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填空:1.《诗经》又名诗三百,共311篇。
按照音乐类分为三种,分不是风、雅、颂。
共有15种国风,举出其中五种:周南、召南、邶、卫、王。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诗又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2.楚辞的代表作者是屈原,除了《离骚》之外,屈原创作的楚辞有《九章》、《天咨询》。
名:屈平,字:原楚辞作家除了屈原,还有宋玉,他的作品有《九辨》、《风赋》。
3.《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4.最早的一部国不体史书《国语》:5.先秦最早的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论语》。
6.先秦时代最富有诗意的哲学著作《庄子》。
7.先秦时代认为集大成思想家:荀子。
8.汉大赋的闻名作家除了司马相如以外,还有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
9.奠定汉大赋作品基础的是《枚乘》的《七发》。
10.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古诗十九首》喻为五言诗之最。
11.“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的作者是孟浩然12.汉赋在进展过程中记忆了三个时期:XXX赋、大赋、抒情小赋。
其中张衡的一篇《归田赋》是抒情小赋的代表。
13.魏晋的诗人喜爱谈玄讲道,他们谈论的主题有三玄,这三玄分不是《老子》、《庄子》、《周易》。
二、默写: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别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胖脓,命曰腐肠之药。
(七发)。
3. 《终南不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4.《咏史》左思皓天舒白日,灵境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脚万里流。
5.《酬张少府》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别关怀。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咨询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唐 poetry1. 李白: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杜甫: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白居易: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4. 王之涣: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5. 孟浩然: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6. 骆宾王: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7. 元稹: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8. 刘禹锡: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二、唐 prose1. 韩愈: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柳宗元: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白居易: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4. 颜真卿: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三、唐 fiction1. 《红楼梦》:作者、主题、作品特点、结尾的含义2. 《长恨歌》:作者、主题、作品特点3. 《玉簪记》:作者、主题、作品特点四、唐 drama1. 《长生殿》:作者、主题、作品特点、结尾的启示2. 《汉宫秋》:作者、主题、作品特点3. 《钟馗捉妖记》:作者、主题、作品特点五、唐诗词典故解析1. 李白《将进酒》: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2. 杜甫《登高》: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4. 王之涣《登鹳雀楼》: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5. 孟浩然《登高》: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六、宋词1. 李清照: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辛弃疾: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苏轼: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4. 杨万里: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5. 文天祥: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七、元曲1. 关汉卿: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白朴: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马致远: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八、宋元戏曲1. 《西厢记》:作者、主题、作品特点2. 《庐山谣》:作者、主题、作品特点3. 《南柯太守传》:作者、主题、作品特点九、文艺理论1. 《文心雕龙》:作者、主要内容2. 《诗经》:主题、作品特点、影响3. 《红楼梦》:主题、作品特点、结尾的含义十、阅读理解题1. 《诗经》中,“庖丁解牛”的“牛”,代表什么?2.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古原草”与离别的主题关系如何?3. 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中,对“游山西村”的描写,反映了什么?。
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1、初唐上官体:是指初唐前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所创作的“绮错婉媚”的宫体诗。
2、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新诗体。
《楚辞》是西汉刘向整理,包含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3、唐传奇:小说到唐代产生了新的体式,这就是唐传奇。
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4、宋初三体:(1)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 (2) 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因诗集《西昆酬唱集》得名,此为西昆体; (3)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5、温卷:唐代科举考试,士子在考试前,常先将所作诗文投献名公巨卿,请求他们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而呈献一卷作品之后,过几天又献上一卷,则称为“温卷”。
6、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是北宋末期,以黄庭坚为首的诗派,诗派成员主要为江西人,所以后人称其为“江西诗派”。
7、春秋笔法: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是具有鲜明的倾向性的叙事手法。
二、简答题1、诗经的思想内容有哪些?A.反映阶级压迫、剥削和社会不平。
B.反映战争和徭役。
C.反映爱情和婚姻。
D.反映劳动。
E.反映周民族兴起。
F.讽喻时政和忧国伤时。
G.尊天敬祖的宗教性祭歌,大都是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和祭神的乐歌。
2.新乐府运动的创作主旨白居易提出“用新体作新诗咏时事”①认为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密切反映现实生活,尤其要反映民生疾苦,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和“惟歌生民病”等口号;②在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要求形式服务于内容。
3.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北宋诗歌的特点)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4.李白诗歌艺术特征诗歌豪放飘逸,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色彩。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

第一章中国文学的源头一、1史前传说时期的文学的最初样式主要为两类:(原始歌谣)与(上古神话)2 上古神话散见于古代各种典籍的偶然记载中,其中在( 《山海经》)( 《楚辞》)( 《淮南子》)中相对较多3 《周易》本是一本古老的筮书,成书于殷末周初,大多是先周人卜筮活动中(占断贞卜指示休咎)所使用或创制的文字在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治水英雄当属( 鲧禹)父子。
(甲骨文)已初具记事散文的雏形。
二、神话=上古神话神话是通过用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甲骨文甲骨文即殷商人占卜活动中刻于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因其中保存完好的甲骨文片已可见贞卜断验过程较完整的记述,而成为迄今所见书写形式中最早的记述散文。
《周易》《周易》本是一本古老的筮书,成书于殷末周初,大多是先周人卜筮活动中(占断贞卜指示休咎)所使用或创制的文字,是巫卜文化的产物。
三、1、中国最古老的神话有哪些?= 我国神话大致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代表作品?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最古老的大神当推女娲,在关于女娲的传说中,抟土造人和炼石补天是最惊天动地也最具体的神话事迹;“夸父逐日”则显示了父系氏族时期对于大力的崇拜,讲的是一则巨人追赶太阳的神奇故事;值得一提的还有“神羿射日”,手持弓箭的羿作为人间力量化身的特点并不会改变,羿是人间力量的化身、自然化和超人格化,同样表现着举步维艰的原始人类对大力的崇拜与渴望;“鲧禹治水”讲述终有大禹治水成功的细节,是原始人类前仆后继与自然斗争的一个象征;“皇帝擒蚩尤”这则神话让人们感受到了当年部族间战争的激烈程度,看到了原始先民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2、简述上古神话精神特质和思维特征。
精神特征:从女娲补天开始,在人与自然这一最根本的神话主题中,每则神话几乎无一不在凸显人的作为、主观力量和主动精神。
就神话人物而言,无论是神性十足的自然神、天神还是被神化的人间英雄,都被赋予救苦救难的神圣使命。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所有重点(精)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知识点一、知识点: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
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p.21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
p.27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
p.34-P.494、《尚书》以记言为主。
p.58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
p.77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
p.79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
p.85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
p.91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
《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
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
p.92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
p.94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
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p.10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
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
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
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
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
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
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
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
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
任诞。
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
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
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
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
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任选8个)1、元和体:元和体是唐宪宗的年号。
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长篇排律、“小碎篇章”、艳体诗统称为“元和体”。
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浅近文体,呈现出诗歌历史转折时期的写实尚俗特征。
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3、晚唐体:诗人以僧人、隐士为主,其中著名的有潘阆、林逋等隐士,另有慧崇等九位诗僧,号称“九僧”。
“晚唐体”大致起于太宗朝,至真宗朝形成风气。
他们喜作五律,崇尚白描,少用典故,效法贾岛,注重炼字炼句,往往在两联对仗上见出功夫。
但他们生活积累不足,往往沉溺于用小巧细碎的笔法描写景物,或者抒发清苦幽僻的个人性情,变化不多,因而影响不大。
4、辛派词人:南宋时期,受辛弃疾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诗词流派,其成员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
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意象宏大肆意、风格雄豪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以抗敌爱国、感抚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词更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但不如辛词蕴藉。
5、郊寒岛瘦:指中唐诗人孟郊、贾岛,二人并称。
二人诗多愁苦凄清之境,且诗风孤郁悲凉,凄寒局促。
苏轼《祭柳子玉文》用“郊寒岛瘦”概括二人的风格。
6、屯田家法:柳永曾官至屯田员外郎,所谓屯田家法,就是柳永词的风格。
柳词以赋为词,用慢词铺叙、白描手法写景状物,言情叙事皆直抒胸臆,运用通俗化语言表现世俗化市民生活情调等。
7、豪放词:由北宋苏轼开创,此后辛弃疾将其推向高峰,该派题材广泛,以铺叙,直抒为主要表现手法,敢于突破格律束缚,有恢弘沉郁之美。
8、大历十才子:指活跃于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不同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
主要有钱起、卢纶、李端、司空曙、韩翃等。
所作诗歌多应景献酬,流连光景,粉饰现实。
部分诗作抒写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之感。
诗歌艺术造诣较高,多为近体,五律成就尤高。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1.定义: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1.现存资料显示,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书面散文。
2.《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总集。
第三章《诗经》1.名解诗三百:《诗经》收诗305篇,大多始于西汉初年,终于春秋中叶,主要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陆续出现的诗歌作品。
赋比兴:朱熹《诗集传》中界定最为简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颂:乃音乐分类。
“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曲风乐歌。
“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
“颂”《诗经》中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诗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包括六个概念,两个问题。
“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诗经内容:(1)《周颂》中的祭祖诗崇事先祖以加强宗脉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伴随宗庙祭仪而创作和使用。
(2)《大雅》中的周族“史诗”以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历史,反映了从周始祖后稷出生到武王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3)农事牧猎诗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应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典礼宴饮诗(5)怨刺诗和讽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朝纲废弛,社会动荡,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这种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6)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总体上看,战争徭役诗,大多表现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7)《国风》中的婚恋诗3.艺术特点:写实与“诗言志”①叙事或含有较多叙事成分的诗体上,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了田猎郊游,日常劳作乃至居食婚姻生活的过程或片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整理1.《世说新语》内容:《世说新语》的原名是《世说》。
其编纂者为刘义庆。
其主要内容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淡。
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
2.《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南方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加工,润色而成的一组抒情诗。
共11篇:《东皇太一》《国殇》《礼魂》《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
其具有明显的表演性,是歌,乐舞三者合一的。
艺术成就:诗人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和人神杂糅的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活的神灵形象。
在塑造艺术形象时,善于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景物、环境气氛与描写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语言清丽华美,简练传神,音调铿锵,韵味悠长。
3.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
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与秦嘉的《赠妇诗》多有相近之处。
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及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
6.永明体:齐梁陈三代是新诗体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所谓新诗体,是与古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永明间,故又称永明体。
新体诗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
发现四声并将它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而成为一种人为规定的声韵,这就是永明体产生的过程。
7.诗经四家诗:四家诗是汉代传授诗经的鲁、齐、韩、毛四象诗说的合称。
《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传。
8.《毛诗传笺》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
集古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诗》的《诗故训传》作注。
1.陶渊明的艺术渊源及艺术特点:特点:①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状,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悟出之理。
②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
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
艺术渊源:可以说陶诗源于《古诗》又绍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力,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汉赋四大家的成就:①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②杨雄:前期《蜀都赋》后四赋:《河东赋》《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③班固《西都赋》④张衡《西京赋》《东京赋》3.汉赋的发展流变:赋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
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
它借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肆意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仅从所采用的诗歌形式来看,既有传统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七言。
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它巨大的容量和顽强的表现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①汉初(高祖至武帝初年)骚体赋时期:骚体赋是以骚体句式写成的赋。
汉初骚体尚未大盛。
文人多依傍楚辞体别写作。
这一时期作家有陆贾、贾谊等,正式形成于枚乘的《七发》②西汉中后期:汉大赋全盛时期。
又称汉大赋时期。
这一时期著名的赋作家有数十人,期中成就尤为突出的是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杨雄等。
汉大赋突出的特点是散文化倾向严重,尚铺排。
叙述,辞藻华丽。
③东汉抒情小赋时期:东汉是抒情小赋初起并逐渐发展成熟的时期,张衡、赵壹等。
以抒情为主,篇幅短小。
张衡《归田赋》突破了传统。
4.汉代文学生成的背景两汉历时四百余年。
汉朝以辽阔的疆域,雄张的国力出现在世界的东方,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基础。
1.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文化交流:2.大一统的局面,也为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时代精神的滋养:3.大一统局面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4.思想趋于统一:儒家思想被社会上下广泛接受.5.楚辞诗经比较:①风格感情色彩不同:诗经是现实主义,楚辞是浪漫主义。
②产生地域不同:诗经产生于北方主要黄河流域,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代表了当时的中国原文化;楚辞主要在长江流域,限于南方楚地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有关,属于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
③形式不同:诗经的诗句以四字为主,篇章较短,风格朴素,多叠字叠章;楚辞篇章宏阔,江洋恣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形式更灵活。
④个人与群体关系不同:诗经主要重群体,抑个体。
楚辞比诗经更注重个体。
⑤表达方式不同:诗经多为赋比兴,楚辞运用大量的想象和象征,对事物进行描写,铺陈渲染,开汉代大赋的先河。
屈原在离骚中用美人香草象征君王,也为以后诗词中此类描写开了先河。
用兮字为代表,开创了后世骚体诗等问题。
⑥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还有思妇诗。
6.曹操的创作风格,特点:①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完整局面。
借古题写新事,例如《薤露》,乐府旧辞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②悲凉: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
如《短歌行》7.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的差异:南北的对峙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南北文风的不同,南方清绮,北方质朴,从总体看,南方文坛标新立异,北方文坛受其笼罩。
8.史记与汉书比较:《汉书》和《史记》都是正史上著名的纪传体史书。
《汉书》以史家之笔,记录西汉一代的历史,对汉代统治集团的昏庸残暴,对上层社会的炎凉冷暖,对社会危机和民生疾苦,对有功于社会的仁人志士,均有比较客观真实的反映,其中也寄寓着作者的爱憎和批判。
此是《汉书》与《史记》的相似之处。
但因为班固生在专制压迫、经学统治严重的时代,又因为班固家世传统的影响和他自身性格的软弱,《汉书》的史学见解和史学精神,又不如《史记》。
《汉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史记》。
它与《史记》相比的特点有:①《汉书》写人叙事不以夸张见长,在娓娓而谈中以简练的笔调勾画人物,把人物的神情心理展现出来。
而《史记》则是注重于绘声绘色渲染气氛,描写情节。
例如《苏武传》。
②《汉书》语言简洁规范,韵味悠远。
《史记》则是感情浓烈,气势雄放。
例如《汉书》里的《公孙贺传》。
③《汉书》中部分篇目直接来源于《史记》,进行加工。
其生动性较《史记》弱,但语言的简明规范却多有提高。
例如《魏其武安侯列传》。
④《汉书》材料周全,扎实稳妥,看法全面。
纠正了司马迁的一些偏颇之见,对历史人物评价更加公允。
例如:贾谊。
《史记》则是思想解放,见解卓绝,批判性较强,其相比之下,各有千秋。
西晋太康、元康时期的作家:两潘(潘岳、潘尼)、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一左(左思)东汉后期,古诗十九首今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诗抒情成熟的是:秦嘉《赠妇诗》“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指的是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
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
林七贤诗魏末的七位有名文士,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
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三曹”:曹操:四言为主,以乐府旧题写实事《蒿里行》,深的四言诗的真谛《观沧海》,建安诗风之典型《短歌行》用创作实践推动乐府诗的繁荣。
曹丕:敏感多情,善弄权术,矫情自饰,善于表达,纤丽的情思。
在形式方面突破乐府诗的局限,将七言诗写的成熟。
曹植:才高八斗,恃才傲物,任性而行。
一改以往乐府诗的叙事传统,转而抒情,突破传统诗境。
多写五言诗。
前期诗歌(反映战争和动乱)后期诗歌(抒写抑郁苦闷之情)“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建安时期,正处于汉魏易代之际,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代表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他们掀起了文人五言诗的创造高潮。
其作品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去的精神;同时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特点是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
于是,后人把这种独特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初唐四杰吴中四士是指: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沈宋”沈宋是中国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
汉赋四大家成就汉赋四大家,一般是指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
《史记》体例的特点,与《汉书》的不同体例的比较: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 班固的《汉书》也开创了我国以纪传断代为史的编撰体例。
司马迁创立了以人物为中心的述史体例,本身就体现了他重视人为作用的思想,“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就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
汉书》也重视民生经济,但它唯心思想教浓,且极力维护封建教条和封建伦理,与《史记》在一定程度上能为中下层人民的利益发言形成鲜明的对比。
开后世京都赋先河的是杨雄的《蜀都赋》。
南北朝民歌各自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南朝《西洲曲》、北朝《木兰辞》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东汉后期,古诗十九首今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中国诗歌中最古老的的七伏诗是《氓》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