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先秦两汉)

题型:1.判断对错10/1’(文学史常识)2.默写填空16/1’(诗经、古诗十九首、作品选)3.名词解释3/5’(神话、汉赋、表现手法)4.简答题3/9’(作品、艺术特色)5.论述题2/16’(作品)一、名词解释神话:是指原始初民对自然和社会综合的认识,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
《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主要采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全书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主要研究周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风俗、部落起源和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段。
赋就是铺陈直叙,开门见山。
比就是比喻,类比兴就是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说要描写的事物。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
自汉初以来,有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之分。
《春秋》: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书。
春秋笔法:以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作者的爱憎。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国书》、《短长》、《事语》、《长书》、《修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楚辞:一是指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代在楚国出现的一种新兴的文体;二是指包括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的书名。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袁行霈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三.填空1。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
《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 5篇。
古代文学先秦文学重点

古代文学撮要【上古神话】一、《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诗经》】一、《诗经》概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存诗305首,分为十五国风、大雅小雅、以及颂三类(体制)。
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的社会历史,反映了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
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二、《诗经》的艺术成就:1、诗歌关注生活,关注政治,开创了中国文学关注社会功用的传统。
2、强烈深沉的情感和温柔敦厚的诗风3、“赋比兴”的表现手法4、意境的创造和诗中人物形象的刻画5、重章叠句的形式6、语言朴素,用韵宽松三、《诗经》表现出来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历史散文】代表作品:1、甲骨卜辞(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铜器铭文(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尚书》(已经成篇,已经注意到了文体的区别,使用了一些文学技巧,风格质实厚重)、《春秋》(编年体,一字寓褒贬,“春秋笔法”)2、《左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之一,编年体,一说为左丘明著。
《左传》思想内容:(1)秉着“不隐恶”的精神真实记载历史。
(2)在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上,强调人道;在君和民的关系上,突出民。
(3)作者对贤人、伟人加以肯定,对于无视国家利益的人进行严厉批判。
《左传》文学成就(1)作者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选取最主要的材料来叙事(2)作者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展示人物的个性(3)出色的战争描写(a注重分析战争双方民心向背、外交斡旋、经济实力等因素。
b视行文的需要决定详写或略写战争的进程。
c描写战争能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条不紊。
D出色的语言成就,作者尤其善于叙述行人问答和大夫辞令。
)注:行人辞令:外交辞令,春秋时期精英阶层内部外交频繁,在外交活动中的语言,一要符合礼的精神,显现自己的文化素养,二要把自己的本意明白无误地传达给对方,所以外交辞令多是文雅含蓄,有文采,同时清楚明白。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复习资料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神话的基本特征:一、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二、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三、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四、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一、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三、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
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如:屈原的楚词、庄子散文、李白诗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第二章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一、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社会政治诗的内容:A.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一、表达下层人民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形象生动,情感浓郁。
1、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2、对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人民极度愤慨,予以严厉批评,如《鄘风·相鼠》二、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苦难,抒发愤怨情绪。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战国部分)复习提要(版)讲课稿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战国部分)复习提要
(版)讲课稿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战国部分)复提要(版)讲课稿
引言
本节课我们将回顾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先秦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不仅涌现了众多杰出的文学作品,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个诸侯国频繁战争。
- 社会分化加剧,士人阶层崛起,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学派逐渐形成。
先秦战国时期的文学特点
- 诗经的创作和收集
- 战国诸子百家的哲学著作
- 诸子百家的散文
先秦战国时期的主要文学作品
1. 《孟子》:由孟子及其学生编撰的一部思想性较强的哲学著作。
2. 《庄子》:由庄子及其学派编撰的一部道家哲学著作,以幽默的语言和寓言故事展示了道家的思想。
3. 《战国策》:记述了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斗争、战争和外交活动,是了解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4. 《楚辞》:是楚国文学的代表作品,反映了楚国文化的独特风格和民歌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
先秦战国时期文学的影响
- 先秦时期的文学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哲学、政治、道德、爱情等各个领域,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
结论
先秦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产生了众多杰
出的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这一时期
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和特点。
(800字)。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吐血整理)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识记:1、古代典籍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①《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②《河图玉版》: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
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③《宋书·符瑞志》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2、《周易·贲卦》六四爻辞、《中孚》九二爻辞、《弹歌》、伊耆氏《蜡辞》①《周易·贲卦》六四爻辞: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筮辞)②《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③《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④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理解:1、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2、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识记:神话的基本特性①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②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③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④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
①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②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③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④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应用:1、我国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①创世神话《三五历纪》:盘古开天辟地;《风俗通》:女娲造人②自然灾害神话《淮南子》: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山海经》大禹治水③战争神话《山海经》:阪泉大战2、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①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②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③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3、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绪论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
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
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
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
《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先秦两汉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海大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总绪1.古代文学史总体特征:①历史:源远流长②作品:浩如烟海③作家:灿若繁星④观念:关乎“经济”⑤艺术:长于抒情2.先秦文学的发展阶段(1)史前文化与口头文学文字产生以前的口头文学:上古歌谣、古代神话(2)书写文学的萌芽:①书面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金文、《易》卦爻辞②书面诗歌的萌芽:甲骨卜辞、金文、《易》卦爻辞韵语3.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时期文学①诗歌:《诗经》②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4.战国文化与战国文学①诗歌:楚辞②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第一章上古歌谣与古代神话一、上古歌谣1.《候人歌》:“候人兮猗”2.起源:无法作出科学解释,只能作出形象解释3.基本性质:①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以对世界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通过不自觉的集体创作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艺术意味的口头部落故事,它以想象、幻想的方式和超自然的形象反映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
②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民族精神③从思维方法角度看:比拟类推4.中国创世神话为何迟至三国才见诸文字记载?受印度佛教传入的影响,中国人开始寻找自己的创世神5.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思想影响①探索现实的忧患精神②博大坚韧的抗争精神(2)艺术影响①奇幻神异的浪漫精神②悲壮崇高的美学精神③题材与原型的传承④诗性思维的启迪·第二章文字的产生和书写文学的萌芽1.萌芽状态的散文①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②钟鼎文③商周之际《易》卦爻辞·区分《易》《周易》与《易经》《周易》:相传系周人所作,故称。
一说周系周密、周遍、周流之义,故称。
《易》:《周易》之简称,“易”有“变易”“简易”和“不易”诸义。
《易经》:广义,即《周易》;狭义,特指《周易》中与《传》(《易传》)相对而言的《经》文部分《易经》+《易传》=《周易》2.萌芽状态的诗歌:甲骨文、金文、《易》卦爻辞之韵语·第三章《诗经》一、西周春秋与战国时期的文化土壤与文学风貌(一)从“神本”到“人本”1.西周:礼乐文化建设与小一统的“前轴心时代”2.春秋(前770—前476)“礼坏乐崩”与“轴心时代”的来临3.制礼作乐对文献制度萌发的刺激、对经典文献生成的推动·讨论:春秋为何依然是“礼乐时代”?A “周礼尽在鲁”B 尊王攘夷:多极均势下的争霸策略C 宗族斗争留有余地(二)战国“士文化”与战国文学风貌战国世风与士风:尚武、尚智、尚利、尚变二、《诗经》概说1.“六义”《毛诗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曰雅,六日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填空1、先秦诸子散文中,《论语》创立了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了发展,进而形成《孟子》的对话论辩文;《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中的瑰宝,《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2、《诗经》第一篇名曰《关雎》,其中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之句;《天问》的作者是屈原。
,他最著名的抒情长诗《离骚》中有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文章西汉两司马"其一是指写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司马迁,其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另一位则是汉赋大家司马相如,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
4、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指的是屈原的《离骚》。
5、屈原之后楚辞作家有宋玉、唐勒、景差,但只有宋玉有作品流传,其代表作品是《九辩》。
6、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现在留传下来的是《毛诗》,这就是现在我们读到的《诗经》。
7、第一个把楚辞汇编成集的是西汉学者刘向,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最早的楚辞集子是《楚辞章句》,它也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注者为东汉的文学家王逸。
8、"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梁代的萧统编的《昭明文选》。
9、《乐府诗集》的编者是宋代的郭茂倩。
10、《汉书》开创了纪传体的断代史,全书共包括十二帝纪、 70 列传、十志、八表。
11、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是《子虚赋》与《上林赋》。
西汉后期最有成就的辞赋家是扬雄。
1、"女娲抟黄土作人"的神话出自《风俗通义》。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 篇。
3、我国远古的神话按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关于开辟神的故事;关于自然神的故事;关于英雄神话的故事。
4、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把春秋战国时代的学术、思想流派概括为九流十家。
九流指儒、道、阴阳、法、名、墨、杂、农和小说;再加上纵横,合称十家。
5、《大雅》中有五篇记载周民族成长壮大的著名史诗,它们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
6、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这四家诗的最早传播者分别是辕固生、申培、韩婴和毛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毛诗传笺》,这就是现在我们读到的《诗经》。
7、《周易》一书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
8、《左传》记述战争的著名篇章有《晋楚城濮之战之战》、《秦晋崤之战》、《齐晋鞌之战》和《齐鲁长勺之战》等。
它们是我国军事史上著名的战例资料。
9、《庄子》一书的作者是庄周。
《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分《庄子·内篇》七,《庄子·外篇》十五,《庄子·杂篇》十一,共三部分。
10、"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是屈原抒发他至死不忘郢都的名句,出自《九章》。
1、《诗经》中"颂"诗的"三颂"指的是《商》颂、《周》颂、《鲁》颂:2、所谓"四家诗"指的是:齐、鲁、韩、毛。
3、墨子"三表"是: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4、《左传》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间的各国历史大事件,其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军事行动480多,朝聘会盟450多。
5、《国语》是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事的一部著作。
6、先秦文献中,经西汉刘向校正编次并定名的有三部,它们是:《史记》、《战国策》7、汉代人分先秦诸子为十家,它们是:儒、道、法、墨、名、农、杂、小说、阴阳、纵横8、郭沫若概括孟、庄、荀、韩四人的文章为: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9、宋玉的代表作品是:《九辩》10、春秋时期我国散文获得了重大发展,其标志是出现了两大部散文作品《论语》和《左传》。
1、我国并无记载神话的专书,保存远古神话篇段较多的古籍是《山海经》、《楚辞》、《淮南子》、《三五历纪》、《风俗通义》等,其中尤以《山海经》保存得最多。
2、《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来编排的,一般认为这是根据音乐来分类的。
它的首篇是《关雎》,末篇是《殷武》。
3、郑玄认为《毛诗序》是毛亨和毛苌所作,范晔认为是毛苌所作。
4、《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并把它们和风、雅、颂合称"诗六义"。
5、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商周时期的铜器铭文,可以说是我国散文的萌芽,而《周易》中的卦爻辞则标志着我国散文在萌芽阶段的重要发展。
6、《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共三十三篇,其中刻画谋士冯谖形象的《齐人有冯谖者》是它久为传诵的名篇之一。
7、第一个把"楚辞"汇编成集的是西汉学者刘向。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楚辞集子是《楚辞章句》,它也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注者是东汉文学家王逸。
8、先秦文学中有两篇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一篇是诸子散文中的《逍遥游》,一篇是楚辞中的《离骚》。
9、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千秋。
"10、《天问》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奇文。
作者在篇中所提的170多个关于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问题中,保存了不少的神话传说和古史材料。
1、所谓"诗六义"指的是:赋、比、兴、风、雅、颂2、所谓"五经四书","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是:《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3、"春秋三传"指的是:《春秋》《谷梁传》《公羊传》4、庄子"三言"指的是:卮言、重言、寓言5、墨家十大主张是:兼爱、非攻、尚同、尚贤、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6、战国散文四大家指的是:韩非子、孟子、庄子、荀子7、先秦两位浪漫主义文学大师指的是:屈原8、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辞作家有:宋玉、景差、唐勒9、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0、《吕氏春秋》二十余万言,一百三十篇包括三大部分,它们是:十二纪、八览、六论1、《诗经》根据音乐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2、"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此语出自《汉书·艺文志》。
3、东汉王逸所著《楚辞章句》是《楚辞》现荐最古的法本。
4、先秦文学中有两篇最富浪漫情调的作品,一篇是诸子散文中的《逍遥游》;另一篇是"楚辞"中的《离骚》。
5、"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6、"汉赋四大家"是西汉的司马相如和扬雄;东汉的班固和张衡四位作家。
7、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8、《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9、《战国策》是汉代学者刘向汇集整理的。
10、"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名词解释1.赋比兴:《诗经》中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2.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东方朔诸人的仿骚作品。
3.七体:“七体”赋的体裁之一,其特点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的顺序铺陈七事,这种赋体由枚乘首创。
西汉枚乘的《七发》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后来的《昭明文选》曾将《七依》《七辩》《七启》等单列为一种文体并称之为“七”。
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时有摹拟。
4.《九歌》: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现指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
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
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
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
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赞赏。
最后是《礼魂》篇。
5.《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6.《诗三百》:即《诗经》。
原名“诗”,又称“诗三百”。
是周代礼乐文化中产生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其中六篇“笙诗”有目无辞。
《诗经》按音乐类型分为《风》、《雅》、《颂》三类,当时皆可合乐歌唱,实为歌词,其文学本质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和中国文学许多特征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7.四家诗:汉代传授齐、鲁、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
《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所传。
三家诗为今文诗学,并立于学官,魏晋以后先后失传。
《毛诗》为毛亨、毛苌所传,虽比三家诗晚出,但学有渊源,又经学大师郑玄作笺,流传至今。
“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
8.《尚书》:中国第一部散文总集,原称《书》,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组成。
记录殷周时期帝王或者执政大臣的誓词、讲话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尚书》文字古奥,语言技巧超过甲骨辞和铜器铭文,而且全部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9.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内容驳杂,以为可以备论天地古今万物之理,号曰《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有十二纪,每纪五篇,共六十篇、八览共六十三篇、六论共三十六篇,加上《序意》共一百六十篇。
此书兼采诸子百家之长,并用一定的主导思想把它们贯穿起来,反映了战国末期思想融合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