,在病变过程中常表现为机能过亢的实证性病理变化;而因某一行虚衰所导致的相乘或相侮,如木乘土虚或木侮弱金等,则常表现为机能不足的虚证性病理变化。

第二讲: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对应的五脏生克乘侮
相生
1、木生火五脏对应的是肝生心
2、火生土五脏对应的是心生脾
3、土生金五脏对应的是脾生肺
4、金生水五脏对应的是肺生肾
5、水生木五脏对应的是肾生肝
相克:
6、木克土五脏对应的是肝克脾
7、土克水五脏对应的是脾克肾
8、水克火五脏对应的是肾克心
9、火克金五脏对应的是心克肺
10、金克木五脏对应的是肺克肝
相乘
11、木乘土五脏对应的是肝乘脾
12、土乘水五脏对应的是脾乘肾
13、水乘火五脏对应的是肾乘心
14、火乘金五脏对应的是心乘肺
15、金乘木五脏对应的是肺乘肝
相侮
16、木侮金五脏对应的是肝侮肺
17、金侮火五脏对应的是肺侮心
18、火侮水五脏对应的是心侮肾
19、水侮土五脏对应的是肾侮脾
20、土侮木五脏对应的是脾侮肝
共二十条,简称为病机20条,每一条在临床上都可以得到灵活的运用。

个人认为:如果熟悉了二十条的辩证用药思路,则可以化繁为简,将会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看清古代医家的用药思路。

第三讲:病机第一条"木生火"的生理病理机制及临床运用
“木生火"通过朴素的唯物主义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界中的一种能量变化过程,即木材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火焰,此过程中木材减少,转化成热量,以火的形式释放。

古人通过取向类比,天人相应,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与之联系起来,从哲学的角度,来阐释心(小肠)与肝胆的关系。

这些都是木生火在人体的体现。

有“生的"生理机制就有“不生”病理机制,出现肝不生心的情况,人体就会得病。

肝虚不能温养心脏,则表现为血亏和生气不强、心血和心阳以及心神衰弱,病理表现为消瘦、胆怯、心悸、惊惕、健忘、失眠、脉象细弱或结代或寸脉不静等。

木不生火的虚证,多见神情澹荡不收,意志消索。

《黄帝内经素》云:“肝藏寒气移于心,心主火而藏神,神为寒气所薄,薄则乱,故狂、膈中。

消化系统中如果患有肝胆系统疾病,病人会出现消化功能减退,小肠吸收不到营养,心脏自然得不到能量的供给。

木生火的临床运用,前提是出现了“火不足”,然后从“木”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临床上“火不足”代表了心脏的一系列虚证,如: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虚等。

从木生火的病理角度来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实证——木郁。

疏泄升发失常,导致心气受到影响。

2、虚证——木虚。

肝脏本身气血不足,不能正常发挥其“生心”的功能。

临床运用:对于肝郁气结,肝胆疏泄功能失常,导致心脏气血亏虚的患者,可以用疏肝利胆,活血理气,养心安神来治疗。

例如胆结石导致心脏病。

采用温胆汤加减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

对于肝血不足,木不生火,心虚而阴不内守,出现头晕,睡眠不安,常被恶梦惊醒,汗出透衣,醒后汗止,脉弦细,运用酸枣仁汤益木生火,养心敛汗,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

第四讲:病机第二条“火生土”的临床运用
心为君,居君位,如“日”挂在丽空,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的照耀,太阳可温暖土地,土地能化生万物。

在人,心火的温煦作用,可以使脾胃温暖,从而起到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作用,继而滋养全身。

如果心火衰微,则脾土冰寒,食物不能被腐熟,出现完谷不化,不欲饮食的病例状况,通过补心火,就能起到增强人体消化功能的作用。

患者张某,男,35岁,长期消化不良,胃胀,吃饭后5到6小时,打嗝时还可以打出为消化的食物,稍吃冷的食物,就会出现腹泻,得病多年,健胃消食片、保和丸吃了无数,仍不能解决问题,后予以讲明火生土的道理,建议服用中药,采用桂枝、薤白、瓜蒌、干姜、菖蒲等为主药,稍加健胃消食的药材,一周治愈,患者自觉疗效神奇,而且多年的心脏病也好了不少。

这里谈的火生土,临床运用本质就是补充心阳,使心火升起来,才能起到温阳脾土的作用。

第五讲:病机第三条“土生金”的临床运用
饮食入胃,经胃之消化,小肠吸收,借脾上输于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将清的部分向上向外宣发滋养皮肤和毛发,将浊的部分肃降滋养五脏六腑,故有“土生金”之说。

]
对于慢性病,尤其是慢性肺病,通过调理脾胃,起到养肺补肺健肺的作用,疗效是很显著的。

患者陈某,男,45岁,患肺结核治疗多年,疗效较差,西药抗痨
药用了两年,还是消瘦、咯血、无食欲。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患者正气衰微,自然难以治疗,采用张西纯的山药粥的办法,培养脾胃,起到培土生金的目的,通过调理半月,患者体质增强,临床症状都明显得到改善,两月后体重增加15斤,再继续调理,同时结合抗痨治疗,三月后复查病灶钙化,身体恢复,开始上班工作。

古人留下来的纲领性文字的确很有指导意义。

第六讲:病机第四条“金生水”的临床运用
上面谈到肺将脾输送来的营养物质通过宣发和肃降来进行分配,其中向下敛降成为了肾脏的营养来源,如果这个功能出现了故障,自然会出现肾亏、腰膝酸软。

这样的患者临床经常碰到,但吃补肾的药,一吃就上火,腰酸稍好些,满脸却长包,一停药就肾亏,忙坏了医生。

吃完补肾的立即吃下火的,吃完下火的,再接着吃补肾的,周而复始,还是肾虚得厉害。

其实人体有很强的自生机制,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并不差,不是硬需要天天吃补肾的药,明白了肺生肾的道理,其实通过改善肺的肃降功能,肾亏不治自愈。

临床上肃降肺气的药物有苦杏仁、冬花、枇杷叶、白果仁、五味子、五倍子等,凡具有敛肺止咳作用的药物都具有敛肺气补肾气的作用。

四两拨千斤,纠正机体的气机逆乱,改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充分发挥人体自身的修复机制,许多疑难杂症就好了。

治病其实就这么简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